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 初中家长会家长收获与感想(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15:01:12 页码:9
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 初中家长会家长收获与感想(七篇)
2023-01-09 15:01:12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

七星岩历史悠久

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 七星岩风光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建设

肇庆市委、市政府于一九九七年底先后投资1500万元,在七星岩景区内的六个小岛、七座山岩,八公里长的湖堤上安装了环湖园林路灯560盏、1000瓦的射灯、彩色泛光灯250盏及3000米的彩虹管,运用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光源的变化多姿。以不同的颜色交错投射到景物上,勾画出七星岩景区内神秘幽雅的堤岸、小桥,花木,岩山与湖水交相辉映,使夜幕下的七星岩更加绚丽多彩;同时开辟了星湖夜游项目,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夜色中游湖观光提供了一个美丽的环境 ,再造出“第二星湖”。

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如牌坊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耀,游人如鲫,全国目前最大的露天音乐喷泉启动之时,七星岩牌坊广场更显得壮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还可以欣赏一台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真是令人如醉如痴。位于星岩东面的仙女湖,每当太阳西下,还可以观赏到天然奇观--卧佛吞日。在仙女湖与星岩之间湖面上新建的佛教大观园--东方禅林,也可以领略到禅的奥秘。最近,新开挖了3公里长的"禾花水道",使星湖景区的游览面积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并使得陆上景点与水上景观浑然一体。如果你坐在游船上环湖游览,你会有一种新的感受。

七星岩牌坊

位于景区中心湖南部,1959年落成,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高12米,宽17.5米,四柱三间,柱础花篮形,四根大圆柱饰以朱红,仿歇山顶,上盖琉璃瓦,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于1959年手书的“七星岩”三个大字,为肇庆的重要标志物。牌坊北侧有广场,面积2.83万平方米,是集娱乐、休闲、观赏、购物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广场有广东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文化在省内颇有名气,周末游客可在此免费观赏文艺演出。

七星岩摩崖石刻

位于景区中心,共有531题,其中石室洞有333题,是广东省保存最多、最集中 七星岩外拍的石刻群,1957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石刻以唐为贵,七星岩就有唐刻4题。石刻以汉字为主,还有藏文和西班牙文。汉字各种书体俱全,以楷书为最,行书次之,其中唐代李北海正楷《端州石室记》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珍品。石刻群文体有诗、词、歌、赋、对联、题记,其中诗有252首,陈毅元帅撰诗称之为“千年诗廊”。

石室洞

由龙岩洞、碧霞洞和莲花洞组成,龙岩洞以小艇导游,后两洞可步行参观。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穹隆高大,千姿百态,如梦如幻的景观,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洞中存各种文体石刻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风景区中是何等的注目。

石峒古庙

位于七星岩东北部,仙女湖游览区内。始建于唐初,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建,清嘉庆三年 (1798)、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古庙置于岩洞中而得名。庙中供奉附近百姓的神,称周氏神。因传说庙中石钟乳有一小洞曾流出白米,故有俗称“出米洞”。

莲湖泛舟

最佳观赏点在红莲桥南风情码头处。

[1]此处设有竹排、摇橹木船、电瓶船等,船在水中行,景色两岸走,如在画中游,休闲舒适、快意悠悠。自古有云:“不乘舟游湖,不知湖光之胜,枉来星岩。”

肇庆的特产

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肇庆裹蒸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 公斤。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清水,直至糯米、绿豆和肥猪肉溶化为止。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当地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食品。

紫背天葵,名丹叶、散血子,是夏季清凉饮料中的佳品。 紫背天葵属秋海棠科,是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长在阴暗湿润的山崖上,叶面有毛,呈深绿色,叶背紫色。紫背天葵能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用开水冲泡,其色紫红,味微酸,清香可口,若加入少许白糖,其味更佳,能消暑除热,又有解酒之效。

气候

御寒避暑的游览胜地,七星岩风景区绿树成荫,凉风习习,年均气温摄氏21.6度,夏日最高月均气温摄氏28.9度 ,冬日最低月均气温13.4度,确是一个御寒避暑的游览胜地。这里最佳旅游季节为七、八、九月和春节期间,最高日达4万人次。

交通

从广州到肇庆约二小时车程,肇庆火车站前的迎宾大道不远处就是七星岩;肇庆市内有公共汽车,环湖旅游专线车、出租小汽车和交通船都直达景区内。风景区内有公共汽车,环湖旅游专线车、出租小汽车和交通船,旅游、度假、开会都非常方便。

编辑本段

七星岩-景点历史

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

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编辑本段

七星岩-景点景观

七星岩,隋唐至宋,称栖霞洞。相传桂林在远古是海,海陆变迁后,隆起而成为今日的七星岩洞,100万年来,石灰岩经雨水溶解成乳状液,后又凝结,日积月累形成各种形状,遂使那石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奇观。洞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高于中层10米,下层为地下河。游览中层,游程820 米,洞内恒温20℃左右。在隋唐时代,这里就成为游览胜地,洞口有隋开皇十年(590年)昙迁题栖霞洞和唐显庆四年(659 年)佚名玄玄栖霞全洞题刻。从岩口沿石级而下,有明朝张文熙写的第一洞天大字。过老君台、白兔守门,就是白玉长廊。这里岩顶光洁平坦,石壁洁白晶莹,有玉为墙壁雪为城之称。继续前行,佳景很多,有仙人晒网,米粮山,唐僧晒袈裟。

过了狮子抢黄沙景点,便是歌仙台。传说刘三姐和她的情人白马郎到了桂林七星岩,唱了三天三夜的歌,吸引了许多听众,后来三姐要走,白马郎依依不舍,紧握她的手不放,三姐在他耳边轻唱一首离歌,化成一尊石像成仙去了,因为声音很小,只有白马郎一人听得清,只有这几句流传下来:少陪了,日头落岭在西方。天各一方心一个。过云山壁画,到广场,这里景点最集中,银河鹊桥、十八娃娃倒攀莲、奇象异洞等等,最后一景是送客蟠桃

七星岩雄伟深邃,整个游程814米,洞中经年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刻,也流传美丽的传说。以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碧虚铭》最为有名。明代画家张文熙称之为“第一洞天”,并刻于石壁之上。古人称此景为“栖霞真境”。1963年叶剑英游完七星岩后,作诗写道:“海洋冲刷山穿洞,石乳冰凝玉塑山。幽窟千年供避难,今游人乐舜尧天。”

没有天上宫阙,却有北斗七星在人间;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这就是七星岩最真实的写照。七座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排列状如天上北斗,镶嵌在如镜的湖面上,如梦如幻。叶剑英元帅亦诗赞:“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

七星岩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中北部,南临城区,北倚北岭山,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6.5平方公里,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湖中耸立着七座峻峭的石灰岩山,名曰: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岩。形似北斗星,故得名“七星岩”,其中石室岩因古迹众多,成为游览的中心。围绕七星岩的湖名曰星湖,划分为五个湖: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景区集“桂林之山,杭州之水”为一地,以“峰险、石异、洞奇、庙古”著称,可供观赏的景点有80余处。景区分中心游览区、仙女湖游览区、东方禅林游览区、玉屏和阆风岩游览区、仙掌岩游览点及荫梓岗(半岛)游览点。可供游人攀登的有天柱、石室、仙掌、玉屏和阆风岩。可供游人参观的石洞有双源、石室和出米洞,其中前两个为水洞,后者为旱洞。

特色景观

七星岩牌坊

位于景区中心湖南部,仿古建筑,高12米,宽17.5米,四柱三间,柱础花篮形,上盖琉璃瓦,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于1959年手书的“七星岩”三个大字,为肇庆的重要标志物。牌坊北侧有广场,面积2.83万平方米,有广东最大的音乐喷泉,是集娱乐、休闲、观赏、购物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

七星岩摩崖石刻

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位于景区中心,共有531题,其中石室洞有333题,是广东省保存最多、最集中的石刻群,陈毅元帅撰诗称之为“千年诗廊”。其中唐代李北海正楷《端州石室记》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珍品。

石室洞

由龙岩洞、碧霞洞和莲花洞组成,龙岩洞以小艇导游,后两洞可步行参观。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其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洞中存石刻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风景区中是何等的注目。

石峒古庙

位于七星岩东北部,仙女湖游览区内。始建于唐初,明清皆有重修,古庙置于岩洞中而得名。庙中供奉附近百姓的神,称周氏神。因传说庙中石钟乳有一小洞曾流出白米,故有俗称“出米洞”。

水月岩

石室洞南口左侧,一座依山面水的宫殿式建筑,名曰水月宫,水月宫旁湖面上有一组作放射式排列、玲珑剔透的水亭,中间一座八角重檐,四旁各一座四角单檐,曲栏相接,连成一体,又以一道长桥连接湖滨,与水月宫合成一个整体。在亭上环视周围景色,水、月、岩、云人间天上浑然一体,便是水月岩云。

关于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亲爱的游客朋友,欢迎您来到美丽神奇的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参观游览。我是丹霞山的讲解员,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您一起领略丹霞山的秀丽风光,共度美好时光。

亲爱的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的外山门区域金霞小区。这个区域以前有个村子,村子取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石母。也就是石头的祖宗的意思。我们面前的这个山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山门。山门是1994年由中山大学教授彭华先生创意设计修建的。山门通高42米,山门的整体是一个巨大的“山”字。右侧门柱取形阳元石,左侧门柱取形天柱石,中间的拱门象形天生桥。最高的门柱的设计创意则来自僧帽峰,上刻的“丹霞”二字是由岭南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题写的。门框上的四个大字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字?对,自右至左,这是书法家章一平先生用大篆书写的“万古金城”。是赞美丹霞山的山石像一座座红色的城堡。门框的左下方还有“中国红石公园”几个隶书大字,是说丹霞山之美堪与美国黄石公园媲美。红石公园前面的两块花岗岩巨石取自锦江上游的仁化县长江镇河田村,上面刻写的是20_年8月2日广东丹霞山与中国南方共6省6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联合以“中国丹霞”名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获得成功的世界遗产证书和世界遗产标志,并于20_年10月29日由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代表保罗?丁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原主任沃尔夫冈?伊德、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主席、中山大学教授彭华共同为中国丹霞世界遗产标志石揭碑。大门的右下方红砂岩石碑上面刻写的是20_年2月13日丹霞山成功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标志,是20_年7月5日揭碑开园的。这两块合而为一的巨大的红砂岩则取自韶关境内另一处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观乐昌市坪石镇金鸡岭的附近。大家可以在这两块标志石前照相留念。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景区游览。您可以凭购买的景区门票乘坐景区环保车进入我们的各个游览区,从外山门到阳元石游览区约2公里,到长老峰游览区约4公里,到锦江游船码头约1.5公里。入口的右侧有一条长1500米的进山步道,与阳元石游览区和锦江沿江步道联成一体,游客也可以选择徒步进入山里游览。丹霞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总面积292平方公里,北大门距韶关市区45公里,风景区的最南端距韶关东火车站仅6公里。因山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所以称之为丹霞山。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1980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我们的丹霞山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_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_年8月2日与中国南方共6省6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以“中国丹霞”名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中国第八处、也是目前广东唯一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具有雄、险、奇、秀、幽、古、旷七大特点,素有“万古丹霞冠岭南”的美誉。

雄:即雄伟、阳刚之美。以赤壁丹崖为特色。丹霞山的山峰均由悬崖峭壁构成,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裸露、光滑齐削、气势磅礴,充满阳刚之美。

险:丹霞山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点,古人利用这一特征常在崖顶筑石结寨,以险御敌,如巴寨、细美寨、长老寨、扬州寨、韭菜寨等。每座山寨的攀登之路犹如“天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上山途中用红色砂石所垒成的道道山门,也可使敌人望而生畏。

奇:丹霞山石之奇特,形态各异,似墙、似堡、似寨,拟人、拟兽、拟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阳元石、阴元石堪称“天下第一绝景”。天然形成的通泰桥则被誉为“岭南第一桥”。龙鳞片石、天柱石、观音石、望夫石与阴、阳元石,并称丹霞山六大奇石。

秀: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浈江全长32千米和作为浈江一级支流的锦江下游34千米蜿蜒于丹霞山区腹地,如飘带,似银练。沿江两岸,竹树婆娑,田园锦绣,江清水碧,山石倒影,丹山碧水交相辉映,不是漓江胜似漓江。

幽:沿断层和节理广泛发育的线谷、巷谷、沟谷普遍具有狭窄幽深的特点,两侧丹崖赤壁,沟谷幽深,谷底植被茂盛,鸟鸣谷幽。丹霞盆地核心区内的山峰和谷地,大部分为无人区。

古:从浈江河畔的新石器时代的鲶鱼转遗址,从相传4000多年前虞舜南巡奏韶乐,从锦江岸边的岩画,从隋唐以来的韶石、狮子岩、锦石岩的开发,到明清时期别传寺等的兴盛,千百年来,古人为丹霞山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摩崖碑刻、诗文和古老的传说。

旷:主要体现在锦江河谷小平原和浈江河谷小平原。站在丹霞山峰上下望成片的夏富小平原和周田小平原,一派美丽的丹霞田园风光。

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那么什么是丹霞地貌呢?按照当代丹霞地貌泰斗、中山大学教授黄进先生的定义:丹霞地貌是指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这里面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陡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悬崖峭壁,这种峭壁高度一般要求超过5米;第二层是红层,就是岩石必须是红色的;第三层含义是岩石是陆相沉积岩,也就是湖相沉积。那么,作为丹霞地貌命名地的丹霞山,如此奇特的山水是怎样形成的呢?在1.4亿年前,也就是恐龙灭绝的年代,丹霞山是南岭山脉的一个内陆盆地。由于地势低洼,雨水夹带着泥沙碎石流到湖泊内堆积。当时地球的气候非常炎热,湖里的堆积物所含的铁质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形成红色沉积岩。经过大约7千万年,湖泊内沉积了厚度约3700米的巨厚红层。其上部约1300米的较坚硬岩层称为丹霞组,下部约2400米的较松软岩层称为长坝组。到白垩纪末(距今7千万年前后),整个盆地沉积环境消失。由于地壳运动和受燕山运动影响,逐渐隆起并接受侵蚀,但是这个时期的上升非常缓慢。距今3千万年前后,受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湖盆随着南岭山脉剧烈抬升,湖内岩层形成许多断裂和节理,加之长期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差异风化,形成了一座座顶平(或顶斜)、身陡、麓缓的山峰。

关于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各位团友:

你们好!欢迎大家到我们的美丽城市惠州来旅游!我是你们这次旅游的导游员。我姓甘。这位司机是刘师傅,我们代表我们的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惠州一天游。我们将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也可以提出来,我们会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我首先祝朋友们今天玩得开心,玩得惬意,玩得尽兴。能对惠州这座充满迷人魅力的城市以及它的青山绿水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谢谢!

大家知道,惠州是一座着名的全国旅游城市。下面我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我们惠州市从1988年开始撤惠阳地区行署建立为市,现在不仅管辖惠城和惠阳两个区,而且管辖了惠东,博罗和龙门三个县。整个惠州市面积有10792平方千米,十分宽阔。人口也有280.5万个人可谓是“人口与面积并重”哦。

大家知道我们惠州隋唐时候叫做什么吗?谁可以答得出来的,呆会我有奖给他。对!答对了,叫循州。北宋天禧五年才改为惠州。刚才答对的那位朋友,呆会我送一份精美的礼物给你!其中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惠城区面积有1411平方千米,人口有64.8万。不对!正确的说法是64.8035人。其中你们的到来就是为我们惠州市区一下子增添了35个人口。你们说对吗?区内管辖9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

现在我们所处的惠城区南北部多丘陵,中部多台风,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就汇于我们的市中心。惠州气候1月均温13度,7月均温28.3度,年均降水量1700毫米。农业主种稻,兼种甘蔗花生,黄豆,水果等。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有化工,食品,纺织,服装,五金等部门。无酒精啤酒,多功能电话机等产品行销国内外。xx年惠城区国内总值就有183.8亿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551.1亿元,足见我们惠州的经济实力。

不仅由此,广梅汕铁路,惠盐,广惠高速公路以及公路205,324国道过境,东江水运可达广州,香港。

惠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惠州西湖历史上是中国三大西湖之一,有“苎萝西子”的美称,是我们广东省着名风景名胜旅游点。

好了,景区已经到了,请各位朋友下车,让我们一起起领略美丽的西湖景色吧!大家请紧跟我,以免走散,同时注意安全,让我们愉快而来,平安而归。

西湖视野宽阔,风景十分秀丽,沿湖有点翠洲,百花洲,飞鹅岭,元妙观,朝云墓等,里面有东坡博物馆,藏有不少苏轼大文豪的遗迹。泗洲塔就在我们西湖的西山之巅,不仅是千年古塔,而且是我们惠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好,很感谢各位一路上听我一番讲解,下面就让大家自由参观或者照相,两个小时后我们在西湖大门口集合上车,还记得我们的车号吗?对年,它是550136。汽车将在门口等候我们,90分钟后我在车门口等候大家,清点人数。顺便问一声大家觉得惠州西湖怎样。好,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玩的开心尽兴。……

各位朋友,游完了我们美丽的西湖。如果大家觉得意犹未尽的话,我们可以带些这里的土特产回去品尝,主要有三栋沙梨,冷水坑沙田柚,惠州梅菜,东江米酒,东江盐炬鸡等。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好了,惠州一天游到这里就结束了,很感谢各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如果我在讲解过程或服务中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就请大家多多包涵。希望以后大家再去旅游时,我还能为大家服务。最后,祝各位朋友一路顺风,家庭幸福,永远快乐!谢谢!

关于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

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想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陈氏书院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

接着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陈家祠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为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陶塑是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色。石湾陶塑瓦脊,题

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视线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这条首进中路花脊是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壁店烧制的。当时为陈家祠烧制花脊的还有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请大家注意看,每条花脊的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像飞翔在凌空一样,气势不凡,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这种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

请各位放眼望去,正门两侧那平整光滑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就像巨幅的画卷镶嵌在墙上,它使原来单调平板的青砖墙变得秀气典雅,又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六幅大型砖雕,人物鸟兽形态传神生动,雕工精细入微,立体逼真,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之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再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固有“挂线砖雕”之称,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扇大门。两扇大门上彩绘的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据说有两位气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

【二进(首进大厅和聚贤堂)】

跨进首进大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挡中。它立在大厅和庭院正中之间,分隔了内外空间,透过镂空雕花,院内景物若隐若现,又使到内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幽深高雅的美感。这四扇屏门上雕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内容,如“金殿比武”、“渔樵耕读”、“三羊启泰”等。其图案内容,大多含有很微妙的寓意。如裙板上雕刻的这幅“创大业,儿孙永发”图,用芭蕉树的大叶象征大业,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象征着儿孙永发。以五只蝙蝠围绕着一团家:“寿”字的烟云,被寓为“五福捧寿”。这幅“福”字图,最有象征意义,把一棵老竹雕刻成一个“福”字形状,两个“福”字一正一反,暗喻福到盈门。几只仙鹤站在老竹丛中,画面题词“青春发达,大器晚成”,比喻人和物的成长过程,又暗喻“福寿双全”。还有这幅“渔舟唱晚”图,三只渔船停泊在河岸边,一张正在晾晒的渔网高高挂起,坐在船头上的几个渔夫手拿乐器在弹唱,母亲怀抱婴儿望着背救生浮葫芦的孩子爬到船篷上玩耍,表现出广东水乡渔民在辛勤劳动后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转出屏门,视线豁然开朗,庭院各种花草树木绿茵婆娑,香气袭人。沿着中轴线方向,前庭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的长廊,连接首进和中进建筑。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鸟瑞兽、吉祥如意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把庭院装扮的情趣盎然。灰塑工艺积极复杂,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纸,制成草根灰和纸根灰,用铜线做骨架,以瓦筒为躯干,艺人直接在建筑装饰部位上制作,随意发挥技艺,最后绘上矿物质颜料而成。灰塑的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逼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充满浓郁民间生活气息。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型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形象是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因“蝠”与“福”谐音,所以我国民间把蝙蝠视为福的象征。如在一只蝙蝠前画一串铜钱,则被称为“福在眼前”;两只蝙蝠重叠,又称“福上加福”等等。陈氏书院的灰塑,题材十分丰富,塑艺精美,规模宏大,总长度为1800余米,居全省民间建筑装饰之上。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眼前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

中座聚贤堂是书院建筑的中心,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月台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涛、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家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予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这又是一个体现广东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生动例子。

【后进】

后进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共有是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龛,龛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远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姓族人,均可以在此设立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其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陈氏书院龛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龛罩上还铭刻有制作年代,营造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这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

【西斋和厢房】

看完三进主体建筑,我们可以简单游览一下东西斋和厢房。东西厢房是当年

陈氏学子们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廊庑与厢房项链。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环境优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室内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前东厢为《滕王阁》,图中描绘才气过人的唐代诗人王勃意气风发的吟作“滕王阁序”的场面,前西厢绘《夜宴桃李》,画面表现了桃花盛开时,李白和诸学友在桃李园中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为题材的壁画,正与厢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虽然只有两幅作品,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使书院更富诗意而显得雅致清新。

总的来说,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陈氏书院后感叹不已,即时赋诗赞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对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给予极高评价。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清晖园坐落在顺德大良新路,它和佛山的十二石斋(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东莞的可园合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由于清晖园内整体布局独具匠心,既有江南园林风格,又有华南亚热带景物特点,加上建造至今已经有160年的历史,所以它是一处很具有观赏、艺术与使用价值的园林景观。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晖园更被列入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游景点。步入清晖园,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就象是繁嚣闹市中的一片蓬莱仙土。

在进园之前,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清晖园的建造历史。

明万历35年即1620xx年顺德杏坛右滩村人黄土俊高中状元。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归故里,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ga)而独善其身。期间于明朝天启元年即1620xx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大的踪迹了。所以算来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乾隆年间,黄氏家道衰落,庭园建筑日渐荒废,庭园废址由由顺德进士曾出任山西灵石知县的龙应时购得。到嘉庆十年即1820xx年,龙应时将所购得的黄家祠等物业析产给其儿子龙廷槐、龙廷梓改建为庄园居住。龙廷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自幼聪颖好学,于乾隆五十三年丁未(1788年)考中进士,他初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授监察御史之职,后入值上书房,官至太常卿。到嘉庆五年(1820xx年)龙应时病逝,廷槐获准回乡守孝三年,后见皇亲和坤弄权,无心复出,但在乡中威望颇高。到嘉庆十年(1820xx年)龙廷槐将父亲生前购得产业的中部拓建成庄园,侍奉母亲居住。一年后,龙廷槐请同榜进士、江苏武进的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熙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名的由来。从应时、廷槐、元任、景灿到渚惠,清晖园经历了五代人,屡经修缮,特别是龙渚惠,他曾带领设计师和工匠到苏州一带参观著名庭院,回来后对原建筑物作了一番大规模的修整,逐步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风貌。获得左右两部分庭院的龙廷梓,将它们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院,另成一格,考试技巧心得,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后来龙太常花园的园主衰落,卖给一位商人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为“广大园”。由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和龙渚惠,清晖园经历了五代人,屡经修缮,特别是龙渚惠,他曾带领设计师和工匠到苏州一带参观著名庭院,回来后对原建筑物任作了一番大规模的整修,逐步形成了格局完事的岭南园林风貌。由于上世纪初国内战乱,加上龙家世道末落,庭园又两次荒废了。建国后,1959年3月,当时的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来顺德检查工作时特地视察了清晖园,对这座古代庭园给予了调度主人和重视,指示应将作为文物加以保护、重修,并特地拨专款予以补助。重修后的清晖园把左邻的楚香园,右邻的广大园以及附近的建筑复合为一,面积达到6600平方米。近来,顺德区委为了进一步开发顺德的旅游资源,投入了了大师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的修复扩建清晖园,使清晖园的游览面积至220xx平方米。新扩建的庭院,充分吸收铁精粹,可以讲是集四大名园一身,更借鉴了江南和北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使之成为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步移景换,充分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好了,朋友们听完我一番讲解之后,就会清楚地知道,清晖园没有正式建造前是状元、礼部尚书黄士俊的园林旧址,距今360年;而它真正的主人是清代进士龙廷槐的曾孙龙渚惠,于160年前修建的。龙家是顺德人,在顺德能修建这么一座颇具岭南特色的园林,肯有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出深的特色,是很值得大家观赏的。现在就让我去仔细欣赏清晖园的美。

我们来到的清晖园是扩建后的新园大门,门楼的建筑式样是参照原清晖园正门而放大两倍,门楼上的金漆木精雕是由潮汕工匠所造,潮汕一带的木雕、灰塑工艺是广东省内最有名气的,整个清晖园所有的木雕、灰塑匀是出版潮汕工匠之巧手。门楼后按中国古典园林“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了“暗八仙堂”,入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不太起眼的起屏风作用的蓝色陶瓷制品,它是清晖园珍藏已久的清代石湾陶瓷“八仙法器图”,大家能够分辨出八仙的法器吗?此物现已被列为文物,因此这个堂也就称为“暗八仙堂”。

穿过门堂,前面是一座晶莹通盘,没有砖墙,只用满洲窗装饰的玻璃屋建筑,叫“红蕖书屋”,其装饰用色鲜亮,给人清闲脱俗之感,是突破中国传统园林色泽风格的杰作。因为通透光亮,宜于读书写画,所以“书屋”名之。“蕖”指“芙蕖”,是莲花的别称,象征品格高洁,中国文人常以之自喻,屋前一泓碧水,遍植红莲,更与书屋的名字相应。

这座建筑台基成t字形,没有砖墙,十多根赭红石石柱收嵌于立面之中,内部空间开阔大气,整体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由于四面均是彩色玻璃门窗,所以又称“玻璃屋”。

书屋前边一池碧水,水畔用黄石和本地的龙江石堆砌出五百罗汉群石,其间遍种种类植物,奇伟勃郁,禅意与野趣共治一炉。

关于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洞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陈氏书院

。 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陈家祠它的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

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木雕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木雕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木雕工艺: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木雕之乡: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陈家祠堂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

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铁铸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陈家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广东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宝墨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建于清朝末年,占地五亩,因破四旧,文物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于1995年重建,历时八载,宝墨园经过四期建设,园面积扩至168亩(约10万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

宝墨园清末民初是包相府,后称宝墨园。原宝墨园早已被毁 ,原址已变成民居。1995年在港澳同胞及社会各界擅长仁翁的鼎力捐助下,宝墨园得以重建。包相府庙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奉祀北宋名臣、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地方。相传有一年西江发大水,有一段黑色木头漂流到村边,人们把它放回江里,谁知下游水大,木头又回流到村边来。这种情况再三出现,人们觉得十分奇怪,便把黑木头供奉起来。

嘉庆四年间(1799年)朝廷诛除贪官和珅,社会上掀起反贪倡廉之风。影响所及,人们自然希望能得到像包青天那样的清官来治理官吏。便把木头刻成包青天像,在此建起包相府。

宝墨园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向的季节性很强。气温偏暖,春季以偏东南风较多,偏北风次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南海低压的影响,以偏东南风为盛行风;秋季由夏季风转为冬季风,盛行风向是偏北风;冬季受冷高压控制,主要是偏北风,其次是偏东南风平均风速以冬、春季节较大,夏季较小。但夏季间常有热带气旋影响甚至登陆,短时强对流天气也经常出现,风速可急剧增大到8级以上。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平均年降水量20xx.4毫米。

宝墨园正门的白石仿古牌坊,雄伟巍峨,巧夺天工。园中陶塑、瓷塑、砖雕、灰塑、石刻、木雕等艺术精品琳琅满目。惊世之作,当数已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瓷逆浮雕《清明上河图》。巨幅砖雕《吐艳和鸣壁》工艺精湛。荔岛中的聚宝阁金碧辉煌,雍容华丽,阁内供奉万世师表孔子铜像,供游人瞻仰。此阁与宝墨藏珍、龙图馆、赵泰来藏品馆等珍藏的古今的名画、书法、陶瓷、铜器、玉器等,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一座园林艺术馆。

园内共有治本堂、 宝墨堂、清心亭、仰廉桥、紫洞舫、龙图馆、千象回廊和风味食街这8大景区,40多个景点,30多座石桥,河湖众多,流水纵横,建筑、园林、山水、石桥。陶塑、灰塑、石雕、砖雕、木雕、石刻、彩绘、嵌瓷等艺术精品琳琅满目,各展馆珍藏、陈列了大批文物古董和名家的书画。

宝墨园内的建筑及景观主要有:治本堂、宝墨堂、清心亭、仰廉桥、紫洞舫、龙图馆、千象回廊和风味食街等。园内种植的植物主要有千年罗汉老松、九里香、两面针树、银杏树、玉堂春、大叶榕树、紫薇树等,还栽植有大量的岭南盆景。宝墨园更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园艺精品公园,除了树木花卉和建筑之外,园内周边还有龟池、放生池、锦鲤池、莲池。

正门的白石仿古牌坊,雄伟巍峨,巧夺天工。园中的陶塑、瓷塑、砖雕、灰塑、石刻、木雕等艺术精品琳琅满目。惊世之作,当数已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瓷塑浮雕《清明上河图》和巨幅砖雕《吐艳和鸣壁》。荔岛中的聚家阁金碧辉煌,雍容华丽,阁内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铜像,供游人瞻仰。

赵泰来藏品治本堂原为包公厅,以包拯五言律诗《提训斋壁》中"清心为治本"取名,意指为官清廉是治国的根本。厅内悬挂的中国画《荷花》,象征包拯清廉圣洁。堂内的对联:"治绩越千年有德于民留后世,本源同一脉其清如水仰先贤。"歌颂包拯为政清廉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包拯清廉如水的精神很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治本堂后的"宝墨园"花岗石石匾,是旧宝墨园惟一的真迹。

宝墨堂正中悬挂的包拯画像,出自四川著名国画家韩云朗之手。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来嘉佑七年(1062年),开封知府,官至枢密副使,死后追封孝肃。他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包拯为官清廉,专替老百姓平反冤狱,整治贪官污更,铁面无私。宝墨堂前的两棵老榆树,树龄近百年,是充满古树风格的巨型盆景。由于它苍劲挺拔,又是在包拯像前,好像捍卫正义的卫士,所以人称树将军。

在去墨堂梁脊顶上,有一组包拯掷砚陶雕群像,站在宝墨堂对面的鉴清桥上便可看得一清二楚。据说包拯在端州(含肇庆市)为官三年、清正廉明,教民种田、开井、医病,深受人民爱戴。端砚是名闻中外的文房之宝,传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赠一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后来包拯离任回开封府,这石匠便找机会情其家人包兴将端砚暗藏于船上俟机送给包拯,但船开至端州边沿的羚羊峡时,忽然乌天黑地,风雨大作,船不能行。包拯暗想:我在端川为官三年,难道做错了事,天理不容?想来想去,终究想不出因由,便询问家人。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坦自认错。包拯命包兴马上呈上端砚。该端砚用黄布包着,他把黄布解开,见得该端砚果然品质极佳、造工精巧,便说:"端砚已不能归还其本人了,但也要归还端州的人民。"便把端砚连黄布一起掷入江中。顿时。雨过天晴,风平浪静,后来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地形成黄布沙洲,现掷砚洲上有包公庙。

龙图馆极具岭南古代建筑风格。前后有廊,中间有天井,风火山墙。馆外馆内均有不少砖雕、木雕、泥塑、灰塑等,造工精巧,古朴典雅。大门外18棵罗汉松排列成行,象征包公出巡时的仪仗队。旁边是一排红花紫薇,开花时节,嫣红翠绿,相映成趣。"龙图馆"横匾下,有对联:"木石有灵再现包公清正事,匠师无憾巧传百姓仰廉情","投砚镇江流尚有遗待明古训,蜚声留宋典不曾枉法负平生"。既颂扬了包公辉煌政绩,又突出了龙图馆的文化内涵。

入门正中是一座巨型紫檀屏风。屏风高3.5米,阔4.5米,由5扇组成。中间是包公造像,一派刚正不阿之气,令人望而敬畏。旁边有包公遗诗中两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是包公遗诗中的精华。神话传说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狄青是武曲星。因此,在包公像右边是狄青平南与平西,左边是呼延家将大破五行阵等故事。画面上旌旗飞舞,战马奔腾,人物眉目传神,显示了当时众将士保卫大宋江山的英雄气概。屏风顶部是云龙,屏边是瑞兽麒麟,通花锦地,极为精细,屏座为佛教的莲花须弥座,刻有精细的莲花瓣,底部是有西汉风格的草龙图案。屏风背后刻有包公家训、宝墨园鸟瞰图及宝墨园建园碑记。整座屏风精巧绝伦,由沙湾青年雕刻师何世良与15个助手花了一年半时间雕刻而成。

赵泰来藏品馆按珠江三角洲晚清时的祠堂(宗祠、家庙)规格而建,外面是双卷耳山墙(即子子镬耳),水磨青砖白石脚,正面是"回"字大门,匾和联的刻字是已故著名岭南画家黎雄才先生在94岁高龄时的手笔。赵泰来先生是英国籍华人、广州市荣誉市民、宝墨园永远名誉园长。卢中坚先生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宝墨园顾问。他们都热心向圭墨园捐赠名画,而赵泰来先生更捐献了41幅大型的西藏"唐卡",以及明代的铜观音、铜马、铜香炉等巨型重宝。

"唐卡"是西藏佛教的宗教绘画,起源甚早,以唐代最为盛行,因而有"唐卡"之称。"赵泰来藏品馆"里珍藏了41幅西藏"唐卡",内有姿势各异的释迎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有各种护法金刚,以及西藏佛教的各位祖师。其中还有一幅藏王松赞干布像。馆的正中,还用特制的巨大玻璃柜,陈列了赵泰来先生捐赠的明代鎏金观音铜铸立像和一对明代鎏金铜马以及大型铜香炉。观音像之前,放一兽耳三脚铜香炉。四件铜制工艺品均为稀世瑰宝。

紫竹园内种有20多种名贵竹,其中有紫竹、粉竹、佛肚竹、观音竹、金丝竹、银丝竹、四方竹、大琴竹、小琴竹等。紫竹园里有一座流杯亭,仿古人曲水流觞景观而建。

千象回廊,取其"千丈"、"气象万千"之意。回廊高约4.6米,宽2-2、5米,以拱形青瓦作项。斜网格状上横坡,供游人休憩的仿木石凳连接廊两侧。廊是园林的脉络,具有遮阴、防雨、眺景、导游、参观、选景等作用。全长1000多米的"千象回廊",随地形高低曲折起伏,按建筑布局而建。

紫带桥横跨清平湖,为传统的九孔石拱桥,造工精致。桥栏两旁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和《三国演义》等家喻户晓的故事立体石雕。紫带桥前的紫气清晖大牌坊,是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为颂扬清官文化而建的一座丰碑。这座牌坊在建筑风格上,是仿古礼制的五叠四柱、驼峰斗拱式的白麻石建筑。

宝墨园的紫洞舫"泊"于清平湖岸边。长21米,宽6.8米,高8.7米,共两层。每层面积70米左右。主结构是钢筋水泥,内外装饰全是名贵柚木,由于造工精细,装饰巧妙,就像全是木材造成的。

全舫共有10个挂落,全是通花雕刻,其中有荔庆丰年、祥桃邀月、八仙贺寿、竹报平安、花开富贵、松鹤延年以及其它花鸟虫鱼。船头上的大型木雕"百鸟朝凤"更是栩栩如生,金碧辉煌。100只鸟儿,各具风姿,舫内摆设,全由花梨和酸枝木精工制成,宫廷式的几椅,配以仿宋代器皿,豪华夺目。"九狮会金龙"大型屏风和《清明上河图》精彩片段的雕刻,造工精湛,更称精品。舫内一楼,是可容40人品茶听曲的场所,以演奏广东音乐和粤曲为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