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 数学图形总结(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4:36:37 页码:10
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 数学图形总结(8篇)
2023-01-08 04:36:37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3、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 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回归生活,了解角的应用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剪刀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描写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二

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教材、教参、教案看了好几遍,感觉还是很模糊!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教学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铅笔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提问题、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又如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11-20各数,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不足之处:“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很多学生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同学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学生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我应该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1—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我想: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关注学生,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描写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三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习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习。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习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描写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四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学情,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引出角、认识角、比较角、画角。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关于角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会从已经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发,正确猜测。接着,让学生大致地向老师比划角的形状,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比较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在转动活动角的时候,要求学生按老师要求,把活动角由最小变大再变大,原本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学生突然说到,变成直线了,没有角了。这时,我抓住学生地提问,反问角的本质是什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现在这个形状,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边呢?答案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又适当渗透平角的知识,以及巩固角的本质。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找生活中的角,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书,桌子,黑板和窗户等长方形物体表面上,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维没有很好的扩散开来。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些时间,从而出现课堂的前松后紧。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画角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尽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我再点评和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但整体感觉在这一环节上有点心急。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描写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五

敬爱的班主任:

我是x学高三1x的一名普通学生,我叫肖强,在此次期中考试中参与作弊。我怀着万分悔恨和内疚的心情给你写这份检讨书。

我此次期中考试中参与作弊是因为我抱有侥幸心理和对自己没有信心造成的,不是因为学习遇到困难和专业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这件事之后,我有对自己的错误做了深入分析,我知道考试作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就教我们考试坚决不要作弊。事实上,老师们的.反复教导话言犹在耳,严肃的表情依然记忆犹新,我感到非常震惊,也对这一点的重要性有深刻体会,所以我一再告诉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不辜负教师的教导。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向我这个大恶人学习,同时也希望我在反省错误的同时,能够给我改正的机会,让我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消除这些不良习惯,扎实的学好专业课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作弊的过程如下:xx年11月3日,我们正在高三x的教室里进行期中考试的高中数学考试。临近考试结束,我还有几道数学题没有做完,因为老师在下课前15分钟通知可以交卷了。就有同学纷纷上去交卷,而我却因为几道数学题不会做而耿耿于怀,我角色这几道数学题没完成肯定是要影响我发挥的。于是就趁监考老师整理试卷的时候,将附近同学的试卷拿来抄袭,恰巧让正在讲台上整理试卷的监考老师发现。下来将我抓个现形。

关于我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我考试作弊了。我真的做错了,我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同学,给班级抹黑了。但通过深深的反省和检讨之后,我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虽然我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但我希望老师可以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弥补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给我重生的机会吧!我要知错就改,争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决定有以下个人的纠正措施:

1,要求按照老师要求写一篇500字的检讨书!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根源上的错误,承担后果。

2,制定学习计划,认真克服种种缺点,在今后的每一门测试中,做好考前复习工作。

3,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过错,考出好成绩为班级争得荣誉。

检讨人:xxx

描写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六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单双数

活动目的:

1、认识10以内单、双数,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

2、幼儿在不断操作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幼儿对数的辨别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

1、操作玩具每人一份,笑脸和哭脸娃娃图案各一个。

2、1~10的图案记录卡每个幼儿一份,教师用1~10图案记录图一张。

3、画有笑脸娃娃、哭脸娃娃及空格的图片4张。

4、标有10以内数字的小汽车卡片若干。

5、似“桥”的平衡木一个,“”“”图卡各两个,1~10的数字卡各一张。

知识经验:

1、幼儿知道如何按要求做记录。

2、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或父母的`手机号码。

环境布置:

1、过桥的场景。

2、停车场。

活动过程:

一、操作活动(一):实物配对引导幼儿发现单、双数的秘密,并认识单、双数玩具。

1、为每个幼儿准备两组玩具,让幼儿摆一摆放一放,看看能发现什么秘密。

2、把两种玩具分别配对,你会发现什么秘密?

小结:一种玩具是可以两个两个配对,到最后都能配成对的,另一种玩具是两个两个配对,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单的不能配成对的。都能配成对的玩具我们就叫它双数玩具,剩下一个单的不能配成对的玩具我们就叫它单数玩具。

3、请幼儿把双数玩具放到笑脸娃娃图案下,把单数玩具放到哭脸娃娃图案下,看谁放得对。

二、操作活动(二):图案配对

1、幼儿为单、双数图案记录卡做出不同的标记,并写出各图案的数量。

2、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1~10的数字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找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

1、在身体上寻找分别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器官及物体。

2、在生活中寻找分别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

四、操作活动(三):连线以讨论单、双数的用途引出电话号码,启发幼儿找出电话号码中的单、双数。

出示画有笑脸娃娃、哭脸娃娃的图片,在空格中填上自己家或父母的电话号码,然后把双数与笑脸娃娃相连、单数与哭脸娃娃相连。

五、游戏:过桥(音乐配游戏)提问:由于车辆越来越多,而长江上的桥数量有限,怎样让车辆不拥挤顺利过桥呢?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单、双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单数时只能让单牌号的车过桥,双数时只能让双牌号的车过桥。

玩法1:每个幼儿扮小司机,任取一车牌号,老师扮警察,当警察举“”图卡或“”图卡时,单、双牌号车的司机分别过桥。玩2~3遍后单、双牌号的互换小汽车卡片,再玩1~2遍。

玩法2:每个幼儿扮小司机,任取一车牌号,老师扮警察,当警察举“1、3、5、7、9”的数字卡片时,单牌号的车过桥;当警察举“2、4、6、8、10”的数字卡片时,双牌号的车过桥。

结束游戏:单牌号车请到单号停车场休息,双牌号车请到双号停车场休息。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生活中寻找以单数或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

描写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七

今天我作课6和7,上一周就把课备好了,特别是课下我了解了学生对于10以内数的认识,发现学生对于10以内的数都做到了熟悉,而且还会写,但是对于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能做到脱口而出,对于10以内数的书写不够规范,基于这种学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两个:一是在情境图中抽象出6和7,知道5添上1是6,6添上1是7,并且会从0数到7,再倒着数回去。二是学会规范书写6和7。

课堂上,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一个多月,对于上课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上课的要求不懂,所以上课中难的不是知识的讲解而是学生的组织。不过从上课情况看,本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感觉是停一会就得维持一下纪律,不然学生的思想会跑。也许这就是低年级学生的听课特点吧。

课上我首先从书中的情境图中抽象出本课要学习的两个数字,然后让学生通过让学生理解小棒也可以表示出6和7,并用小棒摆图形,加深学生对6和7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用6和7说一句话,不仅仅是认识6和7,更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在尺子上补数,让学生明确5、6、7三个数的大小,最后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数字,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教学设计环节自认为还是比较完整的,只是有一个环节出现了纰漏,那就是计数器的使用,上课前慌慌张张去李老师处取计数器,可是由于没有跟书上一样的计数器,只好取了一个跟过去的算盘一样的教具,结果课堂上让学生拨6和7的时候下边珠子不够用,只好从上边拨下一个,这样可能会给三年级的算盘学习埋下隐患,这是我的疏忽。

这个疏忽给我敲响了警钟,教学上一点都不能马虎,特别是数学教学,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考虑问题要周全。备课不仅仅是备学生,备教材,更要备学具,备教具。

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特别是6和7的写法时间不够用。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下几方面改进:

1、多与带同头课的老师和其它老师请教,学习他们严、细、实的教学作风。

2、合理把握时间,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

3、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具的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描写数学认识图形培训心得体会范本八

第29页0的认识

1、认识“0”,了解其含义,会写“0”。

2、掌握0—10各数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认识“0”,了解其含义。

理解“0”可以表示起点。

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0”、理解“0”表示的含义。

桃子树图、课件、田字格 、直尺图

一、情景引入

谈话:秋天到了,果子都成熟了,同学们你摘过果子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棵特别的桃子树(出示桃子树图) 你发现什么了?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如一共有10个桃子,每个桃子上面都标有一个数等。)

你们想摘下这些桃子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摘桃子的游戏,好不好?

二、探究新课

1、摘桃子,提出问题

老师说明游戏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桃子摘下来,告诉大家上面的数是几?然后再把它贴到黑板上。

指几名学生上前摘桃子。

提问:桃子摘完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观察,引导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能不能把这些桃子排排队?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等等

2、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回答,交流不同的方法。

(2)如果把这些桃子排排队,可以怎么排?同桌相互说一说。 让学生上前排,展示不同的排法。

(3)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请你自己想一个表示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

(4)教师说明: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我们用“0”这个数字来表示。(板书“0”)

3、及时巩固“0”的第一种含义(课件出示)

课件依次出示小猴子吃桃子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回答,一共有几个桃子?(用数字几表示?)小猴子吃了一个后还有几个?再吃了一个还有几个?最后盘子里没有了该用数字几表示?

想一想:你能正确表示0吗?(老师引导)

4、认识“0”

(1)学写0

老师:同学们“0”像什么呢?你会写吗?用手书空试试看。

老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写“0”的正确笔顺,再让学生在课本上描红写“0”,看谁写得最漂亮!

(2)生活中的“0”,0的第二种含义

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直尺,找找0在哪儿?它表示什么意义呢?

交流讨论,老师小结:“0”还表示起点。展示温度计之类的图片加深记忆

(3)排序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你能帮它们(0—5)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吗?(用数字卡片在黑板上排)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师:大家学得真好,想跟小猫一起去钓鱼吗?我们要经过一条小路,要准确地说出石块上的数字才能过去。

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四、作业布置:p30页1、2题

五、 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老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知道它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意思。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它、用到它,好吗?

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新课引入时用游戏“摘桃子”, 联系生活,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入了新课《认识“0”》。而且同学们充满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在交流中诱发数感。当小朋友认识了“0”后,我提问: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小朋友说得热火朝天,有的说:我家电话机上、手机上有“0”;温度计上有“0”;尺子上有“0”……

我引导学生想办法表示0时,学生动手操作起来,有的把文具盒里的东西全倒出来,说里面有“0”枝笔;有的把书包里的书全拿出来,说书包里有0本书;有的学生说现在操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用0表示??“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想象空间,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表演,自己去发现、研究,揭示了学生对0的含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如果照此长期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数感并非一件难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