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 图形与几何培训心得(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4:25:51 页码:12
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 图形与几何培训心得(2篇)
2023-01-08 04:25:51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在引出万的概念时,我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挂图,从一个一个的到一条小方块,从十条小方块到一面小方块,从十面到一个大立体的方块,让学生逐渐理解感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1000,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的支撑,在数的概念的掌握中更需要实物做引导,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数小方块,让学生体会到十进制关系的变化,这是体验的最形象阶段,然后利用计数器的半抽象性,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体会数的转换,直至感知一万的大小,这样也就很顺利地建立起了数位概念,让他们自己来排列数位顺序表就水到渠成。抽象的概念建立之后还需有表象的强化和巩固,所以在计数器上得出一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猜一猜、想一想的教学情景,比如,我拿出一页我自己写的论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在这页上一共打了多少个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猜500,老师告诉他“你少得太多了”,有的猜1200,就说“你猜得多了一点”,最后告诉他们这里有1000个字,然后再请他们想像一万字有这样的几页,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认识到这样打印的纸需要10张,接着我又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物,让他们想像比划一万张纸有多厚,一万粒米有多少,一万米有多长等,不但突破了难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态度。在接下去的数读写的教学中,不仅出示方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数出一共有几个方块,然后计数器把数拨出来,再尝试读写这个数,充分体现了图、形、数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形成数的概念、了解数的组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数万以内的数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数字大了,特别进1之后满十的情况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所以也有必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撑,在教学中我利用计数器,每当在关键的地方就让学生思考再加一颗珠,会有什么变化,接下去应该是一个什么数,为什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在本节课中,我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展示一幅学校课间操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想像学校学生的人数,课中让学生读一读老师收集的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如电影院里的座位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等,激起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热爱,体会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以用万以内的大数表达事物和交流信息,不但培养了数感,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品尝求知的愉悦。

推荐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角的认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抽象出角。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实物来演示,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认识角,感受角,给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画出角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难点突破不够。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存量有限,对生活中的知识感悟不能灵活的运用到学习中来,导致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大量引导,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在难点突破时,由于我备课时考虑的不够,在课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到了后半部分,没有更好的联系前后,因此小部分学生没能完全的突破难点。

二、学生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数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习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三、拓展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够。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这堂课的练习设计时,我注重提高低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高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高层次的学生有种“吃不饱”的现象,也错失了学生开动思维,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课堂失去了色彩。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之路漫漫,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还需要不断的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经验。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坚持钻研,我们都能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方法,给学生撑起一片学习的蓝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