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城管三争三问心得体会报告 城管三争三问心得体会报告总结(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6:49:52 页码:10
城管三争三问心得体会报告 城管三争三问心得体会报告总结(二篇)
2023-01-10 06:49:52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描写城管三争三问心得体会报告一

1、调整执法体制,城市管理责任进一步落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放执法权限,完成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限及人员、资产、案件的下放承接工作,共下划各区编制520名、人员489人,划转固定资产2572件、约1963万元,移交案件2127件、备案案件30328件。以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书的形式,要求各区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投入,推进落实城市管理“四个二”(即落实不少于20__万元/年的区级城市管理人员工作经费,建设不少于200人规模的区级城市管理队伍,配备的街道城市管理专职人员在原基础上增至2倍,明显发挥街道和社区2级组织城市管理作用)。

2、强化综合整治,城乡市容环境进一步提升。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容环境明显提升”要求,一是强势推进集中专项整治。重点围绕户外广告、占道经营、施工工地、环境卫生等方面,全面实施集中专项整治,累计制止、查处、纠正、整改市容违法违章行为37.9万起,其中,查处无证设摊、占道经营8.2万起,户外广告1.2万起,拆除高速公路出入口违法及过期广告20处,清理“三乱”8.3万余起,查处抛撒滴漏4793起、机动车人行道板违停18.3万起、违法建设1950处。二是全力抓好显见性问题整改。围绕农贸市场、工地周边、暴露垃圾等15个方面,广泛发动,举一反三,全面开展自查自纠,累计自查整改问题3.9万个,查纠率98.4%。三是进一步强化督查检查。利用全员上路、挂钩督查等工作机制,坚持每周全员上路参与整治整改,累计督查发现、落实整改问题5.3万个,整改率98.1%。通过强化市容环境秩序整治,实现了“五一”前市容明显提升的目标,为文明城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市容基础,圆满完成了中秋、国庆节期间市容环境秩序整治保障工作。

3、狠抓重点工作,精细长效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连续实施主要道路包装出新。继续对全市14条道路实施包装出新,全市包装出新道路达60条,无锡城市品味得到持续提升。二是继续推进背街小巷综合治理。在20__年完成120条基础上,20__年再明确每街道2条、解放环路以内所有113条,共计206条背街小巷实施综合治理,居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大力开展社区环境“连片整治”。结合全市老新村改造,围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沿街景观、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139个社区“连片整治”,通过逐步整治、划片推进,累计排查显见性问题8152个,整改7446个。四是加强广告店招管理。按照“老店招老办法、新店招新办法”原则,加强对门头店招及相关标识标牌的设置管理,切实做到“先规划设计、后规范设置”。20__年完成对商业综合体等新建区域门头店招规划40个,历年累计完成60多个。完善户外广告管理和市场运作机制,全年组织户外广告拍卖2批,成交金额1914万元。五是深化公共停车泊位管理。全市现有政府性投资公共停车泊位16089个,20__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__个。

4、突出收运处置,环卫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强城市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强化主要道路环卫保洁作业和作业质量监管,提高环卫机械化清扫率,市区建成区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75%(扣除人行道面积),减少了道路扬尘污染。市管道路、区管道路、背街小巷全面实行专业化保洁,达到了全覆盖。二是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水平。加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源头管理,规范生活垃圾大型转运站运行管理,保持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不含江阴、宜兴)共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约100.1万吨,同比增长6.5%。三是推进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以“无锡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出台为契机,加大餐厨废弃物收运管理力度,20__年实现了对市区400家餐饮单位餐厨垃圾的集中收运,现每日收集、处理餐厨垃圾稳定在50吨左右,促进了餐厨废弃物源头减量化、集中处置无害化和有效利用资源化。四是推行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配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的相关规范,在建设政府定点消纳场基础上,指导推进建筑渣土综合利用场试点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6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建设。

5、深化依法行政,履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推动完善相关法规。参与完成《无锡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立法,抓好立法后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是严格各项行政许可。加强渣土运输处置许可管理,共办理运输、消纳、准运类行政许可1780件,审批水路换装点16处。严格建筑工地夜间施工许可,全年共依法审批发放夜间施工许可963件。三是提升查处办案能力。围绕“公正、公开、公平”,推行网上办案,优化办案程序,规范执法行为,累计查处行政处罚案件14.6万起。四是加大服务发展力度。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张的大型商贸活动和各类商业企业的开业、庆典和主题商业活动,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市区联动、服务保障等机制措施,对相关活动做到主动对接、即到即办,共核准、备案各类商业活动800余场次,积极服务了商业经济发展。加强市容环境保障工作,累计下达执行保障令59次,圆满完成了各类市容和环境卫生保障任务。五是加强投诉受理处理力度。对投诉案件,从受理转办到处置回复等各个环节,强化检查考核,基本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全市共计投诉受理处理案件1.1万余件,办结率99.86%。

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突出加强本系统“三个年”建设,促进了目标任务的落实。

1、把20__年作为全系统“优化市容环境真情服务为民”活动深化年,以加强作风建设为主题,制定专门实施意见,重点实施三挂钩、三公开、三到位、三考评等“四个三”内容。一是深化推进“三挂钩”。建立长效的挂钩联系服务体系,主动与服务管理对象挂钩,与街镇、社区、监督点挂钩,与工作目标任务挂钩,实现了对全市47 个街镇、622 个社区及 50个城市管理监督点的“全覆盖”挂钩。据统计,全系统1600多名执法管理队员和环卫职工,挂钩服务4100多个单位(相对人),组织各类挂钩服务及宣传活动1700多场次,征集行风及工作建议近2500条,解决各类问题3.4万个,发挥了城市管理服务民生社会作用。二是推行落实“三公开”。围绕窗口服务、行政许可、办案查处、上门帮扶、环卫管理等方面,统一梳理制订了10项服务承诺,对外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投诉受理、检查督查、挂钩走访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主动公开进展和结果,取信于民、取信社会。以城市管理年度、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为主要内容,及时公开工作情况,营造公开、高效、利民的政务运行环境。三是全面确保“三到位”。强化执法队员集中培训、管理队员分级培训、日常专业培训等机制,组织全体执法队员和管理骨干700多人集中培训轮训,落实行政执法“五项规范”、督察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教育培训和制度建设到位。围绕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狠抓执行力建设,提升工作绩效,确保目标责任和执行力建设到位。结合城市管理实际,细化失职追究行为,明确问责范围,确保失职追究和问责机制到位。四是系统实施“三考评”。建立全员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分类分级考评体系,突出考评班子作风,围绕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组织协调、创新工作等内容,重点考核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突出考评部门绩效,结合重点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能工作,围绕组织协调和强化管理、解决热点和疑难问题、挂钩服务和依法行政、工作履职和落实长效等内容,实行分级绩效考核。突出考评个人实绩,结合机关、执法队伍、环卫单位等部门实际,分别制定个性化的考核细则,对职工队员进行实绩考核。

2、把20__年作为全系统市容突出问题攻坚年,加大了对热点难点的突破力度。一是梳理排定目标。通过全面梳理,确定了全市范围内205个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信息库”,并将其中群众反响最为强烈、问题最为突出的117个热点难点问题,列入今年的“整治库”,锁定了量化推进目标,全面攻坚整治。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后,列入“样本框”落实长效。二是集中攻坚整治。结合实际,对热点难点问题,逐个制定攻坚方案和推进计划,逐步逐个实施整治,累计组织集中整治1793次,今年117个攻坚目标全部得到整治突破,五河新村、盛岸二村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彻底解决。三是强化考核考评。将市容突出问题的攻坚情况,列入“太湖杯”、“优胜街道”考评体系,加强检查督查和常态化考核。同时,建立了例会推进制度和定期明查暗查机制,跟踪长效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考评的重要依据。

3、把20__年作为全系统市容长效管理推进年,进一步加强了长效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市容长效“全覆盖”管理。一是健全完善监管体系。结合城市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优化调整力量部署、人员调配、实时管控,将372条主要道路、新治理改造的背街小巷、市容管理“样本框”等重点节点区域,全面纳入巡查监管范围,并逐路逐段落实监管人员,明确监管巡查责任,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二是强化实时整治整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原则,建立完善市、区、街道三级工作机制,对监管区域,以“十个无”为标准,突出实时监管和整治整改,累计通过监管发现问题5.4万起,问题发现率98%,纠正查处率96.8%,市容巩固率97.4%,基本做到了“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三是强化多方监督检查。建立了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检查督查体系,突出发挥社会舆论、第三方独立巡访、义务监督员作用,切实提高了市容监管和问题整改的效率。同时,推行长效监管责任部门负责人与本部门相挂钩、执法与管理部门相挂钩的“双挂钩”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考核奖惩。

描写城管三争三问心得体会报告二

安徽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就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遵循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统一、精简高效、依法治理、协调创新、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将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等有机结合,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机制。到20xx年年底,完成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城市综合执法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职责关系更加顺畅。到20xx年年底,实现市、县政府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综合设置,初步建立简约高效、职责清晰、运转协调、执法有力的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到20xx年,全省城市执法体制和管理机制基本理顺,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保障机制初步完善,服务便民高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推动管理执法职能整合,加强管理执法机构建设

(一)明确职责范围。城市管理执法主要职责包括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两方面。城市管理的职责范围包括: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运行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含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园林绿化管护等方面的全部工作。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范围包括: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污染、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等的行政处罚权;工商管理方面户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政处罚权;交通管理方面侵占城市道路、违法停放车辆等的行政处罚权;水务管理方面向城市河道倾倒废弃物和垃圾及违规取土、城市河道违法建筑物拆除等的行政处罚权;食品药品监管方面户外公共场所食品销售和餐饮摊点无证经营,以及违法回收贩卖药品等的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可以实施与上述范围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上述范围以外需要集中行使的具体行政处罚权及相应的行政强制权,由市、县政府报省政府审批。到20xx年底,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行使。

(二)综合设置机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对全省城市管理及综合执法工作的指导,内部增设城市管理局(副厅级),具体承担省域范围内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政策研究、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等工作。各市、县人民政府结合实际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责,设区城市设置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并纳入政府序列,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职责边界明确、相互协调配合的机构设置格局;县(市)应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三)下移执法重心。按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确定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职责。市级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主要负责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考核,以及跨区域及重大复杂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设区城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市辖区能够承担的实行区一级执法,区级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可以向街道及乡镇派驻执法机构;市辖区不能承担的,市级城市管理部门向市辖区和街道、乡镇派驻执法机构,开展综合执法工作。派驻机构业务工作接受市或市辖区城市管理部门的领导,日常管理以所在市辖区或街道、乡镇为主,负责人的调整应当征求派驻地党(工)委的意见。

三、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夯实城管执法基础

(一)整合执法队伍。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整合归并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实现事权和支出相适应、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并且职责整合与编制划转同步实施,机构设立与人员移交同步进行。

(二)强化执法力量。各地根据城市管理执法工作需要和特点,增强城市管理执法力量,按照不少于城市常住人口万分之五的比例配备执法人员,对于区域面积大、流动人口多、管理执法任务重的市、县,也可按城市常住人口万分之八比例配备。建立支队、大队、中队管理执法职责明确、运作顺畅、各负其责的层级体制。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确保一线执法工作需要。

(三)严格队伍管理。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职务级别调整、交流轮岗、教育培训、奖励惩戒等制度,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好城管执法人员的身份编制问题,具备条件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不足部分明确参公事业身份。严格按照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录用和使用执法人员,加大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的力度,按规定配备领导干部职数,参照公安警衔和职级晋升制度,推行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职级晋升制度。严格控制协管人员数额和工作范围,健全协管人员招聘、管理、奖惩、退出等制度,协管人员数量不得超过在编人员,并随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减少。协管人员只能配合执法人员从事宣传教育、巡查、信息收集、违法行为劝阻等辅助性事务,不得从事具体行政执法工作。协管人员从事执法辅助事务以及超越辅助事务所形成的后续责任,由本级城市管理部门承担。统一城市管理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明确核定执法执勤专用车辆,制定城管装备配备标准,改善执法办公条件。到20xx年底,实现城市管理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统一。

(四)注重人才培养。优化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任用、人才选拔和培训考核机制。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人员退出机制。鼓励高等学校设置城市管理专业或开设城市管理课程,依托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等开展岗位培训。到20xx年底,完成所有执法人员轮训工作。

四、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执法方式创新

(一)推行权责清单。依法制定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监督途径和问责机制等。到20xx年底,基本完成市、县两级城市管理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制定公布工作。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实施行政审批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监督处罚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职责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职责边界,由城市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负责违法违规行为的界定、专业技术的核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执行具体行政处罚权及相应的行政强制权。同时,行政执法人员兼负巡查、监督和问题发现报送职能。建立城市规划建设职能管理部门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之间行政管理、执法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平台,健全衔接配合、协调联动、监督制约机制。

(二)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流程,健全行政处罚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公示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形成完备的执法标准体系。杜绝粗暴执法和选择性执法,确保执法公信力。加强执法为民理念教育和执法礼仪建设,完善执法文明用语和行为标准。依法规范行使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强制权,严禁随意采取强制执法措施。

(三)创新执法方式。综合运用法律、规范、协调、引导、教育、服务等多元化管理执法方式,强化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扶助、行政调解等非强制行政手段的运用,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时化解矛盾纷争,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综合运用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商户自治等方式,顺应历史沿革和群众需求,合理设置、有序管理方便生活的自由市场、摊点群、流动商贩疏导点等经营场所和服务网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依托信息化技术,综合利用视频一体化技术,推进综合执法智能监管,探索快速处置、非现场执法等新型执法模式。

(四)加大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监管责任体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内部流程控制,严格实行执法评议考核、案卷评查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纠错问责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行政复议渠道,主动接受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加强城市管理执法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和应急处置,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五、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促进治理效力提升

(一)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公共交通、便民服务设施等建设运营市场化。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处置、公厕管护等城市管理作业项目市场化。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管理网络,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实施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依托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施对人口、房屋、车辆、场所、社会组织等各类基础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录入,准确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问题,有效实现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

(三)推动社会化治理。积极引导成立市民观察团、群众议事委员会、社区群众城管议事厅,组织通过圆桌会、论证会、听证会以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动形式,多渠道促进群众依法行使权力、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建立社区与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协同机制,促进居民自治管理。推行“城管+商户、企业、物业、媒体、协会、学校”等共同治理模式,发挥“市民体验日”“走进城管”“城管服务超市”“城市管理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载体作用,培养公众参与意识。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增强市民法治意识。开展新市民教育,形成公众自我责任意识。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中介机构和公民法人参与城市治理,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

六、强化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一)构建智慧城管。建立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和协同应用机制,强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社会诚信等城市管理要素数据的整合与运用。整合城市管理电话服务平台为统一的12319城管服务平台,实现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与12345市长热线、110报警电话等对接。开发各类城市管理业务办理、智能管控、公共服务、效能督查、应急处置等应用系统,强化城市道路占挖、渣土车辆、景观亮化控制、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污水垃圾处理、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建立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到20xx年底,所有市、县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

(二)加强市政管理。以城市良性运行为核心,建立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后,及时向城市管理部门移交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建立完备的城建档案。加强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管理,严格控制道路开挖、77占用行为;强化市容秩序治理、环卫清扫保洁、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园林绿化管护等工作,切实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三)维护公共空间。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强化建筑物立面管理和色调控制,规范设置报刊亭、公交候车亭、户外广告、门店牌匾等城市设施。严查擅自变更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和用途、违规占用公共空间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搭建行为。

(四)优化交通环境。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提高道路通达性。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加快推进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改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加强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协调衔接,打造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停车场建设,鼓励单位停车场错时对外开放,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到20xx年底,基本实现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设区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到20xx年,城市和县城完成步行和自行车道路体系建设改造,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建成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五)改善人居环境。开展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河湖水系等环境管理,推动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和雨水收集利用,持续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和精品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城市绿道建设。规范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严控噪声扰民、施工扬尘和渣土运输抛洒。完善垃圾收运处置系统,推广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吸扫”结合,提高机械化清扫率每年不低于7%,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

(六)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城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安全监管责任制,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完善城市管理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管理、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应急预案动态调整管理制度,经常性开展疏散转移、自救互救等综合演练。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工作,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七、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增强管理执法能力

(一)加强法治建设。设区城市应加快制定城市管理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明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执法范围、执法程序及执法人员身份、地位、编制,规范城市管理执法权责。制定完善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各项标准,形成完备的标准体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有立法权的城市加快出台有关城市管理条例。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专家判断、法治保障”的原则,建立城市管理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协调配合、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联合设立城管公安派出所、城管执法公证室、城管巡回法庭,推行公安、城管部门领导交叉任职制度,实施“两级听证终结制”,确保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治理共同推进和有效落实。

(二)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城市管理效能考核,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纳入省委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城市管理行政问责制度。健全群众满意度评价及第三方考评机制,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定期开展评估,构建市民监督、网络监督等社会化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价主体,形成市民评价、社会评价、专业机构评价的有机互补。

(三)保障经费投入。各地要将城市管理执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与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做到稳步增长。完善基层执法人员工资政策,强化工伤保险、抚恤等政策,提高风险保障水平。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严禁将城市管理经费与罚没收入挂钩。因地制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使用有关资金,增加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装备、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保障能力应与当地公安保障水平相当。

八、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确保体制改革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解决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和批准执行有关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省编制办要加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设置工作的指导,妥善解决综合行政执法涉及的机构编制问题,做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三定”规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制定调整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省政府法制办要加强改革方案的合法性审查、综合执法权审核报批、综合行政执法法制保障,协调解决执法争议,加大执法监督及执法人员的资格管理、培训教育等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执法队伍管理的监督指导,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财政部门要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执法经费制度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工商、环保、水务、交通、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加强与城市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做好城市管理执法相关工作。各市、县政府应建立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

(二)抓好试点示范。按照试点示范、逐步推开、整体推进的改革思路,统筹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20xx年为试点示范阶段,在宿州、淮南、滁州、芜湖市先行进行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路径、方法和职能界定、改革措施、时间步骤、政策制度等,为推进全省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宿州、淮南、滁州、芜湖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报省住建厅商省编办、省法制办、省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并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20xx年为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全面推进阶段。

(三)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编制、人事、财经纪律,严禁在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中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突击提拔干部。在职责划转、机构和人员编制整合调整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衔接好人财物等要素,做好工作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涉及国有资产划转的,做好资产清查工作,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四)营造舆论环境。加大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将改革实施与宣传工作协同推进,解读改革政策,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广泛宣传典型经验,强化示范效应,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理性、积极的舆论氛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