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6:55:12 页码:7
2023年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大全10篇)
2023-11-13 16:55:12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藏和分享。写心得体会要注意尊重事实和真实性,不夸大和虚构。9.在这里,我们推荐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绚烂辉煌的文明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春节是大家最熟识最宠爱的一个传统节日。

传奇从前有个怪物叫“年”。它喜爱吃人,某天它又去吃人的时候反而被人们吓住了,匆忙逃了回去,人们便把这天叫做“过年”。

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帖、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家各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的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西晋。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明天,称为“守岁”。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聚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最美丽的`新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同族挨家挨户拜年,有的是同事相约去拜年,还有的是大家伙聚在一起相互庆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我调查了春节的民风民俗,内容如下:

了解民风习俗,首先要弄清春节的来历: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通过这一次的调查,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我会倡导身边的人保护和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把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喧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头,大家就开头预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整理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预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置对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饰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妙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预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利,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饰的更加深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致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足的`饺子,张口就咬,盼望自己能走好运。最终,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时机。每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成天不着家”,但我们仍旧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很多大城市一样,热喧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喧闹闹的把它送走。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万众期待的盛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每年的春节都会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温馨。通过参与各种春节习俗,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会。

首先,春节期间的贴福字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张贴福字,寓意着家庭的吉祥和幸福。每年春节前夕,我和家人一起动手制作福字,然后小心翼翼地贴到门上。这个过程不仅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也让我明白到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只有家人的陪伴,我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春节走亲访友的传统习俗让我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互相祝福。我发现,这种互动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更是对亲密关系和友谊的确认。每年春节,我都会和家人一同拜访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的祝福和礼物。通过这样的活动,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也加深了与老朋友之间的感情,让我明白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充实其中,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然后,春节的年夜饭让我感受到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每年的年夜饭,我都能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温情和快乐。我们一起在饭桌前吃着丰盛的菜肴,一边聊天一边笑声不断。这一刻,我明白到家人的陪伴是无价的,只有在家人的身边,我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心。

此外,春节期间的放炮和观花灯活动让我领略到了这个节日的喜庆和热闹之处。在春节期间,人们放炮祈求一切不好的事物都烟消云散,而观赏花灯则是人们迎接新年、以及象征对新一年的祝福。我发现,放炮和观灯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与快乐,更是传递出中国人民热爱生活的态度。这让我深感到,生活需要有快乐的元素,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最后,通过参与春节习俗,我明白到它们在传递着社会价值观念。春节活动中所强调的传统美德,如团圆、尊敬长辈、友爱互助等,都是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反映了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我深感到,只有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我们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之,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通过亲身参与春节习俗,我明白到家庭团聚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传承春节习俗,我们能够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世界共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街上货物琳琅满目,购物者是多之又多,你看,一些女士们正在商店选购“新年礼服”呢,周围围着一群可爱的“小天使”,笑嘻嘻地吵着闹着要买新衣服、新玩具。这些妈妈被吵得没办法,只好放下手中已看好的衣物,先带“宝贝们”一阵狂购后,再来为自己添置。

“对不起,不好意思,把你的衣服弄脏了。”这时突然传来一句道歉。怎么回事?原来一位大伯刚买完鱼出来,不小心将正在购买年画的几位小姑娘的衣服弄脏了。“没关系!”小姑娘笑嘻嘻地拿着刚选好的年画又走进了另一家商店。这位大伯也笑哈哈地走了。

“哈哈哈……”那边又传来了一阵阵笑声……。

除夕之夜:

“嗤,嗤,嗤——”的几声,天空盛开了几朵鲜花,五彩缤纷,原来是几位小朋友在放烟花。又是几声清脆的爆裂声,漆黑的天空顿时变得一片通明,原本墨一般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明亮的彩灯照耀得清晰可见,远处的群山也依稀可辨。随着鲜花的盛开,顿时传来一阵惊喜的欢呼声。小河之畔,时而隐现一张张仰望天空的笑脸。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漫延。

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着热气腾腾的团圆饭,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走亲访友:

“恭喜发财!”一阵阵问候传入耳中,原来是路上走亲访友的熟人互致问候。而伙伴们则是跑东家串西家,“跟你拜个年!”手中的钞票也多了起来,甚至手中还会赚得一大把香烟。而这大多是送给自己的老爸,有时也会试着抽一下,可咳嗽几声只好把它扔掉了。小姑娘们则在一起咬着嘴皮子悄声细语地说着什么。大人们在一起谈谈家常,老人们则在儿女们的陪伴下观看着tv节目,精彩的节目时而惹得老人们会心地笑个不停。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在一年的节日之中,我觉得春节是最欢乐的,由于过春节可以吃团聚饭、逛庙会、放烟花、看春晚。春季节我最快乐最难忘的就是燃放烟花。惋惜在城市里过春节,不允许燃放烟花。

我六岁那年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过春节。外婆家在四川的一个乡镇上,那里可以燃放烟花。刚到达外婆家,我就缠着舅舅到街市买了很多烟花。

午饭后,外公陪着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放鞭炮。看着外公用打火机点燃引线时,我的心几乎停顿了跳动。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已经过去十秒怎么还没有爆炸?我正怀疑着,突然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响。我一看,这些炸开的爆竹像一架不停开火的机枪,发出一道道刺眼的'火光。

放完鞭炮后,我和哥哥姐姐就开头玩我们自制的“手榴弹”。它的制作方法很简洁,就是将玉米棒挖一个小洞,然后把一颗摔炮放在小洞里,再把玉米棒往地上扔,玉米棒就爆炸了,发出巨大的响声。固然,这种手榴弹的杀伤力很小,比拟安全,大人也不阻挡,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我们开头放烟花了。我们把烟花点燃后,先是见到一束火光从烟花头上冲了出来。然后天空就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各种烟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在空中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卷。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把夜空装饰得如此绚烂夺目。我沉醉在了这个美妙的夜晚。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虽然已经过去四年了,那些燃放烟花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盼望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特别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预备也是必不行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法规”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观察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当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旧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法规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急躁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处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逐走“年兽”,这才得以安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制止燃放烟花,所以我们就不再进展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预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终一道甜食,祝愿往后的日子甜甜美蜜。

今日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许多过年习俗的学问,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欢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行信其无啊!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今年寒假,我第一次单独离开爸爸妈妈到远在广州又素未见面的表姑奶奶家过年,在那里,我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广州人都有喝早茶的爱好。大年初一一早,我就和表姑奶奶一家来到了有名的白天鹅宾馆喝早茶。走了一段很漂亮的滨江走廊进入了宾馆大厅,我完全被眼前景色吸引住了。一株盛开满粉红色花朵的梅花灿烂地傲立在大厅中央,四周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小盆景,旁边是一辆红得非常耀眼的跑车,车身印有几只可爱的小猪,我正羡慕地盯看,表姑奶奶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么喜欢就好好学习,长大了有本事也能拥有。”我不好意思但深有感触地笑着走向那小小世外桃园般的假山,人造瀑布从假山最上端悬空而下,气势磅礴,假山上红花绿草,春意盎然;红的、白的、黄的、五彩的金鱼条条色彩鲜艳、体态肥硕,在假山下的水池里畅游,尽情地享受着这人造美景。

我在酒店内无数美不胜收的景和物间来回观看,一直到大人们一再催我吃东西才不舍地就座进餐。午饭后,我们参观了沙面,这一带因为以前是外国租借地,所以保留着很多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是广州一道风景线。

下午,我们来到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公园——越秀公园。进入大门,我们就沿着山路直奔五羊雕像。路边的竹林绿得醉人,随风而来一阵阵自然的清香,让人不知疲倦地就来到了五羊雕像。表姑奶奶向我介绍说:“广州也叫羊城,这五羊雕像就是广州的标志。”突然间,我对这高高在上的“五羊”有了说不出的敬意。

晚上,我们还逛了花街,逛花街是广州人春节的一大习俗,大街上花海人海交错,热闹非凡,我们挤身其中,快乐无比。

这真是个不一样的春节,让我见识了不一样的风俗人情,感受了不一样的生活气息。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我想同学们对春节的各种习俗都很熟悉吧,我的家乡有好多习俗呢,“跳火群”就是其中之一。

每当春节时,爸爸都会从外面买来一些草,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这就是用来跳火群烧得草。

吃完团圆饭后,妈妈叫外面赶快去洗澡更衣,我们要举行一个仪式。“是什么呢?”我好奇地问,爸爸说:“要带你们下楼去玩火。”“是真的吗?你们不是总叫我们小孩别玩火吗?怎么今天......”我有些疑惑不解。

换上新衣,我们火速跑下楼去,拿出爸爸买回来的草放在院子中央,用打火机把火点燃了,火势迅猛地燃烧起来,看着熊熊的大火,我却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可大人们一个接一个从火堆上跳了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念着:“跳过去好运气,跳过来发大财!”我可不敢跳,刚想躲到后面去,堂哥叫住了我:“轮到你了!”我畏畏缩缩的,这时堂妹也跳过去了,我也不想给自己落下一个“胆小鬼”的称号,于是就壮着胆子跳了过去,有了这一跳,接下来就放松了许多,大家都跳得很起劲。

我问奶奶,为什么要举行这样有趣刺激的仪式,奶奶说:“这是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这叫跳火群,象征着新一年都能够吉祥行好运。”

这真是个好玩有趣的传统习俗!

春节习俗的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春节到了,每个地方的习俗又都不同。现在我就讲一下我们老家的春节习俗吧。

我们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与元宵节为高潮。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按风俗应该吃饺子。除此之外,在这一天我们还要吃灶糖。

而对于除夕,我们要在家门旁贴对联,有时还会贴门神。到了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之后,除了小孩子与老人之外,我们都要守岁。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对于同辈,我们要说“新年快乐”之类祝福的话语;而对于长辈,我们就应依次跪拜。拜年之后,也就是我们小孩子最爱的——发压岁钱。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之后,可以在此逗留、玩耍。

接下来的几天就不算高潮了,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便是春节的最后高潮,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了。在这一天,我们可以聚在一起看灯会,吃元宵。而这元宵的寓意就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们的春节习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