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植被生态与地理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基础生态学心得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8:06:31 页码:7
植被生态与地理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基础生态学心得体会(二篇)
2023-01-11 08:06:3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2植被生态与地理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大家早上好!我叫。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地球----我们的家园。

人类首次离开地球探索时,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地球村,人们才讶异,其实我们地球其实叫水球,因为在目前已知的星球中,它才是唯一几乎全部被水所包围的星球,蔚蓝色代表着希望和生命,而地球正是一颗充满生命的星球。

曾几何时,这颗具有生机的星球在人类的面前变得怒气大发。从太平洋东岸的赤潮现象到美国的四月飞雪,从98年的长江大洪水到xx年的四川地震,地球仿佛在发疟疾似地颤抖,人类竟然也像倒退了一万年似的束手无策。

如果说,人类受到大自然的威胁,这多少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哀叹,那么人类去“威胁”大自然,又该怎么去陈述呢?曾经是中亚地区最大水域之一的罗布泊湖,在本世纪70年代还是一个大湖,但是到了80年代,一片汪洋已一去不返,被流沙所掩埋。这种人为造成的后果,怎不叫人痛惜?在对大自然的索取与探索中,作为“征服者”的人类,还未来得及欢庆自己的胜利,大自然就已经对人类做出了无情的报复。

据报纸记载:中国目前的沙漠约16万平方公里是人为造成的,而且目前正以平均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若不能加以控制,北方大部分地方将沦为不毛之地!这一现象怎不令人担忧,叫人着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对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有着永远摆脱不掉的依赖性,需要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和动物的食物,需要有足够厚度的大气层,来保护人类不受过高成过低气温,以及过量紫外线的伤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够量的水和氧气来维持生命的存在,而没有了绿色,这一切岂不成了无本之源?

绿色锐减,吞噬绿色的,正是人类自己,是人类发展模式中那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性开采。人类对绿色的无尽索取仍在威胁着生态平衡,破坏着生态的结构。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万公顷森林横遭盲目砍伐,这是5700个昆明市的面积啊。这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与之相连,全世界每年有近5万个物种濒临灭绝,有近2700万公顷的农田蒙受沙漠化之灾,就连海底也日趋沙漠化,就不必再说那令我们痛心的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长江、松嫩大灾了吧,也不必说我省的泥石流,山体滑坡了吧。如此盲目的行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改变,势必爆发可怕的生态危机,而一旦它的爆发超出了人类控制的极限,其后果不堪想象。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请大家想想,我们究竟要给后代留下什么?

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里,许多人为着眼前的利益忙碌着,甚至因此不惜牺牲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家园被污浊的河流包围了,树木成片倒下,鸟兽也被捕杀……这些事情其实就发生在我们周围,是的,就在我们身边!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物质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惊人的改善,可我不禁要问:这就是人类千百年来夸父般追逐的那个梦想吗?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环保更是关系国际民生子孙后代的大事啊!如果山穷水尽了,还会柳暗花明吗?

朋友们,听到这里,大家应该猛醒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再不要让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水土遭流失。地球,美好的家园,谁不想那蔚蓝色的海水化为雨水,重新滋润那片干涸的湖泊和干裂的土地,谁不想那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拂,叠翠的山峦、明净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勃勃生机。

我们欣喜地看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纳入我们的政府行为,我国已经颁布了十多部环境保护法,200多项环境标准.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这无一不体现了甘洛县人民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大略。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我们更应该踊跃加入“环保”的行列,动员广大的有志之士积极行动起来,为让那一片蓝天永远保持蔚蓝,让大自然的森林永远郁郁葱葱,让碧波荡漾的河水永远明净……努力吧!

努力吧!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

2022植被生态与地理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1.1熟悉各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的物理结构;

1.2熟悉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结构(包括组成、关键种、优势种等方面的信息);

1.3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1.4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了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特征;

1.5实地了解旅游、居住生活等人为因素对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扰,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模式。

2.1.1黄土高原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2.1.2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东部、南部的黄龙山、子午岭、吕梁山、霍山、渭北塬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如油松、白皮松、华北落叶松、桦树、青杆等)

中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为半干旱草原带。其中绥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区植物有灌木绣线菊、酸枣、荆条、刺李、铁杆蒿,再向北,则以沙棘、锦鸡儿等耐旱灌木为主。

西北部部分地区地貌逐渐向沙漠演变,以荒漠草原为主。

2.1.3黄土高原自然植被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史前时期,黄土高原在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发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黄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为主。根据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的面积估算,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超过50%。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自然植被为森林的区域,恢复森林植被,在草原区域恢复草原植被

2.1.4黄土高原植被保护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鉴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重点的高位黄土坡地,目前尚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稳定人工林草建设的实例及相关营造技术,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现阶段应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2.2.1秦岭地理特征

秦岭山坡南缓北陡。南坡长100—130公里,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河流源远流长。北坡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总坡长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温和,窄狭的谷道两旁稻寂茁壮,田园似绵,山上绿树成荫。秦岭山势雄伟,由东向西逐渐升高,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华山主峰海拔为2,400米,太白山主峰为3,767米,高出汉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但是田河流多为横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峡谷。秦岭山脉入陇南境内后,其走向为西北-东南,主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丛山之间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2.2.2秦岭自然特征

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

2.2.3秦岭的植被动物

太白山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在秦岭的高山密林里,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数不清的哺乳动物,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族群。

2.2.4秦岭植被地带性

秦岭植被景观概况植被分布能综合反映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平地上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山地上表现为垂直地带性。秦岭由于地势高,造成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植被景观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温带类型,南坡则多北亚热带常绿阔叶的成分,是我国华北、华中、唐古特及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汇区,

具有多种区系成分并存的丰富多样性,因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2.5秦岭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秦岭的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次生砂质黄土)植被--山麓:温带落叶阔叶林--林草混交带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质.;秦岭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丘陵地区,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土壤类型垂直分布的垂直变化不大。

2.3.1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2.3.2次生演替

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

2.3.3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发生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样地,即样方一,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

2.4.1.1植物样本的采集与标本制作

乔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带有茎叶的植物样本,草本植物需要采集带有根茎叶的样本,系上标签(与该物种的登记序号是相对应的)后,尽量将所有的叶子都展开夹在标本纸中,用标本夹盖好。

2.4.1.2录物种数、各物种出现的株数以及各物种的详细情况

乔木植物需记录植物的名称高度、胸径、冠径、等;灌木植物需记录名称、

高度、冠径、胸径、枝数等;草本植物需记录名称、丛数、高度、胸径等。

1、边量取另一个1x1m的样地,即样方二,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重复1中步骤。

2、取1x2m、2x2m、2x4m等样方。重复以上步骤。样方大小及打样方顺序

针对不同的群落类型,巢式样方法起始面积和面积扩大的级数有所不同

此次野外实习,进行了对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综合实习。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观察植被随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呈现的水平及垂直变化。黄土高原海拔大约在1000~20xx米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米左右。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所以植被分布也就以从森林植被逐渐向草原植被演变。而秦岭山脉气候温和、降雨集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在秦岭植被分布主要以常绿阔叶林带、温带阔叶林带和高山草甸为主。

通过实习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由于黄土高原在各种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土质疏松,植被稀疏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蚀黄土高原的同时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黄河的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