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学分析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 数学读物读书心得(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21:46:00 页码:14
数学分析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 数学读物读书心得(5篇)
2023-01-10 21:46:00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数学分析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3.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合理组织练习,强调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四、教时分配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有关数学分析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

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

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

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

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

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关数学分析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认识角》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了解,我抓住积累感性经历。

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四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欣赏角,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这样的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1、从感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画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在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部分是我觉得处理比较得当的地方,学生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 ——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 “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二是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有关数学分析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1弄懂基本概念

先把你以前学过的却不懂的知识,概念,定理再结合课本、笔记复习,直到弄懂为止.

2.弄会基本方法

复习课上,老师会把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会再过一遍,这时候一定认真听(为什么有的同学好像平时没怎么好好学,可是成绩不错呢,就是因为他抓紧了这段时间),当然,既然是“过”一遍,不可能还像刚开始讲课那样详细,因此课后你一定要对老师讲的方法做针对性练习.

3.勤动手

有这么一种观点:数学还用什么复习啊?该会的肯定会,不会的复习也不会。对此种论调一定要辩证看待,即使你平时学的不错。因为,有的题目是你以前会做,但是过这么长时间了,有可能思路忘了;有的题目你有思路,但是具体的一些解题细节不一定很清楚,学考完试说:题都会做,就是做错了,这就是细节没有做好。最好的克服办法就是,无论做没做过,以前是否会作,都当成新题再做一遍,经验之谈,别怕麻烦!

4.高分计划

能做到以上三点,及格是不在话下了,但要要想拿高分,还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才成:

(1)平时有错题纪录本吗?赶紧拿出来看看吧,这是提高分数的办法之一;

(2)有难题总结本吗?赶紧趁着复习阶段拿出来深化,总结一下;

(3)什么?都没有。那就从复习的第一天开始,针对期末考试综合题常出现题型练习吧:每天一道,不多于25分钟。

能做到以上几点,数学优秀应该没问题了,当然你要对自己要求更高,那就靠你平时能力的训练了,毕竟数学考试还是数学能力的体现。

本节课,张教师用“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经过课件这样一段动态的影像资料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并且了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情景中。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我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新课开始,张教师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头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从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研究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2、紧之后张教师刻意安排了从4瓶中找次品这个环节,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瓶中找就要比从3瓶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3、最终安排从5瓶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一样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研究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张教师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那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必须的基础。

在解决9瓶口香糖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必须能找到这个次品的问题时,张教师首先经过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列表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待测物品数量为3的倍数时,仅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它多。之后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终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那里其实有规律可寻。学生经过比较,自悟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案,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本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根据教学资料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本事,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必须的发展。

有关数学分析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道与生活有关的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的题。首先,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这道题,大部分同学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就对我说,袁老师,这道题太容易了,我们学过的。“是啊,我们是学过,不就是连加类型的题嘛,但是你们要从中发现问题,要能够看出今天这节课到底通过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知识……”这时,我让同学们交流想法,老师及时板书,让学生从众多算式中来发现:原来这节课,这一解决问题题是为了让我们用简便运算。

我趁热打铁,布置了几个连加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观察后回答:加法交换律只是二个加数位置的交换,和不变,而结合律中,有时要把后二个加数相加,有时把后二个数相交,有时根据需要还需要先交换位置然后再利用加法结合律相加,我发现在上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探索时,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算法。于是我在教学中强调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分类:在教学中我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尤其对于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归类和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发现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例如:201×87=(200+1)×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54×43+54×56+54=34×(43+56+1)=34×100=3400(乘法分配律添项法)

2.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悟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不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比较区分,可学生还是多次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尤其是对乘法分配律的算理还是不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让学生知道如何一下就能凑整。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多观察数据,用选数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训学生,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简便运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注重生活练习实际,将简算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易于学生接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单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计算中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要善于分析和总结,选择合理、方便、简单的方法更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