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怎么应对信任危机心得体会总结 如何应对信任危机(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9:51:02 页码:8
怎么应对信任危机心得体会总结 如何应对信任危机(6篇)
2023-01-11 09:51:02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怎么应对信任危机心得体会总结一

把近期的新闻作为话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周围发生的、大家比较关注的事情,比如房价啊、交通啊等等可以聊。另外,还可以讨论一下五一、十一怎么过这类大家说起来都很高兴的事情。

二、常常微笑,和对方有眼神交流

俗话说的好:“抬手不打笑脸人。”和同事相处,如果对他们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感觉无话可说,那么你要学会微笑倾听。和对方说话时,一定要有眼神交流。

三、自己要调整心态,别先入为主地认为和同事无话可聊

在职场中,想要和同事愉快相处,自己首先要抱着积极融入大家的想法,平时多留心周围同事关注的事情,为寻找话题打下基础。

四、在涉及具体个人的是非八卦面前,巧妙地保持中立

这个时候,一点都不插嘴也是不好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当你的同事们八卦时,要学会巧妙地保持中立,适当地附和几句:“是么?”对于没有弄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要发表明确的意见,总之,要学会“参与但不掺和”.

描写怎么应对信任危机心得体会总结二

alibaba group founder ma yun said: "if you do not take action, don't give your dreams a chance to practice, you will never have a chance." friends, light innovation passion and dreams, just to let you see the door to success, only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pay hard, for the dream of unremitting efforts, it can be stepped into the threshold of success. ma yun's success i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is point. in 1995, ma decided to resign from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work,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et chinese. at that time, the internet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is just beginning, even even bill gates are opposed to the internet, in china, not to mention the,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don't know what it is. so, when he called twenty-four friends to vote on the matter, there are twenty-three people opposed that the internet simply can not achieve this thing. he finds the internet will change the human life, believe that their ideal will be realized, resolutely embarked on the path of entrepreneurship. but no money, no difficulties as can be imagined, even human, he was mocked as a liar.

i believe many friends present here today have seen the program "yu dan zhuangzi experience", which has a story that i am inspired by, say, keiko ah, one day to see zhuang zi, saying my house has a large gourd, there are five stone. if you put it into two halves, when to scoop water, the gourd skin is too thin, it is broken up in one fell swoop. it doesn'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it. it's a big thing. chuang-tzu said to him, how do you think it must split when the scoop? if it is a complete big gourd, why don't you put it on his waist line, as swimming ring with it? you can go swimming in the river, with a large gourd free to drift this! a story inspires us, in real life, the state determines the judgment of things, it can completely change the fate of a person, we should stand in a large state, know how to change an angle to think, think about whether we can change the way the way of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think about whether our method of work can be improved. we think the skills would further improve. friends, a person to be successful, first of all to have a sense of innovation, as long as you have the dream of innovation and passion, the success of the door is always open for you, life will be more wonderful!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editor in chief, has described ma entrepreneurs in their early work environment, "day and night work, to have a sleeping bag, who tired drill into sleep for a while." however, advocating martial spirit of ma with extraordinary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with his sword through the clutter and opened a through the broad road to the top of the success and ultimately swordsman, become a "peerless master", and describe the business of a myth! everyone want to make your life more exciting, often troubled and confused, but as long as have the passion and dreams, persistent innovation, a door for you open - that is, the door to success!

finally gave everyone a poetic couplet: innovation, career, do not cause; innovation, defeat, also defeated the unbeaten. hengpi: innovation decides success or failure!

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去采取行动,不给自己的梦想一个实践的机会,你永远没有机会。”朋友们,光有创新的激情和梦想,只是让你看到了成功的大门,只有你拿出勇气、付出艰辛,为梦想坚持不懈的努力,那才能跨进成功的门槛。马云的成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1995年,马云决定辞去大学教书的工作,组建中国的互联网。在当时,互联网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也是刚刚起步,甚至连比尔盖茨都反对互联网,在中国更不用说了,绝大多数的人根本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当他召集了二十四个朋友就此事进行表决的时候,有二十三个人反对,认为互联网这东西根本实现不了。他却认定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创业之路。但困难可想而知,没有资金,没有人力,他甚至被人讥笑为骗子。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朋友都看过 “于丹《庄子》心得”这个节目,其中有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说的是,惠子啊,有一天去见庄子,说我家有一个大葫芦,有五石之大。要是把它一劈两半,当瓢去盛水的话,这个葫芦皮太薄,往上一举它就碎了。反正用它盛什么东西都不行,这葫芦大得没什么用处。庄子告诉他说,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劈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用它当做游泳圈呢?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的去漂泊!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要站在大境界上,懂得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想想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否可以改变,想想我们的工作方法是否能够改进,想想我们所掌握的技能是否还可能再提高。朋友们,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只要你拥有创新的梦想和激情,成功之门就始终为你敞开着,生命一定会更加精彩!

《亚洲华尔街日报》总编曾这样描述马云他们创业初期的工作环境,“没日没夜地工作,地上有一个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但是,崇尚武侠精神的马云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用他手中的利剑披荆斩棘,开辟出了一条通过成功之巅的康庄大道,最终笑傲江湖,成为一位“绝世高手”,抒写了商界的一段神话!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却常常陷入困境和迷茫,但只要拥有激情和梦想,坚持不懈的创新,总有一扇门为你打开着——那就是成功之门!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有创新,事业成,不成也成;没创新,事业败,不败也败。横批:创新决定成败!

描写怎么应对信任危机心得体会总结三

按照通常的说法,国际传播是指“主要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就一般性的技术应用及信息走向而言,这个界定具有普遍意义;而当视线转向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舆论环境时,该界定就显然缺乏阐释力了。大量事实表明,国际传播不仅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同时也是国际政治、国际舆论斗争的一部分,其核心是话语权。也就是说,国际传播效果的优劣,一方面取决于一国发出的信息能否在他国顺利落地并被接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则取决于该国的传播理念及话语能否被国际社会理解、信任,入脑入心,达成共识。

如果说话语权是权力在话语实践中的体现,那么国际话语权就是国家权力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体现,它反映了各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影响。如果一个国家在这个权力结构中拥有话语优势,它的思想、主张连同利益诉求就可以通过广泛传播大行于天下;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在这个权力结构中不具有话语优势,它的对外传播就会举步维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现实双重因素的影响,西方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上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相形之下,中国媒体则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难以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正因为如此,党中央从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角度出发,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话语能力由此成为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一项“核心能力”。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聚合、建构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历史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无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如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在它由弱国向强国转变的时候,都伴随着一个话语建构及至最终掌握话语权的过程。

我们以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美国独立之前,一直处于英国的殖民掠夺和高压统治之下;即便获得国家独立,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美国仍然被英国人(以及欧洲人)所鄙视,认为它缺乏历史和文化。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美国人开始利用舆论的力量构建自己的话语。在早期美国的报刊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胜任这项大业”之类的豪言壮语;美国《民主评论》和《纽约晨报》创始人约翰·奥沙利文更是提出了“天定命运”的口号,这一口号很快被美国舆论界接受并广为传播,成为鼓舞民心、打造美国精神、树立国家形象的利器。

与此同时,美国思想界也逐渐意识到,一国领袖,尤其是开国领袖代表着这个国家根本制度的合法性,因此,尊崇华盛顿与认同美国是一致的。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尚未形成厚重历史的国家来说,强化对于开国领袖的崇敬,将他树立为典范,是激励美国精神最有效的办法。这一理念很快成为媒体和舆论界的共识。尽管华盛顿在世时没少受到媒体的谩骂与指责,但是在他去世以后,媒体却高度一致地将美名和赞誉献给了他。从《华盛顿的美德》、《乔治·华盛顿的生平事迹:引人入胜的趣闻轶事、本人的荣耀和青年的榜样》的出版,到华盛顿诞辰100周年全国各地纪念性文章和传记作品的陆续问世,再到华盛顿思想的整理、加工、学习,到处都充满着对华盛顿的溢美之词。美国媒体及思想家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建构华盛顿精神,对这位开国领袖进行了全面的神化。而这一切无非是想告诉欧洲,告诉全世界: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业绩注定产生于美利坚,产生在美国这样一个孕育了华盛顿的伟大摇篮里。其结果是,在颂扬华盛顿的同时,美国建国的意义、美国精神以及美国文化逐渐得到认可、尊重与弘扬。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各国遭受了巨大打击,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大洋彼岸的美国非但没有卷入战争,反而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初步拥有了全球领导者的经济实力。为了赢得霸权地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试图以区别于旧殖民体系和大国均势理论的框架重构国际秩序。面对美国的崛起,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多有不甘并竭力维护原有的统治地位,致使美国建构世界新秩序和全球话语体系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二战以后,美国凭借军事、金融与贸易方面的优势,取得了对欧洲乃至世界体系的支配地位。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将自己认同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作为一 种“普世价值”向全世界输出,而将那些与美国民主制度不同的国家视为异端或政治敌手。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进行文化输出,其文化产品负载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对世界各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根据《大西洋宪章》的有关规定,联合国得以创立。为了达成战略目标,美国多次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联合国决议,向世界各国发号施令,联合国也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建构全球体系的一个支撑性平台。为了应对战后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还在欧洲成立了“北约”组织,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轴辐体系”。通过以上布局,美国成功建构了辐射全球的信息传播体系,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

冷战是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导的“华约”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展开。为了在冷战中赢得主动,美国政府除了采取军事、经济、外交手段之外,还把心理战作为与苏联交锋的“第四种选择”。1950年7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一份文件,题为《国家心理战计划》(编号为nsc74)。该文件明确提出美国对苏心理战的目标:通过各种心理手段影响“铁幕”后苏联军民的心灵与思想以动摇苏联军事、政治和经济基础,使其不再对自由世界构成威胁;迫使克里姆林宫改变其国际关系,瓦解克里姆林宫权力集团赖以控制其他共产党国家的联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卫星国民众以削弱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和干涉,迫使这些国家的民众对西方世界产生向心力……冷战的结果是“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世界话语霸权地位也由此确立。

冷战结束后,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制、瓦解,中国则在这场大变局中逆势而行,并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将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视为异端,认为中国和苏联一样具有危险性。因此,冷战结束后美国即把中国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针对中国设置了种种话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崩溃论”不见了踪影,“中国威胁论”则不断变幻出新的花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先是将中国界定为“竞争者”(competitors),继而升级为“对手”(rivals),针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和舆论打击也全面展开,这些在美国对华贸易战中已有充分体现。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将中国作为必欲打击的对象,把美国自身防控不力的责任甩给中国。一些美国政客还提出追责中国、让中国给予赔偿的无理要求。在“追责赔偿”的议题设置下,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议员和民间团体先后提出起诉中国、赔偿“损失”的诉求。

凡此种种不能不让人心生疑窦:长期以来美国为什么能够在国际舆论场上呼风唤雨、纵横捭阖,成为议程设置的主导者和全球话语的“带风向”者,并且总能如愿以偿?它的底气和自信来自哪里?

在我看来,这个底气和自信就是共同的价值观。

简单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基于某种思维定势对事物做出的认知与判断,它一旦形成就会主导人的态度与行为,具有恒久性的特征。因为价值观对于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政府将其纳入国家外交战略中,形成了“价值观外交”。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自威尔逊总统当政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价值观外交始终是美国外交的一条主线。从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到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尼克松的“多中心合作”、卡特的“人权外交”、克林顿的“民主理想”等等,美国一直谋求“给世界树立一个自由与民主的榜样”,并试图以美国的民主制度改造世界。正如奥巴马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0)中所说,“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的价值始终是我们最宝贵的国家安全资产”。在这份报告中,“我们的价值”(ourval-ue)与“普世价值”(universalvalues)是互替使用的概念,这也充分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

那么,美国是如何将一国价值转变为共同价值的呢?

首先,与美国历史上的援助战略有关。

以“马歇尔计划”为例。作为美国援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欧洲援助计划,也称欧洲复兴计划。事实上,“马歇尔计划”带有浓重的冷战色彩,体现了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把复兴欧洲与遏制苏联结合起来的战略意图。在实施援助的过程中,“马歇尔计划”附加了许多不平等条件。在经济上,它一方面促进了战后欧洲的复兴,同时也加深了欧洲国家对于美国的依赖;在文化上,它通过大众传媒、影视产品以及各种消费品等推行美国价值观,抵制和打击左翼思想在欧洲的发展。由于欧洲国家在战后重建中有求于美国,它们不得不以牺牲部分主权为代价获取经济援助;美国则通过“马歇尔计划”掌控了欧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命脉。

战后美国对亚洲、中东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同样如此。细察之下不难发现,美国发展援助(特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史上的任何一个重大决策,无论是杜鲁门总统的“第四点计划”,还是肯尼迪推出的“争取进步联盟”及和平队,亦或是小布什政府的“千年挑战账户”,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按照美国模式和标准塑造受援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冷战结束后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例如小布什政府推出的“千年挑战账户”,明确规定了受援国在市场经济、政府治理、人权方面所应达到的标准。为了争取美国的援助,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按照这些标准对本国经济乃至政治体制加以改造。

其次,与美国的战略结盟有关。

美国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因共同利益而结盟,例如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情报联合体“五眼联盟”,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会晤机制“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以及前面提到的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的“轴辐体系”等。美国的军事同盟主要是“北约”组织,拥有30个成员国,主要任务是就国际重大的政治问题进行磋商,研究和制定统一的战略及行动计划,举行各种军事演习等等。由此可见,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很多同盟者与追随者。这些国家和美国有着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利益关联,有着相近的战略目标,因而在国际舆论方面常常与美国高度契合,易于形成对某个国家的合围之势。

第三,与美国的信息资源优势有关。

从历史上看,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就是西方国家本着“先到先得”的强人法则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各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的过程。长此以往,国际传播领域中的信息走向便呈现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特点。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后来居上的美国利用其语言、信息渠道、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他国媒体对其信息、信号的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将本国的信息产品连同价值理念传遍全球,影响、制约着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受众对于某个问题、某一事件甚至某个国家的看法。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判断与评价,就是在这种历史性的建构中被格式化的。一些与中国关系友好的国家或处于中立状态的国家,其媒体报道同样充斥着对于中国的负面评价,原因即是如此。

这就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一点:国际传播领域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较量。

如前所述,美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以其价值观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这一话语体系具有某种结构性特征,它以自身经验强制性地嵌入其他国家的制度与经验中,却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超出自身经验和认知习惯的事物,对于中国的看法即是如此。

中国用4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却一直处于“普世价值”的悖论中:你讲贫穷、他讲价值;你讲发展、他讲价值;你讲富裕、他还讲价值,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及各类变种都是这种思维定势的产物。这一思维定势与话语偏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国际舆论,也实际干扰着中国国内社会共识的达成。因此,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的藩篱,在世界发展新态势和多样性的发展格局中掌握话语权,打造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话语优势。

毫无疑问,这个价值观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应对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与挑战为宗旨的思想观念。它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着眼于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合作大局,符合《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成员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原则。因此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理念、目标与愿景,更是一种价值观——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孤立主义”“逆全球化”现象不断抬头,各种挑战、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这一价值观的意义尤为重大。

作为一种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某些西方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观念具有很大的不同。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的价值体系(包括话语体系)是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之后又增添了冷战色彩,具有某种框架性的特征。它具体表现为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必然投射到国际关系和国际话语中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话语编码即源于此。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支撑,倡导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突破了非此即彼、二元互斥的思维模式,为思考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从战略角度看,这也正是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与立足点。

目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在较大范围内被知晓与认可,并且作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目标与愿景被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所采纳。这是令人振奋的。那么,如何进一步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使之被更多的国家所认可与接受?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孤立的口号,而是与“ 一带一路”共建相互支撑的。

换句话说,“一带一路”共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层面的推进,二者具有“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的逻辑关联性。这就要求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中国企业深入了解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施政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寻找彼此的共通点,并将这种交流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心理层面,充分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无需讳言,近些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屡屡唱衰“一带一路”倡议,抹黑中国企业:起初蔑称中国搞“新殖民主义”,后又指责“一带一路”项目制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陷阱”。美国的议程设置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国际舆论,对于“一带一路”共建的推进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国际舆论中的误解与歧见,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所在地民众的沟通、交流,在保证共建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为当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做好“惠民工程”;与此同时,企业也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把我们的诚意与善意释放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往我们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缺乏动力,也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手段。但是今天的情况毕竟有所不同,在中国面临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和新的舆论环境的当下,企业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发挥好传播主体的作用。因为从整体上来说这关系到国家形象,而不是局部性的问题。

其次,中国应以增进人类福祉的实际行动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深意。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了最好的诠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始终保持密切接触,及时向它通报疫情信息,分享病毒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各国科研人员共同研制有效药物和疫苗、开发诊疗工具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还与欧盟、非盟、东盟、上合组织、加共体等建立了沟通机制,与国际社会进行技术层面的合作,包括及时提供疫情信息和防控诊疗技术,通过视频会、电话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外专家交流,分享经验与信息。当中国自身疫情控制逐步稳定、全球疫情面临严峻局面的危急时刻,面对来自多国的援助请求,中国开始向疫情严重或医疗条件薄弱的国家提供帮助。据新华社5月11日报道,中国已经或正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并积极为各国在华进行商业采购提供便利。中国还向多个国家派遣了抗疫医疗队,协助抗击疫情。这一患难中形成的合作机制一方面为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提供示范效应,同时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中国的切实努力和行动,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

当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受到来自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战略防范和舆论打击,对于我们的抗疫努力和外援行动、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提示我们,作为蕴含着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排斥与打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进行长期努力。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需要指出的是,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同时,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化对于这一共同价值观的认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中国的对外传播及涉外话语尽可能摆脱局限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国际化层面。

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中国政府还是媒体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并直接导致我们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的行为偏差。具体表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说话,说共同的话,然而国内一些传播者的思想观念却仍然停留在传统时代,表现出与大国气度、大国责任不相符的“小我”意识,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叙事特征。例如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绝大多数主流媒体能够对客观事实作出理性分析与评价,但是也有个别媒体调门过高,刻意强调疫情数字上的此消彼长,制作了“中国以外××××例,反超了!”的大字标题;有些公众号甚至以煽情的语言大发感慨:“这是开卷考试,都来抄中国作业!”“xx国家为什么不抄中国作业?”“你们怎么连抄作业也不会啊?”等等,充满了嘲讽味道,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极为不符。平心而论,从中国的抗疫成效中获得爱国自豪感无可非议,但是走向极端就不可取了。在信息全球传播的当下,这种言论甚至有可能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努力带来直接影响。有鉴于此,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亟待上升一个层面:由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引导下对话语资源进行组织建构,形成超越语言、言语范畴的、具有思想内涵的系统性的“陈述群”(福科语)。

综上所述,美国国际传播的底气与自信来自基于“清教使命论”和“种族优越论”的“天定命运”“天赋使命”情结,以及广泛结盟之下的共同价值体系;中国的国际传播底气与自信则来自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目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要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其中。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规划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全球化思维格局。基于这一思维格局,中国在内政外交方面不断推出新的举措,立足于地区和全球战略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相继提出。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种自我超越,也超越了长期以来占据国际社会主体地位的西方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这种超越性的发展格局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在国际传播中的“后卫心态”和以西方为中心反观中国的视角,树立大国自信,掌握话语权。这也是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必然选择。当然,中国在进行对外传播和话语建构时应当避免两种倾向: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二者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我们既要坚持原则,敢于发声,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讲究战略战术,以大国心态从容应对,以包容、和平、理性赢得尊重。(原文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6期)

描写怎么应对信任危机心得体会总结四

大家都知道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是在这美好的青春期,很多孩子都存在很大的压力,那么压力大怎么办?青少年们要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青春期都会存在哪些压力。

压力就是外界对人的一些不良影响,如今的学生课业繁重,压力也日益突出。那么青春期压力大怎么办呢?

轻微的压力可以轻松消除,随时间淡化,或因个人感受不同而逐渐转化为一种推动力,增加进取心。不过,从反面看,压力会引起不安、暴躁等情绪变化,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压力的表现方式因人而异,初期症状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生理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疼,疲劳,失眠,消化不良,颈痛或背痛,食欲差或吃得过多。心理的症状主要包括紧张或焦虑,愤怒,消极,悲观,怨恨,易怒,玩世不恭和无法集中注意力等。

这里向你介绍一种“3r原则”。“3r原则”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减压原则:即放松(relaxation)、缩减(reduction)、及重整(reorientation)。换句话说,是将减少遭遇压力源的机会、放松自己、重新调整要求或期望值三者结合起来,在已有的正面压力、自发压力与过度的压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究竟要如何调节各方面来的压力呢?可以从小事着手来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压力。

热爱学业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从主观上树立热爱学习的精神,排除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积极思考

停止消极的想法,重新考虑事物,变消极为积极。计划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坚持运动

制定一个锻炼的计划,有固定的锻炼时间、锻炼方式和锻炼频率。

注意饮食

有计划地多吃一些能促进健康的食物,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合理

扩大交往

努力扩大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好处。

适当放松

雕刻、听音乐等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试一试,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方法,给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留些时间。

青春期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方式和误区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中学生在感到压力时,均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排解压力。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6%的人会找人倾诉;25%的人会去运动或娱乐;有26%的人会闷在心理或发脾气;有13%的人选择上网或看电视;10%的人投入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中。

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中学生会选择有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方式释放压力,而有近4成的中学生在遇到压力时会有意无意的选择没有建设性或消极的方式释放压力,如发脾气、上网、闷在心理、谈恋爱等,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也说明青春期学生在对心理压力的认知和排解方式上存在着误区。

1.认知误区

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压力,他们的感受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压力的认知态度是不同的。青春期学生认知的发展并不完善,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夸张或绝对化的倾向。他们在面对成长压力、认识成长压力时也同样表现出了片面和夸大的现象,这就会加剧他们内心的消极体验和消极的行为表现,如郁闷、发火、上网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引导他们学习用理性的角度、客观分析各种压力的作用,并利用压力为成长助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超越压力,让生命释放无限的潜能。

2.行为误区

青春期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常常因为不能正确认知压力,会采取很多消极或破坏性的方式释放压力,不仅危害到他人利益同时也使自身受到伤害。目前主要的行为方式有:

(1)上网行为

在我们对中学生上网目的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学生是为了释放压力,22%的学生是因为无聊去上网,因此,上网已成了中学生逃避心理压力或宣泄心理压力的主要方式,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和教育,将严重影响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中的巨大群体,他们既是网络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网络负面影响的受害者。他们在充斥着大量污秽内容的电子网络信息及充斥着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中迷失堕落而欲罢不能,导致学业荒废,亲情破裂。

(2)恋爱行为

由于学生生理成熟提前、社会文化传媒的催化作用等因素,导致青春期学生的恋爱年龄提前、恋爱现象增多甚至在高年级学生中有恋爱泛化的趋势。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中学生有31%的同学有过恋爱经历。而高年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远远大于初中生,也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在中学生谈恋爱的原因中,渴望被关爱的占被调查的32%;空虚无聊占27%;从众心理占26%;其它占15%。这反应出中学生谈恋爱的人群中有近五成存在着盲目性和从众性,甚至谈恋爱成了逃避压力的一个途径。这在我们的访谈中已得到确认。

(3)暴力行为

目前中学生的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现象越来越严重,青少年学生的犯罪率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这些暴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家长的放纵溺爱、沉重的学业压力、同学的攀比竞争、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青少年的内心充满矛盾压力和冲突,内心失衡。当内心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无法解决时,自然就会以破坏性的、突发性的暴力来解决。这些现实的教训在不断地提示我们必须去关注、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青春期是人生的一段危险旅程,如果我们不能在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前告诉他们将要面临的一些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和情绪、人际等问题,就会让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趟过这段危险的旅程。

加强“青春期”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青春期学生特有的身心变化,对教育者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对“青春期”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认识,家长、老师及学生本人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忽略状态。

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青春期学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的矛盾、成长的压力得不到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就会加剧青少年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目前青少年厌学、辍学问题;恋爱、恋网问题;校园暴力、离家出走、犯罪率不断上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造成这些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全社会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压力的上认识、重视和教育不够是相关的。

青春期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承受的压力更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关注。提高家长、老师及学生本人对这一特殊年龄段特有的身心变化规律的认识和重视,使教育者以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减少日常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亲子、师生的冲突,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个特殊的“困难期和危险期”。

(1)家长和教师要学习掌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21世纪是一个终生需要学习的社会,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家长和老师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否则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家长和老师要主动学习和了解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做好教育的准备工作,做个“学习型与成长型”的教育者。

(2)做好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前期教育工作

让他们了解并正确地迎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将要面临的种种压力。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灵、情感、人生态度以及梦想,让他们能预知未来几年可能面临的种种状况。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他的《预备青春期》一书中写到:“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如此的烦恼和痛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丝毫不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只要一些简单的教导或交流,他们就能免受许多恐惧、焦虑、挫败和失望的煎熬”。

(3)教师和家长要转换角色,积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一教育现实必须引起父母和教师的重视。而好的关系不仅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条件,其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独立意识强烈,极力想争脱父母的束缚。但此时他们又非常在意“心理上的朋友”,在意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因此,父母及老师若能及时调整角色,扮演好孩子朋友的角色,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就会增进彼此的感情,成为青春期学生的朋友、心理咨询师和导师。

(4)掌握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手段,使教育行为事半功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除了要为孩子创建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还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经常与孩子平和的沟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多赏识、鼓励和支持,就会化解孩子内心的压力,为他们的成长导航。

如果以上针对个人的减压方法不起作用,可以求助于专业机构或人士,例如心理医生或心理热线的工作人员。让这些专业人员来提供减压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对缓解压力很有帮助。

描写怎么应对信任危机心得体会总结五

同事之间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一定要会说话,说好话,用语言、文字、肢体、眼神、心灵上的沟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职场礼仪培训心得体会的具体内容吧!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然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职场的礼节上,我总是觉得在这方面缺少了些什么。

实践求真知,通过20xx年xx月31日领导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参加了这次职场礼仪培训,虽然是光盘播放,但是大家都认真的观看,我也感触颇深,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礼仪就是前人定的规矩、家法和行规,做人的规则。礼由心生,一个具有良好文明意识的现代人,礼是必备的基本教养,必须表里如一。文明礼貌服务,怎么对待别人?那就要做到待客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不仅要形式美而且要心灵美。 良好的礼仪可以赢得陌生人的友善,赢得朋友的关心,赢得同事的尊重。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仪表特点的和谐之美、综合之美、完善之美,更代表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

职场交往是讲究规则的,即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比如自己的办公桌,即是办公地点,就不能放太多的私人物品,文件归档是否及时归档,办公区的卫生情况,个人着装,这些都代表你的个人和公司的形象,给人第一印象,能够给人以美感。因此,不过是这些礼仪,还有生活中的其他细节都应留意,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小小的电话,短信用语,鞠躬礼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接电话是否在铃响了3声内接起,是否先报自己的姓名部门以及工作单位,还有我们是否做到了语调热情,大方自然,面带微笑,声量适中表达清楚,简明扼要,文明礼貌,挂电话时要确定挂好电话后再与其他人说话,在身边应经常准备好笔和纸,及时记录。

当开会时手机需静音,重要电话不得不接时,要先向在座各位道歉,然后只听不讲,最好在30秒内结束通话。更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会上频发短信,转笔,补妆,跷二郎腿,晃悠,这都是对发言者和其他会上同事的不尊重的行为。打电话时不要吃东西,与领导同乘电梯,是要落落大方,面带微笑,不要拘谨,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呀。

同事之间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一定要会说话,说好话,用语言、文字、肢体、眼神、心灵上的沟通。态度要真诚,公私要分明,不要用手指人,背后不要议论别人,金钱往来要谨慎,私下里面不要抱怨等等。其实我们对礼仪的认知面还有待加强。所以,我们要趁闲暇时间应多多来加强礼仪这方面的学习,因为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以整个集团公司的形象面对外界,并且还要做到学以致用。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而精通礼仪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将我们所学的点滴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之中,再不断地学习,一步一步完善自己,争取尽力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

描写怎么应对信任危机心得体会总结六

一直想把这几个月的工作经历写出来,自己经历的无论辛酸苦辣都是一笔财富。也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们一点启事吧!

从今年七月起,我算是结束了校园生活开始进入了社会。刚开始的时候是在一家猎头公司里,那个公司小到只有三个人,工作环境很差。记得今年的7月8月北京最热的几天,每天都好像生活在闷罐里,让人喘不上来气。在这种天气里,公司的空调居然坏了。怎么说这个公司呢,它是一个南方人开的私人企业,不到10平米的小房间里,放了6台电脑。经理人倒是很不错,对员工也比较体贴照顾。在这个公司里我还是学到很多东西的。知道了保险公司是无论如何不能去的。保险公司的老总们总是打着各种高薪的旗号吸引你去他们公司,但无论招你的时候是什么职位,最后的结果可能都是去拉保险。当然,我不排斥这个职业,也觉得这个工作做得好会很赚钱。我只能说,这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做好的工作。可能很多人做了几个月不仅没赚到钱还得自己倒贴。

在这个公司也了解了一些关于企业招聘人才的后台搜索方法,这对我以后找工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在这个公司也遇到了好多事,直到现在对自己来说,依然是个麻烦。有个证券公司的客户,是我自己谈的。但是最终公司都没有做好,按照合同公司是要退全款的。不知为什么,经理就是不把钱给那个公司,导致这个客户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我不知道这个事情最终对我会有什么影响,我只能说,如果大家有一天去了一个小私企,拉客户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随便用自己的名字,这样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公司虽然又小又破,但是现在我还是心怀感激的。在这个公司的几个月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也发现了自己在哪个方面有闪光点,在哪个方面有不足。这样在即将到来的求职过程中,可能会少走很多冤枉路吧!

8月底我成功跳槽到了现在的公司,凤凰网。其实这纯粹是无心插柳柳成阴,记得是一天下午,我实在是闲的无聊,就在大街网上投简历玩,结果收到了三个offer,这还真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在凤凰已经工作一个多月了,现在这个公司对于我来说,才算真正进入了职场。开始了解并认识社会。其实在这里有好多辛酸。每天6点多起床要和上班族们挤公交挤地铁,也许不上班的人感觉不到,那种被挤成相片的感觉。来回4个小时的路程曾一度让我绝望,再加上我那段时间真的很倒霉,走路撞电线杆子上把自己撞去了医院,连续一个月不敢抬头见人。挤地铁的时候又把脚崴了,每天都一瘸一拐的上班。这段时间我真的变坚强了,好多人都惊讶,我都被撞成那样了,依然能坦然的去公司请假然后自己去医院挂号排队,最后回家。居然没有掉一滴眼泪。其实,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医院,但是居然没有觉得自己特悲凉,可能人总有一天会长大吧!

每天加班还没有加班费,一天70块钱的工资却要做两个人的事,有时候真的觉得很辛苦。记得有一次被某部门的一个女孩欺负,自己一个人跑到卫生间里抹眼泪,然后擦干,笑着去和那个人打招呼。我都觉得自己特别牛!!

有些事是必须要面对的,比如最近我们公司的一个同事离职,她的工作现在全部要我来做,但是等新人来的时候,我就要手把手的把我的工作全教给她,把她教会,然后我做她的助理。开始的时候心里特别不平衡,这个工作明明我能做好,却要交给别人,我把她教会了我还要给她打杂!!!心里真想骂人!!不过后来有个朋友点醒了我,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你只是一个实习生。真的,我只是一个实习生。再苦再累,你只有委屈的份,但却没有抱怨的份。

其实在这最大的苦恼就是没有时间吃饭,经常10点了回到学校才能勉强吃点,估计这样下去我的胃都会出毛病。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好处,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其实我很喜欢这个公司的工作氛围,大家互相称呼“亲爱的’,当然这是女孩之间了。公司的同事平均年龄都很小,大家都刚走出校门没几年,领导讲话的时候会管大家交叫‘同学们”,就像真的在学校一样。

其实总的来说,这个公司我还是很喜欢的,记得一个同事说过,同学之间之所以没有尔虞我诈,是因为我们没有利益冲突。但公司不一样,再好的氛围,同事之间私下里也会有冲突的,这就是社会。不过我这个人比较笨,特别不容易看出来这些。总是觉得自己身边的人都是善良的,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自己可以很快乐。每天晚上一个人回学校,堵在路上,偶尔也会觉得自己很悲剧,委屈的时候累的时候,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什么都得自己扛,不过现在也习惯了,凑合活着吧!

是不是工作的人都会变懒,开始不爱发短信,不爱和人联系。突然觉得以前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可以随便刷夜聚餐,无休止的玩闹。还有那么多纠结那么多爱恨情仇,好像现在累的都没有心情想这些,只想赶快回宿舍,睡觉然后上班。每天循环往复,渐渐发现,好像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我也很迷茫。以后就要过这种生活吗!大家都想去外企,可是这样的生活真是我想要的吗?

有个学弟说过,我已经是一只脚迈出校门的人了!我很汗,听着跟一只脚迈进棺材里似的。不过说的也对,好像现在已经完完全全脱离学校了。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开始毕业论文,开始追各大公司的宣讲会,开始了校园招聘。只是希望,自己不是最差的就好。希望我身边的朋友都能够坚强的面对即将来临的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