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冬奥会中国制造心得体会和方法 2022冬奥会心得体会(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3:18:17 页码:13
冬奥会中国制造心得体会和方法 2022冬奥会心得体会(3篇)
2023-01-10 13:18:1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冬奥会中国制造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中国视障运动员李端接过最后一棒火炬,走上主火炬台。他的手抚过一片片刻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雪花”,经过几番摸索后,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他将冬残奥会的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

这漫长的一分钟,震撼人心。

国际残奥委会发布推文称,“这是一次感人和壮观的点火。”这一幕也感动了屏幕前的观众,无数网友评论说,“他生活在黑暗中,却为我们点亮了夜空”“动人的时刻”。

每位征战冬残奥的运动员背后,都是一个个令人泪目的励志故事。

挪威高山滑雪冬残奥运动员耶斯佩尔·彼得森因为新生儿脊柱裂而下肢瘫痪,从2岁开始接触滑雪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雪道。20__年平昌冬残奥会上,他在高山滑雪项目中收获一金一铜,成为挪威人心中的英雄。他说,他有信心在北京滑得更快。

韩国冬残奥冰球运动员郑承焕患有后天性肢体缺陷,但是他被誉为“雪橇上的火箭人”,帮助球队在比赛中屡夺奖牌,连续四届在世界锦标赛中成为球队的头号得分手。

20年前,当时只有27岁的法国姑娘埃尔南德斯被诊断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坐上了轮椅,丢掉了工作,然而埃尔南德斯并未向命运低头。她在索契和平昌两届冬残奥会的越野滑雪比赛中夺得了奖牌。如今,她开启了第三次冬残奥会参赛历程。

他们没有双臂,我们却看见了翅膀;他们不能奔跑,我们却看见了飞翔。如果说北京冬奥会见证了最强健的体魄,那么北京冬残奥会则见证了最不屈的灵魂。他们用顽强不屈超越了自我,也激励了世界。

描写冬奥会中国制造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1、相约大美新疆,共享精彩冬运。

2、当好东道主,办好十三届全国冬运会。

3、体验冰雪圣地,感受冬运魅力——美丽阜康欢迎您!

4、手拉手当好主人,心连心办好十三届全国冬运会。

5、共迎十三届全国冬运会,共建“一路一带”核心区。

6、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迎接十三届全国冬运会。

7、圆美丽阜康冰雪梦,迎激情四射十三冬。

8、传承冬运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展示阜康魅力。

9、同一个冬运梦想,同一个美丽新疆。

10、你心我心全民同心,你行我行冬运同行。

11、全民健身个个参与,办好冬运人人有责。

12、阜康等您来,冬运更精彩。

13、阜康迎十三届冬运盛会,体育助阜康和谐稳定。

14、美在魅力阜康,乐在和谐冬运。

15、办精彩十三届冬运会,做热情文明的东道主。

16、冰雪梦,丝路梦,中国梦——祝贺十三届全国冬运会在新疆举办。

17、为国家申奥加油,为办好十三冬助力,为美丽阜康添彩。

18、办好十三届全国冬运会,为推助我国三亿人上冰雪做贡献。

19、我为冬运添光彩、冬运因我更精彩。

20、科学的理念是思想的精髓,是行动的先导。办好冬奥会,需要科学理念的指引。

描写冬奥会中国制造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残奥会的意义和精神在于,通过举办世界性质的残奥会,让各国人民形成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风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2022冬残奥会闭幕式亮点一览,欢迎大家收藏与分享一下哟!

北京2022冬残奥会闭幕式亮点

鸟巢新增的特殊装置

导演组决定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主视觉形象“同心圆”的基础上,在“鸟巢”的场地中央,外加一个“特殊装置”,结合地屏的呈现,达到“温暖感”“记忆感”“包容感”的统一,让温暖成为永恒。“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双奥之城’的记忆,让大家永远能够记住它。”沈晨说。“手语”舞蹈感召爱。

沈晨介绍,闭幕式将在50分钟左右完成,共有12个仪式环节,其中以《爱的感召》为题的表演环节,将由超过60%的残疾人作为表演的主体,以“手语”的形式配合优雅的手臂舞蹈,心手相连,残健共融的人们用“爱”为世界绘就了一抹斑斓的色彩。“一片雪花”故事的终章。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依旧会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沈晨透露,冬残奥闭幕式更会让雪花的光亮投射到人们的心中。“一朵雪花”贯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四个仪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定音,熄火

在最为重点的“熄灭冬残奥会主火炬”环节当中,主创团队将通过13套定音鼓配合场上表演,创新编排诠释奔流不息的“时间”形象。

张艺谋介绍:“熄灭主火炬这个环节,重中之重是要体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理念和情怀。”沈晨表示,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熄火环节是四个仪式的结束,也是双奥之城“结束”,但这个“结束”是省略号,这份精神和人文价值将继续传承。

残奥会发展历史

残疾人的体育运动可追溯到早期的残疾人运动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自行组织起来进行康复活动,这便是现代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的雏形。1948年英国斯托克?曼德维尔(stoke mandeville)国立脊髓损伤中心举办了残疾人体育比赛,当时只有16名坐在轮椅上的伤残士兵参加。此后该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1952年,由于荷兰运动员的参加,该运动会演变为国际性体育活动。

1960年,紧接着夏季奥运会后,来自欧美23个国家的约400名运动员聚集罗马。意大利首次举办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当时的运动竞技项目共8项。

1976年,国际残疾人组织决定,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与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合并,并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了第一届国际伤残人士奥运会,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1983年,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84年夏季奥运会开始,首次设立残疾人比赛项目。1988年起,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残疾人比赛项目被列为该项目的永久性项目;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同时申办残奥会;奥运会后一个月内,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奥运场地举行残疾人奥运会。

残奥会意义

残疾人因为身体上的缺陷,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较为强烈。而在残奥会这一平等的舞台上,他们将不再遭受歧视,因为在这里所有的他们都是与自己一样有着这块或者那块的缺陷。要知道在残奥会还未出现之前很多残疾人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因为他们身体上的不足让他们失去了动力。在有了残奥会之后残疾人各方面都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残奥会的举办带给了很多残疾运动员生的希望。他们不再逃避自身的不足不再厌世而是学会了接受,残奥会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外向,他们活泼开朗越来越愿意与人交流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普通人,在残奥会的舞台他们找到了自己。

可以说,残奥会的存在将残疾运动健儿连接在一起,它是一座给予运动健儿精神桥梁。与此同时,所有运动健儿还可以通过残奥会的舞台找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展现出来,他们希望通过残奥会扭转全世界对自己的偏见和歧视。在这里所有残疾运动健儿看到了自身的亮点和优势,这就是残奥会存在与举办的意义。

北京2022冬残奥会闭幕式亮点一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