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 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感悟(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8:06:24 页码:7
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 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感悟(8篇)
2023-01-10 08:06:24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一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二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词,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议。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感受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着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我们却总有一些遗憾,比如说“一粒圆珠笔笔头的珠珠”,这看似普通的东西,却成了我们国家过不去的坎,此刻,我们尤其需要一种由内散发出来的“气质”——“工匠精神”。

目前“互联网+”的概念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在“互联网+”提倡的融合、创新、跨界的过程中难免有急功近利的心态,特别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中国似乎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浮躁,“互联网+”的说法仍方心未艾,而“中国制造2025”又横空出世。但无论何时,都应当让更多的中国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气质。

“工匠”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泥匠,瓦匠,木匠等,“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将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正契合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在当下中国并不缺乏资本和创意,更多的是一种匠人精神的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应当说,“工匠精神”其实是一个国家甚至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着的。不过,会受到买卖双方需求的制约,假如买方市场是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国家,那么提供精雕细琢的产品势必会引起消费不起的现象,因为精品,必然价格不会太低。

众所周之,德国是最富有“工匠精神”的国家之一,在各种新闻、网站、贴吧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产品,电器、管道等等都号称是“安全使用100年”,甚至有二战前在中国制造的东西,他们如今寄来需要更换零件的信函等等新闻,“madein德国”就是质量的保证。因为德国有许多世袭的工人,他们家族世代继承下来的手艺,他们以严谨、认真、细心、负责的态度,不断打磨、升级、完善自己的产品,享受着这其中的过程。

而与之相反,“中国制造”曾一度是廉价粗糙的代名词。但如今国家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正是与国家的国情相关联的。目前,虽然中国人还存在不小的贫富差距,但是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还是大大提高了,大多数人群已经逐渐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所以时下才会有各种海外代购、网商等等出现,大众已经开始有追寻更优质产品的需求了,更多的人喊出了“打造有质量的生活”的口号。

如果国内没有相关精品,势必出现这部分人群需要去国外、境外购买洋货的尴尬局面,这无疑会丢失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提倡“工匠精神”,才能让买卖双方得到平衡,所以这个时候“两会”精神提倡“工匠精神”,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追求,更是一剂解决现实问题的良方。

关于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三

《大国重器》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从2006年8月30日第一组200km/h级别的crh1a列车在青岛出厂到2010年5月27日长春中国北车长客股份高速车制造的“首辆车”(注:不是“首列车”)crh380a下线,新一代高速列车超过京津、武广上运营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纪录,持续运营时速达350km,最高商业运营速度达380km/h,为世界之最。其中,最高运营时速于2010年12月3日的先导试验中达486.1km。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了中国高铁在世界轨道交通行业“后来居上”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和汗水。时下,中国高铁正渐渐进入行业“深水区”,其科技创新的先导性也将日益显现出来。

关于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四

当我们对现在和将来感到困惑的时候,历史往往会告诉我们答案。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复兴之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国崛起—工业先声》向我们讲述了英国在近代迅速崛起的过程,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一直讲了几千年,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近代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必须要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免会入邯郸学步的误区。“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老夫子早已给出的理论指导和总结。是什么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究其原因,不外乎四点:

第一,国内政局稳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并且“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他们更愿意承担必要的赋税支持国家对外作战,特别是在18世纪初期与法国和西班牙作战。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这使得英国不断的走向成功,并为工业革命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第二,经济发展促进需求增大。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日渐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刺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英国开始一步步接近“工业革命”的起跑线。

第三,对知识产权和科学研究的重视。工业革命前期,为了发展工业,英国制订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以此来对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同时,英国官方认为科学研究的地位高于一切,在国内营造了非常好的科研氛围。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自此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眼光认识世界,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蒸汽机为一系列机械加工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工艺保证各种机器包括蒸汽机本身的性能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从此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瓦特、牛顿的贡献对推动英国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第四,自由市场经济使英国迅速变得国富民强。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注定是个伟大的理论,它不光对英国,甚至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都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有了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后,英国用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打开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大门,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来和整个世界进行贸易,迅速使英国变得国富民强起来。

通过观看英国的崛起和相对的衰落,使得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经济、科技、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影片让我感触最大的一句话便是“整个社会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中国需要提高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就迫切需要改变我们对于科学的态度,需要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需要改善我们的文化环境,改善我们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日不落帝国虽已远去,但他的影响仍在我们中间发生作用,并且至今仍未褪去。

关于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五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弘扬工匠精神征文的内容,欢迎查看!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关于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六

《大国重器》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从2006年8月30日第一组200km/h级别的crh1a列车在青岛出厂到2010年5月27日长春中国北车长客股份高速车制造的“首辆车”(注:不是“首列车”)crh380a下线,新一代高速列车超过京津、武广上运营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纪录,持续运营时速达350km,最高商业运营速度达380km/h,为世界之最。其中,最高运营时速于2010年12月3日的先导试验中达486.1km。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了中国高铁在世界轨道交通行业“后来居上”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和汗水。时下,中国高铁正渐渐进入行业“深水区”,其科技创新的先导性也将日益显现出来。

关于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七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19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关于大国工匠陈兆海心得体会实用八

梦想的背后,是一张保护网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想。但梦想的背后,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血与泪。一个人太渺小,生活能轻而易举地将他击倒,一个工匠形单影只,聚不起社会的力量,中国制造跟不上工业4.0的步子,大国工匠梦想的背后,工匠精神的背后,需要我们用网来保护。

墨子·尚贤中语云:“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国之贤者,髙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之以令。”是也,工匠亦然,倘若以全社会之力而形成一张梦想的保护网,梦想不会碎。

髙与之爵。德国有许多蓝领工人却是比白领经理更令人尊敬的存在,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和技术为生,虽是工人却也体面得像个绅士。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肯定给予他们那双劳动后布满老茧的手以崇高的敬意。

大国工匠,需要这样一张来自社会的保护网,不受人白眼,深爱着自己的职业。

厚与之禄。梦想也是需要金钱为代价的,当商人等不及一个个精细打磨的手工瓷器,市场上流动的就只能是统一形态的碗和盆。何不多给工匠们一些时间,一些支持助他们圆梦想?他们圆梦想的时候,中国才能真正走入工业4.0,这张金钱锻造的网,少不了。

重之以令,给予工匠们以礼遇,荣耀,就像(感动中国)所做的那样,给予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以最光明的舞台,这是一张荣耀之网,网住的是人心,是感动,也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工匠精神,我想带着如此满满的感动工匠们的心底也必是充满暖意,他们定会制造出更为精良的匠心之作,匠心筑梦想也定会吸引更多的匠人怀揣着工匠精神一同筑梦想。

梦想需要网的保护,社会要动起来,织一张地位,财富,礼遇,与荣耀的大王,网住了工匠精神,网住了中国未来。梦想的背后,是一张保护网,你我一同编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