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 研学个人研究心得(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9:05:09 页码:7
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 研学个人研究心得(九篇)
2023-01-10 19:05:09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一

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螺红:红色的螺杯。

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

两仙翁:指欧阳修与苏东坡。

匹马:有作者自喻意。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二

各位游客,提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提起他与我们常州有何渊源,知道的朋友也许并不多。

苏东坡先生曾经11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那么今天就请各位随我一起走近这位大文豪。

我们现在所来到的景点就是东坡公园,始建于1954年,由舣舟亭扩建而成。现在的东坡公园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一个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有明代古桥相连,

好了各位游客就请随我一起步入东坡公园,开始我们的怀苏之旅吧。

各位请看,前面就是我们东坡公园的大门了,大门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砖雕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穿过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三苏是指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

看完三苏苑我们继续往前边走,现在在我们正前方的这个亭榭结合的建筑物叫做龙亭。它临池而建,造型奇特,建于1954年,之所以被称之为龙亭有两个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是该亭顶上有二条龙,因此被称为龙亭。

大家接着跟我向前面走,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苏东坡与我们常州的渊源。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宋仁宗景祜三年。苏东坡的一生曲折坎坷,他曾经在京里做过官,后来在神宗元丰七年的时候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居住到常州,从此与我们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终老于常州顾塘桥的孙氏馆。

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

之约”。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尤其是钱世雄,在他被贬南方时,不断派人送信送物,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两人的情谊始终不渝。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的源头。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正如他自己所说:“殆是前缘。” 自东坡1071年35岁时首次踏临这方土地,直到去世,他与常州的生死之缘延续整三十年。

游客朋友们,请随我一起向右边看,在我们的右边可以看到一座假山,俗话说“庭院中可以无山,但不可以无石。而且中国人所欣赏的石不但要怪,而且要丑。

在假山的前边我们看到一块以白石雕成的水池,这便是东坡洗砚池了。它长一米,宽0.5米,深0.5米,也只有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大文豪才需要这样打的洗砚池了。它原来在苏东坡的终老地孙氏馆,1757年的时候地方官员为了讨乾隆皇帝开心才移至于此。

在洗砚池的旁边有一座小桥,过了小桥我们便来到了御碑亭。亭内现存有乾隆皇帝巡视常州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我们先来看最右边一块:

毗陵驿口驻飞颅,城郭周巡六辔纡。 老幼欢欣称就日,江山风物已勾吴。勖哉尔牧无胥怠,弱矣斯民未尽愚。户口实繁盖藏少,隐忧水旱岂能无。

这三块碑文记载了乾隆皇帝停船上岸,来到常州,骑马巡视一周,看到这儿江山秀丽、景物优美,老百姓欢天喜地,称颂当朝成就,心里非常高兴,勉励官员不要懒惰,不要欺压百姓,同时要注意隐患,增加储备,防止水旱灾害。

再看最左边这块:髯翁迁八州,浮踪不系艇。其不迁者存,至今遗佳境。当年舣棹时,水流人自静。倜傥缅高风,徘徊发清省。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经过舣舟亭时有感而发的。全文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高尚品格的敬重,并以此醒悟自己,诗中也表达了对苏东坡悲惨遭遇的惋惜。

现在我们去看看最主要的古迹—舣舟亭。“舣舟”二字的意思是“系舟”或“停船”,乾隆皇帝和苏东坡都曾在这里停过船,只不过相差七百多年。

由于苏东坡在此停过船,南宋时常州人建亭在此,以示纪念。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皇帝还题写了“玉局风流”的匾额。

现在我们见到的亭子就是舣舟亭,四角双檐飞甍九脊,属于重檐歇山顶,建于此园最高处,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亭顶有二龙戏珠,还有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常州最著名的亭之一。在石柱上有两副对联,大家不妨一读。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另一副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这两副对联分别由常州现代书法家钱小山和胡一飞书写。 游客们,我们到了御码头,这就是乾隆皇帝当年停泊的地方。在御码头的左方我们可以看到一座连接两岛的古桥,叫做广济桥,原在城西,跨古运河。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447年),为常州最古老的三孔石拱桥,造型古朴优美。

过广济桥,印入眼帘的雕塑是“情缘常州”。这个雕塑作品是由中央美院的专家制作的,是改造后新设的景点,取材于东坡与好友的典故。

目前,半月岛上除了有陈列东坡资料、书画等展品的东坡书院、九十岁的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的江南园林厅堂建筑“抱月堂”、楚颂亭、苏子墙、还有香泉井等景点。

前面的高大建筑为仰苏阁。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但他始终抱着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在东坡第二故乡的“常州”,在1994年建了“仰苏阁”以供人们缅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仰苏阁是在这次改造中重建的,共分三层,目前还在整修中。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再次光临。各位游客,东坡公园的游览结束了,谢谢。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三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感,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一生为主线,他黄州四年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通过古朴的语言,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和他至高无上令人惊叹的品性,让我感触颇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满十九岁的苏东坡初次离开生活将近二十年的故乡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文风质朴而明怀太志的文章。欧阳修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予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当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作者并非曾巩,竟是苏东坡。欧阳修不禁感叹道,“三十年后,无人再知我欧阳修,只知有苏子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被欧阳修的话所震惊。欧阳修身为诗词大家,他慧眼识珠,能对年轻初出茅庐的苏东坡如此赞誉,可想苏东坡那是怎样的文采啊!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欧阳修所言,苏东坡名震北宋文坛,三十岁便成了文学大家。如此来说,苏东坡从小就与文学有法着不解之缘。

谁知世事难料,苏东坡因诗闻名于世,却也因诗零落下狱。

公元一零七九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入狱。他以为自己时日不长矣,日夜给弟弟苏辙写诗,抒发自己愁苦,悲凉的心境。苏轼一生坦荡,到此刻,对死亡也未曾有过任何畏惧。看到这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苏东坡心忧天下,一心为国,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无所恨惧,两袖清风,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拟。我不禁赞叹道:“好一个苏东坡!”

经过诸多波折,在不见天曰的黑牢中过了一百多天的苏轼,终是出了狱。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去黄州的迷茫之路。从此,他由诗人变为农民,由生活无忧变为下田耕种。但他心中却是更加坦然,将城郊的一块无的身荒地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见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我与苏东坡相识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当时,我只知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叹,与兄弟的手足情深,却未曾想他竟有如此的传奇一生:

身居高位,他清高文雅,心怀天下百姓,被败离京,他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此拿的起,放的下,这人世间也唯有苏东坡。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四

苏是天生的乐天派,是富有同情心的道德,是老百姓的一个好朋友,是心脏慈悲的法官,散文作家,是作家的新品种,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是实验者的酒,工程师是虚伪的对立,是瑜伽的练习者,谁是佛教徒,是一个学者,皇帝的秘书。

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可以丰富自己多彩。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的文章就是闻名中国天下,仕途却历尽生活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

寿司半漂泊四十岁之后,从达官贵人已退居不起眼的小吏,苦难的世界填充。降级寿司也自嘲道:没有知识,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研究是非,希望神宗逐渐改变中国变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贬职。此时的苏东坡文化依然可以胸怀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发展兴起,作诗几首,却被一些好事者诬陷,强加对社会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企业一时成为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窘境,自己能力却不是很在意,四处进行作文以及游玩,四处学习写作,四处交友。以洒脱的人看待问题困境,以微笑学生面对我们人生。

生活中充满了失败和挫折,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生活。 如果你积极对待,生活是充实的,精彩的,明亮的;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是空虚的,无聊的,黑暗的。

作为剑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霍金被诊断出患有”卢格雷氏症”很快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 hokin 因为肺炎接受了气管切开术。从那以后,他就完全不能说话了,只能用三根手指来移动身体,只能依靠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型对讲机和一个语音合成器来说话; 阅读依靠一台翻页机,要求一个人在阅读一份文件的同时,把每一页都摊开在一张大桌子上。然后他开着轮椅,像蚕吃桑叶一样一页一页地读。

霍金是在一般这个难以置信的困难,面对生活微笑,世界公认的巨头物理科学的严重性。剑桥大学的霍金,牛顿曾担任数学讲座卢卡逊教授,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惊了自然科学的任何职位,也对哲学和宗教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生苦短,让我们像苏东坡、霍金一样以微笑可以面对自己人生,让我们的人生发展更加丰富充实,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光明!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五

东坡书院与五公祠一样,是海南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近在咫尺。

这里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字子瞻,号东坡)贬谪海南时居住和讲学的地方。苏东坡因朝庭险恶的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绍圣四年(1097)四月又从广东惠州任所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古时候是流放罪臣的地方,文化落后,蛮荒闭塞,疾病流行。朝庭任命苏东坡为琼州别驾,是名义上的琼州府官员,但是不允许参与政务,而且不让在府城居住,必须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这时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正所谓风烛残年,万里投荒,景况十分凄凉。他身边只带着次子苏过,先是居住在昌化军使安排的官屋,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时,遣人渡海把苏东坡从官舍中驱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于桃榔林中。次年,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事成之后,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苏东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党政要人,不远万里来此观光榄胜,感慨万千。1984年,原儋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载酒堂和院内其它设施。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书院两侧还各有一座小园。东园有钦帅泉和钦帅堂;西园有一处再现东坡居儋功绩的陈列馆,馆名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柞题写。陈列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铜像的汉白玉座墩正面镶着东坡居士四字,是郭沫若的手迹。铜座周围广植槟榔、桄榔、杨桃、翠竹,青枝绿叶,生气盎然。东坡签屐铜像的创作者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李汉仪。铜像取材于《东坡笠屐图》。据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签和木展,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据说铜像运回书院那天,书院所在中和镇的的父老乡亲就如过节一样兴高

采烈。大家奔走相告:苏东坡又回中和啦!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历尽艰辛困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随遇而安,带来了中原文

化,开馆授徒,敷扬文教,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评论苏东坡的这一段经历,发出了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他与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这段鸿雪因缘(今载酒堂内匾额),对这块土地影响之深,至今人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东坡当年所居住的中和镇一带,大人小孩都熟知东坡故事。这里的人崇尚读书,读书人之间经常诗歌唱和。甚至这里讲的方言称东坡话,尾调颇似四川方言。对苏东坡的情感,体现了海南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六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坚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应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能够看出,天才能够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欢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资料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最终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可是瘾--书也许能够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可是,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七

东坡书院与五公祠一样,是海南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近在咫尺。

这里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字子瞻,号东坡)贬谪海南时居住和讲学的地方。苏东坡因朝庭险恶的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绍圣四年(1097)四月又从广东惠州任所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古时候是流放罪臣的地方,文化落后,蛮荒闭塞,疾病流行。朝庭任命苏东坡为"琼州别驾",是名义上的琼州府官员,但是不允许参与政务,而且不让在府城居住,必须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这时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正所谓风烛残年,万里投荒,景况十分凄凉。他身边只带着次子苏过,先是居住在昌化军使安排的官屋,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时,遣人渡海把苏东坡从官舍中驱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于桃榔林中"。次年,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事成之后,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苏东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党政要人,不远万里来此观光榄胜,感慨万千。1984年,原儋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载酒堂和院内其它设施。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书院两侧还各有一座小园。东园有钦帅泉和钦帅堂;西园有一处再现东坡居儋功绩的陈列馆,馆名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柞题写。陈列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铜像的汉白玉座墩正面镶着"东坡居士"四字,是郭沫若的手迹。铜座周围广植槟榔、桄榔、杨桃、翠竹,青枝绿叶,生气盎然。东坡签屐铜像的创作者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李汉仪。铜像取材于《东坡笠屐图》。据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签和木展,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据说铜像运回书院那天,书院所在中和镇的的父老乡亲就如过节一样兴高 采烈。大家奔走相告:苏东坡又回中和啦!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历尽艰辛困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随遇而安,带来了中原文 化,开馆授徒,敷扬文教,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评论苏东坡的这一段经历,发出了"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他与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这段"鸿雪因缘"(今载酒堂内匾额),对这块土地影响之深,至今人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东坡当年所居住的中和镇一带,大人小孩都熟知东坡故事。这里的人崇尚读书,读书人之间经常诗歌唱和。甚至这里讲的方言称"东坡话",尾调颇似四川方言。对苏东坡的情感,体现了海南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八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明白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可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梦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我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我也是个争议人物,可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可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主题苏东坡院研学心得体会报告九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