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 六大活动心得体会(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5:50:17 页码:10
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 六大活动心得体会(7篇)
2023-01-11 05:50:17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一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祝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有关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二

苍鹰用翅膀感受了天的高远,蝼蚁用躯壳抚摸了地的坚实,每一方土地都有一方人,用自己的一生为这方土地的夺目而奉献一切。

那年我随父母来到锡林郭勒盟。双足踏入松软的牧草中,我望着远处山峰矗立在似有似无的暮霭中,看一抹长烟流过,洒下一束洁白。我为这里的景致陶醉了。

一位当地大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拉着我的手到灶炉边,教我做奶茶。我们先制茶包。我一步步模仿着他娴熟的手法,用小刀轻轻刮拭砖茶边缘,将其切成块状后,放入纱布中,这样茶包就制成了。随后,他将一把小米与牛油倒入炒勺翻炒,金黄色的小米在滚烫的炒勺中顿时活跃起来,随着翻炒上下跳跃,用自己的每一寸“肌肤”去感受炒勺的热辣,在光与火的交织下上下舞动。油光将其融为金黄色的微粒,冒着点点星光。小米翻炒好后,他将这金黄色的小米一并倒入煮沸的清水中,白烟顿时隆起,弥漫在铁锅的周围。水面上暗涌着水波,小米在沸水中自如地游动。接着,他将方才制好的茶包放入水中,砖茶迅速与沸水混为一体,在水中肆意泼墨,将澄澈的水渲染成深棕色。我帮忙将鲜牛奶倒入沸水中,奶白在水中蔓延开来,一股喷香瞬时沁入我的心脾。他左手捏起一小把盐夹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将它轻轻洒入奶茶,右手则拿起木勺,在水面上画着圈,随着水面微波翻动着手腕,将调料与牛奶搅拌在一起,搅拌出水面上一道美丽的涡旋。奶茶的香气满溢了整个蒙古包,满溢了整个锡林郭勒草原。

夕阳坠落时分,我们坐在松软多汁的牧草上,任露水浸润了肌肤,面对远处落日余晖给予山头的最后一脂嫣红,举杯对饮。何等惬意!

我本以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都是这般无忧无虑,但我错了,我注意到了当地蒙古包上的修修补补,也注意到了当地孩子手中残破不堪的书本,更注意到了草原上日渐稀少的蒙古包数量。

接待我们的当地大叔说,越来越多的蒙古族人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到城市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我问他为何会选择坚守在这片草原上,他摇了摇手中的奶茶,笑了笑:“不忘本!这做奶茶的手艺,不能丢!”

离开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那天,我拥抱了那位当地大叔。相遇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烟火,转瞬即逝,却照亮了那年的星空。我不会忘记他在临别时对我说:“小姑娘,别忘记告诉更多的人,向他们介绍我们蒙古族的文化!”

周国平曾说:“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这位当地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爱,诠释着传承文化的精神,诠释着如盘旋之根般坚守的真谛。

文化,需要传承者,更需要传播者。尊敬的大叔,这被您倾注一生心血的蒙古族文化必将成为祖国万里河山中璀璨的明星。

坚守故土,扎根家乡,传承文化的精神,纵岁月流逝,也将永驻人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有关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三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

(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遗失了方向

和道路。中国关工委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就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顾秀莲主任在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活动的重大意义、内容和做法,为开展活动指明了方向。广西正按照中国关工委的部署,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在八桂全面展开。

(二)

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红色基因内涵是什么?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熔铸锻造的伟大精神,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百色起义精神等;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以及带有综合性质的中国精神,等等。在岁月的长河里,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无数共产党人、无数仁人志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懈奋斗,无私奉献。他们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这都是红色基因。

我们广西这片土地同样流淌着红色基因。广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广西是一片红土地。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革命老区县有85个,老区乡镇777个。老区面积156549.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6.14%。据不完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参军参战369813人,支援前线1739143人,被杀害群众203991人,有名有姓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1094人,还有很多很多无名烈士。光是韦拔群一家就牺牲了17人。广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多少伟大的历史事件,孕育了多少伟大的历史人物。1929年12月11日,也就是89年前,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了百色起义,后来又领导了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同时锻造了“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百色起义20周年后,也就是1949年12月11日,红旗插上凭祥镇南关(现在的友谊关),广西全境解放。整整20年,不多一天,不少一天。莫文骅将军参加百色起义时担任红七军参谋,以后与红七军转战江西,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又随军南下,参加解放广西的战斗。后来他写了一本书《二十年打个来回》。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历史也许是偶然,历史更是必然。历史总是由这样的若干瞬间组成的,历史更是由这样的若干瞬间影响的。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讲:革命老区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日,1949年12月11日广西解放日,后来,自治区党委作出决定,12月11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日。12月11日,是书写历史的日子,12月11日,是红色的日子。从百色起义、龙州起义走出来的人,许多成了共和国的栋梁。邓小平同志成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韦国清同志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张云逸同志成为共和国十名开国大将之一,20人成为共和国开国将军,22人成为省部级领导。其中有7人担任过省委书记、省长、国务院部长。这真是将星璀灿,英雄辈出。也有不少人成为百岁老人。这正如共产党人老祖宗说的那句话:“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正如《长征红歌》那句诗:“革命理想高于天。”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宝贵的红色基因。我在百色地区工作时,有幸参加百色起义纪念馆的建设。到了韦国清家、张云逸家等老将军家里征集革命文物。那时,莫文骅将军、吴西将军还健在,在访谈中,我亲身感受到这些出生入死的老将军对广西这片红土地的深情和牵挂,对广西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和牵挂,对年青一代接好红色革命班的嘱托和期望。老将军或老将军的亲属们把许多珍贵的文物捐献给百色起义纪念馆,大家在参观时会看到了。我们常常为之感动。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将军悠悠右江情》,发表在广西日报上,许多人看了都说好感动。

(三)

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中,要“讲好三个故事”。

一是讲好红色故事。从4月5日开始,人民日报、广西日报开辟“为了民族伟大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每天都介绍一个英雄故事,希望大家好好读。要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党史国史资源,广泛宣传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造就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所熔铸锻造的伟大精神,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听党史国史故事,缅怀党史国史人物,接受精神、思想上的洗礼,增进对党和祖国的感情,更加知党爱党、知国爱国。青少年朋友们应自觉将红色基因贯穿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讲好广西故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们自治区成立60周年。要组织五老以“谈祖国新成就、话壮乡新发展”为主题讲好广西的故事,讲好广西的变化,使青少年亲身感受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所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变化,感受到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而更加坚信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更加热爱广西、热爱家乡、热爱多民族的大家庭,立志从小学好知识,学好本领,长大后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三是讲好当代故事。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提出的“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等殷切希望,帮助他们深刻领悟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认清自己的“根”和“魂”,准确把握正确的人生坐标,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广大青少年要好好利用主题教育活动这个平台,认真学习红色历史,不断汲取精神营养,补足“精神之钙”,点亮“信仰之灯”,熔铸“信念之魂”。

有关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四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祝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有关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五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的这句话鼓励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艺术需要传承。

在中国的相声演员中,子承父业的有很多。马三立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擅说《水浒》著称。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而且是相声名家恩绪的爱徒与门婿,马三立初中毕业后就子承父业说起相声,成为一代相声大师。而他的二儿子马志明又子承父业,在马三立的言传身教之下,学会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并在海内外演出中获得了好评。侯耀文继承了父亲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事业。杨议继承了父亲杨少华的事业,并且和父亲一起同台表演,成为一对有名的父子搭档。

创新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做报告时评价他的导师泰勒的成功时,有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描述: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但他不在乎。然而,他就凭着每天半个对的新思想的积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振宁说:“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固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创新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原有理论、观点的突破和对过去实践的超越。

传承是对旧事物的或是传统的事物中的优良的事物进行继承,创新则是在对传统的事物中的好事物进行发展

继承传统、推成出新始终是我们成功的无上诀窍。

有关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六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2班的,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五四精神,为实现伟大复兴梦想而奉献青春》

xx年前五月的故事,我们不必重复,九十五年前留下的精神,值得我们畅谈。那就是“五四精神”——爱国、进步、科学、民主。

当前,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增强,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大踏步前进!在这样的和平年代,还需要谈爱国吗?当然!纵观全球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惧怕中国的强大,怂恿我国周边国家与我国就领土问题不断摩擦,并在全球范围鼓吹“中国威胁论”,煽动一些国家抵制中国货。由此可知,当前并不太平!要知道,一个国家落后,就会被动挨打,一个国家受到凌辱,国人就会饱受痛苦。作为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我们生活在生活水平比较发达的今天,我们基本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备受父母与祖辈的宠爱,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我们除了学习就是享受生活。然而,这样的享受生活让我们如何承担起国家强大的责任?何为进步青年,那就是有着满腔热情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因此,我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去实践和付出的事情。近几年,我国科技进步明显,但是,我国的军事实力、科技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与美欧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同样需要我们中国青年有着献身科技的精神。

结合我们当前生活学习实际,我认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可以朝着这样的一些方向去努力。

一、爱国,从尊重国旗做起,爱国,从关心爱护学校做起。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升旗仪式是庄重严肃的。在每次的升旗仪式上,很多同学衣着不整、随便讲小话,表现出对国旗的极不尊重,我想连国旗下的这一会都不能做好自己,如何做一个爱国的人?爱国先爱家,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就是这所学校,我们都应该爱护学校的一切环境与设施。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学肆意破坏学校的花草树木,破坏公用设施,甚至恶意破坏学校的教学设施,对大家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家之不爱,何谈爱国?

二、责任,从自己做起,担当,从平时做起。

一个人不可能一开始就具备进步的素质。要想成为一个进步的人,那是需要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虽然我们面临着比较大的学习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平时,我们要多关心同学,主动帮助同学进步;多参与班级活动,积极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还可多参与学校集体活动,愿意在学校大型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积极为学校多做贡献。

三、崇尚科学,敢于创新,只争朝夕。

当今世界,是科技竞争的世界,美国人创造了互联网,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甚至可以监听全球元首之间的通话,这就是科技优势给它带来的对全球的控制力。美国人不要说民主,在他眼中,打得赢,控制得住,就有绝对话语权。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也要敢于创造,敢于突破,我们不要做制造大国,我们要做创新大国,我们要敢于打破美国人对全球的控制,这都需要我们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或许,我们还要十年、二十年,但是我们要有信心,中国人自古就在科技创新上走在人类的前沿,封闭的封建社会让我们国家落在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后面,但是,现在国家给予了我们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创造条件,我们一定能迅速赶超,走到世界的前列。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国家都有梦想,让我们每一个中国青年都应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有关传承六项活动心得体会总结七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在每天到达会场之后,都会诵读《弟子规》,全场三千多人,诵读经典,有些甚至过目不忘,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为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讲师说,中华传统文化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字,两个字就是“道德”二字,还有一位讲师说过,《弟子规》不仅仅是儿童的规,更是做人的规,确实,《弟子规》中许多都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待父母要“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对待自己的行为要“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与他人相处则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等等做人处事的道理不胜枚举。

讲课的内容我就不详细说了,因为仅凭我三言两语是无法阐述和描述清楚的。

在一场场的讲课中,感动之处可以让人痛哭流涕,激动之处可以让人手掌发麻,几次我都是眼含热泪,哽咽低头,就在举行闭幕式,观看讲课花絮时,我从屏幕上看到一行字:义工们不忍心浪费一粒粮食。屏幕上出现的是收拾饭盒的义工们,面带微笑的在吃从观众手中收回的饭盒中的剩菜剩饭,有些还看见镜头不好意思的躲开了,这时,我再也无法把他们吃剩菜剩饭的镜头看完了,我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低下头,任由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滑落,脸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针扎。满脑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我这四天把自己的饭菜全吃的一干二净,但是还是觉得内心是深深地自责和痛苦。

也许,面对这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我还很小,还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义务和责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在的今天,尤为重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