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6:15:52 页码:10
最新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精选9篇)
2023-11-13 16:15:52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写心得体会时要客观公正,真实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同时要注意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分享的心得体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一

今年的11月9日是全国第29个消防日。宣传月期间,全省各地将围绕“防范火灾风险、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主题,通过开展主题宣传、“全民消防我体验”、“平安消防大走访”、消防“公益广告展播”、消防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社会抵御灾害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为了进一步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切实提高学校抵御火灾能力和师生自防自救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永嘉县教育局2019年“11.9”消防宣传月活动方案。我校于11月7日至11月30日开展了以“关注消防,平安你我”为主题的消防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大力普及消防安全常识。为平安和谐的校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现总结如下:

一、成了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为把“平安校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消防责任落实到人,我校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安全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以章办事。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11.9消防安全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林建秀。

副组长:池正海赵文亮胡婉娜。

组员:校委会成员各班主任。

组长的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分工明确,确保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日常消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了消防安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我校在消防安全“119”宣传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关注消防,平安你我”为主题。广泛开展“6个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思想,提高了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1、11月7日升旗仪式上,我校就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作了启动仪式和安排部署,学校电子屏多条消防安全滚动宣传,营造出浓郁的育人氛围。

2、开展了“消防安全黑板报”评比活动,板报内容有消防日的介绍、逃生误区、火灾处理办法、如何自救等很多方面。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消防宣传标语、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文漫画,成为了各班黑板报上宣传消防知识的亮丽风景。

3、举行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9月22日,专家《地震来了怎么办》讲座。9月18日,学校邀请桥下消防中队为大家讲解并示范了灭火器使用方法,还指导老师学生进行了灭火实战演练。

4、发放一批消防安全宣传品,学校联系消防大队,为学生发放了消防安全提示牌,学生收到宣传品后非常高兴,并带回家向家长宣传。

5、举行消防安全知识竞赛,在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后,学校在3---6年级每班随机抽取5--10名同学参加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竞赛形式为笔试,数百名名学生参赛,60余名学生获奖,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消防安全知识技能。

6、发放了消防安全告家长书,呼吁大家做到“四会”(会报火警、会宣传消防常识、会逃生自救、会纠正一般不安全消防行为)、“三不”(不玩火、不燃放烟花爆竹、不乱拨“119”电话)。

7、开展一次防火应急逃生演练,9月18日,随着警报声响起,各班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沿着平时早已熟悉的路线,安全、有序的撤离到操场,安全演练取得圆满成功。

8、11月8日组织部分学生到瓯北消防中队参观实践活动。

三、全面排查整治校园火灾隐患。

学校后勤处、安全领导小组成员邀请桥下消防队参与县安保中心,对学校组织了拉网式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并重点对食堂、实验室、微机室、教室、图书室、会议室、锅楼房等处的消防设施作了安全检查。确保火灾隐患得到消除,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为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彻底消除校园内消防安全隐患,提高我校综合防灾能力,我校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消防安全教育月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消防宣传月”领导小组,分管领导针对学校实际对本次“消防生产月”活动做了详细安排和周密部署,分阶段、有步骤,定人员,定效果,定责任。保障了“消防宣传月”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消防安全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通过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安全课、黑板报和家长群等形式性对学生、家长开展用电、用火、防煤气中毒安全常识教育。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做到师资、内容、课时、考核到位,切实做好消防知识进课堂。11月中旬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一次消防知识教育培训,提高教职工消防知识水平,让每一位教职工增强消防工作责任的主体意识,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全面提升了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积极开展灭火逃生疏散演练。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应急疏散预案,各校根据不同场所有针对性地开展灭火逃生演练。使广大师生熟悉疏散逃生路线、标示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掌握基本的自防自救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紧急避险的能力。

四、加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一是各校组织人力对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各部室等场所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灭火器、应急灯、应急疏散标识等消防器材、设施是否按规定配备并完好有效;消防疏散通道是否安全、畅通;学生宿舍是否存在私接乱拉电线、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情况;电线电路是否完好,建筑物室内是否有堆放、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等情况。二是镇中心小学开展了1次辖区学校的火灾隐患排查和防控工作督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限时整改。

消防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将事故隐患减少到最低指数,最大可能的提供安全保障,确保学校又快又好、稳定持续向前发展。

我校在“119”消防日之际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消防宣传工作,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大力普及消防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师生消防安全素质,努力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为平安和谐的校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组织机构健全。

学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也是公众聚集的场所之一,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而消防安全则是安全综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本着对家长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一直将消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把“平安校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消防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以章办事。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分工明确,确保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日常消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了消防安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

我校在消防安全“119”宣传教育活动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以“学消防,促平安”为主题。加强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思想,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1、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大检查。

在11月6日前由校长对学校深入细致的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大检查,发现隐患,马上整改;完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不断加强学校安全防范意识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消除学校内部各种设施的安全隐患,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2、举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3、观看一部消防专题片。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一次消防演习录像片的观看。

4、利用学校的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等方式对全体师生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5、每班利用班队会开展“远离火灾”主题队会。

我校以“消防安全宣传月”为契机,结合本校实际,通过举行消防安全主题教育晨会和班队会、利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组织消防安全主题学习宣传、观看安全教育录像、制作消防安全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切实有效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安全知识及突发事故的处理知识,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现对我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做如下总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消防安全教育小组,积极开展“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系列活动。

1、通过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利用电子屏滚动播出消防安全知识20条,营造了消防宣传月的浓厚氛围,强化了同学们防范火灾的意识。

2、开一次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主题晨会和班队会。(1)、召开一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结合目前学校消防安全情况,认真细致地排查校园消防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对全体教职工做消防安全精神宣传和带头落实,积极营造消防安全教育宣传的氛围。(2)、开好消防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各班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知道的消防安全知识及做法。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生动灵活地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记住“生命最珍贵,平安才是福”。

3、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片《消防宣传进校园》,让全体师生们了解到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让全体师生时刻牢记消防安全,做到消除火灾隐患,防微杜渐,防范未然。

4、举行了一次消防逃生演练活动,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5、出好一期消防安全教育主题黑板报。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知道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向社会、家长作宣传,创建良好的社会稳定局面。为体现“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为共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6、开展“家庭消防安全自查”活动,排查家庭消防隐患,使消防安全家喻户晓,使我们全体师生远离火灾,生命安全。

总之,本次“消防安全宣传月”系列活动突出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狠抓了学生消防安全防范,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开展消防宣传月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我校“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为共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是学校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财产安全和教师员工的生命安全。对于这项工作,我校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与麻痹大意。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将事故隐患减少到最低,可能的提供安全保障,确保学校建设发展不受影响。

一、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消防安全的宣传工作。

只有思想上重视起来,安全行为才有保障。这是我校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之一。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消防安全工作的宣传。近几年,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这项工作。

首先,是通过各级会议进行消防安全宣传,通过学校班子会、班主任会、教师会、学生会等加强安全教育,特别是消防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课、校园网站、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宣传消防安全教育。

其次,是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展览和影片,我校针对中学生接受和理解问题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直观材料,加深他们的印象,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另外是在全校师生员工之中进行了多次系统全面的消防安全培训。培训既有书面的又有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培训人员面广量大,培训工作细致全面,效果显著。

再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练习,让学生知道消防应急训练的目的,预防事情发生的时出现混乱现象,极力把事故率降低到最低。学会逃生,学会自救。

二、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充分落实管理责任与具体措施。

只有加强管理,做到责任到人,才能真正做到防微杜渐。这是我校多年来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明岗明责,检查评比,是强化管理力求实效的重要举措。具体说来,我校在以下七个方面加强了规范管理:

1.确定重点防火部位,明确重点防火部位负责人。

2.经常性地检查疏散通道,检查疏散指示标志,以便应急情况有保障。

3.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尤其是对化学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加强管理,保证了无一例隐患存在。

4.加强对图书室、计算机室的管理,不定期检查安全情况。这两处是事故易发地,我们在对有关人员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大检查力度,有隐患及时有效整改,确保万无一失.

5.加强对消防器具的管理和保养。我们并不因为这些器具平时很少使用就放弃管理,而是注重保养,保证随时可以应急使用。6.加强对班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检查。

三、制订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确保临危不乱。

消防安全无小事,为使火险隐患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扼制,并保证学生能够处危不乱,科学避险,减少盲目、慌乱和踩踏事故的发生,学校制定了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每年的三月和十一月两次进行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今年学校承担了全区学校的消防演练现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警钟常鸣,专人值守,安全有保障.

为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学校严禁学生在任何时候使用火具和照明蜡烛。课间在各楼层安排学生会值日,教师值日,班主任值班,防止学生拥挤、踩踏。下晚自习时,安排值日教师护送和巡查,多管齐下,确保学校稳定无事故,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认识明确,措施到位,多年来,我校从未发生过消防安全方面的意外事故。我们在加强日常工作管理和阶段情况总结的同时,要真正树立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只有防治结合,才能保证学校安全。每个人都要关心消防安全,不能以为看不到就没事,事不关己就没事。我们相信,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将消防安全工作做得更好,为学校发展与改革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消防安全高于一切,消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二

青年大学校,是一家专业的教育机构,致力于为优秀的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近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年大学校的一次心得体会活动,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收获,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在青年大学校的心得体会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交流互动,因为这不仅可以让你与其他学员互相学习,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并与其他人分享,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这使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满足。

其次,我觉得在青年大学校的心得体会活动中,最令我感到震撼和启迪的是那些优秀的讲师和嘉宾。在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许多知名专家的演讲和讲解,他们的话语与思考可以启发我们对生活、职业甚至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同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更是为我们指点了前路,引导我们避免许多错误,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通过与他们互动和交流,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认识,还让我们获得了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智慧。

此外,青年大学校的心得体会活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改变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活动中的许多案例和个人讲述,向我们展现了在逆境中勇敢前行和追求自我成长的例子,也帮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某种缺陷或者错误时,不要怕,并不意味着你离成功越来越远,相反,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潜力的时刻。只有不断地突破自己,走出舒适区,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回报。

最后,我想说,在青年大学校的心得体会活动中,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但是带给我的收获和启示真的是不可估量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方法,还结交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同时,活动中的精神和理念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成功的本质和路径,更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在这次心得体会活动结束后,我感觉自己更加充实和愉悦,同时也一个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再次感谢青年大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难得的机会,希望未来还有更多的这样机会,让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开展了各种类型的“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旨在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动力和信心。我有幸参加了这种活动,深刻体会到它的意义和价值。在本文中,我将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感悟。

第二段:活动经历(250字)。

活动期间,我们学生代表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分享到自己在学业、科研、公益等领域所获得的经验和体会。我也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了我在社团担任职务的经历,并讨论如何更好地组织社团活动,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我们还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讲座和研讨会,听取成功人士的分享,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第三段:收获和启示(300字)。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我学会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团活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团成员和推动社团事业的发展。其次,我了解到人生的成功之路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追求的,而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这给我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去迎接未来。另外,我也认识到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还必须和社会、群体的利益相结合。

第四段:反思与提升(300字)。

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演讲和表达能力方面还需要提高。与此同时,我也领悟到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比如敢于尝试和创新,善于协调和沟通。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第五段:总结(200字)。

总体来说,这次“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让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感谢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分享和听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和视野。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把这些体会和收获付诸行动,不断努力和追求,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四

京杭大运河,滔滔奔流2500年。作为独特的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在历经千年的通航岁月里,孕育了沿岸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97千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开始开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直到最后一次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因漕运而修,运河上漂来的城市依靠漕运的物资润养而焕发勃勃生机,曾经是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和水路都会,无数漕船停靠,景象繁华。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辗转于苏杭,最终抵达刺桐港(福建泉州)的所见所闻: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济宁商业手工业很发达,“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难以言语形容”。

从北京到杭州,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还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运河边的建筑,如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及漕运衙门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而建。

沿岸的民风民俗也与运河息息相关,如江苏淮安运河渔民的“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习俗,直接、真切地体现出劳动人民希望实实在在收获丰收的愿望;运河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艺术,如大运河号子、河工号子等,是挑河、抬土、筑堤、下桩、打夯中所唱的,这些号子或粗犷简朴、或苍凉雄劲,一方面可以鼓舞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指挥集体劳动。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五

作为一名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我认为参与“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同时还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和想法中汲取灵感,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第二段:活动内容。

该活动分为个人经验交流和团体实践两部分。在个人经验交流环节,我们可以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成功故事、成长历程等,与他人互相交流交流,获得更全面的反馈和建议,进而加强自身的优势和改进不足。而在团体实践环节,我们组成小团队,在指定的社会和文化活动中开展各种创意和策划,锻炼自己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磨练自己的气质和领袖风范。

第三段:收获与成长。

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我收获了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领悟到了团队的力量。在个人经验交流环节中,我见识到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才,听到了他们的成功故事和实现方式,这让我懂得了要不断地学习和拓展自己,但同时也意识到了人类的成长是建立在集体力量之上的。在团体实践环节中,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经历了许多挫折,但始终坚持着,积极探索,一步步制定出战略、完善规划、统筹指导、组织实施,并得到了较理想的成果。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只有与他人的配合才能完成更多的事情。

第四段:感悟与启示。

这个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会,使我们更直接、更深刻地体会到大学生活的真谛,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开展和个人成长之路。我们普遍反映,通过参与此次活动,大大拓宽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受到了启迪和鼓舞。可以说,这个活动是我们走进社会、融入大众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成长的又一条强有力的路线。

第五段:总结。

闭幕式上,组织者和参与者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同时也指出了活动的不足和改进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意识到一个人是有智慧的,但智慧不是傻瓜的专利。聚集智慧、体现团队的文化凝聚力是我们一个人、一天的消极对抗和和艰辛拼搏所无法企及的。我们要和更多的人去探讨、交流,组成更多的集体,拓展更广阔的舞台,为社会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坚实的保障。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尽自己所能,做出更加出色的表现!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六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00多公里。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具有很多特征,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大运河文化具有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双重性。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农耕经济就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经济形态。大运河的产生与当时统治者争霸和巩固政权有直接关系,他们的政权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也是农业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大运河实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大运河所经过的区域都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大运河的开发和保护必须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大运河不仅有调节沿岸生态平衡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尤其是隋唐以后,大运河的贯通直接加强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使运河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大运河形成以后,在服务当时统治者的同时,也带动了沿岸区域的商业发展。因运河而兴起的商业城市,创造了独特的运河商业文明,淮安、宝应、高邮、扬州因运河带动,工业、商贸及手工业极为发达;济宁是烟草盛产地,每年数百万银两交易量;仪征是盐、材料、煤、棉麻商品的集散地;苏州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各种集散于此;通州是全国物资流通枢纽和最大的中心集散地。应特别指出,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运河区域,如苏州、杭州等地的某些行业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大运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是其内在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这是对大运河文化的载体——大运河的特点的概括。大运河的最大特点就是“动”,包括人类的“动”,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动”,文化的“动”。大运河“动”的特点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它的包容性。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大运河文化的内在特征,指的是大运河本身心胸的宽广。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由于各个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自然条件的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背景的各异,军事上的封建割据所形成的政治体制的不同,这都形成各个区域的文化的不同。大运河贯通以后,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这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从而形成了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

第三,大运河文化具有的开放性是其外在特征。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是大运河文化的外在特征,或者说是大运河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这和大运河文化的内在特征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由其内在特征,即包容性决定的。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它内在的胸怀。正是由于其宽广的胸怀,才有对待不同地方文化开放的自信。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善于兼收并蓄国内其他文化,融会贯通,逐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例如,在唐代的时候,胡乐、胡舞、胡服,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时。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核心人物元稹在《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在音乐、服装上吸取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吸收对流域外各地文化精华上,还体现在吸收外域文化的精华。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化,无论从佛教建筑、佛教造像、佛教仪式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中国特色。在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成为运河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如运河北端的通州,解放前几乎村村有寺庙,有的村甚至有几个庙。明代后期,从西方来的传教士利玛窦数次通过运河从张家湾登岸进京,通过各种努力,传教士们获得传教的合法地位。传教士们在传播教派的同时,把西方的自然科学成就也介绍到中国来,使当时的人们首次感受到西方文明的魅力,并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运河沿岸的城市有很多都是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据点,尤其是京城和运河南部城市。从唐到清前期各代,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南亚诸国甚至是欧洲的客商、文化使者,经过运河沿岸城市到达当时的京城。这些人一方面带来自己的文化,传播在运河流域,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运河沿线的文化带回本国。特别是在元朝以后,由于北京一直是强盛、统一封建王朝的首都,大运河成为东南亚诸国以及朝鲜、日本朝贡的首选路径。贡使们往来于运河之上,见证了帝国曾有的辉煌和大运河的繁华。

第四,“外柔内刚”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分析大运河文化特征时,人们常将其和长城文化一起比较,认为长城文化具有“阳刚”的性格,而大运河文化则具有“阴柔”的特征。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大运河文化具有外柔内刚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大运河缺少长城的壮观,没有高大挺拔的外形,只是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一条人工河流,在普通人心里,大运河和普通河流没多大区别。这只是大运河“外柔”的一面,大运河还有“内刚”的一面,而且,也是大运河主要方面。大运河文化的“刚”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开凿和利用大运河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和治国理念。大运河虽不是军事防御工事,但大运河不仅可以保障军事物资的供应,还加强了南北的沟通,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政权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大运河促进了国家的强盛,国家的强大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保障。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开凿和利用大运河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和治国理念。其次,大运河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开凿并管理维护好大运河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检验,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综合实力。大运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济实力、管理能力、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以科技为例,在北宋时期发明闸室技术,至今,还为三峡水利工程所采用;涵桥疏通技术已采用了与现代水轮机相同的技术;高精度利用等高线水文地理科学原理,为当代人惊叹。再次,从历史的角度看,更能发现大运河的“刚性”。在中国古代,似乎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不是灭亡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就是在自己百姓的反抗洪流中退出历史舞台。而大运河畅通的时期往往是该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当大运河不能通航或部分废弃,必将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导致王朝的灭亡。所以大运河文化是“内刚”,这种“刚”是真正的“刚”。

以上四个特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了大运河文化“融合”的性格。大运河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不同文化地域的文化元素之间的平等对话。不同的文化通过互动的解读与诠释,不断地冲突、融合并改变着,形成了大运河文化的自己的性格——“融合性”要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还应从特征看到体现该特征的核心精神。大运河文化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实质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体现,或者说大运河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文化”。所谓“和”,是指和谐、和平,其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中华和文化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和合故能习”。和谐所以团聚,就不会受伤害。墨子认为“和”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而“离散不能相和合”。“和”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他主张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猛宽相济互补。处理人与人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示孔子对“和而不同”的赞成态度。除此之外,在儒家经典中,还有许多关于“和”的论述。《淮南子》:“天地之气,莫大于和……阴阳相接,乃能成和。”《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董仲舒:“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王夫之:“阴与阳和,神与气和,是谓太和”等。“和”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大运河文化集中体现了“和”思想。大运河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都是“和”文化的体现。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七

今年的11月9日是全国第29个消防日。宣传月期间,全省各地将围绕“防范火灾风险、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主题,通过开展主题宣传、“全民消防我体验”、“平安消防大走访”、消防“公益广告展播”、消防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社会抵御灾害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根据xx市安委办和xx区教育局开展“119”消防宣传活动的文件精神,我校在11月8日至11月15日期间进行了“119”消防宣传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我校利用11月8日(星期五)邀请综治副校长——xx派出所民警李警官为全校师生开展一次安全教育讲座,反响热烈成效显著。

二、我校以“119”消防教育日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周二及周三的晨会课和周四班队活动课,加强对学生的消防基础知识、自救能力和防火安全教育。

三、各班出一期黑板报,并进行评比。学校出一期消防知识宣传栏。

四、我校组织一次全面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对灭火器进行重新充装,更换老旧的消防水带,并进行记录。

总之,本次“消防安全宣传月”系列活动突出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狠抓了学生消防安全防范,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开展消防宣传月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我校“平安先行校园”的创建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为共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第xx个全国“119消防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学校抵御火灾能力和师生自防自救能力,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校园火灾事故的发生,xx小学紧紧抓住第xx个“119消防日”这一契机,认真组织全体师生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火灾”为主题的大型消防疏散演练。

11月3日下午4点整,伴随着警报声,全体学生抱着头、弯着腰、捂着口鼻,在班主任和配班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从各楼道逃生,短短两分钟,千余名师生便迅速撤离到操场。随后,消防官兵向大家讲解了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并实地向师生们展示了快速出警和紧急灭火。

通过此次深入校园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培养了学生从小树立“学消防、懂消防、用消防”的思想。学校老师表示,这是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消防安全教育课,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他们将把消防安全教育课贯穿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宣传和教育,带动整个学校关注消防安全,让更多人了解消防、关注消防、热爱消防,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学校,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今年11月9日是第xx个全国“119”消防宣传日。xx中心小学提前准备,早作安排,制定详实的消防宣传月活动方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系列活动。真正体现“人人了解消防、人人关注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主题,突出了安全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狠抓学生安全防范,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自护能力。

学校少先队辅导办以“消防安全宣传月”为契机,结合本校实际,举行“八个一”的活动:通过横幅悬挂出一条“人人了解消防、人人关注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宣传标语;开展一次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进行一次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到家庭”宣传活动;组织一次“生命至上,平安和谐”的消防安全主题教育例会和班会;举行了一次消防安全自救自护的讲座;组织一次消防安全宣传展板;举办一次消防安全为主题的红领巾广播。

为响应全国xx个“119”消防宣传月活动,有效提升学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拓宽学校消防安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我校通过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开展消防安全灭火演习和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的形式,为1500余名师生送上了消防“安全大礼”。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呜、呜、呜……”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在校园内响起。瞬时,校园广播传出了小学部教学楼发生火灾,请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按层分班迅速疏散的信息。一时间,整个教学楼烟雾弥漫,1500名师生分别从各自楼层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安全、快速、有序的撤离。在疏散过程中,师生们沿着楼梯、弯着腰、捂着口鼻、迅速有序的疏散逃生。在短短3分钟内,1500余名师生安全地从“火海”逃生。

大队宣传人员借助宣传车向师生播放了火灾警示片,来强化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并以提问的方式与其互动。“火警电话是多少?”、“着火了怎么办?”、“小孩子能不能随便玩火?”通过这些提问,让师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消防安全知识。

大队宣传人员重点为全校教职员工讲解了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还组织他们逐一体验灭火器灭火,让其在演练中加强对灭火器使用的认识,提高学校的整体火灾防御能力。同时号召师生以及学生家长纷纷在“关注消防、平安你我暨全民消防我代言”的横幅上签名留念。

此次活动,通过消防知识培训和灭火逃生演练,让学校师生关注消防、学习消防、了解消防,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校园火灾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在辖区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达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宣传目的。

冬季即将来临,我县中小学校积极利用多种形式抓好校园消防安全,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真正把平安校园工作落到实处。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我县xx中学特邀xx政安消防宣传中心教官为全校教职工作进行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讲座向大家讲解了火灾的预防知识,通过真实案例视频等方式向大家展示了火灾发生后的严重后果及发生火灾后的安全疏散与逃生知识,以此来敲响大家心中消防安全的警钟。

授课教官提醒在场的每个人关注身边时刻存在着的安全隐患,例如煤气泄漏、电线老化、漏电、汽车火灾等,在这些意外发生前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当这些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时,应如何进行自救,如何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又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授课教官还向大家讲解了灭火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

中心校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开展了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首先,开展了防火减灾主题教育活动。全校师生围绕“认识火灾,学会逃生”这一主题认真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二十条,观看消防安全知识视频。各班主任指导学生掌握了火灾中应急避险、逃生、疏散演练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随后,开展了火灾避灾演练。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挥井然有序地一组一组地猫腰捂鼻,快速往教室外跑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集合,并按班级快速站好。随后班主任快速清点本班学生人数,及时上报给现场指挥。

经核准全部学生到场,整个过程用时1分钟,参加演练670人,全部安全疏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后,该校安全办公室的教师给全体学生讲解并演示了灭火器的用法,现场手把手教会学生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八

京杭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余年,是世界上最绵长古老的在用运河,与矗立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万里长城一起,在中国版图上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形,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从古至今,连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经济、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尤其是对大运河沿线地区间工业、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京杭大运河主体工程的开凿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3世纪,初创时期)、隋朝时期(公元7世纪,第一次大沟通时期)和元朝时期(公元13世纪,第二次大沟通时期)。为了满足战争和战事运输的需求,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开凿工程规模比较小的运河,开凿工程的内容一般为将两条不相交的天然水系简单连接到一起,实现水系之间互通的目的。

随后,为促成南北经济沟通发展,满足北方战事物资运输需要,隋朝时期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修整拓宽了江南运河,并疏浚整修了浙东运河,古籍《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中就有相关记载:“大业六年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至骤宫、草顿,欲东巡会稽。”由此京杭大运河最终实现了以都城洛阳为中心点,北抵今北京通州地区,南达今浙江宁波约2000多公里运河航线的全线贯通,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条南北走向并沟通东西的最大规模运河,因此一般称这一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为南北大运河。

公元13世纪,元帝国的建立使中国的政治中心由中原地区北移至今北京地区,为实现将江南地区丰富的物产输送至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等三条运河,其中会通河的开凿将南北大运河裁弯取直,使运河基本呈现出南北走势,可以直接沟通北京与江南地区。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京杭大运河全长为1790多公里,相比前朝运河航程缩短近900多公里。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航运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整治修葺,完善漕运管理制度和增设漕运机构,各种漕运、商运、货运、游船船流如织,极为繁忙,运河通航状况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核心价值。

古往今来京杭大运河的光芒与活力从未消失,由封建社会漕运繁荣到近现代行洪、航运、灌溉、观赏、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等等诸多功能方面持续发光发热。这个巨型世界级线性水利文化遗产,共涉及8个省和直辖市,穿越中国东部的五大水系,约1794公里长的河道中包含了类别丰富的文化遗产点。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已获得世界性认可。1994年,以“运河遗产”为主题的世界遗产大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召开,期间对“运河遗产”这一遗产类别进行了定义,指出运河作为人工开凿的水道,从历史和技术层面讲都具备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值得被纪念的人类工程,不仅体现了线性文化景观遗产特点,又在综合文化景观中独树一帜、不可或缺。1996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运河遗产研究报告》高度评价了大运河的水利工程科技文化遗产价值,视中国大运河为工业技术革命前首屈一指的科技成就。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主要构成部分一同被列入该名录中。

京杭大运河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是中国及世界重要的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农业社会体系下农业文明技术的非凡创造作品,京杭大运河历经数代发展,创造发明了各类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运用蓄积和调配水量弥补了河道区间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和差异,并与自然水系渐渐分离仅于运河口的交汇,最终运河上的各河段成为相对独立的水利工程体系。其水利工程体系由四大工程系统构成,分别为: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和附属设施工程。这个系统的工程体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18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范围内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技术的最先进之所在。由于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域广阔,地域跨度庞大,且地域间自然条件相差甚远,降水量、降水期各不相同,为保障河道畅通,中国历朝历代的水利学专家们运用地理、水利工程、交通技术、枢纽管理、土木工程等学科知识与技术,综合改造自然水系,因地制宜地设计了大量不同形式的水利枢纽工程,建立完备的运河船闸体系,如水源和供水工程、泄洪工程、运河与河湖交叉工程、运河与陆路交叉工程、众多控制水量和航深的船闸水利设施系列工程以及大量的驳岸、码头、斗门、闸坝、涵洞、桥梁、弯道等。

同时,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京杭大运河经历不同历史时期,逐渐依托南北漕运河道的开凿和各类科技文明结晶而享誉世界,见证了中华文明进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古老运河,在历史、社会、艺术、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早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与肯定。京杭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自隋朝时期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开运,诸如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大小诸侯国分裂而治的历史局面基本没有再次发生,尽管出现了五代十国时期,但持续时间不足数十年后国家又重回统一局面。这种持续稳定、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离不开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联系东西的纽带作用,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纵观历史,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始终与统治者对于政治统一和军事活动的追求相伴而生,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是贡献巨大。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在潜移默化地彼此影响着,形成独具一格的运河文化带。历朝历代运河的输送中心与政治中心具备完全一致性,南来北往的货品与原材料通过运河漕运互通,为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为艺术文化的兴起与交流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京杭大运河纵贯华夏大地成为封建王朝维持生命活力的血管。

青年大学校心得体会活动和感想篇九

大运河开挖、畅通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因此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大运河内涵、价值的追问,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路径,或应首先从其脉络源头与历史进程的文化意义谈起。

“大运河”名称的历史变化。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从典籍记载来看,早期运河多称沟或渠,如邗沟、灵渠等,天然河道则称水,如黄河就被称为“河水”。尽管运河历史悠久,滥觞于灵渠、邗沟,甚或更早,但运河名称的产生以及“专称”的确定却是中古以后的事情。汉代“漕渠”名称出现,特指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的西起长安、东通黄河的水利工程。《说文》解释曰:“漕,水转谷也。”即通过水路转运粮食。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如唐杜佑《通典》记:“天宝二年,左常侍兼陕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据南宋《淳佑临安志》载:“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一由西北过德胜桥上北城堰过江涨桥、喻家桥、北新桥以北入安吉州界,曰下塘河。”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相反“运粮河”一词在北方区域多用来指称漕运河流。明代正史文献虽亦称运河,但《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总名曰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且将运河每一段河道都加上漕字,使之有“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之别”;后者则直接称运河:“运河自京师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余里,又自京口抵杭州,首尾八百余里,通谓之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清代水利学家傅泽洪在《行水金鉴》中说:“运道有迹可循,而通变则本乎时势。”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从渠、沟到漕渠、漕河,再到运河、运粮河、大运河,大运河名称经历了由区域到跨区域、由专称到统称再到专称、由“漕”到“运”或“漕”“运”兼称的不同阶段。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其次,漕河、运河等名称都经历了从地方专称到南北通途或地方河流专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运河附属功能逐渐增加和社会交流日渐频繁的过程。“运河”一词在宋代出现似非偶然,比之隋唐时期,运河在保留漕运功能的同时,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正如陆游所言,运河“假手隋氏而为吾宋之利”,这种“利”一方面是漕粮运输的便利,更主要的是商业运输以及对外贸易之利,尤其是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浙西运河是其经济命脉,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最后,运河名称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历时性变化的过程,而且区域差异亦可见一斑。宋代以运河命名的河流多集中于江南地区,辽金元时期,运粮河的名称则多出现在北方,这或许正是不同的文化及其实践在语言上的反映。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北徙后改由山东入海,致使山东境内河道废弃,南北航运中断。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河运漕粮停止,运河的漕运功能结束。不过,在经济崛起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之下,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象征载体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价值凸显,在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三段运河及其影响下的区域被视为一个具有实际和文化象征功能的整体性的运河带。所谓“运河带”,是指因大运河流经而形成的空间上的带状区域;而“大运河文化带”,则是指置于运河带状区域之上、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由民众创造、遵循、延续的制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总和。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它因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而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由于运河具有强烈的历史、地域的整合、沟通功能,因此,“文化带”又是一个符号意义上的线性共同体。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其次,漕运制度,即漕运及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康有为曾说:“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这一“大制”,跨越多个朝代,形成了稳定的运河制度文化。运河所蕴含的制度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政管理文化。运河河道和漕运管理都属于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构组织、法律规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其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以及整合的意义,亦反映了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质。二是战略文化。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最后,社会文化,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民众所创造、遵循、延续的文化,它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以时空辐射为演变特征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相比,运河社会文化有着显著的“运河”特征和开放、沟通、区域的特性。事实上,运河社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形成了多种文化类型,因此其内涵似难以界定。但总体来看,关于运河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应强调“运河性”文化的拼盘或多学科组合,如它涉及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多种门类;另一方面,还应看到运河历史文化是一个整体,从“人”的视角出发,运河文化并非所有的事实和现象,而是人们的行为,以及影响人的行为要素的整体联系的因素。所以,运河社会文化是运河区域民众所创造的文化本身与文化形成过程的结合。

大运河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大运河在古代王朝的时间序列和区域、跨区域的空间里实现了功能的价值性延续,对其进行意义追寻,既是文化遗产层面、知识系统层面、民族精神等层面的传承与发展的需求,也是文化传播及战略布局的需求。运河的价值与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为文化载体的运河。大运河具有物化和符号化的不同意义,承载了“水利—物质”“国家—社会”“精神—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运河载体,既指实际的运河河道及其附属工程、建筑,也是指人们观念中的大运河,即作为“事物”的大运河在人们观念中所构建起来并清晰存在的形象。大运河载体功能的发挥是指其对文化的聚合、传播、催生的作用。运河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较快地渗入大众生活中,区域间文化的融合性极强,各种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并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分拆、合并,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运河载体功能的发挥,就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交融、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载体的“运河带”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与运河相关的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层面交互作用的统合体。

2.作为文化联结纽带的运河。大运河带是标签性的“线性共同体”,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区域、跨区域特性,该区域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行政区域,也跨越了江南、江北自然区域,以及燕赵、齐鲁、中原、江南等不同文化圈。它连接南北,并进而通过其他东西之河道及交通枢纽相互联结,形成了经济、文化传播的网络。在这个意义上,运河与其他自然河流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性格局。同时,大运河分别在宁波和洛阳与丝绸之路交汇,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的连接线,将草原、沙漠、丝绸之路联系成一个环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通道。所以,运河文化本身的历时演变与附着其上的文化脉络编织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网络,沟通古今且连接世界。

3.作为生活方式的运河。“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大运河开挖、通航所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活磁场,不仅漕运群体、商人组织、河工人群等因运河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造就了运河流经区域社会人群特殊的生存、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人们不一样的风俗观念。生活方式不会随运河断流而快速消逝,也不会在时代变迁中永远固守,真实而生动地存续于生活场景和基本生活情态中的运河,是最有价值和活力的,它们在日常生活的劳作、交往、消费、娱乐、礼仪等层面得到传承。因此,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旨在唤醒、传承集体记忆,让作为遗产的“物”化运河与作为主体的“人”的边界逐步消失,在断流河道,通过物化的运河遗产构建持续的文化传承;在依旧畅通的河段,让运河所浸润的、人们已经过惯了的生活安静延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