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阅读指导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 阅读指导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7:58:05 页码:9
阅读指导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 阅读指导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4篇)
2023-01-10 07:58:05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指导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一

由于小学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加上平常的见识也比较狭窄,所以小学生在进行语文作文的创作时存在一定难度。很多小学生还不知道作文要写些什么,要怎么写。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主要是坐在教室下面认真听,做好笔记就可以,而老师则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面讲。小学生平常的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没有什么社会见闻,也没有什么经历,自然就觉得无从下笔。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模式要进行创新,由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小学生自发的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质量与水平。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课外阅读则在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不仅可以积累学生写作的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写作风格都有所了解。从批改小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小学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教学中的一门科目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小学语文老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与水平。从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体现学生个人言语组织以及思维能力,所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性分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进行作文创作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很狭窄,对于事物没有自己的认知以及进行对错判断的能力。但是通过课外阅读就可以有效的增长自身的社会见闻以及接触到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事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要注意,目的要明确,也就是通过阅读什么样的课外资料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小学语文老师要提高对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视,因为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还能增广见闻,开拓视野。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还能有效的提高写作质量与效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语文的课堂教学都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听讲上,很多学生觉得很无聊,上课都是应付了事。但是课外阅读就不一样了,课外阅读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有一面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然后写读后感,挑几篇写得好的习作在课堂上表扬,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念出来,供其他学生参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对于事物的分析以及辨别能力。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课改要求我们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课外阅读在作文的写作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书面语言以及构思写作思路。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小学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见识也比较狭窄,要进行作文的创作是比较难的,所以需要先在草稿纸上进行写作大体框架的建构,写出文章的大意以及中心,然后再分段的组织相应的语言和素材。但这都需要平常的积累,而课外阅读可以很好的达到这种积累。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时候,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然后慢慢的累积阅读经验,同时还可以叫学生细心的观察日常生活,对于有感觉、有灵感的事情可以记录下来,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会情感的表达。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写作思维的锻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还可以积累学生今后写作的素材。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摘抄优秀的词组以及句子还有学习别人写作的逻辑框架,从而构建自己的语言,构建自己写作框架,提高写作水平与能力。

推荐阅读指导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二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在具体的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 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推荐阅读指导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三

亲爱的家长和同学们: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和主要能力,规定小学六年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可以说,阅读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思维更深刻,视野更开阔,心灵更纯净,目光更敏锐,个性更健全。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已经成为专家、教师、家长指导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共识。

作为老师,我希望把读书活动延伸到每一个家庭,进一步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真正让书籍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为此,请家长朋友积极配合,给予以下支持:

一、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家庭读书环境,每天保证孩子至少有半小时的读书时间。

二、深入孩子的学习生活,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和孩子共享阅读的美好时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不断规范学习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配合教师做好读书指导,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四、针对我们开展的读书活动,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

柳遇春风方得绿,船离滩头始扬帆。在这春意融融、惠风和畅的时节,让我们携手并进,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多尽一份我们应尽的义务吧!

推荐阅读指导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四

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而是对平凡、平常的写作材料视而不见,见而不思,以至于把许许多多的“精彩”、“绝妙”的写作材料忽略了,遗弃了。

当年,新加坡准备发展旅游业,但有人认为它没有金字塔,没有长城,没富士山,也没有夏威夷,要想发展旅游业几乎是“纸上谈兵”、“水中捞月”。一句话——不可能。但是,当时新加坡领导人却说了这样一句令世界惊醒的名言:“阳光,我们只要有阳光就行了!”就以这样的“理念”,新加坡利用“阳光”成功地发展了他们的旅游业,并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佼佼者。

是的,上帝只给了牛顿一只苹果,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只给了迪斯尼一只老鼠,成就了一个巨大的娱乐业。

所以,我们的写作不是没有材料,而是怎样发现、发掘材料的“利用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地利用现有的平凡、平常的材料,就能化寻常为精巧,化陈旧为新颖,甚至化平庸为惊奇,那么,我们拥有的“阳光”也一定会成就我们一篇篇佳作美文。

很多同学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同样的材料在自己的笔下就那么“呆气木讷”,而在有些同学笔下却“鲜活水灵”,这是因为我们材料掌握的不多?不是。这是因为我们对材料理解得不透?也不是。

这是我们对材料的“美感”,敏感度比较迟钝。真正能够看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的人,就是能够从平凡、平常的材料中发现“新大陆”的人。

怎样利用我们现有的材料,是我们写作文进入什么“等级”的关键。材料就像一个魔方,看我们把它拨弄成怎样的色块,看我们利用它的哪一面,这一面应该是与你文章的主旨、内容、思想、情感最吻合的一面。当我们准确地发现并利用了这“唯一”的一面时,我们的文章就从“平庸”进入了“优秀”。

最近,上海某区高三作文题是“把耳朵叫醒”,许多同学在考场上面对这个题目“毫无感觉”,寻找不到文章的“入口”。

面对这样一个明显具有比喻意义的题目,我们就要寻觅生活中那些带有“听觉意义”的材料。这些具有“听觉意义”的材料又必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觉”。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读到的一篇短文《小草的幸福》:

留学德国的一个中国学生,想晒晒被子,没找到绳子和架子,看到门前的草坪很干净,就把被子摊开在草坪上晒太阳。不久,便有两个警察找上门来很认真地拿着皮尺量了一下被子覆盖草坪的面积,拿出计算器算了算,开出罚单,对留学生说:请接受5欧元罚款。

为什么?留学生不解。警察很耐心地对他解释说:因为小草也有晒太阳的权利,而你破坏了小草正常的光合作用。

这不就是最好的写作材料吗?我们可以这样谋篇布局:

被子晒在草坪上——你听听小草的抗议:我要阳光。

引申开去:狗熊表演拳击——你听听狗熊的不满:我要回到深山。

猴子表演杂技——你听听猴子的要求:我要回到花果山。

就这样,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阐述“善待自然(动物、植物)”的主旨。

其实,我们都知道,“阳光”是我们每一个人“共享”的财富,它赋予人同样的温暖,只是“栖居”于阳光下的人,有的善于感受和顿悟,有的拙于察觉和感悟。有人见阳光以为是财富,有人见阳光就是阳光,甚至不感觉到阳光的存在。所以,要写好作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学会在平凡的普通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的“阳光”,而这里所说的“生活”应该包括我们的阅读生活。

如果你能真正感受到身边的“阳光”,那么就打开了你作文灵感的“闸门”,智慧、灵感、创意就会汩汩而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