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广东省GDP数据心得体会范文 近年来广东对全国GDP(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13:35:55 页码:11
广东省GDP数据心得体会范文 近年来广东对全国GDP(三篇)
2023-01-07 13:35:55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广东省GDP数据心得体会范文一

大家好,欢迎你来到顺德著名的古典园林清晖园游览。我叫×××,是这里的景点导游,我先预祝各位今天有一个愉快美好的旅程。

顺德“清晖园”与番禺“馀荫山房”、东莞“可园”和佛山“梁园”合称为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晖园更被列入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游景点。步入清晖园,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就象是繁嚣闹市中的一片蓬莱仙土。

各位游客,大家见到的左手边的一排仿古式民间建筑,就是清晖园史馆,里面陈设有许多图片和文字说明,讲述了清晖园的百年发展历史。现在,大家可以先跟我进去了解一下清晖园的名园春秋。

清晖园,是明代万历状元、礼部尚书、大学士顺德杏坛人黄士俊在太艮(即现在的大良)南郊所建筑的黄家祠、天章阁的旧址,到清朝乾隆年间,黄家衰落,由顺德进士曾出任山西灵石知县的龙应时购得,析产后其子龙廷槐、龙廷梓改建为庄园居住。龙廷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自幼聪颖好学,于乾隆五十三年丁未(1788年)考中进士,他初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授监察御史之职,后入值上书房,官至太常卿。到嘉庆五年(1800年)龙应时病逝,廷槐获准回乡守孝三年,后见皇亲和坤弄权,无心复出,但在乡中威望颇高。到嘉庆十年(1805年)龙廷槐将父亲生前购得产业的中部拓建成庄园,侍奉母亲居住。一年后,龙廷槐请同榜进士、江苏武进的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熙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名的由来。从应时、廷槐、元任、景灿到渚惠,清晖园经历了五代人,屡经修缮,特别是龙渚惠,他曾带领设计师和工匠到苏州一带参观著名庭院,回来后对原建筑物作了一番大规模的修整,逐步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风貌。

获得左右两部分庭院的龙廷梓,将它们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院,另成一格,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后来龙太常花园的园主衰落,卖给一位商人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为“广大园”。到五十年代后,由省、县政府拨款修复,几经修葺兴建,将清晖园、楚芗园、广大园及龙家住宅等一起收入园址,基本恢复当年黄士俊花园的范围。近年来,顺德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古老的清晖园游览面积从原来的7000多平方米扩大到2.2万平方米。新扩建的庭院,充分吸收了岭南园林建筑的精粹,更借鉴了江南和北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使之成为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步移景换,充分体现我国园林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走出解说大厅)相信大家已基本了解清晖园的历史,现在,我们就开始游览龙家花园。刚才我们走过的白石园门,增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上面“清晖园”三字是临摹清代进士、江苏武进书法家李兆洛的笔迹。站在大门口,我们往里面看去,穿过这一个宽广的庭院,正对着的是一个“八角壁裂池”,整个水池是以石头砌成,没有用水泥、石灰边接,但水不往外泄漏。池中有八条陶瓷烧成的红鲤鱼,围成一圈向中央的宝珠喷水,十分壮观。

再看右手边的平台上,建有一座“大会议室”,这座建筑物建于一九五九年。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九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同志南巡视察时,途经顺德,曾在此会见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人。

步入庭院之中,满眼都是葱葱郁郁的树木,其中有不少还是我们顺德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呢。就如近大门处的这株高大的的老白果树,它的学名叫银杏,有“活化石”之称。据考证在地球第四纪冰川之前,不少国家和地区均有此树生长,但冰川期后,唯独中国的大山大岭中才能保存下来,目前这种树,树龄最大的是山东吕县定林寺的一棵银杏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这种树一般要大面积种植,并雌雄间种才能结果,但清晖园这棵有一百六十多年树龄的老树,却能在二十多年内,持续单株结果(每年9至10月间挂果)是一棵“双性树”,可谓奇特。

移步换景,穿过这一个拱形小门,园里的景致又是另一种风格。面前的惜阴书屋和真砚斋是一组相联的园林小筑,此组庭院式书斋为昔日园主供族中子弟读书及接待到访文人墨客之所,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园主龙家历代不乏学业有成之人,“惜阴书屋”寓勖勉子弟珍惜光阴、发奋攻读之意。“绿云深处”匾额为乾隆帝十一子、书法家成亲王所书,形象描绘出四周绿树掩映之清幽景致。“真砚斋”的匾额是原来由清代湖南书法家何绍基所题,因日久而损毁,现挂的是广东书法家秦鄂生重写的。

在惜阴书屋左面较高的小坡处,建有“花 ”四角亭,花 亭原来叫凤台,后来被大风刮倒,龙渚惠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改此名。亭内上方还挂着当年由李文田所书的“凤台”二字牌匾。亭旁是一座惟妙惟肖的“狮山”,有一大二小的三只狮子蹲伏棕竹丛中,相互偎依,呼之欲出。这座石山与东莞可园的“狮子上楼台”并称为岭南园林掇山杰作。在狮山的周围遍植各种岭南奇花异木,有一株是玉棠春,又名木兰,是龙元任之侄耀衢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开封应顺天乡试,落第后取道北京游颐和园,经花匠介绍,到苏州购得两棵,但只存活了一棵。玉棠春下面长着一棵约百年的白茶花,主干虽死,每逢冬春之间仍保持枝叶茂盛。狮山后面还有一株160多年龙眼树,1962年给强台风吹断,只剩下一米多的树于,经过园艺师的精心处理,使它重新发芽,现在每年都开花结果,被人们誉为“枯木逢春”。还有,一般的龙眼品种是一枝带十叶,而清晖园的龙眼是一枝带十二叶,比其它的龙眼树更珍稀,因此果子也更肉厚味甜。

转到了惜阴书屋的侧面,我们沿着这个长方形荷花池走去。池边是清晖园古建筑中的精华所在,仿照清代珠江河上的紫洞艇建成的“船厅”。建有二座楼舫,分船头、船舱和船尾,这在我国建筑设计上是唯一的派例。传说当年园主人有一位千金小姐,貌美如花,举止贤淑,精通诗书,善弄琴画,父母视若掌上明珠,特建此楼作为小姐闺阁,故别称“小姐楼”。船厅尾部相近的一座叫“丫环楼”。从丫环楼到小姐楼,虽近在咫尺,却要通过架空的走道,几经曲折才能到达船舷。船舷左前方伸出一条游廊,与惜阴书屋相连。登上小姐楼的路径也就隐藏在这条游廊里头。大家可以跟我登楼览胜,站在船头,左右有两口池塘,组成绿树碧水的景观,人好象站在船上,而船恍似停在水乡岸边,船头左边栽有一棵古沙柳,仿佛稳着大船一根竹竿,古沙柳边还栽有百年紫藤一株,好象缚在竿柱上的一条固定船只的缆绳。踏进船厅,前舱和内舱之间,以镂空成芭蕉双面图案的木刻落地挂作间隔,芭蕉树下的石上各刻有两只蜗牛,栩栩如生。厅内窗户的格子以竹树图案的木雕装饰,人在厅内仿佛可以感受到珠江三角洲的田园气息。

回到荷花池边,这里的一圈建筑分别是六角亭、碧溪草堂、澄漪亭。水塘北侧是一座六角亭,近水三面设有“美人靠”,可以凭栏而坐,亭入口处挂有即景木刻对联:“跨水架楹黄篱院落,拾香开镜燕子池塘”,亭内高悬清代安徽著名书法家、雕刻家黄士陵所题“绿杨春院”的匾额。亭两旁种有水松,这两棵水松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据说可能是顺德境内最古老的水松呢。

碧溪草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当年园主人主要起居室,其正门为圆洞形,学名叫“圆光罩”,门框镂成两束交叠翠竹状。两扇门的下方各刻有四十八个“寿”字,字字形态不同,称为“百寿图”。那各位有没有想过,这里明明只有九十六个寿字,何以称为《百寿图》呢?相传《百寿图》的制造还有一段掌故。话说,乾隆年间顺德有个十分聪明的工匠,当年清晖园园主就是请他来雕刻《百寿图》的。工匠一时疏忽设计错误,每边只排下四十八个寿字。完工验收时,园主怎么也数不出一百个寿字出来,于是勃然大怒。工匠急中生智道:“老爷您有所不知,之所以这样安排,内中是大有玄机的。我们中国人讲究寿不能满,满招损。‘九’就是‘久’,‘六’就是‘禄’,‘九十六’也就是‘福禄长久’的意思。大吉大利啊,老爷!”园主人想了想脸色开始多云转晴,但依然有些不甘心:“你说得倒也有道理。但当初我要的是《百寿图》,现在只有九十六个寿字,还算得是《百寿图》么?”工匠一听,又心生一计:“当然算啊。九十六个寿字那是明摆能看见的,还有四个是藏起来的。常言说得好,藏寿长寿嘛。”园主人忙问:“藏在哪里?”工匠道:“您看这左边四十八个小寿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寿字,右边的四十八个小寿字也暗藏着一个大寿字。”园主人又问:“那还有两个呢?”工匠道:“老爷您做这《百寿图》,目的不就是想长寿么?所以有一个寿字就藏在您在身上;而我为您刻《百寿图》我也想长寿,不能把‘寿’字用尽了,所以有一个寿字便藏在我身上。这合起来不就是一幅完完整整的《百寿图》么?”园主人听后顿时笑逐颜开,加倍付了工钱。机灵的工匠也长松了一口气,欢欢喜喜的回家去了。为配合镂在门框上的翠竹,窗下还做了一幅阴纹大砖雕,刻有几竿竹树,题为《轻烟挹露图》的竹石画,题词是:“未出土时先引节,凌云到处也无心”,作者是龙廷槐之子,嘉庆二十二年进士(1817年)龙元任,画中之意是“水火无情”,该房屋曾于道光年间被火毁过,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6年)重建,元任藉此作书画,警教后人注意灯火安全。一九五九年以后,这里曾接待过薄一波、郭沫若、何香凝等知名人士。郭沫若先生于一九六二年下榻此堂时作有《游清晖园》七律,诗曰:“弹指经过廿五年,人来重到凤凰园。蔷薇馥郁红逾火,芒果葱茏碧入天。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缘何篁竹犹垂泪?为喜乾坤已转旋。”

就在碧溪草堂之畔,有一株老迈而苍劲的龙眼。细心留意一下,这棵树的树干只剩下几层树皮连着上面的树枝,而上面却枝叶茂盛,它们之间只靠树皮上的气根相连,实属罕见。据说是当年的龙家主人亲手种下的,至今已有210多年了,是清晖园中最老的一棵古树。老树每个枝上有十二片叶子,至今仍每隔一年就会开花结果一次。据品评古树的专家所说,这老树很有灵气,护佑了当年龙氏居住于清晖园中的五代子孙可以繁荣昌盛呢。

突出水池的是澄漪亭,临水一面刻有“临江缘山池沿钟天地之美,揽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的对联,此联原为龙渚惠岳父、顺德咸丰探花、礼部兼工部右侍郎、大书法家李文田所书,因日久而损毁,现挂的是广东书法家关晓峰重写的。这个澄漪亭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门窗,八扇巨大的屏门一旦打开,亭外的景色尽览无遗。即使是关起门窗来,上面镶嵌的“明瓦”也可透进光线,显得古朴幽雅。这种明瓦是用贝壳磨薄制成的一种很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天然材料。这些门窗上、天花内的贝壳,都有是明朝后期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古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清晖园内最有发言权的历史见证人。

绕着荷花池走了一大圈,我们从这一扇小门转过去,就可发现这里面别有洞天,已是清晖园的“读云轩”景区了。大家请回身看看刚才走过的小门,这可是清晖园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门口,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门额上面“清晖园”三字是按李兆洛的真迹托版。大家觉得这几个字与正门口的题字在书法方面是不是如出一辙呢?站在这个小天井里,左边墙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灰塑,名为《白木棉九如图》,画面上九尾大金鱼活灵活现,左上角数杂白木棉含苞待放。据长者回忆,清晖园古时有三大宝:大金鱼、白木棉、百寿图。遗憾的是,时过境迁,现今只存百寿图了。因此重修清晖园时特别制作了这幅灰塑,以为纪念。

再看面前这个种上了夹墙竹的椭圆形的漏窗,竹影斑斑中可以看到墙外的池塘、对岸的回廊,配合了池塘对面一副康有为真迹托版的对联,上书“风静带兰气,日长娱竹阴”。这副对联正好点出了清晖园景色的自然之趣。小天井左右两边的回廊把读云轩盘绕在绿池之畔。就这一个小天井,各位就可以看出园主造园时巧妙的心思了。

步上台阶,沿走廊可看到不少名人的题字。先看看走廊边凉亭上有一副黎简手迹的对联:“白菡萏开含露重,红蜻蜓去带香飞”。黎简字二樵,是顺德陈村人,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一生不羡功名,人称“狂简”。凉亭旁边,还有珠江三角洲难得一见的奇树“情人伞”。

在前面的游廊尽处,穿过一个石圆门,就可以进入读云轩的主体建筑内部了,这是清代岭南豪宅的客厅,体现了当时龙家豪宅的气派。瓦面构造层层叠叠,融合了中国亭台楼阁“明标暗拱”的特点,每逢下雨时节,雨打瓦面,雨声清脆,恍如奏乐。读云轩分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各以廊庑相连。各厅四樘镂花落地扇门打开,三厅成为一体,高大宽敞,自然光线充足;如果关起门来,各厅可作单独的会客之用。中厅两边天井,起到通风透气以及采光的作用,各厅之间的连廊,设有漏窗,隐约可见窗外的绿树、湖光山色。客厅内摆设了酸枝古老家私,古雅的门窗、屏门、门帘上,全是以花、鸟、虫、鱼、果为题材的潮州木雕。例如,后厅有三道木雕饰罩,图案繁丽,是鲜明的晚清风格,中间雕刻的是芭蕉树,芭蕉叶大,大叶谐音“大业”。旁边两幅雕刻是葡萄,葡萄仔多,寓意多仔多福。寄喻了园主对家族繁衍广大、子孙昌盛的期望。

从客厅出来,大家请跟我从左边的回廊走过来。正所谓“读者品也,石乃云根”,来到读云轩当然是要好好欣赏品味这里的石趣了。读云轩景区中满布形状各异的石头,或突起于跨塘花墙的洞窗脚旁,或吻嵌于围池砖基中间,或兀现于砖砌花台之上,处处是石,各呈其趣。其中有产自安徽灵壁市的“灵壁石”,这种石坚硬如钢,色泽丰富,形态怪异;还有产自山东沂蒙的“龟纹石”,广东英德的英石和广西的钟乳石,每块石头均有相当丰富的欣赏价值。

回廊尽处的一间门厅,就是读云轩的入口,且看横批“读云”二字,对联上写着:“过桥分野色,移云动云根”。古语说,石头是云的根,意思是山间云霭都是从山石上袅袅升起的,这大概就是读云轩名字的来由了吧。

走出读云轩,景色突然变得壮阔,眼前高耸的石山就是“凤来峰”。凤来峰是以古代经典的“风云际汇”石山构图,以宋代被列为贡品的山东花石岗石砌成,共用了近三千吨石,全高12.8米,是广东省内最大、最高的花石岗石山。石山上有小径,一棵古榕穿山破石而长,还有人工瀑布,凌空飞泻而下,全景达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势不凡,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境界。峰下水池几块“汀步”踏石,引导游人进入山洞,考究细水长流的古井。瀑布下的那个长形大湖被石桥和波形花墙隔开,读云轩的一边水平如镜,凤来峰的一边水花四溅,流波不倦,一湖之上竟有动静两种景观呀!在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上凤来峰,俯览清晖园的全景;其它朋友也可以在水边的走廊上休息,品味周围的灰塑。例如,观瀑亭墙上有两幅灰塑,靠门口的是以李白名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意境的观瀑图;另一面灰塑题为“秦时明月,汉国山河,高山流水,琴瑟长鸣。”图中“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手挥五弦,正弹奏《广陵散》,琴间慷慨激昂,寄托怀古之思,而旁边的刘伶持酒聆听,若有所悟。两幅灰塑都十分神似,值得细味。

正所谓曲径通幽,现在请大家跟我走一小段曲折清幽的小径,从凤来峰下转到另一个精巧的景区——沐英涧去吧。从这个小门出来,让我们沿着这一面扇形花墙,走过那石拱桥去。花墙上的几扇大窗,每扇都用铁花、金箔、陶瓷巧妙地装饰,是设计者为清晖园专门构思的,每个扇窗从不同方位望进去都有一番景色,好似一幅幅扇画,达到步移景换的设计效果。现在,大家可有注意到左手边这个半月亭呢,这里面可是别有洞天呢。

沐英涧景区主要由游廊、小桥、花径、假山、荷塘、水榭相结合,中央的玲珑榭是整个分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置在八角环流的池水中央,室外混种各种名花异木。我们如果坐在这个水榭中欣赏周围的景色,无论是何时节,都可以闻到四面八方吹来花香,所以这里就题有“八表来香”的牌匾。先看室内八面全是木制装饰的玻璃窗格,窗门上有八块红片玻璃,是清晖园留下的清代玻璃制品。我们再看室外,玲珑榭的周围有四座按座落方位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的石山,座落在西面的是“秋石”,它是用黄石所造,旁边种有枫树、乌柏、桂花、紫藤等植物,渲染秋天的气息;座落在北面背阴之地的是“冬石”,石料取自江苏湖洲的太湖石,石面泛白,有雪景之意,构图选用元代袁江的“富贵玲珑石”,作一屏风状;东南面置于晨光可照之处的是“春石”以英德石所造,配以松皮石造成的石笋,周围再种上竹树和灌木,突出奏纤弱和清秀的感觉;“春石”后面是“夏石”,也是本园的主峰——凤来峰,就是刚才我们所看到那座用贡品山东花石岗石彻成的山峰。

从玲珑榭出来,步过曲折的小桥,进入沐英涧,入门上方是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玻璃制品,分别被命名为“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漳谦泉”、“扶胥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归”、“石门返照”,这八块彩绘蚀花金片玻璃,是一套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玻璃制品。清晖园整个新园景区,装饰门窗的彩绘玻璃都是清代套色雕刻玻璃制品,是当年岭南玻璃业的工匠利用从意大利、法国进口的套色玻璃运用我国古代独有的蚀刻、车磨、手绘工艺制成。这些玻璃制品只用于当年岭南宦官达贵、富户商贾所建的豪宅里,据说这门手艺已失传,园内装嵌在门窗上的套色彩绘玻璃,是经过十多年的苦心收集,大规模地应用在同一个庭院里,可谓“后无来者”。如果说这套“羊城八景”玻璃巧在工艺,那旁边的这套“四季玻璃”就巧在构思了。大家请看,这一排花格窗镶嵌着彩色的玻璃:从绿色的玻璃看出去,外面花草青翠欲滴,有如杨春三月;从红色的玻璃看出去,则有如烈日当天、大暑炎炎的三伏天;从黄色的玻璃看出去,园中树木竟是黄叶满枝头,一片深秋景象;至于白色的玻璃,它使园中的一切看起来都象覆盖了厚厚的一层霜雪,大家可有感到那一份隆冬的寒意呢?

步出沐英涧之际,各位朋友请不要错过脚下看似平凡的地砖呀。这里每一个分园的地砖都是用手工制成的泥砖,四个角上还刻有“清晖园制”这四个字。各位朋友,走在这些古朴的泥砖路上,你是否有一种特别的历史感呢?

从沐英涧这边的门口出去,也就是门楼的后面,是按中国古典园林“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了“暗八仙堂”,入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不太起眼的起屏风作用语的蓝色陶瓷制品,是清晖园珍藏已久的清代石湾陶瓷“八仙法器图”,是珍贵的文物,因此这个堂也就称“暗八仙堂”。大家走出屏风,可以看到那一架金漆木雕的屏障以外就是清晖园的北门了。北园门楼的建筑式样是参照原清晖园正门,再放大两倍而建。门楼上的金漆木精雕是由潮汕工匠所造,潮汕一带木雕、灰塑工艺是广东省内最有名气的。等一会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由到门楼欣赏上面的金漆木雕,其绚丽、繁缛是典型的晚清艺术风格。

现在请大家跟我转过右边,看看这座晶莹通透的玻璃屋——“红蕖书屋”。红蕖书屋位于全园的正北部,因为通透光亮,宜于读书写画,所以以“书屋”名之。“蕖”指“芙蕖”,是莲花的别称,象征品格高洁,中国文人常以之自喻。这个书屋的特色在于不砌砖墙,廊柱间全用隔扇组成,四周镶嵌彩色玻璃,装饰成满洲窗风格,剔透明亮,用色鲜亮,予人清新脱俗之感,是突破中国传统园林色泽风格的杰作。这些玻璃品可分上下两部分进行观赏,接近天花的上半部分,以不同的色块组合成宝鼎、花瓶、水果等静物图案,类似于西方的印象派油画,宜于远观。接近裙板的下半部分,在各种单色的玻璃上以精致的线条色勒出竹石兰碟、小桥流水、喜鹊登梅等景物,类似于国画工笔,宜于近赏。

红蕖书屋的确是赋诗赏画、读书品茶的好地方。远的且不说,光是在这清晖园里,就孕育了龙家爷孙三代“一门三进士”的佳话,他们也就是生活在清晖园的龙家五代中的前三代主人公: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再说,顺德历史上文化昌盛,名人辈出,曾出过三个文状元,占广东文状元数三分之一。建县前在南宋末年曾出状元张镇孙,是一名抗元英雄,顺德定县后曾先后出过两个文状元一个武状元,他们分别是明代文状元黄士俊、武状元朱可贞,清代文状元梁耀枢;此外,顺德还出了文探花李文田,武探花胡经伦,以及“画怪”苏仁山、“诗书画三绝”黎简(号二樵)等等。我们前面也介绍过,黄士俊是清晖园第一位主人,李文田是龙家第五代主人龙渚惠的岳父。历代主人家的才气使清晖园成为当时名人舞文弄墨的聚会场所,这些人也为清晖园留下了丰富的字画艺术精品。

书屋前边一池碧水,遍植红莲,更与书屋的名号相应。水畔以苏州沧浪亭石法,用黄石和本地的龙江石堆砌出五百罗汉群石,石间遍种野芋头、野蕨、水葵、千日红、龟背竹、美人蕉、石榴等植物,禅意与野趣共冶一炉。

走下书屋,来到已有一百年树龄的芒果树下的凉亭。这里除了可在夏天凭栏欣赏满塘荷花,也可以欣赏亭上壁画的唐宋故事。一幅是“解语之花”,根据古书记载,唐王玄宗在太液池赏花时,指着身边的杨贵妃对左右宫女说:“怎么样?池里的莲花再美也比不上这朵‘解语之花’”,后来人们就以“解语之花”来形容美女。另一幅是“放鹤亭记”,此画根据名篇《放鹤亭记》而作,画中人物是苏轼和隐士张天骥,两人正对酒论国事。前面有一座小桥取名为“虎溪桥”,当年慧远和尚“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且驯有一神虎,一日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寺,三人相谈甚欢,道别时还一路畅谈义理,意犹未尽,不知不觉过了虎溪桥,才过溪几步,庙后山神虎大吼,三人恍然大悟,于是相视仰天长笑,小溪边六角亭上的两幅灰塑就是描述了这个故事。“虎溪三笑”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永恒的题材之一,如宋代人石恪作有《三笑图》,苏轼有《三笑图书后》,黄庭坚《三笑图赞》,当代最重要的山水画大师傅抱石亦作有三款不同的“三笑”图轴。就在“虎溪桥”不远处,可以看到一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它的主干只剩下一层树皮,被称为“树皮龙眼”,是一棵已超过200年历史的古龙眼树。不过它上面的枝叶却茂盛苍碧,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每年都开花结果。各位朋友,大家还记得我前面介绍过的,在狮山之后和碧溪草堂畔的两棵古龙眼树呢?加上这一棵“树皮龙眼”,它们就是清晖园中最有特色最有灵气的三棵古龙眼树了。

各位朋友,现在我准备带大家去看一下全园最高的建筑,请跟我沿走廊过去吧。前面的是一个兰台,拾级而上,是一座以风化石(火山爆发后形成石块)所造的吸水石山,石山的叠法取自古山水画之“披麻皱”,以适合吸水石的机理特性,石头长时间吸水后,容易长出青苔,整座石山都变绿,故有“绿云”的别称。

转过“绿云”背后,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小花园内,每一株植物都以泥砖围上,仿似一盆盆的盆景。现在请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园内最高的建筑物“留芬阁”。据说当年园主状元黄士俊于明代历任礼部、户部尚书。后明覆灭,黄士俊将旧的奏章和著作全部烧毁,蛰居楼上,不下地面,以示尽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这种建筑物很适合广东地气潮湿的特点,但在古代只有富户人家才有能力兴建。留芬阁分三层,首层窗上镶有至今仅存于世的六块清代“八仙图”余下的蓝片玻璃,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留芬阁”旁边几间较低矮的建筑物是“云集小筑”,我们就从这边继续游览。廊道尽头的水池中是英石山“九狮图”,形态逼真生动,石山穿越游廊,形成了造假山的一种新风格。在“九狮图”石山的游廊旁边墙上,灰塑着一幅《苏武牧羊》大壁画,这是清晖园上百年的古物。画面上苏武手执节杖牧着群羊,须发皆白,东望长安,思乡之情跃然壁上。

到这里,我还要带大家再看一下我们清晖园里的又一个园中园——竹苑,里面的建筑小巧而精美,还保存了许多清代的艺术品及题辞。转入竹苑小径,门口塑有“风过有声皆竹韵,月明无处不花香”的对联,过洞门回望,门上方塑有“紫苑”二字,两旁装饰着灰塑绿色芭蕉叶,叶上刻有“时泛花香溢,日高叶影重”对联。苑内遍种花竹,恰当地道出苑内清静幽雅的景色。通道的尽头左面是“笔生花馆”,馆的命名是出自李白梦笔生花的典故,寓学业有成,文才出众之意。龙家重视后代的教育,龙家子弟也参透“真砚斋”求实之意,谨守“惜阴书屋”的勤奋之旨,于是达到“笔生花馆”才华高超之境。右面筑有狭长的大型壁山,山中有一小洞,只容一人通过,故名“斗洞”,古人亦曾以“既有狮山,有斗洞”来解释“斗洞”的来由。这一石景设置的非常巧妙,既分隔了空间,又能遮阳避光,实在是不可缺少。

穿过斗洞,有两座建筑,左边的是“小蓬瀛”,蓬瀛为蓬莱、瀛洲的合称,是传说中海上的仙岛名,寄寓园主人清高脱俗的心迹,该牌匾出处乾隆年间的肇庆人、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手笔。“小蓬瀛”厅堂装饰着一幅大型彩绘木雕作品《百寿桃》,上刻仙桃一株,枝繁叶茂,硕大的“仙桃”透出熟透的红晕,衬出满堂喜气,是一幅民间色彩很浓的佳作。画面中的桃子有一百个,但其中有一个做得非常隐蔽,粗略数来便只有九十九个。因为“百”是个满数,民间讲究“寿”不能满,所谓“人生不满百”,寿满便是寿尽,阎王听了要来索命。又因“藏”与“长”谐音,桃子又是寿命的象征,“藏寿”也就暗示了“长寿”,再加上九十九又切合了长长久久之意,因此,“蟠桃树上有九十九只仙桃”的说法自然深得人心,并长久流传下来。右边是“归寄庐”,庐匾为李文田所题,意为“辞官归里,寄迹庭院”,纪念龙廷槐当年建园的来由。小蓬瀛旁边有一木楼,是两层的仿古砖木结构楼房,装修精致华丽,古色古香,镶嵌着图案华美的木格彩色玻璃的窗户。这里曾用作主人的卧房。

从木楼向前走上几步台阶,大家是否感到这里的景色似曾相识呢?这里就是我们刚进大门时见到“八角壁裂池”。也就是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在清晖园内游了一遍了。各位游客,我给大家作讲解也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意见现在就可以向我提出。我希望清晖园能够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各位以后再来清晖园游览。

关于广东省GDP数据心得体会范文二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叫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这位是司机,邓师傅。我们代表我们的旅行社欢迎你们参加这次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大家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我们将会倾尽全力满足大家的要求。

昨天晚上,我从全陪那里得知大家不仅对广东的风景名胜感兴趣,而且还对广东的语言也就是粤语感兴趣。因此,我们旅行社特意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一小本《粤语快易通》,别看它长得小小一本噢,用广东话说,它可是人细鬼大,里面囊括了大量的粤语信息。有了它,大家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很多粤语的日常用语,而且也可以让大家在广东游览的日子里不再感到陌生啦。说到这,我给大家说两句简单的粤语,看大家能否听明白。(~~~~~~~)哈哈,看来大家在没有《粤语快易通》之前,表现是一筹莫展啊!是这样的,我刚才是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写过一句诗,“桂林山水甲天下,尚有广东一丹霞”。何解?大家游览过便知。下面就由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丹霞山以及所在地的概况。

丹霞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的仁化县,它与南海的西樵山、肇庆的鼎湖山、博罗的罗浮山一齐被称为广东的四大名山。现在,我们即将离开韶关市,向东北方向行驶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它的得名与古代的一个皇帝有关。相传上古帝王舜帝南巡来到这里,在附近的山上演奏韶乐,所以这里最早叫做“韶州”。到了明清,曾经先后在这里设立关卡,因此,后人就将这里称为“韶关”丹霞山导游词丹霞山导游词。韶关市可以去旅游的地方很多,历史古迹也很多,有纪念南北朝侯安都的风烈路,唐代名相张九龄的风度路,北宋名相余靖的风采楼(称“三风”);还有大成殿,中山公园等景观。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团就不在韶关停留了,等以后大家再来粤北旅游时,再慢慢地欣赏和游览。

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已经进入了仁化县境内。仁化是在1961年设县,现在全县面积有1812平方公里,人口约16.5万。全县山地多、平原少,矿产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我们要去的丹霞山景区就坐落在仁化县以南9公里的地方。

丹霞山景区在1980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对外开放,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以独特的红色沙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丹山碧水而名扬四海,被誉为中国的红石公园。丹霞山风景区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丹霞山风景区,东南部的韶石山风景区,西部的大石山风景区以及中部的锦江风景区。这次我要陪大家参观游览的是景色秀美的丹霞山景区和锦江景区。

“丹霞”是一个很美丽的名字,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猜出来为什么这里的山叫丹霞山呢?是这样的,是因为这里的山是红色的。我们可以发现周围山峰的颜色是红色的,红色的石头,红色的山崖,给人的感觉就像到了一座布满红宝石的古城,而四周的绿树、碧水、蓝天、白云又把这片红色映衬得更为脱俗。所以古人称这里是“色渥如丹,灿若明霞”,丹霞山也因此而得名。

其实,这里原来并不是山,而是一片湖泊。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2500万年以前,这里原来是一片低平的湖泊,湖水不断地冲刷砂石,黏土积聚到湖底,汇集了许多含钙质、石膏的沉积物。后来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湖水退尽,形成高耸的山峰,原来湖底的沉积物受到氧化作用后,逐渐变成红色,并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峰林、石蛋、石笋等红沙砾岩地形。后来考察中又发现,这里的峰林有顶平,身陡,麓缓,岩石裸露的特点,便根据这里的地名,在地理学上将这种地貌定名为“丹霞地貌”。

世界上有丹霞地貌的国家为数不多,目前,只有美国、德国、南斯拉夫等国家的某些地区是属于这种地形,在我国福建的武夷山、安徽的齐云山、江西的龙虎山以及广东的金鸡岭都具有丹霞地貌的特征。而我们要参观的丹霞山景区,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中国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这里也不例外,它的开发和完善,几乎都与僧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在隋唐时,就有僧人在山上的天然岩洞里修行、休息;到了南宋,法云居士开始利用锦石岩的天然洞穴构筑庵堂,修金身,颂佛法,这是最早有记载的开发丹霞山的事件。但是,真正开发丹霞山,影响久远的,被称为丹霞开山之祖的应该是李永茂、李充茂两兄弟。

李永茂是河南人,明朝时在现在江西的赣州任巡抚。1644年明朝灭亡后,为了逃避战乱,也为了等待机会反清复明,他与弟弟李充茂隐居丹霞山导游。他们花费一百多两金子买下丹霞山,修整关门,开凿石阶,修筑城墙,购置亭台。经过李氏兄弟的锐意经营,丹霞山的开发基本上具备规模,开始成为明末遗臣的避乱场所,原来不太出名的丹霞山,逐渐声名远扬

相传李氏兄弟的家乡有一座山叫丹霞山,为了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们把原来的长老峰改名为丹霞山。后来李充茂到了广州的海幢寺出家,并将丹霞山施与澹归和尚请他继续开发。澹归和尚在康熙元年来到这里后,刻意开发,成为开辟丹霞山道场之祖。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的旅游车已经到达丹霞山了。请各位朋友拿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准备下车游览吧。

关于广东省GDP数据心得体会范文三

各位团友、朋友们:

你们好!现在我跟大家一起参观浏览增城市标志性城市广场--挂绿广场。

挂绿广场位于荔城镇的商业中心。挂绿广场所在地据增城县记等广献记载原名叫“西园”,闻名于世的“增城挂绿”母树就生长在这里。“西园挂绿”是增城市知名度极高的传统文化产物,也是增城市旅游观光的一个重要景观。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于20xx年市政部门拆除了原有全部旧建筑物,重新规划建设成城市广场,并命名为“挂绿广场”。整个广场规划总用地面积45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建成后的挂绿广场分为三大功能区:商业广场区、城市标志性雕塑区和“西园挂绿”母树观赏区。构成一个动静分区合理,空间错落有致,现代气息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体现增城蓬勃发展的标志广场,为广大游人和市民提供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和消费购物的理想场所。

现在我们要到的是挂绿广场第一期工程的建设。请大家随我一道参观。

【西园挂绿母树观赏园】位于挂绿广场的东南端,以驰名中外的“西园挂绿”母树为主体,为种植园,护园河和观荔廊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开放式的观党园。由此可以近距离看到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西园挂绿母树。这挂绿母树历经三个多世纪,几经沧桑,见证增城的历史文化。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人为因素的及日军侵华战乱的影响,挂绿古树得不到精心照料,到了1946年,原有的三桠树枯萎两桠,树势萎颓。1948年结果仅140余颗。解放后古树焕发生机,1955年取得丰收,收果37公斤,一部分上送北京给国家领导人,一部分则在广州南方大厦和增城戏院向群众公开发售,一时成为佳话。随后由于种种因素,古树逐年渐弱,果颗无收,到1979年最后一桠树干亦枯萎,现仍可看到枯桠遗迹。幸好在枯萎前经科技人员采取措施使树头萌发新芽才得以保存。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国运昌盛,家科人员精心管理栽培,新长的树体更生复壮,树冠不断扩大。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已有结果,近几年更是挂果不断,得丰收。现古树已达4米多高,树冠东西与南北延伸近20平方米,老树焕发生机,如同国运一样,年年昌盛。增城挂绿以西园挂绿母树为宗,现在已发展成一个系列品种,分布于全市各镇。品质优良而且产量比较稳定的有20~30棵。丰年产量有1500多公斤,经剔除次果后能供应市场的约为1250公斤。由于慕名求果人多而果源有限,供不应求状况仍很突出。近年市农林部门正引导各地农民大力发展优质荔枝种植,挂绿是重点品种。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挂绿荔枝会越来越多供应市场,满足人们对增城名果的需要。我们看过“西园挂绿”母树后,相信大家也会事业蒸蒸日上,勃勃生机。

【西园挂绿与何仙姑的故事】相传,八仙中的何仙姑是增城小楼仙桂村人。一天,她云游到西园,见西园风光绮丽,荔林葱茏,便坐在一棵荔枝树上,就看月色,在手帕上描绣家乡秀美风光。绣呀、绣呀,不知不觉残月西沉,天将通晓,何仙姑便乘风归去,无意中留下一缕绿色丝线悬挂枝头。此后,这棵荔枝的果身,便有了一条绿线萦绕,故名“挂绿”。可见“挂绿”荔枝是充满神仙灵气。

【西园挂绿碑记】挂绿是增城最名贵的荔枝品种,享誉国内外300余年。

挂绿正式见于历史文献是在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家屈大均(1630-1696)曾写诗赞咏:“端阳是处子离离,火齐如山入市时。一树增城名挂绿,冰融雪沃少人知。”当时有人记述挂绿果实“坚莹似玉,脆如霜梨,津液内敛,剥而怀之,三日不变。其色微红带绿,因名挂绿。味之香美,冠于群荔”。

西园挂绿以树在原城西西园寺荔枝园(即今挂绿广场)得名,系由荔枝实生苗得水土灵气变异而成。清代乾隆、嘉庆之后,挂绿已盛名中外,但因产量稀少而价值奇高,有“挂绿玉栏金井,如夜光无价”之誉。地方官员,皆以此进奉皇室、嘉宾为荣。

自清代至民国期间,增城官民皆视西园挂绿为奇珍异宝,悉心保护。间有采西园母树繁育新树获得成功,迄今挂绿名果已不独产于西园,而以西园挂绿为宗。

新中国成立后,西园挂绿为县人民政府接管。70年代,因生态环境变化和树龄久远,树身枯萎。幸科学工作者奋力抢救,于老树萎前育成新枝。如今古荔现新颜,生机勃勃。而以西园挂绿为宗的增城挂绿,亦已形成系列品种。

西园挂绿现为市级古树名木保护单位,也是增城新八景之一。

【城市标志性广场】位于整个挂绿广场的中部,由标志性的雕塑、花坛、旗坛等建筑级成,采用下沉式的建筑风格,可作为商业宣传及城市节日庆典的表演区,也可提休憩的理想场所。

好了,挂绿广场的景观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小时后到×地集中。祝大家参观愉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