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 感受江西红色文化心得体会(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6:40:23 页码:7
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 感受江西红色文化心得体会(七篇)
2023-01-08 16:40:23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一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推荐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二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游览呀?(婺源)对,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在那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赣、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

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0xx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20xx年,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

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全县最高峰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称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山脉龙胎毓秀钟灵有关。东北部的浙岭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的分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5%,是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并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的称号。

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婺源的风景名胜特别多,古迹遗址随处可见。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张大直、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赞美诗文。这里有年代久、种类广、数量多的名木古树;有景色优美候鸟迁徙的乐园――鸳鸯湖;有以石雕、砖雕、木雕“三绝”见长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朴壮观的廊桥――彩虹桥;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还有祖籍――江湾。这里还曾是《闪闪的红星》、《聊斋》的外景拍摄地。

推荐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推荐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四

江西井冈山是一个革命圣地,你有没有去过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西井冈山吧!

各位团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旅游参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弘扬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现在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及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井冈山不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自然风光也是非常秀美壮观,这就形成了井冈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是革命摇篮、旅游胜地、疗养佳境.陆定一曾题词“井冈山有两件宝,一是历史红、二是山林好”,朱德题词“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与江西的宁岗、遂川、永新和湖南酃县四县之交,东起井冈山的拿山,西到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90公里,北起宁岗的茅坪,南至井冈山的黄坳,两地相距45公里,而四周从拿山起经过龙源口、新城、茅坪、大陇、十都、水口、下村、五斗江等等,再回到拿山,方圆共计550华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百里,井冈山”,井冈山地势雄伟,齐峰峻岭,古木参天,全市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势,地形复杂,境内平均海拔500米,市中心茨坪海拔1848米,全市面积670平方公里,整个土地资源现状为:“九山半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

关于“井冈山”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姓蓝名子希的人为了避战乱,背井离乡来到了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山下的一块平地安家立寨,房子门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家人称为江,于是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井江山村”在这里所说的“井”并不是指水井的意思,而是指家乡的意思,后来又因为客家人“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地方称为井岗山,过了不久又有一位姓黄的人也来到这里,他觉得村子不是建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于是就把井岗山的岗字的山字头去掉,成了冈字,这就是井冈山名字的由来。“井冈山”这个名字在很久以前曾有强盗的意思,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期间,有不少散兵游勇,结成小股绿林,白天匿居山中,晚上窜到附近县城官家富户抢劫,声称自己为井冈山,随后又有世居山上的王佐、袁文才集聚武装,常以劫富济贫为名,下山吊羊(也就是打劫绑架)也称他们为井冈山,井冈山的名字就由此传开了。

1920xx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联合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成了革命的摇篮。于是,井冈山才有了自己的新含意。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毛泽东真会找地方,把红军带到这里来,谁也不容易打进来”那是因为毛泽东已经调查过了。 首先这里离反动势力强大的大、中城市如长沙、南昌、武汉、广州等地较远,是反动势力薄弱之地。第二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处。政治军事上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两省及两省下游。第三这里受过大革命的洗礼,党和群众基础较好。第四井冈山地势险要,

进可攻退可守,便于开展游击等等一些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军事割剧。1920xx年9月29日,毛泽东带领部队进入了永新县的三湾村,到了三湾村后,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思考已久的整编,军史上称“三湾改编”。自从秋收起义以来,毛泽东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部队屡战屡败,特别是芦溪一战,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后,一些投机分子纷纷扔下枪,不辞而别,造成枪多人少,军心不振的现象。由于战争频繁,以致伤员增多,一些军队打骂士兵的军阀习气,也在军中时有发生,部队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首先把只剩七、八百人的部队干脆改成团的建制,军旗上的字样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由黄浦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陈浩担任团长。第二项改革支部建在连上,党以上设党委,班设党小组,并在连以上派党代表,全军归党统一领导,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毛泽东的《井冈山斗争》中有一句道破天机的话,红军之所以坚难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三项改革建立士兵委员会,规定了士兵委员会对军队长官的工作可以进行监督,人民军队官与兵的平等正是始于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是“官最不像官”的时期。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1920xx年10月3日,毛泽东在宁岗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也称为古城会议,确定了对袁文才、王佐部队实行“团结改造”的方针,并决定在茅坪建立红军医院和留守处。

各位团友上井冈山旅游,想了解井冈山斗争历史的人,一定要知道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武装部队的情况。袁文才出生于是1898年,宁岗茅坪马源村,客籍人。曾经念过很多书,学业时断时续,后来又上了初中。由于历史原因,宁岗土家人与客家人之间矛盾十分尖锐。袁文才一家深受土家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在1920xx年的时候,宁岗茅坪一带村民被土豪劣绅逼上梁山,组织起了“马刀队”公开以地主劣绅为敌,形成了一股绿林势力。以胡亚春为首领,袁文才很早就与当地土豪谢冠南结下怨仇,势不两立。那是因为谢冠南玷污了袁文才的妻子,袁文才的父亲就把谢冠南告上了法庭,结果袁家败诉。袁文才的父亲因此一病不起,不久就与世长辞。后来又因母亲惨遭豪绅杀害,使袁文才横下一条心,公开投奔“马刀队”。由于袁文才念过书,有文化会计谋,被任为参谋长之职,不久便当上了马刀队“首领”。成为群中之王,因为马刀队人多势大,活动时间长,在宁岗周围影响很大。

王左 :又名王云辉,1898年出生于井冈山下庄村下水坑一个农民家庭,也是客籍人,王佐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兄弟姐妹多,王左随母亲改嫁别的村庄,那家人不同意把王佐的名字人祖谱,没办法又回到了井冈山,到了井冈山,为了维持生活,王佐便从小跟着叔叔学裁缝,没有读过书.1920xx年井冈山周围的一些农民不忍土豪残酷压迫剥削,打出了劫富济贫的旗号,成为了当地一支绿林组织.首领,朱孔阳王佐走投无路为贫困生活所逼,投奔了朱孔阳队伍,上山为匪.开始,王在朱孔阳那知识做缝衣服的活,后来朱孔阳发现王左机灵,精明能干,就让他担任侦探,深得朱孔阳的赏识,.后来王左离开了朱孔阳,回到了家里,用平时的积蓄买了一枝九响枪,还打了几枝土枪,邀集了几十人,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自立为王,成为山大王.

袁文才和王左都是客籍人,有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家庭,又是同年生,变结为老庾,彼此情同手足志同道合,而毛泽东早就知道井冈山有这么两支绿林武装队伍,正在此时毛泽东在三湾会见了一位当时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毛泽东在广州所讲的学生,现在正是袁文才重要幕僚—陈幕平.见到陈幕平,毛泽东非常高兴,因为毛泽东看来解救工农红军目前之困的出入就在此人身上,毛泽东与陈幕平长谈一宿,知道了袁文才的底细,而从谈话中又注意了一个细节,袁文才与王左还是拜把子老庾,袁文才带着部队在井冈山的茅坪,王左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他们相互衬托,同进同退,毛泽东不竟击掌叫好.毛泽东连夜写了一封长信,托陈幕平面交袁文才,既然同是农民兄弟的武装何必客气,毛泽东在信中向袁文才详细叙述了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处境,并提出在他的地盘上安置上伤病员,建立留守处的要求.也许是毛泽东信中表示诚恳,也许是对陈幕平的信任,行使一贯谨慎的袁文才很快的派出代表请毛泽东到宁冈大仓相会,到了大仓毛泽东七人五骑,手无寸铁,准时到大仓.见到袁文才派来的的代表,得到了袁文才肯定答复,毛泽东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干脆把部队带进了宁冈古城.要说袁文才完全的相信毛泽东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在绿林摸爬滚打的人物,在他亲自看见毛泽东之前仍然保持因有的警惕,因此在毛泽东进村以前,袁文才还在祠堂里埋伏了一伙精壮的汉子,这是袁文才的天性,君子坦荡荡毛泽东心里无挂碍的走进袁文才指定的地方,一个叫林风和的农民家里.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过人之处,于袁文才一见面,毛泽东就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一些怀疑和杀机,毛泽东微微一笑,轻描淡写,然而却是郑重地对袁文才说,工农革命军决定送一批枪支给你们.袁文才因为听错了,马上补上一句多少支,毛泽东竖起一个手指说一百支.文才心中的大喜,吩咐部下杀猪宰鸡,盛情款待毛泽东,袁文才觉得又不够,又拿出七百块大洋长给工农红军,并且当毛泽东将古城会议决定的几件事向袁文才提出时,袁文才一概点头.

三天后,袁文才又在宁冈垄市见到了毛泽东送给他的枪,而且还是一百零四支,并且每支枪配备了三发子弹.

1920xx年10月7日,毛泽东带着部队到茅坪设立了留守处和后方医院.在上井冈山的途中,毛泽东亲眼目睹了部队无纪律的情形,秋天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行军路上,战士们又饥又渴,看见路边的红薯,毫不犹豫,连苗拔起,擦去泥土,便塞在嘴里,毛泽东当时没有说什么,可是他记在了心里,一直到他和王佐见面时1920xx年10月24日早晨,毛泽东首次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当时革命军可算是一支疲惫之师,整整两个月,部队没有吃上一顿饱饭,没睡一个好觉,现在听说井冈山可以歇一歇脚,大家都很高兴,毛泽东抓住大家这个心理说:我们要上山了,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大家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之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建立不起来的,从此以后大家的一切行动要听从指挥,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不拿农民的一个红薯.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为了帮助和加快对袁文才和王佐和部队进行军事训练和思想整顿,毛泽东派出了游雪臣.陈伯钧等干部到步云山改造袁文才的部队,同时又派出何长工到大井改造王佐的部队,1920xx年1月,王佐请求何长工帮助他杀掉自己的死对头尹道一,何长工摔一个连的兵力配合王佐顺利进行歼灭了尹道一,从而使王佐进一步信任了工农革命军.袁文才和王佐的部队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改造,从思想和军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1920xx年2月中旬,袁,王部队正式收编为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由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

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了王佐和袁文才以及当地百姓的大力帮助,1920xx年10月到1920xx年2月,工农革命军在边界艰苦奋斗5个月,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的领导下,保存和发展了工农革命军,恢复和重建了边界党组织,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红色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各位团友,大家是不是想朱毛会师是在什么时候呢?1920xx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后来朱德领着八一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在1920xx年4月28日,朱德、毛泽东两支队伍在宁冈龙市胜利会师。根据湘南特委的意见,成立了工农革命第四军,在宁冈龙江书院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红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4日,在宁冈龙市河滩上召开了庆祝朱毛两军会师大会,宣布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该为中国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红四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约1万人。

1920xx年10月到1920xx年10月井冈山斗争进入了全盛时期,国民党曾三次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会剿。

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湘赣边界特委及各县党组织部遭到破坏。1920xx年4月8日,前委在于都召开了会议,决定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收复失地,重建边界政权。4月底,彭德怀、滕代远回到井冈山,再茨坪召开了群众大会,彭德怀受前委委托慰问了井冈军民,并发每人一块银元。红五军回井冈山后,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边界继续发展革命斗争,7月中旬,红五军攻打安福县城,由于情报有误,陷入敌人有准备的包围中,未能功下安福城,我军损失重大,使参谋长刘之至和纵队长贺国中不幸牺牲,12月底。红五军回到边界,当时由于特委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造成了领导成员内部意见分歧,加上土、客籍严重矛盾,红五军偏听偏信,执行特委的错误决定,1930年2月下旬的一个凌晨,边界特委书记朱昌凯带领几个彪形大汉,手持机枪,闯入永新县城尹家巷袁文才的住处,开枪把袁文才打死在床上,王左听到枪声后慌忙出逃,往井冈山逃跑时跌倒淹丝在禾水河里,袁文才、王左被错杀,酿成了湘赣边界的一起悲剧事件。使边界工作遭受到不应该的重大损失,井冈山斗争告一段落,整个时间为两年零四个月。

好了各位团友,井冈山大概的的介绍到此为止,现在我们去参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在把井冈山给大家作个详细的介绍。

推荐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五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中国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大灵猫、原麝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设群县制起,即为九江群庐陵县属地,但茨坪的开发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则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属永新县、龙泉县(今逐川县)。直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0xx年,这里才设独立的行政建制――新遂边陲特别区。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1984年改为井冈山市。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0xx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家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1982年,这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抨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园林城。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30多外革命遗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国家级保护遗址10外,省级保护遗址2处,市级保护遗址17外。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和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详细记述了井冈山斗争的。

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中国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大灵猫、原麝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设群县制起,即为九江群庐陵县属地,但茨坪的开发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则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属永新县、龙泉县(今逐川县)。直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0xx年,这里才设独立的行政建制――新遂边陲特别区。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1984年改为井冈山市。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0xx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家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1982年,这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抨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园林城。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30多外革命遗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国家级保护遗址10外,省级保护遗址2处,市级保护遗址17外。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和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详细记述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荣历史。您欲探究中国现代革命史迹、追寻先烈光荣传统,井冈山将给您满意的答复。井冈山不仅革命遗址众多,而且风影非常秀丽,风景名胜区面积达213.5平方公里,分为茨坪、龙潭、黄洋界、五指峰、笔架山、仙口、桐木岭、湘洲八大景区,有景点60余处,景物景观270多个。雄伟的山峦,怪异的山石,参天的古树,神奇的飞瀑,磅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奇异的溶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四季咸游,春赏杜鹃、夏观去海、秋眺秀色、冬览雪景。是观光浏览、避暑疗养、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好去处。难怪中国当代文豪、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遗址,浏览龙潭风景区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慨叹。

井冈山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气温24℃,为最热月;一月平均气温3℃,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雾日96天。冬温夏凉,暖秋爽,春夏多阵雨,秋冬多去雾。这里盛产各种“山珍”,其中竹笋、香菇、玉兰片、石鸡、石耳最享盛誉。这里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北经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赣州可能福建、广东、西经宁冈可达湖南郴州、长沙等地。

好了,现在车就来到了井冈山山脚下,让我们一起投入它的怀抱吧!!!

推荐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六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游览呀?(婺源)对,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在那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赣、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

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0xx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20xx年,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

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全县最高峰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称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山脉龙胎毓秀钟灵有关。东北部的浙岭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的分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5%,是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并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的称号。

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婺源的风景名胜特别多,古迹遗址随处可见。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张大直、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赞美诗文。这里有年代久、种类广、数量多的名木古树;有景色优美候鸟迁徙的乐园――鸳鸯湖;有以石雕、砖雕、木雕“三绝”见长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朴壮观的廊桥――彩虹桥;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还有祖籍――江湾。这里还曾是《闪闪的红星》、《聊斋》的外景拍摄地。

推荐江西文化心得体会实用七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安福武功山的山门。安福武功山也被称为“中国福山”。大家抬头看山门两边有副对联,这副对联出自《武功山志》,上联是:东接匡庐西连衡岳,下联是:仰窥碧落俯看白云。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站在武功山上,抬头就可见日落,低头就可见白云环绕。武功山海拔较高,站立远眺,村庄、田野尽收眼底,大有“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

安福武功山有4大景区,分别是金顶景区、箕峰景区、武功峡景区和羊狮慕景区。今天大家要游览的就是云中草原———金顶景区。武功山古名罗霄山,又名泸潇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拥有大小景点36处,自然和人文景物景观114个。

武功山风光旖旎,集“雄、险、奇、秀、幽”于一体,素有“乾坤胜境”之誉。瀑布群、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为武功山三大绝景,其中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最有特点。

武功山草甸为亚洲同纬度规模最大的高山草甸,其海拔之高、面积之大在国内绝无仅有。海拔最高的白鹤峰,也就是常说的金顶达1918.3米,为江西省内最高峰,面积逾10万余亩,其中安福所占面积最大,金顶上的古祭坛和道观均在安福境内。安福武功山的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比较明显,在海拔1300米以下主要是阔叶林,再往上便全是针叶林。最显著的就是武功山的黄山松落群,有些成群,有些点缀在草甸之间。至海拔1700米以上,眼睛所到之处就是高山草甸了。

三天门

三天门,也称做图坪。“坪”,是表示很开阔平整的地方。武功山地势比较险要,而在这个地方却有难得的开阔平地。葛仙在武功山开设道场以来,发现了这个平整的地方,便命名为“图坪”。早在三国时,道教即在山上“安营扎寨”。隋唐以后,道佛儒三教在武功山融汇演绎。至清代中期,山上的宫坛寺观达百余处,拥有金顶、集云、图坪、箕峰四大宗教丛林,庵、堂、寺、观曾发展到100多处,名扬天下。这里终年钟鼓不息,灯烛长明,素有“小南岳”之称。图坪就是武功山四大宗教场所之一。这里分布着规模宏大的太极宫、广济宫、万寿宫等道观、庙宇先后得到南北朝、宋朝、明朝等四个皇帝封赏。特别是唐宋以后,历代名士大儒慕名前来,如文天祥、杨万里、黄庭坚、陶渊明、解缙等,或吟诗作赋,或挥洒墨迹……

现在的三天门,历经战火的洗礼,道观和寺庙已经损毁,只留下依稀昭示其过往辉煌的残垣断壁。安福武功山管委会成立后,对这片难能可贵的遗址群进行了发掘性保护。

至古官道登山口

自古以来,从安福上武功山有三条路:西面经从钱山上武功山的路叫朝天路;东边经宜春从文家上武功山的路叫朝圣路;南面经赣江从泰山上金顶叫朝仙路。这个古官道,就是从文家上武功山的朝圣路。自旅游开发以来,安福将过去的古道,改成了水泥的游步道。经此上山比乘坐索道多1个多小时。大家可以根据自身体力和身体状况选择徒步还是乘坐索道。

武功山露营基地

这里曾经是安福武功山的露营基地,水泥坪上搭建的是蒙古包,附近有水源。20xx年11月份,安福武功山响应省里的号召,拆除武功山上不在规划内的建筑。现在这里为安福武功山露营爱好者的一个基地之一。

大家朝箕峰和香炉峰的方向看,有个大的湖面,那就是武功湖了。这个湖的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水域开阔。岛屿点缀其中,就像美丽的千岛湖一样。再往里走,视野开阔,基本上360°无死角。基地尽头的正前方,大家远远的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岩石山体,那是安福武功山的羊狮慕景区,号称“小黄山”。在大家的左前方看到一片平坦的山脊,那里是发云界。从安福武功山三天门上经白龙江大瀑布,再走发云界,经沈家大院再到羊狮慕,是一条很有名的武功山穿越路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白鹤观

白鹤观位于安福县境内,最初叫茅庵,始建于唐代神龙元年(720xx年),53年后迁至白鹤峰。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720xx年至1946年的200多年内,白鹤观经历了6次重修。明朝时,是山南山北200余所庵、堂、院、观中最为有名的道场。

清道光二十年的一天深夜,由于香客不慎,香烛的明火引燃了神龛前的垂帘,熊熊烈火顿时将观舍烧了个干净。时任住持的刘鉴泰四处募资,几年之后,将道观修复。

1920xx年,白鹤观被付之一炬。为尽快修复白鹤观,时任白鹤观住持的刘腾瑞撰写刻印了数百份《复修武功山金顶募资序》。几年间,刘腾瑞手持募资序,奔走他方,终使焚毁的白鹤观重现昔日的辉煌。

古祭坛区

在安福武功山金顶连绵的高山草甸上,巍然屹立着四座朝向各异、建筑风格独特、神秘而古老的石垒祭坛,其中最久远的葛仙坛建于三国东吴初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古祭坛群由葛仙古坛、汪仙坛、冲应坛、求嗣坛四座古祭坛组成。古祭坛是武功山最富有特色的人文绝景之一,被誉为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四大祭坛的朝向各有讲究。葛仙坛面朝正东,契合道教的紫气东来之意,是典型的道教建筑;汪仙坛紧靠葛仙坛之后,面朝东南,也是道教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求嗣坛,面朝正南,为求子之坛,因观音居于南海的传说,求嗣坛自然面朝正南。由于冲应坛位于专家此次考察路线之外,而根据现存文字、图像资料,很难破解相关谜团,因此专家没有做出有关结论。

葛仙坛:东晋时期,葛玄前来武功山炼丹,丹炼成之后,便前往樟树的阁皂山继续修行,其孙葛洪也前来武功山修炼。飞升成仙后,后人用金顶现有的石块修建祭坛,在坛内树立葛玄的雕像祭拜,也称为老坛、观日台。在修建祭坛的时候,内部都用铜瓦装饰,后人更用巨石题上“雷霆玄省”四个字,但年代久远被毁。此坛的朝向正东,寓意“紫气东来”,也说明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化羽成仙的美好愿望。

汪仙坛:明朝时,吉安知府汪可受,为官清正,对道经风水颇有研究。汪知府在吉水县一位进士家受了屈辱,便挂印弃官,奔武功山修道。在武功老坛,他日夜诵读经文,不论寒冬酷暑。皇天不负有心人,终将道法学成。武功山神老王爷被汪的举动所感动,便托梦给白鹤峰主持,修建一坛,并封汪公为坛主。

求嗣坛:求嗣坛,顾名思义,是求子的,所以它面朝正南。观音在南海,这个祭坛与吉安市的历史名人文天祥有关。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家境殷实,但年过40膝下无子,为了求子用尽了各种方法。最后,听说武功山金顶的祭坛十分灵验,便携妻上山求子。为了显示诚意,夫妇二人听从大师的指点,在道观居住半个月之久,下山回家后不久便诞下子嗣,其四子文天祥官居丞相。

冲应坛:此坛是李道人修炼得道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李道人,祈求他的庇佑,修建此坛。

遗址保护碑

从萍乡芦溪和安福两地均可上山至顶,因此这些祭坛、道观,各地游客均能游览参观,感受武功山原始的宗教祭祀文化。安福县人民政府树立了一块武功山祭祀遗址保护碑,表明了这些遗址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温馨提示游客朋友,在游览参观的过程当中爱护、保护好这些祭坛遗址,不要攀爬至祭坛顶,不要损坏祭坛内的物品,谢谢各位的配合。

金顶

金顶,是整个武功山海拔最高的地方,有1918.3米,也称为白鹤峰。顶峰圆润如大佛坐镇。相传由在武功山修炼成仙的白鹤仙人挤土成坪。之前在这里竖了一个碑,刻了金顶2字,但在20xx年的时候,被雷劈断。很多人都知道,武功山是萍乡芦溪和安福两地的界山,但如何界定?其实两地倒水为界,金顶也是安福和萍乡芦溪的分界点。大家刚参观的四大祭坛、白鹤峰等道教载体均位于安福境内。

大家继续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在山上气温较低,请各位注意避风保暖,下山注意安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