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上海8号线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教师上海培训心得体会(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1:24:57 页码:8
上海8号线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教师上海培训心得体会(3篇)
2023-01-08 01:24:5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上海8号线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那黄浦江的名字又是由何而来的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十分有威望的人叫春申君,浦江这一带是他的领土,故上海简称“申”,春申君名叫黄歇所以就叫黄浦江。它是发源与浙江安吉的龙王山,全长114公里,平均水深14米。但并不是从龙王山算起的,是从上海的淀山湖一直流往吴淞口来最后注入长江,期间经过10个区。那有人会问我黄浦江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呢?我就简单的和大家解释下。其实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黄浦江江底的泥土是壤土,壤土是介于泥土和沙土之间的一种土质,是又有泥又有沙的。第二是因为它流入的时候经过10个区,所以经过了一定的污染。第三是因为长江水的回流把一定量的沙土带了进来。基于以上三种原因所以黄浦江的水是黄的。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世界各国风格的建筑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外滩是上海标志性的景点,到上海必游外滩,否则就等于没来过上海,它的总体布局可以5条线来概括。1、万国建筑博览群(在这条路上有中外建筑26幢形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2、10车道的中山东一路贯通了四方的交通。3、外滩的绿化、城雕、喷泉。4、浦东新兴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5、外滩情人墙

那我们就连着这几条线,把外滩迷人的风景尽情的欣赏下吧。

走到这里,我们先看下对面那幢不起眼的房子,它位于中山东一路和金陵东路口。现在看起来十分的不起眼,但在解放前他是上海比较高级的公寓房,里面的房间布置相当豪华,每个房间都有20平方左右,而且有独立的卫生设备,它是专门给在外滩工作的高级职员居住的。郭沫若先生在日本和他第2个老婆安娜生的儿子也在这里居住过。

首先我们在这里揭开外滩序曲的是这座具有86年历史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的气象台。他建于1920xx年的3月9日,他统高50米,包括上面的天线等,塔的实际高度为36.8米。这个塔原先并不是在这个位置上的,因为92年外滩改建的时候马路拓宽,修建新的防汛墙,基于这个天文台历史悠久,而且十分有价值,就把他从原来的位置向东北面整体移位20米,并对他进行装修。他在以前的作用是他可根据徐家汇气象信号台测得的气象信息。每天5次在塔顶桅杆上悬挂各种形状的标志,向往来船只告示吴淞口外的风浪和海浪等气象信息,以保证航行安全。另外在桅杆上有一只可以上下升降的大球,每天中午11:45分,球升到桅杆一半的高度,11:55分又将球升到顶端,12点正又将球升到原来的位置向往来的市民、船员报时,所以他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座报时台。但随着现代划信息传播科学的发展,它也只能“退休”了,现在是外滩的历史陈列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上海总会]

现在我们位于中山东一路3号,现上海总会,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它1920xx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所谓文艺复兴式风格的特点就是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匀、对称。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大楼的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爱奥尼克立柱特点是柱身修长,柱身有条带状,柱头上有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两种柱子风格叫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壮,柱顶是突出的圆形,上方有方形的石头盖顶,是“男性美”的象征。海关大楼地层就是用这种柱式。还有就是科林斯柱,此柱出现在希腊时期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柱顶有一束树叶和花蔓组成,似花篮状,雕刻华美,是“富豪”的象征,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都使用这种柱式,以显示自己的财富。这里要和大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幢建筑中远东第一长酒吧台,有34米长。大堂北侧是环形楼梯,旁边有半圆形铁栏电梯,现仍能上下通行。市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做优秀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6号的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是一幢四层哥特式建筑。1920xx年建造。屋顶坡面陡,顶端原立有十字架。尖角顶的两侧原来也有小尖塔,如向上帝供奉的巨烛。第四层的窗户形状都像教堂的窗框一样,采用尖卷形。正门前有古典式柱廊。中国通商银行是1879年由盛宣怀筹资兴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经营的一家银行。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20xx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对于上海8号线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南京路步行街,西起西藏中路,东至河南中路,步行街的东西两端均有一块暗红色大理石屏,上面是主席亲笔题写的“南京路步行街”6个大字。国庆50周年时落成的这条步行街,使“百年南京路”焕然一新,成为上海又一处靓丽的城市新景观。

走在步行街上,可别只顾购物,千万别忘了仔细看看市百一店(原“大新公司”)、华联商厦(原“永安公司”)、上海时装公司(原“先施公司”)和第一食品商店(原“新新公司”)这“四大公司”,无不把南京路的过去与今天不断迭映在眼前,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已不算年轻的市百一店就矗立在南京东路、西藏中路口,这座解放前的“大新公司”是当时南京路上最好的建筑之一,如今虽不再代表时尚和流行,却依然是上海商业文化的一个象征,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百货公司。

走在这1200多米的步行街上,时时体会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彩色的铺路砖石、统一的路心售货亭、两边各类时尚流行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可爱的观光小火车,以及设计别致的城市雕塑……这些都构成了上海的现代都市风景。黄包车、香烛店、“美丽牌”香烟广告不见了,身着旗袍、梳着盘发的上海小姐不见了,就连当年曾显赫一时的“先施百货”如今也完全换了样子。现代的都市文明在这里把所有属于过去的痕迹抹得一干二净。

步行街上,随处可以感受到这路的平易近人:地面是淡红色石块铺成,干净清爽,不必担心滑倒,也不会踩到脏物;还有导盲道,让盲人也能感受到逛街的乐趣;路中间更有各式花坛、绿化带,花坛上还设有暗红色大理石凳椅,走累了,随处可坐,赏路景闻花香,还可以思量一下接着去往何处,绝对的逍遥自在。

步行街上另一大景观——步行街观光车同样引人注目。车由一节节小巧玲珑的车厢组成,车厢上画满了精美的图案,每节车的图案色彩各不相同。登上车,仿佛钻进了玩具车里,任它带着你逛个够。步行街上最多的是人,或从容信步,或匆匆疾走,或闲坐休息,或饶有兴致地转进每一家商店。街上跟人一样多的就是各种商店了,且都是上海店家中的“大腕”:华联商厦、第一食品商店、第一百货、新华书店南京东路店……当然也少不了各大专卖店,“麦当劳叔叔”、“肯德基爷爷”自然不甘落后,而哈根达斯、天使冰王、必胜客也为有闲阶层提供了世界各地著名的美食。

假如肯早起,那你一定要来看看六七点钟的步行街。那时的步行街,商店均紧闭大门,清洁工在进行路面的清洗工作,可街上却热闹非凡,人们有的跳着交谊舞,有的打着太极拳,有的在溜滑板,有的在打羽毛球,真是玩什么的都有,不像是一条商业街,倒像是一座公园,与白天的喧嚣相比真是两个世界。原来南京路步行街也是这般“淡妆浓抹总相宜”呢。

从河南路口开始,步行街结束,继续向东。一直到南京东路外滩,行人似乎又从21世纪坠入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时空,似乎是狄更斯笔下的英伦街景,似乎是在父辈的照相簿中见过。狭窄的街道,四方高大的建筑,灰色调的围墙和百叶窗,高高的天花板,尖尖的屋顶,每一栋楼都记载了一段曲折跌宕的故事。夕阳为它们添上一层薄雾,黄黄的街景透出一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特有的迷离的浪漫。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后成为帝国主义公共租界。二三十年代,南京路既是帝国主义者耀武扬威的“十里洋场”,又是一条富有革命传统的马路,著名的“五卅惨案”就发生在南京路上。

近年来南京路发生了巨变,新的商厦群体及宾馆拔地而起,大型商厦与百年老店、名店、特色商店交错林立,互为衬托。老介福商厦、电器商城、曼克顿广场、海伦宾馆、丝绸商厦、新世界商城、华联商厦、一百商厦、广电大厦、轻工大厦、上海商城、锦沧文华大酒店等现代化的大型、高层建筑使南京路更加雄伟、繁荣,据统计,南京路每天客流量在170万人次以上,连续多年蝉联全国零售商业企业前三名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上海华联商厦、上海新世界商城都在南京路。南京路商厦群内名品荟萃、琳琅满目。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以及进口的名牌商品,不下数十万种。几家老字号特色商店的商品,尤为名声卓著。

南京路的夜景分外迷人。火树银花不夜天,霓虹灯一条街是上海的一大景观。许多海外游客称赞说:这里的灯彩不亚于东京、香港、曼谷等任何一个闹市地段。

对于上海8号线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今日百无聊赖,于是一时兴起,拿着地图,背上行囊,到万体馆来个即兴旅游。看到那么多趟旅游线,真是让我很难抉择,到底去哪个方向呢,正好翻看一免费发行的报纸,看到嘉定三园,于是决定就去孔庙吧。虽然千年古寺去的还挺多的,诸如灵隐,天宁,寒山寺之类的,但是文庙孔庙还真是没有进去过。

文庙孔庙一般以祭祀孔子,文曲星君为主,主教育,所以一般周围都是书院学堂。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文庙都属此类。上次偶然误入上海文庙境地,因为是晚上,所以没进去看,足足让我感叹了一个晚上,因为听说里面有专门进行旧书交易的市场,每逢周日必举行,下次一定要抽空逛逛这传闻中的书市。

呵呵,扯远了,还是回到嘉定孔庙上来。孔庙与汇龙潭公园毗邻,如今被开辟成两个景区,我想以前公园肯定是属于孔庙的。一到此地,便可寻得三块牌坊“育才”“兴贤”“仰高”,此乃县邑建学的初衷。想必全国各地的孔庙建筑特色上是有共通性的,门前三座拱桥,很像紫禁城内的拱桥,三座并排,大门两边是孔庙翻修或是他人捐献的碑文,很多是嘉定历任县令所刻。最近的碑石是1991年嘉定县长所立,这倒也是千古流名的好办法,呵呵。

嘉定孔庙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里面有五个展厅,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以及科考的整个过程,以及很多状元进士的试卷,看的我其实很羡慕,以前的人考试只要写满一张卷子就可以了,现在的学生考试一年不知道要考多少张卷子,呵呵。孔庙内介绍了很多经过科考,而后成名的士子,几乎隋唐以来的名人都提到了,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我看的好仔细,可惜后来实在站不住了,因为太多资料了,根本看不过来,不过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选拔人才的机制多多少少有了些了解。里面介绍了许多秀才举人的故事,还有画卷,书籍试卷等,我只把一些书籍名称抄了下来,以后有机会再找来翻阅了。

孔庙大堂是摆放孔子塑像的地方,而且还摆放了祭祀圣人时所要用到的器具,很多是乐器,比如编磬,编钟,古琴,笙萧等。四周围墙接近房梁的地方贴的是孔子授学以及孔子与弟子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有些之前有听说过,有些还真是没见过,不过画画的不错,就是太高了 有些字看不到。殿堂内画壁画,这似乎是所有宗教庙宇都会做的事情,很多文化也就因着这些壁画传承了下来。孔庙内让我印象最深刻是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的塑像,七十二贤士神态迥异,个个气质非凡,举手投足都透出温文尔雅的气质,本想一一过目,可惜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那时侯脚也已经很酸了。不知道这些雕塑是谁做的,果然是行神皆聚。比起其他寺庙里的佛像,还是这个耐看些,呵呵,因为不少弟子很

帅哦,完了,不知道会不会亵渎圣人。

孔庙内有一书院,名山湖书院,并有仿制贡院考场的考场,里面有些蜡像,形象地表现当时应试的状态,这个要说起来又有很多要写的,还是不罗嗦了,呵呵。以前的书院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记得有年暑假去建阳玩,特地跑去看朱熹当时所主持的书院,即考亭书院。当时那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齐名。可惜我去的时候只剩下一座带着青苔的牌坊以及高高的台阶在,从台阶的高度以及级数就可窥得当时书院的规模,可惜事过境迁,当年鼎沸一时的书院,已成一片葡萄园,还有三间陋室供奉着朱先生的塑像,再有就是对岸的青山默守着这千年的沧桑。

四点半孔庙就关门逐客了,差点忘了一重点,孔庙内播放的古乐,缓缓流淌着,让人心境平和,有种浑然忘我的感觉,还有那时时响起的钟声,定是书院书生上课下课的铃声,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很不舍地走出了孔庙,这是我到过最小的庙,却也是我停留时间最长的庙,到上海博物馆我都没有看的那么仔细,还记录了好多资料在笔记本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