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29:27 页码:14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12篇)
2023-11-19 08:29:2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会。怎样利用适当的文学修辞手法来写一篇有韵味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的写作风格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不同风格的范文供大家选择。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张连印当初回乡造林,就是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来绿化荒山。

除了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奋战在荒山造林第一线,他还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张连印先后筹措资金数十万元,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长的灌溉渠,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了基础。

第二件事,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适合家乡自然环境的20多个树种,育成树苗近200万株,提供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

第三件事,将自己绿化荒山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使张家场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2007年7月,这个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

2011年,张连印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却仍在第二年开春坚持从治疗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线。“我得让大家都看到我,这样才能发动集体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连印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县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罗棋布,方兴未艾。

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还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一个山包最高处,建起了凉亭,取名“将军台”,以感激他对家乡人民的贡献。

也似乎是命运的眷顾,癌症确诊已经过去10年了,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身体逐渐健康起来。

有人戏称,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

如今,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荒山、荒坡变成了林地。张连印说,“我在这里多种一棵树,就多培养一名环境‘卫士’。”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麾下205万个环境卫士的“树司令”。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从报名面试到顺利被录取,再到开始接受训练,这一整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体验和知识。在这里,不仅培养了我出色的技能,还塑造了我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的品格。

第二段:学习体验。

在时代楷模航空大学的每一天,我们都会接受不同的训练,包括模拟飞行的课程、航空知识的学习,以及体能的训练等。我最喜欢的训练当然是模拟飞行。在这里,我们可以体验到飞行的整个过程,从起飞到降落,直至完美停靠。这里需要我们呈现出机长的精彩表现,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么多次的训练中积累经验,磨炼自己的技能。

第三段:责任感和担当。

在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学生们被教育和激励,要时刻具备责任感和担当。这是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从业者的责任非常大,一旦出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也会对他人或者是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这里,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这是我们作为一个职业人士需要遵守和承担的基本义务。

第四段:团队合作。

在飞机上,任何一个小事故都可能铸就大灾难。因此,时代楷模航空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各种任务和实验中,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样的合作能够帮我们克服挑战、解决问题,同时也加强了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第五段:结论。

通过参加时代楷模航空大学,我获得了宝贵的学习和体验。从技能、知识到品格,这里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身上所拥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行业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这些经历和所得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并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职业人士。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有着多年领导工作经历的张连印,非常明白凡事“予则立”的道理,一开始他就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工作。他首先在省林业勘测设计院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将对村子周围1.1万亩荒山的绿化绘制成蓝图。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合同,明确提出一不要地权,二不要林权,30年后植树造林成果无偿交给乡村。同时,张连印多方筹集资金,雇佣工人,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绿化荒山打好了基础。

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比想象中要难得多。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

堂弟张连茂劝他说:“大哥,风沙地里难栽树,村里种了几十年的树都没活几棵,咱就别费心思了。”可张连印不信邪,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苦思冥想:“很显然,脚下的高原风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养能力差,树木成活率低,没有科学的栽植办法不成。”随后,他走大同,上北京,四处求教,终于掌握了在沙化地严重地区植树造林的要领。

左云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抢在_的几天内完成。每到这时,张连印早晨5点就起床带领工人上山植树,午饭就在山上与工人一起吃干粮,每天都干到夜幕降临才收工。由于技术得当、功夫下到,树苗的成活率不断提高,张连印暗自高兴。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004年下半年,由于没人看护,正在疯长的几万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看着被啃食的树苗,张连印眼含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放牧的人啊,你可知道这几万株幼苗的成活比养羊赚钱更加艰难!”事后,张连印没有听从别人在林地撒毒药、设栅栏的建议,也没有向乡亲们索赔,他找到村里的干部,把本村的牛倌、羊倌集合起来开了一次会。张连印在会上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我回来种些小树就是要改善家乡的环境,希望大家能帮一把。”会后,张连印又从有限的资金中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胶鞋。

张连印以德报怨的做法感动了饲养牛羊的乡亲们,从那以后,每次放牧他们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幼林逐渐茁壮成长起来。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村民眼中的“农民院士”朱有勇,五年来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村土地上,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为民是科学的底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殷殷期盼,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庄严使命。正因为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说出了“没有让老百姓享受到科技成果,是我的失职”这样掷地有声的话。

脱贫攻坚能有今天的成效,与一大批像朱有勇一样把毕生所学用于农村、把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带给农民的科技工作者密不可分。正是他们的艰辛努力,让“脱贫”与“致富”同时有了加速度,也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在科技领域的无穷魅力。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科技工作者的人生追求从来都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年近90岁的袁隆平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打卡”,他培育的高产杂交稻筑起了我国粮食安全根基;让太行山果实飘香的李保国一生最得意的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他们把自己变成农民,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农民变成他们,成为懂技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他们的作为充分证明,科技工作者只有与大地贴得更近、与人民贴得更亲,把个人的科学梦融入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才能更好地施展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朱有勇的事迹启示我们,怀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志向,激扬“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担当,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科技工作者就一定能书写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人生答卷。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最近几天,曲靖师范学院师生纷纷在朋友圈转发、点赞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12月2日,曲靖师范学院各学院、各部门纷纷组织师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宣部“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发布会,“把汗水洒在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的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曲靖师范学院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教师党员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朱有勇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精神,积极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学生党员们也表示会在“时代楷模”朱有勇等的感召下,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自身,努力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继续教育学院教职工在收看后纷纷表示,要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美术学院党总支组织部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集中收看发布会实况直播,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榜样,学习他攻坚克难的决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立足自身,努力学习,多做贡献。音乐舞蹈学院师生在收看发布会实况直播时纷纷表示,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把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登科学高峰,扎实耕耘大地。

外国语学院师生纷纷表示,要向朱有勇院士学习,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忠诚担当,积极攻坚克难。20180312班学生余林芸说:“朱院士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为人质朴,我们要向他学习。”20170312班学生范雪梅说:“朱有勇院士坚持不懈,果断拒绝商家出巨资购买其研究成果,无私奉献给人民,当地农民把朱院士当成自己的恩人和亲人。他的事迹深深鼓舞着我们要努力学习,投身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中国梦,是强军梦。牢记强军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献身使命。近来,国际上看似和平实则暗潮涌动的不安定形势,更加凸显了实现强军梦的必要性,而强军梦的实现靠什么?每一个军人都会拍着胸膛告诉:靠我。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社会上有发言权,说的响,你就一定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有人说,和平时期强军梦有必要吗?那么,当一个国家军事力量薄弱的时候,你能有和平吗?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仅是保护国家人民和领土,更重要的是在和平时期,对外国不友好势力的震慑作用,只有拥有令别人感到威胁,感到心寒的'实力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因此,中国梦,必定是强军梦。

强军梦,便是我的梦。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我,作为新时期的军校学员,选择了这条与众不同的路,就要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可能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能过得比现在轻松,愉快,但是,如今,将来,他们将会因为无数个军人的存在而过得更好,这就是我们军校学员存在的价值,也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也是为了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这条路从它存在那一刻便是充满挑战的,路上遍布荆棘,稍有不慎便会划开皮肤带给我刺骨的疼痛,但也唯有这条路,带给我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锻炼我的身体,磨练我的意志,让我走的更远。

习近平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对于任何人来说,青春只有一次,有的人将青春埋没,找不到方向;有的人有着目标,创造了自己的一片天;而有的人,响应强军梦的号召,毅然在最美好的青春走进了军营,立志在军营中开拓创新,在军营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贯彻落实习近平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并不断奋斗。

我的梦,强军梦,中国梦,通过军营牢牢的扣在了一起。我,通过军营实现自己的梦想,强军梦,因为有我的一份付出得到了提升,中国梦变得更加圆满。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本寻常却又不寻常,我选择了这个梦,就要用新时期新时代的眼光去对待他,不仅仅要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军人核心价值观牢固在心,更要运用新时代的各种科学知识加强军队建设,打造新时期的无敌军队。

千百年来,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保护的这片土地,代表着生机,代表着血统,代表着荣誉的这片土地,而今就要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了,我辈青年,岂能辜负先辈给我们的期望,让这片土地受到哪怕一丝的委屈呢?自古以来就有岳飞抗金,李牧战匈奴,戚继光抗倭寇、平蒙古的脍炙人心的先例,而到了我们这一代,纵然是和平时期,我们也需将那种信念、精神牢记在心。只有这样,在遥远的将来,我们才能在我们的后辈面前挺直腰杆,自豪地说,我们给了这片土地一代的安宁,现在将它完整的交给你们,继续传承与发扬这种流传千古不灭的意念,给这片土地永远的安宁。这便是永不熄灭的强军梦,中国梦。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近日,茂名石化组织干部员工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以及《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的颁奖典礼,深入学习时代楷模陈俊武院士的感人事迹。干部员工纷纷表示,要学习陈俊武院士活到老,工作到老,为国尽责,勇担重任的精神,牢记“爱我中华,振兴石化”初心,立足岗位奉献企业,事事争先、追求卓越,永不止步,在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为中国石化率先建成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中国好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茂名石化研究院主管师岑静芸表示,作为石化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学习陈俊武院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毕生精力报效国家的崇高精神,勇担创新驱动发展的重担;要像陈俊武院士一样严谨务实,精益求精,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全心全意想着科技工作;要像陈俊武院士一样在石油化工的新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动力,为中国石化实现“两个三年”、“两个十年左右”战略目标,打造更多“中国造,中国石化造”自主品牌,以技术创新为公司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贡献。

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茂名石化热电分部班长叶飞表示,92岁高龄仍坚持打卡上班,研究技术的劲头比小伙子还足。真的很佩服这位“90后”院士——陈俊武,他是我们石化人的骄傲、石化人的榜样。他的经历、他的成就、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作为一名班长、党员,我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班组队伍带好,把试验工作做好。作为一名劳模、工匠,我必须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把试验技术研究透彻,把试验人才培养好。

茂名石化化工分部乙二醇车间党支部书记李灵敏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陈俊武院士身上做了最鲜活的诠释。学习他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就是要在公司转型发展、为生存而战的事业中带头打破思想桎梏,以创新思维直面新困难新挑战,模范完成工作,不让领导为我分管的工作操心。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早在9月2日,作为名誉院长的朱有勇,就给云大农学院的学生带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把论文写在中国贫困地区的大地上——中国工程院定点澜沧科技扶持报告》,对朱有勇的科研精神、科研成就及道德品质,作为后继者的云大农学院学生早就敬佩有加。

“考入大学就是为了摆脱犁田插秧的生活,为什么又要学农?”这是朱有勇院士在12月8日的电视节目中提到的青春往事。农民出身的他刚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时,对学农也曾有所抵触。

一部分被调剂到云大农学院的学生,从朱有勇院士曾经也面临的“业非所愿”的经历中找到了共鸣。对他们来说,感同身受的经历,让朱有勇院士的精神有了更强的感召力和指引力。

不喜欢农学的朱蓉静,在云大农学院四年的学习后“由恨生爱”,毕业后又考上了云大农学院保护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目前已是研二。“无论做什么,把自己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好,也能干出一番事业。”从朱有勇院士的身上,朱蓉静更坚定了毕业后投身农业研究的决心。

现为云大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研一学生的黄静,也有着同样“误入”农学专业的经历。在朱有勇院士的故事中,联想到自己家乡昭通同样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黄静萌发了“争做一名‘农民硕士’,把自己学到的农业科技教给家乡农民,让农民有一技之长”的愿望。

还在几个月前,收到云大农学院录取通知书的万志斌在朋友圈发布了他的就读专业,高中同学纷纷留言:“为什么要去种菜?”

他这才发现,全班学生就他一个人选择了与农业有关的专业。

“我走的是袁隆平的路。”为了面子,万志斌霸气回应道。但在心里,他却有些底气不足,不断问自己:“学农,我到底能干啥?”

“朱有勇院士到澜沧扶贫后,澜沧当地群众靠他带来的农业科技脱贫致富,这个变化的背后,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如今,进入云大农学院几个月后,万志斌在朱有勇院士的精神感召下,找到了前行的动力。

“学好专业知识,做好试验,发挥农学知识,因地制宜去教农民有效利用土地气候资源,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谈及未来,万志斌底气十足。

与上述同学不同的是,对朱有勇院士的典型事迹,非农专业的云大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三学生杨创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朱院士能放下‘院士’身份,扎根扶贫一线,用自身所学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学生,我们更没有理由好高骛远。”一方面是社会广泛热议的就业难,一方面在基层又面临着大量的人才缺口,在朱有勇院士的精神指引下,对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杨创有了从基层干起的准备。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12月2日晚,福贡县干部群众准点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直播的《时代楷模发布厅: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聆听“农民院士”朱有勇的扶贫故事,感受“时代楷模”的力量。

朱有勇院士的扶贫故事在福贡县干部职工当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崇高精神,用朱有勇院士的故事激励自己、鼓舞自己,为决胜脱贫攻坚,在基层一线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福贡县上帕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人员熊建秀说:“观看了“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扶贫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一名院士,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扎根边疆贫困村寨,用科技的力量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更要像他一样,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利用自己的所长,全力服务好群众,忠诚担当、攻坚克难。”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朱有勇院士数十年来扎根土地,在自己热爱的一方山水间求索,从土地和传统中汲取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同时将取得的成果应用到葡萄、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农业生产中,实打实的增加农民的收益,改善农民的生活。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显师者情怀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在朱有勇院士看来,“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学习完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后,大家展开讨论畅谈学习心得,一至认为,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学习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学习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始终不忘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初心,牢记为师生服务的使命,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作更多的贡献。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一

12月3日,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座谈会,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观看朱有勇事迹视频。实验室部分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座谈会并畅谈学习体会。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事业,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朱有勇院士与我校交往密切,目前担任我校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院士谈道,朱有勇院士五年来奋斗于脱贫攻坚第一线,将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个人工作的核心点,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办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有朱有勇院士这种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把个人的科学梦融入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中,让科研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韦革宏表示,朱有勇院士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全校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我们应当作牢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瞄准学科前沿,产出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谱写实验室新时代“顶天”和“立地”的新篇章。

“973”首席科学家黄丽丽谈道,朱有勇院士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获得了农民的信任;他又将农民变成自己,成为懂技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朱院士的事迹充分表明,科学家只有与人民走得更近、与广大土地走得更深,将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施展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沈锡辉表示,以前做科研时只想着做了实验,发表了文章,但科研工作很难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朱院士的事迹为我们科研工作者指出了一个方向,尤其我们农业院校的科研工作者要走到农村里面去,这样才真正把科研成果与农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青年长江学者王晓杰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胡小平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管清美、刘慧泉教授,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吉万全教授,实验室副主任胡银岗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郭军教授,农学院韩德俊教授,青年科研人员赵晶、聂小军,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朝阳,高级实验师简利茹等都在座谈会上发言,回忆与朱有勇院士交往的故事,一致表示学习他的科学家精神,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航空大学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二

退休18年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