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8:47:53 页码:13
最新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实用9篇)
2023-11-13 18:47:53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自我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进步。在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将思路和观点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阅读这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技巧和要点。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义务教育活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教授小朋友的过程中,不仅为小朋友传授了知识技能,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并且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大学生教小朋友是一种人格的塑造过程。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小朋友的人格。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性格特点各异的小朋友,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暴躁易怒,有的傲慢自大。要教会他们学会自律,善待他人,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耐心和毅力。通过与小朋友的交流和互动,我发现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懂得换位思考,更容易理解并接纳他人。在帮助小朋友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其次,大学生教小朋友是一种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学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不仅仅需要传递知识,还需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小朋友的相处和教学实践,我逐渐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我学会了提问引导,启发思考的方法,使小朋友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我也学会了因材施教,根据小朋友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再次,大学生教小朋友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大学生,我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能够给予小朋友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限制,缺少良好的教育资源,学习条件差,落后于城市孩子的学习进度。而大学生教育活动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学习机会和资源支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作为社会主义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该肩负起这份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大学生教小朋友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技能,还能够在与小朋友的交流和互动中培养自己的教育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教育小朋友,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成就更出色的自己。

总之,大学生教小朋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一种人格的塑造过程,是培养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通过与小朋友的交流和互动,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在成长中逐渐发现教育的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技能。这种经验将使我们受益终身,对未来的发展和人生的成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学生教小朋友是一种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接受教育锻炼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二

我看着习总书记的回信,音乐播放器里放着的《涉川》伴着我的思绪,心里有了理解和感动。在这次“战疫”战斗中,我们历经了生死考验,磨砺了胆识意志,升华了思想境界。

“幸而岁寒日暖,穿身而往,终有未失未忘”。此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严峻斗争中,有这么一群人,因为职责,因为担当,义无反顾的成为“逆行者”。在这场战役里,医护人员是最勇敢的逆行者。他们从各个地方集结起来奔赴疫情一线,身临一线,他们也会担心!然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他们冲锋在前。

战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里,有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院士专家,也不缺像西藏大学医学院级临床医学专业17名同学一样刚刚进入医院实习的见习者。习总书记对他们临床实习期间,既锻炼了临床基本功,也坚定了献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信念,而感到很欣慰。

“如风灯在前,涉深河暗夜,旧时光岿然不灭。”即使由于信息不透明,加上非典病毒导致医务人员急性感染伤亡的人数不断上升,sars还是被我们打败了,靠的是不屈不挠的精神,靠的是小汤山奇迹和祖国儿女的万众一心。那段难忘的战斗经历,心潮激荡,眼含热泪。原309医院呼吸科的一名护理骨干弓艳说:“祖**亲,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段和您不离不弃、紧紧相依的日子。能够守护您的安宁,身为一名军人,我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自豪!”

我突然理解“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这句话的重量,我一定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我一定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

我们都深爱着脚下的土地,也有理由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冬天,而春天正在来的路上。紧张的疫情带来了恐惧、担忧和焦虑,但我们也从不缺少感动、温暖和爱。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三

在《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中,通过报道25篇访谈实录,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对大学生们的关注关怀,记录了习近平同志与大学生朋友们交流交往交心的故事。在同学们的住宿房间里,他与同学们分享并探讨了自己在基层工作的体会和感悟,并鼓励同学们要勇于接受实践锻炼,多参与到实践中去,“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在一次中秋时节,习近平同志还骑着自行车到厦大芙蓉二宿舍给同学们送月饼,这无不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对于祖国未来花朵的关怀与殷切期望。在其担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时,他来到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在专题调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亲切地和学生们聊天,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习近平同志嘱咐同学们要好好研读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理论素养,为推动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多作贡献。在习近平同志与大学生朋友们的对话交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关怀,更体现了党对于祖国未来花朵的殷切期望。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每一次的与高校青年的互动与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将当代青年与中华文明的繁荣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他们将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而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特别主题团日活动,近距离的切身的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这些青年大学生的关注与期盼。而我们也将不辜负他对我们的厚望与期许,继续努力学习,为了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明天!

近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通过25篇访谈实录,讲述了1983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关心、关爱。

本书一经出版,迅速掀起了“青年大学习”的热潮,引发青年热议。“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等金句受到青年学子的广泛推崇。各界青年纷纷表示,该书拉近了青年与总书记的距离,真切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自己走好人生路指明了正确方向。

机关年轻干部要多到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团支部书记许一苇。

自今年5月4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连续刊发以来,团中央直属机关掀起了学习热潮。各部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轮流举办专题学习交流会,通过主题报告、现场访谈、视频连线、互动答题等形式交流心得体会、深化学习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青年成长发展,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与大学生朋友们交往、交流、交心中,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也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道路。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成长周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周期正相契合,我们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二是厚植人民情怀。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总书记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我们也要从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出发,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三是矢志艰苦奋斗。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机关年轻干部,特别是刚走出“象牙塔”的“三门”干部,需要多到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去“自找苦吃”,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要将学习系列专题报道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宏观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找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在党治国理政全局中的位置,当好助手和后备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在创新进取中推动新时代共青团事业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干好基层工作要有兴趣、有热情,要有韧性、有耐力。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团委副书记李连伟。

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的殷殷期望和青年对自身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与青年大学生的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勉励青年一代扎根基层、“自找苦吃”,让我获益匪浅。如果能够认真思考和总结总书记的这些工作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相信对于每个青年来说,都有借鉴意义。

我就职于一家建筑施工企业——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我们也被亲切地称作“扎根基层的青年工程人”。拓荒凿隧,铺路架桥,我们一直工作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初心如磐、使命如山,誓把祖国建设的蓝图落实为一个个精品工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干好基层工作要有兴趣、有热情,要有韧性、有耐力,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儿。只有肯吃苦,心怀奉献精神,才能把工作干好。

尤其在年初疫情迅速蔓延的紧要关头,中建三局用10多天时间分别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央企效率”和“央企速度”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正是每一名建设者扎根一线、吃苦耐劳,用汗水和智慧凝聚起来的磅礴力量。这种伟大的抗疫精神也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会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无畏。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

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辅导员莫伶。

这两天重读结集出版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眼前似乎又重现了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大学考察、深情寄语青年学子的场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的嘱托言犹在耳,这不仅是对青年学子的更高要求,也是对高校工作者的更高期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每一次与高校青年的互动与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将当代青年与中华文明的繁荣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他们将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都值得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去全情投入、孜孜以求,用陪伴去点亮青年学子内心的主人翁意识,用真心去唤醒厚植于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汇聚磅礴的青春正能量,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是一本鲜活的读本,认真研读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充分信任与殷切希望;亦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用有温度、有深度、有获得感、有存在感的方式去引导、助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

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老老实实地调研”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疾控所消杀科科长杨波。

通过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希望,让我不禁回想起我的大学时光。

我2003年参加高考,被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的事迹所感动,于是大学时选择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我来到铁路,被安排从事列车消杀工作,现实的工作与心中的希冀产生很大落差。

习近平总书记说,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老老实实地调研”。虽然有些迷茫,但我没有放弃和畏惧,而是抱着乐于吃苦的心态,和同事深入现场,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进行监测调研和科学精准的消杀,每日与路灯星光相伴。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充实。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和同事毅然冲上列车消杀一线,为旅客筑起牢固的安全健康防线。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松,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保障人民安全、健康出行。

听总书记的话,在志愿服务中练就过硬本领。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王万奇。

近期,《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出版,该书读来启迪思想、触及灵魂。身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我,总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生寄语的报道中获得启发,坚定了自己做一名新时代有志有为青年志愿者的信念。

书中多次提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大学生要到实践中去,与人民群众一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深感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高瞻远瞩。总书记曾说:“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我回想起自己在西部支教的经历。一年的支教,“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少了“牢骚满腹、空悲叹”,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没有踏过服务地的一山一水,就不会懂得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没有经历服务地的严寒酷暑,就不会体味孩子们的艰难困苦。虽然现在读博压力很大,但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我仍坚持到山区、到有需要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会让我的理论研究更接地气,都有助于自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勤学修德,用行动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思想文化编辑中心编辑刘晓宇。

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扣子”可以理解为价值取向,也可以指人生道路。

青年的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了个体的人生道路,更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关键。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反映,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淀的产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期待是什么?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与他人、与世界相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回答的价值观问题。

谈到人生道路的选择时,习近平总书记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告诫青年朋友,在选择时要想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都要“勤学”。总书记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精进专业技能。总书记还讲到要注重“修德”,严于律己,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进入工作岗位之初,我就认识到从学校到单位,学习不能停,业务知识、个人修养、精神风貌都需要在学习中精进。面对工作和生活,我更要多思考、多请教,用行动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最近一直在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既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的关爱,更是结合自己的青春经历去思考总书记的教诲。我感触最深的是,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

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从18岁到38岁,20年的志愿生活中,参与志愿服务时长1.1万余小时,参与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超100万人次,募集公益款项2000余万元,面向600多万人次开展文明宣讲。

20年来,经常有人说我是自找苦吃,因为做好本职学习和工作的同时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确实有很多的“苦”要去面对和克服。但我用我的经历告诉所有人,自找“苦”吃,不是真的“苦”,而是在“苦”中服务他人、磨砺自己,这种苦最终淬炼成了青春的甜。

苦在坚持不懈。2000年,18岁的我第一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我来到了南昌市福利院,帮扶一个叫福铁婵的残疾小女孩。送点小礼物、陪她聊聊天、写写作业,当两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结束我准备离开时,她突然抓住我的衣角问:哥哥,你下次还会不会再来啊?看着铁婵期待的眼神,我才知道,原来志愿服务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活动,而是长久的坚持。就这样,我坚持结对帮扶福利院的残疾群体一直到现在。

苦在迎难而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江西省对口援建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7月,南昌市要招募两名志愿者先行奔赴灾区开展实地调研。我第一个报名,在灾区每天都有无数次的余震,还碰到了落石和塌方,还要和高原反应作斗争……但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必须迎难而上,为灾后重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0年江西发生洪水灾害,我又参加到了南昌市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中,在河堤一线参与险情巡查处置、慰问困难群众等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连续43天坚守在南昌市同乐社区的防疫卡点,参与防疫志愿服务。

苦在精益求精。2019年,我先后加入了团中央青年讲师团、志愿服务青年讲师团等。为了达到宣讲效果,一篇宣讲稿,可能要改几十甚至上百遍。一次宣讲,也要彩排几次或者十几次。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感动和影响观众。

我为什么20年都在“自找苦吃”呢?因为这些苦其实并不是真的苦,而是非常难得的接触社会、走进群众的机会。青年人,应该在吃苦的过程中去历练自己,在“苦”中淬炼出自己青春的“甜”。

近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通过25篇访谈实录,讲述了1983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关心、关爱。

本书一经出版,迅速掀起了“青年大学习”的热潮,引发青年热议。“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等金句受到青年学子的广泛推崇。各界青年纷纷表示,该书拉近了青年与总书记的距离,真切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自己走好人生路指明了正确方向。

机关年轻干部要多到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团支部书记许一苇。

自今年5月4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连续刊发以来,团中央直属机关掀起了学习热潮。各部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轮流举办专题学习交流会,通过主题报告、现场访谈、视频连线、互动答题等形式交流心得体会、深化学习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青年成长发展,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与大学生朋友们交往、交流、交心中,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也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道路。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成长周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周期正相契合,我们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二是厚植人民情怀。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总书记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我们也要从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出发,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三是矢志艰苦奋斗。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机关年轻干部,特别是刚走出“象牙塔”的“三门”干部,需要多到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去“自找苦吃”,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要将学习系列专题报道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宏观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找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在党治国理政全局中的位置,当好助手和后备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在创新进取中推动新时代共青团事业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干好基层工作要有兴趣、有热情,要有韧性、有耐力。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团委副书记李连伟。

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的殷殷期望和青年对自身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与青年大学生的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勉励青年一代扎根基层、“自找苦吃”,让我获益匪浅。如果能够认真思考和总结总书记的这些工作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相信对于每个青年来说,都有借鉴意义。

我就职于一家建筑施工企业——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我们也被亲切地称作“扎根基层的青年工程人”。拓荒凿隧,铺路架桥,我们一直工作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初心如磐、使命如山,誓把祖国建设的蓝图落实为一个个精品工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干好基层工作要有兴趣、有热情,要有韧性、有耐力,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儿。只有肯吃苦,心怀奉献精神,才能把工作干好。

尤其在年初疫情迅速蔓延的紧要关头,中建三局用10多天时间分别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央企效率”和“央企速度”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正是每一名建设者扎根一线、吃苦耐劳,用汗水和智慧凝聚起来的磅礴力量。这种伟大的抗疫精神也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会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无畏。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

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辅导员莫伶。

这两天重读结集出版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眼前似乎又重现了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大学考察、深情寄语青年学子的场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的嘱托言犹在耳,这不仅是对青年学子的更高要求,也是对高校工作者的更高期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每一次与高校青年的互动与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将当代青年与中华文明的繁荣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他们将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都值得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去全情投入、孜孜以求,用陪伴去点亮青年学子内心的主人翁意识,用真心去唤醒厚植于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汇聚磅礴的青春正能量,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是一本鲜活的读本,认真研读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充分信任与殷切希望;亦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用有温度、有深度、有获得感、有存在感的方式去引导、助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

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老老实实地调研”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疾控所消杀科科长杨波。

通过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希望,让我不禁回想起我的大学时光。

我2003年参加高考,被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的事迹所感动,于是大学时选择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我来到铁路,被安排从事列车消杀工作,现实的工作与心中的希冀产生很大落差。

习近平总书记说,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老老实实地调研”。虽然有些迷茫,但我没有放弃和畏惧,而是抱着乐于吃苦的心态,和同事深入现场,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进行监测调研和科学精准的消杀,每日与路灯星光相伴。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充实。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和同事毅然冲上列车消杀一线,为旅客筑起牢固的安全健康防线。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松,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保障人民安全、健康出行。

听总书记的话,在志愿服务中练就过硬本领。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王万奇。

近期,《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出版,该书读来启迪思想、触及灵魂。身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我,总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生寄语的报道中获得启发,坚定了自己做一名新时代有志有为青年志愿者的信念。

书中多次提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大学生要到实践中去,与人民群众一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深感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高瞻远瞩。总书记曾说:“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我回想起自己在西部支教的经历。一年的支教,“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少了“牢骚满腹、空悲叹”,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没有踏过服务地的一山一水,就不会懂得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没有经历服务地的严寒酷暑,就不会体味孩子们的艰难困苦。虽然现在读博压力很大,但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我仍坚持到山区、到有需要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会让我的理论研究更接地气,都有助于自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勤学修德,用行动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思想文化编辑中心编辑刘晓宇。

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扣子”可以理解为价值取向,也可以指人生道路。

青年的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了个体的人生道路,更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关键。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反映,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淀的产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期待是什么?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与他人、与世界相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回答的价值观问题。

谈到人生道路的选择时,习近平总书记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告诫青年朋友,在选择时要想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都要“勤学”。总书记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精进专业技能。总书记还讲到要注重“修德”,严于律己,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进入工作岗位之初,我就认识到从学校到单位,学习不能停,业务知识、个人修养、精神风貌都需要在学习中精进。面对工作和生活,我更要多思考、多请教,用行动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我是一名从事金融工作的90后基层青年员工,看到报道后,有许多感悟想与青年朋友们分享。

第一感觉就是如果能够认真思考和总结这些工作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对于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的解决就一定大有裨益。我的感悟可概括为“四二一”。

“四”是指做好基层工作的四个要点:一是有兴趣、有热情;二是要有韧性、有耐力;三是要具备组织能力,协调合适的人去干合适的事;四是要勇担使命。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用旧办法解决不了的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是视而不见还是锐意改革,总书记给了我们答案:要敢于负责,大胆创新,不要怕丢官。

“二”是指做好基层工作的两种重要方法:一是重视调研,习近平刚到正定县的时候连着三个月班子成员没怎么见到他,在这期间他跑遍了正定的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二是重视人才,在基层工作中有许多专业的岗位需要专业的人才,重视人才其实就是重视知识。工作中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等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专业的知识来实现。

“一”是指在基层工作中要守护的一颗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报道中可以看出习近平从到正定县时起就已经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行循自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告诉我们要“行”,要积极投身实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大学生朋友们交流时一直倡导的: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另一层含义是提醒我们“循自然而行”,“行”固然重要,但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循“自然”,如何“循自然而行”?必须要对“自然”的含义有一个准确深刻的理解。“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行循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行循自然”,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

实践体验区别于知识习得,更为真实、可靠、深刻。“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探机理、炼真知。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找苦吃、勇创新。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古语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最真实的体验,要从最基层的一线中来,要从思考与创新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讲:“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大学生“要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用他“找苦吃”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往“实”里走、往“苦”里走,树立“掀开锅”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自找苦吃”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人在一线、志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实践中求真知、寻规律。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明志向、勇担当。“志存高远”是“行循自然”的先决条件与方向指引,“脚踏实地”是“行循自然”的表现内容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新时代在赋予了当代青年全新的际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挑战,新青年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树立高远志向,担当时代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力”和“三精神”,锤炼坚韧的忍耐力、精准的直觉力、果断的行动力,在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养成中找准“循自然”的方向,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人民群众需要联系起来,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让青春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色彩。

“行循自然”,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一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淡然洒脱人生态度。阅读《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品味25篇访谈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始终从容不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怀有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关怀,可以看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以“行循自然”生活态度找准人生定位的殷切希望。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人生的全过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行循自然”绝非不作为、懈怠、沉沦、随波逐流,它所强调的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茫能够始终坚定内心,在孜孜不倦学习、静心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竭力提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认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合乎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妥当解决问题,达到期望目标。总书记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行循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全力拼搏、竭力付出后的“争其必然、得之坦然”,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过程里寻觅青春无限可能、享受过程而无惧失败的“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生活的困境与逆境之中,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总书记提起自己下乡经历中的“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回忆起自己冬天起粪的经历:“起粪的时候弄得满身既有汗水又有粪尿,混在一起,又湿又臭,冷风一吹,全身冰凉。粪池里不仅脏,还散发许多恶臭的有害气体,令人窒息,越到后面越难受,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毅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总书记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不惧怕苦难,反而把苦难当作促进成长的宝贵财富,强调要“自找苦吃”“要有韧性、有耐力,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书中6次提到了总书记的“温和”,总书记的笑容与温和是历经沧桑风霜的处变不惊,是始终坚持的待人和善、遇事沉着、踏实稳重的人格魅力,如春风般涤荡人心。在总书记的教导下,福建闽清籍无双臂残疾学生黄道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米玛次仁克服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志扎根西藏,四次驻村吃“苦”。他们把困苦当作平常,乐观面对苦难,从容不迫生活,展现了无惧风雨的“自然”生活态度,树立了逆境中奋起搏击的青年奋斗者榜样。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接力棒传递到了青年手中。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总书记“行循自然”的嘱托,在“学知识、长才干、明真理”之“行”中“循自然”,在“循自然”的哲学感召中以青春之“行”、坚毅之“行”成长成才,直面人生曲折,笑对风雨坎坷,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彰显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让青春之光照亮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进道路。

“从正定到厦门,从宁德到福州,从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心青年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为青年鼓劲,真正成为了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人生的导师。”

5月4日以来,《中国青年报》刊发《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团中央直属机关年轻干部主动结合自身实际,逐篇研读,交流感想。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研读系列报道,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要认真向总书记学习,不断从总书记与大学生朋友们的生动故事中,汲取政治营养,凝聚前进力量;要将学习系列报道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领悟内涵实质,激发奋斗精神,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身报党报国的家国情怀和心系人民的高尚风范,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

团中央宣传部徐兴邦表示:“系列报道生动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情况,让我们了解到,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总书记扎根基层,以身许党许国,为国家兴盛、人民幸福,义无反顾走进基层,身体力行投身实践,体现了浓浓的赤子情怀。总书记心系广大青年,倾听青年呼声,帮助青年成长,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新时代的团干部,我必须向总书记学习,在团的岗位上坚守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让理想主义的旗帜永远在心中高高飘扬。”

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胡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在繁忙的治国理政之中,总能抽出时间给我们回信、与我们谈心,高瞻远瞩,语重心长。作为备受总书记期待的青年学生,我们必将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在求学问、做实践、返家乡、赴基层的过程中,勇于‘自找苦吃’,做信念坚定的守望者、赤诚丹心的爱国者、勤学储能的践行者、奋发有为的追梦者,以青春之朝气,青春之热血,青春之梦想,投身于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洪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融入群众、求真务实、严格自律的工作作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锤炼优良作风,矢志艰苦奋斗。

团中央少年部刘岩表示:“专题报道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能够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一以贯之的关心和关怀,都能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这一要求的生动诠释,都为我们开展青年群众工作树立了标杆,提供了根本遵循。”

团中央基层建设部邓广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干好基层工作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有兴趣、有热情,二是要有韧性、有耐力,三是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四是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因此,作为年轻团干部,干好团的基层建设和工作,必须要对基层有兴趣、对青年有热情,‘老老实实做小学生’,坚决洗掉小布尔乔亚习气,克服‘脱离生产者’的毛病;必须要对困难有韧性、对干事有耐性,展现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青春风貌;必须要在团内团外有组织能力,既靠理想主义、理论素养、理性务实、理直气壮在同龄人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必须要对改革创新有一股干劲,在团员先进性建设、基层改革综合试点、创新组织形态等攻坚中风风火火、兢兢业业,一扫马马虎虎、浑浑噩噩的暮气。”

团中央机关党委张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的交流,不管是书信来往,还是面对面谈心,往往都能够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许多大学生正是由于总书记的思想引导,或长期扎根基层,或坚持调查研究,但都培养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战略眼光、深厚积累和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都让大学生朋友们感受到了震撼与钦佩。作为年轻干部,我也要努力学习、注重积累,在实际工作中切实练就过硬本领,做好青年群众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肩负起、完成好党赋予的光荣职责。

团中央办公厅刘钊表示:“中青报的系列文章,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总书记关于服务青年成长的‘两点论’,一方面指出‘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就是要像总书记那样,从这些所思、所忧、所盼出发,学会用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去感染青年的思想认知,用富有活力、灵活多样的组织形态去适应青年的分布特征,用让人有获得感的工作举措去精准服务青年的现实需求。”

团中央青年发展部阚宝奎表示:“专题报道中的许多故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相关,从与大学生谈调研思路、到鼓励大学生返家乡搞调研、再到用调研成果指导地方生产,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细节,让我深深感动、深受触动。通过这些故事,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长期以来的亲切关心、对实践教育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作为共青团实践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工作的意义和肩上的责任十分重大。我们必须反复学习研究,以此指导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广泛组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策划实施好常态化实践教育项目。”

中央团校郑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深刻指出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和前进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掌握要义,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团干部培训课堂和青年工作研究中,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张娇凤表示:“作为一名在中国青基会工作的年轻干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进一步坚定了我做好青年工作的决心,我将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精神,坚守助学育人、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帮助困难家庭青少年实现既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的新期待,助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通过25篇访谈实录,讲述了1983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关心、关爱。

上海交通大学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出版之际,便积极引导青年学子阅读、展开讨论学习。交大学子了解了这些跨越时空、具体生动的故事,纷纷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视为奋斗路上的指引,积极交流自己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的感悟。交大青年表示,要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为伟大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交流时总能耐心引导,循循善诱。”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蔡煌祺说,自己与室友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的关心和期望,“我们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脚踏实地为社会作贡献;要找准方向,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潘仲晗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的许多“闪亮品质”:不忘初心、充满家国情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求变;注重学习、实践和思考的结合,不断求索……“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道路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也会以他为榜样,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求索,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潘仲晗说。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姜沛佐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学生朋友”涵盖了60后到00后的群体,“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长期以来的重视和期望。”姜沛佐说,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做到全力以赴,“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信任以及赋予我们的使命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2020级建筑学硕士生鲍柏江读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说,今后自己要多“自找苦吃”,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扎根社会,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去伪存真,得到真正的“干货”。“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艳霞说,当代学生不仅要树立远大理想,也需要有建设家乡、踏实奉献的追求,“我将夯实专业知识功底、关注研究前沿领域,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力求做一个合格的交大青年,爱国荣校、服务人民。”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2020级本科生于海慧读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后,明白了大学生到底要做什么。“我是一名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疫情期间,我的前辈们研制疫苗、拯救生命,我要沿着前辈的道路,按照总书记的教导,肩负起责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2019级本科生赵栀鹰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位关心鼓励支持青年学生的仁慈长者。“总书记始终关心关爱着特殊群体,他破格录取残疾考生黄道亮,并在黄道亮取得优异成绩后鼓励他为残疾人事业努力奋斗;关心家庭困难学生,特意来到慈善爱心屋,了解其运作模式,并以个人名义捐款。”他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经常鼓励青年学生“做一个有情怀的人”,要“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赵栀鹰说,从这些事例中,自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关心与期望,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我们青年一代要脚踏实地,努力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自今年5月4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连续刊发以来,团中央直属机关掀起了学习热潮。各部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轮流举办专题学习交流会,通过主题报告、现场访谈、视频连线、互动答题等形式深化学习效果、交流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青年成长、发展,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与大学生朋友们交往、交流、交心中,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也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道路。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成长周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周期正相契合,我们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二是厚植人民情怀。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总书记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我们也要从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出发,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三是矢志艰苦奋斗。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机关年轻干部,特别是刚走出“象牙塔”的“三门”干部,需要多到基层去磨炼、去“接地气”、去“自找苦吃”,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要将学习系列专题报道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宏观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找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在党治国理政全局中的位置,当好助手和后备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在创新进取中推动新时代共青团事业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在省体育局机关团委的统一组织下,我学习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从文章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看到你们这样的年青人,健康、聪明,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充满正能量,我就高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听到习大大这样说让我感到很开心,自己也是青年人,更是国家橄榄球队的一份子,我会奋发向上,努力做到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甘愿奉献,能为祖国添上一点色彩。

现在我的职责就是专注于自己的行业,做好本职工作,希望有多大职责有多大,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刻苦训练,以身作则;要在训练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克服困难;我们要有理想,有抱负,做一个敢打必胜,作风优良,能征善战的队伍。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行循自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告诉我们要“行”,要积极投身实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大学生朋友们交流时一直倡导的: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另一层含义是提醒我们“循自然而行”,“行”固然重要,但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循“自然”,如何“循自然而行”?必须要对“自然”的含义有一个准确深刻的理解。“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行循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行循自然”,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

实践体验区别于知识习得,更为真实、可靠、深刻。“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探机理、炼真知。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四

“从正定到厦门,从宁德到福州,从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心青年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为青年鼓劲,真正成为了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人生的导师。”

5月4日以来,《中国青年报》刊发《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团中央直属机关年轻干部主动结合自身实际,逐篇研读,交流感想。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研读系列报道,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要认真向总书记学习,不断从总书记与大学生朋友们的生动故事中,汲取政治营养,凝聚前进力量;要将学习系列报道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领悟内涵实质,激发奋斗精神,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身报党报国的家国情怀和心系人民的高尚风范,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

团中央宣传部徐兴邦表示:“系列报道生动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情况,让我们了解到,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总书记扎根基层,以身许党许国,为国家兴盛、人民幸福,义无反顾走进基层,身体力行投身实践,体现了浓浓的赤子情怀。总书记心系广大青年,倾听青年呼声,帮助青年成长,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新时代的团干部,我必须向总书记学习,在团的岗位上坚守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让理想主义的旗帜永远在心中高高飘扬。”

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胡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在繁忙的治国理政之中,总能抽出时间给我们回信、与我们谈心,高瞻远瞩,语重心长。作为备受总书记期待的青年学生,我们必将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在求学问、做实践、返家乡、赴基层的过程中,勇于‘自找苦吃’,做信念坚定的守望者、赤诚丹心的爱国者、勤学储能的践行者、奋发有为的追梦者,以青春之朝气,青春之热血,青春之梦想,投身于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洪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融入群众、求真务实、严格自律的工作作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锤炼优良作风,矢志艰苦奋斗。

团中央少年部刘岩表示:“专题报道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能够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一以贯之的关心和关怀,都能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这一要求的生动诠释,都为我们开展青年群众工作树立了标杆,提供了根本遵循。”

团中央基层建设部邓广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干好基层工作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有兴趣、有热情,二是要有韧性、有耐力,三是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四是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因此,作为年轻团干部,干好团的基层建设和工作,必须要对基层有兴趣、对青年有热情,‘老老实实做小学生’,坚决洗掉小布尔乔亚习气,克服‘脱离生产者’的毛病;必须要对困难有韧性、对干事有耐性,展现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青春风貌;必须要在团内团外有组织能力,既靠理想主义、理论素养、理性务实、理直气壮在同龄人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必须要对改革创新有一股干劲,在团员先进性建设、基层改革综合试点、创新组织形态等攻坚中风风火火、兢兢业业,一扫马马虎虎、浑浑噩噩的暮气。”

团中央机关党委张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的交流,不管是书信来往,还是面对面谈心,往往都能够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许多大学生正是由于总书记的思想引导,或长期扎根基层,或坚持调查研究,但都培养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战略眼光、深厚积累和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都让大学生朋友们感受到了震撼与钦佩。作为年轻干部,我也要努力学习、注重积累,在实际工作中切实练就过硬本领,做好青年群众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肩负起、完成好党赋予的光荣职责。

团中央办公厅刘钊表示:“中青报的系列文章,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总书记关于服务青年成长的‘两点论’,一方面指出‘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就是要像总书记那样,从这些所思、所忧、所盼出发,学会用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去感染青年的思想认知,用富有活力、灵活多样的组织形态去适应青年的分布特征,用让人有获得感的工作举措去精准服务青年的现实需求。”

团中央青年发展部阚宝奎表示:“专题报道中的许多故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相关,从与大学生谈调研思路、到鼓励大学生返家乡搞调研、再到用调研成果指导地方生产,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细节,让我深深感动、深受触动。通过这些故事,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长期以来的亲切关心、对实践教育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作为共青团实践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工作的意义和肩上的责任十分重大。我们必须反复学习研究,以此指导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广泛组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策划实施好常态化实践教育项目。”

中央团校郑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深刻指出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和前进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掌握要义,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团干部培训课堂和青年工作研究中,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张娇凤表示:“作为一名在中国青基会工作的年轻干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进一步坚定了我做好青年工作的决心,我将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精神,坚守助学育人、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帮助困难家庭青少年实现既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的新期待,助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最近一直在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既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的关爱,更是结合自己的青春经历去思考总书记的教诲。我感触最深的是,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

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从18岁到38岁,20年的志愿生活中,参与志愿服务时长1.1万余小时,参与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超100万人次,募集公益款项2000余万元,面向600多万人次开展文明宣讲。

20年来,经常有人说我是自找苦吃,因为做好本职学习和工作的同时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确实有很多的“苦”要去面对和克服。但我用我的经历告诉所有人,自找“苦”吃,不是真的“苦”,而是在“苦”中服务他人、磨砺自己,这种苦最终淬炼成了青春的甜。

苦在坚持不懈。2000年,18岁的我第一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我来到了南昌市福利院,帮扶一个叫福铁婵的残疾小女孩。送点小礼物、陪她聊聊天、写写作业,当两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结束我准备离开时,她突然抓住我的衣角问:哥哥,你下次还会不会再来啊?看着铁婵期待的眼神,我才知道,原来志愿服务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活动,而是长久的坚持。就这样,我坚持结对帮扶福利院的残疾群体一直到现在。

苦在迎难而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江西省对口援建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7月,南昌市要招募两名志愿者先行奔赴灾区开展实地调研。我第一个报名,在灾区每天都有无数次的余震,还碰到了落石和塌方,还要和高原反应作斗争……但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必须迎难而上,为灾后重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0年江西发生洪水灾害,我又参加到了南昌市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中,在河堤一线参与险情巡查处置、慰问困难群众等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连续43天坚守在南昌市同乐社区的防疫卡点,参与防疫志愿服务。

苦在精益求精。2019年,我先后加入了团中央青年讲师团、志愿服务青年讲师团等。为了达到宣讲效果,一篇宣讲稿,可能要改几十甚至上百遍。一次宣讲,也要彩排几次或者十几次。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感动和影响观众。

我为什么20年都在“自找苦吃”呢?因为这些苦其实并不是真的苦,而是非常难得的接触社会、走进群众的机会。青年人,应该在吃苦的过程中去历练自己,在“苦”中淬炼出自己青春的“甜”。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时,充分肯定广大青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深情称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殷切嘱托新时代青年“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其言谆谆、其情切切。新时代的青年人用事实和行动证明,他们没有“掉链子”、不是“娇滴滴的一代”,而是堪当大任,能够与人民齐开拓、同祖国共奋进的一代。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用“理想信念”彰显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梦想,她时刻指引着我们青年一代在任何时刻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勇于开拓,顽强拼搏。十九大号召青年以“奋斗的青春”谱人生华章,以“灵魂的归巢”追中国梦想,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决战脱贫攻坚蹄疾步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新时代的青年唯有坚定理想、坚守初心,将激情青春融入伟大时代的生动实践中,才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只有坚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理想信念,才能迎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想境界。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用“拼搏奋斗”收获青春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七十一载春华秋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凯歌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这万山红遍的新时代,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奋斗姿态,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当实干家,用奋斗把青春梦想耕种于祖国沃土,在火热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收获青春成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坚守奉献”诠释青春担当。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艰难险阻,唯有迎难而上,坚守奉献。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坚守奉献,这些曾经父母眼中的孩子,已然长大,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自己所学领域中突破创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90后”、甚至“00后”占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左右,身为新一代的青年,他们在自身“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不管前路多艰,始终坚守奉献在抗疫的最前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工作者,唯有脚踏实地,把信仰与奋斗写在前行的征途上,经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扎根基层,建功田埂,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行循自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告诉我们要“行”,要积极投身实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大学生朋友们交流时一直倡导的: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另一层含义是提醒我们“循自然而行”,“行”固然重要,但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循“自然”,如何“循自然而行”?必须要对“自然”的含义有一个准确深刻的理解。“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行循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行循自然”,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

实践体验区别于知识习得,更为真实、可靠、深刻。“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探机理、炼真知。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找苦吃、勇创新。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古语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最真实的体验,要从最基层的一线中来,要从思考与创新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讲:“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大学生“要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用他“找苦吃”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往“实”里走、往“苦”里走,树立“掀开锅”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自找苦吃”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人在一线、志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实践中求真知、寻规律。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明志向、勇担当。“志存高远”是“行循自然”的先决条件与方向指引,“脚踏实地”是“行循自然”的表现内容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新时代在赋予了当代青年全新的际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挑战,新青年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树立高远志向,担当时代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力”和“三精神”,锤炼坚韧的忍耐力、精准的直觉力、果断的行动力,在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养成中找准“循自然”的方向,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人民群众需要联系起来,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让青春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色彩。

“行循自然”,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一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淡然洒脱人生态度。阅读《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品味25篇访谈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始终从容不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怀有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关怀,可以看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以“行循自然”生活态度找准人生定位的殷切希望。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人生的全过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行循自然”绝非不作为、懈怠、沉沦、随波逐流,它所强调的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茫能够始终坚定内心,在孜孜不倦学习、静心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竭力提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认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合乎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妥当解决问题,达到期望目标。总书记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行循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全力拼搏、竭力付出后的“争其必然、得之坦然”,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过程里寻觅青春无限可能、享受过程而无惧失败的“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生活的困境与逆境之中,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总书记提起自己下乡经历中的“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回忆起自己冬天起粪的经历:“起粪的时候弄得满身既有汗水又有粪尿,混在一起,又湿又臭,冷风一吹,全身冰凉。粪池里不仅脏,还散发许多恶臭的有害气体,令人窒息,越到后面越难受,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毅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总书记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不惧怕苦难,反而把苦难当作促进成长的宝贵财富,强调要“自找苦吃”“要有韧性、有耐力,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书中6次提到了总书记的“温和”,总书记的笑容与温和是历经沧桑风霜的处变不惊,是始终坚持的待人和善、遇事沉着、踏实稳重的人格魅力,如春风般涤荡人心。在总书记的教导下,福建闽清籍无双臂残疾学生黄道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米玛次仁克服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志扎根西藏,四次驻村吃“苦”。他们把困苦当作平常,乐观面对苦难,从容不迫生活,展现了无惧风雨的“自然”生活态度,树立了逆境中奋起搏击的青年奋斗者榜样。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接力棒传递到了青年手中。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总书记“行循自然”的嘱托,在“学知识、长才干、明真理”之“行”中“循自然”,在“循自然”的哲学感召中以青春之“行”、坚毅之“行”成长成才,直面人生曲折,笑对风雨坎坷,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彰显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让青春之光照亮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进道路。

这两天重读结集出版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眼前似乎又重现了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大学考察、深情寄语青年学子的场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的嘱托言犹在耳,不仅是对青年学子的更高要求,也是对高校工作者的更高期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每一次与高校青年的互动与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将当代青年与中华文明的繁荣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他们将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也让我对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更深入的思考:身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正在塑造新时代建设者、接班人的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站在接触青年大学生的第一线,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都值得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去全情投入、孜孜以求,用陪伴去点亮潜藏于青年学子内心的主人翁意识,用真心去唤醒厚植于他们脊梁中的家国情怀,汇聚磅礴的青春正能量,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是一本鲜活的读本,认真研读能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充分信任与殷切希望;亦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进一步探索用有温度、有深度、有获得感、有存在感的方式去引导、助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深入阐述做好青年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对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青年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就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即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批评,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就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就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当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要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当青年在工作上取得进步时要给予他们热情鼓励,当青年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当青年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对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时冲动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导,能包容要包容,多给他们一点提高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于苛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话语揭示了做好青年工作的真谛。只要我们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既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新时代中国青年就能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一定能更加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12月3日,贵州大学举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座谈会。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出席座谈会,该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以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等100余人参加。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周佳艺认真研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后,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用什么勇立潮头,回馈伟大时代?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找到了答案:‘明志’与‘务实’。志即初心,务实是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中的勉励,争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共鸣的贵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石博晗是一名学生干部,他读了本书后,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做那些可能做、可以做的事,要忌‘急’,不能急于求成”给了他启示。“当我转换视角,将看似繁琐的工作放到组织凝聚青年、服务联系青年的大局中看,这些可能做、可以做的小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当代青年作一分贡献。”

该校大三学生、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吴明硕说,来到贵州后他就立定志愿,“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吴明硕说,“大学3年来,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学生会号召,3次带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亲身感受乡村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可爱,真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

李建军总结说,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贵州大学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同学们要与国逐梦、厚植理想,要不畏将来、不负现在,要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为多彩贵州增添青春色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长期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青年成长、始终关注青年发展、亲身指导青年工作。《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生动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们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他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关心、关爱。该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时的温和亲切,关怀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真挚感情,对大学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美好期待,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最直接最鲜活的生动教材。

动真情,找准青年成长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一以贯之的关心和关怀,多次出席青年大学生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为我们开展青年工作树立了标杆,提供了根本遵循。书中,许多受访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起习近平同志当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细节,折射出习近平同志和大学生在一起时的真情,正是这份没有远近距离、高低差距的情谊,给大家留下了温暖而难忘的记忆。习近平同志和大学生交流交往,每一次都是发乎内心、出自本色。无论身在什么地方、身处什么岗位,他总希望找各种机会和青年人在一起,总想着和青年人多交流。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张宏樑说:“我刚来厦门,认识的人也不多。你周末没事欢迎过来聊一聊,我很想了解你们大学生都在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校园刊物《闽东大学生》上,深情寄语在祖国各地学习的闽东大学生。这些和青年人交流的习惯和方式,习近平同志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一是要感知青年温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物理距离上走近青年,更要在心理距离上贴近青年,努力把自身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融入到青年工作中,和青年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吃苦在一起,做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二是要注重关怀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在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工作上取得进步时,事业上遇到困难时,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给予鼓励、帮助、指导,讲到了青年的心坎上,点明了工作的紧要处,以“真情”换“真心”,才能真正当好青年的引路人。三是要做好党的助手。借助离青年最近、最亲的优势,把准真实情况,倾听青年呼声,把青年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青年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等最真实、最准确、最及时地反映给党,为党回应青年关切、密切与青年的联系提供科学可行的决策参考。

解真题,把握青年成长的焦点。习近平同志和大学生朋友们在一起时,聊的最多的主题就是青年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字里行间流露着习近平同志对青年成长与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对青年所思所想的了解和思考。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帮助青年解决真正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青年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可能遇到的考验,总是毫不避讳、直言相告。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要求大学生们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在实践锻炼中逐步成长为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与社会实践团座谈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

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一是要把握时代脉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青年工作者要关注好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中的新的环境条件和建功立业中的困难挑战,引导青年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实现了质的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也日益凸显,只有加强对青年群体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新焦点。三是坚持需求导向。更好联系服务青年,需要的是眼睛向下,面向基层,不断扩大了解青年需求侧和问题覆盖面。以青年成长成才、权益维护、就业创业以及各种特殊困难的需求为导向,才能明确服务方向,真正实现做好青年工作的实效化和长效化。

传真经,破解青年成长的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指导并不是泛泛而谈的大道理,无论是与学生座谈,还是寄语回信,始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他向青年学生传授的人生成长处事之道,既源于他对理论学习、社会阅历的深刻把握和总结,也是对他个人成长经验的系统归纳。他教导大学生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自找苦吃,学习时要学会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工作时“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他用奥运会的举重冠军的事例,启发大学生“成才之路,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鼓励大家“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这对青年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亲身经历劝年轻人不要老熬夜;他安慰有些彷徨的青年“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这些金句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笃行的人生信条和自觉行动。

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一是聚焦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就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先后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点希望”,“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十六字诀”,“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四点要求”,搭建起青年个人奋斗和“中国梦”两者之间的逻辑桥梁,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引。二是善于战略谋划。从习近平总书记和青年大学生们的交谈可见,他是把青年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审视、思考和把握,是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重视青年工作、解决青年问题。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就是要以战略全局的高度和视野,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年工作的强大合力,破解青年成长的“难点”,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三是实施精准指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认知多元多样,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需求,习近平同志对青年的引导与启迪,只给方向、不给画框,只给提示、不给答案,在调研、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析事明理,遵循青年工作的基本规律,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循循启发、精准指导,疏解青年的思想纠结。始终牵住“牛鼻子”,切实从思想深处打动青年、赢得青年。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深入阐述做好青年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对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青年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就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即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批评,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就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就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当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要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当青年在工作上取得进步时要给予他们热情鼓励,当青年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当青年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对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时冲动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导,能包容要包容,多给他们一点提高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于苛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话语揭示了做好青年工作的真谛。只要我们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既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新时代中国青年就能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一定能更加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从正定到厦门,从宁德到福州,从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心青年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为青年鼓劲,真正成为了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人生的导师。”

5月4日以来,《中国青年报》刊发《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团中央直属机关年轻干部主动结合自身实际,逐篇研读,交流感想。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研读系列报道,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要认真向总书记学习,不断从总书记与大学生朋友们的生动故事中,汲取政治营养,凝聚前进力量;要将学习系列报道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领悟内涵实质,激发奋斗精神,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身报党报国的家国情怀和心系人民的高尚风范,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

团中央宣传部徐兴邦表示:“系列报道生动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情况,让我们了解到,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总书记扎根基层,以身许党许国,为国家兴盛、人民幸福,义无反顾走进基层,身体力行投身实践,体现了浓浓的赤子情怀。总书记心系广大青年,倾听青年呼声,帮助青年成长,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新时代的团干部,我必须向总书记学习,在团的岗位上坚守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让理想主义的旗帜永远在心中高高飘扬。”

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胡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在繁忙的治国理政之中,总能抽出时间给我们回信、与我们谈心,高瞻远瞩,语重心长。作为备受总书记期待的青年学生,我们必将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在求学问、做实践、返家乡、赴基层的过程中,勇于‘自找苦吃’,做信念坚定的守望者、赤诚丹心的爱国者、勤学储能的践行者、奋发有为的追梦者,以青春之朝气,青春之热血,青春之梦想,投身于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洪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融入群众、求真务实、严格自律的工作作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锤炼优良作风,矢志艰苦奋斗。

团中央少年部刘岩表示:“专题报道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能够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一以贯之的关心和关怀,都能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这一要求的生动诠释,都为我们开展青年群众工作树立了标杆,提供了根本遵循。”

团中央基层建设部邓广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干好基层工作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有兴趣、有热情,二是要有韧性、有耐力,三是要有一点儿组织能力,四是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因此,作为年轻团干部,干好团的基层建设和工作,必须要对基层有兴趣、对青年有热情,‘老老实实做小学生’,坚决洗掉小布尔乔亚习气,克服‘脱离生产者’的毛病;必须要对困难有韧性、对干事有耐性,展现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青春风貌;必须要在团内团外有组织能力,既靠理想主义、理论素养、理性务实、理直气壮在同龄人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必须要对改革创新有一股干劲,在团员先进性建设、基层改革综合试点、创新组织形态等攻坚中风风火火、兢兢业业,一扫马马虎虎、浑浑噩噩的暮气。”

团中央机关党委张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的交流,不管是书信来往,还是面对面谈心,往往都能够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许多大学生正是由于总书记的思想引导,或长期扎根基层,或坚持调查研究,但都培养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战略眼光、深厚积累和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都让大学生朋友们感受到了震撼与钦佩。作为年轻干部,我也要努力学习、注重积累,在实际工作中切实练就过硬本领,做好青年群众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肩负起、完成好党赋予的光荣职责。

团中央办公厅刘钊表示:“中青报的系列文章,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总书记关于服务青年成长的‘两点论’,一方面指出‘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就是要像总书记那样,从这些所思、所忧、所盼出发,学会用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去感染青年的思想认知,用富有活力、灵活多样的组织形态去适应青年的分布特征,用让人有获得感的工作举措去精准服务青年的现实需求。”

团中央青年发展部阚宝奎表示:“专题报道中的许多故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相关,从与大学生谈调研思路、到鼓励大学生返家乡搞调研、再到用调研成果指导地方生产,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细节,让我深深感动、深受触动。通过这些故事,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长期以来的亲切关心、对实践教育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作为共青团实践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工作的意义和肩上的责任十分重大。我们必须反复学习研究,以此指导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广泛组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策划实施好常态化实践教育项目。”

中央团校郑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深刻指出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和前进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掌握要义,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团干部培训课堂和青年工作研究中,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张娇凤表示:“作为一名在中国青基会工作的年轻干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进一步坚定了我做好青年工作的决心,我将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精神,坚守助学育人、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帮助困难家庭青少年实现既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的新期待,助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行循自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告诉我们要“行”,要积极投身实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大学生朋友们交流时一直倡导的: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另一层含义是提醒我们“循自然而行”,“行”固然重要,但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循“自然”,如何“循自然而行”?必须要对“自然”的含义有一个准确深刻的理解。“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行循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行循自然”,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

实践体验区别于知识习得,更为真实、可靠、深刻。“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探机理、炼真知。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找苦吃、勇创新。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古语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最真实的体验,要从最基层的一线中来,要从思考与创新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讲:“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大学生“要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用他“找苦吃”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往“实”里走、往“苦”里走,树立“掀开锅”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自找苦吃”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人在一线、志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实践中求真知、寻规律。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明志向、勇担当。“志存高远”是“行循自然”的先决条件与方向指引,“脚踏实地”是“行循自然”的表现内容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新时代在赋予了当代青年全新的际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挑战,新青年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树立高远志向,担当时代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力”和“三精神”,锤炼坚韧的忍耐力、精准的直觉力、果断的行动力,在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养成中找准“循自然”的方向,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人民群众需要联系起来,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让青春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色彩。

“行循自然”,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一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淡然洒脱人生态度。阅读《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品味25篇访谈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始终从容不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怀有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关怀,可以看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以“行循自然”生活态度找准人生定位的殷切希望。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人生的全过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行循自然”绝非不作为、懈怠、沉沦、随波逐流,它所强调的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茫能够始终坚定内心,在孜孜不倦学习、静心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竭力提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认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合乎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妥当解决问题,达到期望目标。总书记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行循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全力拼搏、竭力付出后的“争其必然、得之坦然”,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过程里寻觅青春无限可能、享受过程而无惧失败的“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五

学习了回信精神,我心里越发坚定了用心服务基层的决心“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字字句句读到了心里。此前,我是在手机新闻里看到这则消息的,为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全国30万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深受鼓舞。

自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村官这一新兴事物从人们好奇、心存质疑的状况中一步步走来,而我们也经历了从迷茫无绪到步入正轨再到有所创新的工作状态,不得不说,大学生村官现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股中坚力量,给广大的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

从张广秀给习总书记的信中,我感受到了这位80后姑娘对自己工作的深深热爱。她的工作与我们平时的工作没有什么差别,平凡而又繁琐,但她把工作当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与我们很大一部分人为了工作而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几年中,我看到过身边的村官,甚至包括自己都出现过迷茫及动摇的念头,这就导致了工作中容易出现懈怠情况,看过张广秀的事迹,才真正理解了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

而习总书记的回信更是字字句句透露着对大学生村官乃至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认识到了我们的工作更应该着重平时,看重日常,多为村民解决生活中的难事,为他们提供日常事务的方便,只要用心,只要有热情,就会得到村民的支持。由此,我产生几点感想。

第一,坚定信心,服务基层。不少大学生村官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五六年,却还是处于一种尴尬状态,身份难以被认同,深知自己都难以进入角色。鉴于此,我们应该端正心态,我们就是由中央选拔的要为“三农”服务的基层工作人员,与普通的村干部一样也不一样,一样在同样没有任何特权,不一样在我们拥有知识,拥有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能力,。

第二,热爱基层,服务基层。我们走上这个岗位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来之不易,既然在选拔中胜出,就说明上级认同你的能力,对你抱有期望。所以,我们应该由衷热爱这份工作,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谋生手段。

第三,服务基层,勇于创业。大学生村官的设置,除了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完善档案资料等软件基础外,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村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若你无作为,便不会有收获,有想法并尝试付诸实践,即便不成功,总也会起到影响。况且,现在上级党委及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广开方便之门,不仅提供政策支持,更提供启动资金,可谓万事俱备,只等我们的东风。所以,既要敢想又要敢干,才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通过这次学习,我的信念更坚定了,相信我们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支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努力干事创业,积极踏实地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强农富农政策,用心服务基层,让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六

大学生教小朋友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一种锻炼。作为大学生,我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小朋友的辅导老师,这一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与小朋友们的交往,我不仅学到了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生智慧和成长的机会。

第二段:认识小朋友的特点。

在与小朋友们互动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小朋友的特点。小朋友天性活泼好奇,喜欢玩耍和探索新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小朋友的记忆力也相对较弱,对于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我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小朋友的感知能力,并通过实际案例和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小朋友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是需要我们发现和引导。因此,我尽量在课堂中提供多种学习方式,让小朋友有机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例如,我组织了一次绘画比赛,让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果令我惊喜的是,参赛的小朋友们纷纷展现出了出色的绘画才能。这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激发潜能,发展个性。

第四段:从小朋友身上学到的。

与小朋友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首先,小朋友们天真烂漫,他们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我反思自己,重新树立了对待生活的热情。其次,小朋友们特别在意他人的感受,乐于帮助他人。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并让我对待他人更加关心和善良。最后,小朋友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乐观向上,积极解决问题。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第五段:总结。

通过与小朋友们的互动,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大学生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小朋友们的兴趣和品德。在交流中,我不仅给予了小朋友们帮助和引导,也从他们身上收获了许多启示和成长的机会。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和理念,为小朋友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小朋友们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七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是我们开拓世界的时光,在这里我们结识了很多的人,其中朋友就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在求学期间相互帮助,甚至是毕业后还能相互扶持的朋友,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第二段:谈谈朋友的种类。

大学生朋友不单单是同班同学那么简单,他们包括了从各个角落里来的朋友。有些人是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认识的,在实习、兼职和课外活动中遇到的,甚至是同学的朋友、老师等等。朋友的种类有很多,他们的性格、兴趣、追求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他们通过不同的思想和追求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第三段:朋友对于成长的启示。

朋友之间相处时,都会相互影响。当你跟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时,往往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体验,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风格都有所不同。比如,有些朋友可能更自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也有些朋友是更内敛、沉稳的,会教我们如何沉淀自己。无论是哪一种,只要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向优秀的方向发展,我们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第四段:朋友与社交。

大学生活充满机遇、充满挑战,没有社交技巧是不行的。在校园里,朋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之间互照灯火。借助人际关系带来的好处,与他人交往,增加人生经验,会使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我们要学会适应不同对话的场合,更好的与人交往,要善于让自己在社交中处于常胜状态。

第五段:朋友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良好的朋友间相互教授、相互鼓励,但是也能够给我们提供更有意义的生活。他们让我们体验到快乐和深刻,让我们在不自觉中有所领悟,并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持。我们也需要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助力。友情织成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更加明确我们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为我们送来了更多的能量和热情。

结论:

总之,对于大多数的学生,一个健康和支持性的社交关系是必需的。朋友们带来了我们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经历,带来了我们成长所需的帮助、启示和教育。这种友谊的奠基并没有简单的限制,我们需要能够获得和寻找那些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索生活最美好的方面。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八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100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已然淡定,但“振兴中华”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我们是幸运者,面对新世纪,我们责任更重大。

学习五四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是力量之源,是前进之灯。面对多元思想交织、各种利益诱惑,青年要牢记心中理想信念,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理想信念上的坚定,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五四精神激励自己前行。

学习五四精神,要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本领过硬,才能真正担当起重任,推进各项事业。对于青年而言,必须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勤加修炼,坚持把根扎深扎实,练就过硬的本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弘扬五四精神。

学习五四精神,要追求进步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青年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深刻理解创新精神,奋力投身创新实践,改革才会有新突破,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各项工作才能出“新招”。当代青年既要选择自己的兴趣,激活自己的思维,发掘自己的潜能,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到这些,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形成,我们也才能够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五四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五四运动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其精神仍在影响着我们。我们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继续弘扬五四精神,激扬奋斗青春。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生朋友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九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对大学毕业生从事基层行政工作,尽快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大学毕业生做好基层工作首先要培养“忍耐力”“直觉力”和“行政力”;其次还要具备“三种精神”,一是牺牲精神,不畏艰险、不怕犯错误,该豁出去的时候不能犹豫。二是奉献精神,要务实实干,实事求是为百姓干事,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三是创造精神,不囿于传统性和习惯性思维,敢想敢做,创造性提出解决疑难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

最后还要注重调查研究。基层工作离群众最近,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基层工作更要“接地气、懂民心、办实事”,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发现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原因和机理,养成实干、坚韧、科学、求真的调研作风,把调研作为常态化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依据和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