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 看思政课的心得体会(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2:44:15 页码:11
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 看思政课的心得体会(七篇)
2023-01-11 02:44:15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我校确立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学校宣传部与教学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了关心和支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重视,不能轻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为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主管副校长、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组成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直接主抓负责,充分体现了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

是完善规范工作机制

学校实施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专题会”制度,定期研究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行学校领导“听课制”,通过学校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建设的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人员及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务处、科技处在教学成果评定、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支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制度,及时了解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的提高。

配置专门工作机构

学校在原社会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独立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选配了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教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担任负责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落实保障专项经费

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培训和教学条件改善方面给予倾斜。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征订各类社科期刊30余种,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验室,并购置思政课教学辅助平台,建设相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强化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师培训考察。

教学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从严选拔、关注成长、优先培养,初步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建设专兼师资队伍

根据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的相关要求,学校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学校从严选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学校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3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了教育部1:350的要求。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组建了一支由熟悉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党务理论工作者构成的15人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来自于学生工作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落实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在职培训培养和实地考察等措施,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研教研水平,改善了师资结构。2013年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师中有7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先后有12人次参加各类培训,6人次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计划;每年选派4名教师参加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选派18名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赴发达地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选派10名专职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的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出版教材10余部、发表教研科研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6项,校级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和2014年度两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和“教学能手”奖,2016年度两名教师荣获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2014年一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候选人。

(三)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为载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

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贴近”目标,学校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选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关注教师职业成长,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师责任感和归属感

学校在教师职务评聘、表彰评优、经济待遇落实等方面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给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比例为59%,高学历教师比例为56%,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1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青年教师成才奖”、3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评校级“模范班主任”、1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4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先进工作者”。

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系,“理论+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初步形成。

(一)规范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学校严格按照“05方案”为本科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门课程,共计16个学分,248学时;开设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实践课程,共计2个学分,36学时。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时数。使用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统编教材,坚持新课培训,集体备课,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全校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每学期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要点要求,采用“专题化”教学,并通过集体备课,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坚持教学内容紧跟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推行形势与政策主题班会,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选用辅导教材,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

为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兰州石化集团、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社区、什川镇华夏奇园中国红色文化基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邓宝珊故居、红西路军事迹展、会宁红军会师楼、哈达埔红军会议旧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的平台。

(三)全面推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的模式。为此“05方案”实施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主要有:提炼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经典案例教学,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咨询式教学,使学生在关怀中备受鼓舞。

学: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科学设计学习专题,采取“小组学习探讨、班级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要做到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做: 突出实践教学,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做到在“教中学、学中做、课内做,课外做,校内做,校外做”,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乐于做事,身体力行,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走出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近几年通过开展以“从我做起,共建文明校园”、“诚信做人”、“mdsk读书会”、“法律援助中心”、“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内外活动,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使学生从践行中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考试方法, 构建了由闭卷(30%)、开卷(30%)、实践(20%)和平时作业成绩(20%)四部分组成的复合式考试体系,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应试”方法,侧重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试,充实考试内容,扩大考核外延,分解考评指标。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改革成果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突出

第一,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也是衡量课程水平高低的标准。我们严格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心和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两个转变”:即把教材转化成教案,把教案转化成教学过程,切实克服教学概念化、单调化、程式化、空洞化的倾向,增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突出“三个环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新”, 以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活”,采取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小品表演”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考试形式突出“实”,就是通过改革考试考核形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确保教育教学实效,达到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的目的。

第四,贯彻“四教”“四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教人、教心、教行”,通过学习,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第五,实现“五个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关注、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掌握教材内容与学习原著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把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讲解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二)改革成果特色鲜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有:

第一,学有所用,针对性强。运用文艺式、操练式教学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小品表演,用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肢体语言形式把深奥、抽象、枯燥的理论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并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品表演的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二,自主学习,创新性强。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听、看、读、思、议、写”等六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马列“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第三,知行合一,实效性强。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新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跟我学”转向“我要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三)改革成果成效显著

本研究成果经过十年的探索影响力较大、辐射面较广,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相关媒体、兄弟院校的好评。

第一,推进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第二,本成果得到省内其他普通高校同行的较高赞誉

我们通过参加省内思政课课程教学研讨会、课程师资培训会等各种机会,广泛宣传、介绍我校通过实施思政课教改项目,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的特色亮点、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特别是我校构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受到省内普通高校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较高评价。

第三,本探索成果受到省教育厅和思政课建设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在2008年省教育厅开展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督查工作中,我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获得教育厅督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2011年4月,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组专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体制完善,安排部署到位,课程设置合理,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有力,实践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008年11月、2015年1月,甘肃电视台文化频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报展示活动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在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8年9月18日下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为组长的调研组来我校调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逐步形成学院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既是思政课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堂,体现了我校思政课改革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结合专业,特色性强;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学以致用,获得感强;效果显著,推广性强的五大特色。十二年来,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突出特色,使思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我们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专题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关怀中备受鼓舞。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十二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魅力思政火了起来。我们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课内实践教学便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虚拟实践教学拓展教育空间,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我们大胆创新的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经过了从艰难起步、艰辛探索到广泛参与、初见成效,如今这一活动形式已常态化。通过这种新颖的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及相关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兄弟院校的观摩学习和高度好评,已成为我省高校独一无二的文理品牌。

第五,对分课堂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以“打造思政金课”为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自2018年6月首次接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组建了由曾令琼教授领衔,多名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分课堂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现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逐步推广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大力推行“对分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并于2019年4月24日上午,在兰州文理学院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公开课第5场直播。此次全国直播是由“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思政课系列直播活动,首批共有五所高校进行了公开课直播,在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第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论证实例,把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加深对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一个方案”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我们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主要是高学历教师特别是有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偏少;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今后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第二,制定科研规划,在国内和省内聘请一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教授,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2年内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获得奖项。

推荐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二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其他各类课程应同样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使命,与思政课程相互协同呼应,共同开拓全面育人的新局面。这就要求高校全体教师应注重非思政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肩负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积极思考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融会贯通,培养新一代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知识充备的社会主义后继者和开拓人。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文中简称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至关重要。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的首要教学宗旨是要培养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话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有为青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高等教育的思政核心,也是全体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明确根本宗旨的基础上,课程思政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已往高校教育往往存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专业课教师专注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德育使命,都蕴含着德育资源。课堂即为德育的讲台,教师就是学生的示范。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授课内容、态度方法都是德育的现实教材。高校教师应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现高尚的师德师风和道德品质,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最后,课程思政还需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社会主义制度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鼓舞学生投身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之中,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将个人的生涯规划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理想抱负和民族的兴衰荣辱结合起来,真正将家国情怀转化为责任使命。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强调:“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凝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来龙去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文字概括,硝烟炮火中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换回了锦绣山河,激流勇进中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用智慧、勇气创造了太平盛世。高校教师应满怀自信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拉近学生与革命历史的距离,加深学生对党的情感,激发学生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政治可靠、信念坚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性和实践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大浪淘沙,披沙拣金而凝结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结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家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张岱年先生总结的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将为青年学生完善道德人格、提升德性修养指明方向。高校教师要结合时代现实,授课实际和学生成人、成长的教育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切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经史子集中的智慧。

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亦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要在专业教育中“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课程本身的教学中心内容,但亦要适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所以,高校教师要注重挖掘每一门课程本身独有的思政资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本身的文化基因、价值范式有效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融入、渗透于课程目标、内容、管理和评价之中,将课程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使知识教育与观念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三、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步骤,如何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厚植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踊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教育课题。教学宗旨是目标,它决定了我们为谁培养人。教学内容是导向,关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学方法则是手段,它决定了我们怎么样培养人,培养质量高低的问题。

(一)親其师。信其道

教育是用一个人的灵魂去唤醒另一个人的灵魂。教师工作内含的“示范性”和学生群体天然的“崇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对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教育引领作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自身即为思政教材。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师的行为举止、品行风貌是最为关键的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中强调教师个人的政治素养、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事实上,教师是培养下一代意识形态、人格品德的核心群体,全体教师都应怀揣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饱含深厚的家国情怀,精进自身的德性修养,严守职业的道德操守。在教学过程中、在育人环节里注重用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引领学生,用自我深切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感召学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贯穿到课程教育、实践生活的方方面面。身正、德高才能让学生亲其师,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真正信其道,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卓有成效。

(二)启心智,促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中是必要的,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居于辅助地位。首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特点在于价值认同大于知识记忆,所以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主观态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果。其次,不同于知识教育短时间内可评价、可量化的集中考核方式,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需要长期生活观察与重大事件考验相结合才可检验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活动本身无法及时、准确反馈教育成效,再加上思想政治观念对一个人行为的重要导向作用,学生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真诚接纳课程思政,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尤为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着重启发学生生成正向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带领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将外在的被动教育转化为内在的德性促动,真正起到启蒙思想、感动心灵、修身成德的教育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必须要牢记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牢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舵盘。

(三)本实践,求生动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强调,高校思政教师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拓宽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在理想信念上引领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启发学生,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从而促进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感性教育。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记忆、思维、想象、推理等理性认知方式予以成就,但感性教育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情绪。感性教育最好的方式即为理论联系实践,情感带动观念。一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理想信念单纯靠说教无法真正产生理想效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体现实的社会地位、物质条件、生活方式和现实经历共同促成了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生动的故事、真实的事件、鲜活的人物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主客体之间的真诚互动中,自然而然产生感性认识,并将这种感性认识升华到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层面,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制度的深根固柢。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始终牢记自己的教育使命,努力探索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致力于学生成人成才,为我们的党和人民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荐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我校确立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学校宣传部与教学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了关心和支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重视,不能轻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为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主管副校长、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组成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直接主抓负责,充分体现了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

是完善规范工作机制

学校实施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专题会”制度,定期研究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行学校领导“听课制”,通过学校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建设的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人员及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务处、科技处在教学成果评定、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支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制度,及时了解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的提高。

配置专门工作机构

学校在原社会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独立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选配了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教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担任负责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落实保障专项经费

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培训和教学条件改善方面给予倾斜。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征订各类社科期刊30余种,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验室,并购置思政课教学辅助平台,建设相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强化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师培训考察。

教学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从严选拔、关注成长、优先培养,初步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建设专兼师资队伍

根据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的相关要求,学校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学校从严选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学校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3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了教育部1:350的要求。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组建了一支由熟悉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党务理论工作者构成的15人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来自于学生工作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落实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在职培训培养和实地考察等措施,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研教研水平,改善了师资结构。2013年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师中有7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先后有12人次参加各类培训,6人次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计划;每年选派4名教师参加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选派18名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赴发达地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选派10名专职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的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出版教材10余部、发表教研科研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6项,校级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和2014年度两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和“教学能手”奖,2016年度两名教师荣获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2014年一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候选人。

(三)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为载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

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贴近”目标,学校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选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关注教师职业成长,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师责任感和归属感

学校在教师职务评聘、表彰评优、经济待遇落实等方面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给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比例为59%,高学历教师比例为56%,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1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青年教师成才奖”、3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评校级“模范班主任”、1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4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先进工作者”。

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系,“理论+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初步形成。

(一)规范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学校严格按照“05方案”为本科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门课程,共计16个学分,248学时;开设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实践课程,共计2个学分,36学时。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时数。使用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统编教材,坚持新课培训,集体备课,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全校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每学期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要点要求,采用“专题化”教学,并通过集体备课,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坚持教学内容紧跟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推行形势与政策主题班会,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选用辅导教材,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

为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兰州石化集团、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社区、什川镇华夏奇园中国红色文化基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邓宝珊故居、红西路军事迹展、会宁红军会师楼、哈达埔红军会议旧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的平台。

(三)全面推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的模式。为此“05方案”实施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主要有:提炼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经典案例教学,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咨询式教学,使学生在关怀中备受鼓舞。

学: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科学设计学习专题,采取“小组学习探讨、班级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要做到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做: 突出实践教学,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做到在“教中学、学中做、课内做,课外做,校内做,校外做”,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乐于做事,身体力行,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走出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近几年通过开展以“从我做起,共建文明校园”、“诚信做人”、“mdsk读书会”、“法律援助中心”、“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内外活动,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使学生从践行中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考试方法, 构建了由闭卷(30%)、开卷(30%)、实践(20%)和平时作业成绩(20%)四部分组成的复合式考试体系,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应试”方法,侧重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试,充实考试内容,扩大考核外延,分解考评指标。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改革成果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突出

第一,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也是衡量课程水平高低的标准。我们严格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心和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两个转变”:即把教材转化成教案,把教案转化成教学过程,切实克服教学概念化、单调化、程式化、空洞化的倾向,增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突出“三个环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新”, 以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活”,采取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小品表演”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考试形式突出“实”,就是通过改革考试考核形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确保教育教学实效,达到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的目的。

第四,贯彻“四教”“四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教人、教心、教行”,通过学习,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第五,实现“五个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关注、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掌握教材内容与学习原著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把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讲解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二)改革成果特色鲜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有:

第一,学有所用,针对性强。运用文艺式、操练式教学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小品表演,用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肢体语言形式把深奥、抽象、枯燥的理论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并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品表演的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二,自主学习,创新性强。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听、看、读、思、议、写”等六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马列“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第三,知行合一,实效性强。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新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跟我学”转向“我要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三)改革成果成效显著

本研究成果经过十年的探索影响力较大、辐射面较广,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相关媒体、兄弟院校的好评。

第一,推进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第二,本成果得到省内其他普通高校同行的较高赞誉

我们通过参加省内思政课课程教学研讨会、课程师资培训会等各种机会,广泛宣传、介绍我校通过实施思政课教改项目,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的特色亮点、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特别是我校构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受到省内普通高校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较高评价。

第三,本探索成果受到省教育厅和思政课建设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在2008年省教育厅开展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督查工作中,我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获得教育厅督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2011年4月,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组专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体制完善,安排部署到位,课程设置合理,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有力,实践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008年11月、2015年1月,甘肃电视台文化频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报展示活动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在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8年9月18日下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为组长的调研组来我校调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逐步形成学院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既是思政课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堂,体现了我校思政课改革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结合专业,特色性强;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学以致用,获得感强;效果显著,推广性强的五大特色。十二年来,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突出特色,使思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我们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专题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关怀中备受鼓舞。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十二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魅力思政火了起来。我们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课内实践教学便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虚拟实践教学拓展教育空间,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我们大胆创新的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经过了从艰难起步、艰辛探索到广泛参与、初见成效,如今这一活动形式已常态化。通过这种新颖的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及相关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兄弟院校的观摩学习和高度好评,已成为我省高校独一无二的文理品牌。

第五,对分课堂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以“打造思政金课”为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自2018年6月首次接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组建了由曾令琼教授领衔,多名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分课堂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现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逐步推广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大力推行“对分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并于2019年4月24日上午,在兰州文理学院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公开课第5场直播。此次全国直播是由“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思政课系列直播活动,首批共有五所高校进行了公开课直播,在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第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论证实例,把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加深对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一个方案”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我们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主要是高学历教师特别是有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偏少;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今后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第二,制定科研规划,在国内和省内聘请一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教授,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2年内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获得奖项。

推荐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我校确立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学校宣传部与教学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了关心和支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重视,不能轻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为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主管副校长、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组成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直接主抓负责,充分体现了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

是完善规范工作机制

学校实施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专题会”制度,定期研究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行学校领导“听课制”,通过学校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建设的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人员及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务处、科技处在教学成果评定、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支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制度,及时了解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的提高。

配置专门工作机构

学校在原社会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独立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选配了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教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担任负责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落实保障专项经费

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培训和教学条件改善方面给予倾斜。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征订各类社科期刊30余种,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验室,并购置思政课教学辅助平台,建设相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强化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师培训考察。

教学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从严选拔、关注成长、优先培养,初步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建设专兼师资队伍

根据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的相关要求,学校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学校从严选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学校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3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了教育部1:350的要求。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组建了一支由熟悉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党务理论工作者构成的15人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来自于学生工作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落实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在职培训培养和实地考察等措施,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研教研水平,改善了师资结构。2013年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师中有7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先后有12人次参加各类培训,6人次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计划;每年选派4名教师参加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选派18名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赴发达地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选派10名专职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的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出版教材10余部、发表教研科研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6项,校级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和2014年度两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和“教学能手”奖,2016年度两名教师荣获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2014年一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候选人。

(三)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为载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

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贴近”目标,学校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选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关注教师职业成长,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师责任感和归属感

学校在教师职务评聘、表彰评优、经济待遇落实等方面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给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比例为59%,高学历教师比例为56%,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1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青年教师成才奖”、3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评校级“模范班主任”、1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4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先进工作者”。

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系,“理论+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初步形成。

(一)规范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学校严格按照“05方案”为本科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门课程,共计16个学分,248学时;开设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实践课程,共计2个学分,36学时。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时数。使用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统编教材,坚持新课培训,集体备课,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全校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每学期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要点要求,采用“专题化”教学,并通过集体备课,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坚持教学内容紧跟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推行形势与政策主题班会,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选用辅导教材,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

为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兰州石化集团、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社区、什川镇华夏奇园中国红色文化基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邓宝珊故居、红西路军事迹展、会宁红军会师楼、哈达埔红军会议旧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的平台。

(三)全面推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的模式。为此“05方案”实施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主要有:提炼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经典案例教学,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咨询式教学,使学生在关怀中备受鼓舞。

学: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科学设计学习专题,采取“小组学习探讨、班级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要做到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做: 突出实践教学,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做到在“教中学、学中做、课内做,课外做,校内做,校外做”,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乐于做事,身体力行,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走出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近几年通过开展以“从我做起,共建文明校园”、“诚信做人”、“mdsk读书会”、“法律援助中心”、“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内外活动,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使学生从践行中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考试方法, 构建了由闭卷(30%)、开卷(30%)、实践(20%)和平时作业成绩(20%)四部分组成的复合式考试体系,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应试”方法,侧重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试,充实考试内容,扩大考核外延,分解考评指标。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改革成果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突出

第一,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也是衡量课程水平高低的标准。我们严格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心和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两个转变”:即把教材转化成教案,把教案转化成教学过程,切实克服教学概念化、单调化、程式化、空洞化的倾向,增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突出“三个环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新”, 以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活”,采取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小品表演”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考试形式突出“实”,就是通过改革考试考核形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确保教育教学实效,达到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的目的。

第四,贯彻“四教”“四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教人、教心、教行”,通过学习,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第五,实现“五个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关注、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掌握教材内容与学习原著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把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讲解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二)改革成果特色鲜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有:

第一,学有所用,针对性强。运用文艺式、操练式教学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小品表演,用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肢体语言形式把深奥、抽象、枯燥的理论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并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品表演的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二,自主学习,创新性强。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听、看、读、思、议、写”等六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马列“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第三,知行合一,实效性强。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新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跟我学”转向“我要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三)改革成果成效显著

本研究成果经过十年的探索影响力较大、辐射面较广,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相关媒体、兄弟院校的好评。

第一,推进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第二,本成果得到省内其他普通高校同行的较高赞誉

我们通过参加省内思政课课程教学研讨会、课程师资培训会等各种机会,广泛宣传、介绍我校通过实施思政课教改项目,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的特色亮点、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特别是我校构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受到省内普通高校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较高评价。

第三,本探索成果受到省教育厅和思政课建设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在2008年省教育厅开展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督查工作中,我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获得教育厅督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2011年4月,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组专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体制完善,安排部署到位,课程设置合理,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有力,实践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008年11月、2015年1月,甘肃电视台文化频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报展示活动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在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8年9月18日下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为组长的调研组来我校调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逐步形成学院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既是思政课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堂,体现了我校思政课改革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结合专业,特色性强;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学以致用,获得感强;效果显著,推广性强的五大特色。十二年来,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突出特色,使思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我们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专题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关怀中备受鼓舞。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十二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魅力思政火了起来。我们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课内实践教学便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虚拟实践教学拓展教育空间,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我们大胆创新的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经过了从艰难起步、艰辛探索到广泛参与、初见成效,如今这一活动形式已常态化。通过这种新颖的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及相关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兄弟院校的观摩学习和高度好评,已成为我省高校独一无二的文理品牌。

第五,对分课堂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以“打造思政金课”为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自2018年6月首次接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组建了由曾令琼教授领衔,多名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分课堂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现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逐步推广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大力推行“对分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并于2019年4月24日上午,在兰州文理学院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公开课第5场直播。此次全国直播是由“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思政课系列直播活动,首批共有五所高校进行了公开课直播,在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第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论证实例,把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加深对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一个方案”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我们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主要是高学历教师特别是有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偏少;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今后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第二,制定科研规划,在国内和省内聘请一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教授,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2年内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获得奖项。

推荐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五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 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1.进一步认真分析研究我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难和制约因素,创新思路,细化举措,优化师资配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拓宽集团校和教研联盟教学教研活动,邀请校外名师、“五老人员”等进校开展专题讲座,积极外派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专业培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锻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使我校思政课师资力量走在前列;

2.加大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强化名师培养,开展名师示范课、优质课展示,优化同课异构活动,发挥好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合力打造我校思政“金课”,促进我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走在前列;

3.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好思政课骨干教师“一师一优课”、讲课大赛、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通过主题教研、观评课活动,提升教师基本功,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真正做到“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校级骨干,五年成为县级骨干”,使我校青年教师成长工作走在前列;

4.拓展思政课堂,一月一主题,一次一个年级,由学校思政课教师和行政领导进行专题讲座,推动思政工作走进学生,扩大思政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推荐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六

12月29日下午,学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情况。在家校领导李恭进、刘潜、曾泽鑫、陈亮、黄瑞忠、叶军明、肖树辉、张小康等出席会议。党委书记李恭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2020年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开创了新局面,为培育德技双馨良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围绕思政教育特色、思政工作格局和思政教育路子等方面归纳了我校思政工作成效,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就下一步工作打算提出了建议。

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廖志平就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作了汇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新华汇报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主要情况,梳理了经验启示,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校党委书记李恭进听取汇报后作了讲话。李恭进指出,2020年,在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李恭进要求,要以五项工程建设为抓手,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得更加扎实。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同时建立起统战、宣传、纪委信息员队伍,强化责任担当,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二是要牢牢把握课堂教育主阵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对思政自编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进行全面审查,做到全面汇总无遗漏、信息准确无误差。三是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实现阵地育人功效。

李恭进强调,要以传承红医精神为基本内涵,把红医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融入育人全过程,让思政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并结合抗疫和师德师风建设,将思想政治贯穿在教育与生活中,赋予时代特色,形成良好的赣医风尚。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抓手、有载体,真正落细落小到实处,使思想教育工作成效更加显著。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学校召开会议,专题听取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会人员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奋力谱写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两办、党群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下属党委(党总支)书记参加会议。

推荐对思政课心得体会的评论简短七

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高校党委主动积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思政课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在高校党委。高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靠前指挥、抓好关键、强化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刻认识高校党委抓好思政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高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办好思政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为师生信仰筑堤坝、点明灯,只有把思政课建设始终摆在关键位置,始终作为重大使命,才能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扎实地落实到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要求。可以说,我国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上。而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肩负办学治校责任的重要体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好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在思政课建设领域,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而建立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制,是在加强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

全面落实高校党委抓好思政课建设的重点任务

抓机构,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一是抓规范。高校党委要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二是抓示范。要将马院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成就扩大引领力。三是抓协同。要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

抓学科,把“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成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思政课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支撑思政课教学,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抓教学,把“马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亲和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掌握其中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能贴近、对象化、接地气。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感染力。

抓队伍,把“马队伍”作为重点师资进行建设。党委管干部,管队伍,院系领导班子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要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引导教师在理论研修、社会实践中形成扎实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突出的理论教育的能力;要引导教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努力形成高校党委思政课建设的工作合力

强化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指导,对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协调;要强化校长的政治责任,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教学行政工作,要把思政课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经常到马院调研,带头上思政课;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结合自己的分管领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学院和系要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对思政课予以积极的具体支持。

明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党政同责。学校党委与行政班子对思政课建设都负有领导责任,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共同担当、共同负责。二是一岗双责。学校党委、行政班子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学科必须管思政课学科建设、管教学必须管思政课教学创新、管财务必须管思政课建设经费保障、管人事必须管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原则,以同等注意力和责任心履行思政课建设职责。三是齐抓共管。学校相关党政部门、教学院系和“马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保障协调体系。四是责任追究。建立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对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干部要提拔任用;落实责任不力的,应及时调岗。

构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门院系支持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组织专家进行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学校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由省委教育工委对校党委履行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由校党委对马院党组织履行思政课建设具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针对部分学校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破解思政课建设的各种难题。二是着眼于推进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需要,抓紧相关制度的修订和起草,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案例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三是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当前,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