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 数学简史感悟(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3:54:06 页码:12
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 数学简史感悟(9篇)
2023-01-08 03:54:06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小学六年级即将进入期末复习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状况,对于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复习、考试及毕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愈临近毕业,学生心理愈焦虑的特点,教师要用温馨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平常”氛围,避免过度紧张,来稳定学生的情绪。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经常找学生谈心,及时消除学生不良情绪,为学生强心、镇定,使他们保持良好心情进行复习、考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施以不同的思想教育。“导”——后进生找自己优势,努力提高成绩;“抚”——中等生加强自信心教育,补薄弱学科;“激”——优等生引进竞争机制。班主任要召开毕业班家长会,指导家长正确地对待某些重点中学的选拔考试,要对自己孩子的智力、学习成绩、兴趣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注意用脑卫生,保证休息和睡眠;及时给学生以辅导和答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考试成败,不要在升学上盲目攀比。

教师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摸底排查,按照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智力发展的能力把学生分成优秀、一般、临界生、学困生四类。给学生排好了队,还得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拔高性的目标。临界生和学困生是我们抓的重点,对他们的目标要注重过程管理。

1、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寻找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点,形成知识的脉络化、系统化。

小学阶段知识循序渐进,各知识间的联系密切。在复习时,教师要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得进行分类指导,查漏补缺。具体地说,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通过知识间的串联性和连接点,将学生复习前零散无序、模糊不清的概念和题型纵横沟通,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以有利于促进学生重新消化、理解和掌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以下三点环节:

(1)、有的放矢点要害,即在复习时,要要抓住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引导在点子上,如在进行“用不同的知识解应用题”时,关键是引导学生想可以用哪些知识来解答,如方程、比例知识、按比例分配、算术法等,然后让学生说思路,列式解答。

(2)、分类讲解找缺陷。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分类指导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条块式的研究是深化学生知识,查找知识误区的重要方法。

(3)、自我点化活气氛。复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点化、自我巩固、自我提高的过程。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流畅的教学环境,对复习效果会大有裨益。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交头接耳、互相讨论,甚至于移位交流经验,自由结合,互助合作,愉快地接受知识。

2、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拓展视野。

讲和练是小学复习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也就是说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让学生多做综合性的复习题、练习题。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思维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弄清每节课的目的作用,分清主次、难易。对本节课的内容哪些该指导,哪些是学生易出错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的学习态度。

人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实践证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还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能力的拓展,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之获得主体思想的解放、主体能力的发展,能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作业的布置、收交。

对学生作业的布置要求少而精,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布置综合性强的拔高性的练习题;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布置模仿性强的练习题,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布置一般的基础题。但是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作业都必须按时完成上交。

3、学生作业的批改。

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在批改时也得有方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简略地批改,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则要认真地、详细地批改,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精心地当面批改,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讲明白错误的原因。

4、学生作业的修改。学生作业完成后,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弄明白原因,认真地进行批改,杜绝以后出现类似问题。

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困难,任课教师制定详细的学困生转化计划、措施和方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困生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与空间,让学困生和成绩好的学生机会均等,甚至适当增加学困生的展示机会。学困生数学成绩差,对他的自信心影响很大,老师可以主动让他收作业,培养他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班里的优秀生和学困生结对子,一对一的进行帮助,让学困生学有榜样,学习中解决不了的困难,同学们积极给予帮助,对优秀生又是一种促进,在班级中形成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及时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大力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其上进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大胆使用学困生,让他们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班级生活中拉近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真切感到我也是班级的一名成员。

加强对学困生的家访工作。通过"家长联系簿,家长热线"等及时架起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要求家长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有了错误不急于批评,而是帮助寻找原因,并经常跟老师交流,努力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专题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线结合,交织成知识网,注重与现实的联系,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应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并将近几年中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真正把握其命题方向和规律,然后制定应试对策。初步形成应试技巧,为下一步的“强化训练”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提及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整体处理思想等思想方法,在复习时要系统化和专题化。

3、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专题的划分要合理,选择要准,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2)注重解题后的反思。解题之后要反思,从六个方面进行

①思因果: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已知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还有哪些条件没有用过,结果与题意或实际生活是否相符等。

②思规律:思考所运用的方法,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迁移能力。

③思多解:思考多种解法,从中比较孰繁孰简,孰优孰劣,久而久之,就具备了对每一道题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优方法的能力。

④思变通:对于一道题不局限于就题论题,而要进行适当变化引申,一题变多题,拓宽思路,提高应变能力,防止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⑤思归类:回忆与该题同类的习题,进行对比,找到解这一类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⑥思错误:思考题中易混易错的地方,找出错误原因和解决办法,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3)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4)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5)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易错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6)注意衔接,正视难题,进行分步探索的训练,由于中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生的任务,因此对那些与高中衔接紧密的知识,如方程、函数等内容都应认真复习,有时这部分内容还是高难题。不过任何难题都可以剖析成基本题求解,只要细心体会“化归处理”,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非常规问题化为常规问题,总可以获得解题途径。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中考仍以基础的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的原型或改造,后面的大题是教材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所以,在做题时注意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

2、充实基础,学会思考。中考时基础分很多,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要边听边悟,敢于质疑。

3、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

基础知识既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还重视数学方法的考察。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等方法。

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

1、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把各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目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复习,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地归纳。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几年来,初中的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中考的热点题型,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以便适应这类题型。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考的有关的政策,避免走弯路,走错路。研读《中考说明》,看清范围,研究评分的标准,牢记每一个得分点。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1、初三下学期刚开始,每一周安排一次综合练习。让学生开始接触中考题型、题量,新课结束后就每周一次综合模拟测试。

2、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练习。初一初二时是作为速度练习,初三时用作专题(解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不等式组、分解因式、代数式等)练习,在后段专门训练中考模拟试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其特点是题量少,时间短,反馈快,对中考模拟试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是反复做(打乱次序)。

3、整合习题,把握重点难点。对中考题进行精选和整合,将重点放在第17―26题之间的基本重点部分。

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按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可以把二十一章内容归纳成八个单元:①数与式{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③函数与统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统计}④三角形⑤四边形⑥相似形⑦解直角三角形⑧圆。中考试题中属于学生平时学习常见的“双基”类型题约占60%还多,要在这部分试题上保证得分,就必须结合教材,系统复习,对必须掌握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此我建议各位考生首先一定要配合你的老师进行复习,切忌走马观花,好高骛远,不要另行一套;其次,复习应配备适量的练习,习题的难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档为主,另外,对于你觉得较难的题,或者易错的题,应养成做标记的好习惯,以便在第二阶段进行再回头复习。注意:套题训练不易过早,参考资料应以单元为主,本阶段复习宜细不宜粗。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近年来各地中考涌现出了大量的形式活跃、趣味有益、启迪智慧的好题目,各位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热点题型认真复习,专项突破。热点题型一般有:阅读理解型、开放探究型、实际应用型、几何代数综合型、研究性学习型等。注意:你应该有一本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资料,要知道外地考题中出现的精彩题型,往往就是本地命题的借鉴。

第三轮,锁定目标,备战中考,进行模拟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大约到五月中、下旬就应该是第三轮的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理,便于以状态进入考场,建议考生在做好学校正常的模拟训练之余,使用各地中考试卷,设定标准时间,进行自我模拟测验。注意:自己评分应按评分标准进行,且不可只看答案,不看给分点。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本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半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学期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单亲孩子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本册教材安排的数与计算方面的内容主要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认识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本册教材安排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

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了计量的知识范围,除了面积(地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本册教材安排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一个是“解决问题”单元,专门教学解决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连乘和连除计算的问题;另一个是“数学广角”单元,这一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安排了“年历制作”和“设计校园”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1、使学生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使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使学生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位置与方向、面积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教学难点:年月日、面积及解决问题。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六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和数学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

2、主动地整合课程资源,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有很好的把握。

3、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习研究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如低年级复习课教学方法、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等。

4、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相结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或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力争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1、每天至少安排1个小时阅读优秀教学书刊;一年中至少读2本优秀的教育类书籍,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好博客

2、数学论文争取在校、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能够给其他年级组老师一些教材把握上的建议。如何与高一级做好衔接等。

1、坚持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在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上不断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趋成熟,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向研究型教师靠拢。

3、根据形势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能进行知识培训,能与同伴分享。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1、每天至少安排1小时阅读优秀教学书刊;一年中至少读2本优秀的教育类书籍,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2、根据形势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能进行本体知识培训,能与同伴分享。

3、对三年的随笔、总结和论文进行整理,撰写跟踪性论文。(争取获区级以上奖)

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向研究型教师靠拢。

困难预测:(1)由于工作的繁忙,时间上难以保证。

(2)自己的惰性也可能影响到目标的完成。

(3)有的目标的完成还需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完成。

(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指定短期和长远计划表。

(2)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3)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科研成果。认真作案例分析。

(4)通过学生评价和考试成绩检验课堂教学能力,使所教的学生有较大提高。

(5)每学期力争写出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6)通过班级后进生的转化及小组合作建设,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

时刻对照计划表,来检查自己每个时间点是否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有

新的想法可对计划作修改,使自己能更好的完成目标。

总之通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细节,尽我最大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个人能力,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新三年规划,以鞭策自己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与学生一同成长。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蓝图,又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理想,希望自己插上理想之翼,翱翔在教育事业的蓝天下,构建属于自己的摩天大厦!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学生能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初步能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部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多次旋转后图形,容易出现错误。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基本概念,知道因数与倍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少数学生混淆了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等概念;虽然理解并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但在综合运用情况较差。

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体积和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感受了每个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少数学生没有理解表面积、体积等公式的算理,因此实际运用中不能准确使用公式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实际生活中的特例(如:粉刷教室、游泳池贴瓷砖等)不注意观察实际生活现象,不能正确解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了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理解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的进行通分和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很多学生“量”、“率”不分;通分时找不到最小公倍数,导致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增加无谓的约分步骤;部分学生约分时没有约成最简分数;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个别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往往不能对结果进行约分;在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学生错误率较高。

第六单元:统计

理解了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掌握了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生在求项数较多的一列数的中位数时找不到准确数据进行计算;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时比较片面,语言缺乏准确性。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在解决找次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个别学生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找出最优方法。在解题思路的叙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准确地用恰当的方式来合理解释自己的解题思路。

复习重点:

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

5、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6、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0

复习难点:

1、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0、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际运用。

3、生活中的某些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及计算。

4、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尤其是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5、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6、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知识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探索轴对称图形及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画轴对称图形及旋转图形,认识众数及作用,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册知识的系统归类、整理、综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加强对知识点的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和分析能力,能正确解答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4、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以及正确性。

1、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如: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知识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复习时可将这两个单元合并在一起进行复习。

注意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质数与互质数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强。

如:这样的练习题,始终有学生混淆不清把一根3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每段长米,是1米的,是3米的这样的练习题要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以及分数的意义上去理解: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是把3米长的木条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列式为1÷7,所以应填;每段长米,是把3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7份,列式为3÷7,所以应填;而从分数的意义上来理解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也可以表示把3米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米既是1米的,又是3米的。

3、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的体系,分层、分类,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要深钻本册教材,仔细领会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现状,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

4、加强作业设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到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但绝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负担。复习中的练习设计,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每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尝试做智力冲浪式的题目,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时,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掌握简单的求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对于优生,可适当增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拓展提高练习,如:“切、拼”长方体与正方体后,求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解题的灵活性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建立一个优生与一个学困生结对的互帮小组,对学困生的作业尽量进行面批。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期末复习,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注意复习题设计的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鼓励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与合作。

4、加强复习考试期间的安全教育。

1、长方体和立方体2课时

2、分数加减法1课时

3、分数意义和性质2课时

4、因数和倍数1课时

5、图形的变换、统计、数学广角2课时

6、综合练习:2课时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20xx年7月15日,县教育局组织县内的50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会聚在实验中学,展开了对小学数学暑期培训。培训会上博兴县第一小学的宋春景老师对一年级下册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作了详细的解读、说明。为我们以后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增设的一个内容,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注重实践活动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强调让学生做数学、用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

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就是“做数学”、“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了具体化的实践。不仅有实践要求,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即强调学生能将知识应运到生活中去。

宋老师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解读,让我们对于数学实践综合活动课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实践综合活动课的内容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提炼的,可以是教材中延伸的,也可以是学习中生成的。这些平时被我们忽视的栏目,经过今天的培训,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重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

2、要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3、要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

4、要重视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5、要重视实践活动后的评价交流。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第一周(5月26日——30日)学习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大小的比较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

第二周(6月2日——6日)学习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

周二,四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2节)

第三周(6月9日——13日)学习内容:

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复习,第五单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四周(6月16日——20日)学习内容: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复习

周二,四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2节)

第五周(6月23日——27日)学习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复习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

第六周(6月30日——7月4日)学习内容:第七周(7月7日——7月11日)学习内容:

总复习第四,五单元,课本p127—p130

根据实际情况定时收看空中课堂,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时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注意思路和方法的学习。

遇到疑问要用心钻研,或打电话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3在每周一到周五上午9:10—9:40空中课堂有高年级数学课,同学们要安排时间及时收看。(具体安排以电视台预报为准)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系统学习分数的重要单元,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基础,务必认真学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整数,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的进行约分和通分。

3、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进行分小互化。

4、初步树立实践第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先将寒假分为八个阶段,然后按下面计划进行,完成高等数学(上)的复习内容。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一章,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无穷小量的比较;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二章1-3节,需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牢记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会用递推法计算高阶导数。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二章 4-5节,第三章1-5节。需达到以下目标:

1.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

2.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柯西(cauchy)中值定理。

3.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4.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5.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a,b]内,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当 时,图形是凹的;当 时,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分段函数,反函数,隐函数,由参数方程确定函数的导数。会根据函数在一点的导数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会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证明。会根据洛比达法则的几种情况应用法则求极限。掌握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一和第二充分条件。会计算函数的极值和最值以及函数的凸凹性。会计算函数的渐近线。会计算与导数有关的应用题[边际问题、弹性问题、经济问题和几何问题的最值]。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四章 第1-3节。需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掌握不定积分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会求简单函数的不定积分。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不定积分的公式[牢记一个函数的原函数有无穷多个,注意+c],会运用第一,第二换元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掌握不定积分分部积分公式并应用。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五章第1-3节。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2.掌握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

3.掌握定积分换元积分法与定积分广义换元法。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会根据不定积分的性质做题。尤其注意积分上下限互换后积分值变为其相反数,定积分与变量无关,可根据函数奇偶性计算定积分等性质。

复习高数书上册第五章第4节,第六章第2节。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2.掌握定积分换元法与定积分广义换元法。会求分段函数的定积分。

3.掌握用定积分计算一些几何量 (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了解广义积分与无穷限积分。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积分上限函数的性质,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应用定积分换元法求定积分。会根据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经过听八位教师的讲课,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这几位教师对新课标掌握的比较好。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几位教师的作课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健康、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认为做的很好:

下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资料,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并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一样水平的学生都供给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一样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资料学生自我能解决的,或经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能够让别的学生来帮忙他或教师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教师也能看到自我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期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自我的教学方法,提高自我的业务本事。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关于数学简史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九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资料,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资料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潜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

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透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此刻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就应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个性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必须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

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