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读书笔记摘录或心得体会报告 读书笔记总结报告(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6:28:29 页码:12
读书笔记摘录或心得体会报告 读书笔记总结报告(二篇)
2023-01-09 06:28:2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读书笔记摘录或心得体会报告一

《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认为写得比其他文章更好一些,首先鲁迅告诉大家他家后院有一个小乐园。然后在下面的写作中用上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用上了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继续描述了长妈妈给鲁迅讲故事和在雪地里无味但快乐的游戏,又回忆起闰土的父亲捕鸟多,自己捕鸟少,记叙鲁迅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展现鲁迅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的,我从中摘抄几段:“翻开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还有“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要好得远”。以及“扫开一片雪来,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网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等等都能看出鲁迅儿时的欢乐,更用这些来反衬出鲁迅为何不想到三味书屋去上课,为下文乏味的生活作下了铺垫。

接着写鲁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学习。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刚刚入三味书屋,看到三味书屋的模样,又记叙了在三味书屋的几件事:我问先生问题,都到后院去玩,开喉咙大声读书,百草园反衬了三味书屋极其乏味的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端矛盾,孩子们只能在当时乏味无趣的书塾里偷偷地去寻找乐趣,就是现在我们老百姓所说的“偷着乐”,鲁迅也从该文章中表达了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段足以展示当时社会儿童的生活是多么乏味,“偷着乐”的儿童不快乐!

今天的学生在我们国家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能在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再也用不着像作者当时那样偷偷去寻找乐趣,过乏味无趣的生活。

我们要珍视我们现在的这种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我们现在有些学生还不满足,要父母做这做那的,别的孩子有的,他都要有,还要穿名牌、讲时髦,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注重外表,不注重素质,我们父母的钱赚来多不容易,因此我们要节约,我们比起鲁迅那一代人已经很幸福了,何必要如此“贪婪”呢?

同学们啊!珍视我们现在的这种生活吧!

2022读书笔记摘录或心得体会报告二

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无外乎是一副“横眉冷对、“冷厉严酷”的形象,他先进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民族魂”。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无不充满着对当时封建腐朽的社会的辛辣讽刺之味,尽管《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儿时往事的追忆,其中也不乏夹杂着对很多“正义之士”讥讽之意。但是细细品读,又可以发现鲁迅先生与众不同的好玩一面。

在阅读《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文章都有着讽刺陈西滢和徐志摩等人的话,在我看来,先生更像是与这两位文坛同胞玩了起来。例如《猫·鼠·狗》中:“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慎,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短短几句话引用陈西滢和徐志摩的话,再加上鲁迅先生特有的幽默语气,就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直言不讳,敢说敢言的风格做派,讽刺了他人也自嘲了自己,又勾勒出先生的好玩一面,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想笑却不知从何而笑的感觉。由此,我对鲁迅先生和陈西滢、徐志摩之间的恩怨产生了浓厚兴趣。

原来,陈西滢与鲁迅先生曾进行过一场“笔上论战”。此论战以学生运动态度发端,特别是1925年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在支持和反对学生运动方面,两人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因而引出了一场“笔墨官司”。除此之外,陈西滢也曾含沙射影的攻击鲁迅先生抄袭他人作品,在《致志摩》中认为鲁迅先生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一部分写的。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品德,鲁迅先生发表《不是信》辩驳使陈西滢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鲁迅先生在文中多次对这位和他针锋相对的进行“游戏”,也是情有可原的。至于徐志摩,只是在陈西滢和鲁迅先生之间的对抗中被波及到的一员而已,如果不是在种。种巧合之下,以鲁迅先生和徐志摩所处的环境和各自的人际交往来说,二人根本不可能会有交集。

尽管在《朝花夕拾》中对陈西滢和徐志摩的讽刺有很多,但这到底还是一本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其中也处处充满着温馨与自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两篇就是《无常》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于《无常》,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鲁迅先生描述他当时看戏剧看到的有无常出现的曲目,大意是阎罗王叫无常去勾魂,这要被勾魂的人死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给他看病的郎中本事不到家,原本可以救治好的病人硬生生被医死了。无常见这个可怜人的母亲哭的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心软放了他还阳半刻。但阎罗王却将无常捆住打了四十个大板,“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看来鲁迅先生对无常还是很关心的,对于无常冤苦形象的描述更有种苦中带笑的滑稽感。这位无常如此与众不同,他心善,有人情味,与这样美好的无常相比较而言,那些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人君子”就显得虚伪而不堪入目,“人格”连“鬼格”都不如。也许无常的存在能给予鲁迅先生一些温暖安慰吧。

说完了《无常》就不能不说《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读完这一篇最深的感受就是全篇都明显留存着鲁迅先生儿时的童真童趣,一个爬树摘果子捉虫子捕鸟逃课上课做小动作的顽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写到逃课的场景:“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写到读书也是饶有兴味:“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写到上课做小动作的更是让人感同身受:“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样可爱又有趣的“小先生”哪能让人想到是由严肃甚至有些刻板的鲁迅先生描绘出来的呢?

读一本书,就是读一个人,通过《朝花夕拾》,我认识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内心还是充满欢乐甚至可爱的鲁迅先生。或许不只在《朝花夕拾》中,只要我们细心品味,在先生的其他文章中的细节处应该也能窥探出先生的玩乐内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