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6:46:50 页码:11
最新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优质14篇)
2023-11-13 16:46:5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总结方式。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一些经典的写作模式和结构,但要保持个人特色。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参考,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将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体育课课时占总课时比例10%-11%。体现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体育人的新方向。作为一名体育学科教师,我为之振奋,在暑假期间认真研学之后也有了点滴思考。

《课程标准(20xx)》显示,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内容领域正在不断拓宽。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等奠定学生一生身体素质的大项,新课标中增加了“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下,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加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体育这门学科在学校的育人蓝图。在双减的政策下,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练、赛”的一体化。课程的内容要更全面,教学方式要更加多样化,教学的评价要更加综合,特别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强调面向未来、改革创新,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从单纯的“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多学科融合”转变。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更需要深研纲要和深研课标。在我学习新课标之后,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1、让课堂活起来,从“教”向“育”转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不仅要实施“教”,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如焦虑、嫉妒等行为,应进行及时、有效的“育”。

2、让孩子充分动起来,促进学生学练体验。

为了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学练的乐趣,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关注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达到自己的标准。人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从课程到课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乐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呼唤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会和同事们一起不断学习,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并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课标显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要素,要始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教会、勤练、参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为解决衔接问题和考虑零基础,课标中专项运动技能弱化与学段对应,按水平、大单元设计,充分体现一体化新思路;新版课标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全面育人。注重体育与德育、与智育、与美育、与劳动教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究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之处,可以使学生取得进步,并能够健康成长。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学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体育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新课标重点提出了体育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并且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凸显“技术、体能、运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与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但体育课的内容与强度将有很大变化。

在内容方面,新课标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外,收录了六大类“专项运动技能”,分别是:球类、田径、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除传统体育项目外,还收录了攀岩、滑板、花样跳绳等新型体育项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

在运动强度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喘气、不心跳、不出汗的体育课,无法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将逐渐消失。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课标将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与20xx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但体育课的内容与强度将有很大变化。

在内容方面,新课标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外,收录了六大类“专项运动技能”,分别是:球类、田径、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除传统体育项目外,还收录了攀岩、滑板、花样跳绳等新型体育项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

在运动强度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喘气、不心跳、不出汗的体育课,无法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将逐渐消失。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20xx年版《体育与健康》课标看着与日版相似,但不论是从课程性质还是课程理念,都改变了好多。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要通过“学”“练”“赛”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能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快乐简单的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选择,建构教材来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才能增进喜欢上体育课进而达到爱锻炼身体的目的。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第一段:介绍备课标准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和素质,教育部出台了小学体育备课标准。这一标准旨在规范小学体育教师备课过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备课标准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循序渐进、系统化的教学指导。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备课标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它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段:力求备课标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200字)。

备课标准提供了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些内容。在备课时,我注重对教学目标的细化和拆解。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我能够更全面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同时,在备课过程中,我还会查阅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第三段:灵活运用备课标准中的教学方法(200字)。

备课标准中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游戏式的体育活动和小组合作的集体活动等。我还会采用探究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灵活运用备课标准中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大大提升。

第四段:备课标准对于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200字)。

备课标准中还包含了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评价的要求。在我的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定期的测验和课堂表现评价,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难点,从而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备课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我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规律,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出台对于提高我国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备课标准带给我的改变和提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高了我的教学质量。它还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使我的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化,并且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运用备课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近年来,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发展迅速,对小学体育备课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深感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对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研读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制定是有针对性的。小学体育备课标准中明确了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教学要点和内容,帮助教师明确课程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素养。例如,在一年级上学期的体育备课标准中,明确了培养学生掌握跑动、跳跃、投射基本运动技能的要求。这使得教师能够有的放矢,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

其次,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注重培养其兴趣和热爱体育运动的情感。小学体育备课标准中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游戏练习、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在体操课上,可以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对体操的兴趣。这种贴近学生需求的备课标准设计,使得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课程。

第三,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制定注重了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小学体育备课标准要求教师挖掘和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例如,在体育舞蹈课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还要求学生能够自由创编舞蹈,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这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备课标准设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制定注重了教学过程的引导和评价。小学体育备课标准中要求教师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反思体育活动。例如,在足球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小型游戏训练,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趣味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积累经验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同时,备课标准中还明确了对学生体育表现进行评价的指标和要求,为教师评价学生提供了参考。这种引导和评价的备课标准设计,使得学生的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和有效。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制定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对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研读和实践,我深感备课标准的价值和作用。我将以备课标准为指导,精心备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备课标准的研究和改进,为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近年来,我国小学体育备课标准逐渐完善,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和好处。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遵循备课标准开展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将从备课标准的知识点、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评价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备课标准提供了明确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备课标准,我了解到小学体育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质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标准不仅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还明确了教师需要教授的技能和方法。这使我对体育教学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也对学生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备课标准规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备课标准将小学体育教学分为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要求。这使得我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例如,在教授学生跳绳的基本技巧时,我按照标准的要求,先教会学生正确的站立姿势和手臂动作,然后逐步教授单脚跳、双脚跳等动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备课标准鼓励教师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备课标准提到了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如游戏、比赛和健身操等。在我的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例如,在传统的田径课上,除了教学生操控不同器械的技巧外,我还设计了多项竞赛活动,如短跑、跳远和投掷等。这些课堂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此外,备课标准提供了多种评价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案。标准明确了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如分析学生的实际表现、掌握技能的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我在评价学生时更加客观和全面。同时,备课标准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如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法和建议。这让我在遇到教学困难时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备课标准在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比如,在一些具体的技能要领上,备课标准给出的描述有时过于模糊,难以让教师具体掌握。另外,备课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步骤和内容也缺乏差异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运动能力的差异。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我认为备课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拓展。

总结起来,我通过实践和体会,深刻认识到小学体育备课标准的重要性和好处。备课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规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步骤,鼓励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提供了多种评价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案。然而,备课标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相信,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备课标准将会不断改进和发展,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20xx年6月26日19:00-21:00以腾讯会议形式收看了由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体育研训员尚文进主任组织的“如东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标全员培训——扬州大学潘绍伟教授权威解读: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版)“。

作为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鲜有机会与体育界大咖接触,聆听其对体育学科各种问题独特见解更是少之又少。好在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好在尚主任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对于我来讲,能在二十七年后再次听到老师讲课,还是那样的熟悉。谈吐儒雅、条理清晰、一种观点抛出,一个手势做出,一个事例阐述,依然如当年课堂的讲授,深入浅出,风采依旧。老师以新课标20xx版为依托,将核心素养、课程理念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解读。从两个故事展开引发三个追问,追问中给出培养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逻辑起点。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种“人为的“创设”为人的.“教育活动也是价值再现的价值创造过程: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追问和追求课程价值作为前提的,没有明确价值追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不值得做的课程;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于特定价值追求的过程。《课程标准(20xx版)》以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主要价值追求,并以此为课程的逻辑起点。正如《课程标准(20xx)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对体育与健康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从核心素养的结构层次角度分析,知识和技能在外层,能力在中层,素养在内层。

为了能让众多的体育教师更好理解,老师对运动技能、运动能力、运动素养实施简例化解读。运动技能指通过学练在适当时间,成功地完成技术与战术动作的能力,如篮球:投篮、运球、传球、掩护等;运动能力指将上述运动技能运用于真实运动,如运用上述技能于篮球比赛与练习之中的能力;运动素养指在运动之中正确运用所学技能和能力,并以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参与运动,获得成长、成全自己、有益他人,如篮球比赛与练习中正确运用技战术,并能态度积极、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勇敢顽强、负责任敢担当的行为。一言以蔽之,核心素养的要义不是学生会了什么,知了什么,而是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回答与解决体育与健康中的实际问题,并有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上三个概念的厘清,对当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大有裨益。过往的很多时候,课堂上过多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运动能力的呈现。缺乏运动能力的呈现,运动素养的养成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成为空中楼阁。由此,不难理解“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课堂内外结合,指导学生学会技能,发展体能,形成专项技能,增强参与比赛和练习的勇气与信心,内外兼修,感受运动带来的魅力,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两小时的视频培训很短暂,然带给一线体育教师确是沉甸甸的。对基层体育教师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内涵,改革和创新体育与健康课堂,构建高效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此次培训必将使我县体育教师更加规范、高质量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促进学生技能、能力、素养提升。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一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4月27日新华社)。

新课标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要慢慢和“纸上谈兵”的体育课说再见了。在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育课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门重要科目,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大家的体育课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占用,而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同学们,在少有的体育课上并没有真正放松自己,也没有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所以大家也渐渐默认了体育课并不重要。

学习固然重要,可体育运动就不重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体育课被边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的压力远远大于同学们被压抑的天性。

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每一节体育课好像都在跑步,本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的体育课却被跑步代替,绕着操场跑三五圈后即可原地解散,这样以跑步为主的体育课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学到任何东西的课堂对于正在备考的毕业班来说,甚至是在浪费时间,这样会让部分同学对体育课有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必须要和“纸上谈兵”的体育课说再见,只有改变,才能让大家重新重视体育课。

体育运动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体育课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课表上的一节课。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重视体育课,新课标所提出的流汗课堂就是在提醒我们,“纸上谈兵”的体育课将成为历史,越来越多充满趣味的体育课将走进各个学校。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中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出去带面试班的过程中,通过看,听,与学员交流,对于体育新课标有了以下几点认识和见解: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地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新课标的实施,给予了学校和教师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只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场地和练习形式上做些改变,把场地设计为“十”字型,分成四个场地,再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消除了学生的胆怯心理。练习形式上要求学生,可以采用任何方式跳过横竿或像皮筋,这样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使我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认知的评价,忽视非认知的评价。在这种传统评价观所指导下的学习成功主要是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进步,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掌声和鼓励等。比如,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例如:在游戏教学时,给各组评选“最佳组织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新奖”等,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提高了自信,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给予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更加努力,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尽一份力。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三

20xx年6月26晚,如东的体育同仁们在电脑前认真学习了潘绍伟教授的报告。潘教授花了三个多小时,从核心素养、课程理念、体育教师的方面给我们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讲座,并与我们进行了许多交流,解答了很多我们平常的困惑。

在讲座结束后,我也向潘主任提了一个自己的困惑,潘教授的解答再加上对于讲座的内容对我的触动,让我深刻的感觉到,时代在进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要紧抓体育分项教学,这时就对我们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能只满足自己的专项,体育老师应该多去提升自己,开展自己的第二、第三专项。我自己而言,我是专项田径短跑的,可能按照我的本身能力来说,我擅长的是短跑运动员的培养与训练。但是很明显,这在高中体育课堂里是不切实际的。于是我去想办法提高自己,我喜欢打篮球,我就多学多打,多看比赛,多学习比赛吹罚规则,也许教篮球基本功我不太标准,但是在实战运用中我能交给学生很多;再比如足球,我的足球技术很一般,但是我研究比赛,研究战术,我有丰富的带队比赛经验,我也能给学生传授一些东西;同样的'健美操、排球……这些我们可能更加生疏,但是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潘教授说的一句话让我很触动,他说:姜老师,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的观点,但是我希望你们的高中体育课堂能让学生真正的快乐起来,不要让他们在这个本应该他们还是孩子的高中阶段过得那么的无趣,不要让他们失去孩子本该有的天真快乐,而变得“成熟”、“老气横秋”。

是啊,体育、运动能让人快乐,也可以让人释放压力,体育课应该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运动,就像我们常说的,我们的目标:促进你们终身运动的培养!

小学体育备课标准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四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学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体育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新课标重点提出了体育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并且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凸显“技术、体能、运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4月21日正式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比例的设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未来可以断言这些设定都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中得以实施。

探索一条适合目前中小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们都在共同探索的方向。但是即便新课标公布,我们依然知道,读书仍然是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进入社会的门槛条件。即便是新课标发生了内容上的比重变化调整,也不会改变这一社会现实。

一、体育上位成主流?

虽然从数据上看是这样的,但是还要考虑课程中健康课程的存在,所以体育课程大致跟英语比重持平应该更为合理。(试想如果是体育老师去给孩子讲解健康课,画面感十足啊)而艺术课程的9%-11%的比重,也要分成音乐和美术两项,所以这两门课程的比重提高,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英语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除了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育课程的覆盖。还将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项目也收入其中,目的在于鼓励学校突破原有基础教育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让孩子们从个人兴趣出发进行体育锻炼。

不过如何引导和不让家长背负更多的经济负担也是值得思索的方向,毕竟这些流行的项目每一类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才能做到精通,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

二、英语主科地位下降成定局。

降低英语在教学中的比例早有各种流言和说法,此次新课标的公布无疑实锤了将英语比重降低的现实。从课程上看,确定了开设的年级和对学习基础的把控,意图扭转在很多家庭中,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教学,额外给孩子童年增加的负担。力图实现英语零基础入学。而语文和数学分别在20%以上和13%以上,对比外语的6-8%,比重下降明显。(为何说外语而不说英语,因为在某些学校外语可能是日语或者俄语等其他语种)。

三、课时减少,英语难度未必下降。

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内心想法。“新课标”已经写明是一项十年的教学调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参考,从今年秋天起实行,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学生和老师学校,也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也预示着未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步调,这次将会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进行落实。但是会给学生们适应的时间。也不能因此理解为英语不重要,可以不学或者忽视。

四、未来高中教育是否会实行类似的模式。

这一点其实是很多家长所关心的,但是目前看来短时间内并不会如此,假如也如此调整的话,不如跟义务教育阶段同时并行。这样反而更容易衔接。

但可见的是未来高考英语为主科的地位仍然没有动摇。

虽然课程占比在义务教育阶段明显缩减,未来的考试难度应当不会有所降低,反而更加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教学能力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了。

英语和体育这两门学科比重的增减,无非是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素质教育的尝试,目的就是改变学生们机械化、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分高低能的考神考霸。

随着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些新兴体育项目,诸如攀岩、轮滑、滑板、飞镖、滑雪等开始进入了校园,这当中滑板、攀岩是奥运会新增项目,凸显了当前我国校园体育对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所以要对体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体育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全方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在校园体育中加入新兴体育项目,甚至是一些小众项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具备了开展更多新兴项目的水平,代表着校园体育教育的进步。

长期以来,我国校园体育的教育主要以广播操、田径、足球、篮球等大众项目为主,由于场地、教学实际和师资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小众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长期处于缺失状态。

而如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校园体育也正式迎来了改变。新课程将过去以外在与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战术作为课程研制逻辑起点改变到以培养内在于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逻辑起点,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体育教育。

《课程标准(2022)》开宗明义指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奥运项目的加入,正是学校体育思路转变的体现。首先,奥林匹克教育秉持的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殊途同归。奥运项目能够很好融入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竞技体育、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大体育工作格局,其次,奥林匹克教育核心载体竞技运动是实现新时代“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最后,奥林匹克教育倡导基于竞技运动的跨学科、跨课程融入,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奥运会竞技项目也在日趋年轻化,年轻项目的加入,是奥委会对年轻群体的挖掘。近几年年轻人对奥运会的关注度逐年下降,诸多项目已经不符合当前年轻群体的审美,举重、拳击和现代五项被剔除后,滑板、冲浪和攀岩进入,无一例外的都是极具年轻元素。

滑板和攀岩都属于小众项目,参与群体较少,且参与难度较大,而通过校园体育提前让青少年接受训练,这对于扩大运动群体将是重要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在新兴运动项目中争金夺银,提供了群众基础。

校园体育的开展,还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输送人才,当前我国竞技体育选材面不断萎缩、学校运动队效率不高,难以输送后备人才,如今新的校园体育课程或将逐渐改变这一现状。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普通的中小学,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全面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奥林匹克宝贵的经验,在教育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对于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新兴体育项目进入校园,既符合新时代要求,也符合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引进较为流行、成熟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兴体育项目,能够重新激发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热情,进而真正让青少年爱上体育,提升身体素质。

尽管身体健康保障一切的基础,但在校园中,体育课程往往最不受到重视。而为了有效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日前,教育部发布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级中学体育课权重,这一变化引发了热议。

随着国民对健康重视程度的逐年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也成为了校园着重改进的内容。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备受关注的便是《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和理化生、科学,成为小学、初中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而之前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的英语学科,所占比例不过只有6%-8%。

校园体育的重大调整,全面提升了体育教学与考核的比重,在展现出提升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之外,把体育教育推进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阶段。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而在课程地位的上升背后,针对体育与健康的评价,被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参考依据。可见,“开齐开足体育课”正变为现实,“把体育课还给操场”的时代,或许正式来临。

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等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之外,新课标中的“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收录了田径、球类、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等六大类运动。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运动项目已见诸于新课标,意在鼓励破除原有基础教育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引导青少年及年轻家庭从兴趣出发,广泛尝试并参与体育运动,与此同时,而新课标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尽可能覆盖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为解决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新课标针对专项运动技能提出了相应的课业要求,意在从根本上提升校内、校际、家庭体育氛围,使球迷群体进一步呈现年轻化趋势,带动更多家庭参与体育运动,相关要求将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赛事、媒体转播等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助推未来十年青少年体育市场蓬勃发展。

至于体育是否会真的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的问题,或许还不能就此盖棺定论,毕竟,真正决定学生和家长时间与精力投入比例的中高考外语考试的难度和分值目前还没有变化。然而,必须指出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是要盖过外语教学,其目的是从顶层设计来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健康的青少年、健康的中国人,这才是改革才的最重要意义。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

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

新课标显示,从今年9月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其占总课时比例为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从数据可以看出,与2001年版、2011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20年来一直是每周小学1至2年级4节体育课,3年级至初三3节体育课。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关注到,在新课标中知识型课程进行了调整,比如体育、思想品德等,让课程更加均衡。他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敏感期和技能获得的重要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增加体育锻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定。

让新兴体育项目走进校园。

根据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每类包含若干运动项目。

新课标中特别提到,新兴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和能力要求外,在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域体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好奇心与冒险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新课标表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小轮车、轮滑、攀岩、登山等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也出现在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中。

对此,柳鸣毅认为,除了我们常见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孩子在课外参加的很多兴趣班大多是一些比较时尚、炫酷类的项目,比如轮滑、跑酷等,都是当前比较火爆的项目。“这些项目很具趣味性,孩子们很喜欢,会自觉参与其中。”

柳鸣毅说:“未来当这些项目进入校园,除了能很好地丰富校园运动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外,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灵敏素质、协调素质和爆发力等。不仅如此,相对足球等项目,部分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对场地面积的要求不是很高,更便于开展。”他表示,增加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和中小学有开展条件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他们体育乐趣,享受运动带来的喜悦,增强体质,磨炼意志,都是有益处的。

面对挑战做好准备。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柳鸣毅表示,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

其次,要改变对于学校体育的认识。柳鸣毅说:“过去我们觉得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但现在学校体育除了体育课,还包含课余活动和一些竞赛内容安排。不仅如此,现在很多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把大课间等计算成课时,进行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安排,这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一种体现。”

此外,在柳鸣毅看来,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也更高了。他说:“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当老师有没有相应的能力时,如何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帮助他们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帮助其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柳鸣毅还提出,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关键。“现在学校体育已经不仅仅是在学校内部,学校可以加强与周边公共体育场馆、体育部门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充分整合校内外体育场馆资源、俱乐部资源,加强交流合作,这样才有助于打造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的,更加个性、符合体育规律的教学课程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中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出去带面试班的过程中,通过看,听,与学员交流,对于体育新课标有了以下几点认识和见解: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地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新课标的实施,给予了学校和教师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只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场地和练习形式上做些改变,把场地设计为“十”字型,分成四个场地,再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消除了学生的胆怯心理。练习形式上要求学生,可以采用任何方式跳过横竿或像皮筋,这样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使我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认知的评价,忽视非认知的评价。在这种传统评价观所指导下的学习成功主要是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进步,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掌声和鼓励等。比如,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例如:在游戏教学时,给各组评选“最佳组织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新奖”等,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提高了自信,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给予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更加努力,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尽一份力。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4月27日新华社)。

新课标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要慢慢和“纸上谈兵”的体育课说再见了。在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育课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门重要科目,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大家的体育课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占用,而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同学们,在少有的体育课上并没有真正放松自己,也没有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所以大家也渐渐默认了体育课并不重要。

学习固然重要,可体育运动就不重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体育课被边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的压力远远大于同学们被压抑的天性。

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每一节体育课好像都在跑步,本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的体育课却被跑步代替,绕着操场跑三五圈后即可原地解散,这样以跑步为主的体育课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学到任何东西的课堂对于正在备考的毕业班来说,甚至是在浪费时间,这样会让部分同学对体育课有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必须要和“纸上谈兵”的体育课说再见,只有改变,才能让大家重新重视体育课。

体育运动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体育课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课表上的一节课。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重视体育课,新课标所提出的流汗课堂就是在提醒我们,“纸上谈兵”的体育课将成为历史,越来越多充满趣味的体育课将走进各个学校。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与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但体育课的内容与强度将有很大变化。

在内容方面,新课标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外,收录了六大类“专项运动技能”,分别是:球类、田径、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除传统体育项目外,还收录了攀岩、滑板、花样跳绳等新型体育项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

在运动强度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喘气、不心跳、不出汗的体育课,无法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将逐渐消失。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