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10:09 页码:9
2023年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优质15篇)
2023-11-18 14:10:09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方法与策略。写心得体会时,我们需要注重逻辑和条理,确保观点清晰明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我们可以从这些范文中看到不同人的不同思考方式和方法,也可以在写作中汲取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和经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有所收获。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一

82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团结奋进,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弘扬长征精神。

心得体会。

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82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团结奋进。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风险和挑战。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定力。从一定意义上讲,长征精神蕴含的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就是强大的战略定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给“中国自信”和“中国定力”带来了极大考验。多次强调“大国政贵有恒”,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保持战略定力的智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特别是在深化改革问题上,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目标,都不能变换我们的根本基石,绝不能在根本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保底实力。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锻造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我国是一个大国,向世界舞台中心挺进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国际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和发展利益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跃升期,强大军事实力是突破国家崛起“安全困境”的保底手段、核心支撑。军事力量能不能成为保底手段,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我们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贯彻“五个更加注重”战略指导,在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备战打赢、军民融合等互为一体的强军战略布局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打造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合力。长征中,党中央和红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始终重视掌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注重把握大局、统筹全局,在最大限度发展壮大革命力量的同时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前,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我们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创新伟力。长征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自主创新精神的典范。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获得持续的发展新动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思想理论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制度文明成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贏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练了人民军队,长征成就了人民军队,长征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长征是人民军队的光荣,光荣的人民军队必须永远继承红军长征的伟韦大精神和优良作风。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要紧紧扭住政治建军不放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永远做红军的传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努力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要紧紧扭住改革强军不放松,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不放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实现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紧紧扭住备战打仗不放松,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要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求性安全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全军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二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弘扬长征精神,你们的。

心得体会。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长征。

诗词。

艺术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毛泽东在长征时期一共创作了六首诗词,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毛泽东本人所经历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长征时期血雨腥风,红军处境艰险,毛泽东也是九死一生。然而,这恰恰刺激了毛泽东的创作欲望。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

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作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这里主要是从共性方面去梳理它们的主要内容,从中感悟波澜壮阔的长征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

20xx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畅谈实现中国梦。他用《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后的凤凰涅槃,是中国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沉重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辉煌篇章。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诗词作品像纪实文学、像电影或电视连续剧那样全景式地呈现长征的整个过程或者各种细节。

毛泽东以真实的感受、开阔的视野、浪漫的情怀、深厚的功力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长征诗篇。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和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胜千里雪,翻越六盘山,“切尾巴”战斗,等等。

毛泽东的这些诗词的确是英勇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的高度浓缩,为我们深入解读长征和长征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

踏遍青山人未老。

毛泽东来自山区,与山有不解之缘。他有不少作品以山为题,写山的诗句则更是不胜枚举。长征诗词中,毛泽东描绘最多的也是山,比如娄山关、五岭、乌蒙山、岷山、昆仑山、六盘山等。

毛泽东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最典型的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他把山写得瑰伟雄奇,绚丽璀璨,流动回旋。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用夸张手法突出山的高度,反衬红军飞越高山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山是客观的,是审美的对象,更是征服的对象。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化静为动,强调山的宏大。他把群山比作汹涌澎湃的巨浪和奔腾厮杀的战马,宛如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在这里,山是主观的,是主体的形象,是审美的联想。

《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把天捅破了而自身完好无损,天塌下来有山顶着。山,无私无畏、无坚不摧,真可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顶天立地,勇于担当,俨然就是救国救民的红军队伍的化身。在这里,山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红旗这个意象。比如,“旗号镰刀斧头”“红旗跃过汀江”。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既代表红军,代表红色政权,又代表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南征北战,红旗就是他的生命。

而毛泽东又常常把山与红旗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不周山下红旗乱”“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等等。

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为了追求知识走出韶山,为了思索救国救民真理而登临岳麓山,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引兵井冈山。毛泽东的人生道路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成功之路是在山里寻求到并延伸出来的。

长征时期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也有山加红旗的这个意象,“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中国革命的红旗,从井冈山一路打到中央苏区,又打到六盘山上,不但没有倒,反而更加鲜艳夺目。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昭示着万里长征的革命性质,也是红军战士革命意志的艺术再现。

坚定执着诗言志。

“诗言志”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他的创作指南。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毛泽东一生的奋斗足迹,也形象地寄寓了他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境界。

长征所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彻底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一个是迅速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有两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长征的这两个目的。

第一句是《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本意是指凶神恶煞。毛泽东1958年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中,对苍龙的具体含义专门进行了说明:“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很显然,抵抗蒋介石是万里长征的当务之急。不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红军自身难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实现伟大理想的具体行动,直接抒发了英勇红军一定要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

第二句是《念奴娇·昆仑》中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昆仑山常年积雪。夏天冰雪溶化,会导致水灾,危害中国。于是毛泽东决心倚天抽剑把它劈为三段。然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还东国”原作“留中国”,1958年,毛泽东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侵略中国,而毛泽东在分配昆仑山时却还能想到要照顾日本人民,这是何等的博大胸襟!“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但是,只要还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这一理想就不可能实现。

《念奴娇·昆仑》的寓意十分深刻。毛泽东想改造昆仑山,其实质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1958年,他在解释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时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这首词的主旨广阔而且重大,堪称旷世罕见,塑造了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胸怀全人类、比昆仑山更加伟岸的光辉形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6年,毛泽东接受埃德加·斯诺的访谈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遭到全中国白军半数的追击——红军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障碍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攻坚克难是长征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西风烈”“离天三尺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六盘山上高峰”“山高路远坑深”等就是具体体现。长征路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一个个鬼门关,都是对红军的严峻考验。

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他傲视万物,藐视一切艰难险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别以为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英勇红军一越而过。“五岭逶迤腾细浪”,横亘于南方数省之间的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毛泽东看来只不过是小溪流中翻滚的几朵浪花,简直是不足挂齿。

“乌蒙磅礴走泥丸”,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乌蒙山,毛泽东也根本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充其量也就是在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团而已,实在微不足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到达六盘山,吃尽了苦头,可毛泽东屈指一算也只有二万里行程,实在很不过瘾,感觉意犹未尽。

英雄群像真伟岸。

古往今来,以诗歌形式记载英雄业绩、表现英雄行为、歌颂英雄品质、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这些作品往往侧重表达个人之志,抒发个人情怀,所讴歌的对象要么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英雄人物,要么是由个体英雄形象组成的集合。而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内容不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或征战史,所塑造的形象也绝不是他本人的自画像。他不是着眼于描述个体英雄形象,而是致力于塑造红军英雄的群体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昂扬的战斗意志,刚毅的英雄性格。这一英雄形象顶天立地、光辉灿烂,具有排山倒海的无穷力量。

除《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专门颂扬彭大将军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没有具体所指。长征诗词所描写的任何军事行动,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红军的统一行动。

毛泽东不少诗句中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就是作者本人。但在长征诗词的“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当中,“我”就不光是作者本人了,既是自我,也是我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作者,也是红军。

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诗句中,已经看不到“我”这个字了。表面上“我”已然淡出,可明明又身处其中,只是不再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小我”已经完全被红军队伍的“大我”所涵盖所替代,已经进入“无我”的境界。

毛泽东经历了从“小我”走向“大我”,然后走向“忘我”,最后变成“无我”的过程。“诗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被毛泽东升华为“小我”与“大我”,“有我”与“无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加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巩固和发展,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三

字号:摘要:“在漫长的长征路上,红军吃尽了万般苦。将士靠什么支撑下去?简单地说是理想,是信仰。”贺晓明对记者说,“我爸爸拿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来说。他说,我参加革命以前,荣华富贵全有了,我都不要了,为什么?就是要一个穷人的天下,为了全国老百姓不再受苦,我们红军就是要把所有的苦都吃光。”

“对党忠诚,对敌斗争坚决,联系群众。”这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在旧军队中官至军长;他在南昌起义中担任总指挥,是人民军队创始人之一;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元帅军衔,为共和国体育事业呕心沥血……他,就是贺龙。

1935年11月,时年39岁的贺龙率部长征,历时11个月,于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出发时1.7万人的队伍至会师时仍有1万多人,是三大主力红军中损失最少的部队。毛泽东曾称赞道:“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近日,在人民网“长征后来人”节目录制现场,贺龙之女贺晓明讲述了父亲的长征故事。

长征路上没有特殊照顾,官兵一致。

“在漫长的长征路上,红军吃尽了万般苦。将士靠什么支撑下去?简单地说是理想,是信仰。”贺晓明对记者说,“我爸爸拿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来说。他说,我参加革命以前,荣华富贵全有了,我都不要了,为什么?就是要一个穷人的天下,为了全国老百姓不再受苦,我们红军就是要把所有的苦都吃光。”

苦,不能只让红军士兵吃。贺晓明认为,高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非常要紧。“我爸爸作出了很多榜样。他说,我和战士们是一样的。”

草地里的野草可能有毒不能乱吃,红军里的党员干部成立试吃小组,贺龙是成员之一;贺龙有匹战马,但他经常走路,把马让给伤病员、小战士们骑……“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必须要体现,这种带头作用是彻底到家了。他们嘴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个同志党性强不强,他们很强调‘党性’这两个字。”贺晓明说。

除了带头吃苦,还要带头克服困难。“关于草地,父亲讲过两件事。一是钓鱼,父亲说,我这鱼竿可救活了不少人!草地里粮食不够,父亲杀了自己的枣红马。”贺龙发现一汪水坑里有鱼游动,于是把红军小军械所的工匠请来做鱼钩,红军将士能钓鱼充饥;他决定杀一批马以解决粮食困难,不顾部下反复劝说让人先杀他的马。他深爱自己的战马,这匹马多次救过他的命,也帮助过很多伤病员渡过难关。

“父亲基本都不说长征中的苦累。”贺晓明告诉记者。贺龙曾说,在山里长大的人就像大山,决不诉苦。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四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革命事业的重要法宝。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参加了一系列的长征精神纪念活动,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

在革命历史陈列馆内,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更亲身感受到了当年革命者的那份坚定和不屈。看到被毁坏的红军队伍照片,我从中看到的是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真正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艰辛和卓绝的历史功绩。

第三段:参加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我更了解了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为人民奋斗的职责。在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从中领悟到了如何将长征精神贯彻到我们的现代事业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段:听取长征精神讲座。

在长征精神讲座中,我听到了大量的长征历史和人物事迹,更加深入了解了长征精神的真正内涵。他们的战争经历,他们的信仰和精神,以及他们的牺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向世人证明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

第五段:总结。

长征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力量源泉。我们要深刻地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富有创新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五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长征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长征精神纪念活动。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力量与价值,收获了许多感悟与体会。

第二段:历史回顾。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转移。中央红军的长征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超越了自然和人力的极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的革命精神和卓越才智。长征形成了独特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人们追求卓越、顽强奋斗的重要力量。

第三段:活动的内容。

为了向长征精神致敬,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听取讲座、观看电影、集体合唱红军长征之歌等。这些活动都紧密围绕着长征主题,以多种形式向人们展现了长征精神的力量和价值。

第四段:体会与感悟。

参加这次纪念活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长征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长征精神教给我们,只要我们不放弃,不屈服,不断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第五段:总结。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长征精神纪念活动,我深深地被这种精神所感染,让我意识到,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执着不断,就能够化解万难、开创未来。长征精神是一种永不停息、顽强不息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品质,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传承发扬。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实现个人梦想和民族复兴。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六

他们,战无不胜;他们,毫不畏惧。把生命的滴滴鲜血点缀在伟大的祖国母亲身上;他们,永远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他们,战胜了叫做“纸老虎”的困难。 他们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真正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人乐章。当前,我们正处在由大向强迈进的关键时期,着眼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勠力同心、勇往直前。

大力弘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个激荡时代的口号,深刻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侵犯中国东北边境领空,大举向中朝边境进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威胁中国安全。“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团结一致迎战“野心狼”。在朝鲜前线,志愿军将士们对祖国的爱炽烈又执着,三八线上的地下长城中,战士们用“东西长安街”给通道命名,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上甘岭的战斗里,“五圣山后连北京”成为指战员坚守每一条坑道、每一条战壕的鼓舞力量;……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形,凝聚起克敌制胜的磅礴力量,奏响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精彩乐章。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爱国热情之所以得到极大激发,正是因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着美好未来迈进的国家。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牢牢把握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七

长征,是一部史诗,把惊涛骇浪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使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跋涉,历时一年的风风雨雨,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封锁围堵,突破乌江、勇夺泸定桥、穿过草地、翻过雪山,克服千难万险,终于顺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回顾漫漫征程,展望红色前景,毛主席欣然挥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巍迤腾细浪,乌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体现了胜利人民的欢呼,是自豪者的歌唱。

长征,伟大的长征,举世瞩目的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人类有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以世界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既要回顾昨天的历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蓝图。我们要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回顾昨天,我们为中国工农红军而骄傲。700多日日夜夜,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时不刻地折磨着红军战士,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军阀的围追堵截,无时不刻的考验着红军战士的坚强斗志。然而,伟大的红军战士前仆后继,不畏牺牲战胜了一切。瞧!那冰冷空荡的是三个铁索被勇士们踩在了脚下,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被他们征服,那廖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跨过去了。翻过了18座大山,渡过了24条湍急的江河,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国民党军的包围,顺利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挥师北上,会师延安。这伟大的胜利,怎不让我心怀崇敬,由衷的发出长久神奇的感叹!

长征,它将是一个钢铁般的意志,一股夺取胜利的勇气和一股巨人般的力量存留在了人类史册。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进,向着理想勇敢奋斗。没有哪一个词语能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长征的故事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被记忆的浪涛冲淡,长征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凭着长征精神,我们老一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凭着长征精神,我们的新一代研制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上了天,宇宙飞船在太空中翱翔,克服了种。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闪闪发光。

展望未来,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熠熠地屹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我们中国人民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长征给我们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乃至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创造辉煌!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历史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

让长征精神一代一代永远传承下去,让长征精神化为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神州大地,千古流芳!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八

也怪不得如今的年轻人。毕竟,那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岁月,和现实生活相距太远,引不起他们足够的关注也可以理解。但问题背后的隐忧是,先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如果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不到有效的继承,那我们面临的将是精神上的断层。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牢记历史,我们才能找到我们的传承,明确我们的奋斗方向。所以说,追忆和纪念那段历史是我们需要做的重要事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唤起人们对先辈丰功伟绩的记忆,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让人们重温我们的过去,记住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从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唱响主旋律。

追忆和纪念固然重要,但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追忆和纪念是为了不忘却,是为了发扬光大,但能否真正让历史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头脑中扎根,能否把这种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真正注入人们的思想意识,转化为一种作用于人们行动的精神营养,则是需要我们长期努力的事情。原因就在于,随着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上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意识淡化、价值取向多元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现实。作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无疑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但要真正让它发扬光大、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则需要努力改变我们的“精神土壤”,通过长期不懈的、切实有效的努力,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追求崇高的价值取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传统,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撑。一个牢记光荣传统、推崇伟大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正如胡_锦~涛同志最近所指出的:“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在红军长征胜利x周年这个时刻,我们需要追忆历史,需要隆重纪念,但更重要的是永远铭记,把这段历史、这种精神真正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转化为振兴祖国、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九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锤炼人性、培育勇气、鼓舞民心的伟大精神。为了弘扬长征精神,近日本人参加了一系列的关于长征纪念活动,深刻体会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价值和深厚影响,收获颇丰,愿与大家分享我的生动感悟。

第二段:感悟一。

通过参加“走进瑞金、重温长征”主题活动,我深切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更加确立了自己坚强不屈的毅力。长征时期,红军除了要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还要绕过重重关卡,一路艰险险些失去了转移的群众。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忠诚的信仰,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中磨练出“不怕远方,只因为你在”、“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的精神。正是这样的信念和毅力,才让红军完成了无数难于想象的任务,永载史册。

第三段:感悟二。

在参加拍摄长征题材短视频的活动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短视频拍摄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感受到红军对于中国革命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在漫长而艰苦的长征途中,发扬了毛泽东等伟大领袖的战略智慧和非凡的军事才能。通过红军的奋斗和抗争,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实现了人民对于新生活的向往。

第四段:感悟三。

参加“缅怀长征、弘扬民族精神”主题讲座,在聆听专家学者的解读中,我对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在长征中,红军面临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险境,但他们始终坚持毛泽东路线,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军民一致的政治方针,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最终,红军在长征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吸取了丰富的战略经验,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

第五段:结尾。

通过这次长征精神的纪念活动,我不仅了解了中国革命历史和长征的题材,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到了长征精神的不竭生命力和重大价值。只有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现实挑战中,我们才能够激发出自己的深度潜力,提高个人和集体的质量和能力,发挥未来中华民族的更大优势和潜力。最后,我发出了自己的心声:让我们永怀长征精神,奋发图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超越,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十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从十月二十五日以来已经连续得到重要胜利。这些胜利,不但已经开始转变了朝鲜的军事形势,而且已经开始挫折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猖狂的凶焰。美英等国反动统治者,在中朝两国人民的联合打击下,已经开始感觉到对于亚洲人民的侵略战争前途茫茫,感觉到他们原来的侵占全朝鲜并将战争火焰引向中国的如意算盘的错误,而表现惊慌和忧虑。

帝国主义者原来以为,他们可以在朝鲜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他们原来以为,中国人民将被帝国主义的进攻所吓倒,因而将坐视自己的紧邻朝鲜遭受侵略,将忍令自己的国土遭受威胁、轰炸和直接的侵略。这就是帝国主义者为什么不但不尊重中国人民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反而命令侵略军向三八线以北,向中国东北的边境疯狂前进的原故。但是侵略者们现在知道他们是跑得太远了。被打击得稍为清醒了一些的侵略者们屈指一算,开始忧虑他们的区区几十万军队究竟不足以征服全朝鲜的三千万人民,尤其不足以和四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相对抗。尽管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还远没有放弃自己的侵略计划而决心接受公正的和平解决,但是最后失败的阴影却在一步一步向他们挨近了。

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在朝鲜的英勇奋斗,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坚决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的伟大意志。中国人民得到今天的解放,是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无数志士仁人向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奋死决战,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已经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的可恨的黑暗统治,但是我们绝对没有忘记,无论是蒋介石匪帮,或者是帝国主义本身,都不会甘心于失败,都在处心积虑地计划着卷土重来,把中国人民重新抛入血腥的人间地狱。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在日本,在我国的台湾,在菲律宾,在越南,在整个的东南亚所伸出的长矛之尖,不但是针对着当地的人民,而且是针对着我国大陆的,对于这一切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美国侵略者所布置的朝鲜内战的爆发,以及美国政府所立即随之宣布的对于朝鲜的侵略,对于台湾的夺取,对于越南菲律宾的干涉,使我国的环境顿然紧张起来了。我国人民和我国政府对于朝鲜形势和台湾主权问题再三发表了严重的声明和抗议。但是无法无天的帝国主义者是不讲道理的,他们把我国仅仅发出声明和抗议看作是怯弱可欺的表示,因而加紧了他们对于我国独立安全的危害和压迫。我国爱国同胞忍无可忍,毅然决然地组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击退了已经逼近鸭绿江的疯狂的侵略军。只在这时,帝国主义者原定的狂妄的计划才被打破了,我国人民保卫胜利果实的神圣决心才被认识了。因此,中国人民志愿部队的斗争,乃是关系我国民族根本利益的生死斗争,乃是四万七千五百万同胞伟大爱国意志的集中表现,我全国同胞如此热烈拥护志愿部队,全国热血青年纷纷立誓要求参加志愿部队,完全不是偶然的。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x年前,一群革命战士不惧千辛万苦,带着民族的希望翻过雪山,越过草地,以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换来革命的胜利。这漫漫的长征之行是中国红军创造出来的神话,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艰苦、不屈不饶的精神!这段历史将永远铭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

如今我们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x年烟雨同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弹指一挥间,历史在废墟中蜿蜒。立于赣江河畔,风清如水,秋明如镜,心乱如麻:两万五千里,这究竟是怎样的血肉长城?就像一位饱受沧桑的耄耋老者,凡尘不染心境,俗物不萦胸怀,经历了短暂的惊艳,而后是长久的沉寂。可是,在华夏这个海纳百川的版图上,浮云总难遮望眼,黄沙吹进始现金,没有浮尘的一时骚扰,怎能衬托出那墙壁的历久弥坚!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二

长征已从中国大地上走过了80载。那是一段经典的血火历程,那是一条绵长的矿脉,那是一面鲜红的旗帜。80年来,一次次回望长征,让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近读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英勇向前的红军战士们述说的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我仿佛听见红军将士们由远而近的铿锵脚步声……震撼了我的灵魂,给我带来了清醒,带来了勇气,带来了对未来的启迪,让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有人曾问:长征时彰显出的军民鱼水情有多深?

“于都河畔送红军,长忆军民鱼水情”。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会议部署“铁桶计划”,确定以瑞金为最终目标,形成以瑞金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包围圈,一举歼灭中央红军。“铁桶计划”很快被党中央获知。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央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江西于都梓山乡的山峰坝,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鱼翁埠等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征程。长征出发时,国民党的军队已逼近于都。当时,于都河上没有桥,而河面最宽的地方达600米,水深1至3米。流速也非常快,成为红军长征跨越的第一道天险。只有3处渡口适合趟水过河。为了保证大部队安全快速渡河,红军决定征调民船作为桥墩,然后在上面铺设木板,在5个渡口搭建浮桥。有位渔工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每个民船头上挂上一个马灯,夜里就能排成一行,过河效率大大提高。空中,不时飞过国民党的飞机。为躲避敌机侦察,军民们每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不留任何痕迹。5个渡口的浮桥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架桥过程中,听说红军缺木料,沿岸的许多百姓义无反顾地把自家的床铺、门板和瓜棚拆卸下来,送到架桥现场。有位姓曾的大爷,甚至把百年归老的棺木也捐了出来。当时,于都百姓倾其所有,他们出动了上万劳力和800多条船只。据研究者统计,仅在红军长征出发前的1934年5月至8月,于都人民就献出粮食79390石。在当时,这相当于于都全县30万人3年的口粮。长征前,于都人积极响应党中央“扩大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1.6万多名于都儿女参加了长征,为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提供了人员保障。据统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于都参加红军人数达67709人,占当时全军总人口的1/4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烈士多达1.63万人。这些,于都河会刻骨铭心地记住,我们一代代后人也会永远铭刻心间!由此看来,长征时彰显出的军民鱼水情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啊!

有人疑问:漫漫长征路意味着什么?

勿容质疑。踏上长征路,就意味着死亡时时相伴。当时,也许谁也没有想到,渡过于都河,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路;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路,将要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生离死别!最近,我读了一则关于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令我心生感慨、肃然起敬。这位女红军的名字叫赵瑛,生前曾任吉林省四平联合化工厂党委书记。赵瑛14岁参加红军时,个头儿仅1米多一点,比长枪高不了多少。但她戴上八角帽,穿着宽大过膝的灰军装,背上长枪和2.5公斤炒面,跟上大部队出发了。水草茫茫的松潘草地纵模300公里,一望无际,平坦如砥,没有山丘也没有村庄,甚至连一棵树也没有。这里是危机四伏的沼泽地,草皮下面都是浅水稀泥,一脚踩下去,烂泥中会咕咕响着冒出呛人的臭气。只要在一处稍做停留,身子就会渐渐陷进去直至没顶,而且越挣扎陷得越快。战友们也很难伸手相救,因为上级规定不许救,怕战友们一块陷下去。有一次,一位女兵突然陷进泥沼中,挣扎不出来了。她流着眼泪,在没顶这前把自己的枪和米袋子扔给了身边的战友赵瑛。赵瑛一屁股瘫坐在塔头墩上放声大哭,直至战友没顶,消失在大地中。由于双脚整天在泥里泡着,腿脚全肿了,身上头发长满了虱子。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的时候,红一方面军已经先行通过,路上的野菜都被先头部队吃光了。赵瑛所在的卫生队就是能挖到一些野菜,也要先给伤病员吃。女兵们个个瘦得皮包骨。不时头上还有国民党的飞机,呼啸着跟着行军队伍,疯狂扫射,只有几杆破枪的红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草地上又无可掩蔽之处,一批批红军战士倒在草地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经过四十多天的长途跋涉,赵瑛和战友们终于看到地平线上出现了村庄、牛羊和袅袅炊烟,赵瑛和姐妹们互相拥抱在一起欢呼跳跃,眼里噙满喜悦的泪水,他们终于走出草地了。长征告诉我们,冶炼金属的未必都是炉火,还有苦难和牺牲。红军的苦难,厚过2.5万里。长征途中,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进一粒米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他们的英勇顽强、不畏牺牲举世无双!

精神的历练,智慧的成长,品质的养成,没有参照难发现自己还差了什么?

这次红军长征文物展中109件文物,可谓个个都是无价宝,每一个物件,都是长征历史的最好见证,也是我们每个人精神丰沛的给养。

红军长征文物展,是一面精神走起的参照。就如文物之一“黄花草”,红军明明知道该植物有毒,红军第二七四团战士刘毅和几个战友还是一起采“黄花草”充饥,并通过自己的身体反复使用,给后面的部队留下减少副总用的方式。可见当时长征条件是多么恶劣,又是多么处处为他人着想。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红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不是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靠着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是很难走出雪山草地的。

红军长征文物展,还是一次精神全方位的洗礼。红军长征中的类似“黄花草”这样的“有名有姓”的“故事”,展品至少有80件,红军战士熊启文的一封家书、12岁的杨世才参加长征离家时留给母亲的“川陕布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每一件留存下来的文物都是奇迹的见证,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对人的启发教育意义是巨大的。新时代,要走好新长征,不能少了这种精神,只有让更多人重温长征精神,才利于我们走好新长征。

红军长征文物展,更是战士优秀品质的生动展。其实,每个长征故事,每一个长征文物,不仅是长征历史的再现,更是我们伟大的红军战士精神丰碑的凸显。就如这次文物展中的一口锅,不仅让很多参观者没有想到“厨子竟然还能被饿死。”这口行军锅属于红三军团的一个连队。在长征中,9名炊事员全部因饥饿和劳累牺牲,全连其他战士却无一人因饥饿而倒下。他们的战争虽无硝烟,却同样壮烈恢宏。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激励着大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踏实干好工作,奉献他人。

要传承弘扬好长征精神,这些文物中的人和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展出的长征文物上充满了精神闪光点。汲取他们身上的力量,就会得到奋力前行的最好动力。为我们大力传承弘扬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将长征精神全面植入教育体系,加大社会宣传教育,才能掀起传承长征精神的自觉。珍视民族记忆,虽然我们不乏许多可以与之媲美的典型先进,但是这种让更多闪耀道德光辉的精神成为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长征精神永远是鼓励、培育时代先进典型,不断丰富和拓展先烈精神,推动民族发展、时代进步的精神财富。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今天,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中国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弘扬长征精神,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使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始终秉持理想信念的力量,秉持崇高精神的力量,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梦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鼓舞着广大红军将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吃草根,咽树皮,头上敌机轰炸,四周敌军围追堵截等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走上了抗日救国前线。前进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了,就在崇山峻岭或深山峡谷中辟路前进;部队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实行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广大红军将士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一位红军老战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不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用长征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在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要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经受考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共同为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要实现全国13亿人的中国梦,我们每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凝聚一切正能量。大局意识,就是要看的长远,不计眼前得失,从而得到最长远,最广最多的利益。长征中,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长征的胜利是党和人民军队铁的纪律的胜利。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纪律,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可谓“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真正做到了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

大局意识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大局意识首先反映的是政治立场,就是高度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来思考处理问题,贯彻落实上级决策指示,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关注大局、理解大局、维护大局的能力。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高度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弘扬长征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万里长征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千里沼泽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长征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富裕,离不开昨天的艰苦奋斗,我们明天的更加富裕,需要今天的艰苦奋斗。因此,发扬红军长征胜利的法宝——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在大步走向富裕的时候,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不但不能丢,还应该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觉。党员干部有了艰苦奋斗这个“本”,有了这个基本政治素质,就会有进取之气,在思想上、感情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为民谋利;在作风上,虚心倾听百姓意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力戒奢惰,克服享乐主义和娇奢之气。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党群关系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时期,党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转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征之路,红军所经之地绝大多数是偏辟的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

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创造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形成了基本和谐的党群关系。但是,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庆祝建党__周年之际,曾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流失状况进行了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密切联系群众”满意度最低,仅为35.6%,党群关系不容乐观。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党最终就会丧失执政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克服官本位思想,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秉承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群众做到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作风上深入、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依靠,与群众同甘共苦,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团结群众,切实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兴利。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无畏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史诗。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由弱胜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回顾长征,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新的长征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三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艺术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毛泽东在长征时期一共创作了六首诗词,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毛泽东本人所经历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长征时期血雨腥风,红军处境艰险,毛泽东也是九死一生。然而,这恰恰刺激了毛泽东的创作欲望。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

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作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这里主要是从共性方面去梳理它们的主要内容,从中感悟波澜壮阔的长征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

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畅谈实现中国梦。他用《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后的凤凰涅槃,是中国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沉重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辉煌篇章。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诗词作品像纪实文学、像电影或电视连续剧那样全景式地呈现长征的整个过程或者各种细节。

毛泽东以真实的感受、开阔的视野、浪漫的情怀、深厚的功力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长征诗篇。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和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胜千里雪,翻越六盘山,“切尾巴”战斗,等等。

毛泽东的这些诗词的确是英勇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的高度浓缩,为我们深入解读长征和长征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

踏遍青山人未老。

毛泽东来自山区,与山有不解之缘。他有不少作品以山为题,写山的诗句则更是不胜枚举。长征诗词中,毛泽东描绘最多的也是山,比如娄山关、五岭、乌蒙山、岷山、昆仑山、六盘山等。

毛泽东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最典型的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他把山写得瑰伟雄奇,绚丽璀璨,流动回旋。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用夸张手法突出山的高度,反衬红军飞越高山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山是客观的,是审美的对象,更是征服的对象。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化静为动,强调山的宏大。他把群山比作汹涌澎湃的巨浪和奔腾厮杀的战马,宛如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在这里,山是主观的,是主体的形象,是审美的联想。

《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把天捅破了而自身完好无损,天塌下来有山顶着。山,无私无畏、无坚不摧,真可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顶天立地,勇于担当,俨然就是救国救民的红军队伍的化身。在这里,山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红旗这个意象。比如,“旗号镰刀斧头”“红旗跃过汀江”。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既代表红军,代表红色政权,又代表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南征北战,红旗就是他的生命。

而毛泽东又常常把山与红旗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不周山下红旗乱”“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等等。

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为了追求知识走出韶山,为了思索救国救民真理而登临岳麓山,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引兵井冈山。毛泽东的人生道路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成功之路是在山里寻求到并延伸出来的。

长征时期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也有山加红旗的这个意象,“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中国革命的红旗,从井冈山一路打到中央苏区,又打到六盘山上,不但没有倒,反而更加鲜艳夺目。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昭示着万里长征的革命性质,也是红军战士革命意志的艺术再现。

坚定执着诗言志。

“诗言志”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他的创作指南。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毛泽东一生的奋斗足迹,也形象地寄寓了他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境界。

长征所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彻底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一个是迅速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有两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长征的这两个目的。

第一句是《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本意是指凶神恶煞。毛泽东1958年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中,对苍龙的具体含义专门进行了说明:“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很显然,抵抗蒋介石是万里长征的当务之急。不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红军自身难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实现伟大理想的具体行动,直接抒发了英勇红军一定要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

第二句是《念奴娇·昆仑》中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昆仑山常年积雪。夏天冰雪溶化,会导致水灾,危害中国。于是毛泽东决心倚天抽剑把它劈为三段。然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还东国”原作“留中国”,1958年,毛泽东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侵略中国,而毛泽东在分配昆仑山时却还能想到要照顾日本人民,这是何等的博大胸襟!“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但是,只要还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这一理想就不可能实现。

《念奴娇·昆仑》的寓意十分深刻。毛泽东想改造昆仑山,其实质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1958年,他在解释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时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这首词的主旨广阔而且重大,堪称旷世罕见,塑造了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胸怀全人类、比昆仑山更加伟岸的光辉形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6年,毛泽东接受埃德加·斯诺的访谈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遭到全中国白军半数的追击——红军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障碍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攻坚克难是长征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西风烈”“离天三尺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六盘山上高峰”“山高路远坑深”等就是具体体现。长征路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一个个鬼门关,都是对红军的严峻考验。

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他傲视万物,藐视一切艰难险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别以为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英勇红军一越而过。“五岭逶迤腾细浪”,横亘于南方数省之间的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毛泽东看来只不过是小溪流中翻滚的几朵浪花,简直是不足挂齿。

“乌蒙磅礴走泥丸”,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乌蒙山,毛泽东也根本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充其量也就是在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团而已,实在微不足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到达六盘山,吃尽了苦头,可毛泽东屈指一算也只有二万里行程,实在很不过瘾,感觉意犹未尽。

英雄群像真伟岸。

古往今来,以诗歌形式记载英雄业绩、表现英雄行为、歌颂英雄品质、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这些作品往往侧重表达个人之志,抒发个人情怀,所讴歌的对象要么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英雄人物,要么是由个体英雄形象组成的集合。而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内容不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或征战史,所塑造的形象也绝不是他本人的自画像。他不是着眼于描述个体英雄形象,而是致力于塑造红军英雄的群体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昂扬的战斗意志,刚毅的英雄性格。这一英雄形象顶天立地、光辉灿烂,具有排山倒海的无穷力量。

除《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专门颂扬彭大将军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没有具体所指。长征诗词所描写的任何军事行动,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红军的统一行动。

毛泽东不少诗句中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就是作者本人。但在长征诗词的“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当中,“我”就不光是作者本人了,既是自我,也是我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作者,也是红军。

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诗句中,已经看不到“我”这个字了。表面上“我”已然淡出,可明明又身处其中,只是不再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小我”已经完全被红军队伍的“大我”所涵盖所替代,已经进入“无我”的境界。

毛泽东经历了从“小我”走向“大我”,然后走向“忘我”,最后变成“无我”的过程。“诗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被毛泽东升华为“小我”与“大我”,“有我”与“无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加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巩固和发展,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十四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20xx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

开学第一课。

》主题为“先辈的旗帜”,为我们带来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

励志。

心得体会。

欢迎参阅。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今天,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中国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弘扬长征精神,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使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始终秉持理想信念的力量,秉持崇高精神的力量,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梦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鼓舞着广大红军将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吃草根,咽树皮,头上敌机轰炸,四周敌军围追堵截等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走上了抗日救国前线。前进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了,就在崇山峻岭或深山峡谷中辟路前进;部队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实行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广大红军将士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一位红军老战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不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用长征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在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要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经受考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共同为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要实现全国13亿人的中国梦,我们每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凝聚一切正能量。大局意识,就是要看的长远,不计眼前得失,从而得到最长远,最广最多的利益。长征中,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长征的胜利是党和人民军队铁的纪律的胜利。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纪律,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可谓“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真正做到了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

大局意识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大局意识首先反映的是政治立场,就是高度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来思考处理问题,贯彻落实上级决策指示,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关注大局、理解大局、维护大局的能力。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高度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地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弘扬长征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万里长征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千里沼泽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

口号。

的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长征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富裕,离不开昨天的艰苦奋斗,我们明天的更加富裕,需要今天的艰苦奋斗。因此,发扬红军长征胜利的法宝——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在大步走向富裕的时候,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不但不能丢,还应该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觉。党员干部有了艰苦奋斗这个“本”,有了这个基本政治素质,就会有进取之气,在思想上、感情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为民谋利;在作风上,虚心倾听百姓意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力戒奢惰,克服享乐主义和娇奢之气。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党群关系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时期,党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转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征之路,红军所经之地绝大多数是偏辟的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

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创造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形成了基本和谐的党群关系。但是,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曾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流失状况进行了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密切联系群众”满意度最低,仅为35.6%,党群关系不容乐观。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党最终就会丧失执政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克服官本位思想,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秉承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群众做到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作风上深入、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依靠,与群众同甘共苦,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团结群众,切实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兴利。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无畏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史诗。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由弱胜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回顾长征,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新的长征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今天下午,厅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干部观看电影《我的长征》,当我赶到七楼会议室时电影刚刚开演,不知是何缘故,平日里可以容纳二、三百人的会议室今天显得冷清了许多,很多位置都空着。我选择了最后一排的空位坐了下来。平日里习惯了在电影院看电影,而今在会议室看电影,虽然窗帘都拉上了,但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与以往的战争影片电影相比,《我的长征》不再以领袖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而是通过一个小红军战士的视角,将视点主要对准基层官兵,再现长征的艰苦卓绝。无论是开篇湘江大战的长镜头带来的震撼力和心理时间延续力,还是飞夺泸定桥时镜头的紧迫感和冲击力,或是尾声时少数民族战士达尔火将红旗插上高地时那凄美至极画面,都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曲大师张千一的音乐紧紧抓住了影片的节奏,经过他的音乐情绪的渲染,影片的大片气势更是无与伦比。男主角钟秋年仅十七岁,但是成熟的演技使他担任这部大片的主角丝毫不显单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深情,飞夺泸定桥是全篇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最动人的部分,如果说其他场面让我饱含热泪的话,那么这一场面则让我热血沸腾、震撼不已。

影片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主题思想进行深度的开掘,表现红军战士“跟着走”的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影片用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实现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真正触摸到了长征的精髓所在,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是激励人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激发人们深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精品力作。

在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是眼含热泪,仿佛置身在80年前的腥风血雨中,不满十六岁的小红军王瑞的情感仿佛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着他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和大人们一起拼杀在战场上,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我不禁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曾体验过这种感觉?当我们怀着自己所谓的生命的疼痛,来看80多年前祖辈的疼痛时,才发觉我们是那么地造作和渺小。

我不禁在想,纪念长征,如果耽于纪念日的隆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索:以什么样的纪念让这段历史完好的保存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价值,以什么样的途径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播、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刻苦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发扬。正如一位当代大学生所言:“开始于80年前的长征还远未结束,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中国地图上,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在我们心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直耸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对面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而守城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看,这么危险的环境,红军到底能否战胜呢?真为他们捏了把汗。

战斗开始了。红军发起了总攻。号手们吹起了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一霎时,山谷传来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喊杀声。二连担任突击队,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身后的是第三连,他们还每人带着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看样子,红军胜券在握!

突击队终于冲到了对岸,敌人见势不妙就放起火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都奋不顾身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跟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2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走了。啊,红军战士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正因为红军战士有着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国才会解放,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通过观看“长征”,知道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战胜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要珍惜今天,为了美好的明天,在新时期、新的长征中,我要努力学习,听党的话不断进步!

长征精神纪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五

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首先从江西瑞金于都出发,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排除万难,1936年10月最终胜利会师陕北。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80年前的长征,红军表现的英勇是史无前例的,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然而,对于中国革命史上这样一副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对其中一些事件却肆意污蔑,更有一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提出质疑。因此,透过历史的眼光在今天重新思考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到底“走”出了什么,是有必要和重大现实意义的。

红军长征的“走”,走出了一个战略大转移。时间回溯到1930年—1933年间,视红军为“匪”的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5次“围剿”。前四次都以红军胜利而告终。而第五次,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领导下,红军反“围剿”失败。而在中国东北,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为拯救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选择北上抗日。此时却又面对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怎么办?危机之中,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从江西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转移到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历时两年多的“走”,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经千辛万苦,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并在陕北建立起抗日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妥善地解决了西安事变,积极联合国民党抗日,召开一系列有历史意义、关乎抗战全局的会议,如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发出全民族抗日的伟大号召,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伟大胜利。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就说:“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显然,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而这种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军长征的“走”,走出了一个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井冈山时期,中国红军在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随着“左”倾思想占领主导地位,红军在军事斗争中节节败退,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伟大的遵义会议,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有力地反对了“左”倾错误思想,会议集中地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同时,遵义会议改组了党的中央领导,增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显然,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走”,就没有遵义会议,也很难有中国革命的转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