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分析化学助课心得体会及收获 化学听课心得体会小结(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8:23:02 页码:7
分析化学助课心得体会及收获 化学听课心得体会小结(3篇)
2023-01-06 18:23:02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分析化学助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不断完善自己的化学教学和复习的指导思想。

1、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立足双基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3、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4.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 ,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按照校历,第五周内,本阶段必须完成化学课程所有新课的教学工作,第六周开始进行化学复习。

(一)三阶段

第一阶段(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回归教材,抓实基础

首先,熟悉教材,我主张教师和学生都要去熟悉教材。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化学课本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根本,利用好教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熟悉化学实验,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抓实基础。“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正说明了熟悉化学课本的必要性。对每一单元,我们按照“学生读书——教师讲解——学生小结——师生归纳”四步骤进行复习,力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其次,解析教材,发掘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后,分析学生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单元检测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复习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精讲精练,发现学生知识缺陷,找出疑点、易错点,及时纠正并辅以针对性的反馈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逐步完善与提高。

再次,融汇教材,设计单元“反馈性练习”与“过关测试题”。针对学生测试中出现带共性的问题,及时组织反馈练习,帮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提高。

第二阶段(四月中旬初至五月中下旬):分块复习,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初中化学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在第二阶段,我们要对知识点、考点和热点到位。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在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五月中下旬初至中考):模拟考试,查漏补缺

这一阶段的复习时间大约在五月底。本阶段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知识缺性,训练解题技巧,规范答题行为,调整临考心态。积累考场经验,全面提升学生中考应试水平。

(二)让学生三到位

第一、知识点、考点和热点到位

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考点、热点应理解、掌握到位,对识点、考点、热点要训练到位。

第二、能力培养到位

我们认为,培养能力到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及从文字中获取相关化学信息。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如何去设计方案。

3、培养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能力。

如:探究性试题,复习时着重引导学生去获取信息、设计方案、答题三步骤入手,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第三、题型训练到位

显然,知识和能力是基础。但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之后,还要让学生对题目类型全面了解。常言到,见多识广。这样,学生临考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应对自如。从考试说明上看,目前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共四大类;从往年的试卷来看又细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图象题、信息题、实验探究题和化学计算题共六类。

对于分析化学助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教学目的: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对于分析化学助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溶液先呈蓝色;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在有关习题教学中,就能充分地意识到对题型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其中在讲到酯的水解问题时,我就给学生归纳出主要三种考题,如①有一有机物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结构简式。②有一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能氧化成c,且b和c互为同系物,若c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c4h8o2的结构简式。③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以上三种题型,解题关键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终氧化成酸,须满足醇中所含c原子与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状一样,并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链端点。另一种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数与酸中多一个。通过上述归纳总结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就能较好地掌握。

这种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习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菲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