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浙江省团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团校培训感悟(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12:49:47 页码:14
浙江省团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团校培训感悟(三篇)
2023-01-07 12:49:47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浙江省团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一

现在趁着大家在车里休闲时间,我介绍一下雁荡山的大致情况:雁荡山系绵延数百公里,史称“东南第一山”。它位于中国浙江省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主要是指乐清市境内的北雁荡山。雁荡山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其名字也颇有诗意: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雁荡山总面积450平方公里,500 多个景点分布于8个景区,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今天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游玩的是灵峰和大龙湫这两个景区,一会儿就到了,请大家注意安全,跟着李导,请记住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雁荡三绝”之首——灵峰景区,灵峰总面积达46平方公里左右,它以悬崖叠嶂,奇峰怪石,古怪石室,碧潭清润而著称。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赞叹不已是那有名的合掌峰。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灵峰饭店,请大家站在屋檐底下,抬头仰望,只见一只硕大的雄鹰,凝神伫望,象一尊保护神,守卫着灵峰这一方净土。60年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观此峰后,诗兴大发,挥笔道:“雄鹰踞奇峰,清晨化为石;待到黄昏后,雄鹰看又活。”峰随步转,景随步移,请各位再往前行,看看“雄鹰敛翅”还有何变化?

雁荡山

从西南角仰望此峰,恰似一对丰满的乳房,因称“双乳峰”。 双乳峰不仅孕育了如诗如画的雁荡山水,而且也孕育了勤劳智慧的雁荡人民,因此,雁荡人民还赠给她一个雅称,“东方维纳斯”。

大家往往前稍移几步,双乳峰变成了一位身着旗袍的苗条少女,如果你用心去感悟,会发现,,她面带愁容的看着远方,眼露悲意,望眼欲穿,似乎正在思恋着未归的情郎。人称“相思女”。

相思女终于盼到了心上人。请大家抬头看合掌峰,左边的少女踮起了脚尖,扬起了脸,双手楼着右边小伙子的脖子。小伙子天庭饱满,眉清目秀,刚从远方回来,来不及卸下身上的包袱,双手楼住了恋人的纤腰。这就是雁荡山驰名中外的“情侣峰”,此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的队伍还是继续前进。

都说“灵峰日景耐看,夜景更销魂”。在雁荡山有句民谣:“牛眠灵峰静,夫妻(情侣)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这四句话是灵峰夜景的总概括。当夜幕降临时,灵峰变得静悄悄了,只有一对夫妻(情侣)在朗月下亲热相恋;一个调皮的小牧童却在偷偷看这对恋人的谈情说爱。这时在寻找孙子的老婆婆忽然撞见他们,不好意思地把头转了过去......,一幕幕景象在最美的瞬间定格了。(此段可删)

观赏完合掌峰之后,大家一定还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龙湫景区。这里最著名就是大龙湫瀑布了。大龙湫以变幻万千而闻名遐迩。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观音坐莲台"。安详,端庄的观音,脸朝东方,安然坐与莲花台上。再往左看,可见一只老鼠,头朝天,挺着大肚皮,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正慌慌张张的往上逃,此景称为"上山鼠"。那只老鼠何以如此呢?原来,在它背后山上有一只猫,弓前背,朝它紧追不舍,两景天然巧合,便有"灵猫捕鼠"之称。

大龙湫的最奇绝之处,在于因季节、晴雨等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象。大龙湫水源从雁荡山最高峰海拔 1056 米的百岗尖上下来,瀑布景观一年四季各不相同,秋冬,雨水稀少,瀑布如珍珠落玉盘;盛夏,特别在雷雨过后,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呈现在我们眼前。

只有你游览过雁荡山,你才会理解“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今天我们的旅游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来雁荡山旅游,谢谢,再见!

主题浙江省团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二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杭州市区西部,距离杭州西湖五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

20xx年10月,西溪湿地旅游区主要存在安全隐患明显,多处人流集中处无警示标识,游船安全设施不到位;导览服务不完善,导游讲解水平抵,标识系统不完备,商业设施标识混乱等问题,对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并公开通报,给予6个月时间整改。

西溪湿地导游词篇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杭州市区西部,距离杭州西湖五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

1、历史沿革

远古雏形,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湿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此处被淹没便成了湖泊,而干旱之时,湿地也就出现。湿地随隐随现的现象,因此可以把它称为雏形阶段。从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算起,到唐末五代为止,大约有一千多年时间,是西溪湿地形成期。

宋元发展到了宋元时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这是西溪进入新阶段的开始,这也说明了西溪是个千年古镇。

明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得到发展,成为郊区农业的特色民国萎缩民国后,湿地日渐萎缩。

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西溪地域多个乡镇的建立,工厂企业的发展,使西溪湿地范围逐渐缩小。

2、地理环境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横跨西湖区与余杭区两区,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西湖仅5公里。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河流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其间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诸岛棋布;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土壤主要有红壤、岩性土和水稻土3个土类,其中以红壤和水稻土分布最为广泛。气候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399m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长,四季分明。

3、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昆虫: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昆虫标本有480种,两栖类:溪国家湿地公园有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爬行类3目8科15种鸟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鸟类15目41科126种,其中有松雀鹰、雀鹰、普通鵟、红隼、 燕隼、游隼、褐翅鸦鹃和斑头鸺鶹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兽类5目7科14种鱼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鱼类45种,隶属 6目14科35属,其中10种鱼类为人工养殖品种。

4、生态价值

西溪湿地是杭州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能够调节大气环境,湿地内的丰富的动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同时它还能吸收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应对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

西溪湿地还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生态系统,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对于提高城市物种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

主题浙江省团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三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