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博物馆设计创作心得体会及收获 欣赏博物馆的感想(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1:53:22 页码:9
博物馆设计创作心得体会及收获 欣赏博物馆的感想(五篇)
2023-01-10 01:53:22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博物馆设计创作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同时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下湖北省博物馆的历史,他筹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并与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馆。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

他拥有着属于湖北独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们武汉市楚文化的故乡,所以该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这三个馆分别是在99年、20xx年和20xx年对外开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四大镇馆之宝为: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可是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只能重点游览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好,说话间我们现在来到的展有越王勾践剑的楚文化馆。请大家跟紧我的脚步。

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20xx年12月建成开馆。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国在公元前220xx年被秦国灭掉,立国约有八百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 那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该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 。“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平时我们只是在电视里看到闪着寒光的剑,今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了。

经现代仪器分析测定,勾践剑为青铜铸造,其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剑脊的含铜量高,剑因此而具有较强的硬度,剑刃含锡量高,剑因此而更为锋利。越王勾践剑是一把采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作的青铜剑。复合金属铸造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合金冶炼技术方面的重要创造,其工艺过程大致是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大家知道铜的熔点高于锡,按熔点高低依次浇铸,既不会使先浇铸部分熔掉,又可将两部分复合为一体,使剑刚柔相济,既坚韧有加又锋利无比。也许大家在见到越王勾践剑之前,就已听说此剑削铁如泥,这并非夸张之说。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用这件国宝去削铁,但我们在稿纸上测试时,惊奇的发现提剑轻轻一划,便有数十张纸破开,真可谓名不虚传,不愧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践剑作为建国以来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当之无愧的原因,不仅在于剑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绝伦的工艺价值,还由于剑主人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显赫的经历,那便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在位期间,正值个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春秋晚期。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国当时在楚国的帮助下迅速的强大起来。越王勾践曾经战胜吴军,吴王阖闾受伤而死。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立志为父报仇。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国大获全胜,使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被吴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践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国,在大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用艰苦的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每天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时,就尝一尝苦胆以激励自己,经过十年忍辱负重、十年韬光养晦,终于使越国由弱转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精兵灭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以剑自刎,并进而成就了越国霸业。

他发奋图强的精神经过两千多年来许许多多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已经汇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宝库。

越王勾践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越王青铜兵器中唯一一件与勾践有关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国文物、考古、历史界的广泛关注。在对越王勾践剑的深入研究中,出现了有关越王勾践剑的两大难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的第一个难解之谜是,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的自用剑,为什么没有留存于越国故地,却出土于千里之外的楚国贵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就已经有所察觉并有此疑问。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柄珍贵的青铜剑是在楚国灭亡越国的战争中,被楚国国君缴获作为战利品而流入楚国贵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江陵望山1号墓的年代在楚灭越之前,因此,勾践剑不可能是战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联姻的礼品。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的女儿确实是楚昭王的宠姬,勾践剑也有可能是作为嫁妆入楚的。两种观点,谁更符合实际目前尚无定论。

越王勾践剑的第二个难解之谜是千年不锈之谜。它埋入地下两千四百多年为何不生锈?根据现代科学测定,剑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铜。硫化铜可以防锈。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运用硫化铜进行表面防锈处理的先进工艺,这是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锈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却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真正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密封条件,并且浸泡于酸、缄适度的中性水中。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是孰非?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无可辩驳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践剑曾作为首批文化使者东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间引起了日本国内巨大的轰动。当时担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先生,对这件中国文物珍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日本《朝日新闻》社除广泛宣传报道外,还特意要求复制了一件,陈放于该社陈列室中,作为永久的收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见到这件文物珍品后,感慨万分,曾赋诗一首:

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两千四百年前,我们祖先用智慧、血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古代文明。作为今人的我们,应该继承先人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再创造出新世纪的现代文化,向世人证明中国无愧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好了,朋友们,湖北省博物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次历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来临。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关于博物馆设计创作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如大家所想的一样,)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其中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瞩目的珍品。当然,在这些文物里面,就其发掘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其间出土的不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乐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许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众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从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礼制、战争、科学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的文化。因此,我们到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仅是去参观几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忆古老的中华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区域文化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摇篮,它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种区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为重要,而那时的楚文化只是综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特色还不多,水平也不高,几乎是不足称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发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变时期,不仅学术上百家争鸣,而且战争频繁,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楚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时候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楚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异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曾侯乙墓和曾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因此,很难单纯的把曾侯乙墓归于楚文化还是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一般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不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属于周,又不属于楚,而又同时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秦始皇陵的发掘,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还是让我们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

前面我们说过,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礼器展厅中,共展出了礼器用品38种134件,是我国历年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时间里可以慢慢的欣赏,领略我国悠远的古文化。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到楼上继续参观。

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所以许多新颖的作战武器脱颖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数量多,质量精,正是当时社会大变动,技术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战争的大致轮廓和想象出他们使用兵器的类型呢?

最后大家将要看到的便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套编钟总重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现在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乐器已经全部复制出来,面对这些上古时代的杰作,真叫人叹为观止,称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大概也不为过吧?

为了满足各种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馆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编钟演奏,让您徜徉于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畔,聆听这人间仙乐,所以,此行绝对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聆听这个时间长廊传来的音乐。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湖北省博物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关于博物馆设计创作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a:组织班级同学参观温州博物馆,在温州博物馆中学习、领悟、感受温州的历史、书画、陶瓷以及工艺等。

b:组织班级同学在温州博物馆附近、温州大学城展开对xx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温州人以及来温求学的学子们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希望在调查过程中同样加深对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

c:组织班级同学开展总结,谈谈对本次团日活动的收获。

以弘扬“五四”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班级“温传——走进温州 面向传统文化”团日活动,继承“五四”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努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贡献。

“温传”——走进温州 面向传统文化。

xx年x月x日。

温州博物馆。

简介:温州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屿。xx年,位于世纪广场西侧的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展区总面积1xx平方米。设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王维新铜版画馆七个专题陈列。其中王维新铜版画馆展出著名铜版画家王维新先生捐赠的个人作品及其收藏的铜版画珍品共百余件。

①通过班级微信平台、微博展开对本次活动的宣传,调动同学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同学们对本次团日活动目的的了解。

②将班级同学分组,并选举产生队长,每组同学分配具体工作,为最后班级讨论做准备。

③准备“温传”调查问卷,分配摄影工作,调查去温州博物馆的公交路线。

①参观温州博物馆

②调查民众、学生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认知。

③班级活动讨论会。

关于博物馆设计创作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长沙市博物馆参观“长沙三国吴简暨历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现在参观的是第一展厅。这里采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复原出吴简考古发掘的现场。1996年7月至13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平和堂商厦”的建筑工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古井61口,出土铜、铁、竹、木、陶等各类文物达3000余件(套)。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在编号为22号的古井中发理了大量写着文字的简牍,经确认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的遗物。这批文物,对相对匮乏的三国文献史料,将作出全面而精确的补充。我国曾有过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发现: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区屯戍简牍,敦煌石室文书,清宫内阁档案。长沙三国吴简完全有资格与这四次发现相提并论,也将形成某一学科的分支,成为国际学术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课题。

请大家看第22号古井的剖面复原。22号井发现时,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时被破坏。这是—口不规则的圆形竖井,底部略呈袋状。井口南北长3.5米,东西长3.1米;现存井深5.6米,井口覆盖着纯净的红褐色泥土,下深1.5米处发现简牍层。简牍层中间厚,四周薄,呈坡状堆积,边缘厚20厘米,中间厚50厘米。绑扎简牍的绳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们当时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统计共有10万余片。简牍层下为灰褐土层,厚约3.1米,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树叶、碎砖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处)套有一个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构井圈,井圈四角各钉一根木桩,桩外各镶两块木板为井壁。井圈长93厘米,高58厘米。这个小井的作用,大概是为了将仓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这里,然后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仓井的干燥。这是发掘时拍摄的现场照片。

从22号井的结构和遗物来分析,它是一个古代的仓井,其作用是用来储藏食物。长沙气候湿热多雨,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深达10多米的井下环境相当于一个现代的冰箱。考古发现证实,从商代开始,人们就使用这种储藏方式。也许大家会问,10万余片的吴简为何埋藏于井中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孙吴所处的三国时代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突发性的动乱使这批简牍被匆忙埋藏在这里。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批简牍大多是档案文书、 契约合同,将它们埋在井中可能是当时处理档案的一种方式。

请再来看这张照片。这是第22号井发掘现场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见简牍浸泡在泥水中。这次发掘出来的简牍,为什么能经过1700余年至今还保存完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简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较深,密封情况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余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来,请大家参观第二个展厅。

这是一张对坐着的陶俑照片,是20世纪50年代在长沙金盆岭一座西晋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边的一人手持宽厚的木牍,口中念念有词;而右边的一人则一手持笔,一手持牍,正在书写文字。这件陶俑生动形象地将古人书写简牍的情景再现在大家眼前。

再来看看这一组照片。这是一支毛笔,1954年在长沙在家公山一座战国墓中出土,笔杆长而小,容易折断;旁边有一个套笔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时对笔有保护作用。这是一个砚台,旁边放置的小碎块是墨块。这儿还有一把铜削刀,为书写者削制简牍以便修改书写错误的工具。这是1975年在湖北楚国故都纪南城168号墓发现的一套书写工具的照片,另外还有无字的木牍6片。这也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汉代文具。

我们的古人计算简牍数量的单位不是“片”,而是“斤”。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批阅奏章竹简,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约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请看,这是本世纪以来全国出土的简牍情况一览表。其中红色字一栏为本次长沙发掘简牍的数量,超过了历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所以称之为“惊世发现”,“本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众所周知,由于战乱的原因,三国时代的文献史传之后世的很少。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总共才100余万字。历年来全国考古发掘的三国简牍也十分罕见,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几十片。而长沙今天一次出土总数达10万片的三国吴简,以每片20字计算,总字数可达300多万字。这些文字资料大大超过了《三国志》字数的总和,为我们研究孙吴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简册制度、职官沿革、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大大填补了史籍之缺。长沙吴简的发现必将影响到中国历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重新审核过去已有的定论。

再来看这一张地图。长沙考古工作者通过围绕五一广场区域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初步确定了近3020xx年来长沙古城的区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东至蔡锷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长方形状,中心区域为今天的五一广场。可以说,近3020xx年来长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没有变迁。这一次发掘出来的简牍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简、木牍、竹简、封检、签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类:

第一类为券书类,包括佃田租税券书和官府调拨券书。佃田租税券书,形制为大木简,一般长0.5米,文字有100至200个,书写工整,由右向左直行书写。佃田租税券书,涉及佃户租佃土地应向国家交纳租米、租布、税钱的数量,这种券书一式两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别保存,作为凭据。官府调拨券书主要记录官府各机构之间钱、粮、物的交换调拨情况。下面这一种个体比较小的为分类签牌,上面写着“中仓吏黄伟、潘虑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当时两个仓吏一个叫黄伟,一个叫潘虑,他们在嘉禾元年记录的一份月度报表。

第二类为司法文书类,记录当时一些文化、经济案件的审理、申诉、复查的具体内容及有关程序。这一片牍上记录的是当时一个督邮,贪污了多余的官盐,事发后被判死刑,他不服,于是上诉,经过“重复核实”,仍然维持原判,他只好“诚惶诚恐叩头死罪死罪。”

第三类为人名簿类,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请看第二片小竹简,上面写着“戎里户人公乘何钦年五十五,算一,刑两足”。“戎里”是长沙当时的一个地名,这里有一个名叫何钦”,爵位是“公乘”,年龄55岁,算一个纳税人丁。“刑两足”是指被锯掉了两条腿。这是当时的户口簿,记录了户主的姓名、年龄、职务、身体状况,比现在的户口簿还多了一个身体状况的介绍。

第四类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问安、赠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用的名贴、名片。

第五类为账簿类,详细记录了长沙郡府所属有关部门经营管理的钱、粮、布、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账目。

再请看这几件文物。这些是在走马楼古井中出土的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器。请看,它们釉色晶莹,装饰淡雅。其中第二件为鸡首壶,壶作鸡首状,引颈高冠,造型很美。这在晋朝比较流行,一般作水壶和酒壶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听了这么多的讲解,下面再来看看出土的简牍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柜中看到的,就是这一次在走马楼古井中发掘的简牍原物。简牍是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书写材料,其中狭长的竹、木片称“简”,宽厚的木片称“牍”。您一定要分清楚,并不是木头做的就叫做“牍”,竹子做的就称“简”。简也有木质的。右侧这一边放着的是木牍,中间的是大木简,左侧压在透明玻璃条下的为竹简。简牍上面的文字简单明了,清晰可辨,字体是隶书到楷书的过渡。

这种木简和木牍是用杉木制作的,质地细密,保存完好,制竹简的原材料竹子质地疏松,容易弯曲变形,所以在陈列展览时需要压在玻璃条中。古人制作竹简有好几道程序。先把竹子锯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后剖开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简。刚劈成的竹简很湿,无法写字,要用火烤干。火烤时,竹片上有水冒出,称为“汗青”或“杀青”。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于此。长沙三国吴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因此经过省、市领导及有关专家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已在天心区天心阁对面建成了一座融保护整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文物旅游于一体的简牍博物馆,等正式开馆后欢迎大家去参观.

关于博物馆设计创作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与古人对话。

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是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有《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

馆藏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举世闻名,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临时展览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采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

今天我们主要参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曾侯乙编钟和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在到博物馆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曾侯乙墓发现的经过和出土文物的情况。

曾侯乙墓。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这座木椁墓,木椁保存完好、墓坑呈不规则多边形、面积达22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当时乃全国之最。它比1972年在长沙发掘出土西汉女尸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大了整整五倍。踞后来考证,这就是距当时发掘已有2411年,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经过发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其中有规模巨大的乐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及造型美观的漆木器等,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下面我们专门来看看墓中出土的各种器具古玩。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包括兵器和乐器)共有6千多件,都是实用器,总重量2340多公斤。它们大多数出自东室。成组成套,排列有序,显然是根据墓主人生前宴乐的情景特意安排的。像这样完整的陈放场面,在古墓的发掘中是罕见的。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中,食器、酒器、水器三大器类齐备,器物组合大体沿袭了周代传统的“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匹配”的格局。不过在器形、器物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则呈现许多新的特征和文化。

鼎是中国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种。大家对“鼎”了解吗?先秦时人们对鼎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镬鼎、盖鼎多种。在曾侯乙墓所出土的食器中,最重要的是能反映礼制和曾侯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完好如初,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仪式和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诸侯用九鼎八簋,曾侯乙墓出土九件正鼎、八件铜簋,这便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一言九鼎”的渊源,正好和其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金玉料器,数量之多,实在罕见。中国古代有所谓君子佩玉之说,所以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精美的玉器要算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

应该说,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大收获就是乐器,墓中出土的乐器有钟、磬、鼓、瑟、琴、

笙、排萧等,乐器中最重要的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全部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以蟠龙纹青铜套加固,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 全套编钟有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律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乐曲。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讲了这么多,大家对曾侯乙出土的丰富精美的文物一定已有所了解,对神奇的曾侯乙编钟一定心驰神往,我们可以在这里稍作逗留,看看漆器字画、车马兵器。一会儿我们将参观博物馆里的另一件宝贝——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大家看,这柄剑,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践剑。该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平时我们只是在电视里看到闪着寒光的剑,今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了。迄今为止,越王青铜兵器先后出土已达近二十件,但越王勾践剑的工艺之精美,造型之奇特,制作之精良,则首屈一指,无与伦比。越王勾践剑作为建国以来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当之无愧的原因,不仅在于剑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绝伦的工艺价值,还由于剑主人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显赫的经历,那便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剑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无可辩驳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好了,朋友们,湖北省博物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次历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来临。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