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50:03 页码:9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优秀8篇)
2023-11-11 14:50:03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切勿忽视总结的实际应用价值,要明确总结的意义和对个人、团队或组织的帮助。这几篇心得体会范文都是写作者亲身经历的总结和感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工匠精神,提倡注重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陈永伟,作为我国著名的大国工匠,凭借他对传统木雕工艺的坚持与创新,成为了业界的佼佼者。在与陈永伟交流的过程中,他分享了他的心得体会,让我深受启发。

陈永伟认为,作为一名工匠,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初心,保持对技艺的热爱和追求。他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刚入行时并没有一技之长,但对木雕艺术的热爱让他勇往直前。他告诉我,只有真心对待自己的工艺,才能付出更多努力去学习和探索。正是因为他对木雕技艺的热爱,他才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创作和提升。

其次,陈永伟还提到了创新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工艺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止步于过去的成果。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材料,以期通过创新来提高木雕艺术的质量和水平。他告诉我,每个工匠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见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工匠精神的活力。

此外,陈永伟还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瑰宝,是工匠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传统的元素和符号,以展现中国传统木雕的特色和魅力。他告诉我,只有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才能够在工艺创作中保持连续性和传承性。

陈永伟还讲述了工匠精神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他坦言,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在自己的工作室中,聚集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木雕匠人,共同致力于推动木雕艺术发展。他告诉我,一个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和奉献,而工匠精神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和动力。

最后,陈永伟分享了他对未来的展望。他认为,我国的大国工匠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技艺,才能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更高的水平和竞争力。他呼吁,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支持,为工匠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他相信,只要每个工匠都能够团结奋进,共同承担责任,我国的工匠精神将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通过与大国工匠陈永伟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工匠的精神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在于始终对工艺的热爱和追求。只有坚守初心、不断创新,才能够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同时,工匠的精神还需要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共同推动艺术的发展。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大国工匠将继续书写精彩的篇章,并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冬伟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通过培训老师的讲解和对五大核心标准的理解,我学习到了不管身处哪个岗位,都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工匠。那么,什么是“极致工匠”,个人理解是指能够将一件事情做到无可挑剔,做到精益求精,甚至达到偏执的一种做事理念。

围绕这种精神,我首先用“工匠”这个名词衡量自身的定位,查找不足,提升自我。20__年企业建立之初,我和我当时并不健全的团队,在当地几乎没有机械加工厂,周边城市因原企业负面影响不予合作的背景下,开始了我们的供应资源搭建工作。在开封周边每到一个城市,都恨不得将整个工业园区的企业全部走遍。每每看到企业的设备及综合能力能够支撑我们产品生产的时候,心里就像雨后的彩虹,虽然总有一些在洽谈后“撞了南墙”,但我们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撞墙”而回头。

我们每个人都紧盯着生产计划这个纲领目标,不管夜里几点,一切休息和吃饭的时间都取决于当日的目标是否落地。而当时大部分新供方不了解我们的业务流程,我和我的.员工不分昼夜,现场跟盯生产,时常用自己的小车连夜拉回部件,并指导供应商业务人员检验、入库。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的生产经营已经步入规范,小麦机已经跻身国内第二,并且美誉度已经达到第一,拖拉机也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这样的工作习惯已深深的扎根于河南事业部的每一位员工,但这并非是“极致工匠”。

经过学习,我体会到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有”,但在精细化、规范化、近乎偏执化方面还缺失很多。我们要学习“盘子为什么要刷七遍”。学习做事情应不厌其烦,做到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对得起自己的企业,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用人品做产品;学习海底捞的服务意识,对待供应商的管理也是如此,我将带领团队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建设订单及供方信息数据化管理通道,倡导主动引导供应商按制度、流程办理业务,建立服务型、阳光采购理念;要学习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这个词说起来容易,但每件事都将其落到实处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想想个人,在与合作单位洽谈中只要说错一句话或一个数据,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对企业的损失。回想点滴,自身应该多多总结,查找语言或业务处理漏洞,鞭策自己务必从小事做起;学习“李传泉”的不怕撞南墙精神,接到任务迎难而上,且按照公司既定的方向,永不言败。最后对“近乎偏执”,我的理解是,干一行、爱一行,使之成为我生存的全部,为中联重科农机事业奉献全部力量。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匠精神”被政府高度重视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大势所趋。并且在“供给侧”改革力推的前提下,淘汰落后及过剩的产能已经成为必然,但无论如何,就像政府今天所倡导的,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组织和个人是不会淘汰的,因为真正的“工匠精神”必然经得起时间校验,并成为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创意无限,匠心支撑”。当下,创新创业大潮涌动,“互联网+”颇受青睐,大批创客投身其中。这里头有脚踏实地的深耕者,但也有不少一天到晚想着如何造噱头、拉投资,幻想借互联网的东风,“抄一把就走”之人。与此相应,很多产品往往火了一把便再无踪迹。如此“创”法,除了搅出些过时即破的泡沫,难言价值。创新创业不应成为浮躁的代名词,那些真正成功的互联网神话缔造者,远非鼓吹概念、贩卖情怀这么简单。很多大佬正是以其对细节近乎严苛的追求向大家证明,只有“互联网+工匠精神”,才能出优质产品。

人们在不断呼唤工匠精神,然而要想养成工匠精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匠人”并没那么容易。它需要从业者不忘初心,始终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任周遭如何变化都不为所动,只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产品。具体说来,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心存敬畏。古语有云“敬事而信”,敬畏是内心的一把标尺,影响着做事的态度。心存敬畏,做事时会认真对待,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心存敬畏,对所做的事会更加珍惜,做事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进而将其当作一种追求,去努力达到它的极致。

甘于沉潜。当下社会前行的脚步是快速的、急促的,很多人的心性也变得比较浮躁,做事情急于求成。但要做一个好的“匠人”,恰恰应该少些浮躁,甘于沉潜。沉潜下去,静下心来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不求立刻去获益,而只求做出的东西无愧我心。电影大师王家卫就是很好的一例。在现代追求短平快的影视行业,王家卫却在近30年内只产出了10部电影。而《一代宗师》前后筹备13年,拍摄了3年才做好,最终以完美的细节、极具张力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大获好评。对于花费这么长时间做一部电影究竟是否值得,王家卫自己是这么说的:“功夫都不是白花的,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慢和时间都是必须的。”

不慕名利。不慕名利才能不计得失,才能经得住诱惑,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到做事上,用到打造更好的产品上。莫言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曾经有杂志找莫言写一篇杂文,莫言却淡定地以“我就是写小说的”拒绝了。他始终坚守在严肃文学阵地,秉持工匠精神,拒绝去写“来钱快”的文章,却在文学创作中字斟句酌,力求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声。最终他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赢得了国内外专业评论家和大众的认可。

勇于创新。做一名合格的“工匠”,还需要有一份创新精神。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做一些山寨产品只能引来别人的否定与嘲笑。而即便对于自创品牌来讲,也要不断向前,一旦自满自足,势必很快就被他人超越。《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创新意识,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厚积薄发,最终将事情做到极致,不论风云如何变幻,我自走在最前沿。

“工匠精神”,知易行难。但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每一个从业者都时时审视自己是否做到了这几点,终将会养成“工匠精神”,用自己的专业与专注、执着与创新去做出大众最满意的精品,赢得广泛认可。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

每位员工需要自我反思的一个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它有助于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优秀。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员工。

读完这本书,更加从内心点燃了我的工作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让自己和团队成员接受?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一朴素的人生哲理,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己与公司的发展有机链接在一起,共同进步。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班主任组织我们一起看了今年五一期间的特别栏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看完之后感慨很多。

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钳工、钢筋工、焊工、木匠等等,这些不起眼,甚至有点卑微的技能行业,一旦做到了技高一筹、“人有我优”的程度,同样能释放出震撼人心的奇迹效应,技能效应,让自我价值激情呈现,也让民族技能发展水平,达到“珠穆朗玛的世界高度”。这八个人分别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钳工胡双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有的人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等等,总之他们的技艺令我们无比叹服。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当然他们也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们的专业课学习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善于钻研的大脑,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也许我们不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震撼眼球,但是,只要我们用平和的心境、任劳任怨的劳动心态,经营好小细节、小技术,同样能展现“微而著”、“小而实”的劳动之美。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大国工匠陈永伟是一位享誉全球的中国工匠,以其出色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术,打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制品。近日,我有幸和他进行了一次交流,得知了他的心得体会。陈永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工匠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指出,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

第二段:技术与创新(250字)。

陈永伟认为,技术和创新是工匠的核心驱动力。他强调,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相互依存。作为一位工匠,他始终坚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制品。他称之为“传递传统与创造未来”。陈永伟在制作过程中,善于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他的作品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具有现代审美的内涵。

第三段:精益求精与追求卓越(250字)。

陈永伟深知,工匠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他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艺,更要不断追求卓越。他坚信,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陈永伟总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作品。他告诫我们,在工匠修行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超越的过程。他认为,只有对自己的作品不断进行完美追求和自我修正,才能使其更加完美。

第四段:传承与文化(250字)。

陈永伟在谈到工匠精神的传承时强调,工匠是文化的传承者。他强调,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工匠义不容辞的责任。陈永伟曾多次到国际间参展,并推广中国传统工艺,让世界了解中国工艺的卓越之处。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使中国工艺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第五段:结语(300字)。

陈永伟心有所感,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意义。他坚信,作为工匠应该不断求真、求新、求变,始终保持创新力,遵循传统,超越自我。工匠的责任不仅仅是制造出优秀的作品,更是通过制品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让世界了解中国。陈永伟提醒我们,要尊重传统,也要勇于创新,发扬工匠精神,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是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的五段式文章,通过陈永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追求,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品质和价值。这不仅是对工匠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回应。陈永伟的心得体会,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世界工艺的进步做出贡献。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第一段:引言(100字)。

作为我国著名的大国工匠,陈永伟不仅在传统工艺领域树立了崇高的地位,更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为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探索出新的路径。在陈永伟的工作与生活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体会,这些心得体会丰富而有启发,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第二段:坚守传统工艺的意义(200字)。

陈永伟深知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传统工艺往往持有观望甚至忽视的态度。陈永伟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只有坚守传统工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独特之美,才能传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主张通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传统工艺赋予新的生命力,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与喜爱传统工艺。

第三段:工匠精神与品质(300字)。

陈永伟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需要具备坚持、耐心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自己是通过多年的坚守与实践,磨练出了这些品质。在他的建议下,每一个从事工匠行业的人都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专注力与耐心,通过不断地精进与推敲,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与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匠。

第四段: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300字)。

陈永伟在实践中发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其实可以相辅相成、融合发展。他倡导通过创新与科技手段,将传统工艺注入到现代生活中,为古老的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他自己就通过将古代陶瓷工艺与高科技的烧制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陶瓷作品,受到了诸多人士的赞誉。他的做法为新时代的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第五段:对工匠精神的思考与传承(300字)。

陈永伟相信,工匠精神是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努力,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与热爱,让更多的人投身于传统工艺的研究与传承。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建议,如加强对传统工艺的教育与推广、增加对年轻工匠的培训与扶持等。这些举措有助于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热情,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100字)。

陈永伟是一位体验过传统工艺的大国工匠,他的心得体会对于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坚守传统工艺的意义、培养工匠精神与品质、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以及对工匠精神的思考与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借鉴陈永伟的心得体会,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国工匠陈永伟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央视推出了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工程师高凤林等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看了之后,我感到震撼。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机器代替人工,用电脑代替人脑,但是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上天,“蛟龙号”下海这些高精尖领域,机器不适用时,我们的工匠用自己的双手代替了机器,甚至做得比机器还要好。

我很好奇他们有着怎样的一双手,可以焊接火箭的“心脏”,可以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个漏点,可以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7000米级“蛟龙号”装配组组长顾秋亮,人称“顾2丝”(1丝等于0.01毫米)。为练基本功,他将十几个十公分厚的钢板锉到0.5公分,手上几乎没有指纹。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传承和钻研,专注与磨砺,精益求精,是他们对工匠精神做的最好的诠释。

与这种工匠精神相对应的是一种“差不多”的精神。有一个故事,讲中国人和德国人用同样的零件组装出来的设备,德国人组装出来的质量就要好。我们民航用的相当一部分设备都是进口的,同样的螺丝钉,进口的用十几年还闪闪发亮,国产的没几天就生锈了。还有如今的中国人一窝蜂地到国外买电饭煲和马桶盖,这都在打中国制造业的脸。我们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唯独少了一流的产品。而对民航业来说,工匠精神就更重要了。飞机维修的机务员有着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检查标准,如若飞机检修不严格不细致,轻则造成安全隐患,重则机毁人亡。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工匠精神实际是种敬业精神,就是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契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我们身边不乏爱岗敬业的楷模,但也有一些人工作挑肥拣瘦,不求技术“过得硬”,但求“过得去”,这些人必将被淘汰。一个人只有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国工匠》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我们一线职工要提高自身素养,在浮躁的当下,工于心,匠于行,静下心来踏实做事,将我们的工匠精神真正传承下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