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化学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化学课程的心得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8:22:22 页码:7
化学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化学课程的心得体会(二篇)
2023-01-10 18:22:22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化学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一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

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

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与h2os4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两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fe2+离子没有此现象,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fe3+的存在。

2.含fe2+离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与kscn溶液会出现红色,证明生成了fe3+,由此说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会而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1.以铁粉为还原剂,可以将fe3+还原为fe2+,此时溶液与kscn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无fe3+离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变红,说明前面反应的产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为fe3+。

2.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振荡试管,一段时间后仍有铁粉过量,说明溶液中已无fe3+(已充分反应)。若反应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会出现红色,不能证明fe3+已被铁粉还原。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指导,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有关化学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二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