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7:31:53 页码:7
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八篇)
2023-01-09 07:31:53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在陕西境内,骊山险要不及西岳,绵亘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龙门,但却以“秀”而有名于世,因此又名绣岭,本日人们风俗上把骊山分为东,西绣岭,西绣岭上首要漫衍有狼烟台、永生殿遗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谏亭、三元洞等景点,东绣岭首要漫衍有上善湖,七夕桥,上德苑,达摩洞,举火楼、石瓮寺、石瓮瀑布、鸡上架、遇仙桥、秤砣石等景点。胜迹图下面的这些浮雕造型示意的别离是女娲补天、永生殿盟誓、遇仙桥、秦始皇戏神女、张骞出使西域等骊山传说。相识了骊山或许环境后,请各人拾级而上,我们边走边聊,去细心体味这座汗青文假名山奇异的韵味。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这是闻名学者、墨客郭沫若老师对骊山名胜及其汗青职位适当而精确的归纳综合。

起首来到兵谏园。兵谏园是为眷念西安事务65周年,弘扬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主义精力而建。园内展出有与西安事务有关的飞机、火炮、汽车、装甲车等武器。西安事务浮雕再现了西安事务的汗青进程,是迄今独一全面反应西安事务史实的浮雕,于__年12月12日——西安事务68周年时对外开放,成为我们回首汗青的活跃课本。(兵谏园及西安事务浮雕简介附后)

下面,我们将要旅行的是记实“西安事务”这段非凡汗青的重要景点——兵谏亭.1936年这里产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务”,在一阵枪声中,脸色惶恐的蒋介石从华清池后门经这条路向后山逃跑,50岁的蒋介石在匆忙的飞跃中不警惕掉进了一个石缝里,扭伤了脚,于是他只能顺势藏在石缝中,听其自然了。虽然蒋委员长没有我们本日这么清闲,各人可以想想看,严冬腊月,近50岁的蒋介石,身披寝衣,脚踩拖鞋,惶恐失措是多么的狼狈。这个石缝本日如故齐备地生涯着,而且加修了防护铁链,以确保旅客安详,这块有斑纹的大石头,就是“虎斑石”,关于这块石头尚有一个风趣的传说。

面前这座石亭就是闻名的兵谏亭了。九一八事务后,蒋介石携老婆宋美玲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部署大局限的剿共勾当,时代,张、杨两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破晓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其后被搜山队伍发明,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进了国共第二次相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基了坚硬的政治基本。

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提倡,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捐献而成,名曰“正气亭”,是临潼最早的钢筋水泥构筑物,同时,王耀武、陈诚、卫立煌等人在岩上题有“费力卓绝”等词,后被铣刷,解放后该亭改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眷念“西安事务”50周年前夕,顺应统战事变必要,再次易名为“兵谏亭”,并用蓝田美玉制成匾额悬于其上。

下一个景点是晚照亭,各人都知道“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这座重檐钻尖顶方亭就是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从这里可鸟瞰华清池、东花圃、临潼全景和渭水。据记实,每当雨过天晴,云开雾散,骊山似一匹青色的骏马,青葱欲滴,清楚可见,在斜阳的映照下似披上了一层迷人的桔赤色,更显得流光溢彩,娇媚感人,有缘人才得一见。关于骊山晚照有二首诗最为闻名,一首是明代墨客刘储秀所写,“由来骊山多奇峰,一望岚光翠且重。复此夕阳相映处,红云朵朵照芙蓉。”另一首是清代名人朱集义所写,“幽王遗没旧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狼烟自西来。”此刻,我们只能从这些诗文的意境中去体味骊山晚照的光辉。各人可以随意留览一下,借此机遇,我向列位先容一下临潼的汗青。

临潼位于关中平原中部,西距古都西安30公里,面积890平方公里,生齿65万。元代早年渭河南北分两县,南为骊戎(这也是骊山的由来),北宋时因骊戎东临临河,西临潼河,两水环抱入渭河,故改为临潼县,(1997年6月30日撤县设区)。临潼自古是一个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今朝临潼的文物区首要有三大部门,一是以姜寨遗址为代表的始前文化区,二是以戎马俑为代表的秦文化区,三是以华清池为代表的唐文化区,以是内地人无不孤高地说,在临潼每一脚踩下去都是秦砖汉瓦,本日的临潼人也在为把临潼成长成一个旅游名城而全力。此刻我们看到的是并蒂皂角树,是由杨贵妃与唐玄宗在永生殿前亲手种下的,是他们凄美恋爱的永恒见证,“七月七日永生殿,夜半无人密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被传为千古韵事。

坐落在骊山第二峰的老母殿是为了眷念传说中中华民族首创人女娲而建的,相传女娲“抟黄土做人”,缔造了人类,又在骊山炼石补天,丰功伟绩,后裔人尊她为“骊山老母”,她身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眷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四面一名精巧的氏族首领,每当夏历六月十三日,四方群众携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奠老母,这个风尚沿续至今,称为“票据会”,并逐渐成为一种四面住民的欢悦节,庙会时代,寺前庙后,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这里也是骊山又一个最佳观景点,从这儿远眺,重山叠障,苍翠欲滴,不觉使人神清气爽。

各人面前的这座大殿等于老君殿了。老君殿始建于唐代。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为玄门始祖,以为和其同宗,越发敬之,被认作先人,上了封号,相传唐玄宗游幸华清宫时,两次在此梦到老君来临阁内,因此称为“降圣阁”又称“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着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闻名雕像家元迦儿的精品,玉像造型精致,刀法简洁,模样外形传神,充实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无限伶俐和富厚想象力,后经“安史之乱”,华清宫被焚,这精细的石雕艺术品的正身和莲花座均被烧裂,双手被道人盗走,厥后,刻木手嵌于腕下,现玉像生涯在陕西省博物馆。

明圣宫位于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两岸闻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工钱酬劳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资建筑的一座大型玄门观。明圣宫占地面积60余亩,共有殿堂衡宇300余家。明圣宫是我国当代少有的大型纯木古构筑群,是西北局限最大的玄门宫观。

鸟语林坐落在西绣岭,占地面积50余亩,网内空间100多万立方米,充实操作原有峡谷地带,使涧、溪、瀑、潭、池奇妙地串成一体,天然流通,碧水长流,树木葱郁,莺啼燕语,给人以回归天然,世外桃源之感。园内存养有上百种近十万只珍禽异鸟,有朱鹮、鸵鸟、白鹭、荣华鸟、代胜、大雁、七彩小鸟、美国落地王鸽等。

此刻各人看到的是:

我们公司在__年建筑的一个储水量为两千立方米的人工湖,叫做上善湖,它既是一个景观湖,又担保园区内的卫生用水以及园内树木的绿化浇灌。这个名字来历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说,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用水性来形容德性高贵的人,他以为做人要做有利于世人的事而不与之相争,等于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闻名头脑.在这里湖与老君殿遥相呼应,美满无缺,置身于此,你的心灵也会受到洗礼。

“无穷风物在险峰”,沿着这条气魄雄伟的台阶路,我们还可以沿途浏览到骊山东绣岭奇丽的天然风物。此刻我们已登上骊山最岑岭狼烟台了,在这一段路途中有一个奇异的征象,这里的树干都是扭曲的,我们叫它拧拧柏。关于这尚有一个瑰丽的传说.

狼烟台是古代战时转达战报,调兵的办法,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用了奸臣虢石父的策略,无端点燃烽火,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当众诸侯汗出如浆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狼烟台上的酒绿灯红,歌舞升平,于是愤然拜别,这时,褒姒望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然“扑嗤”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嘉奖了虢石父。

公元前775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狼烟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殒命了,从而留下了一个“狼烟戏诸侯,一笑失全国”的典故。面前这座狼烟台,是1985年在狼烟台遗址上用精制的仿古砖修筑起来的,高约13米,底座10米见方,顶端有一个观景方亭,游人可沿内壁楼梯回旋而上,假若有乐趣,各人可登台顶而四望,临潼景区可一清二楚,你天然会有一番好意境。趁便汇报列位,这狼烟台还真的启用过,时刻是1990年西安临潼第一届石榴节,并且用的是真的狼粪点燃,是从动物园中网络的。但却不是用来报警,而是供旅客们举办观览,在笑声中记住这千年古训。

从狼烟台向南望去,那座球形屋顶就是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以时刻频率的研究和处事为首要偏向,是我国国度授时中心,包袱着我国尺度时刻的发生保持和发播使命。这里与狼烟台相望近在咫尺,但却完全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崭新的当代科技的场地,这里有天文常识厅、放映厅、调查室等展视厅室,在放映厅里,您可以畅游300万光年前的河外星系,试探宇宙的机密,最值得孤高的即是我们平常听到的广播上传出的“此刻是北京时刻x点整”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它的授时偏差仅为0.1微秒。

“俗话说上山轻易下山难”,此刻,假若有人已经精疲力尽了,那么我们提议各人可以从老母殿处坐索道下山,沿途明确骊山全貌。假如您还游幸未尽,那请随我从东绣岭下山,这一起我们可以在达摩洞小憩,在七夕桥边谛听牛郎与织女的暗暗话,可以在庞大的象棋残局间闲庭信步,可以在上德苑休闲广场上舒展疲劳的腰肢,你也可以在东绣岭间的小径中体验人在画中游的诗情画意。

颠末晚照亭向西,我们来到三元洞。三元洞北临华清池,是从西门爬山的第一站,是一处天然景观。这里有几孔清净幽雅的窑洞,洞内奉祀着玄门所尊的“天官、地官、水官(玉皇大帝、土地爷、大禹)”三元,其怪异之处是窑内有5个茶杯口粗细的自然透风圆洞,深不知底,昼夜生风,春夏风向外吹,秋寒风向里吹,故称三元洞。至此,我们骊山的游览竣事了,接待各人再来骊山,再会!

推荐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各位游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访华来西安时,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门城楼,领略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城墙的起源】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倡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佑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明代建西安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推荐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推荐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朋友们好!我是高思淼,你们叫我小高吧!今天我们来游览秦兵马俑博物馆。记住游览时请要保持卫生,不要用闪光摄像头照相。

秦兵马俑至今已挖掘五个俑坑,秦兵马俑的发现人是杨新平,他是在一次打井时发现的。因刚拿出来受到阳光的强烈照射,所以变了颜色。

我们先游览五号坑。看!那面积多大!差不多有13个篮球场那么大。兵马俑排列也很合理。外圈的两排士兵作为守护、近杀;在里一圈的骑兵俑也有守护作用;最里头的弩兵俑在中间向敌人发箭……这样发挥了兵马俑最大优势。

接着是四号坑,四号坑兵马稀少,好像是军阵后方的守卫兵。

三号坑兵马排列相似五号坑,可有五个将军俑让人惊叹:第一个将军俑右腿跪于地面,两手动作握着宝剑。第三、四哥也是分别左右腿跪于地面,但手是拔出剑的。第五个从左面看是陕西地图的样子,好像表达了它生(生长)在陕西,战(战争)在陕西。看我这记性,都忘了告你们兵马俑在什么地方了: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西安临潼,或者你们是外星人,我就要说的是:太阳系地球中国陕西西安。行了,开个玩笑。

咱们二号坑就简单看看……

一号坑在五个坑里最大,面积为一万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大家发现所有的兵马俑都身材魁梧。

这次旅行快乐吗?有意见提出,因为我是新导游。

推荐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精选西安作文9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安作文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作文 篇1

在我国西部的广大土地上,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九朝古都,美食、商贸、旅游都极为繁荣。在这座城市里出土了文物,令全世界人民惊叹不已。它就是无数人梦中的天堂——西安。

西安位于陕西省。它不仅是陕西省的省会,还是陕西省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在这座城市里,有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热闹繁荣的民族街;灯火通明的钟鼓楼;书法荟萃的碑林。

它吸引了万千游客,而我就是其中一员。来到西安,第一个感觉就是繁华。城市中矗立着高大、别致的建筑物。无数游客在其中穿梭。似乎到处都有地铁站和公交车。

最能体现西安繁华的景点,就是民族街了。街道两旁每个商店前都挤满了人。街道上的人更多,无数人似乎汇成了一条河流,缓慢地流动。不一会儿,一股香气就吸引了我。买羊肉串的正现场烘烤。那边做肉夹馍的也都卖力的吆喝。往前看,凉皮儿、泡馍、牛肉面等各种招牌映入你的眼帘。各种商品在这里应有尽有。饰品、雕塑、绘画、古董,每家商店都灯火通明。虽然这时已是晚上九点,可人群丝毫没有散去的迹象。人如海、灯如潮,充分展示了西安这座城市的繁荣。

西安最吸引我的当然是美食了。陕西人自古就爱吃,肉夹馍、凉皮、牛羊肉泡馍等都是西安的特色。挑了一家牛羊肉泡馍店,我们进去了。不大一会儿,几碗热气腾腾的泡馍就端上了。白嫩的馍块儿,银色的粉丝,鲜红的辣椒,粉嫩的牛肉,加上一碗美味的肉汤,想想就让人直流口水。夹一口馍在嘴里细细品尝,清香溢满鼻孔。馍软软的,带着肉汤的鲜美,滚入肚里。美味的感觉在全身回荡。

西安最举世闻名的就是景点了。秦兵马俑十分壮观,成千上万的兵马俑矗立在你的面前,似乎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全身迸发出森然的杀气,展露出大秦的雄姿。每个兵马俑又做的是那么细致。头发丝儿、手纹,都清晰可见。眼神似乎都活灵活现,赫然是一群活人正注视着你。而最吸引我的就是西安碑林了。多宝塔、勤礼碑、九成宫、玄秘塔等各种名帖展现在你的眼前。颜真卿、李世民、王羲之、宋徽宗等各个书法名家,都在这里留下了碑帖。那些以前不敢想的,一下子在你的眼前展开。这里是书法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这就是古老而繁荣的西安。

西安作文 篇2

晚上,我的一位广东朋友来坐,一谈到国庆节去西安游玩,我的这位朋友顿生北方人的豪气,大声赞道:“西安羊肉泡馍,真好吃!”。去西安之前,他除了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再就是羊肉泡馍了。南方人这几年喜欢到西部旅游,好吃的他们除了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外,当然就是要亲自品尝一下这带有西部色彩的小吃了。如果是在广东,恰巧碰上了一位西安老乡的话,他提起羊肉泡馍时眼中放出的光,言谈中的兴奋劲,让你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以致于让他眉宇间仿佛都包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知这吃食到底有多解馋,叫人如此难以割舍。

到西安不吃羊肉泡馍,就像到中国不登长城一样,是非常遗憾的。外国友人对吃羊肉泡馍也是着迷。他们来到西安,走丝绸之路,观骊山、登华山,观看兵马佣,再吃一碗羊肉泡馍,听一曲秦人的秦腔秦韵,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触摸着西部那座古老的城市。正如我的那位广东朋友一样,对陕西的小吃如此豪赞,更何况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呢?人都说陕西人恋家,也许他们丢不下羊肉泡馍的醇香,离不开关中那片古老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一种饮食总是与一个地方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羊肉泡也是如此。西安的羊肉泡馍,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大诗人苏东坡有诗曰:“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在西安盛行吃羊肉泡馍可能是宋代的事情。相传,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今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羊肉泡馍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流传至今,象有名的“老孙家”就是老字号的泡馍馆。

写到这里,我的那份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乡的村庄,老屋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儿时的欢快笑声,还有爷爷带我去吃羊肉泡时,边吃边用手擦着短胡渣上汤汁的一瞬,古铜色的脸上荡漾着老人家舒坦的笑容……想到此处,我的目眶渐已潮湿。

屈指算来,来广东这片土地上十余年了,常日里忙于生意,无非以米饭为主食,四菜一汤,正宗的陕西小吃在这边是绝对吃不上的,但妻的厨艺绝棒,闲瑕之余,我们心血来潮时,认认真真地做一回,味道也着实解馋。我们从选料到配菜每一关都细心入微,生怕做不出家乡的那种厚重味。于是夫妻一同下厨,她和面、烙馍,我煮汤、掰馍,九岁的儿子也在边上瞎忙活,弄得全身是面,象个“小丑”,一家人真是其乐融融。说到馍,挺有讲究的,九分死面,一分发面揉在一起,待面团光滑圆润时,用擀面杖擀成圆形,放在平底锅上慢慢地烤干,我们叫它“托托馍”。掰馍时,要一块一块地掰,馍要掰得碎、大小均匀,这样煮了才入味,吃着才叫地道。不过,在家乡现在几乎所有的泡馍馆,都用机器绞馍,绞出来馍的大小,和用指甲掰的大小差不多,但机器绞的味道确实不及手工掰的好吃。

羊肉泡馍要好吃,贵在于一个肉和汤,汤是高汤,将羊肉、羊骨头放进滚水里,加入大料熬制而成。馍掰好了,煮时还要加入蒜苗、粉丝、黄花、木耳等配菜,大火煮几分钟即可盛碗飨客。它绝对算得上是一种诱人的好吃食。吃的时侯,用筷子从碗周边开始边拨边吃,那吃食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我们一般吃的时侯就一些糖蒜、涪陵炸菜等佐菜,如果你还不解馋的话,可以再放些正宗的油泼辣子。一碗泡馍下来,吃得人满嘴流油,红光满面,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心中充满甜美幸福,感觉世界真的很美好。

至此,我终于明白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为什么就洋洋洒洒地写了整整六七万言,明白了他笔下那些老字号的大馆子,还有那琉璃厂的那个《信远斋》。想想看,一种看似简单的美食,它虽不及山珍海味丰盛,不及满汉全席排场,但它质朴凝重,却被赋予了一种生命,有着灵性的美。一碗羊肉泡馍融进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记载了几多历史文化的沧桑,一千多年古老而又神秘,羊肉泡馍却历久弥鲜,深入人心,没有失传,其独到之处,只有你亲自尝了才知道。

我仿佛又听到了那熟悉的秦腔,咬字运腔,高低宛转,豪放亢腔,我终于明白了关中大地上的一种美,一种粗犷的美,一种厚重的味道,厚重的文化。

西安作文 篇3

我趿拉这拖鞋,很无奈地向着我们的目的地挪去,在西安的这几

天,我终于感受到真正的炎热,灰色的大楼齐刷刷的排列着,深绿色的华山在遥远的南边沉默的感受着炙热,在这没有一条河流穿过的西安城内,我的每一滴汗水滴落在地上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大雁塔前的广场,在这里,我们期待着号称“亚洲第二大喷泉”的清冽与痛快,然而,我真的期待吗?漫长而炎热的旅途已经让我丧失了对美的兴趣,太多的感受只是这个规矩而灰暗的城市给我带来的无限烦恼,就在这时,由着一股微风的裹挟,细密的雨丝陆续争先的抚过我的面颊,随后又不留痕迹的消失了。人们沸腾了。随着轻快的音乐,我抬头向上看,只见成千成百大大小小的湖里如翻雪一般向上冒着,银白色的水柱如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随着喇叭中的音乐敲击出一片欢腾,雨丝越来越多,音乐陡然抬高,我一惊,只见一支水柱如同一支离弦的剑,向着火红的太阳射去,无数的水珠如同珍珠一般投入白色的玉盘,发出清亮的水声,周围的小喷泉也一个劲的闹腾,两股泉水左右摆动,形成天使的翅膀,还有数孔小泉密密的排列着,孔眼由内到外倾斜着,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仿佛一朵正慢慢绽开的睡莲,一切洁白的事物都在湖面上跳跃,几条汽艇正在湖中的数丈波涛中追逐,音乐渐渐停了只留下一片阴凉。

我的心也如同被冲洗过一样,西安,你仿佛也变得柔和了,原来清凉的美可以改变世界,朝南的华山仿佛也沐浴在沐浴在喷泉,一副欣悦自足的样子……。

西安作文 篇4

作为一个从小对书法痴狂的人,受着家里的文化熏陶和影响,本人在成长的历程中一直在不断寻找一些可以充实自己和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东西。记得从五岁开始,祖父和父亲就教我如何握笔,来写正规的汉字。之后我便一下子爱上了,一发不可收拾。高中时由于忙于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并且自己会写书法也很少为人所知。上了大学(郑州大学)后,可以说终于遇到了我知识的海洋,那里有着社团的众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交流,有着书法堂课上老师的指点,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时间,这样才能不断练习进而提高自己的由内而外的修养。因为书法乃是性情所抒,内心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就便会写出什么形状的字,因此所谓的练书法也皆是内外兼修,所以真正能在书法界达到一定境界的人也都是性情中人。

可能是机缘巧合,也可能命中注定,在我们大学院系里甚至校园里,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男生的我竟然是凭借文学和书法而广为人所知的。而在我看来,自己也是两面性的,是文理兼修的综合体,在文科学生看来我更多的是一名理科生,而在理科学生看来我则仿佛是一名文科生。大学期间就经常亲口告诉人,本人今生写书法和绘画只为娱乐和交友,从没有想过要拿它来赚取金钱。纵然将来有朝一日可能名噪一时,那也是因为大家对于我书法和绘画喜爱的结果,所以更不能以此来谋取利益。大学期间由于本人喜欢以书法交友,所以送出去的字画达百余张,其中包括我的一些大学老师。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的细心研究,居然学会了一种从硬笔书法中来钻研软笔书法的方法,因为世上的万物道理想通,硬笔书法上面的一些技巧绝大部分都可以应用到软笔书法上。而我作为一个在郑大的过客,不能在校园里留下什么足迹,也唯有留下这一些字画和诗句来证明自己曾经在这个学校来过。祁冠领的传说已经离开校园,但校园里流传的绝不只是传说。

时光水逝,如今转眼大学四年也成为了过去。蓦然回首,我也在西安的中建五局工作半年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同事说西安有个碑林博物馆,里面藏着从古至今无数的顶级书法家的书法字画的石碑,他知道我喜欢书法,所以推荐我去看下。我于是闲暇之余一个人去了碑林,那是周日下午,阳光明媚。就像是地坛在等它的史铁生一样,而碑林仿佛也正是为了等为数不多的能读懂它的过客,在那里历尽沧桑等了将近一千年。碑林最初建于北宋,公元1078年,期间无数的文人骚客曾经去过那里并且也留下了自己的作品,所以时至今日自己能作为一个后来者瞻仰这些所有珍藏的稀世作品,也是种幸运。我不能穿越至那个时代去亲自见证他们当初写作的背景和情感,我只有抚摸着这些历尽沧桑的石碑,揣摩着上面的文字的寓意,以此来推测他们当时心里是如何的百感交集、感慨万端。穿梭于石碑之中,让人更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置身于室内是一个世界,走出碑林是另外一个世界,转眼已是千年。面对着石碑上的千古文章和累累残迹,曾经是一笔一划刻于石上,?时光蹉跎了那段岁月,蹉跎了石碑,却蹉跎不了历史的车轮,蹉跎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心。在青春的国度里,永远有人前仆后继着。

岁月如梭,枯荣一线,封妻荫子,拜将登台,如花美眷,流年似水,好不自在……历史的尘烟远去了,作为千百年后的我们只能从他们留下的只文片语中来推测他们当初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也幻想着他们曾经是怎样的风华正茂、气吞山河。一张书法便是一生。不过所幸的是千百年来人的本性不变,书法的精髓不变,人们的所兴所感不变,就像是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是那颗对书法好奇的童心,在探索追求的道路上不随时间的长短和自己水平的高低而改变。那么,就让这种毅力和坚韧继续伴随我下去,让我永远以一种初学者的渴求心态去面对艺术和生活,让信念和探索伴我走好一生

西安作文 篇5

上学期在语文书上学习了《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后,我就一直想去西安看看。这个假期终于有机会可以一睹这座古城的风采了。

我们先去看了古城墙。导游说:“这古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它全长13.9千米,高12米,是这座古都的代表性建筑,更是西安人的骄傲!”汽车从城墙角下穿过,西安城里又是另一重天地,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宽敞的马路两旁是各种小吃,羊肉泡馍、凉皮、灌汤包等,应有尽有。隔着车窗,似乎也有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让我垂涎欲滴。看来这回,我还可以一饱口福呢!

接下来的大唐芙蓉园更令人叹为观止。它占地面积为一千多亩,是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群。它多角度地展示了盛唐文化的博大气势以及它的繁荣尊贵,更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了向往已久的秦始皇兵马俑。

排了半小时的队,我们才乘着观光游览车进了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一个巨大的草坪后就是一号展厅。一号坑最大,里面有六千多个陶俑,几十部战车。这些陶俑体形高大,栩栩如生,更难得的是它们形态各异。导游说:“这些秦俑都是千人千面,还有立俑和跪俑之分。”我趴在栏杆上,仔细端详着秦俑表情丰富的面庞,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骁勇善战的秦军在秦始皇的指挥下,南征北战,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战乱,统一了全国。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二号坑。二号坑是个复杂的军阵,都是些将军俑,神态威严,显示他们久经沙场的气势。二号坑还有许多彩色跪射俑,不过因年代久远,颜色都已陈旧斑驳。三号坑的规模最小,是一个指挥中心,但也非常气派。

走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已是黄昏时分。回望着这个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我由衷地感到我们中华民族多么伟大,我们的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了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眼看就要到告别大唐芙蓉园了,我还真有点依依不舍!

西安作文 篇6

2月6日考完试,我整个人都感到特别的轻松。2月7日我和妈妈乘飞机去西安看望我的外公、外婆。到那后不久,我和姐姐还有外公去买小金鱼,买小金鱼的时候我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它们在水里嬉戏,多么快活啊!于是外公便将6条小金鱼带回了家。其中有一条黑金鱼是我挑的,它特别可爱,活蹦乱跳的,和我一样。一路上我边走边看它们,想到回家后要和小金鱼玩耍,我不由的加快了脚步。那天我是多么快乐。

过了几天姨妈请我们去吃西安的特色小吃---羊肉泡馍。这是我爸爸最喜欢吃的。我坐在饭店里掰馍花,我掰的馍花特别大,不过最后的味道还是不错的。我和两个姐姐还去了兴庆公园,兴庆公园原来是杨贵妃的行宫,里面有个兴庆湖,这个公园因此而得名。我在里面玩了一些很刺激的游戏,把我吓的直哆嗦,谁叫我胆子这么小呢。这次来西安我玩的特别开心。

西安作文 篇7

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西安的中心广场更是多姿多彩。

首先,我们来到了中信广场的艺术雕像下,只见这个雕塑线条优美,这些线条有粗有细,粗细搭配合理,远远看去真像是一只准备展翅高飞的雄鹰,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个雕塑竟有一种抽象派的感觉。

接着,我们来到了音乐池边,看见了墙上还刻着一些美丽的图案,只见在棕色的石墙上刻着有两条龙在玩一个龙珠呢!你看其中的一只龙,眼睛瞪得鼓鼓的,仿佛可以看到它头上的怒火,它的两只利爪真让人望而生畏啊!再看看另一只吧,它也不甘示弱,瞪着眼睛,张开他那血盆大口,好像准备一口吞下龙珠呢!两只龙互不相让,似乎只要刮起风来,下起雨来它们就会活过来了。

最后我们终于等到了中心广场那最令人骄傲的时间了,那就是8点整。因为每天晚上8点整音乐池就会响起音乐,接着音乐池里就会喷出一股清泉,跟着音乐的蜿蜒起伏而扭动起来,据说音乐池占地面积为349平方米呢!现在是8点整了。只见音乐池前两米高的石墙上不断有水泻下来,同时也响起了优美的音乐。渐渐地水把这石墙覆盖了,就好像石墙披上了一件银袍。音乐越来越快,最快的时候“刷”的一声,喷泉就从池里喷出来。慢慢地音乐变得蜿蜒起伏,这喷泉也像是扭麻花一样,有时喷泉还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聚到一起,或是向四面八方喷出来……一直到一个小时才结束。

啊,我爱西安这多姿多彩的中心广场!

西安作文 篇8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爷爷一起去游玩。

我么来到了大明宫遗址公园我看到了一个石碑,上面写着: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原来是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概述呀!

我在里面看见了月光宝镜,贵妃打球......我来说说月光宝镜,上面有上百个铜镜,有乌龟,兔子,老鼠......今天我可真快乐呀!

西安作文 篇9

我准备要离开这个游玩了几天的西安了。几天前,我们一家人应我在网络上结识的好朋友晓东的邀请,来到了这里。早就听说兵马俑之威武壮观堪称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迫不及待地想一睹它的傲世风采,如今马上就能如愿,心情很是激动。一下飞机,我就看见了前来接站的晓东,我们微笑着拥抱在了一起!

经过一晚的休息,我们恢复了体力。第二天一早,我就和晓东去了世界上举世无双吸引人眼球的兵马俑博物馆!

晓东说:“三个坑的面积是两万平方米,大约有50个篮球场大,在三个坑里,一号坑最大,这三个俑坑里的兵马俑大约有8000多个,俑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一个长方形的兵阵,可以想象当年秦始皇统率千军万马之时是何等的威风八面,气势恢宏啊。”

晓东告诉我:“我特别喜欢中国历史,尤其是蕴含历史得各个时期的文物。还有你知道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是谁吗?是杨志发,如果没有杨志发,我们也见不到如此珍贵的历史遗迹。但是,也有一些遗憾的,因为封闭的空间一经发掘,受环境,空气等变化的影响,会破坏它们的原貌,如今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考古学家修复完成的!”

参观完西安的名胜古迹兵马俑,晓东又带我品尝了西安的小吃。西安的小吃也是非常有名的,慕名而来的我,这回终于可以大饱口福了。

晓东饶有兴趣地说:“我给你讲讲西安的臊子面吧。臊子面是西安独特的小吃之一,臊子面口感酸辣,面上面浮着一层红红的辣油,香而不腻,爽口开胃。”听着晓东的介绍,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赶紧拿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推荐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 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 100 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 多年。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 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游区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自然景观峭拔险峻,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西安的旅游商品生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全市有推荐旅游购物商店 15 家,可以较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购物需要。同时,西安的餐饮业可以供应全国八大菜系及欧美西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东南亚风味、清真等各式美味佳肴,发掘仿唐菜 120 多种,形成以唐菜为主的传统菜和以陕菜为主的现代菜。在全国饮食业优质产品评选中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等八个品种荣获金鼎奖,特别是西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宾客。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北、西南以及西亚各国的咽喉。如今铁路、公路、航空交织成网,四通八达,把西安与全国连成一体。中国四大国际空港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国内各城市开辟有 100 多条航线。

如今的西安,又是一座以机械、电子、电工、航空航天、轻工工业为主,拥有 500 多个科研机构、 40 余所大专院校,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现代城市。

推荐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各位游客、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

就在西安市的三学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它利用西安文庙扩建而成,苍松翠柏掩映着它,巍巍城墙护卫着它。千百年来,它经历了重重的硝烟战火,跨越了慢慢的岁月长河,3万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万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国家级文物134件,它以萃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东方石刻艺术,成为我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西安文庙

来到碑林博物馆,你会被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所感染,更会被一座座精美绝伦的书法名碑所吸引,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丰富的碑石和动人的雕刻,是怎样穿过历史的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那就让我们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吧。

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战火的硝烟,国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战争的灾难也殃及到文化。矗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公元920xx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就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在许多文人学士、政府官员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20xx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广场一带。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经常受到雨水侵蚀,碑石容易陷落倾倒。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的精心组织下,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当然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所以,当我们说到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这些曲折而艰辛的迁移过程后,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孔庙旧址。

孔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专门地方。古人的心中,孔子是圣人,祭孔是天下大事,各地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孔庙。

西安的孔庙,则是唐代武德二年(619),在国家诏令之下所设立,位置在尚书省西隅的国子监附近。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曾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孔庙又称文庙。西安孔庙经历了五代、北宋的几次迁徒,在宋崇宁二年(1103)最终将孔庙和府学迁于现址--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从而使孔庙、府学和碑林融为一体。今天的西安孔庙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它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群中轴贯穿、左右对称的原则,整体和谐统一,布局严谨大方,庭院重重,古雅深邃。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太和,是指阴阳会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源。这里既有祈求万福的意思,又是对孔子地位受到人们敬重和尊崇的体现,它是在明万历年间由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也称"塞门"。塞门外有清朝末年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题写的"孔庙"二字,字体醒目,结构稳健,运笔舒展。孔庙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代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门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指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之下则是明净清澈的泮池,它形如半璧,中间以泮桥连接。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为泮宫。泮宫是学校的前身,春秋时孔子在鲁国讲学,地点就在泮水之滨,后来在这里建立学校,所以叫泮宫。并且成为后世学府的代称,科举时代称生员入学为入泮。

与牌坊相对而呼应的是棂星门。棂星为天田星,主稼穑,凡是古代君王祭天,都先祭棂星,有祈年报功之义。宋代开始将棂星门设于文庙中,棂星成为"主管取士"之神,喻意祭孔如同祭天。元代为两门,清代为三门,中门额刻"文庙"二字,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额刻"道冠古今",用以形容孔子才华学识和道德品行与天地齐平,古今永辉。门头两端雕刻的蹲兽叫做麒麟,神圣威严,寓意福瑞吉祥。

走过棂星门,便可看到处在中轴线上出檐翘角、肃穆庄重的戟门,为典型的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因为古代祭孔时门两侧陈列仪仗性的兵器而得名。按照礼仪制度,古时宗庙、陵墓门前设立戟门及列戟的多少是衡量主人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

穿过戟门,就是东西两庑和相互对称的六座清代碑亭。两庑过去陈列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塑像。碑亭为八角攒尖顶,是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评定一些边患叛乱的战争记录碑石。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是一座最雄伟、最典型的庑殿式建筑,它位于孔庙最后一重庭院中,里面供奉着孔子像。《孟子·万章下》曰:"孔子之谓集大成"。古乐中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成,称为大成。这里的大成就指孔子能够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孔子曾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然而遗憾的是西安孔庙的大成殿已在1959年9月毁于雷火之中,如今这里已成为碑林广场。

大夏石马

屹立戟门西北处的是"大夏石马"。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匈奴人建立的国家,他们拥有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420xx年,大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率军攻占了长安,任命他的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镇守在长安,石马就是在长安县查家寨赫连璝的墓旁发现的。

石马采用圆雕的技法,线条简洁自然,风格粗犷古朴,我们至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前腿刻有"大夏真兴六年"、"大将军"等字样。大夏国仅有20xx年的历史,而这匹石马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石马体态匀称,四蹄健壮,为承担马身的巨大重量,马的两前足与两后足各组之间均未镂空,显得坚实有力。马的双耳已不在,只留下两个插耳的圆孔。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石马那凝重的神情和矫健的姿态,使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在那金戈铁马的时代,它驰骋疆场的飒飒身影。

唐景云钟

与大夏石马相对的是悬挂在戟门东南处的景云钟。它因铸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距今有近1320xx年的历史。景云钟原挂在唐长安城景龙观的钟楼上,后历经沧桑,数次变迁,明朝时悬挂在全城报时的钟楼上,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中。

景云钟由26块青铜模板一次浇铸而成,重约6吨。钟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井然有序的排列着龙、凤、鹤,、狮牛、飞天、彩云、蔓草等,32枚突起的乳钉起到强固钟体和协调音律的作用,由于铜锡比例科学合理,所以音质清纯、悠扬。钟身上铸有铭文,18行292字,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是李旦少有的传世佳作。

铭文宣扬了道教的玄妙与神奇,即可以报晓时辰,更可以祈福祥瑞。而蹲于铜钟顶端的怪兽称做蒲牢,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生性活泼,爱鸣嘶吼叫,于是投其所好,设置成钟钮用来装饰。景云钟以优美的声音,精美的纹饰、华美的书法而成为世界名钟。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经过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现有大型碑室7座,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这里有享有盛誉的名家精品,有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有生动详实的石刻文献,更有精湛娴熟的线刻图案。当你漫步碑林广场,伫立在高大的碑亭之下,你一定会被这绝妙的书法华章所感动,一定会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

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制最特别、雕刻最华丽的碑石。它刻于唐天宝四年(745),由于整座碑身立在三层石台之上,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故称《石台孝经》。碑石通高6米,由35方巨石组合而成,碑首上满雕灵芝云朵,三层石台均雕有瑞兽及蔓草纹饰。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推崇《孝经》正是将孝敬父母和忠于君主帝王、国家社稷相联系,希望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政权。天宝四年(745)玄宗李隆基大力提倡,曾诏令"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玄宗亲自用隶书作序、抄录、注解,使我们看到了一代天子丰腴华丽、端庄大方的书法神韵,更充分展示出大唐盛世的气度与风范。碑额由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用篆书题写"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

《石台孝经》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内涵、帝王的书法而成为碑林中的"迎客第一碑"。

第一展室

开成石经

如果说《石台孝经》是封建帝王维护统治的需要,那么陈列在第一展室的《开成石经》又是刻于什么时候?为什么而刻呢?

早在西汉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必读之书。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头上既便于学习和流传,又避免了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在中国历史上,刊刻儒家经典的活动有七次,即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代《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的《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代《乾隆石经》。今天除清代的《乾隆石经》因刊刻年代较晚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旧址外,唯有唐代《开成石经》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完整地耸立在西安碑林中。

《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城二年(837),它的内容包括儒家经典的《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共刻114石,每石高2米多,均两面刻字,总计228面,160卷,65万多字,被称为最大最重的一部石刻图书,号称"石质图书馆"。《开成石经》改变了过去刻经排列中一行直下的特点,每卷的卷首都在右上方,这样不仅便于装订成册,而且成为唐代的一大创举。《开成石经》由国子监祭酒郑覃主持,刊刻由陈介、艾居晦等用楷书完成。

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发生的陕西关中地震,使《开成石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40多通石碑断裂倒塌。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碑石,明万历十六年对碑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补刻,并且将补刻小石立在原碑旁,共计96石113面,约53000多字。《开成石经》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它厚重的积淀和精深的内涵而被世人珍重。

第二展室

当你为唐代的石经而自豪时,眼前第二展室的座座名碑又会让你产生强烈的震撼。这里以唐代名碑为主,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梵汉合文陀罗尼经幢》等,有书法名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史唯则的《大智禅师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李阳冰的《三坟记》、和《拪先坟记》等传世杰作。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于唐徳宗建中二年(781)。大秦是唐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派别--聂斯脱里派--碑额的上方刻有一个十字架。

碑文记载,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由阿罗本传到长安,当时的唐太宗派使臣房玄龄列仪仗到西郊迎接。碑文还记述了景教的教旨、教义、教规,大秦国的疆域、产物,以及在唐代截止立碑时一百五十多年的传播情况和政治活动,同时在碑石的下方还刻有古叙利亚文。

公元845年,碑石受到唐武宗废佛运动的影响而埋于地下,明代天启年间出土。1641年写入葡萄牙文的《中国通史》中,译成拉丁文,从而引起世界轰动,现在世界上有6座"景教碑",而唯一的真碑在西安碑林。

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是欧阳询为隋代的大官僚皇甫诞书写。欧阳询是初唐四大家中最早的一位,他经历了陈、隋、唐三代,书法风格结合北碑的纯朴和南帖的柔美,下笔自然随意,字体峻利圆润,法度平整规范,以清秀而独树一帜。

欧阳询少年好学勤奋,与李渊交往十分密切。唐太宗时大兴文教,为了提高书家素质,振奋社会风气,设立弘文馆,选召学士入馆工书,欧阳询任大学士,由他亲自执教。他的书法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名扬海外。他写的片纸数字都被人们争着收藏,作为习书的范本,时人称他的字为"欧体"。

道因法师碑

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记述了道因法师出家求法和曾在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的经历。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书法造诣也很深,与其父并称"大小欧阳"。欧阳通从小丧父,在母亲徐氏的不断教诲下,临摹父书,仔细认真,从不懈怠。他的字笔力险峻劲挺,棱角分明,字体严谨规矩,一丝不苟。传说欧阳通对自己的书法特别珍惜,必须在具备象牙或犀牛角的笔管,狸毛或兔毛的笔头,松烟和麝香的黑墨时才肯动笔写字,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而《道因法师》碑就显得弥足珍贵。

多宝塔感应碑

颜真卿是楷书巨匠,他身历4朝。碑林中保存他的碑石有7座,是全国保存颜真卿书法最多的地方。

《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0多岁书写,内容叙述了佛教天台宗和尚楚金禅师修建多宝塔的经过,以及唐玄宗资助修塔和派使者吊唁并监护楚金丧事的情况。此时,正处中年的颜真卿书法端庄隽秀,朴实谨慎,规范整齐,无一懈笔,历来是学习颜体的范本。

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他的父亲所立,叙述了颜氏家族的家史和仕宦经历,碑文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足以显示出家族的兴盛。此时的颜真卿已有"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风采,书体浑厚圆润,饱满遒劲。俗话说"字如其人",而颜真卿真正做到了这四个字,成为书法界的典范和楷模。

唐代李希烈发动叛乱,颜真卿前去招抚却遭到了囚禁。当李希烈的弟弟在军中被人杀死,李希烈十分恼怒,决意杀死颜真卿。于是假借皇帝之诏,派人用绳子勒死颜真卿,颜真卿终年77岁。颜真卿以他苍劲老辣的书法和刚正不阿的人品,成为"楷书第一人"。

唐三藏圣教序碑

《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怀仁和尚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遗墨中选辑集字而成,所以碑石称作《集王圣教序》。

王羲之的行书称绝一时,在我国书法史上以"书圣"著称。南朝梁武帝评价"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更是称赞"尽善尽美"。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传说他藏有王羲之墨迹三千余纸,并且是朝夕观赏。当太宗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亲自写好序文后,唐僧的弟子怀仁决心将文章用王羲之的行书集凑而成。公元672年,怀仁和尚殚心竭虑,整整花了20xx年的时间,细细拼集,慢慢寻找,甚至不惜千金,购买求得,所以称为"千金碑"。碑石不仅体现了唐初那浓厚的"崇王风气",更凝结着唐朝人对王羲之书法的钟爱之情。

玄秘塔碑

到了晚唐,更有一位久负盛名、闻名海外的楷书巨匠--柳公权。《玄秘塔碑》正是柳公权60多岁为大达法师所写,刻于唐会昌元年(841),碑文记述了唐长安城中安国寺寺主大达法师的生平以及受到徳宗、顺宗、宪宗等几代皇帝恩宠的事迹。碑文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融圆厚于清刚之内,结体疏朗,法度森严,是柳书的主要代表作。

柳公权身居高官,廉洁刚直,敢于直言,人品、书品皆为君臣世人所敬仰。据说,一次皇帝与六学士对坐于便殿,说话间,文宗称赞汉文帝恭俭,又掀起自己的衣角来说:"这衣服已洗过三次了"。众学士对皇帝作贺词,只有柳公权一言不发,文宗问他,回答道:"人主当退不肖而进贤,纳净谏,明赏罚,至于穿着洗过了的衣服,乃小节耳,对于治国有益不大"。柳公权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

当你缓步走出第二展室,当你还沉浸在"颜筋柳骨"的神采气韵中,当你还回味着"大欧小欧"的隽永峻利时,眼前这幽静的回廊下,那一方方规整的青石,又会让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墓志

这些方形青石称为墓志,埋放在墓穴中。上面刻着死者的生卒年月、籍贯、系谱、履历、官职、生平事迹和赞颂文辞,它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陵谷变迁。

墓志在我国汉代已有雏型。到了魏晋时,由于天下盛行厚葬风气,官方严禁在地面竖立墓碑,因此埋入地下墓中的墓志便随之大量出现。而这些墓志大多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在洛阳出土的,被于右任先生收藏,于1938年捐藏到西安碑林。其中以皇室宗亲及贵族官僚的墓志居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独特的书法价值。

第三展室

穿过回廊,进入第三展室,又会将你带入一个五体书法异彩纷呈的世界。这里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不同书体、不同内容的碑石,不仅可以看到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的艺术特点,如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汉代《曹全碑》及《熹平石经》、唐代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千字文》、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宋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等,还可以通过汉代《仓颉庙碑》、《仙人唐公房碑》和西晋《司马芳残碑》等了解碑石的起源以及碑石形制的演变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远古之时就有了关于汉字创造的美丽传说。伏羲画卦说,神龙结绳说,仓颉造字说,到以后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钟鼎文及春秋的石鼓文。秦始皇统一天下,进行"书同文"的举措,李斯将籀文简化为秦篆,使小篆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的文字。小篆字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俊逸。

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

梦英的《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就是典型的小篆字体,内容是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540个部首偏旁用篆书书写,每个篆书之下用楷书注音。这座碑石字体端庄典雅、古朴凝重,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构字法的典型范例。

当小篆在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使命后,向着容易书写便于认识的方向发展。秦朝末年有一个狱吏叫程邈,他在囚狱中工作的十年时间里,对篆书的笔画和字体的结构进行变革,由于将字体的圆笔改为方笔,繁复变为简洁,于是这种新的书体被称作隶书,到了汉代隶书达到成熟的时期。

曹全碑

《曹全碑》是汉隶中的精品,文字不仅清晰流畅而且宛转妍美。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的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的。碑文记载曹全为敦煌人,曾随军征战疏勒,战功显赫。他任合阳县令更是政绩清廉,造福一方,碑背阴还刻有捐资人的名单。《曹全碑》的书法扁平匀整,清丽流畅,自然雅典,秀美飞动,不仅是汉隶中婉约书风的代表。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的书法是汉隶成熟时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据说书写者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以这块《周易》残石为例,结体方正,字字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完全体现出了蔡邕所主张的"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的规范。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不过,对照流传下来的《熹平石经》残石,书法差异很大,不像一个人所书写。我们推测是因为当时这项工程是由蔡邕所主持,加上汉代刻碑不留名的传统,所以流传下来的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熹平石经》共刻石46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约3万多字。石经刻好后被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学子们校对和传抄。据《后汉书》记载,石经刻立后,前来参观摹写的人将街道都堵塞了,可见当时的盛况。但遗憾的是,石经刻立不久,就遇到董卓之乱,后来又遭遇晋永嘉之难,碑石全部残毁,保存到今天的数量更加少了。碑林收藏的这块,上刻《周易》的内容,两面刻字,共有400多字。这块残石是1920xx年在洛阳出土,于右任先生花费4000两银元从古董商手中买下,后来与"鸳鸯七志斋"藏石一同捐赠给碑林博物馆收藏。

在每一种书体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新的书体也会随即出现。当隶书一步步完善成熟时,新的书体楷书、草书、行书也在逐渐形成。

西汉时已有章草,它的出现是在生活实际的需要中,为了加快公文的处理,开始将方折的隶书简化、草化以处理官牒文书。东汉时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为今草,它的出现无疑更能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人类情感的变化。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称为今草,笔势连绵飞舞,潇洒灵动。

张旭断千字文

《断千字文》是唐代书法家张旭所写,他是将各字上下相连,首尾相接,字体大小错落,粗细相间,浓淡相宜。他曾对颜真卿说:"创变适度,不可妄变"。由于他的字体极为奔放、洒脱,自然舒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难以辨认,一般称为"狂草"。张旭为人豪爽豁达,性格狂放不羁,更是嗜酒如命,每逢喝得酩酊大醉时,就呼叫奔走,在极端兴奋的状态下,手拿毛笔疾书,一下数行。有时不尽兴,竟丢掉毛笔,解开发髻,用头发蘸墨写字,酒醒之后连自己都觉得神妙,所以人们都称他"张颠"。他和李白、贺知章等8位文人墨客,并称"饮中八仙"。

唐人爱酒,是时代的产物。在一个高亢、激越的社会情调中,在一个开明、张扬的文化氛围中,酒成为激活和调动人们强烈生命和文化意识的重要媒介。在豪爽奔放的酒文化中,唐人倾注了生命的无限热情,更融进了五光十色的个性追求,张旭的草书正是这个盛世文化艺术的缩影。

千字文产生于南朝梁武帝时,由周兴嗣在一夜之间将一千字组成了有韵律的文章,为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包括天文、地理、礼仪、法制、技艺及励学等,具有启蒙教育的作用。所以一经颁布,便成为少儿必读必写的教科书,至今流传一千多年,人们依然在传颂吟咏。

怀素千字文

怀素是唐代一位名僧,他是张旭之后以狂继颠的又一位草书巨匠。他因为家境贫寒,自小便出家做和尚,与张旭相同的是怀素虽为和尚,但喜欢喝酒吃肉,并乘着酒兴挥笔作书。因此,人们把张旭和怀素合称为"颠张醉素"。

怀素的字如骤雨旋风一般,随手万变,却又法度俱备。当年怀素练字也十分不易,他没有钱买纸,于是就在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以芭蕉叶子为纸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在院子里都堆成了堆,他称之为"笔冢"。后来为了学习书法的精华,千里迢迢从家乡湖南来到长安,向张旭以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最终成为了与张旭齐名的草书大家。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千字文》都是刻于横置的长方形石块上,它们的形制与我们刚才所见的碑有些不一样。其实我们眼前这种刻石叫做"帖",它与"碑"是有一定区别的。

碑一般是竖长置放,有额有座,立碑的目的是传于后世,所以碑文内容一般都是对碑主人或者对事件的歌颂,有一定的格式,字体以庄重严谨的篆书、楷书、隶书为主。比如《曹全碑》、《颜勤礼碑》就属这一类。而帖是专门为学习书法者提供前代名人书法而刊刻的,以字体的优胜为选择的标准,内容庞杂、形式不一、长短不限,而且帖一般是横方形的石板,比碑稍小,无额、无座,也没有侧面,大多在正、反两面刻字。同样内容的碑一般只刻一座,而同一个人同一内容的帖可能会刻好几块。不同时代,依据不同蓝本所刻的帖也是有好坏之分的。碑林收藏的这几块怀素《千字文》是明代成化年间所刻。

当唐代那飘逸飞动的草书神韵在我们的脑海中流下深深的印迹时,第四展室的碑石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四展室

这里陈列着宋元至明清时期的一些著名书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等的诗文书迹,以及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明《达摩东渡图》和《达摩面壁图》、清刻《太华山图》、《太白山图》、《关中八景》、《关帝诗竹》、《魁星点斗》等丰富多彩的线刻画,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回味。还有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的明代《感时伤悲记》、清代《荒岁歌碑》,在那些战乱与灾荒之年,人们颠沛流离、痛苦悲惨的生活在碑石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黄庭坚诗碑

进入碑林第四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侧碑墙上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的巨幅行书作品。黄庭坚擅长写诗,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极深。他的书法清圆妙丽、气贯脉通,运笔则圆劲苍老,结构中宫紧收,四出放纵而神凝之,颇似他豁达磊落的为人。他以画竹之法作书,其风枝雨叶,气高古雅,所以书法达到了风韵最旺的境界。而他的诗词对后人也颇具影响,成为宋代诗坛巨匠,开创江西诗派。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皇城的景致,主要写汉代长安城的皇室宫苑,崇高的建筑,盛美的仪仗,优雅的景色,庄严的宫廷,都是普通人所不能见到,甚至不能想象的。全诗如下:

翠盖龙旂出建章,莺啼百转柳初黄。昆池冰泮三山近,阿阁花深九陌香。径转虹梁通紫极,庭含玉树隐霓裳。侍臣缓步随銮辂,冈上应看集凤皇。小苑平临太液池,金铺约户锁蟠螭。云中帝座飞华盖,城上钩陈绕翠旗。紫气旋回双凤阙,青松还有万年枝,从来清跸深严地,开尽碧桃人未知。

苏东坡诗碑

旁边这方碑石为北宋四大家中苏轼的作品。内容是苏东坡《集归去来辞诗》六首。

苏轼,号东坡,是宋代著名大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他的一生精力,用在了很多方面,不仅文学艺术造诣很高,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但政治上的波折却影响着他的生活,他曾被几次贬官,晚年甚至远赴海南。我们看这块碑刻的落款是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就是苏东坡谪居贵州后所作。被贬贵州后,垦荒筑屋,耕食其间,使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辞》中那种隐避的内涵有了特殊的理解和共鸣,借集陶诗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他在元丰五年(1082)所书的《寒食贴》风格略似。而这座碑石也是碑林仅见的一通东坡名诗刻石,被推为苏贴刻石的较佳者。

米芾四条屏诗

清刻《米芾四条屏诗碑》,是一首反映初春景色的五言诗。"皇都出度腊,凤辇出深宫,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仗凝霜彩白,袍映日花红,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御沟穿断霭,骊岫照斜空,时见宸游游,因观稼穑功"。

米芾,宋代四大家之一,才华横溢,狂放不羁,他喜唐服,爱怪石,擅收藏,好临摹,由于举止不凡,言行怪僻,素有"米颠"之称。他的书法得苏东坡的指点,变化多端,章法自然,顿挫分明,气韵酣畅。他一生酷爱钟鼎、文竹简碑刻,是无所不晓,无所不学。他曾任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关帝诗竹图

这是一方奇妙有趣的碑石,将文字与绘画融为一体,刻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其中描写由于三国之争,关羽同刘备的两位夫人在下邳被曹兵困于土山上,关羽为保护两位嫂嫂被曹操俘虏。关羽的文采武略备受曹操青睐,曹操惜才爱将,赐以高官厚禄并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而关羽对着这一切淡然处之,最后还是挂印而走。后人赞赏关羽的品行,故产生了这幅关帝诗竹。这幅图由风竹、雨竹构成一幅秀竹画图。风竹的叶子向一边飘动,就好像有清风吹过;而雨竹的叶子则向下低垂,好似有细雨在击打。竹叶恰好组成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首诗表达了当时关羽身在曹营身在汉的特殊心情。有人说这首诗是关羽写给刘备的,据史书记载关羽其人既不善写诗,也不善作画,这座碑是清代韩宰附会之作。

魁星点斗图

《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抚马德昭所画,字体复杂华丽,内容独特新颖,寓意深刻。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经取士,特别是明清,每经首选一人称为"魁",而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多学府和学宫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希望金榜题名。碑上魁星的形象是个"鬼"字,它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在"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古代,皇宫金銮殿前置有石陛,上面雕刻有鳌的图案,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台阶下接迎金榜,状元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既形象生动,有独具匠心,即构思巧妙,又寓意深刻。

第五展室

当你离开第四展室,绕过墓志廊,来到了第五展室。这里陈列着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石,许多是涉及拨田、瞻学、修渠补城等内容,为研究当时社会史和地方史,甚至为研究碑林与文庙的发展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宋代重刻的秦《峄山刻石》、清代重刻的汉代《敦煌太守裴岑记功碑》、清注释《岣嵝碑》以及清代帝王与将相的书法碑石,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尤其是《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不仅指出了为官之道,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六展室

第六展室陈列的碑石除少数是元、明两代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为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公稽章生诗》以及清代康熙的"赐吴赫书"、雍正的"赐岳钟琪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和康有为的《曾贡生裕汉碑》等,还有一些为人处事的格言碑,这些都能使我们全面认识碑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七展室

誉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陈列在第七展室,它是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2)命翰林侍讲学士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及书法名家的墨迹,摹刻在枣木板上并存于宫中,将拓印墨本颁赐给中书省、枢秘院的官员及有功的大臣,因为刻于淳化年间,又是在宫里刻成,所以又称作《淳化秘阁帖》。但是原帖在刻成后毁于战火中,碑林的《淳化阁帖》是清顺治三年(1646),陕西金石家费甲铸用"兰州本"复刻的,共145石,两面刻字,共分10卷,现存多种版本,唯陕西本刻石最全。

走在第七展室,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阻隔,再次重温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真草隶篆,名家荟萃,书法艺术的长河竟是如此波澜壮美。

当我们徜徉在亭廊殿庑之中,驻足于座座丰碑之间,那赏心悦目、摄人心魂的书法艺术,宛如无声之乐,无色之画,无韵之诗,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石刻艺术室

走出碑林第七展室后,建于1963年石刻艺术室又会以一件件精美的石刻造像吸引着你,打动着你,让你叹为观止。

"西安石刻艺术室"的匾额由陈毅书写,整座展室精选汉--唐近一百件的代表性作品,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展出。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威武凶猛,有的肃穆端庄,有的慈祥可爱,无论东汉双兽、画像石刻、李寿石椁、昭陵六骏,还是菩萨残像、皇兴造像、九层石灯、老君石像,都以精练的风格,简洁的刀法,高超的技艺,动人的线条,成为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它们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进取向上的风貌,不仅在我国雕刻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陵墓石

陵墓石刻分为地上和地下石刻,是随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形成的。地下石刻为墓室内实用型和装饰性石刻,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东汉画像石

陕北东汉画像石为地下石刻,出土于绥德和米脂一带,用来加固墓室、装饰墓室。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除少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外,大多则取材于现实生活,如车马出行、农耕放牧、歌舞杂技、狩猎射杀、宴饮迎宾等等,将汉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的情况,生动形相地再现出来,成为汉代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画像石多采用减地平雕的技法,使物象浮起,轮廓用粗劲的阴线来勾勒,眉眼须发等细小部分则用墨线来勾勒。画像石将雕刻与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线条简洁,轮廓清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汉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的艺术瑰宝。

李寿石椁

李寿字神通,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因在反隋征战的过程中立有功勋,死后陪葬唐高祖的献陵。

李寿石椁,由二十八块青石组成,前面正中有两扇可以开合的石门,外部四周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文臣、武将、卫士、飞天等。石椁内部四周线刻乐伎、舞伎、侍女等画面;顶端则线刻星宿分布图,这些图案再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豪奢浮华以及宫廷乐舞的柔美多姿,也表现了人们期盼吉祥的美好愿望。

李寿墓志

他的墓志与众不同,为龟型。龟的四足趴伏在长方形的底座之上。龟甲为墓志盖,上刻篆书"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十六字。龟身为墓志铭,用楷书写成,共1071字,记录了李寿的平生事迹,墓志雕成龟形,那是高贵地位的象征,也是长久保存的象征。

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园墓葬前的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仪卫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两侧置放的石人,石兽等;纪念性石刻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精雕细刻,昭陵六骏就是纪念性石刻最为突出的代表作。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典型的地上石刻,是置放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寝北司马道上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曾经骑乘过并且壮烈牺牲的坐骑。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的赫赫战功和对六骏的最高纪念,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将六骏雕刻在整块岩石上。浮雕高约171厘米,宽205厘米,由大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雕刻家阎立德于唐贞观十年(636)完成。唐太宗李世民是马上皇帝,更是爱马的皇帝,他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在每件浮雕德右上角。六骏无论站立、行走、飞奔,都是他们在战场上的真实写照,不仅反映出人与马生死与共的深厚情义,更展现大唐创业的艰辛不易。然而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騧"早在1920xx年流失美国,其余四骏"特勤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它们在默默等待着六骏重逢相聚的时刻。

如果说昭陵六骏将你的思绪带入火热的战争岁月,而佛教雕像会引领您走进一个宁静祥和的菩提世界。

宗教石刻

佛教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在两汉之际佛教逐渐传入我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连年,百姓生活流离失所,政治统治极不稳定。到南北朝时佛教广为流传,佛教艺术也随之兴起。

皇兴造像

北魏《皇兴造像》为两面浮雕,正面刻交脚弥勒佛像,由于受印度键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还保留着高鼻、深目、宽额的特点,造像的背光是火焰缭绕的舟形背光,充满了浪漫色彩。造像的背面及底座用减地平雕的手法刻画佛教本生故事,背面下方有一段铭文,"遂于大代皇兴五年岁次辛亥为亡父母并"字样,由此断定造像的建造年代和为谁而造。铭文字体刚劲豪放,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佛教在隋唐两代达到鼎盛时期,艺术风格也走出了魏晋的肃穆庄重、秀骨清相,形成完美成熟、温厚可亲的艺术风格。

唐代菩萨像

唐代菩萨像,残高110厘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它以汉白玉雕刻而成,质地细腻,晶莹柔润,再加上那微微突起的胸部和富有质感的腹部,以及那斜披的轻纱、前倾的身躯,使人联想到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此时的宗教形象不再令人望而生畏,而成为人间真情的坦诚流露,这不仅是大唐艺术的大胆创新,更是对盛世文化的讴歌赞扬。

这里的每一尊佛像,菩萨、力士、佛陀,无论高大、低小,还是完整、残缺,它们不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庄严肃穆,那眉宇间透出的是超凡脱俗的宁静和智慧,唇齿间流露的是亲切和蔼的关怀和期待。

唐代老君像

在唐代更为兴盛的是道教,老君像就是当时信仰道教的产物。

老君像,高190厘米,这尊雕像是华清宫朝元阁的遗物。老君即老子李耳,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地位,推崇道教,尊称老子为祖先,发起尊老运动,开展各项活动,并在科举考试中增加《老子策》。据说这尊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从幽州范阳令名工巧匠用汉白玉采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的。老君正襟危坐,褒衣博带,表情严肃端庄,神态气宇轩昂,底座又以丰腴华丽的牡丹花为题材,显得吉祥富贵。老君像不仅是封建帝王政治统治的需要,更是大唐盛世艺术繁荣的象征。

朋友们,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愿西安碑林给大家的这次金石之旅留下美好的记忆。祝大家参观愉快,真诚地欢迎你们再次光临西安碑林。再见!

推荐西安同心战疫的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各位游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皇帝访华来西安时,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门城楼,领略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城墙的起源】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祐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明代建西安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0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