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 收到部队慰问信感想(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14:10:05 页码:9
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 收到部队慰问信感想(8篇)
2023-01-07 14:10:05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0xx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20xx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 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描写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福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地处东南沿海、闽江下游,作为沿海的省会城市,也是祖国大陆离中国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更是海峡西岸重要的对台交流合作平台。福州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开发较早的城市之一。

据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至少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这次繁衍生息。早期的福州人以渔猎为生,他们就是我们的新民称“闽人”。长着是“金头发,蓝眼睛,白皮肤。”当时的古闽人以蛇作为图腾,挨家挨户一进门就可见厅堂中央供奉着一条蛇,以前不管什么蛇都叫做虫,所以呢,门中一条虫,就是福建省简称——“闽”的来源了。

福州在春秋战国时候是属于越国的属地,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统一管辖福州地区。后来到了汉高祖五年,无诸受封成为闽越王,就着手新建了福州的第一座城池——冶城。从冶城开始,福州就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之后,福州先后经历了六次拓城,并且五度成为帝王都。在唐开元十三年,人们发现福州城西北有座山叫福山,那么城就因山而得名,曰“福州”,这个名称呢,也就一直叫到了今天。真的是有福之州,人杰地灵,风水宝地呀!

“福”字最早在清康熙词典里为衣字旁,加上一横、一口、一田。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有一件衣服穿,有一口饭吃,有一份田耕种,就是最大的福气了。到了如今,“福”又有了更深的含义,即长寿、好德、善终。而“有福之州”呢,则更显其内涵。它不仅有山之仙气,水之灵气,更有人之福气。在福州呢,会让大家领略到“天福、地福、眼福、口福、清福。”

舒适天气之天福:福州属暖湿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度在16-20度左右。气候温和、宜人,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生长。四时蔬菜纷呈,四季瓜果飘香。(有正月的瓜子,二月的甘蔗,三月的枇杷,四月的杨梅,五月的桃子,六月的荔枝,七月的番石榴,八月的龙眼,九月的柿子,十月的橄榄,十一月的尾梨,十二月的红桔赶过年。)另外呢,福州的海域面积也十分的辽阔,和陆地面积相当,因此福州拥有着众多良港,水产鱼类品种繁多,是全国三大天然海水养殖基地之一。总之,一年四季绿树不断、鲜花不断、水果不断、海鲜不断。

有山有水之地福:从地形上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早就了福州独特的地形地

貌——三面有山,一面靠海。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北有寿山,母亲河闽江贯穿城区,形成了“枕山,面海,襟江”的气势。还有一则童谣是这么说的,“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福州市中心有九座山,有三座三藏起来,三座三看不见,当然还有可见的三座三,分别是乌山、于山和屏山。在乌山上有座塔叫乌塔,在于山上有座塔叫白塔,两塔遥遥相望,构成了“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这里所说的“条江”当然是闽江了。它发源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山脉,干流长577公里,流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有70%的福建人都是喝着闽江水长大的,因此我们亲切地称它为福建的母亲河。祖籍福建的文学大师冰心是这样赞美她的:“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不知道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的父母之乡。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著名作家郁达夫还把闽江比作中国的莱茵河,他认为闽江比欧洲的莱茵河还要来的漂亮呢!除此之外,福州还有大大小小总长度超过99公里的河流超过42条。像福州这样有山有水的城市大家也许见得多,可是像福州这样,城外有山,城内又有山,不仅有河水、江水,还有海水的城市我想就不多见了!

绿化美景之眼福:福州自古以来就有“榕城”之美称。我们进入城区,接到两边种的80%都是榕树。福州榕树的种植可追溯到北宋年间,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有个太守叫张伯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他到乡间视察民情,走着走着,感觉有点中暑发烧。这时恰好碰到一位好心的老农。他将太守扶至一棵树下休息,并给他端来一碗水。喝过水后,太守醒过神来。抬头间,无意中看到一棵大树。他就好奇的问这位老农,“这是什么树,为什么在这里能生长的如此之好?”。老农告诉他这叫榕树,最适宜在福州这样炎热的地方生长。太守听了很高兴,第二天就在自己的府衙门前种了两颗大榕树。并且还号召当地的老百姓一起编户植榕。一时间,福州绿茵满城,暑不张该。榕城之美称也就从此流传到现在。福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著名历史古迹150多处,已有17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众多,一定可以让你一饱眼福!

山珍海味之口福了,大家可要控制好口水哟。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福州的闽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首席代表菜叫“佛跳墙”,原名“福寿全”。据说最早出自一位官员的夫人之手。是一道集山珍海味于一体的大杂烩。后来闽菜奠基人郑春发经营一个叫聚春园的菜馆,一批举人、秀才到此吟诗作对。“福寿

全”这道菜抬桌,打开坛盖,顿时香飘四溢,众人拍手叫绝,当即作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福寿全”更名“佛跳墙”,并且闻名遐迩。除此之外,福州还有鸡汤汆海蚌、荔枝肉等特色菜。还有鱼丸、肉燕、光饼、芋泥等几时道名吃,绝对让你大饱口福啊!

最后要介绍的当然是沐浴温泉之清福了。福州是全国少有的三大温泉城之

一。“五凤朝阳生丽水,九龙经脉出金汤。”福州温泉早在晋代就被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福州温泉有三大特点。一是水温高,二是水量大,埋藏浅。三是水质好,无色无味。有些温泉当中还含有钾、钠等微量元素,对治疗皮肤病、疼痛性关节炎都有很好的疗效。现在请大家顺着我的左手方向看,我们呀,已经到达第一站,福州金汤温泉度假区了,下面呢,就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随小吴下车去泡一泡,洗刷刷,洗去大家一路的风尘和倦意,去好好享受一下沐浴温泉之清福吧!

福州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啊,拥有昙石山,三坊七巷,船政,寿山石四大文化旅游品牌。别看这里远离中原,历史上它也曾五次被建为帝王之都,①第一次的时候是在汉高祖时,无诸在这里建立闽越王国。②到了五代十国又成立闽国的首都。③南宋末年的宋端宗逃难到福州,在福州登记,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④明朝末年的隆武皇帝在福州建立了第二个南明政权,称福州为“天兴府”。⑤最后一次啊,是在1933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了“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首都就在福州。

那么,福州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拥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位团友,如果你喜欢登山,你可以上鼓山、旗山、青云山,几乎周边的每一座山岭都是不错的游玩景点;如果你喜欢玩水呢,不但可以游西湖、左海,赏闽江两岸风光,还可以到平潭、长乐赶海观潮;如果你喜欢看古迹,福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建筑、古寺庙、名人故居众多,只要你有时间,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的。

各位团友,福州始建于汉朝,到唐朝的时候,因州北有福山而改名为福州。后来到了宋朝的时候,全程遍植榕树,出现了“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奇特景观,因此福州就有了“榕城”的美称,而且越叫越响亮,榕树也就成为了福州的市树。

那么福州的市花,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提示一下,在我们车厢里呀,就弥漫着它的花香。没错,就是茉莉花。夏天是茉莉花开的季节,司机师傅们都喜欢买串挂在车内,既净化了空气又装饰了车厢,这叫一举两得。或许啊,很多人不知道,这茉莉花并非是中国国籍,它来自波斯,也就是现在的印度,阿拉伯一带。它从西汉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在福州落户了,所以已有了20xx年的栽培历史了。福州不仅是国内最早引进茉莉花的地方,还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呢。茉莉花是舶来品,是福州海洋文化的见证。由此可见,早在汉朝的时候,福州就已经开始与海外有了贸易往来,而且呢,从古至今,都是中国重要的国际商贸港口城市。

各位团友,福州是有福之州,那么我相信,来福州的人都是有福之人。福州有福,到底福在哪呢?小罗认为啊,它福在山之仙气,水之灵气,人之才气。都说有山无水枯燥,有水无山单调,有山有水那才叫绝妙。而我们福州不仅有群山环绕,城内还有乌山、于山、屏山三山鼎力,白塔乌塔两塔对峙,还有穿城而过的母亲河闽江,构成了“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独特城市格局。

城不在大,有水则灵。福州呢,是中国内河密度最大的城市,至今还拥有着内河42条。据初步规划啊,福州将会把它们分为风景观赏河道、通航河道和排水河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可以坐着游船观赏福州的市容了。

各位团友,提到水啊,还有一个咱们不得不说下,那就是福州还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它分布广、埋藏浅、温度高、水量大、水质好。最难得的是我们的温泉都集中在市中心,这在世界各大城市还是极为罕见的。自古呢就有“浴在福州”的美誉,福州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享受温泉了。老福州人把洗温泉称为烫汤。每当忙碌之后,劳作之余,到澡堂里去“烫一烫”,那幸福绝对不是今天的桑拿浴所能比的。至今那些老华侨回来探亲的时候还在那感慨:“游山玩水固然好,比不上在故乡洗上一个温泉澡。”

所以啊,有人说,要是来到福州,没有泡过温泉,那就等于没有来过福州。不过大家别着急,我们旅行社为大家安排的酒店里就有温泉啦,大家晚上就可以好好的享受了。

各位团友,要说到人才之气啊,据史料记载,从唐宋到明清,福州籍状元就有23名,进士则多达4000多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更是名人辈出,有民族英雄林则徐、西学泰斗严复、文坛祖母冰心、数学家陈景润等等。所以说呢,福州是个不折不扣的“海滨邹鲁”。

由此可见,福州人不仅会享受生活,而且还勤奋学习。各位团友,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福州人向来知足常乐,对待工作,既能吃苦,也能适时变通,富庶让这个城市十分的宽容,一点儿也不排外。都说福州话听起来像外语,但是很多场合大家还是说普通话的,就连老一辈的福州人也不例外,都学着说几句,就是有时候发音不太标准。其实呢,福州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它的底层是古代闽越族的语言,经过历史上的几次北方大迁移,这些移民带来了古吴语、古楚语,还有一些中原口语,它们相互融合,就成了今天的福州话。听起来好像是南北大杂烩,这就是福州的特点,不论是语言还是工作,生活方面,各方族群,多元文化,在这里都可以相互包容,和谐共处。正如林则徐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体现着福州的城市精神。

各位团友,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它的饮食文化。而在福州呢,它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以福州菜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这其中啊,佛跳墙就是闽菜中的首席菜,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风味小吃呢,更是遍布街头巷尾,肉燕、鼎边糊、鱼丸等等,都是让人大饱口福的。这些呢,我们旅行社也都有为大家安排,到时候大家就可以好好的品尝了。

各位团友,展望未来,福州城市正以现代的步伐东扩南进,它或许不再是“三山两塔,一水长流”的古城,而是一组结构合理,适合人居住的,经济增长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福州人民的目标。福州呢是个开放的城市,它正敞开着它的双手,迎接大家的到来。

所以,我们热忱的欢迎有更多的朋友能来福州旅游观光,来感受一下福州古城的神韵。相信有福之州一定能让你们载福而归的。好了,各位团友,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下榻的酒店,现在,请大家好行李物品随我下车,请小心慢走。谢谢!

备注:无诸姓驺氏,越王勾践后裔。(约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初),汉闽越王,姓驺氏,为越王勾践的十三世孙。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占有福建及周边地区,自称闽越越王。秦统一后,降为君长。秦以其辖地为闽中郡。王号被撤的无诸怒而揭竿,率闽中兵从诸侯灭秦。秦亡,偏狭的项羽掌政令,仕途坎坷的无诸再次与闽王之称无缘,血液中不安分的因素再次促使他率兵抗楚,为汉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重新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描写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三

各位从远道而来的贵宾们,大家好!首先很荣幸代表我们公司——旅游集团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在我右手边给大家提供驾驶服务的,是我们的张师傅,而我就是大家这几天的导游。我姓黄,草头黄,名字是一首诗的题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错,我的名字就叫春晓。大家可以叫我小黄,不过鉴于黄姓在我们福建也算个大姓,您在街上这么一叫,回头的人还真不少。所以大家可以叫我小小,人如其名,好记就行。

好了,接下来小小首先要带大家去参观什么呢?我们平常说的土不拉几,土的掉渣,土包子等等带土的东西,都是对一种平凡的,朴实得不起眼的东西的一种描述,那么今天我们要去看的,就是这个“土”,土什么?先卖个官子。它来自中原、来自黄土高坡,是高度清纯的汉民族文化的产物。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世界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民居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民居,它,就是土楼。

研究古文化的学者们提出过一种说法,黄帝的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国人常爱谈的那个“皇天后土”的后土,意思是地母。此看来,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乃是黄土地的化身。是的,中国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身上沾濡的也是黄土。吃的是黄米,黄豆,住的是黄土建筑的屋舍户,喝的是黄泥汤的水。古时候的人,位至之尊,当了皇帝,就要穿黄袍,走黄道,住的是黄色玻璃瓦大殿。死了以后呢?统统都赴黄泉。

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在黄土里,包裹着中国人的心魂。而他们扶卫自己的最好手段,莫过于“城廓”。

福建的土楼带着这样的内在渊源,出现在福建这古老大陆临近太平洋的地方。她们那里的房间房门都朝向中心广场,只朝东方留着通路,这种以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的传统布局,明显地突出了团结向心的精神。当我们再俯瞰北京城时,会惊讶地发现某种六千年的一致性。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有闽西、闽南的永定、南靖一带。早在公元291年,也就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使得中原大地处于战火与饥饿之中,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移民大迁徙。大批的中原汉人拋离家乡奔向安全地带。几经离乱后被迫离家的汉人逐渐在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择地定居。他们其中的一支就辗转迁徙来到闽西南一带的山区,为了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他们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他们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由于他们是外来者,于是被当地人的原住民尊称为“客家人”,待之以礼,一直到了现在,和当地居民一直和睦相处。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土楼奏出的便是一曲气势恢宏、古风沉郁的旋律。土楼形状有圆有方,大多以四层为上限。而且土楼每层都有特定用途。一楼是厨房灶头和饭厅的所在地,鸡鸭都直接在厨房门前饲养。到水井打水也很方便;二楼是仓库,储存粮草杂物和农具,所以二楼往往不设窗户。仓库门栏特别高,那是为了防潮和防老鼠;三楼四楼才是居住的卧室。所以,每个土楼的居住单位。应该是垂直由上至下划分,才能称为一户人家。土楼的主要结构有地基、墙脚、墙壁和屋顶四个部分,内部则以有水井的天井为中心。兴建土楼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泥巴、竹片等。而人手亦只是土楼主人、乡间木匠和泥匠三数人。工具也只有泥锄、铁铲、绳索、木尺等。在没有建筑师、测量师和机器的协助下,土楼可能是一建就花上三、四十年,或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落成。

在闽西苍茫的大地上,在如诗如画的山谷间,在绿水涓涓的小溪旁,一座座土楼就像气势恢宏的古罗马圆形大剧场,又好像是巍峨苍朴的古堡。依山傍水,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雄浑,壮观的美丽画卷。20xx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2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认为,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巍峨耸立的土楼群,是一座座客家人辛勤创业的历史丰碑;是一朵朵绽放的建筑艺术奇葩;是一幅幅古朴动人的民俗画卷;是一首首如歌的风情诗篇;是一个个从远古飘来铿锵心弦的凝固音符。

百闻不如一见,就请大家把随身贵重物品带上,跟随小小一同去领略这建筑盛宴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谢谢。

描写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四

各位从远道而来的贵宾们,大家好!首先很荣幸代表我们公司——旅游集团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在我右手边给大家提供驾驶服务的,是我们的张师傅,而我就是大家这几天的导游。我姓黄,草头黄,名字是一首诗的题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错,我的名字就叫春晓。大家可以叫我小黄,不过鉴于黄姓在我们福建也算个大姓,您在街上这么一叫,回头的人还真不少。所以大家可以叫我小小,人如其名,好记就行。

好了,接下来小小首先要带大家去参观什么呢?我们平常说的土不拉几,土的掉渣,土包子等等带土的东西,都是对一种平凡的,朴实得不起眼的东西的一种描述,那么今天我们要去看的,就是这个“土”,土什么?先卖个官子。它来自中原、来自黄土高坡,是高度清纯的汉民族文化的产物。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世界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民居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民居,它,就是土楼。

研究古文化的学者们提出过一种说法,黄帝的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国人常爱谈的那个“皇天后土”的后土,意思是地母。此看来,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乃是黄土地的化身。是的,中国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身上沾濡的也是黄土。吃的是黄米,黄豆,住的是黄土建筑的屋舍户,喝的是黄泥汤的水。古时候的人,位至之尊,当了皇帝,就要穿黄袍,走黄道,住的是黄色玻璃瓦大殿。死了以后呢?统统都赴黄泉。

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在黄土里,包裹着中国人的心魂。而他们扶卫自己的最好手段,莫过于“城廓”。

福建的土楼带着这样的内在渊源,出现在福建这古老大陆临近太平洋的地方。她们那里的房间房门都朝向中心广场,只朝东方留着通路,这种以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的传统布局,明显地突出了团结向心的精神。当我们再俯瞰北京城时,会惊讶地发现某种六千年的一致性。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有闽西、闽南的永定、南靖一带。早在公元291年,也就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使得中原大地处于战火与饥饿之中,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移民大迁徙。大批的中原汉人拋离家乡奔向安全地带。几经离乱后被迫离家的汉人逐渐在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择地定居。他们其中的一支就辗转迁徙来到闽西南一带的山区,为了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他们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他们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由于他们是外来者,于是被当地人的原住民尊称为“客家人”,待之以礼,一直到了现在,和当地居民一直和睦相处。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土楼奏出的便是一曲气势恢宏、古风沉郁的旋律。土楼形状有圆有方,大多以四层为上限。而且土楼每层都有特定用途。一楼是厨房灶头和饭厅的所在地,鸡鸭都直接在厨房门前饲养。到水井打水也很方便;二楼是仓库,储存粮草杂物和农具,所以二楼往往不设窗户。仓库门栏特别高,那是为了防潮和防老鼠;三楼四楼才是居住的卧室。所以,每个土楼的居住单位。应该是垂直由上至下划分,才能称为一户人家。土楼的主要结构有地基、墙脚、墙壁和屋顶四个部分,内部则以有水井的天井为中心。兴建土楼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泥巴、竹片等。而人手亦只是土楼主人、乡间木匠和泥匠三数人。工具也只有泥锄、铁铲、绳索、木尺等。在没有建筑师、测量师和机器的协助下,土楼可能是一建就花上三、四十年,或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落成。

在闽西苍茫的大地上,在如诗如画的山谷间,在绿水涓涓的小溪旁,一座座土楼就像气势恢宏的古罗马圆形大剧场,又好像是巍峨苍朴的古堡。依山傍水,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雄浑,壮观的美丽画卷。20xx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2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认为,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巍峨耸立的土楼群,是一座座客家人辛勤创业的历史丰碑;是一朵朵绽放的建筑艺术奇葩;是一幅幅古朴动人的民俗画卷;是一首首如歌的风情诗篇;是一个个从远古飘来铿锵心弦的凝固音符。

百闻不如一见,就请大家把随身贵重物品带上,跟随小小一同去领略这建筑盛宴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谢谢。

描写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五

各位团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 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伏的万顷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它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它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撼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捕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的博大情怀!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撼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捕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的博大情怀!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描写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六

各位团友,早上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榕城”福州,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鼓山涌泉寺。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鼓山的停车场,请大家随我下车,代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也请记住我们的车号为闽d。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间约为2个小时,请大家11:00上车。

各位团友,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鼓山是福州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山,相传峰顶有一块巨石,形状象鼓,每当风雨交加,石头传出如鼓的声音。鼓山因此得名。这在1600多年前的《迁城记》一书中,就有“左旗右鼓,全闽两绝”的说法。

鼓山海拔高度1004米。而我们参观的涌泉寺位于半山腰海拔650米处。涌泉寺距今已有1220xx年的历史,是福州五大丛林之一。涌泉寺建筑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寺内有“三铁”“三宝”,这“三铁”“三宝”是什么呢?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将向大家一一介绍。好,各位团友,我们沿着这条小路,来到了鼓山的山门,请看石柱上的这一幅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这是一副名联,语意双关,大家请看,这山门建在山坡口,山风直冲而来,能将落叶尘土吹得干干净净,无须人工清扫;到了夏秋季节,台风频频,山门常被刮倒,干脆就不再设门,留下现在这个空门,而从它的寓意看,净地指佛门净地,纤尘不染,自然无须清扫;空指佛门四大皆空,信仰来去自由,自然不用关。这副对联还是一副藏头联,分别取“净”“空”二字,是为纪念涌泉寺已故方丈净空法师而题。

好,各位团友,现在让我们去看看罗汉泉吧。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这口泉池,是“罗汉泉”,相传在建寺时,一住持和尚,梦到罗汉指点此处有泉眼,第二天,和尚们在此处挖掘,果然有清泉,于是众僧为感谢罗汉赠泉,把此泉叫着罗汉泉,涌泉寺因此而得名。

好,各位团友,请大家转过身来。现在在我们的正前方,看到“涌泉寺”这块匾额,可是康熙皇帝亲笔手书,字迹古朴,苍劲有力。

各位团友,现在请大家暂时不要进入寺庙参观,因为,我想给大家介绍我们左右两旁的塔,现在请大家猜猜我们眼前这一对小巧玲珑的塔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而塔在寺庙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啊!您说是用木头做的,您说石头做的,您说是铁做的,大家好像都没有猜对呀,这一对塔呀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他们距今可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左边这一座称为“庄严劫千佛陶塔”,代表着过去佛燃灯佛。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代表着现在佛释迦摩尼佛。两座塔的颜色都是棕褐色,采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塔壁塑有佛像1038尊。今天我们所看的陶土烧制塔是非常少有的。

大家看它的塔铃有72个,也是用陶土精心烧制而成,每当清风掠过,它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似乎是给我们送来平安的祝福。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两塔原在福州南郊龙瑞院内,1972年迁至涌泉寺。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楼阁式的陶塔,还是研究宋代建筑的实物佐证。塔在寺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其实寺庙与塔有着很深的渊源。塔,梵文卒堵坡,原为坟冢、圆丘的意思。在古印度,人们称寺庙为塔庙(塔院)。寺庙是以塔为主,人们把一些德道的高僧的舍利及经书存放于塔中。塔在寺庙被奉为吉祥的圣物,后来衍变为一种特有的宗教建筑。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善于融化外来的文化,创造出富有民族物色的文化。作为佛法象征的塔,在佛教汉化的过程中,塔的形式就有了多样性,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圆的、方的、铁的、木的,塔的用途,由以前只贮藏舍利、象征佛法,扩大为功德、寄托、纪念,甚至做为海上航行的标识,以及与风水有关的特殊建筑。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陶塔也是一个值得大家多多回昧的塔,这对宋代陶塔是今天我们参观的涌泉寺的“三宝”之一,在这里给大家十五分钟的照像时间,十五分钟后我们将去参观寺庙的“三铁”和“三宝”中的另二宝!谢谢

描写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七

各位团友,早上好!欢迎来到绿海明珠的三明市,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的司机师傅姓杨,他是一位很经验的司机,他可以做到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平安送到。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泰宁金湖景区的上清溪。

各位团友,泰宁县城是一座古老的山城,山川秀丽,文化悠久,曾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有被誉为“南方悬空寺”的甘露岩寺,而今天我们将游览的上清溪位于金湖上游,发源于泰宁县的一个村里,全长50多公里,幽静可人。据《泰宁志》记载,300多年前,泰宁贡生陈九畴第一个发现了上清溪,多年来,上清溪犹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女,默默地隐居在这原始古朴的深山狭谷之中,在这里我就不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今天我们所游览的上清溪,只告诉大家要乘坐竹排漂过77座峰,88个滩,99个曲,全程33公里,在这水上的时光,我们全靠竹排的艄公,其实听听艄公唱山歌,讲讲故事,说说笑话,一边看看大好风光,可谓美极了、妙极了。

好,各位团友,上清溪渡口到了,请大家随我下车,待会乘坐竹排时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啊!别忘了用塑料袋子把包包、鞋子都扎好,以免他们随波逐流,漂走了。请记住我们车号为闽d12345。 好,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前面这是断石潭,说是上古时期,上清溪有一虾精,经过千年修炼,化为人形,并与当地一个老实宽厚的小伙子结为恩爱夫妻,且得一子叫文宝,此事被龙王得知,龙颜大怒,用巨石把虾精沉入深潭。文宝长大成人后,得知母亲身世,立誓断石救母,从此文宝日夜钻石,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文宝的赤子之心感动了观音菩萨,她不发慈悲用柳枝划巨石,让他们母子团圆,故此潭叫断石潭。我们一路看来,真可谓一路风景一路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两岸遍布野花野草,鸟类众多,这些自在的鸟儿们真用他们淘气的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你呢,有可能他在想我们是不是他的同类呢?整个金湖就是美在自然,妙在原始。好,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黄龙峡。这两边风景我觉得很有种很宁静美,请各位依自己心境加以欣赏。大家可以深深呼吸一下这里清馨的加有一点水份的空气,或是闭上眼睛,已好好享受一下或是想想我们周围清澈见底的水,水中有一条小鱼正在很舒服的游着,摇着他的小尾巴。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上清溪的自然。我们的游船在这平滑的湖面行驶,犹如在画中游的感觉。上清溪真可以说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呀。各位朋友,上清溪漂流就要结束了,大家等竹筏停稳后再上岸。各位,你们看在树梢上有一只知趣的鹧鸪鸟正在再三挽留大家:“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欢迎大家有机会重游上清溪,谢谢!

各位亲爱的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观光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 。愿我用福建人特有的热情接待您,让您在福天福地的福建渡过最幸福的日子。

灵秀的金湖位于武夷山脉南端的泰宁县境内,在这片136平方公里如诗如画的碧水丹山中,处处都蕴藏着天踪绝景,短短几年间金湖已先后获得了五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金湖胜景之一的甘露岩寺。

甘露岩寺建于宋绍兴十六年,是北宋状元叶祖洽为还母愿而建造的,因其岩穴上方有一形似龙头的钟乳石,一年四季间隔滴泉,水质清甜似甘露,故名甘露寺。现在请大家顺着我的手势往前方看,左边这块红色的岩石是不是像一口硕大无比的钟,而右边这一块是不是又像一面独步天下的鼓呢?甘露寺就建在这钟鼓之间,真可谓是右鼓左钟,庙在其中!大家来到甘露寺自然少不了要烧香拜佛,祈求神愿了。甘露寺的香分为八种,上香点共有五处,请大家跟随我从这儿开始,慢慢往上朝拜。这第一处,就是位于我们左手边四方竹林中供奉的财神菩萨。在这也出现了甘露寺的第一大奇观,那就是竹成四方形,竹节长刺,秋天才长笋。俗话说,摸摸四方竹,可得四方财。在财神面前上财旺香,再用手摸摸四方竹,您的财运也很快会从天而降了。在此,我也祝愿大家财运亨通,财源广进。

沿梯而上,我们来到了甘露寺的山门前。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个究竟吧。甘露岩是一个天然的内窄外宽呈倒三角形的洞穴。大家请看,它以一根柱子插地,上面建起了四幢楼阁,因此,甘露寺又有南方悬空寺之称。而且这个寺庙的全部建筑都是以梁木构建而成,用梯型拱头相连接,没有使用一根铁钉,这就是甘露寺一柱插地,不加片瓦的建筑特色。

请大家抬头仰望,在甘露寺的上方,有一块黑红相间的岩壁,那是应身佛,只见它一手持佛珠,一手向天地指点迷津。在应身佛前上平安香就能保佑大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朋友们,让我们加把劲,登上101级台阶,我们来到了上香许愿的第三处——拜如意柱。如意柱堪称甘露寺的又一大奇观,当地老百姓说呀,男抱得志,女抱得子,小孩抱了是聪明可爱,老人抱了是健康长寿。因此,在如意柱前上龙凤香、状元香、平安香和长寿香,再伸出双手抱抱如意柱,您的心愿很快就能实现了。接下来我们到达的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的是弥勒佛及四大天王,在弥勒佛前上欢喜香就能让我们笑口常开,永远年轻。再上一层楼,我们就到了甘露寺的最后一个上香点——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这呢,也出现了甘露寺的第三大奇观,那就是佛祖前面拜观音。相传甘露寺最早是一个供奉送子观音的茅庵,当年叶祖洽修建甘露寺时,在主阁楼安排不下观音殿,只好在大雄宝殿的如来佛祖前面供奉了一尊观音,这也是甘露寺香火特别旺盛的根本原因。大家在佛祖和观音前上一柱全家福香,就能祈求佛祖和观音对您的呵护了。虽然甘露寺已历经了八百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古风依旧,游人络绎不绝,真可谓是“古刹千年历沧桑,甘露依旧润游人”。畅游金湖,您可以体会到这里的每一块丹崖,每一泓清水,每一处名胜都蕴藏着一股灵动的气韵。各位团友,在感受到金湖天下灵之后,您一定愿意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这里的山山水水,欢迎您带上您的亲友重游金湖,一同来领略这一方佛山秀水。

描写在福建慰问部队的心得体会总结八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厦门最佳风景区——鼓浪屿,它四面环海,风景优美,空气新鲜,故有“海上花园”的美称,1997年,在福建省“十佳”风景评比中名列榜首,同时也是全国35个著名风景区之一,就连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来此参观时,也对鼓浪屿赞叹不绝,称它是“东方的威尼斯”、“中国的夏威夷”,并且于20xx年被评上国家旅游景区最高级—4a级。

鼓浪屿四面环海,面积不大(请他们猜有多大),它比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摩洛哥还要小,面积只有1.78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人,半数以上的人具有海外关系,一般旅居14人国家及地区,它虽然小,名气却很大,拥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平均每天接待3~8万人,这么小的地方,能拥有这种程度,可见它不容一般.

鼓浪屿在明朝以前不叫鼓浪屿,而称“圆沙洲”(解释此三字),后因它的西南方向海边有块礁石,由于长年累月经过海水的冲击、侵蚀形成了一个溶洞,每当潮水涨潮时,涛浪撞击礁石,会发出如击鼓的声音,故那块石头被称为“鼓浪石” ,鼓浪屿因此得名。(可考他们鼓浪屿的由来)

它同厦门岛仅一水之隔,又四面环海,很多人在想象中,总觉得渡海非常不便,其实除了建国前如此外,到了现在,可以说是太方便了,除了少数人乘快艇、坐游船等外。那就是一天24小时营业的渡轮来回往返,在宽500米的厦鼓励海峡上每15分钟一航班,实行去程买票,返程验票制,过渡费用8元/人,航程大约5分钟时间就到。如果想在短短的航程上享受一番,可以上二楼的雅座,说到雅座,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得自理1元/人。

别看鼓浪屿不大,有句话形容它再贴切不过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幼稚园至中学(幼儿园3所,小学3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3382人)、银行、医院、菜市场、音乐厅等,因此岛上居民不会因它是四面临海,面积小而不方便,反而透着小巧玲珑,所以如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居民在岛上过个5--6年没问题。

由于这里空气清新,绿化好,生态环境佳,因此这里还是海洋珍惜物种(文昌鱼、白海豚)的保护区。它同时也是厦门市绿化最好的一个区了,全岛种有4000多种植物,80多种植物,80多个科属,绿树覆盖率达到40%,人均拥有5.1平方米,因此空气清新。

鼓浪屿美在哪里呢?确切的说它虽有闹市之繁华,却无车马之喧,因岛上大多路窄,坡陡,故一般车子很难行驶,为了使岛上交通安全,岛上严禁机动车辆在行驶,除了少数清洁车,救护车,自行车也是找不到的,就连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84年南巡厦门,也是在陪同人员的陪同下步行游览鼓浪屿的,所以到鼓浪屿上是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上岛后只有一种“11”路——那就是步行,因此有“步行岛”、“平民岛”的美称。

1841年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了“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到1935年,鼓浪屿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进入了西方列强手中,商人、传教士等纷纷来此建公馆,设教堂,办学校、设立领事馆,从1920xx年被割为“公共租界”到1949年,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在此建立了1400多栋,最具有欧洲风格,中西合璧的领事、办事处和别墅,如英、法、德、日、意、美、西班牙等建筑,现今它还保留着这种特色,所以到此岛,您就不需踏出国门,就能欣赏到西欧等地方,各式各样的建筑,故有“万国建筑博览街”的美称。

他们又带来了西文文明,如现代音乐、体育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岛上居民大多喜欢音乐,据不完全统计鼓浪屿50年代拥有钢琴500多架,钢琴密度居全国之冠,在优美环境及音乐的渲染下诞生了许多音乐界人士,如第一位女指挥家-周淑安,曾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等级第二名的-殷承宗,在6次国际钢琴比赛中连续获奖7次(1981-1984)的-许斐平,陈佐徨、卓一龙等不计其数,因此有“音乐家的摇篮”,“琴岛”之称,每当早间,或傍晚,如果沿着洁净优雅的柏油小道,踱步漫游时,不时能从百叶窗内、小花园里传来钢琴或小提琴的悠扬琴声,及浑厚的男高音,轻柔的女高音,所以,鼓浪屿自古有“琴韵花香伴我归”的一种自然美感。

鼓浪屿第一架钢琴:1920xx年,厦门第一架从国外运来的钢琴放进了中华基督教会(现鼓浪屿岩仔脚)。沁时,它主要作为伴奏吟唱圣诗圣歌之用。琴上附有鼓风机。弹的时候,一人鼓风,一人弹

(三个特点:一个靠听、一个靠看、一个靠感觉)以上“步行岛”、“万国建筑博览街”、“琴岛”就构成了鼓浪屿的特别之处,是一个需要靠感觉、看、听的小岛。

特产:

(鼓浪屿码头〕1937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处船小人多、航行慢,造成诸多不便,后改建,1976年扩建成现在这模样,有铁浮桥式码头:长16米、宽6米、高潮进水深7.2米,可泊200吨级船。大家看这建筑,象不象一架刚开启的三角钢琴呢?它好象是正在奏起旋律优美的迎宾曲,欢迎大家的到来。

(音乐厅)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商人争相在鼓浪屿建造别墅,定居于此并终老,当时这里除了日本人以外,任何国家的人都可葬于此地,故称“洋人墓场”,1957年为了声援埃及人民抗英运动,于是把它推翻了,直到1984开始动工,1987.1.27建成厦门鼓浪屿音乐厅,为了提高音乐厅的音质、音色,于20xx.8再次请来了音乐厅的原设计者——东南大学建筑声学教授何凤飞,投入900多万元对其改造,改造后观众席们减少到571个,增加琴房、化妆房、还设有残疾人专用通道和座位,前厅有一台43寸(109cm)的彩电——如礼仪迟到是不能马上进场的,只能在演奏间隙进去,等待期间,他们可以通过这台电视观赏到音乐厅内的现场表演,舞台呈梯形,可放4台钢琴和一个双管尔队连奏。

(马约翰)前方的人民体育场这牌子是于1952年安放的,初称“洋人球埔”,意思是外国人踢球的地方,解放后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它虽不大,却是福建足球事业的发源地。而马约翰出生于鼓浪屿,因当时鼓浪屿被称之为公共租界,因此这里的居民接触西洋文化非常浓厚,故他的名字起的特别的洋化,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原先是学医的,后来发现学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于是弃医从体,他曾带领中国健儿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得到了一些成绩、奖牌,故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看到这可喜成绩,于是设了教授职位,他就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也是原清华体育总会主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