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5:49:43 页码:11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精选8篇)
2023-11-18 15:49:43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和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写心得体会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具体描述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摘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接下来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心得体会,或许可以给你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以下内容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或许可以与大家的经历和感悟产生共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式,以下是一些实例分析和具体案例。”、“这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思考一定会有所帮助。”、“以下是一些写作心得和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来自成功人士和名人的心得体会,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感谢大家的关注,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一

作为一名被中国载人航天计划选中的宇航员,周建平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备受关注。他曾历经苦练,饱经考验,最终实现了成为宇航员的梦想。近日,周建平在接受访问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对这些分享的整理总结,包括成为宇航员的决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宇宙中的体验与感悟、宇航员领导力的思考和未来的展望。

第一段:成为宇航员的决心。

对于周建平来说,成为宇航员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他曾是中国空军某部驾驶员,而后加入了中国航天员队。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长达15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了亿万分之一的竞争成功率,精益求精的苦练和考验。在周建平的心中,成为宇航员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对于这个目标,他从未放弃过努力和追求。

第二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完成一项宇航任务,需要众多专业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周建平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宇航员头衔,是团队达成的成果”,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团队合作的高度赞扬和珍视。在航天领域,每个科技团队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各自的任务各不相同,但是她们的目标却是一样的:为完成一项圆满的载人航天使命做好自己的角色。周建平认为,只有在大家的团体智慧和密切合作下,才能确保宇航员的任务可以得到顺利地完成。

第三段:在宇宙中的体验与感悟。

对于每一个宇航员来说,航天经历是终身难忘的。周建平成为了第二批载人航天计划中飞临太空的宇航员,他在这次40天任务中,感悟到了在太空中独特的人类视角。他说,“在太空中看地球,就像是看到了人们内心最善良的那部分”。从太空中俯瞰地球,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边界已经消失,土地和海岸线都变得模糊,这让他对人类应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此外,身处太空中隔离的生活和环境,对他的精神和心理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提升。

第四段:宇航员领导力的思考。

周建平认为,领导力至关重要。每个宇航员都要扮演起航天任务中的领导角色。在太空环境中,因为重力和压力等因素改变,对人类身体的长期影响还没有完全明确的结论。宇航员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到细致的打理自己的身体、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且在内部团队间建立互信和合作的氛围。周建平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需要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以保证整个团体的利益。

第五段:未来的展望。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已经进行得十分顺利。在周建平看来,未来我们还能更有针对性的去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更多的用材率、减轻航天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等。周建平认为,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上,我们需要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通过科技创新,为人类探索太空、解开宇宙奥秘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周建平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醒我们,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而努力时,我们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加强团队合作、发挥领导力,不断创新努力,以推动更多在宇航技术领域的发展。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二

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让所有的中国人的心随之跃动、升腾。

“嫦娥一号”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又一步。怀着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兴奋和好奇,我们有幸采访了来我校参加学术活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等身材的他博学温和,一派学者风范,兴致勃勃地与我们谈起了载人航天工程,饱含深情地说起了大学生活。

近几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谈到这些,周建平神采奕奕,充满自豪。他说,在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中,拥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作出了许多贡献,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学有所长的大学生全面参与。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动力;在国家航天事业的宏伟发展中,大学生大有可为。周建平认为,大学的时光是非常难得的,同学们应该懂得去珍惜。周建平就大学生如何搞好学习提出了建议:一是学习怎么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学会怎么去做人,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去奋斗。同时还要知道怎么样去正确评价自己。二是要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锻炼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像从事载人航天这样的事业,要求能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三是要做一个全面的人,要懂得善于合作、善于思考,能够积极面对成功与失败,善于抓住身边的机遇。周建平强调,重要的是在积极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人,周建平从各种途径关注、见证了湘大的发展。周建平先后几次来校,而每一次湘大给他的感觉都是焕然一新。他感叹,湘大的发展真快。这不仅体现在湘大的办学规模发展、校园建设的速度,更为重要的是湘大出了很多杰出的教授和学生,特别是一批校友颇具影响力。谈到这些,周建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特别提到了著名科学家袁亚湘先生,谈起对他的尊敬,周建平显得非常的真挚。他很有感触地说,在湘大能看到一批学术造诣很高,非常勤奋非常投入的教授和老师,这代表着湘大发展中的那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湘潭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文理工学科交叉,相互影响促进,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周建平十分看重文化底蕴在学校发展中的影响,他把文化看作一所大学的灵魂。他动情地说,湘大位于伟人故里,人文底蕴深厚。同学们要积极秉承学校的优良学风,在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在不断的发展中去创造一个好前景。周建平对所有湘大学子寄予了殷切期望。他欣然为湘大学子题词:“望湘潭大学的同学们,在美丽的湘大校园里,不断汲取科学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为国家强大做出贡献!”

让梦想翱翔,让青春飞扬。这是周建平——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和希冀。

周建平,1957年生,湖南望城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固体火箭结构光整性分析,参加了航天工程立项论证,以及5次“神舟”飞船发射全过程的的组织和技术决策,解决了大量系统级的技术难题。

第一位:王亚平。王亚平身上有很多全国第一,例如,首次太空授课,首次太空出舱行走,首次太空过年,首次二度飞天女航天员,在轨时间最长等等。王亚平可以说是满级人类,不仅聪明,,而且长得漂亮,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爱她的丈夫,和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

第二位,刘洋。刘洋和王亚平同属于第二批航天员,但她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的责任感非常强,她曾经为了完成训练,实现祖国的飞天使命,而推迟生娃计划,甚至连母亲生病时也未能陪在她身边尽孝。

第三位,容易。她是一位幕后英雄,是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设计师,曾经担任神舟十号飞船火箭指挥。正是因为有她的带领,我国航天工作者们才能突破一个又一个航天卡脖子技术,打破外国技术封锁,实现航天自立自强,同时也为航天员们顺利登上太空保驾护航!

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它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是当今人类世界最高科技群体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航天技术越来越广泛的渗入当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传统的生活方式无法达到或难以实现的作用。航天技术使人类活动范围从地面扩展到太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世界和人类自身发展了深刻的变化。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已成更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建立了设备齐全、能发射各类卫星的发射中心和卫星测控网;。

培育了一支思想教育良好、作风过得硬、技术水平高的科技队伍和产业大军。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三

载人航天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周建平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曾两次执行神舟七号和神舟十一号任务成功返航,成为了初创时期中国载人航天的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个科技爱好者,对于周建平的心路历程和所受的训练十分感兴趣,下面将从她的过往经历入手,深入分享周建平对于载人航天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毅力。

周建平自幼便表现出对于科技和航天领域的浓厚兴趣,在高中阶段起便开始自学航空工程。成为航天员也是她早年便立下的人生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道路一帆风顺。她被选作航天员后,曾经因为身高和体型的问题,被淘汰出局。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她接受训练,进行调整,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最终顺利参加并完成了两次载人航天任务。周建平的历程告诉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是追求科技梦想必不可少的品质之一。

第三段:严谨的训练和准备。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度科技性、高度危险性的任务,每一个航天员拥有参加任务的机会之前,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科技准备。周建平的训练秉持“严谨、细致、勇毅”的原则,涉及领域广泛,其中包括空间适应、运动训练、物理和医学方面的讲解、实际操作体验等诸多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些严谨的训练和精细的准备,为周建平安全完成航天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第四段:责任和担当。

成为一名航天员并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而是需要承担复杂多样的责任和担当。周建平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既承担了代表祖国和人民的责任,也承担着对于科技和航天领域的推动与贡献。同时,作为一名航天员,在面对如此高难度、高危险性的任务时,需要能够展现出超人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在周建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责任和担当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第五段:科技未来和自我的期待。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越来越成为人类探索科学和宇宙的窗口。周建平坚信,未来的科技将会创造更多更美好的机遇和挑战,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期待把握更多的科技机遇,为挑战未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她也希望借助自己的经历,为更多的人传播科技知识和精神,支持更多的人梦想起航。

结尾:

周建平是一个值得被敬仰的科技人物。她不仅具备了高超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更是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承担的责任推动着科技梦想的前进。我相信,她的经历和心得可以激励更多的人们追求科技理想和梦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四

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师,曾参与“神舟”五、六、七号任务,是中国第一批航天员中的一员。周建平的特点是稳健、细致和务实,他具备出色的多任务执行能力和高超的技术素质,一直受到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

周建平在航天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心得体会。他认为,航天员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时时刻刻保持警觉和维护安全。他说:“在太空中,一丝的马虎或粗心大意都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同时,周建平也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和配合,他觉得,只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才能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段:周建平对航天员的要求。

在周建平看来,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素质。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航天员是国家的形象代言人,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行为形象,展现出中国航天员的高尚品质。其次,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好各种科学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最后,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承受长期在太空中的恶劣环境和孤独寂寞的心理压力。

第四段:周建平的愿望和期望。

周建平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他希望能够为中国航天做出更多的贡献。他希望中国航天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同时,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航天事业中来,为中国航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

周建平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航天员,他的经验和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启示。航天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航天事业加油!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五

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让所有的中国人的心随之跃动、升腾。

“嫦娥一号”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又一步。怀着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兴奋和好奇,我们有幸采访了来我校参加学术活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等身材的他博学温和,一派学者风范,兴致勃勃地与我们谈起了载人航天工程,饱含深情地说起了大学生活。

近几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谈到这些,周建平神采奕奕,充满自豪。他说,在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中,拥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作出了许多贡献,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学有所长的.大学生全面参与。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动力;在国家航天事业的宏伟发展中,大学生大有可为。周建平认为,大学的时光是非常难得的,同学们应该懂得去珍惜。周建平就大学生如何搞好学习提出了建议:一是学习怎么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学会怎么去做人,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去奋斗。同时还要知道怎么样去正确评价自己。二是要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锻炼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像从事载人航天这样的事业,要求能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三是要做一个全面的人,要懂得善于合作、善于思考,能够积极面对成功与失败,善于抓住身边的机遇。周建平强调,重要的是在积极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人,周建平从各种途径关注、见证了湘大的发展。周建平先后几次来校,而每一次湘大给他的感觉都是焕然一新。他感叹,湘大的发展真快。这不仅体现在湘大的办学规模发展、校园建设的速度,更为重要的是湘大出了很多杰出的教授和学生,特别是一批校友颇具影响力。谈到这些,周建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特别提到了著名科学家袁亚湘先生,谈起对他的尊敬,周建平显得非常的真挚。他很有感触地说,在湘大能看到一批学术造诣很高,非常勤奋非常投入的教授和老师,这代表着湘大发展中的那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湘潭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文理工学科交叉,相互影响促进,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周建平十分看重文化底蕴在学校发展中的影响,他把文化看作一所大学的灵魂。他动情地说,湘大位于伟人故里,人文底蕴深厚。同学们要积极秉承学校的优良学风,在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在不断的发展中去创造一个好前景。周建平对所有湘大学子寄予了殷切期望。他欣然为湘大学子题词:“望湘潭大学的同学们,在美丽的湘大校园里,不断汲取科学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为国家强大做出贡献!”

让梦想翱翔,让青春飞扬。这是周建平——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和希冀。

周建平,1957年生,湖南望城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固体火箭结构光整性分析,参加了航天工程立项论证,以及5次“神舟”飞船发射全过程的的组织和技术决策,解决了大量系统级的技术难题。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六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彼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周建平看到卫星从头顶星空划过,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49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而曾经的少年周建平,如今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周建平提到,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应该走得更远。”在一档节目中,周建平这样说。

从大学教授到追梦航天人。

时针拨回至1992年,中央决定组织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主管论证的国防科工委请国防科技大学推荐年轻的科研人员参加论证工作,当时还是大学教授的周建平被选中。

经过半年的论证,论证组提出方案,当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初步建成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论证工作结束后,周建平还是回到了学校当老师。然而在7年之后,1999年,他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个多月后就随试验队专列进场,参加神舟一号发射任务,由此,开始了他20年的载人航天职业生涯,而这也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

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被长征二号f火箭送入太空,完成了各项关键技术验证。神舟一号成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早期的载人航天工程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质量水平、管理水平都比较薄弱。周建平说,当时神舟一号在发射场出了上百个质量问题,科研人员花了四个月时间才解决掉这些问题。

周建平说,他永远忘不了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当时大家都凝神贯注,等着火箭点火、起飞,飞行差不多十分钟进入轨道后,我就看到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的眼泪唰就流下来了。”这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神舟飞船一天后返回。当着陆场报告显示返回舱完好时,在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里,大家哭着笑着,所有人都拥抱在了一起。

决不能把风险带到天上。

2002年1月,中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飞船从发射场撤场的事件。神舟三号飞船从北京运抵发射场后不久,科研人员发现,飞船一个插座的两路信号中,有一路有一个点不导通,科研人员随即对所有点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除那一个点外,一千多个点都是好的。

由于飞船有冗余措施,设置了两路信号,其中一路中的一个点出现问题,并不影响飞行。而此时撤场,就意味着发射取消,回去重新进行检修,不论从时间,还是整体计划、经济角度考虑,甚至对人的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试验队最终选择撤场,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火箭进场后撤场。回忆起这段经历,周建平说:“我们决不能把风险带到天上。就这一次任务来讲,确实不一定出现问题,但如果以这样的理念去做事情,那只能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三个月后,神舟三号再次回到发射场上,没有检测出任何问题,顺利升空。

而这次撤场事件,也让航天人更清楚,不论何时,都要把航天的安全、产品的可靠放在第一位,一旦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必须一票否决。

2006年,周建平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此时,他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神舟七号要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

2008年9月27日,是目标实现的日子。航天员翟志刚准备出舱的那一刻,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然而,舱门开了一个缝,却很快合上了。

出现问题了吗?

在指挥中心的周建平却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丝毫看不出紧张。“我想了想我们的研制过程,想了想我看到的这个图像和数据,我觉得没有问题。”周建平回忆道,“发射前,我们每个人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为出舱做了大量的试验,做了各种方案和预案,甚至还准备了助力的装置,打不开舱门时,可以用这种方式开舱门。我相信航天员,相信舱门一定能打开。”

几分钟后,正如周建平想的那样,航天员翟志刚打开了舱门,完成出舱后,他手举国旗进行挥舞。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太空,第一次飘扬起了五星红旗。

宇宙那么大,我们应该去看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这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圆满收官,我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周建平说,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在周建平看来,载人航天的价值是独特的,人到哪里,人类文明就扩展到哪里。“我们的探索步伐,不会仅仅止于空间站。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走得更远。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的脚步将迈向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

陈冬,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硕士学位,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刘洋,女,汉族,籍贯河南林州,河南郑州出生,博士学位。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蔡旭哲,男,汉族,籍贯河北深州,硕士学位,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第一,把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开创性、奠基性的事件设为“中国航天日”,具有代表性和纪念性意义。

第二,有利于凝聚中国的力量。我们把航天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集中国力量。设立“中国航天日”有利于传承航天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笔财富,我们有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设立这个日子,有利于接续上述精神,使之发扬光大。

第三,有利于培植创新文化。中国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因为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己。所以我走出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条道路。

第四,有利于促进开放共享。航天工程是个大工程,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国际合作,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为人类增进福祉,需要我们各国共同努力,特别是大国。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七

9月1日消息,今日,在20xx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表示,中国或将在明年发射巡天望远镜,可探测宇宙暗物质,精度与哈勃望远镜相当,视场是哈勃的300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表示,我国计划在明年发射中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目前,巡天光学设施初样研制取得新进展,望远镜预计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发射升空。

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将架设一套口径2米的光学系统,并配备一系列最先进的探测器。

望远镜的大小相当于一辆大客车,立起来有三层楼高,重达十几吨,巡天空间望远镜主要分成两部分,包括巡天光学设施和巡天平台。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于20xx年前后投入科学运行,已规划的任务寿命是10年,通过维修可以不断延长寿命。

据介绍,我国巡天望远镜类似美国的哈勃望远镜,但许多性能指标却要高于32岁的哈勃望远镜。巡天望远镜的.成像质量、分辨率与哈勃望远镜相当,但巡天望远镜的视场比哈勃大300多倍,因为主镜探测器的性能决定了望远镜的性能。

除了主镜以外,巡天望远镜还搭载了一些后端模块,包括星冕仪、太赫兹、多通道成像仪等,通过这些模块的联合工作实现科学目标。巡天望远镜的光学设施安装在一个光学舱平台上,光学舱平台与我国空间站共轨飞行。

巡天望远镜不仅能够实现广域的巡天,还可以进行针对特定目标的极深度观测,能够实现400平方度的极深度成像观测。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伟表示,巡天望远镜的性能指标比欧几里得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等国际先进望远镜更加优秀。

载人航天周建平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八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感动中国》二十周年之际,《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特别致敬了中国航天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作为航天追梦人的一员述说了他们的故事。

航天追梦人:赤心贯苍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采访中表示:“未来,中国空间站将会是全球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理想平台,中国空间站将会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与科学探索进步。”

虎年到来,周建平总师谈到最希望完成的梦时,表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将在今年进行空间站在轨建造并进入在轨运营阶段。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会满足于近地轨道,我们的梦想是把中国人送到月球,送到火星,让中国人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引领者!”

航天员聂海胜在回忆太空生活时,深情且坚定地表示:“飞向太空、出征太空是我们航天员的使命。太空有许多让人留恋的地方,非常美妙。作为一名航天员,我时刻做好了准备,出征太空!”

刘伯明不仅是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的`中国航天员,回到地球,他还是一位在读博士,“在我面前这都不是事儿!我的特点就是攻坚克难、愈战越勇,有挑战才有机遇!我相信,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我精心准备,最后都会迎刃而上。”在谈到博士论文时,刘伯明也自信满满:“马上快毕业了,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冲刺!”

作为乘组中最年轻也是首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汤洪波在回到地球后立即开始了重返太空的准备:“我期待能够早日重返太空。我的工作经历了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是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保卫祖国的领空;第二个‘十年’是作为一名航天员在准备和等待执行飞行任务;第三个‘十年’是从20xx年开始,我的目标成为了早上、多上、上好,完成好每一次任务。”

驻留在中国空间站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也作为航天追梦人的一员发来了寄语,航天员叶光富表示:“20xx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当时我只有23岁,还是一名飞行员,震动环宇的首次飞行给我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航天员王亚平表示:“20xx年是航天的丰收年,航天人们从《感动中国》获得了很多温暖。”航天员翟志刚表示:“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决完成各项任务,请全国人民放心!”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20xx年将接续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并转入运营阶段,中国人对浩瀚太空的探索将开启新的征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