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对于南京佛协工作心得体会报告(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7:23:26 页码:7
对于南京佛协工作心得体会报告(二篇)
2023-01-10 17:23:26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南京佛协工作心得体会报告一

院落甬道两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门生中的八位,即闵损、冉耕、冉求、端木赐、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均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状甚虔诚,栩栩如生。

向前看,大成殿前的平台为丹墀,俗称露台,高1.4米,东西宽21.8米,南北长“14.0米,四周围以石栏,有云头望柱24根,台前两角设有石灯笼。此露台用作祭祀和歌舞。露台中央的孔于雕像格外引入注目,青铜质地,达4.18米,重乙37吨,做工精细,维妙维肖,体态丰盈,面部慈祥、深沉,眉宇间透露出伟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露台两旁原是两庑,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牌位和存放祭祀、仪礼、佾舞用具的处所。现缩为小两庑,改为碑廊,陈列有赵朴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书法家墨迹的碑石30余块,供游人欣赏。

露台尽头即为巍峨庄严的夫子庙主殿—大成殿,高16.22米,宽27.3米,进深27.9米,是重槽歇山顶的仿古建筑。正面屋檐下海蓝色竖匾,上书“大成殿”。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当指孔子。“大成”一词,源出《札记.学记》,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又见于《孟子.万章》。“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屋脊鸱吻中有造型精美的“双龙戏珠”立雕,这在国内同类建筑中属首创之作;屋面覆盖青色小瓦所体现的轻秀之势,与北方孔庙屋面采用黄色琉璃瓦的富丽恢宏之势明显不一样,更显随和、入俗之意,这亦是南京夫子庙更接近俗文化的表现之一,亦或称之为“入乡随俗”吧。整座建筑重檐飞翘,斗拱交错,气势雄伟;殿堂七楹,殿廊环立26根仿木圆柱;前后花格长门16扇,内殿藻井枋檩,素雅肃穆。殿中央陈列有高6.5米、宽3.5米的国内最大的孔子画像,画像前二侧还有12位门生中的另4位,即孟子,孔汲,曾参、颜回,前面还陈列有柷、琴、卧箜篌,编磬,编钟、古筝、鼓等古代乐器。

四周墙壁悬挂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镶嵌壁画,称为“孔子圣迹图”,是由浙江乐清2oo匠师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内蒙古、辽宁、青海、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内玉石,鸡血冻、寿山石,翡翠绿、周村冻等石中名晶及黄金、珠宝、罗钿等贵重的珠宝饰件,耗3年之功雕成,总投资580万元人民币。画面采用中国古典全景式构图方式,辅以考证有据的细部描述,做工精细,色泽自然,富有立体感,给人以逼真神奇之感。每幅面高2.5米,宽1.3米,画中有人物408位,造型面目自然、栩栩如生。38幅壁画分别是圣迹之图、题首前言、尼山致祷、麒麟玉书、二龙五老、钧天降圣、俎豆学礼、职司委吏、命名荣贶、职司乘田、问礼老聃、在齐闻韶、晏婴沮封、退修诗书、夹谷会齐、归田谢过、诛少正卯;女乐文马、因膰去鲁。匡人解围。丑次同车之一,丑次同车之二、宋人伐木、楛矢贯隼、适卫击磬、学琴师襄、西河返驾、灵公问陈、子路问津、在陈绝粮、子西沮封、作歌丘陵,杏坛礼乐、跪受赤虹、西狩获麟、梦奠两楹、治任别归、汉高祀鲁。体现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光辉典范形象,这恰如殿中对联所写“气备四时兴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真乃谓“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由大成殿东庑北门出,经东市即进入学宫区。

东市和西市是由原来进出学宫的东、西甬道改成,用作秦淮河上往返船只经销商品的场所,现已成为夫子庙地区最具特色的工艺美术晶、文化用品销售场所和文化活动场所。

学宫是封建时代培养人才的场所,有不同层次,如县学、府学(路学、州学等)和国学,都与孔庙毗邻,以示儒学立国,修身的正统地位。学宫包括明德堂、尊经阁、敬一亭、崇圣祠和青云楼等单体建筑。走进学宫大门,就是古风盎然的明德堂,是士子们每月朔、望日朝圣(即孔子)之后,集中听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伦理和政府法令)的场所,以培养学子们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明德堂的名称,可能有的游客要问,各地夫子庙建筑群中只有“明伦堂”,何以南京夫子庙例外,叫作“明德堂”?确实,南京夫子庙内,明德堂原来也称“明伦堂”,只是当年元军即将攻克南京之时,身陷囹圄的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为了表明他宁死不屈的决心,亲自手书,改“明伦堂”为“明德堂”以明效忠国家、报效民众之志气,故保留至今。明德堂后的尊经阁,始建于明朝中期,高三层,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顶,气象非凡,是当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谕讲课的讲堂,现为民俗风情陈列馆。与尊经阁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楼,尊经书院分置尊经阁后两边。崇圣祠祀孔子父母,现为梨园;青云楼清时改为图书馆;尊经书院为讲课之所,相当于现在的教室。尊经阁后小高地,叫卫山,建有敬一亭,天下文庙皆有敬一亭始于明嘉靖时,亭内立皇帝御题的“敬一箴”,作为生员士子的座右铭。所谓“敬一”就是对孔学的敬业之意。

对于南京佛协工作心得体会报告二

古时立学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所以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和国学、府(州)县学联为一体。庙的位置或在学宫的前部,或偏于一侧。

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孔庙、学宫与东侧的贡院(通过考试来取士的考场)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古时候的孔庙有一定的布局形式。

一般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而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岸北为石栏,有“天下文枢”牌坊,游人至此可凭栏小憩,浏览秦淮河风光。

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为中国照壁之最。

泮池边的石栏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现也修饰完整。东有奎光阁,西有聚星亭,象征文风昌盛;庙前广场东西两侧立石柱,上书“文武大臣至此下马”,以示对“至圣文宣王”的崇敬之意。庙门前有“天下文枢”柏木牌坊一座,牌坊后面为“棂星门”,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三门,中门刻有“棂星门”三字篆文。三门之间嵌有牡丹砖刻浮雕,柱头皆有云雕,形即华表。这是帝王出巡朝圣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员百姓所能出入的。平日用木栅栏封闭。

街东西旧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坊,民国以后被拆除。广场左右原有“聚星”、“思乐”二亭。聚星亭重檐六角,夫子庙于1983年复建;思乐亭今移建于东市小广场。

棂星门由三座单间石牌坊组成,石坊之间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中间石坊横楣刻有“棂星门”三个篆字,造型朴实无华。

入棂星门,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中间为大成门,又称戟门。在封建时代,每逢朔、望(农历初一、十五)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教谕、训导学教官由大成门进,士子走持敬门,不得逾矩。下阶为丹墀,东西并立三碑,东为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至圣夫人碑,西为四亚圣碑,再西为清康熙修学宫碑记。丹墀左右为两庑,外有走廊通正殿。两庑供奉孔门的七十二贤人牌位。

正中是为“大成殿”,外有露台,是春秋祭奠时舞乐之地,三面环以石栏,四角设有紫铜燎炉,燃桐油火炬,祭祀多在午夜子时,光如白昼。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之位”,左右配享四亚圣——颜回、曾参、孟轲、孔汲。殿的东边有小门通学宫。

明清时代的大成门为五间,两侧为耳房,供执事人等休息之用,中为三门,门内陈列戟,东设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由大成门(中门)进,士子执事人等分走旁门。此门与大殿同毁于日军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门面宽三间,门内正中有汉白玉屏风,上镌刻“重修夫子庙记”,树立四块古碑,其中齐永明二年的“孔子问礼图碑”是由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内迁至此处的一块重要的碑铭。

入大成门循甬道丹墀而上,便是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现大殿是按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的建筑为蓝本修建的,取消了原孔庙的后墙,使之与学宫融为一体。大殿七间,高18米,重檐歇山顶。原殿内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牌位,两旁配享四亚圣。现殿内有孔子铜像,两旁配有孔子十二弟子汉白玉像。殿前有宽敞的露台,四周绕以石栏板,它是古时祭祀举行乐舞的地方。殿前两侧有廊庑相连,原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和历代大儒,及存放祭器的地方。现改作碑廊,墙上镶嵌陈列当今名流的书法碑石30多块。

孔庙院墙与学宫之间,东西北三面有宽畅的通道,曾种植几百棵柏树,古木参天,郁郁苍苍。那时,在庙外的文德桥上凭栏眺望,大成殿的黄色琉璃瓦屋顶在绿荫丛中显得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殿后为“明德堂”,相传匾额为南宋文天祥楷书,后由曾国藩改为篆书。堂后为“尊经阁”,阁原为教谕讲课讲堂,楼上藏有大量儒教典籍的刻板和诸多圣贤画像。清嘉庆年间又遭战火破坏。

清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李鸿章二人相继重修扩建,恢复旧貌。然而,孔庙的主要建筑均于1937年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解放后,原学宫部分作为秦淮区人民游乐场,“名宦乡贤祠”则改为夫子庙小学;大成殿遗址辟为夫子庙广场。“文化大geming”中,剩余建筑又遭破坏。1983年,政府拨款重建夫子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致恢复旧貌。

夫子庙两侧的东西市场,原是学宫前甬道。东甬道为学宫正门,门前有坊,上书“泮宫”。坊东为明清两朝状元、榜眼、探花题名牌坊。坊西为会元、解元题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题名牌坊。东西甬道旁,原各有三祠两署。民国以后废科举,兴学堂,学宫遂渐衰落,祠、署分别改为学校、教育局、图书馆等,学宫甬道也成为摊贩市场,东西市场的名称便从那时开始。

现东西市场于1987年建成,总建筑面积为4400平方米,吸收了我国传统的商业街道的空间形式和尺度,采用明清时代的街市风格,以石板铺地,店铺采用“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店、庙、市、街合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尊经阁在明德堂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上下两层各五间,清嘉庆以后曾在此设尊经书院,楼上藏书,楼下讲学。1987年重建的尊经阁高三层,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顶,底层五间,二层、三层均为三间。底层辟为“秦淮彩灯馆”,二层为“秦淮文物古迹陈列室”,三层备有茶座,可供游人休息并眺望夫子庙全景。

位于学宫东侧的“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它是当时建康府、县学考试的场所,范围甚小。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乡试、会试于此,考生众多,不敷应用。明成祖永乐年间在此重新兴建,贡院始具规模。虽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但此地仍为江南乡试所在地,清承明制,一如其旧,道光年间曾重新修建。咸丰年间文庙、学宫俱遭兵火,贡院却独能幸存。同治时又重扩建,范围更大,考棚号舍有2万余间,居中国各省之冠。

当时贡院东起今姚家巷,南至贡院东等和贡院街,西至贡院西街与夫子庙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整个贡院成正方形,内有号舍(俗称考棚)20644间,一人一间,每次考试可容纳2万多人。当时贡院正门在今永和园及秦淮剧场之间。

大门外街之东、西各有木牌坊一座,即东、西辕门。大门外东西有石狮子一对及两座石牌坊,轴线上有门三道,分别称“贡院”、“开天文运”及“龙门”。

龙门后依次有明远楼、至公堂及戒慎堂。堂后有门,门后有飞虹桥。桥之南属外帘,飞虹桥是内外帘的分界线。最后为衡鉴堂,是主考官阅考卷、评定名次的地方。考试期间内外帘分隔很严,不得擅自出入。整个贡院四周围以高墙,墙外为街道,街道另一边为店铺民居。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贡院即闲置无用。民国7年决定拆除贡院,开辟市场,只保留了明远楼、飞虹桥和明远楼东西少数号舍及明、清碑刻22方。

明远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年间重建。平面正方形,三层木结构建筑。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登临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它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明远楼内已辟为科举制度陈列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展出了100多幅反映中国科举制度的珍贵文献资料、图片,并按原样复建了40间号舍。原安放在贡院内的22方明清碑刻,现集中陈列于明远楼东西两侧,它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