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2:10:25 页码:13
最新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模板8篇)
2023-11-19 02:10:25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价值观、态度和观念的反思和确认。总结要突出重点,避免平铺直叙,要言之有物,言之准确。探索优秀人士的心得体会,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篇一

中医护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对人体健康保健的独特理论和实践总结。作为一名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士,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中医护理的心得体会,并探讨其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段:中医护理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护理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和科学。传统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整体观念。中医护理注重辩证施治,强调调节人体内外的平衡,提倡“治未病”的理念。相比于现代医学注重病因分析和精细化治疗,中医护理更注重人的自我调整能力和全面的健康管理。通过中医护理的实践,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缓解病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因此,中医护理在传统医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中医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注重内外环境的平衡。中医疗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通过调理经络、气血、脏腑等系统,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其治疗效果上,更重要的是注重预防和调整,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复发。这种注重整体健康的理念,正是现代医学所缺乏的,使中医护理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重要选择。

第三段: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的进步,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中医护理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正在被纳入到现代医学的体系中。许多传统的中医护理疗法,如针灸、推拿等,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持和辅助治疗手段。同时,中医护理的精华也在指导和完善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中医护理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制定,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因此,中医护理不仅在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士,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面对患者的时候,我注重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体形、舌苔、脉搏等生理指标,挖掘疾病背后的原因和问题。同时,我也注重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帮助他们理解中医护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疗法的综合应用,我看到了许多患者病情的改善和身心状态的提升。这让我深信中医护理不仅可以治疗疾病,更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五段:中医护理的前景和挑战。

尽管中医护理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它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中医护理的理论和实践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证据支持,以提高其可靠性和可信度。其次,中医护理的人才培养和传承也需要加强,以保证其传统理论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另外,中医护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认可度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以提高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水平。面对这些挑战,我相信中医护理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总结:中医护理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仅在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中医护理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独特选择。作为一名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士,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为能为患者提供类似疗法感到自豪。尽管中医护理仍面临一些挑战,但我相信中医护理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篇二

经典为什么要改成选修?甚至很多人干脆主张取消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有《中基》教材吗?《中基》不就是从《内经》里来的?而且较《内经》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中基》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内经》呢?应该完全可以。《中基》取材于《内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基》能否真正涵盖《内经》?进而取代之呢?我们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病机,病机这个概念是中医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综观《内经》全篇,就是这一章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立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可是你看完这整个章节后,你就会感到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内经》中的病机,它只字不提。用《内经》的病机做名,可实际上《内经》中那么丰富的病机内容却不提,这个差别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此其一也。另外,就是《中基》对病机这个概念的解释。这里我们引用它的原文:“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能不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文字上去考究。病,这里当然可以作疾病讲,当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关,但是,“机”作什么讲呢?机是不是机理?我们翻《说文》、翻《康熙》,都看不到这样的解释。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同,《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们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这段经文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六节藏象论》在讲说肺的这一重要功能前,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所以,肺者,气之本,说的是这么一件事。这个气与呼吸之气,与一身之气又有什么关联呢?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

自以为还了解一点中医吧,现在却发现,我什么都不知道,简直就是白痴,被震撼、被彻底洗脑了。

惊:还好我的方向正确,要不,就要与这一瑰宝失之臂膀了。

恐怖的教材!不知可不可以改编下教材啊……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也太中西医了?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篇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护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护士,我有幸参与了许多病患的护理工作,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与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护理工作中所学到的五个方面的经验和感受。

首先,我的第一个体会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在护理工作中,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病患的安全和护理的质量。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病患的个人信息的核对,病情的评估和护理计划的制定。只有充分准备好这些工作,我们才能在护理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并确保给予病患最合适的护理。

其次,关注病患的心理需求同样重要。在一次护理工作中,我意识到病患除了需要身体上的照顾,还需要关心和理解。我曾经遇到一个长时间住院的病患,他身体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他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于是,我主动与他交谈,倾听他的抱怨和烦恼,并尽力给他提供支持和安慰。最终,他的心情逐渐好转,不再对周围环境感到抵触。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关注病患的心理需求同样重要,它能够帮助病患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

第三,与同事的良好合作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也非常重要。在我工作的医院,护士之间经常会互相帮助和支持。我曾经遇到一个忙碌的时段,一个护士的病患突然状况恶化,我立刻向附近的同事求援,并和她们一起展开抢救行动。虽然过程中时间很紧,但我们相互合作默契,最终成功将病患救回。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积极与同事沟通合作,互相帮助,力图为病患提供最好的护理服务。

第四,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是保持护理技能的关键。在医疗领域,知识更新很快,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护士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曾经参加过一些护理培训课程,学习了新的护理理论和技巧。这些知识的更新让我更加自信和有能力面对各种护理问题。同时,我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分享经验与同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带给我的是巨大的满足感。尽管这个职业有时困难重重,但当看到病患因为我们的护理而逐渐康复,他们的笑容和感激之情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护士,我们能够为他人的健康和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这种满足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并不断激励着我为病患提供最优质的护理。

总的来说,护理工作给予我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关注病患的心理需求、良好合作、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以及护理工作的满足感都是我在护理工作中领悟到的重要方面。我相信,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病患提供贴心的护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关爱与关怀。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篇四

请在批评中医之前问问自己是否真的认识中医,如果不认识,请保持宽容,而不是批评诋毁。那些说中医看不好病的的人,请明白,中医是理论,医生是道具,道具错了,不代表理论错了。好比以精密科学仪器,你不会用,测出来暑假错了,你能说是仪器错了吗?最后在此粘贴梁漱溟先生《中西学术之不同》一节内容,里面谈到的一些跟本书观点有妙曲同工之处,最后,一味诋毁中医的人,也请自问自己学问是否比得上梁老。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中国两个重要的学派――儒家和道家,差不多都以生命为其根本。如四书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充分表现生命自然的意思。在儒家宗,尤其孟子所传的一派,更是这个路数。仿佛只要他本来的,不想于此外更有什么。例如,发挥本性,尽量充实自己原有的可能性等,都是如此。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得,是名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开始理会甚粗浅,但无粗浅则不能入门。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位柏格森。记得二十年前,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尝有愿心,愿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氏为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快、透彻、聪明。美国詹姆斯·杜威与柏氏,虽非同一学派,但皆曾得力于生命观念,受生物学影响,而后成其所学。苟细读杜氏书,自可发见其根本观念之所在,即可知其说来说去者之为何。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再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再则,对于我用思想作学问之有帮助者,厥为读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于我者仍为生命。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外力仅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如用之不当,不但不能开出生命力,反要妨碍生命的。用药不是好就是坏,不好不坏者甚少,不好不坏不算药,仅等于喝水而已。内经:有病不医,常得中医。

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底。在医学上,我同样也可说两句有关于不同学派或不同方法的话;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所以我最初曾想:“如果都只在一个对象上研究,虽其见解说法不同,但总可发现有其相同相通之处。”所以虽今人仍多有在我未读医书前,常想沟通中西医学。不料及读后,始知这观念不正确,中西医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欲沟通者(如丁福保著《中西医通》,日人对此用功夫者亦甚多)。但结果亦只是在枝节处,偶然发现中医书上某句话合于科学,或发现某种药物经化验认为可用,又或发现中医所用单方有效,可以来用等。然都不能算是沟通,因站在西医科学立场上,说中医某条是对了,这不能算是已融取了中医的长处。若仅依西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而零碎的东拾西捡,那只能算是整理中医,给中医一点说明,并没有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要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确实不行;那样,西医便须放弃其自己的根本方法,则又不称其为西医了。所以,最后我是明白了沟通中西医为不可能。

如问我:中西医根本不同之点既在方法,将来是否永为两套?我与此虽难作肯定的答复,但比较可相信的是,最后是可以沟通的,不过须在较远的将来。较远到何时?要在西医根本转变到可以接近或至沟通中医时。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因其没有办法,不能说明自己,不能整理自己,故不能进步,恐其只有这个样子了。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否则中医将是打不倒也立不起来的。

说西医转变接近中医,仿佛是说西医失败,实则倒是中医归了西医。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从人家才得到解释和认识,系统自然还是人家的。须在以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究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依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以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因其比较看人为各部机关所合成,故其治病几与修理机器相近。中医还能算是学问,和其还能站得住者,即再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与西医恰好是两套。试举一例:我的第一个男孩,六岁得病,迁延甚久,最后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医院就医,主治大夫是专门研究儿科的医学博士,他说必须水消腹小才好,这话当然不错。他遂用多方让水消,最后果然水消腹小,他以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钟即死去。这便是他只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个生命的明证。西医也切脉,但与中医切脉不同。中医切脉,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医则否。中医切脉,是验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个生命。西医则只注意部分机关,对整个生命之变化消息,注意不够。中西医之不同,可以从许多地方比较,此不过略示一例。再如眼睛有病,在西医只说是眼睛有病,中医则说是整个身体失调。通俗的见解是外科找西医,内科找中医,此见解虽不高明,但亦有其来源。盖外科是比较偏于局部的,内科这时关于整个生命。西医除对中毒一项,认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灶,往往于死后剖视其病灶所在。将病与症候分开,此方法原来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处即在于局部观察。中医常是囫囵不分的,没有西医精确,如对咳嗽吐血发烧等都看作病,其实这些只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与症候分开。普通中国医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从古相传的方法;这在学理上说,当然不够,但这些方法固亦有其学理上的根据。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见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大生命相通。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这仅是一种方法,而非真实。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反是必须收视返听,向内用力而后可。本来生命是盲目,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为盲目的,表现出有很大的机械性。但在中国与印度则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印度且不说,在中国儒家道家都是如此。儒家之所谓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的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道家与儒家,本是同样地要求了解自己,其分别处,在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谓反省等。(此处不能细说,细说则必与现代心理学作一比较才可明白,现代心理学最反对内省法,但内省法与反省不同。)道家则是要求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功夫是静坐,静坐就是收视返听,不用眼看耳听外面,而看听内里――看听乃是譬喻,真意指了解认识。开始注意认识的人手处在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注意呼吸,使所有呼吸处都能觉察出来。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是不随意肌的活动;关乎这些,人平常多不甘用心去管他,道家反是将心跟着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去走,以求了解他。譬如呼吸——通体(皮肤)都有呼吸,他都要求了解认识,而后才能慢慢地操纵呼吸,血液循环,消化营养等也全是如此。他都有一种细微而清楚的觉察。平常人不自觉地活动着的地方,他都有一个觉察,这同样是将智慧返用诸本身。于此才可以产生高明的医学。中国医学之根本在此。高明医学家,大多都是相传的神仙之流的原因亦在此。神仙,我们虽然不曾见过。但据我推想,他可以有其与平常人之不同处,不吃饭也许是可能的。他可以见得远,听的细,闻人所未闻,见人所未见。蚂蚁走路虽细,但总有声音当是可信的,以其——神仙——是静极了,能听见蚂蚁走路,应亦是可能的。人的智慧真了不起,用到哪里,则哪里的作用便特别发达,有为人所想象不到的奇妙。

道家完全是以养生术为根本,中国拳术亦必与道家相通,否则便不成其为拳术。这种养生术很接近玄学,或可谓之为玄学的初步,或差不多就是玄学。所谓“差不多”者,因这种收视返听,还不能算是内观;比较着向内,可说是向内观,但其所观仍“是外而非内,似内而仍为外”。如所观察之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仍非生命本体。人的生命,本与宇宙大生命为整个一体,契而无间,无彼此相对,无能观与所观,如此方是真的玄学,玄学才到家。道家还是两面,虽最后也许没有两面,但开头却是有的。他所体察者是返观而非反省,因其有能知与所知两面,故仍不是一体。以上是推论的话,但也只能作此推论。我们从古人书籍中所能理解的古人造诣,深觉得道家的返观仍甚粗浅,虽最后也可以由粗浅而即于高深。

道家对呼吸,消化,循环等之能认识了解,操纵运用,其在医学上的贡献,真是了不得。西医无论如何解剖,但其所能看到的仍仅是生命活动剩下的痕迹,而非生命活动的本身,无由去推论其变化。在解剖上,无论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无论用如何最高等的工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象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道家则是从生命正在活动时,就参加体验,故其所得者仍为生命之活体。

总之,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动中不可分的。

这两条路,结果中国的这个方法倒会占优胜。无奈现在还是没有办法,不用说现在无神仙之流的高明医生,即有,他站在现在学术的面前,亦将毫无办法,结果恐亦只能如变戏法似的玩一套把戏,使人惊异而已。因其不能说明自己,即说,人家也不能了解,也不信服。所以说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中西医学现在实无法沟通。能沟通,亦须在较远的将来始有可能。而此可能之机在西医,在其能慢慢地研究、进步、转变、渐与中医方法接近,将中医收容起来;中医只有站在被动的地位等人来认识他。所以从这一点说,西洋科学的路子,是学问的正统,从此前进可转出与科学不同的东西来;但必须从此处转,才有途径可循。我常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它。否则只是一个古董,人家拿它无办法,自己亦无办法。

中西医比较着看,西医之最大所长,而为中医之最大所短的,是西医能发见病菌,中医则未能。中医是从整个生命的变化消长上来论病,是以人为单位,这样固对。但他不知道有时则其中并不是一个单位,而是有两个能变化消长的力量。一则是身体的强弱虚实,一则是病菌。病菌是活的,同样能繁殖变化消长。此两者应当分开,不能混作一团看。西医是能看见两个重要因素的,但偏重于病菌;中医则除注意身体的强弱虚实外,对于病菌,完全没有看到。病菌的发现,真是西医的最大贡献。”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篇五

中医护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疾病的护理和康复,是中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在中医护理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一,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在中医护理中,我们不仅仅关注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更注重调整人体整体的平衡。比如,在护理一个患者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他的具体症状,还要了解他的体质和心理状态,然后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这种整体观念的护理方式,使得疾病的治愈率更高,也更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是不同的,中医护理注重针对个体化的护理。在中医护理实践中,我们会对每个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问诊,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效果。

第三,中医护理注重防病治未病。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在中医的理念中,人体的健康与接触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有关,中医护理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会建议患者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等。通过防病治未病的护理方式,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第四,中医护理强调辩证论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辩证施治。在中医护理中,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判断患者的病情是属于哪种证候,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比如,对于体寒的患者,我们会采取温热的方法来调理,对于体热的患者,我们会采取清凉的方法来调理。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疗效,提高护理的效果。

第五,中医护理强调与患者的沟通。在中医护理实践中,我们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同时,我们也要耐心地解答患者对中医的疑问和疑虑,帮助他们了解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方法。这样,可以增加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度,提高护理效果。

总之,中医护理是一门优秀的医疗学科,通过中医护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呵护和康复患者的健康。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这让我更加坚定了选择中医护理这个职业的决心。我会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篇六

本着了解“中医是怎么回事”看的这书,没想到这书把中医和传统经典写的太博大精深了,令我深感折服,感到高山仰止。

接着读了另一本天下无疾写的《零起点学中医》才有点回过神来,回想起本书的立足点是很好的,作者本身也是一位中医的教学者,他希望把中医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令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中医,在此书中不断的大声急呼,我觉得我个人很钦佩作者的这种忧中医忧传统并为此做出自己贡献的精神。

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这个对中医零起点的人有些混乱模糊了,甚至会觉得中医已经到了一种夸张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常常有种看迷信书的感觉。

不错,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阳生阴长,阳收阴藏,风寒暑湿燥火,中医是帮助机体恢复阴阳调和的状态以御敌。我很同意这些观念,但是个人以为中医其实也是一门经验积累的学科,前人们的大量实践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好好学习利用,但不可偏颇,也不可顾此即彼排斥他说。

还是要谢谢作者和他的这本作品,开启了我了解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可以继续读下去。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篇七

4月25日,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集中学习“中医知识”,以“人人参与,共同提高”为原则,以“学习中医,用好中医,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目的,旨在进一步夯实全院护士的中医基础,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院中医内涵建设。

护士梁映慧针对现在人类面临的四大健康忧患—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精神情志,使人类身体素质下降、体质日益衰弱的问题,开展了中医体质饮食养生的讲解。主要内容有:了解什么是中医体质;如何判断体质类型;通过调整饮食纠正体质的偏颇。内容非常贴近生活,护士们听得津津入味,为自己健康学习的同时,也大概了解了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增长知识,所以狠抓中医知识,发挥中医优势是提高护理质量永远不变的政策方针。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首段及感悟篇八

喘证为临床常见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脏性哮喘和肺炎、肺气肿等均属此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喘促有声,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得平卧,若喘促严重,持续不断,可发生虚脱。喘证有实喘、虚喘之别,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现笔者就其中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2辨证施护。

2.1生活起居。

2.2病情观察。

2.3情志护理。

2.4饮食调护。

2.5服药方法。

2.6针刺疗法。

3出院指导。

(1)起居有常,并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避免烟尘异味及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刺激和外邪侵袭。

(2)饮食有节,宜食清淡、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忌肥甘厚味和烟酒,以免邪从内生。

(3)怡情悦志,保持心情舒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

(4)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如适当打太极拳,做气功、呼吸操等。

(5)指导久病体虚患者艾灸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等穴位。

(6)注意劳逸结合,肾虚者应节制房事。

4体会。

喘证有虚、实之分,因此我们在护理上应以中医八纲辨证为指导,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笔者认为,辨证施护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方法,给予不同的'护理。从而使其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