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化宫国学讲座心得体会实用 国学文化课堂的心得体会(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9:55:08 页码:13
文化宫国学讲座心得体会实用 国学文化课堂的心得体会(四篇)
2023-01-08 19:55:08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文化宫国学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一

我想大家已经参观了宏伟壮观的玲珑秀美的天星桥竟区和黄果树大瀑布。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主要参观的是龙宫风景区,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龙宫的地下宫殿有840米的水程,仅是龙宫的第一部分。

安顺龙宫国家级风景区,是一个以典型宗教人文和岩溶风光的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龙宫主要位于贵州省西部的安顺市境里,距离安顺市有27公里,与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相距45公里,距离贵阳132公里,属珠江水系,平均海拔约1000至1400米。

贵州龙宫景区以水溶洞、旱溶洞和洞穴瀑布为主,包括秀丽的田园山寨,粗犷雄伟的山野峰峦,嶙峋古怪、翠竹簇拥的石林等多种景观,风景资源丰富,类型繁多,景观奇特,集山、溪、水、林、洞、瀑、湖、石于一体,实属罕见。龙宫景区属叠系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于3 龙宫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平均气温为14.6℃,气候十分温和。整个景区的山峦起伏,溪流环绕,自然环境质朴清新,大气的水体未受污染。贵州龙宫中心景区,景点丰富,内容齐全,是整个风景区之精华。这里既有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巍峨壮观的悬崖峭壁和嶙峋峥嵘的石林,又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恬静淡雅的田园风光。同时有被游人称作中国"三最"的奇特景观资源,第一最,龙门飞瀑属洞中瀑布最大;第二最,地下暗河最长,全长有5000米;第三最,龙宫天池天然辐射量全国最低。地下暗河串联三十余座山头,接九十余个暗河溶洞。

各位团友,就让我们轻轻松松地乘着这条小船去探寻那神秘的龙宫世界吧。龙宫融水洞、旱洞、峡谷、峰林、绝壁、明流、暗河、漩塘、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组成一条神奇的旅游风景线。分为中心景区、漩塘、油菜湖、仙人箐四个著名景区,可谓鬼斧神工天造就,集天地之精华而成。1985年全国园林学专家门来此考察之后,认为龙宫实在是太"绝"了。它绝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奇绝、雄绝、秀绝、妙绝。贵州著名书法家张星槎先生为龙宫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吞石为洞,吐石为花,神工赖水造",下联是"聚水成渊,覆水成瀑,胜景依石生"。"绝"字的天机被诗人一语道破。

龙宫的景致不仅绝,而目"神"。这个地方特别能够激发人类奇特的幻想、想像和联想的能力。它的神就在于,这里不仅山奇水奇洞奇,而且可以找到龙的踪迹,体验龙的神出鬼没,是感悟中国龙文化的圣地。《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龙王水晶宫,都集中在这里,人们可以在这里一一找到对应的景观,因此,不能不说它是中国龙的神话传说的体现。您来到这里,会感觉到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进入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秘世界。

龙宫话龙

我们的龙之旅,就从这座进入龙宫的大牌坊开始。中国人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逢新春佳节少不了要玩龙灯,端午节要划龙船,久晴不雨要耍水龙,遇到洪水泛滥则要祭龙王。龙在中国文化习俗中无往而不在,无处不显灵。不是吗?清冽碧透的泉水往往有"龙泉"的美称;深不可测的水潭,大都称为"龙潭";绝妙的山形一定被称为"龙脉";华丽的宫殿往往叫做"龙宫"。茶以"龙井茶"为好,食以"龙门宴"为佳,最锋利的剑谓之"青龙剑",最名贵的马谓之"乌龙驹"。许多优美的传说都和龙王、龙女、龙王三太子、龙宫有关,脍炙人口,千古不衰,难怪人们把讲故事叫做"摆龙门阵"。 龙是中国的吉样物,但凡沾上"龙"字的词,都含有吉样、喜庆、振奋、腾飞的意思。比如。龙飞凤舞"、"龙凤呈样"、"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吟虎啸"、"龙游四海"、还有"鲤鱼跳龙门"。所以,中国人自认是"龙的传人"。至高无上的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而把他的子孙叫做"龙子"、"龙孙"。龙在人们的心目中神乎其神,高深莫测。龙的形象,神奇而古怪,它是马的头、鹿的角、虎的限、牛的耳、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真是神气活现。龙是神物,在人们看来,它有超凡的本领,上天可腾云驾雾,"薄乎天光";下地可入深潭、倒海翻江,有呼风唤雨、惊起雷电的神力。 人们或许会问,在自然界中究竟有没有真的"龙"呢?在距今两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恐龙曾称霸世界1亿多年,而在此之前的三叠纪还有过许许多多的海生龙。不过,至今还没有找到像中国人传说中的这种龙。中国人心目中的龙产生于车富奇妙的想像之中,它是 许多自然现象如风云雷电、冰霜雨雪、江河湖海、珍禽异兽、各种动物的模糊集合物。它也是中国许多古老民族的图腾总汇,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权力的象征。

水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之物,它既是生命之源,又是万物之目,蒸发可以升腾上天变成云雾,聚集又可以下沉为雨雪;在地面上可以形成江河湖海,又可以潜入地底,成为阴河暗湖。因此在《说文》中这样解释:龙者,能隐能现,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升能降。"龙"这个形象其实正是水的形象,所以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龙官的神韵就在于水,这是一条神秘的水。它本是一条小小的河流。从山谷中出来。几次潜入地下,几次又涌冒出地面,穿过了二十几座山峰,经过了几番回旋。这还不够,它还在地底形成一个巨大的瀑布,吞云吐雾之后,这才滔滔流去。这一切的情景难道不就是龙的神奇身影的再现吗?现在,就让我们沿着龙的脚印,去寻找龙的踪迹吧!

有关文化宫国学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莅临宋街东面入口处。这条百余米的仿宋古街,具有浓厚的宋代江南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如梦,酒旗倌风,古韵犹存。神经宋街有大小店铺几十家,主要销售饮誉内外的武夷岩茶、蛇制品、旅游工艺品。此外,还有酒铺、茶观,客人随到随饮,十分方便。古老的闽越文化宋街上展现着她那迷人的风采,使她成为向中外游客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长廊。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位于宋街入口处的武夷山历史文物陈列馆。这里陈列展出武夷山市博物馆部分收藏文物。主要有武夷山历代名人塑像和形象地介绍武夷山先民如何治理、开辟武夷胜境的实物、模型及图片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实物就是1973年9月取自武夷山观音岩洞内的武夷山一号船棺。这个模型就是古汉城遗址模型。

经碳14测定,武夷山一号船棺距今已有3800多年,相当于夏代的晚期。武夷山架壑船棺的遗存,为研究福建省行秦历史和探讨古越族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城村古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西南一公里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汉城遗座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崇阳溪环绕城的东、西、北三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三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挖有护城壕。经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宅、治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建筑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与当时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独树一帜的"干栏式建筑"。古城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和沟谷建成,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令人称奇。城村汉城,究竟是闽越王余善的行宫,还是汉武帝平定闽越后设立的一个军事城堡,它是怎样兴起衰落,还有待考证。

步出文物陈列馆,沿宋街前行,前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三清殿。三清殿是我国道教宫观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隆庆元年(1567年)冬应召北上时,曾在殿中墙上题诗一首:"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取封候印,愿向君王换此山。"

大家请看,三清殿前有一组石碑,其中最高的这块是刘公神道碑。它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原立于五夫镇刘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于三清殿中珍藏。1985年10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神道碑详记宋代大儒刘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迹。刘子羽,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议大夫,在江苏镇江知府任上时,因触怒投降派秦桧,被罢职家居。他是朱熹之父朱松的挚友。朱松死进,朱熹年仅14风,遵父遗嘱,奉母举家投奔刘子羽。刘子羽侍为子侄,精心教诲,终于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为报答刘子羽抚育之恩,朱熹含泪撰文并书写了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碑额上的篆字:"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系南宋吏部尚书张式所书。神道碑左边这块诗碑,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龚一清的140字《游武夷记》七言古诗。右边的石碑是清朝正年间崇安县知县刘靖题写的"洞天仙府"和1962年现代文豪郭沫若视察武夷山时抒写的“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的《游武夷泛舟九曲》诗碑。1985年10月有关部门还在三清殿中心堂设立"中美武夷山兰亭学院"(后改为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名学员。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建筑学家、=电影导演、记者、心理学家等,在武夷山边观光游览边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外籍学员的欢迎。

出三清殿,前行百余米,前面这座洁白如玉的徐霞客塑像,就是1996年武夷山市为纪念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考察武夷山380周年而建造的。1620xx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亲手缝制的云游冠,从家乡江苏江阴县(现为江阴市)出发,穿浙江、过江西,首次踏上了入闽的艰辛道路,对武夷山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就中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他几乎踏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不朽名篇《游武夷山日记》,精确地记载了武夷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排列和九曲溪的发源流向,记载了峰峦崖谷和洞穴溪潭的位置,出色地描绘了神厅秀丽的武夷山水。

徐霞客塑像后面的这座山峰就是大王峰。现在我们沿"徐霞客入山处"牌坊开始向上攀登。大王峰,又名天柱峰、纱帽岩,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严而得名。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海拔526.8米,四面陡峭,攀登较困难,是武夷山三大险径之一。当年徐霞客登大王峰时,日已西薄,下山寻路不得,竞"以手悬棘,乱附而下",险些青山埋忠骨。如今登峰的道路经过整修后,已是有惊无险。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峰顶还有一半路程,请大家继续努力。前面这块巨石是"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从这里再登一梯,过小石门,大家看到的这口宽七尺,深三尺的水池,名为"天池",池水极为清沏,虽旱不竭。池上石泉为"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从这里再上一梯,大家可以看到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升真观遗址。从观左拾级而上,大家看到的这一块平地,则为"通天台"。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峰巅有一罅,宽约一米多,下窥黝黑,投以石,声殷殷如雷,片刻方息。相传这就是宋代屡遣使者投送"金龙玉筒"的地方,故名"投龙洞"。峰顶古树参天,积叶遍地,极为平旷。从峰巅俯瞰群峰碧水,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横欹在大王峰北侧,其麓相连,高不及大王峰的这座山峰就是幔亭峰。登帽亭峰的道路有二条,一是由大王峰升真洞旁上去,一是由换骨岩右侧直上。幔亭峰顶,地势平坦,有一片巨石,状如香鼎,叫做"宴仙坛"。据宋祝穆《武夷山记》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古三仙人,在幔亭峰顶张幔为亭,结彩为屋数百间,大宴乡人,应召而来的男女二千多人循虹桥鱼贯而上,到了峰顶,幔亭、彩屋铺着红云茵、紫霞褥,金宇氤氲;鼓乐齐鸣,歌声嘹亮,席间食品全非人世间所有。歌师彭令昭高唱《人间可哀之曲》。随着歌声一停,空中隐约传来环佩车马声。仙人消失了,乡人随之下山。忽然间暴风骤雨走红桥,峰顶顿时空无一物,只剩丹崖翠壁依旧。"幔亭"之名即由此而来。镌刻在幔亭峰乐壁的"幔亭"二字,大四方丈,为明吴思学所书。石刻下方有一块巨石,浑然方正,上大下小,约莫可坐数十人,俗称"棋盘石"。相传当年汉武帝派遣使者来武夷山,就是在这里用乾鱼祀武夷君的,所以又称"汉祀坛"。

幔亭峰北面这座山峰是换骨岩。相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都要在此"换骨",方能羽化登仙,岩之得名,由此而来。换骨岩上有两个岩洞,一个叫灵云洞,一个叫云虚洞。灵云洞分上、下两洞,上洞在南壁,下洞在东壁,上下盘旋,互相沟通,宛如高楼上的回栏曲槛。上洞的石罅中,有泉七孔,四时不竭,名为七星泉。传说喝口七星泉的水,就能消灾除病。云虚洞在在岩的北壁。洞内方广数丈,可纳百余人。洞中有小楼两楹,不施片瓦,风雨不侵,俗称"仙女梳妆楼"。相传这是武夷山孔、庄、叶三位仙女修真的地方。

换骨岩北面有石三块立于岩巅,即人们所说的三姑石。三姑是指"太素孔君、太微庄无君、太妙叶元君"。相传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崇安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焦。有一天,农人江小三的换骨岩下灌田,忽见三位道姑打扮的女子沿山径走来。她们见江小三等农人灌田辛苦,便招江小三上前,授以小葫芦和秘诀后便飘然而去。江小三如法施行,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救活了枯焦的禾苗。为感谢这三位仙姑,清江小三来到了她们居住的"云虚洞"。正端祥间,忽见洞门大开,一道童引出这三位仙姑。江小三慌忙上前叩谢。三位仙姑告诉他:"我们本是会稽上虞人,唐天宝年间,来武夷山学道,栖息于天柱峰下,一日遇见皇太姥,授以"丹诀",承她指点,在换骨岩云虚洞中修练,今修烘已毕,就要离开武夷山"。说完,这三位仙姑倏地不见了。后乡人为纪念这三位仙姑,便将换岩骨巅的这三块巨石取名为"三姑石"。

各位朋友,请大家随我下山。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建筑物就是武夷宫。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是万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九曲溪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宫殿。宋大中祥符二年(1020xx年),增修屋宇达三百多间,建筑面积达数百亩。宋绍圣二年(1095年),宋哲宗降旨大建宫殿,改名"冲估观"。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著名理学家朱熹、刘子 等都曾任过冲佑观提举(相当于现在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主任一职)。元泰定五年(1320xx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 。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拔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1520xx年),观又遭火焚,次年修复。到清末,又加倡修,即为武夷宫。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 ,后仅遗留下几间空房和断垣残壁。80年代末,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已重新修复。修复后的武夷宫,现已辟为朱熹纪念馆。馆内主要展出朱熹及闽学著名人物蔡元定、游九言、刘仑、黄干、真德秀等生平事迹。大门匾额上“朱熹纪念馆”这五个醒目大字,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方毅同志视察武夷山进留下的墨宝。庭院中的这两棵桂树,相传是朱熹亲手所植,已有八九百年的岁龄。

各位朋友,武夷宫景区的游览到此结束。下一站天游峰景区。

有关文化宫国学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三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您此次的导游讲解_____。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在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基础上建设的,是中国首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现存遗址36处,其中地面显现遗址6处。总占地3.5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宫的4.5倍,于20xx年10月1日盛大开园。

大明宫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王朝的皇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最后因为兵火战乱毁于公元920xx年,存世270年。

大明宫是一组宏大的皇宫建筑,与秦阿房宫、西汉长乐宫、未央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宫殿群,是古代最壮丽的古建筑群;它也是灿烂辉煌的唐政治及文化的中心,唐代21位皇帝中17位都曾在此朝寝;它见证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我们今天的参观,就是一次唐代历史和文化的体验。我首先介绍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

丹凤门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共有五个门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门楼。丹凤门的名称,除短暂时间叫过明凤门外,其余时间都叫丹凤门。丹是红色,代表热烈、兴旺,而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曾被历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图腾。丹凤合起来就是红色的凤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凤门为古代城门中最高等级五门道制的杰出代表,北对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南边是长安城中南北向最宽的、达184米的丹凤门大街。丹凤门的五个门道,每个门道的宽是8.5米,比现在天安门的门道都要宽。门道中设有石门槛,这些石门槛上刻有石槽,两道石槽间的距离是1.36米,只有两轮间距离与它相吻合的车辆才能通过,而不相符的车辆就会被门槛拒之门外。这种强制要求车辆轮距一致的规定从秦始皇时期就有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车同轨”。应该强调的是,当时全国的车轮距都是一样的,车轨符合标准就可以畅行天下,而如果不符合规定的轮距,那就一个门槛都过不去,寸步难行,这种“车同轨”显示了一个统一大国的政治权威。五个门道总计达51米多,与长安城的正南门明德门一致,是唐长安城仅有的两座五门道的大城门。丹凤门门阙墩台总长74.5米,南北宽33米,它的建筑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都创下中国古代皇宫的宫门之最。丹凤门内有登城的马道,宽3.5米、长54米,不仅人与马,就是车辆也可沿马道驶上门楼。20xx年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的残存门址包括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宏伟建筑,是根据复原研究和模拟设计而构筑的保护性展厅。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采用现代技术修建的遗址保护大厅,它将真正的遗址罩在大厅内。大厅内丹凤门遗址博物馆,是三层框架结构,内部空间用于保护和展示丹凤门遗址。为了达到既保护遗址又不影响参观视线的目的,博物馆的建筑结构距离遗址的边沿约为60厘米,博物馆外墙的色彩全部选用淡土黄色,为的就是要使这座建筑既能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伟端庄的风格气派,又有别于其它仿古建筑。

丹凤门是一个交通通道,也就是我们通常概念中的门,这个门是皇帝进出大明宫的主要通道,由正中的门洞进出;其它官员只能由两侧的门洞通行,右进左出,这种办法是贞观时的名臣马周制定的,而直到今天,我们的交通规则还是沿用这种“靠右前行”的办法。丹凤门不仅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统治者与民众沟通的最佳场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场所。每逢颁布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会、献俘等活动时,皇帝会出现在门楼上,供万民瞻仰,山呼万岁。史书记载,每逢皇帝宣赦也就是宣布大赦的时候,丹凤门前一侧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悬一只金鸡,另一侧放一面大鼓,百姓聚集在门前广场上,待皇帝登楼,而被赦免的囚犯在鼓声中引至门前,赦令宣读完毕后就当场释放,唐人杨巨源有诗道:“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杆下鼓千声”,说的就是宣赦;此外,皇帝发布改元之类需要向全民公布的诏令,也一般都在丹凤门上;唐玄宗还曾两次在丹凤门门楼上举行宴会,招待突厥首领和使节。这样,丹凤门就兼有观礼台、检阅台、受降台、宴会厅的功能,其影响力是其它的宫门根本无法比拟的。我这样说您就该知道结论了:丹凤门在唐代的作用,就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天安门,或者说,丹凤门就是唐代的天安门!

游客服务中心(3d影院)

游客服务中心是由法国雅克—费尔叶建筑设计公司严格按照5a级景区标准设计的,是园区内的综合旅游服务区。说起法国的雅克—费尔叶公司,您可能不是非常了解,但是提到上海世博会的法国馆,您一定不会陌生,法国馆就是由雅克—费尔叶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

游客服务中心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内设有售票处、导游联络处、物品租赁寄存处、医务室以及游客休息厅;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园区概况、获得旅游信息,租赁寄存物品以及使用便民服务设施。大厅内还设有三个沙盘,分别展现唐代大明宫的复原模型、遗址公园所占区域拆迁前的面貌以及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现状模型,使您在进入园区前就能够对大明宫的过去及现在有所了解,也为接下来的游程做好充分准备。北边区域是影院区,这里有西北地区首家imax 3d巨幕影院,您可以凭手中门票观看中国首部imax3d故事片——《大明宫传奇》。这部重金打造的影片,首次全程使用imax3d摄影机拍摄,据说,全球能够操作这种机器的人,不超过10人,金铁木导演通过一段考古发现引发的传奇爱情故事,将您带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明宫,让您领略大唐盛世和发生在长安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2号厅会循环播放园区导览片,方便您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游览路线。imax厅可容纳300人,屏幕尺寸16*19米,每半点播放,片长35分钟。1号厅为3d厅。2号厅观看不需要门票。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大明宫在拆迁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所处的地区被西安人称为道北,因为这里位于陇海铁路以北而得名。1935年,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给西安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抗日战争中黄河决堤,大量灾民沿铁路线逃难到这里,使得道北地区一夜之间棚户林立、变成西安最大的贫民窟。

在解放后的规划建设中,西安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东、城西、城南都是旧貌换新颜,惟独北门外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变化。全西安市棚户区面积300多万平方米,而道北一带就占有200多万平方米,是总数的三分之二。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前,改造范围内有88家企事业单位、6个城中村、350万平方米房屋,居住有2.5万户共10万余人。这里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普遍偏低,户均住房仅20多平方米,卫生及治安环境较差,这一状况与西安文明古都的形象极不协调,而且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20xx年10月,按照国家“”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经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全面承担了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的规划建设。以“整体拆迁,整体建设”为保障,以改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努力建设人文、活力、和谐西安的示范新区。

随着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的启动,公园范围内原来生活的10万余人先后迁出,对他们进行了妥善安置,创造了西安旧城改造史上的一个奇迹。

如今,以前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御道广场

观看完电影,我们眼前开阔的场地就是唐代大明宫的御道广场。御道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门进入主殿的通道,是皇帝进出入宫城的专用通道,连皇太子也不敢横行。据说汉成帝为太子时,元帝急招他入宫,住在桂宫(未央宫北)的成帝,出龙楼门之后,由于不敢横行御道上,一直向西绕到直城门,才进入未央宫。大明宫御道从丹凤门的中间门道一直向北延伸至三大主殿前。御道的存在意义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一般并不常用,只是在举行重要的礼仪活动时才派上用场。

御道广场也就是大明宫的“殿庭”,是皇帝举行大典、阅兵、接见外国使臣的开阔场所。史书记载:含元殿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约588米),东西广五百步(约735米)。现在御道广场的长度和宽度都要比唐代略短,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确定“御道”是一个南北长630米,宽390米的中轴对称区域。我们通过对御道历史形制的恢复,为您展现恢弘、庄严、肃穆的历史氛围。

今天的御道广场在白天和夜晚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白天庄严大气,晚上有照明系统的配备,这里就有一番温婉的感觉。广场两侧的门形建筑就是主要照明设备,我们引进西门子的最新照明技术——二级反光板,这样的灯光既明亮又柔和,不会刺激游客的眼睛,同时,广场上散布着5400多个led彩灯,不停地变换色彩,简洁而不单调。

简单介绍了御道广场的主要情况,我们现在来到了龙首渠和金水桥前。龙首渠是为大明宫供水的主要水源,取水点是在浐河中游;龙首渠上架有三座桥梁,正对含元殿的是御桥,专供皇帝通行,而东西两侧的就是供百官上朝的上马桥。这三座桥又都叫金水桥,意思就是最高等级的桥。这一专称一直保留到后代,所以,今天北京天安门前的五座桥也都叫金水桥。

含元殿

过了金水桥,我们已来到了含元殿前。史籍有载,含元殿建成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四月二十三日即含元殿建成当日,唐高宗曾亲临视察。含元殿自建成起就成为都城长安的标志性建筑,不仅称著当时而且享誉后世。宫名谓之“含元”,与中国古代六经之首的《周易》有关。唐代著名文人李华在其《含元殿赋》中写道:“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说,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含元”象征万象之尊,含元殿至尊无上的地位也可见一斑。含元殿在武则天时曾改名为“大明殿”,唐中宗即位后又恢复其旧称。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它修建在龙首原的最高点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含元殿遗址,从东往西为77米长、从南往北有43米宽,而再加上栖凤、翔鸾两阁,东西就有150米长,在翔鸾、栖凤的前侧方30米,又有东西朝堂,是百官侯朝的场合。东西朝堂规模也很宏大,显示出一种盛世强国的气魄;而在朝堂再向外,是左右金吾仗院,这是大明宫的卫队和仪仗队的驻地。

这么大的面积,如果说具体点,就是含元殿为十一间大殿,比今天北京故宫的正殿太和殿面积大四分之一,但含元殿与栖凤、翔鸾两阁是连在一起的,算面积必须要合起来算,如此一来,含元殿的总面积就相当于北京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总和!(三大殿的面积为:太和殿约1950平方米,中和殿580米,保和殿1240米)太和殿与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山西大同华严寺大殿、北京十三陵中长陵的稜恩殿,并称为当今最大的四座土木结构建筑,但含元殿比它们中的任何一座都大得多,可见它是如何的宏伟!含元殿殿基高出地面15.6米,差不多有今天的五层楼高;它由主殿和两侧的翔鸾、栖凤两阁组成,两阁与主殿之间有廊道相连,而殿前还有供大臣登殿的龙尾道。由于龙尾道又高又长,人沿着龙尾道盘旋而上还真要费一点力气。晚唐时,有一位大臣上朝,但他年事已高,等他登上台阶进入殿内,已经是气喘吁吁。但此时正好赶上皇帝在发布诏书。他只顾上喘气,却听错了诏书的两个字,后来被罚一季俸,也就是被扣了三个月的工资。这位大臣是谁呢?就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这件事听起来有些幽默,但这也反映了唐朝一方面要严肃朝堂纪律,连柳公权这样德高望重的大臣都不放过,而另一方面仅仅罚俸,也是用宽松的办法处理矛盾;此外,这也反映了含元殿的高,高到让人登殿会大喘气的程度,对比之下它确实是已知中国古代宫殿中最高的一座。

我们登上含元殿遗址,但准确的说,我们登上的是罩在遗址外面的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就是在原来的夯土遗址外面,加一层土或砖,而样子又同原来的遗址一样,这种办法叫做保护性复原,既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又能供人参观,是我国首创的古遗址保护办法。我们现在看到的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和中国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被树为大遗址保护的典范,得到国际古遗址保护协会的高度评价。含元殿遗址历经千年风雨,已是一处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在遗址上面看到的是柱础,有一个柱础,就表明当初这里有一根柱子,而柱子就是支撑整个含元殿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我们注意最西边的一个柱础已经残破,罩着玻璃,但只有它才是含元殿柱础的原物。从唐代开始,柱子的高度与柱粗也就是柱子直径的换算逐渐形成定式,即高度大约是柱粗的9倍,柱子越粗也就越高,因此,从这些柱础可以直观地看到柱子有多粗,而知道了柱子的直径,自然可以推算出殿宇的高度,例如,柱粗为70厘米,柱高就是6.3米。这种柱粗与柱高的换算比例在唐代还只是一种经验,而到了宋代就被写进官方认可的《营造法式》,成为标准化的建筑规定。事实上,当初含元殿所用的巨型木材,很多都是途经千里万里、历尽千难万险才采伐和运输来的,有的甚至来自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江西。有人讲明清时代的建筑之所以没有唐朝的那么大、那么高,是因为那种适合做殿柱的千年巨木早在唐朝就已经被采伐光了,这话有一定道理。事实上,杜牧在《阿房宫赋》一开头就说:“蜀山兀,阿房出”,意思是秦代为了建宏伟的阿房宫,把咸阳附近的大树都砍光了,蜀山变得光秃秃的;而后面西汉又大规模建长乐宫、未央宫,砍树的距离不得不越来越远,到了隋朝建大兴城时,就只能到几千里外的江西去找了。再后面即使到江西也没有了。所以,一座伟大建筑的建成,往往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离开统一大国的举国之力,想兴建这样的建筑是很难做到的。

遗址博物馆

游客朋友,我们面前的这座位于含元殿与宣政殿遗址间下沉式建筑就是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半地下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10570平方米。包括中央展厅、多功能演艺厅、多功能临展厅、办公用房及设备用房。中央展厅占地3600平方米,由北京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常设展馆《云里凤城宫阙飞——大明宫历史文化与遗址保护展示》,分别从唐大明宫的布局、营建、使用、毁废及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等方面加以系统介绍。馆内展出各类精品文物284件(组),并配合声、光、电、壁画及三维立体复原模型图,全面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王朝近320xx年的荣辱兴衰。通过展陈也同时介绍了遗址公园的项目启动建设之初受到社会各界相关领域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作为国家xx大遗址保护工程、丝绸之路整体申遗龙头项目,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以全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微缩景观

从遗址博物馆出来,透过那些珍贵、精美的文物,您可能会更加好奇:置放、保存如此精美文物的大明宫,它的原貌又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现在就到微缩景观为你解开这个谜团。

基于国际公认的 “遗址之上不能复建”的遗址保护原则,同时也是为了还原大明宫的原貌,大明宫保护办联合北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打造出了“微缩大明宫”

以1:15比例打造的高仿真微缩建筑,使我们能真实地领略昔日大明宫的风采。在这里,您可欣赏到唐大明宫内的宫殿、宫门以及亭台、阁、池榭塘观等建筑上百处。项目从20xx年6月开始建设,汇集千余名能工巧匠的心血,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有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栋,全由手工打造。每个宫殿中的门前都装饰有小红灯笼,在夜里,这些灯都会打开,将整片微缩景观照得灯火通明。而这里的植被,则是由苏州园林设计所设计,选种低矮良木,配合微缩景观的精美玲珑。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微缩大明宫的南宫墙,最中间的正是丹凤门,除此以外,南宫墙上还有建福门、兴安门、望仙门和延政门。走进微缩景观,大明宫规整的布局立刻呈现在我们眼前,布局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是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法配置建筑,即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排列着: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重玄门等重要建筑;二是“前朝后寝”,就是将宫内空间区划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南半部为前朝区,是处理朝政的办公区域;北半部是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后寝区,分布着用来举行宴会乐舞、游乐休闲,以及宗教建筑。

这里再在结合微缩景观,简单说一下大明宫在建筑方面的一些特点。唐代的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门扇分上中下,上部高装直棂便于采光;宫殿栏杆多用勾片栏板或用卧棂栏杆,其下护以雁翅版;殿顶有烧制的鸱吻;台基除临水建筑使用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外,一般建筑都用砖石二料构成,再在台基外侧设散水一周;唐代柱础多用莲花柱础,比较矮平。城楼基座有斗拱,用梯形梁架做城门道或用叉手做城门道。

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种。灰瓦较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宫殿和寺庙上。大明宫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蓝色次之,并有绿琉璃砖。建筑中还有用木做瓦,外涂油漆以及“镂铜为瓦”的;此外,唐代建筑的屋顶坡度较缓,屋顶曲线恰到好处,歇山顶的房屋收山很深,并配有精美的悬鱼;较重要的建筑都用线条鲜明的筒瓦,在屋脊上还常用不同颜色的瓦件“剪边”,更加突出了屋顶的轮廓。以上这些,再加上雄健的斗拱,深远的出檐,素雅的外墙粉饰和带“侧脚”、“生起”的立柱,便形成了大唐建筑高贵富丽的形象。

考古探索中心

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位于右金吾仗院广场遗址处,原为医药厂的仓库,后经改造而成。总占地面积43720平方米,是大遗址综合科研教育基地。展陈区域由英国牛津大学设计,由3个廊道连接起4个展厅,分为4个主体单元:物品陈列、考古勘探、文物修复及世界文化遗产。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什么是考古、如何进行考古工作、考古队现代社会的影响及教育意义。展馆中的电子仪器及拼图游戏可使人们亲身体验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使这项神秘的学科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使得本只能才实验室完成的工作展现在世人面前。球幕电影《飞跃大明宫》利用航拍技术和现代化高端设备,使游客可以立体化地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视觉享受。

好了,亲爱的各位游客朋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谢谢您的参观游览,欢迎您的再次光临。

有关文化宫国学讲座心得体会实用四

实行城乡统筹管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树立农村文化服务理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完善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文化和谐发展,社会安定文明。

建好公共文化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办好农村文化站,努力服务人民群众。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新农民文明风尚。

繁荣文化,传承文明,宣传科技,培智富民。

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风尚农民文化。

文明建设的窗口,的学校,科技培训的阵地,学法普法的课堂,文化娱乐的阵地。

办好农村文化站,努力服务人民群众。

大力开展农民文化培训,积极实施绿色证书活动。

繁荣文化,传承文明,宣传科技,培智富民。

丰富农村社区文化,提升村民文明素质。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改变农村文化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改善农村文化面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文明和谐。

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风尚农民文化。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深化村民自治管理功能。

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文化服务全覆盖。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加强文化建设,构筑和谐农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文明和谐新农村。

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赢。

积极投身“四清四化”,为创建文明村庄做贡献。

办好农村文化站,努力服务人民群众。

大力开展农民文化培训,积极实施绿色证书活动。

繁荣文化,传承文明,宣传科技,培智富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