手机阅读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9:44:41 页码:8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实用9篇)
2023-11-19 09:44:41    小编:ZTFB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采用引用名言或实例的方式,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思路,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昨天晚上8点34分,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里,灯火通明,警戒线内,专家们很多都不在贴有自己名签的座位上,而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指着有各种密密麻麻数据的led大显示屏低声交谈,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盯着前方。

“6分钟准备”

此时,大屏幕上方仍然延续了一小时前的显示数据,预计点火时20点40分,零一号指挥员胡旭东的声音再次出现时听起来却让人一愣。

“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3分钟准备。”

大屏幕上方也出现变化:预计点火时变为20分41秒,随之而来的是,指控大厅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电话声,1分多钟之后。

“107继续倒计时”

人们开始松了一口气,3分钟倒计时重新启动。

“各号注意,3分钟准备”

时间继续推进1分钟。

“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2分钟准备”

第二次推迟的口令发出前后,大厅内的人们脸上就像盛夏的天气,从艳阳天瞬间变成了阴云密布,而大屏幕上方预计点火时已经变为20点42分......终于2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的口令声再次响彻大厅。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十几秒后,眼看火箭就要腾空而起。

“倒计时停”

在“倒计时”三个字之后,零一号指挥员明显停顿了一下才说出“停”字,虽然只有四个字,仍然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好消息在25秒之后到来。

“1分钟准备!”

很快,口令声密集起来,50秒、40秒、30秒......人们的焦虑程度也在一点点变小,时针指向20点43分。

“明白!9、8、7、6、5……点火”

点火口令发出9秒后,长征五号8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台液氢液氧发动机终于达到1060吨级的推力,火箭发出了震天的怒吼、喷出橘色的烈焰、一飞冲天,海天之间放佛瞬间升起了一个太阳,白昼再次降临。

约30分钟之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总指挥长王经中宣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正常,将上面级和卫星组合体准确输入预定轨道,各系统工作正常,现在我宣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最后十分钟的经历让人感到长五的发射颇为不易,事实上,不仅是最后十分钟,整个任务都称得上险象环生,8点43分火箭的发射已经是发射窗口的最后边缘,也就是说,如果8点43分,火箭还没能发射,那么,当天火箭就没有机会再上天了。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坦诚,他在航天领域工作了30年,参加了很多次的发射,而这一次是最扣人心弦,也是最激动的一次。“太震撼了,太高兴了,太爽了。发射过程确实惊心动魄,险象环生。进入发射程序以后,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发射的预定窗口,窗口时间是晚上6点-8点40分,我们刚好卡在了窗口的后沿,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发射。”

从6点发射一直推到了8点40分,这其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是火箭的四个助推器,在1助推和3助推氧气的排出管道方面,遇到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困难。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独家透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火箭从6点的发射窗口推迟到了7点。

娄路亮说:“火箭助推上的产品出了一些小问题,经过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后面的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当时就决定,在窗口上还有将近三个小时的时候,占一个小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一个问题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管路进行预冷的过程中,温度降不下来,这是本身就被称为“冰箭”的长征五号无法承受之“重”。当问题出现后,或许正是航天人们的这种敞亮、直面问题、临危不乱的态度,帮助他们最终把握住机会、度过难关。赵坚说:“你可以想象,启动一辆车,怎么踩油门,就是点不着,这挺危险的。而且后面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我们必须在预定的窗口把它发出去。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真的很伟大,遇到这个情况临危不乱,非常紧张,但是全体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精心地工作,最后一刻我们抓住了,我们把问题解决掉了,通过合理调整我们的技术参数,使我们的温度降下来了,保证了我们的低温火箭的工作条件,最后能够点火,在我们的窗口的后沿,就是20:40分把我们的火箭发射出去了。”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还推动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我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

更为宝贵的是,通过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样重大工程的历练,以年轻的长五研制团队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才也成长起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大的财富。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20xx年10月17日07时30分31秒,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在组合体中工作30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集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深空探测的开展能带动一系列先进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它带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使比较行星学兴起与成长,还推进了太阳活动与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对地外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领域的进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保护地球。

航空航天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活动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崇高目标,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辉煌而又最令人激动鼓舞的领域;航空航天活动展示出人类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集成、交汇与创新的完美融合,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不畏风险、献身科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弘扬航空航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20xx年11月3日晚上20:41,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观看长征五号发射。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新探索、开拓中国特色航天发展之路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获得长足进步,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仅20xx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无私支持下,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国内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集成,掌握了型号研制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技术,在研制中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又好又快地发展。

回忆起中国人首次遨游太空的21小时,杨利伟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托起了神舟,是千千万万人把我送上了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用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美国、欧洲制造的卫星,跻身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业绩创造了体制和机制优势。”马兴瑞说。

长征五号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天津大运载火箭基地完成总装,其起飞质量约869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将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任务。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将大幅提高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对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推进和空间站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涯,再到冲上太空,承担“天地运输走廊”的重任,长征五号火箭凝聚了800余名天津航天人的心血,是咱天津人造的火箭。现场有80名天津大火箭基地的航天人,亲眼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晚8时22分,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甲上面级,顺利将五类六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长征五号火箭未来将成为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代替长征二号、三号、四号、七号系列火箭。

20xx年10月17日07时30分31秒,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在组合体中工作30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集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深空探测的开展能带动一系列先进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它带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使比较行星学兴起与成长,还推进了太阳活动与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对地外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领域的进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保护地球。

航空航天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活动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崇高目标,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辉煌而又最令人激动鼓舞的领域;航空航天活动展示出人类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集成、交汇与创新的完美融合,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不畏风险、献身科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弘扬航空航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长征八号是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于2021年12月22日首次发射成功。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高度,也代表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作为航天爱好者,我有幸亲眼目睹了长征八号的发射过程,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和科技实力的雄厚。

长征八号是一种全新的运载火箭,具备中型运载能力。这次发射任务是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发射过程中,我清晰地看到了整个火箭发射塔的威严和庞大。当火箭发射时,烈焰和庞大的声浪使我不禁感叹航天技术的伟大和人类的智慧。随着火箭的升空,我看到它向太空挺进的勇敢和决心。这让我深感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和可靠性。

第三段: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自豪和信心。

长征八号的成功发射让我对中国航天事业充满了自豪和信心。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和成果,包括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返回和长征五号火箭的首次成功发射。这些成绩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为未来的探索和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相信,在中国航天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将会继续蓬勃发展,为人类的探索和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段:对未来航天发展的展望与期待。

长征八号的成功发射给我带来了对未来航天发展的巨大期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航天器的不断完善,我相信中国航天事业将在未来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发展。例如,我期待着中国能够成功地实施载人航天任务,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我也期待中国航天科技能够在国际合作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共同探索宇宙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段:结论。

长征八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展,也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壮举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和决心,也让我对中国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相信,在中国航天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未来中国将在航天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就,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开辟更广阔的道路。我为中国航天事业感到自豪,并会继续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之努力奋斗。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于九月上旬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后,按照飞行任务测试发射流程,陆续完成了总装、测试等各项准备工作。后续,完成火箭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工作,并确认最终状态后,火箭加注推进剂,按计划实施发射。

今年6月,长征七号在相同的轨道上垂直转运成功,与长征五号垂直转运相比,长征七号还经过了4个60度的弯道。它所采用的“单轨差速转弯行走技术”,目前除日本外,我国是第2个掌握的国家。

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研制的最大推力运载火箭,因此之前都被简称为“大火箭”。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长征二号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一名热爱航天事业的人,亲身体验了长征二号发射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场历史性时刻的伟大与壮丽。在这次旅程中,我不仅发现了航天事业的伟大,也加深了对团队合作的理解,完善了自己的个人能力。回想起这次经历,我对长征二号发射有了更深层次的心得体会。

首先,长征二号发射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实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长征火箭系列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内外关注,而长征二号发射更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突破,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通过亲身参与长征二号发射,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和成就。作为中国航天学子,我为祖国科技的进步而自豪。同时,长征二号发射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航天事业中,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长征二号发射让我更加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长征二号发射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众多专业人士的协同合作才能够圆满完成。无论是火箭的制造、发射台的搭建,还是整个发射项目的组织和管理,都需要一个团队紧密配合,才能够取得成功。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航天事业中,团队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个体齐心协力,各尽所能,才能够达到事业目标。

再者,长征二号发射也培养了我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航天事业是一项挑战性极高的任务,其中困难重重。而我参与长征二号发射后,更加明白了困难只是暂时的,面对困难需要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退缩。在长征二号发射的过程中,团队经历了各种需克服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我在航天事业中不断向前。

最后,长征二号发射让我对航天事业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和深刻的体悟。在长征二号发射的过程中,我不仅能够近距离观察发射的全过程,还能够深入了解航天器的制造和相关技术。这些知识让我对航天事业的科学性、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互动,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提升的能力和知识。这次体验不仅让我对航天事业充满了憧憬和热情,更让我意识到航天事业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

总的来说,长征二号发射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体会和启示。通过亲身体验,我深切体味到了航天事业的伟大和壮丽,也加深了对团队合作的理解和个人能力的提升。长征二号发射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实力,也在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航天事业中。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第一段:引言及背景介绍(200字)。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一环,长征八号发射任务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次发射任务成功将一颗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里程碑。我有幸参与了这次发射任务的筹备工作,亲身经历了整个发射过程,我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备战与准备(200字)。

长征八号发射任务需要细致周密的前期准备和充分的备战工作。作为一名参与执行任务的工作人员,我们对发射任务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讨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考量。在准备阶段,我们迎来了许多新技术的应用,这使我们对任务的成功充满了信心。同时,我也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了许多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段:发射过程与挑战(300字)。

长征八号的发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在发射现场,我亲眼目睹了各个环节的操作和调试,也感受到了时刻的紧迫和压力。发射前的倒计时是最紧张的时刻,整个控制中心弥漫着一种兴奋和紧张的氛围。发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实时情况进行调整和应对,确保发射任务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密切配合,并最终完成了任务。

第四段:收获与意义(300字)。

长征八号发射任务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和意义。首先,通过这次任务,我们验证了许多新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在这次任务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些将为未来的发射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长征八号的成功发射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认可和评价,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

第五段:个人收获与展望(200字)。

作为一名参与长征八号发射任务的工作人员,我个人也有了许多收获。首先,我深切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其次,通过亲身经历这次发射任务,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我希望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继续参与其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100字)。

长征八号发射任务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也是我个人的一次宝贵经历。通过这次任务,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我深切感受到了航天事业的伟大和充满挑战性,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长征八号发射任务的成功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征八号发射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5、4、3、2、1,点火!”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迈上新的高度,更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用的重型火箭研制奠定良好的基础。话不多说,火速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高冷范儿”十足的亚洲第一重型火箭吧!

没错!虽然出生晚,但在长征火箭家族中,“胖五”是目前个头最大、重量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成员。它箭身长56.97m,立起来足足有20层楼那么高,它的起飞重量为869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

衡量载人火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运载能力了,也就是说,它能把多重的东西带上太空。要带更多东西飞天,大体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前,我国火箭芯级直径都是3.35米,助推器直径为2.25米,而长征五号的芯级直径达5米,并捆绑有4个直径为3.35米的助推器,这么胖,难怪大家叫它“胖五”。

体格大,空间就大,这不仅使长征五号能容纳更多的推进剂,产生更大的推力,还可以减少火箭的分离次数,大大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控制能力。据说,长征五号低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5吨级,高轨道运载能力能够达到14吨级,比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长征五号的“高”可不仅仅体现在个头高、块头大上,更体现在它的高精度上。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丈广室星火可灭。对于航天产品来说,任何细小的纰漏都有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对于块头更大,重量更大的“胖五”来说,对精度的把握和要求更加严格,很多部位的检测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米,比一根头发的直径还要小。

给这么一个大家伙做如此精细的检测,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胖五”的部分工装体积大且复杂,传统的检测手段难以满足测量要求。科研人员经多次调研,将激光跟踪仪应用于型架的安装和测量上,逐步形成了大型零部组件的几何尺寸检测和非接触测量能力,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减少了检测带来的累积误差,大大提高了型架的安装精度。

火箭箱体直径由3.35米加粗到5米,工艺技术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长征五号采用了固相焊接的搅拌摩擦焊这一新工艺,新工艺具有组织细化、焊接缺陷少,接头强度系数高、焊件变形小等优点,但也带来新的问题:焊接工艺存在根部弱连接的缺陷。为了适应长征五号火箭的检测需求,检测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引进了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检测到的最小缺陷为0.016毫米孔洞缺陷。

高精度体现在长征五号研制、设计、制造、转运各个环节,为它的完美升空,保驾护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