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于永正习作课心得体会及收获 于永正把课上的有意思下心得体会(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8:22:26 页码:12
于永正习作课心得体会及收获 于永正把课上的有意思下心得体会(六篇)
2023-01-08 08:22:26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于永正习作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有关于永正习作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近期,我拜读了于老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于永正老师是我国小学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了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下面我就“五重”教学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反复品读“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发我产生共鸣的地方。每每读起这一章,我的心灵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慨。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对学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提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避免不了会有偏爱个别优生,厌恶个别差生的念头。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于老师不是圣人,但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不同的尺子,将自己深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所谓“差生”,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有感情。我们班就有一个姓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这个男孩特别地乐于助人,看见老师抱着一摞本子走出办公室,他会主动上前迎接;看见班上女同学抬不动课桌,他会主动去帮忙。每每看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感动不已。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也要像于老师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我们外出听课或看录象,于老师每次范读总是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会陶醉其间,流连忘我。于老师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书中所讲到的“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体会,领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于老师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老师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没有读到“五重教学法”之前,我以为学生积累的内容无非是课内与课外的语言积累,而于老师所说的“重积累”,不仅指的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主要靠读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则需要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亲密接触,搞好实践活动。

另外,于永正老师还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他认为现在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在加上读书少,这样一定会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他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博物馆、军营、工厂,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们了解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们了解城市……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于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除此之外,于老师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这不正是一种由读到写的迁移吗?所以,我非常赞同于老师“重迁移”的说法。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

读到这一章节,不禁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于老师所谈的习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才可让他们受用一生。

读完书后,我对于老师的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态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入浅出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等,钦佩不已。合书深思,为什么于老师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因此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像于老师一样胸怀大爱,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这样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关于永正习作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四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二周,碎片化的时间让我真个人都没了条理,这周我读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拿起这本书,看到封面于永正先生那慈祥的笑容不禁感伤起来,于老师是小语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小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离世是小学语文界的遗憾。这本书是于永正先生的压箱封笔之作,如今才开始读实在羞愧难当,带着自责悄悄的走进这本书,让我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看到这本书?

打开书迎面的是于先生的书法和课堂瞬间,我知道于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会京剧和胡琴,喜欢书法和写作,他说这些好习惯丰富了他的情感世界,守护了他的精神家园,成就了他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其中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事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的越来越正了,越来越值了。”

一个新词让我印象深刻---“消化生活的胃”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才能概括出规律的东西。现在生活节奏很快,人们被社会逼着往前走,走着走着,大踏步的往前走就成了习惯,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一个消化生活的胃是一盏灯塔让我们在繁忙之中找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学会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同时要思考、要感受。

一个新视角: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这个视角跟开大会是杨校长提出的倡议不谋而合。自己也曾孩提过,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就会对学生多一份最终、理解和宽容。

一个新思想:于永正先生提出:语文教育,应该为孩子留下什么?于先生说要为孩子们留下语言、留下较好的语感、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这本书是于先生的封笔之作,他不禁感慨: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

一些精彩的句段。张庆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讲授“左右逢源”这个成语时,于先生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第一笔---横有什么不同,原来“左”的一横短,“右”的一横长。这里,如果老师不指点,许多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注意的。

越读越想读,这周忙于琐事之中,仅读了这本书的一小部分,实在惭愧。下周会再接再厉。于永正先生的这本《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的》实属名篇佳作,我一定会坚持读完的。

有关于永正习作课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1.通过回顾雷锋的生平简介及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雷锋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情。

2.通过研讨,让学生们明确雷锋精神的内涵,在学习、生活实际中学习雷锋精神。

了解雷锋生平,阅读雷锋故事和日记等

主持人问:我们学了十几年雷锋到底对雷锋了解多少? (让同学们做雷锋生平简介、讲雷锋故事或读雷锋日记、格言(5——7分钟)

(以下材料供参考)

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雪锋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模范班长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团上下一致推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班长。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③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打进去因为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④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⑤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主持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其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从此,全国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式的先进人物。江*民同志也号召我们:“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是时代英雄,他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精神概括如下:

雷锋精神内涵之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雷锋精神内涵之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雷锋精神内涵之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内涵之四: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奉献和牺牲精神,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个人利益,不讲按劳分配。就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做到“我为人人”,那么,自然也就会“人人为我”。在集体利益当中就包含着个人的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需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如果只要求“人人为我”,那么,谁还去为他人,为大家呢?整个社会也就要变成一个惟利是图、弱肉强食的血腥战场了。首先有了“我为人人”,自然就有了“人人为我”。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螺丝钉”精神,也并不反对个人的创造和发展,更不是无视人的价值。平凡的岗位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平凡的人也可以成为有益于人民的杰出的人,只要他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将军和士兵,市长和市民,科学家、艺术家和工人、农民,都同样平凡,也同样高尚。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中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社会主义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前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谁只要真正投身于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谁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值得人们称赞。 联系我们的实际“螺丝钉”精神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人们再去做“苦行僧”,再过清苦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我们要反对个人经济能力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从物质层面看,艰苦奋斗要求我们的消费要节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从精神层面看,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斗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为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思想品德。

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学雷锋活动,就要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还要针对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学雷锋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不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要把学雷锋活动经常持久地融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融化在人们的心灵里和实际行动中。

(教师或主持总结)

1、与人为善、善待他人

2、助人为乐、学会感恩

3、关心集体,热心公益

4、勤奋学习、学有所获

有关于永正习作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1.通过回顾雷锋的生平简介及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雷锋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情。

2.通过研讨,让学生们明确雷锋精神的内涵,在学习、生活实际中学习雷锋精神。

了解雷锋生平,阅读雷锋故事和日记等

主持人问:我们学了十几年雷锋到底对雷锋了解多少? (让同学们做雷锋生平简介、讲雷锋故事或读雷锋日记、格言(5——7分钟)

(以下材料供参考)

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雪锋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模范班长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团上下一致推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班长。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③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打进去因为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④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⑤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主持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其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从此,全国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式的先进人物。江*民同志也号召我们:“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是时代英雄,他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精神概括如下:

雷锋精神内涵之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雷锋精神内涵之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雷锋精神内涵之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内涵之四: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奉献和牺牲精神,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个人利益,不讲按劳分配。就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做到“我为人人”,那么,自然也就会“人人为我”。在集体利益当中就包含着个人的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需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如果只要求“人人为我”,那么,谁还去为他人,为大家呢?整个社会也就要变成一个惟利是图、弱肉强食的血腥战场了。首先有了“我为人人”,自然就有了“人人为我”。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螺丝钉”精神,也并不反对个人的创造和发展,更不是无视人的价值。平凡的岗位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平凡的人也可以成为有益于人民的杰出的人,只要他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将军和士兵,市长和市民,科学家、艺术家和工人、农民,都同样平凡,也同样高尚。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中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社会主义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前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谁只要真正投身于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谁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值得人们称赞。 联系我们的实际“螺丝钉”精神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人们再去做“苦行僧”,再过清苦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我们要反对个人经济能力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从物质层面看,艰苦奋斗要求我们的消费要节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从精神层面看,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斗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为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思想品德。

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学雷锋活动,就要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还要针对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学雷锋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不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要把学雷锋活动经常持久地融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融化在人们的心灵里和实际行动中。

(教师或主持总结)

1、与人为善、善待他人

2、助人为乐、学会感恩

3、关心集体,热心公益

4、勤奋学习、学有所获

有关于永正习作课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1.通过回顾雷锋的生平简介及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雷锋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情。

2.通过研讨,让学生们明确雷锋精神的内涵,在学习、生活实际中学习雷锋精神。

了解雷锋生平,阅读雷锋故事和日记等

主持人问:我们学了十几年雷锋到底对雷锋了解多少? (让同学们做雷锋生平简介、讲雷锋故事或读雷锋日记、格言(5——7分钟)

(以下材料供参考)

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雪锋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模范班长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团上下一致推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班长。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③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打进去因为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④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⑤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主持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其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从此,全国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式的先进人物。江*民同志也号召我们:“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是时代英雄,他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精神概括如下:

雷锋精神内涵之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雷锋精神内涵之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雷锋精神内涵之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内涵之四: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奉献和牺牲精神,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个人利益,不讲按劳分配。就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做到“我为人人”,那么,自然也就会“人人为我”。在集体利益当中就包含着个人的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需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如果只要求“人人为我”,那么,谁还去为他人,为大家呢?整个社会也就要变成一个惟利是图、弱肉强食的血腥战场了。首先有了“我为人人”,自然就有了“人人为我”。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螺丝钉”精神,也并不反对个人的创造和发展,更不是无视人的价值。平凡的岗位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平凡的人也可以成为有益于人民的杰出的人,只要他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将军和士兵,市长和市民,科学家、艺术家和工人、农民,都同样平凡,也同样高尚。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中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社会主义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前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谁只要真正投身于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谁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值得人们称赞。 联系我们的实际“螺丝钉”精神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我们提倡学雷锋,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人们再去做“苦行僧”,再过清苦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我们要反对个人经济能力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从物质层面看,艰苦奋斗要求我们的消费要节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从精神层面看,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斗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为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思想品德。

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学雷锋活动,就要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还要针对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学雷锋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不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要把学雷锋活动经常持久地融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融化在人们的心灵里和实际行动中。

(教师或主持总结)

1、与人为善、善待他人

2、助人为乐、学会感恩

3、关心集体,热心公益

4、勤奋学习、学有所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