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情境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 情境教育心得体会(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5:01:12 页码:8
情境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 情境教育心得体会(5篇)
2023-01-08 15:01:12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情境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关键词】 情绪调节; 人际交往; 学生

情绪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了解,也未必人人都能调控。日常生活中,因情绪失控造成的悲剧和失误比比皆是,再加上生存压力产生的催化剂,好情绪、好心情着实难觅。情绪是个体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作出适应的生物反应倾向: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1]。lzard[2]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情绪调节最早出现于发展心理学领域,根据调节的努力程度,情绪调节可分为重视调节、忽视调节和维持调节[3-5]。重视调节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努力使某些情绪增强。这种调节在临床上常被采用,如对抑郁或情绪淡漠症的患者进行增强调节,使其调整到积极的情绪状态;忽视调节主要指对强度过高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躁患者的狂躁强度,使之恢复平静;维持调节主要指人们主动的维持和培养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兴趣、快乐等,使这些情绪维持在一定的程度或范围。能力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人的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6]。依据文献[7]所述,本文将人际交往能力定义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所具备的能力特质。大学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有影响,尤其对大学生个体健康化人才发展起较大作用[8-9]。本文将着重研究三种情绪调节方式,分别为情绪忽视(简称忽视)、情绪重视(简称重视)、情绪维持(简称维持)。从主动交往、广交朋友、冲突解决、情感支持、语言表达五个维度测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展开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为苏州大学各个校区本科生共712名,包括文史类207名、理工类100名、艺术类14名、医学类391名。其中男228名,女484名,年龄18~22岁,平均20岁。

1.2 方法

1.2.1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 这是一个自编问卷,用于测量生活中对10种基本情绪(内疚、害羞、快乐、厌恶、痛苦、兴趣、悲伤、愤怒、恐惧、羞愧)进行的减弱型调节、维持型调节、重视型调节。调节频率用“1-从不这样,2-极少这样,3-有时这样,4-经常这样,5-总是这样”表示。

1.2.2 数据转换 将每种情绪在三种调节方式的使用程度相加,得到10种基本情绪的调节量,根据调节调节量的大小,将各个情绪的调节分为忽视、维持、重视三种方式。

1.2.3 人际交往能力评价方法 人际交往能力量表采用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1988)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icq)[10],结合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文献综述、访谈即开放式问卷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由主动交往、广交朋友、冲突解决、情感支持、语言表达五个维度构成。数据转换:将各项目评分相加,得到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平均数,大于等于3分表示人际交往能力良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10种情绪的调节方式 由表1可见,对于不同的情绪,其调节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对快乐的维持调节明显高于忽视调节,对兴趣的重视调节最显著,而对厌恶情绪普遍采用的是忽视调节,对内疚的调节则三种方式差距不大。

2.2 三种情绪调节方式的性别差别比较 由表2可见,对于内疚、快乐、愤怒和痛苦四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在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偏向于重视型,女生则比较偏向于维持调节和忽视调节。

2.3 不同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以及交际能力良好(≥3分)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表3反映了人际交往能力好的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是否有差别,用 字2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在10种情绪中,害羞和悲伤两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影响,对害羞和悲伤采取不同调节方式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情绪调节方式的交际能力良好(≥3分)的logistic回归结果反应了对于害羞进行维持调节的大学生比那些运用重视调节的大学生更易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概率是重视调节学生的1.74倍,而对于悲伤和羞愧的忽视调节比重视调节更难获得良好的交际能力。

3 讨论

情绪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情绪联系着个人情境,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目标、信念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11]。本文初步探索了情绪调节方式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3.1 情绪与情绪调节方式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生理基础。lazarus[12]情绪状态标志着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生物性动力状态,每一种情绪都代表着某种适应动力。情绪调节发生与情绪感受过程之中,情绪调节就是在感受情绪时忽视、重视、宣泄的倾向。良好的调节能更好实现情绪的适应功能。 按照gross[13]的情绪同感模式,人们在感受和表达情绪时,总是要考虑情绪发生的原因、情绪表达的时间、地点及形式的适当性,所以,在情绪感受过程中调节也同时发生。从10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来看大学生对于快乐的维持调节明显高于忽视调节,对愤怒的忽视调节明显多于重视调节。另外,对恐惧、厌恶、羞愧等情绪,大部分人会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但是分重视忽视两种选择不一,对内疚的调节则三种方式差距不大。

3.2 性别差异 情绪调节方式与个体内部情绪相关模式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个体内部情绪相关模式涉及由生理、文化及学习决定的许多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包含着复杂的生理、文化及学习因素,就成为情绪研究的重要变量[14]。本研究表明,情绪调节方式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对于情绪的调节多采用重视的调节方式,女生则倾向于选择重视与忽视调节方式。

3.3 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调节方式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所具备的能力特质。在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调节方式的表格中显示了在10种情绪中悲伤、害羞两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影响,对于悲伤、羞愧进行重视调节的大学生更易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于害羞,则是采取维持调节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好。

综上所述,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处理自身发展、社会交往等问题。而当下大学生对于害羞、悲伤等情绪的忽视调节欠妥,对于悲伤、害羞、愤怒等负面情绪,建议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宣泄以及积极的调节方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帮助个体获得良好的情绪和人际沟通技巧,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gross j j,levenson r nal suppression:physiology,self-report,and expressive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1993,64(6):970.

[2] lzard c psychology of emotions[m].new york:plenum,1991:27-57.

[3]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j].心理学报,20xx,37(4):517-523.

[4]方平,李改,刘金秀.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xx,19(5):60-65.

[5]李璇,侯志瑾,黄敏儿.社交焦虑大学生元情绪评价,情绪调节方式的探索及指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xx,19(2):231-233.

[6]王翔南,程一波,周玲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xx,8(22):63-66.

[7]黄敏儿,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15(6):438-441.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xx,28(11):1031-1032.

[9]刘佰桥.人际交往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16(5):489-491.

[10]方翰青,缪宁陵.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7(5):69-73.

[11]展宁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困扰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xx,12(6):115-120.

[12] lazarus r the primacy of cogni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9(2):124-129.

[13] gross j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271.

[14]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xx(14):193.

推荐情境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国外高校德育工作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从字面上讲即道德教育。要澄清什么是德育,首先需要考虑什么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学校教育中,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公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拥有在今后社会工作中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包含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三个层面的要求。道德理想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学校希望学生去追求达到的,道德规则是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是在某些情境条件下可以变通的行为规范。

二、国外高校德育现状

(一)美国高校德育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高校公民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国政治制度、xx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美国高校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和环境熏陶等方式进行。首先,通过课程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美国的大学都在通识教育中设置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也进行公民和道德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公民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在行政管理学院设置行政伦理学。另一种是以公民和道德教育为目标的专业课。其次,通过课外活动进行间接的道德教育。课外活动包括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美国高校的校园活动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校方发起的活动,如很多大学利用入学教育计划让学生了解校纪校规、介绍校规等。另一种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主要有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如反对战争、环境保护、倡导男女平等运动,通过参加社会政治和服务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促进自身价值观念的成熟和科学化,学会关心他人,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再次,通过环境熏陶进行道德教育。美国大学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物质文化上,加强其物质环境的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设计上渗透校园精神,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在精神文化上,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建筑、博物馆、战争遗址等,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道德教育。

(二)德国高校德育

德国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规定到:“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德国高校普遍开设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类课程,这些课程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载体,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时,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分析。德国高校通过这种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民主、自由、博爱的价值观念教育。德国高校德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考试制度。根据国家的要求,各专业资格考试都必须包含本行业规章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如教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师德考试。在德国,还通过社会团体、公共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些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经常结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举办讲座、报告会、讲解国内和国际大事、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心理咨询是德国高校实行德育的又一途径。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类机构,高校通过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帮助,指导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等起着重要作用。

(三)英国高校德育

首先,通过课程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高校开设德育课程,如宗教课、道德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鼓励学生探求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德育,如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英国的德育教育尤其看重生活的感染和环境的熏陶。英国高校对校园环境的设计、硬件设施的布局、教室环境的布置等渗透着德育的功能。比如牛津大学优雅的校园建筑、学校的钟声构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特点,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学生。再有,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强调教师在学生优秀品格形成过程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注重教师的个人品质和修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强调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施加影响。此外,高校还非常重视发挥社会服务对学生德育的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增长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养成高尚道德行为,培养道德情感。

(四)日本高校德育

日本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个性教育、人生观教育、国际意识教育、创业精神教育。日本高校的德育途径也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首先,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要求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其次,通过课程的设置进行间接灌输。在日本高校中,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很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再次,重视与中小学德育的联系,日本高校与中小学的德育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彼此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上侧重点不同,相互衔接,分工合作。同时,日本高校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促进德育。如日本高校鼓励学生到工厂、公司、商社去干临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职业规范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三、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高校德育工作的了解,可以发现国外高校德育的一些措施、手段和办法值得参考和借鉴。

(一)德育目标明确化

德育的目标是德育实践工作的方向性指导。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普通高校德育教育大纲》规定了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这些只是纲领性的要求,不能直接成为高校德育的内容,如果高校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必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纲领性指导要求出发,制定出具体明确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可行性目标,高校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创造性地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德育目标体系。

(二)德育途径多元化

首先,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如可在高校开设“公民道德课”、“思想品德课”、“修身课”、“人格教育课”等,其次,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间接渗透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可以借鉴美国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设立专业伦理学的方法,或是学习德国高校要求学生从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再次,建立咨询机构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德育实践能力。高校的咨询指导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人格的健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也将德育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影响,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

(三)发扬民族特色的德育

从对中外高校德育工作的简述中可以发现,高校德育具有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特点,因此,我国高校首先具有通过德育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但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具有悠的久发展历史、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优良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我国的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德育体系,使优良的文化精华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四)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体验社会生活,以有利于学生道德精神的培养。其次,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最后发挥教师多重角色功能,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对学生提供价值观念的指导、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对学生提供心理及生活上的指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推荐情境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一)我对“教学与课程”的认识

在新课改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我们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做’;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针对这一点,再对照自己的教学,以往我在教学中,总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常常出现教学过程和学生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有时还为此想不通。

现在我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使用教材,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更要注重交际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注重交际课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程计划,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我对“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认知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就是师生,生生的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该书指出“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中,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而且是多边的整体的交往。”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交往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我们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以上这些内容都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要站在民主平等的角度去和学生交流,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亲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把他们作为知心朋友,去关心爱护,这样交往才会真实而富有情趣,才会很好的和学生沟通,才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我们知道“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的放手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充分的给他们交往的自由,让他们多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到交际之中,从而达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我对“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认识

我们总在强调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怎么进行素质教育,在读这本书前,我的认识并不是那么深刻,例如我们问‘学习为了什么’的时候,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很少有人把发现和寻找新知识、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归宿。在我们的教育概念中,学习就是教师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掌握确定无疑的知识;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导致了我们所讽刺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标。改革课堂教学必须由过去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由此我们想到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仍然以学生的抄写为教学中主要手段,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愿意让学生从被动的亦或是盲动的接受和服从中解放出来,不愿意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究能力,以学生考试中得到多少分来衡量学习的好坏,却不愿意和学生去沟通和交往,不愿意考虑学生是否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愿意去倾听别人的表白,是否愿意去理解体悟别人的感受,一句话学生的素质是不是得到培养和发展,却没有很好的去研究。

推荐情境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一、荣格原型理论

(一)人格面具

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在‘一个人应表现为什么样子’这一问题上调和的一种结果”①事实上,人格面具存在于任何社会当中,成为一种促进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手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人格面具拥有不同的准则,与人的社会角色、地位或者职业相关的象征性表达事物都能成为人格面具的一部分。荣格认为,“人格面具作为一种原型,使人们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社会所期待的那种样子,以一种被认可的方式为人行事”②。一般来说,人格的理想目标应该高于人格的现状,理想人格总是太过完美而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又让大学生无法接受,或者无法以正确的标准来评价与衡量自我。大学生群体已经脱离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阶段,其理想特征趋于理性与成熟,但是仍然会有脱离实际与不够坚定的特点。如何引导在大学生“社会化”完成之前通过适度的人格面具处理好大学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是当代德育工作者需要思索的一个课题。如果大学生对人格面具过度修饰,导致其自我角色认知失衡,就会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心理问题。通常来看,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由于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对自我角色认识不清,无法适应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然角色。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日益成熟,社会经验逐渐增加,不仅有更多机会体验不同的面具,对不同面具所包含的角色、地位、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意识。然而受快节奏的社会氛围影响,以及网络媒体应用的加深,理想化人格面容易固化大学生对某些社会角色的期待,造成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例如,当代学生在大学阶段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能够进行自我选择时,便容易过早地模仿起社会角色,却由于对角色的过度沉迷以及自我认知不足对爱情观、社交观和就业观产生错误、歪曲的理解,如盲目恋爱偷尝禁果、沉迷于网络游戏、盲目兼职赚钱等,导致与现实角色的冲突。其二,对自我评价不够客观,导致“面具膨胀”。例如,受到现代社会“炫富”行为、“官二代”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面上对这类群体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内心对金钱、权力的向往以及对虚荣心的追求。又如,部分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社交,借助新媒体的平台频繁更新微博、微信,产生出“自我膨胀”的心理,表现出与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将自己扮演成一个完全理想化的自我。事实上,这种“面具膨胀”将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自我”或者无法被实现的理想人格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了,尽管它体现了价值与个性的张扬,但却容易让大学生逐渐丧失隐藏在“面具”下的真实想法,被面具下虚假的认知与价值观所绑架。同时,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面具”而想尽办法寻找机会,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满足自身利益,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事实上,这部分群体的道德观已经发生了异化,他们“遮掩自己充满欲望的内心,不断进行自我欺骗,从而走向自认为的成功”③。结果,大学生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自尊而展示自己虚伪的一面,但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无所适从,最终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

(二)阴影

荣格原型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型是阴影。按照荣格原型理论的理解,“阴影”是人的一些不太光彩的、野蛮的欲望,往往对现有的社会常规构成挑战。所以,从伦理学角度来看,阴影的存在是“对完整的自我人格构成挑战的一个道德问题。”④此外,由于人往往不承认被压抑的阴影,因此阴影容易以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或消极的非理性方式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导致现实当中的发泄、埋怨现象。事实上,人格阴影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理应在行为规范上做出表率,但是大学生群体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在新的环境中,大学生被压抑的阴影被释放了;另一方面,大学普遍轻视人文的氛围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培养和人格塑造。最后,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足,在面对阴影时无法正确地进行心理调适,将有可能加重心理问题。

二、原型理论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顺应人格面具

其一,人的社会化过程要求人能在不同的场合下灵活地佩戴适合的人格面具向世界展现自我,同时在内心保留自我的一面。尽管不同的场合需要我们戴不同的面具,但是不同的面具之间是关联的,而不是完全割裂的存在。相反,个体应当学会顺应面具,根据真实自我的感受与欲望去发展与自我相适应的人格面具,让人格面具的社会要求与真实自我的内在欲望相吻合,达到内外交融、和谐一致。只有适度地顺应与自我相适应的人格面具,才能通过个性化过程使我们发展整体人格,从而使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大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育期,人格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面对与平衡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格面具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对于此,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应当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的德育理念,以培育胜任社会角色的社会人为目标的大学德育实践教育符合大学生个体的形成规律。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向大学生传授角色期望、还应当帮助学生形成对角色的领悟,引导大学生在将来学习并时间特定的社会角色。同时,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大学生扮演儿女、消费者、白领、恋人等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将人格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活动中,教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虚拟角色和现实角色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角色,为走向社会化之路打好扎实的基础。完善人格、建立自我同一性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伴随终生的长期过程。所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应当注秉持终身教育的态度,注意德育工作的长效性和持续性,引导大学生个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生目标的不同,在树立理想人格作为自身到的目标的同时,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优化人格模式的期望值,落实到现实中,就是我自我提升与发展设立分阶段计划,根据计划的实现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过得充实。

(二)认识与接纳阴影

由阴影原型可知,阴影是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类早期的潜意识中的,想要完全去除阴影的努力终将是徒劳的,相反只有合理地认识和接纳阴影,才能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良性的发展。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以“单向教育”为主,注重理想化和正面化的道德宣传,注重对人性善的一面的宣扬,却忽视了大学生如何理性面对与处理人性中的阴暗面,致使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了鸿沟。因此,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教会大学生如何接纳阴影,学会面对挫折、控制负面情绪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应当让大学生学会对阴影进行“合理释放”,从而将阴影的破坏性力量转变为富有生命的创造力。正如荣格所言“阴影作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蕴藏了人的基本的和正常的本能,是具有生存价值的现实洞察力和正常反应力的源泉。”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单一否定阴影,对于阴影不能简单地压抑和制止,要正确认识这是无法避免的,要理解并授受,但又不能忽视,而应当创造条件让潜意识中的阴影原型得到适度的释放⑥,让大学生学会与自我和谐相处。而应当让大学生意识到合理开发阴影对于人格完满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能游戏与竞赛当中,通过课外活动来合理宣泄负面能量,彰显个体的生命力。又如,面对大学生的叛逆心理,也不必给予过多的道德压力,不必盲目地指责与否定,而是应当让年青一代的大学生思想能有自由发挥与立足的空间,注重代际差异的融合,让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受到尊重。因此,只有通过引导大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诸如写作、音乐、绘画)将叛逆的思想转化为新颖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学艺术作品,才能将阴影升华与提升。其次,应当引导大学生以合理的方式消化、控制自我的负面情绪。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思考问题往往趋于个人主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容易将负面情绪和责任发泄至他人身上,而不愿意从自身寻找原因。从荣格的阴影原型可知,让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结果,为了维护自身的道德形象,人将自身不合理的、负面信念推脱给了他人,却忽视从自身寻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大学生在心理层面建立起自我调控和与自我内化机制,学会接受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接受本我最真实的呈现,在合理的界限内给它一定的出口去释放,最终改变对缺陷的态度,增强自信与宽容,学会容忍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偶尔犯错,合理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以本然的态度从容面对自我与他人。同时,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部分环节不良情绪的方法,诸如心理暗示、自我放松、情境想象等等技巧,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总而言之,在承认阴影对人格发展的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下,个人只有具有积极的自我,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情感上悦纳自己,在行为上能够自我控制,对发生于内外的各种矛盾能够自我调节。

三、结语

荣格原型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不过分认同人格面具造成其膨胀,不过分压抑阴影并给予一定的释放,最终实现心灵中各个部分的自然秩序并和谐相处,让每一个大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荣格的原型理论也告诉我们,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其中之一便是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实现人格的发展。正如学者申荷永所言,“生来,人格就本是一个整体,在后天的教育和发展中,我们在不同时期展现某种占优势的人格类型,而一生的发展就是人格各个层面逐步发展和成熟,最终达到各种功能完整的过程,我们最终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⑦因此,现代的大学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通过树立道德榜样让大学生去模仿,而是应当充分激发大学生内心的潜在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正确的看待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最终实现“完整的人”这一德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4]曾瑾.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研究[j].考试周刊,(50):163-164.

[5]陈美荣.三种原型理论对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5,11:89-90+71.

[6]申荷永.身边的分析心理学[j].中国教育报,.5:21.

推荐情境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地位。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国家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地位极其重要。

(二)充分认识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对中小学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反映在学生的理想信念上,反映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上,反映在学生的道德判断上,反映在学生的审美认识上,反映在学生理性思维上,反映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其它学科不可替代。

为了切实落实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中的课程地位和价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课堂主渠道作用,配齐师资,开足课时,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实施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使广大中小学学生爱学、会学、学好。

(一)强化育人功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避免单纯的知识教育,强化育人功能,将育人功能寓于知识建构之中,寓于正确选材之中,寓于情境案例中,寓于故事情节中,寓于评价点评中,寓于正确观点结论中,寓于信仰信念的形成之中,引导广大中小学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强化文化功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坚持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强化文化功能。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思政课中,将时政要闻和地方特色教材融入到思政课中,丰富思政课的内容,提升其感染力。

(三)强化实践功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完整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强化实践功能。将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恰当运用信息手段,将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于课堂,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鲜活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按照新时代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培训和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德才兼备的政治教师队伍,切实承担起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具备育人能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学科教师,更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导师。为此,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既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又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既要具备科学严谨的教学能力,又要具备有声有色的育人能力,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放在重要地位,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来。

(二)具备学习能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根据新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不断强化学习,既要学习专业理论,提高备课质量,提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落实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的能力,更要学习政治理论,从学习中汲取和丰富自身政治素养,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课校本教研制度,定期研究思想政治课,观摩思想政治课,宣传和推广思想政治示范课。

(三)具备指导能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既要具备课堂教学的能力,又要具备培养学生正确理想信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还要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引导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树立理想,实现人生成长的净化与升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引领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与德育、美育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