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陕西第17例病例心得体会实用 陕西现有病例127例(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21:00:01 页码:12
陕西第17例病例心得体会实用 陕西现有病例127例(3篇)
2023-01-09 21:00:01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推荐陕西第17例病例心得体会实用一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推荐陕西第17例病例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您可知道“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 的华清池吗?华清池已有6020xx年温泉利用史和皇家园林史,相传2720xx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修建了“骊宫”,秦始皇建了“骊山汤”,到汉武帝时建“汉离宫”,到了唐代,唐玄宗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华清宫,出现了“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的壮观景象。而现在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上多次修缮、扩建的,规模仅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而它位于距西安30公里处的临潼区,东与秦始皇兵马桶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而我们面前所看到的山便是骊山。而关于骊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其满山松柏,青翠欲滴,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匹青苍色的骏马,故名骊山。一说这里曾逝丽戎国所在地,所以叫骊山。而骊山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入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骊山之上建有老君殿、老母殿、烽火台等,烽火台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处。而半山腰处有一亭叫“兵谏亭”,是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被捉的地方。从兵谏亭上行,就是长生殿遗址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对天盟誓之地。

杨贵妃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华清池的大门,只见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问,这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说起杨贵妃,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 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竟一人令唐玄宗中意,而此时,杨玉环进入到他的视线,于是他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置其他嫔妃于不顾。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据史载,天宝年间,也就诗元742年至756年的20xx年间,唐玄宗偕杨贵妃驾临华清宫达43次之多,可见华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九龙宫—飞霜殿

各位游客,现在映入我们眼前的这个湖叫九龙湖,此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九龙长堤东西横贯。堤上东为晨旭亭,西为晚霞亭,与上湖南岸的龙吟谢相映成趣。堤壁间已有八龙吐水,与谢下伸一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以体现至尊。

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巢寝殿——飞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飞霜”则是取每逢冬天雪花纷飞时独有此殿前落雪为霜之意。

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场

下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御汤遗址博物馆,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汤池博物馆。里面保存着5座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莲花汤,又叫御汤九龙殿。是专门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莲花池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分为上下两个平面,上平面四角有一定的曲线变化,呈一个写实的莲花状:这个汤池下面是八边形,八边形体现八个方位,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下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座无与伦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一件珍贵礼物。浴池被设计成一朵正在慢慢盛开的海棠,那6片绽放的花瓣轻轻地拥美人于一池,我们再来看浴池的用料。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这种青石磨时称墨石,其最大优点是美观,还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两层,是台式结构。上层可扶可坐,共由18组券石组成。

浴池的整个结构可谓用。心良苦,设计精到。你们看池中间有个进水口,出土时有个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底座上边接有莲花喷头,下边接通陶水管,与泉水总源相通。水从莲花喷头喷出,飞珠走玉,水雾漫起。可以想象当杨贵妃沐浴时,不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哪番动人情景吗?但真正证明这是唐玄宗赠送的爱情礼物的是池中间的一块条石。这条石鼠妃沐浴时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杨”字。

星辰汤施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汤池,比贵妃池要早100多年,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御用汤池。星辰汤离水源最近,水质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没有管道,水直接涌进汤池。并且星辰汤为一个露天汤池,晚上可看到星辰,别有一番情趣。

太子汤的沐浴者,顾名思义就是东宫的皇太子。沐浴的皇太子有李承乾、李治、李弘、李贤、李旦、李隆基等,而太子汤采用“星辰汤”排水道供水,既摆正了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尊卑关系,又解决了礼制犯忌的问题,寓意着来自“星辰汤”的温泉能使皇太子常沐父皇恩泽.

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汤,施尚食局官员和其他官员沐浴用的池子,规模小于太子汤,但考虑到多人沐浴,故建有多个进池口。

各位游客,参观完5座珍贵的古汤池,大家肯定十分好奇骊山温泉的水是从何而来的?我们眼前的这座拱形的建筑便是温泉池的总源。我国有温泉2700多处,是世界上温

泉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华清池的骊山温泉因开发利用早,并且受历代帝王亲睐而名冠诸泉之首,享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称。温泉,大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沐浴温泉,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骊山温泉水温常年在43℃,水质纯净,具有医疗价值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根据科学检测,骊山温泉水质属低矿化、弱碱性、中等放射性泉水,这些均达到了医疗用水的标准,故有“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的美称.

下面,我们参观的是华清池的东区一南北部,叫作环园。大家已经看到了一字排开的8问清代建筑的厅房。再分一下,东边有3间,叫桐荫轩,也叫三门厅。而西边那5间就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小小的五间厅中。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 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以华清池为“行辕”,就住在五门厅。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而引起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门月12日凌晨6时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骊山上的痕迹。

昔日的皇家园林、天子御汤,今日成了民众的游览胜地。大家可华清池风景名胜区细细体味历史的余味。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

推荐陕西第17例病例心得体会实用三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红石峡.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它同时又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3月27日,饶有兴趣地游览了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势湍急,穿峡直达榆林城西。因为此地山皆红石,故而得名红石峡。又因山势雄伟,峡峰高耸,亦被称为雄石峡。大家面前的这个俊秀的门楼,其门洞上额镌刻着 “红石峡”三个字,它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时的墨宝。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是刘志丹烈士的导师。此门楼是红荷峡的入口处,请大家随我进去。

站在这里,方圆不是很大的峡谷内,亭台楼谢,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尽收眼底,我们也已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了。这边东崖高12米,长250米;对面西崖高18米,长248米。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史载有明代所创石窟叫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连通。

[chaad]红石峡东西两壁除石窟外,还在石窟间、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题匾相连,布满东西两壁,琳琅满目,几无空隙。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由于自然风蚀及人为破坏,现仅存大小题刻120余幅,其中东崖85幅,多为明清以来官吏儒士文人所题。题刻笔力雄健遒劲,诸家书法并存,真、草、隶、篆俱全,还有难得的满文题刻,笔法各异,镶刻有别。字大者丈余,小者不及寸。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石刻有题诗、纪功、纪游、题咏等,内容多抒发爱国豪情,赞誉秀美山川。红石峡实为一大书法艺术宝库,历来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叹为观止。

我们沿东壁坡路下行。东壁原建有红山寺,寺内有隧道可通“天门”、 “地门”。从“天门”登峡顶,中有翠然阁,“地门”即临榆溪河谷。据石窟内1487年碑刻 《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1673年,因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后经多次维修。解放后,红石峡得到人民政府的度重视和关心,曾多次加固修复。

经过我的介绍,想必大家对红石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识,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石窟风我会将其中的重点向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河山千古”为田玉广、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所题。玉厂为贵州人,清光绪二十八年 (1920xx年)任延绥镇总兵。王守基为山东人,任延绥镇守营郡司,后成为田玉广的副将该题刻赞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联防守边、精诚团结之情永垂青史。

“功在名山”为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李棠所书。李棠,14岁时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长安中了举人。民国年,出任陕西靖边县县长,在执事三年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颂其 “两袖清风,廉洁奉公”。1899年,书写 “功在名山”,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大漠金汤”为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延绥总兵龙得胜所题。题词寓意红石峡关雄地险,坚不可摧。

“力挽狂澜”,这块石刻为1920xx年4月榆林中学丁级班学生毕业题刻纪念。当时正处于大革命时期,李子洲同志担负着在陕北点燃革命火种的重任来到榆林中学执教,他提议题刻“力揽狂澜”于红石峡,全班同学通过后,校长杜斌丞推荐教务主任崔焕九书写。题词显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凌云壮志。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东壁上的第一个石窟——圣母殿,它的门楣上刻有 “地祗”二字,窟顶刻八卦图。传说故事中,把天比做父亲,把地比做母亲,殿内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称做三霄圣母,她们是由中国上古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女姆娲娘娘演变成的。此神可以保平安、吉祥,并主管婚姻、子嗣。相传明成化年间,延绥总兵陈辉年过四十仍膝下无子,有一年三月十六 日,他携妻来到圣母殿跪拜求子,并立 “子嗣牌”,捐资金装圣母,粉饰庙殿,大兴土木,扩建雄山寺。次年,陈总兵果然喜得贵子。从此以后,每年的三月十六日便成为雄山寺的庙会期,其间香火不断。

第二个石窟是 “三教殿”,供奉的是佛、道、儒的三位始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有人会纳闷,这三人怎公会和平共处呢?因为谁都知道,儒、道两教历来水火不容。但在繁荣昌盛的唐代,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很适合于历代的拨乱反正,儒教的“仁”、“礼”之风及 “君子”之态有利于和平年代 的发展,佛教的轮回说、因果说则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态。唐太宗时期,为了扼制外来宗教产生的巨大影响,把道教定为国教。尊奉李聘为教主。可是唐代君臣醉心佛学,尊的虽然是道教,实际上却心向佛教,于是献出现了佛、道、儒三教鼎立的局面。宋元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家四分五裂,理学家认为各民族应该和谐统一,不分彼此。一些人主张将佛、道、儒三教合一,以示宗教信仰大融合,从此以后,中华大地上才出现了三教殿。

这是一座石牌楼,其上书 “榆阳胜景”四个字,为20xx年依照原样修复而成。1872年,榆林总兵刘厚基出边征伐途经雄山寺,见其破败不堪,人难行走,为使胜境重现昔日光辉,便捐资修葺,拓宽道路,筑堤植柳。岂料第二年夏,洪水泛滥,石岩崩塌,道路坠毁。刘公又捐资开山凿道,直达洞门,游人探幽寻胜始能自由徘徊,并在河滩栽种杨柳,在此处建造牌楼一座,并刻书以壮观瞻。同年秋,寺下堤防又为洪水所淹,树木无存。刘公再消岩筑堤,并请陕甘总督左宗棠邮寄“榆溪胜境”四字和“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楹联,嵌刻于崖壁。经刘公三次修筑,雄石峡这一名冠塞上的风景名胜才得以保存。

“威震九边”为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1888年,英军冲破清廷边防侵人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 (辽东、宣化、大同、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延绥)重镇之一的延绥 (即榆林)。当看到榆林军事力量雄厚,戒备森严时,挥笔书写 “威震九边”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军事威严,声名震撼北域边疆全线。

“汉蒙一家”是1920xx年10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蒙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纷争不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民国初年,民族统一,题词意指蒙汉人民和睦共处,情同一家。

“还我河山”,这两幅百刻均出自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之手。马占山,吉林怀德县人,原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1937年,在他驻防府谷时,曾在榆林设东北挺进军驻榆办事处,其间常来榆小住。1941年冬,马占山将军陪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来红石峡赴朱绥光宴请,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遂题写 “还我河山”,表达了他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宏伟大志。

在我们抬眼看到的那个凌空修建的阁楼便是翠然阁,晚清时又称 “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酒,即席赋诗,别有情趣。经翠然阁出天门达崖顶,崖顶原建有罗汉殿,清末时坍毁。翠然阁曾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20xx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又在此召 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石窟叫慈仁殿,窟顶浮雕八卦及龙、风、牛、马、羊、鹿、狗、鸡、花草等藻井,图案清晰,充分显示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我们将要经过的这几个石窟有通道相连,其下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渠水,它叫 “广泽渠”,出 “地门”就会看到。1473 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驻边军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半山腰开凿渠水以利灌溉。明万历年间重修,清时扩修。清光绪六年 (1880年),开凿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东西二渠,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渠全长1000 余米,其中五分之一于石壁中穿凿而过,其工程之浩大,修建之艰辛,在榆林水利工程史上实属罕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现在,它依然灌溉着城郊16个行政村的一万亩出地。20xx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来此拍摄 《大漠红峡》,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介绍了广泽渠。

过普渡桥,来到西崖下。西崖石窟毁坏严重,摩崖题刻幅面较大,剥蚀较重。

“中外一统”是康熙年间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题。题词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一统河山。

“天成雄秀”,是红石峡唯一的一块满文题刻,清乾隆年间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题词赞美红石峡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宜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们看到,红石峡确为一处集摩崖题刻、石窟古刹、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为一体的游览胜地。随着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设、榆林旅游业的发展,红石峡将以更美的面貌、更优质的服务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朋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