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3:49:40 页码:12
2023年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精选13篇)
2023-11-09 23:49:4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或工作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在写之前,可以先列出关键点和重要经历,然后逐一展开论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一

1、视觉适应我们视觉的感受性会产生变化,主要体现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眼睛适应由暗到亮的情况。比如,早起拉开窗帘的一瞬间;白天从电影院看完电影走出来。暗适应,眼睛适应由亮到暗的情况。比如,突然停电,家里陷入一片漆黑;白天从外面走进没有光线的电影院。

那么,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当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的值就越小。

2、嗅觉适应这表现为人嗅觉方面感受性(感觉的能力)的变化。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了,人发生了嗅觉方面的适应,嗅觉的感受性降低了,所以才闻不出来。

3、听觉适应人们的听力会产生适应的情况,比如一开始很嘈杂,时间久了,习惯了,不觉得噪音大。丽丽老师的一个朋友,住高速路旁边,一开始觉得噪音很大,很难入睡,几年后告诉我们“去到安静的地方,反而睡不着了”,这就是发生了听觉适应。

4、触压觉适应人对重量的感受,也会产生适应的情况。比如,很重的书包背在身上,一开始觉得很重,时间久了,也不觉得了。

5、味觉适应人的味蕾也会发生变化,感受性会降低。所以才有“厨师做菜越来越咸了”的说法。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二

人际关系与心理学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研究关系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美国特有的有关自主和联系的极化现象。从这个观点来看,一个人或者是将经历和行动都投入到自我中(正如美国文化所重视的一样)或者是专注于关系中的他人并且被关系中的他人所占用(被认为是无力的、较差形式的努力),但是这种极化现象使得人们对一些重要现象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例如,自我中心占主控地位的心理学在搞清女性发展的意义方面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无效的。

男性的发展强调分离和边界,与男性相比较而言,女性的成长伴随着日益复杂和分化的与他人的交流形式。对女性来说,关系是核心的,女性将她们自己锚定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网中。这些关系存在于不同的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和明显的细微差别以及联系的影子。当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女性是如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注意到男性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更加隐蔽一些,并且不像女性那么专心、那么热衷谈论。

关系和个体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行动只能在一个关系矩阵中产生;自体是通过他人来发现的;发展关系到与他人保持联系并从中分化出来。正如吉利根所说,“只有当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时,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单独的,并且……只有当我们将他人从自我中分化出去,我们才能体验到关系。”

对女性的研究使我们明白,对人际间关系的重视并不一定非要排除能力和创造力,合作和团体努力能够影响进步,知识是能够被联系起来的、充满热情的,并且是前后相关的,同时又是假说、演绎而且以权威为基础的(belenky等人,1986)。如果关系并不一定与能力和自主相冲突,我们就不必那么害怕它,因此,作为心理学家,我们更愿意在这方面花费精力,看看会发生什么。但是即使我们现在更赞成对人际间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我们也缺乏导航工具和路线图。这一人际关系领域,是一个不同种类的处境。它存在于个人主观的和情感的、象征性的、超越知识而无法知晓的领域中。这里的很多真正有关系的事物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继弗洛伊德将人类生活划分成工作和爱之后,很多学者对人类生活的基本的二元性做了很多评论:行为和存在(erlichandblatt,1985;guntrip,1971)、自我定义和人际间关系(blatt,1990)、工具性和表达性(parsons,1964)、执着性和兴奋寻求性(balint,1959),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类生活的两轴的不同命名。大卫·贝肯(davidbakan,1966)研究了这些相同的二元性,将它们表明为主宰性(包括自我确认、掌握、区分和分离)和交流性(围绕着接触、结合和合作)的极化。

然而,贝肯没有停留在命名的阶段,而是继续探索这种二元性。他也指出,原因在于人类特性中主宰性一面的本性,通常是强有力地将主宰性一面从交流性方面分离出来。因此,人类发展的这种主宰性观点强调主宰性形式的达致(自我表达、个性和控制),而否认并压制交流面(这一面从本性上来说,是要克服分离,建立联系,与他人在一起,参与他人的事情的努力)。

一个用主宰性的语言、从主宰性的观点来阐述的理论强调发展的运动是朝向行动、能力、个性化和对孤独感的舒适感。这样一种态度,从本质来说,是否认交流性的。一个用主宰性的语言写出来的理论不能阐明激情、关心和爱的能力,这是超越时间和次序的一种和他人在一起的状态。那么,是否有可能有一种理论是从交流性的角度来阐述的呢,或者理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主宰性的形式呢?我们能否有这样一种关于发展的理论,更为详细地描述了人们彼此之间建立联系的更为分化的形式,而又不否认朝向自我实现的行动?这样一种理论将会沿着关系中的自体的成长之路来探索,假定个性化是朝向更强烈的拥有和分享,并且将发展看成是朝向更复杂的关系,而不是朝向分离的一种行动。

有关人类的令人惊奇的一些情况是我们能够通过很多复杂和变化的形式而彼此在一起。我们希望不管双方如何,但要互相满足我们的需求,这种努力时强时弱,其起伏变化成为文学作品和戏剧灵感的源泉。宗教和伦理规范承担了教导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在一起的任务。对人类互动的迷恋推动了它自身在分析中的发展,分析人类彼此的互动是以一种闲聊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然而,在发展心理学中,没有地方能够清晰地表现出人类之间这种互换的活泼性。发展心理学家试图将人类的发展看成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并试图解释这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自体接管了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强的体验。在我们当前的知识背景之下,个体的发展历史被描述成从融合到分离的运动。

我们能够较好地描绘出的一幅有关“孤独的自体”(loneself)的隐喻性图片:独行侠(loneranger)形成了自主、自给自足和控制的发展目标。但是,我们该如何描述人们不带任何感情的与他人嵌入在一起的方式呢,并且该如何定义他们的自私呢?毕竟,如果没有唐托的话,独行侠也不会成为现在的样子。

关系是心理学中的布朗运动,由于它们的非静止状态而难以研究。关系是递归性的:关系中的人们彼此互相修正。我们的理论倾向于认定自体或他人中有一方是静止的。例如,我们直到最近才能从理论上包容这样的事实,“母亲”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换句话说,母亲部分是被孩子的反应所塑造的。例如,温尼科挑衅性地指出,并没有婴儿这样的一个事物;只有母亲–儿童构成的单元,并从此开始了他的理论。

成熟关系中的人为了适应他人,会调整自己。因此,关系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令人满足的或是有意义的这一事实,反映了(双方)互相适应的微妙且复杂的过程。因此,询问关系中的自体(本身)的情况是没有意义的。更正确的是必须询问自体在关系中的情况,同时询问关系的情况,因为它存在于自体内。基于对他人以及他人的需求的理解,人们将他们自身的一些方面带入关系中。类似地,某一特定类型的关系的存在或许会不可磨灭地改变一个人自身的特点。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三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学研培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心理学研培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思维方式,还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和促进个人的发展。在接受心理学研培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重要性的意识转变和认知更新。

在心理学研培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一个重要的意识转变和认知更新。我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明白了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的必要性。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境。我以前常常为小事情烦恼和担忧,现在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自己更加平静和理智。

第三段:提高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心理学研培还可以帮助提高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通过学习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原理和技巧,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门艺术,需要注意非语言沟通和倾听等方面。我学会了更加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在与同事、朋友和家人的交往中,我能够更加理性地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段:心理问题的解决和个人发展的推动。

通过心理学研培,我也学会了解决心理问题和促进个人发展的方法。我学到了许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巧,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情感困扰和心理问题。我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自己的优势和心理弹性,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理测试,我不断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潜力,并且有意识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心理学研培不仅是一种学习和培训,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我将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极思维和心理调适,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我也积极地向身边的人推广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相信心理学研培会给我带来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心理学研培是一种有益的学习和培训,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问题解决能力,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心理学研培,我转变了思维方式,提高了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解决问题。我还学会了解决心理问题和促进个人发展的方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研培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让我拥有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研培的成果,不断成长和进步。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四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对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心理学研究和培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心理学的魅力和应用的广泛性。下面将根据个人经历和感悟,从研究方法、实践应用、学科发展、专业素养以及自我提升几个方面,分享一些心理学研培的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来说,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问卷调查,正确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准确可信的数据。在我所参与的研究项目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在数据收集和处理方面也得到了很多训练。这些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并激发了我对于心理学研究的热情。同时,研究方法的学习也使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和系统性。

其次,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中,我认识到了心理学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规律,还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教育、临床等。在临床实习和教育培训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心理咨询和教育干预的重要性。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并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这让我体会到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有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实践科学。

第三,在心理学研培过程中,我对于学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理学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壮大的阶段。我参与了多个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了解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领域。我认识到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广阔和研究方法之多样,也明白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拓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同时,学科的发展也给了我信心和动力,让我明白只有站在前沿,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作为心理学研究者,专业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掌握,还涉及到对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的遵守。在参与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遵循伦理准则,尊重受试者和被咨询者的权益,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同时,我也对自己进行了不断的专业素养提高,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参与项目合作、阅读学术文献等方式,不断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经历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坚定了我在心理学领域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决心。

最后,个人的自我提升也是心理学研培的重要内容。通过参与各种培训和实践活动,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也学会了相互支持和合作。这些经历使我成长为一个更加独立、自信和成熟的心理学研究者。

总结起来,心理学研培是一个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研究方法的学习,实践应用的体验,学科的发展认识,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自我提升的努力,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研究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五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旨在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心理学家们开发了各种研究方法,以便获取和分析有关人类心理过程的信息。在参与一门心理学研究课程后,我对心理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心理学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实验研究、观察研究、问卷调查等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如果我们想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是最合适的选择;如果我们想观察人类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观察研究是最佳方法。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其次,正确设计实验过程对于得出可靠的研究结果至关重要。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需要灵活运用因变量和自变量,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等设计要素,合理构建实验过程。例如,在一个关于学习记忆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个组接受学习时听到调皮学生调皮事情的干扰,另一个组则不受干扰。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就能够得出关于干扰对学习记忆的影响程度的结论。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其他因素上的基本一致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另外,数据收集和分析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确保参与者的隐私和权益得到保护,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收集数据。例如,我们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或实验观察来收集心理学数据。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需要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软件来处理数据。统计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结论,并检验研究假设的有效性。因此,数据收集和分析是心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心理学研究也需要严谨的伦理审查。因为心理学研究通常会涉及对人类的干预和参与,因此必须尊重参与者的权益和尊严。在进行研究前,研究者需要提交研究伦理审查报告,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保证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确保他们的隐私和匿名得到保护。通过严格遵守伦理原则,我们能够保证研究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并尊重研究对象的权益。

最后,我们也需要承认心理学研究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心理学研究是建立在统计数据和概率上的,因此研究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个体。此外,心理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偏见和误差,例如样本偏差、测量误差和回忆偏差等。我们应该对这些局限性保持警惕,并在解读研究结果时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

总之,通过参与心理学研究课程,我对心理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正确设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严谨的伦理审查,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心理学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保持持续的学习和探索心理学研究的精神。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备考者,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我将在本文中与大家分享。备考心理学研究生不仅需要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下面,我将从备考计划制定、知识积累、解题技巧、模拟考试和心理调适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备考计划制定(250字)。

备考计划的制定是备考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制定备考计划时,我首先分析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时间安排、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等。然后,我根据心理学研究生考试的大纲和重点,制定了合理的备考目标和时间安排。同时,我也将备考计划分解成小目标,以便更好地管理我的学习进度。制定备考计划时,我还充分考虑到休息和调整的时间,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第三段:知识积累(250字)。

心理学研究生备考的重点是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我善于将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同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心得。只有不断地积累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

第四段:解题技巧(250字)。

在心理学研究生备考中,解题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我通过阅读历年真题和模拟试卷,熟悉考试的题型和出题思路。我注重审题和理解,尤其是对于阅读理解题和论文分析题。在解题过程中,我善于运用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理性解答问题。同时,我还会将解题过程记录下来,以方便复习和总结。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摸索,我逐渐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和效率。

第五段:模拟考试和心理调适(300字)。

模拟考试是备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检测自己的备考成果和发现不足之处。在进行模拟考试时,我尽量模拟真实考试的环境和时间,以提高应试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模拟考试,我不仅可以发现不足,还可以调整备考策略和方法。此外,心理调适也是备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会定期进行休息和放松,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并且,我还会进行自我鼓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保持积极的备考态度和信心。

第六段:总结(200字)。

心理学研究生备考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但通过合理的备考计划、系统的知识积累、灵活的解题技巧、模拟考试和心理调适,我相信我们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备考过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在本文中分享的心得体会能对即将备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能够圆满地完成心理学研究生的备考任务,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七

在所归纳的主题中,从论文数量来看,关于媒介运作的定量研究明显地占据主流地位。在119篇定量研究论文中,研究媒介运作的文章占31.9%。由此得知,媒介运作是我国新闻学定量化研究的重点和主体。研究受众的定量文章占了22.7%也是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所在,受众调查是带动整个媒体运作的重要一环,大众媒体对受众调查极为重视,受众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研究总体中部分对象进行考察并由此推测总体情况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我国学者第一次使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受众调查是在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等单位进行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国内称之为“我国新闻史上一次突破性的行动”。从此,我国的新闻学定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价值的定量研究,虽然它只占1.7%,但它是传统新闻学研究走向定量研究的最佳例证。新闻是有价值的,而价值又是有大有小的。从理论上讲,新闻价值是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这种量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描述和分析新闻价值量的大小及变化,可以成为高层新闻理论研究的.辅助工具。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范东生进行新闻价值量的研究尝试,提出测量新闻报道的数学公式,这一公式体现出报道价值与新闻的显要程度、变动率及受众的关切系数成正比,与报道的相对时效成反比的规律。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八

西方社会对人生目标的探讨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对“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哲学话题进行大量的思考,并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妮各马科《伦理学》中对人类应该寻求的幸福进行了追问,认为幸福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理想追求与现实活动,即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观点启迪了后来的许多人,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有关人生目标的心理学探讨才被人们所关注。1959年,存在分析学说领袖viktorfrankly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追寻人生目标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认为追寻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动机,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缺乏人生目标的个体容易陷入无意义的存在空虚,并由此提出了意义治疗的理论。在frankly的理论基础上,crum-haughty和majolica于1964年编制了最早的人生目标测验,用于测量个体的生活意义感和追寻人生目标的程度,以探究人生目标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使得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探讨不再局限于临床实践的总结,而开始扩展到了实证研究方向。

20世纪末,西方兴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有关人生目标的研究再一次激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在积极心理学范式的影响下,当代的研究者更多地将关注点从缺乏人生目标的消极作用转向了确立人生目标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效应上。目前,该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其进行系统地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并指导实践中的人生目标教育。

一、“人生目标”概念的心理学建构。

在早期对人生目标的心理学研究中,大多研究者采用frankly,crumbing和majolica的概念建构,认为人生目标是“人生的存在意义”,换而言之,人生目标是个体对生存意义的主观感受。frankly等人的概念界定虽然开启了人生目标的心理学研究,但是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描述还是较为模糊的。基于此,damon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生目标进行了更为完整清晰的阐释“人生目标是一种相对稳定且深远的追求动机,这种目标追求不仅对个体自我本身有意义,而且也会使得个体富有成效地投入到超出自我范围的社会活动中”。目前,damon等人的概念界定已被心理学研究者们广泛采用。在这个定义中,damon强调了作为心理学概念建构的“人生目标”的四个关键成分:承诺,目标导引、个人意义与超出自我。

承诺是人生目标的首要关键成分,它暗含着个体对人生目标的主动投入。对此,埃里克森等人也有过相关阐述。埃里克森认为承诺是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特别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对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与目标做出相应的承诺,将自己的时间、资源与心理能量投入到所承诺的活动中,以建立起自我同一感。因此,没有承诺的投入,个体的人生追求会处在被动的状态,其人生目标也将难以确立。人生目标的第二个关键成分是目标导引。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是由许多短期目标构成的,它影响个体的日常决策并指导个体的短期目标。就人生目标本身来说,它是一种广义的追求动机,意味着高度地动机投入,一旦人生目标被激发,个体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调配现有的资源,引导自身的努力方向朝目标前进。为此,研究者们大多认同目标导引在人生目标中的关键作用。第三,犹如早期frankly将人生目标概括为“人生的存在意义”那样,个人意义也是人生目标的关键组成成分。人生目标为个体提供了生命的意义感,个体从人生目标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并为之承诺而奋斗。正因为如此,人生目标成为了个体生活的聚焦点,影响个体的行为、思维与情感等方面。第四,人生目标不仅是个体渴望的有意义的追求,同时也会使得个体富有成效地投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而不是仅为了纯粹的一己私利,这就是人生目标中超出自我的成分。人生目标中的超出自我成分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心理学研究发现,超出自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那些具有超出自我的人生目标的个体,显示出更同一的人格倾向,更开放的人格特征以及更高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主观幸福感。以上四个成分代表着人生目标的四个维度,为心理学及相关研究提供了“人生目标”的概念建构,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引用。

二、人生目标的心理测量。

将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标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除了有清晰的概念建构外,对其科学的测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广义的心理测量上,对人生目标及其相关概念的测量不仅存在着问卷测量工具,还有访谈法测量、日志或历史档案分析测量等方式。

(一)人生目标的问卷测量工具。

问卷测量是研究人生目标最为常用的评估工具,20世纪50年代末,frankly在进行临床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同时,就已开始根据他自己的理论假设编制相关非正式的调查问卷,用以考察他所提出的“意义意愿”的假设以及评估临床患者所表现出的人生目标状态的程度。frankly的调查问卷包含13个自我报告项目,其中用于评估人生目标的项目只有一个,再加上frankly并没有对其所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因此该问卷作为人生目标的独立测量工具受到了质疑。

鉴于此,心理学者crumbing和majolica在frankly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了最早的人生目标心理测量量表,即人生目标测验。该测验包含a,b,c三个部分,a部分的测题项目是以客观7点计分作答,b与c部分则是要求被试完成句子或段落。由于a部分易于量化操作,因此在人生目标的实证研究中大多仅采用测验的a部分。a部分最初由25个项目组成,后来经过crumbing等人的修订,缩减为20个项目。该测验版本采用7点计分,以自我报告的方式对个体的信念和态度进行测量,量表的总分由各个项目分直接相加,113分及以上即被解释为高人生目标水平,92-112分为中等水平,低于92分则被认为是缺乏人生目标。crumbing等人用该量表对不同的群体进行施测,研究表明该量表在成年人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目前,该量表是研究人生目标中最为常用的测量工具,并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如中文、日文、瑞典语等。有关中文版的修订,最早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翻译而成,并对2140名中学生进行施测,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克龙巴赫。系数为0.84,格特曼分半信度系数为0.82。此外,中国大陆也有研究者对pil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虽然pil量表是目前研究人生目标的最常用的量表,但其在所测量的因素结构与适用群体上还存在不足。首先,不同的研究者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所得到的因子数目不尽相同,其因素结构并不很稳定。针对此问题,近年有研究者编制了只包含4测题项目的pil的缩减版,其因素结构较为稳定,且与20个项目的pil有较高的相关度。第二,pil量表对青少年早期等群体并不是很适用,部分题目的表述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抽象。对此,有研究者在pil量表基础上修订出其他版本的测验量表,如人生目标测验存在子量表、人生目标问卷等。

除了以frankly调查问卷或pil量表为基础修订来的各种版本的人生目标测验外,研究者们还使用riff等人编制的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人生目标子量表作为人生目标的测量问卷,其在使用频度上仅次于pil量表。该子量表分20个、14个、3个项目三种版本,6点计分,总分越高代表拥有越强烈的人生目标。20个项目的版本较常用,其克龙巴赫。系数在0.88到0.90之间[[19]。此外,还有些不常用或可测量与人生目标相关的问卷测量工具,如antonovsky的心理一致感量表,steger等人编制的人生意义问卷,barren的成长目标调查等。综合说来,心理学问卷测量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使研究者们更为客观地去评估个体的人生目标,但是问卷测量法很难对个体人生目标中的超出自我成分进行评估,也就是说仅凭问卷测量工具并不能很好地测量出人生目标的完整的建构。因此,damon等人认为,在用问卷测量工具评估个体人生目标的状态后,还要使用其他测量方法如访谈、日志或档案分析等途径来评估超出自我的成分。

(二)人生目标的访谈测量。

访谈法常用于质性研究,可以充实量化的测量。在人生目标的测量研究中,访谈法有助于探明人生目标中是否存在超出自我的成分。目前较常用的人生目标访谈测量为andrews等人设计的青年人生目标访谈框架。该框架为半结构型访谈,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开放式询问,如“你最在乎什么”、“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等问题来确认个体生活中的重要目标。在完成第一部分的访谈后,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中个体所叙述的人生目标进行深入了解。如被访谈者在第一部的.访谈中表明自己的最大愿望是帮助社会上遭受疾病痛苦的人,这样在第二部分的访谈中,访谈者就集中询问个体树立该目标的缘由以及如何达到该目标等。ypi访谈大概需要一个小时,适用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群体。已有研究通过ypi访谈考察人生目标在青少年同一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圈、人生目标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以及青少年人生目标中超出自我成分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等。

此外,mcadams设计的人生故事访谈框架也有被用于辅助人生目标的考察。尽管访谈法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人生目标的各个成分,但是相对来说单独的访谈法测量在人生目标的研究中使用的还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开展大批被试的访谈测量需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且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也较为复杂。

(三)其他测量人生目标的方法。

除了较为常见的问卷测量方法以及常用于辅助测量的访谈法外,心理学研究者们还使用日志或历史档案分析的方式来评估人生目标。如早期皮亚杰等人就已使用日志分析的方式来考察青少年对人生目标的思考,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普遍开始关注人生目标等话题。valliant通过收集相关历史文档对青年时期经历过二战岁月的群体进行人生目标的分析,考察他们人生目标中超出自我的成分以及人生目标的发展变化。由日志或历史档案分析得来的数据,可以更真实地了解个体对人生目标的思考,考察个体人生目标的状态,但是纯粹的日志或档案分析也存在着局限性,如获取个体私密资料的权限、资料来源的可靠性、编码复杂性以及较难就相关陈述进行深入访谈确认等都会影响这类方法的效度。

三、人生目标对个体身心状态影响的相关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末,frankly首次从临床心理实践的角度提出人生目标有助于个体避免遭受“存在空虚”或“存在神经症”的理论观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到人生目标对个体身心状态的影响并开展了系列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人生目标与幸福感的研究。

众多研究表明,人生目标不仅有助于避免个体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个体发展积极的心理素质,包括个体的心理幸福感。riff等人认为,追求人生目标是一种自我实现,也是构成幸福(eudemonia)的一个关键成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代表人物seligman也将人生目标纳入到衡量幸福感的心盛(flourishing)模型中,认为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是个体拥有主观幸福感的必要成分。已有的大量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认为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与个体心理幸福感呈正相关。如zia和chamberlain的研究发现,即使采用不同的人生目标测量工具,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与心理幸福感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在人生目标测验中得分越高的个体所体验到的幸福感越强。throat对美国四百多名社会志愿者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人生目标意义感越强的志愿者报告的幸福感也越强。peterson等人对幸福来源与生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人生目标与生活满意度有着积极联系,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对个体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而生活满意度又与幸福感积极相关囚。幸福感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重新唤起了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关注,有关人生目标与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增多,西方研究中既有将人生目标视为幸福的特征之一,也有将其看成幸福的指示器,甚至幸福的结果。由于两者的概念对个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主观建构性,因此未来的跨文化跨群体研究对进一步探究两者的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人生目标与心理压力的研究。

人生目标对个体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而人生目标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一些研究分歧。有研究者认为,努力追求人生目标的个体至少在短期内有着更高的心理压力,特别是个体感觉到他们的目标受到威胁的时候网。marks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年轻父母在照料儿童上报告出高水平的人生目标的同时,也存在高水平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更多的研究表明人生目标与心理压力是负相关的。如ishida和okada通过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范式对32名正常被试进行人生目标与情感压力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人生目标与心理压力存在负相关,即人生目标追求感越强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心理压力。steger和frazier对美国上百名大学生进行了相关人生目标的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持有人生目标的个体感受到更少心理压力。对于人生目标与心理压力两者关系的不一致研究结果,brink认为时间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从短期来看,那些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个体在追求自己愿望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与挑战,为此他们可能会比缺乏人生目标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压力。但是从长期看来,他们可能会调节自身的认知,将困难与挑战视为目标追求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可能会有更强的压力应对能力以至于体验到更少的心理压力。jolty的研究也支持了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个体应对压力的方式更有效。总之,有人生目标追求的个体可能会置身于更多的压力源之下,但目标所给予的信念可能也会使得他们有着更积极的认知方式与压力应对策略。当然,人生目标与心理压力的关系还可能受到如情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未来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人生目标与身心健康的研究。

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目标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相关,还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早期frankly就从理论上探讨过缺乏人生目标会导致个体的“存在空虚”感,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crumhaugh等人也从实证的角度作了许多研究,并支持了frankly的观点。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中都得到了重复的验证,如hill等人研究发现,引导青少年寻求人生目标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riff和singer在成年早期和晚期群体中也发现了人生目标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除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人生目标也影响着个体生理机能。如boyle等人以老年人为被试,采用纵向跟踪调查的方法来研究人生目标与身体健康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人生目标问卷测量中得分高的群体更少患阿尔茨海默症或认知障碍。riff等人用他们所编制的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人生目标子量表来研究人生目标与生理健康间的关系,发现在人生目标测量中得分高的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测得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水平更低。尽管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与生理机能间关系的探讨还局限于一些特殊群体,但是多数的研究支持了缺乏人生目标与病理性结果有较大相关。同样,人生目标与身心健康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两者间是否存在着其他中介调节因素也需要未来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索。

除了以上几类,新近的研究还表明,人生目标与自我效能感、学业表现、职业满意度等也存在积极相关。如dewitt等人对大学生进行了人生目标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现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此外,pizzicato等人对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群体进行人生目标促进干预,结果发现引导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探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四、人生目标的心理学研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西方心理学对人生目标的研究,使我们有了一个崭新的科学视角去探讨“人生的存在意义”这个亘古话题。作为一个发展式的心理建构,人生目标贯穿着个体毕生的发展过程,影响着个体身心机能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因此,科学地探讨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不仅使我们可以从人生目标上去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特别是青少年,从人生目标上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具体来说,人生目标的心理学研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人生目标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是个体对自身生存意义的主观感受,是个体自我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当代教育为我们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知识人才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峻的问题,如部分应试教育将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盲目地引导学生追求财富与地位而忽视精神道德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存在着人生目标模糊、生命价值感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部分根源来自于人生目标教育的不完善,以学业分数为指标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学生对人生目标与意义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抽象或纯哲学的探讨层次上,而难以将其与现实经验世界相结合,忽视人生目标的现实生活意义。人生目标是人格教育的核心成分,缺乏人生目标容易使得个体陷入空虚状态,价值感迷失。因此,教育实践者必须调整教育观念,在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人生目标的教育,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确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促进他们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培养个体积极的追求心态。

人生目标是一种稳定且深远的人生追求动机,对个体来说是有一定高度状态的。为此,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个体必定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且人生目标层次越高所遇到的挑战也越大。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目标与个体心理压力状态存在显著相关,当追求的目标与现实存在不一致时,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体验到较强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积极的疏导,个体的认知得不到灵活的调整,那么很有可能使个体,特别是青少年无所适从,放弃追求或困于心理压力之中,反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注重人生目标教育的同时,教育实践者还必须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传授正确的认知方式与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培养个体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人生目标。

(三)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整合人生目标。

老年时期是人生的自我调整与整合时期,也是获得人生智慧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老年个体会眷恋过去,惧怕未来,回顾审视自身的人生目标与生存意义。老年个体的人生目标追求状态比其他年龄的群体特殊,他们更多地是对自己人生目标进行反省与评价,而如何正确地看待自身的人生目标与如何继续人生目标的追求,影响着老人个体智慧美德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他们的人生幸福感与身心健康。如果这种自我调整得不到合适的解决,老年个体就可能陷入生命的无意义感。因此,当代教育发展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发展教育,老年教育是成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老年教育中,教育实践者可以帮助老年人进行人生目标的整合,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从而实现人生目标。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九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提出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改变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等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商务礼仪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学会交流协作,形成良好品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商务礼仪;策略。

一、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内在需要。

商务礼仪是一门专业化打造人际交往的礼仪课程,是商务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活动中律己敬人、约定俗成的礼仪规则,它是商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及商务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内容涵盖商务见面礼仪、商务往来礼仪、商务形象礼仪、商务言谈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商务会议礼仪、商务仪式礼仪等。在现代社会,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广度和频率度不断加大,每一位职场人士都会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个人及组织要想生存、发展,进而求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训练以及模拟场景训练培养学生懂礼、知礼、行礼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最新的、适用的现代商务礼仪基本常识、规范、原则、惯例和技巧;帮助学生提升礼仪素养,掌握个人形象塑造的基本要领,提高其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商务活动的实战能力,为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生活与工作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奠定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这是一门综合性、普及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商务礼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心理环境。消极的心理环境使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思维、情感和意志得到体现,教学效果不佳;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通过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发展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商务礼仪的学习对大学生顺利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需要从新的视角关注商务礼仪教学,使之成为符合当下大学生需要的课堂。在商务礼仪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性格,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幸福感。在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价值观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使商务礼仪教学充满活力;在学生实践训练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见,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商务礼仪课堂教学,是商务礼仪学科教学的需要;更是体现人文关怀、发展学生幸福感和积极品质的保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商务礼仪课程一段时间后,发现目前商务礼仪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去思考,试图采用新的应用策略去实践,旨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勤学、会学、善学、乐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和学习行为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商务礼仪课程不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本身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仅仅将其当作习得一些商务礼仪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可以描述为:“被动接受知识,不愿思考,不爱提问”,而“思考”与“爱”最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准。想让学生对学习形成“思考”与“爱”的状态,绝对不会是上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而是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积累来养成的。而目前的商务礼仪教学中,教师普遍侧重于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思想情感心理教育的渗透。

(二)课堂学习质量不高,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唯教育者主体观,把学生视为消极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忽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这种教师被动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于大学课堂,商务礼仪课堂上也不例外。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往往都是特定几位表现积极的同学能主动回答,大部分学生都很被动,为了更多同学能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只能通过点名的方式要求学生参与课堂。目前的商务礼仪课堂上,学生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三)重视学生共性培养,忽视其个性发展。

在高校商务礼仪教学中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大班课的规模超过60人。大班教学中,强调受教育者共性的养成,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课堂活动受限,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影响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大班教学中,因为人数众多,很难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因此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他们中的大部分语言运用能力较差,当被要求在人数众多的讲台上演练礼仪规则时显得非常紧张,一旦出错,自尊心受挫,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发掘个人潜能,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生共性的培养,又必须使个性得到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目前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提出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改变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等操作策略。

(一)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商务礼仪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提问,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实现呢?关键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斯奈德和洛佩斯这两位积极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学校教育的要素,指出积极学校教育环境,就像建房子一样,先从地基部分开始,营造一个关怀、信任和尊重多样性的积极课堂氛围。来自教师的关怀和积极情感可为年轻人提供安全的基地。

1.把微笑带进课堂学生普遍喜欢和蔼可亲的教师,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生,是建立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1]教师快乐、饱满的情绪能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而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师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语言能建立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课堂上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比如“没关系,怎么想的就怎么答”“不要灰心,再换个角度重新思考”等等,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同时,微笑的表情、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语言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与学生间的感情,使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主动与教师和同学间互动。商务礼仪是一门专业化打造人际交往的礼仪课程,在课程设计上经常采用角色演练、分组讨论、交流解惑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利于提高商务礼仪课程的学习效率。

2.利用商务礼仪现象的趣味性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趣味礼仪课堂就是把一些有趣的礼仪现象引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一方面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教学目标。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礼仪现象,让学生判断对错,并提出修改建议;教师演示,比如在商务形象礼仪中的着装礼仪这一节,教师演示几种男士打领结的方法以及女士丝巾打结的方法,再让学生们自行操练,学生能从这个过程中发现快乐,找回自信,感受到商务礼仪是一门很有趣、很实用的学科。只要教师多花些心思,留意日常生活中的趣味礼仪现象,把握商务礼仪的最新动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将趣味和快乐融于学习中,就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改变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倡导积极人性。[2]积极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角色和身份是平等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上教师被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规范应用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是本课程的重点。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点,通过角色渐变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环节,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角色渐变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关策略改变被动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的角色向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渐变的方法。角色渐变法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变“被教”为互学在课堂上,改变教师主导的角色,激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之一。商务礼仪不是规定学,而是规则学,它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古代宾主相见时以拱手为礼(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现代则是以握手替之。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搜集变得非常便利,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交流、相关知识搜索,甚至个体经验上是平等的。教师若在课前提出信息搜集范围,学生完全可以在上课之前收集整理相关的现象或经验,在课堂上就能进行相互的交流、合作、示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真正成为礼仪规范的践行者。学生在成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这种心理感受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2.变“被考”为加强自我检查与诊断通过改变考试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形式的被考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并且乐于参与考试的过程。商务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目的重在实践,重在应用,不宜采用卷面形式考核学生的水平。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大三下学期的学生,很快将面临着就业,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若将期末考试与模拟面试相结合,既能将商务礼仪课程所涉及到的大部分章节内容,如商务形象礼仪、商务见面礼仪、商务言谈礼仪等有机结合起来,又能使学生利用考试来磨练自己、检验自己。通过模拟面试的考核形式,一方面能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面试的着装、形象、言谈中应用所学礼仪规则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能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议和正确评价。学生能在这样的考试中真正体会商务礼仪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价值,并通过自我检查与教师评价来及时反省,从中获得学习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三)发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非常重视个体的发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不断地激励自己,充分发挥自身潜能。[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发挥个人潜能。积极心理学将塑造积极人格特质,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当今时代,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在现有教学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大班授课还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发掘个人潜能,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可以运用“赏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来逐步实现。

1.赏识教育积极心理学提倡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运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在课堂教学中,“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除了教师自身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人格素养外,更多的体现在对学生运用及时激励法,使用激励鼓舞、彰显个性的教学评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通过长期观察研究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行为方式,善于发现学生商务礼仪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和赞美。及时激励法,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促进学生会学、善学学习品质的形成。运用及时激励法时要注意,评价语要有针对性,避免激励过程中的画蛇添足和词不达意。对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要毫不保留的真诚赞赏,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比如“你真的非常棒!能将微笑运用的恰到好处”“你的表达非常生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表现一般的学生,不能只有表面的激励,要结合时机,分清场合,使用鼓动性的评价语言,比如“你表现的不错,为什么不整理一下,那会显得更加有风度”“有一点儿可惜,离标准手势还差那么一点点,再好好琢磨一下”;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要发现他值得赞美的地方,有针对性地使用正面期待性评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对自己充满希望,比如“你聪明又勤奋,下一次一定可以提高发言水平”“希望你再勇敢一些,一定会进步惊人”。

2.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在大班授课环境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先讲授知识,设置一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再总结。在相对开放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展现自己,彰显并发展个性。例如,在讲到“商务言谈礼仪”时,先讲授了言谈礼仪的聆听原则、适度原则、赞美原则和避讳原则等相关知识,设计这样的情景问题:“某公司销售员a与他的老客户在展会上谈论新产品,请模拟他们的谈话,并注意以上言谈礼仪的基本原则。”再将学生按8人分为8组,每组学生选两对同学进行模拟练习,另外4人分(别记录并评价同组同学的表现……15分钟后,请每组各选一个代表发言,陈述本组同学模拟和点评的结果。最后做总结,深化学生对商务言谈礼仪的认识。合作学习模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中,亲身体验礼仪规则,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此体验到学科乐趣产生的自主的、积极的、探究性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

用观察法所得到的资料比较客观、真实。

(二)调查法。

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

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查者回答进行的调查叫问卷法。

(三)个案法。

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实验法。

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自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一

第一段:概述备考重要性与难度(200字)。

心理学研究生备考是每个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必经的重要阶段,备考的好坏关系着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出路。备考难度较大,除了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心理素质。因此,备考期间的经验和体会十分重要。

第二段:制定科学高效的备考计划(250字)。

制定科学高效的备考计划是备考成功的关键。首先,需要详细了解考纲和考试形式,明确备考的重点内容。其次,根据自身的时间、能力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备考进度和时间安排。同时,要注重有针对性的复习,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和薄弱的部分。另外,要合理安排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保证身心健康。

第三段:多元化的备考方法(300字)。

多元化的备考方法可以提高备考效果。除了阅读教材和复习笔记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考试、做题突破、分组讨论等方式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思维和分析能力。此外,可以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交流,拓宽思路,增加眼界,提高学术素养。同时,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学术期刊论文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深入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研究动态。

第四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250字)。

备考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调整心态、应对压力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备考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困难和挫折。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保证身体和大脑的健康。此外,要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轻易放弃。

第五段:总结备考经验与体会(200字)。

心理学研究生备考是一个艰难但值得的过程。通过备考,我深刻体会到科学高效的备考规划和多元化的备考方法的重要性。在备考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备考的重要性,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备考研究生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过程,我将以备考的经历为基础,不断完善自己,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100字)。

心理学研究生备考是一个艰难却又值得的过程,需要科学高效的备考计划、多元化的备考方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备考,可以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拓展思维视野。备考期间的经验和体会对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二

课题论证:是对拟研究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预测和评价。 心理学研究文献:主要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学知识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如书籍、期刊、报纸、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通讯和科技档案等。

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真实、正确地揭示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即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而不是其他的外部变量所引起。

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他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它可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取样: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全体的代表进行研究。

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几个单位作为样本,其具体方式有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抽取两种。

系统随机取样法: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并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

本。

整群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 多段随机取样法:是先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将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子群,作为取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在各级单位中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取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

恒定法:即采用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报时恒定不变。如使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指导语、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保持一样,通过效果恒定来达到控制他们的影响的目的。

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客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换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叙述观察:指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观察对象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属于这种方法。 取样观察: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

评价观察: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表进行观察并作出评价。

时间取样观察:它指根据事先确定的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一种方法。时间取样观察策略可用来收集三方面资料:某一行为或事件是否出现或发生、出现或发生的频率、出现或发生的持续时间。

行为观察表:是研究者用来核查某种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的一种策略。行为观察表有两种:一种是行为出现状况核查表,另一种是行为特征核查表。

观察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时间分为有意义的、可以观察和处理的细小类别或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的一整套符号系统。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难度:是项目的难以程度,常以该项目的通过率表示。

区分度:是指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常以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平均分数的差异来表示,或以该项目得分与测验总分的相关表示 。

项目特征曲线:是答对某题的比例与总分间的回归线。

测试的标准化:是指对不同的被试在测试题目、试测条件和程序、计分和分数解释等各方面都采用一个固定的标准。

概化理论:认为一个测验不应以是否可信来评价,任何一次测验所用的“侧面”(即某种测试条件)都是从有关的“侧面”总体中抽取的一个样本。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使用该测试所得的结果与使用等值型测验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即测试结果的概化问题。

心理学研培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三

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不仅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还需要经过实验证据的支持和验证。而心理学研究方法则是取得这些实验证据的关键。在我接触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分享一些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不同的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类。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经验。而定量研究则主要依靠统计数据和量表等量化工具来获得客观的研究结果。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曾通过文献阅读和实践练习熟悉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种灵活运用的能力对于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开展非常重要。

其次,合理设计研究项目是研究成功的关键。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收集数据,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和目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设计。在设计研究项目时,要注意控制被试者的外界因素,以避免实验结果的无效性。比如,我曾参与设计一项关于压力对工作效能的影响的研究。我们筛选了一批不同层次的职场工作者作为被试对象,并使用了量表和实验任务等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在研究设计中,我们特别关注了被试的职位、工作内容和压力来源等因素,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再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心理学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持研究结论,因此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和方法来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例如,我曾进行一项关于人际关系满意度的研究,我们通过在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与研究假设相吻合的结果。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对研究问题进行量化和验证,从而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再者,要注意研究的伦理问题。心理学研究往往涉及到人类的思维和行为,需要尊重被试者的权益和隐私。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我们需要遵守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标准,保护被试者的隐私和权益,并确保研究过程的公正和公正性。在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伦理委员会的相关指导和规范,了解到了研究中应避免的伦理问题。在实践中,我始终将伦理准则视为进行研究的底线,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和尊重被试者的原则。

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是研究工作的收官之举。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和结论需要通过科学的报告来进行传播和分享。在我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撰写科学的研究报告。一个好的研究报告应该有清晰的研究问题、恰当的研究设计和详细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撰写研究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分享研究的结果,并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关键和基础。通过了解不同的研究方法、合理设计研究项目、收集和分析数据、尊重伦理准则并撰写科学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心理学研究并取得有效的结果。在未来的研究生涯中,我将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的能力,为推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