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0:53:30 页码:8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7篇)
2023-01-11 10:53:30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一

一下车,一栋木质建筑出现在我们眼前,顺着台阶上去。右边是工作间,左边是透明玻璃,第一层摆着很多磨盘。第二层摆了一个灶台,里面还有许多铁桶。第三层有几张桌子,上面放着木质工具,再往上有一个吧台,和许多方形木桌。

我们围着桌子坐下后,来了一位姓曹的老师。老师告诉我们,豆腐是黄豆制成的。豆腐可以制成豆浆,豆腐花,油豆腐等,黄豆要先用水泡六个小时,再磨成浆,经过过滤,高温杀菌,再倒入铁盆,点卤成型。由于时间关系,黄豆已经事先泡好了,我们迫不及待的想去磨豆腐了。

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一间房间,让我们排队洗手,围上围裙,就进入了磨坊间,地上摆了好几排小磨盘。磨盘上放着一盆盆泡好的黄豆,黄豆已经明显膨大,颗颗圆润饱满。按照老师的指导,我们把盆子放在右手边,左手逆时针转动磨盘,右手拿勺舀黄豆,要注意水多豆少。

开始动手了,我慢慢转动磨盘,往里面加一勺豆子,随着磨盘的转动,磨盘四周流出了浓稠的汁水,我不停地重复这个动作。盆子里的汁水越来越多,黄豆越来越少,我的动作越来越慢,手臂开始发酸。在我的坚持下,终于把黄豆磨完了。

接下来要过滤豆浆,高温灭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直接用准备好的豆浆点卤。我们每个人端着一盆热豆浆,用勺子舀一勺卤水,把勺子探入豆浆底部,慢慢的转动两圈。让卤水均匀分布在盆中,一直重复此动作,直到豆水分离,点卤就完成了。

我们拿来盒子和纱布,将纱布平摊在盒子里,倒入豆浆,盖好纱布,盖上盖子,再压上两块石头,放置十分钟。

打开盖子,一股豆香迎面扑来。揭开纱布,之前分散的豆花已经变成了一大块豆腐,像一块软砖头。吃着自己做的豆腐,心里乐开了花。

这次豆腐工坊之行,让我体会到了做豆腐的乐趣。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二

豆腐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黄豆豆腐、米豆腐、豌豆豆腐、猪血豆腐,等等。很少有人晓得还有一种希奇古怪的豆腐——鬼豆腐,也有的地方称斑鸠豆腐,或神豆腐,唯有利川人叫它鬼豆腐。这种叫法大概原于神秘吧,确实少见。这种豆腐的原材料取自山里的野生植物斑鸠叶。斑鸠叶生长于巴蜀一地,极像杏树叶,与杏叶所不同的是斑鸠叶透出一股独特的清香味儿,很诱人!至于这种植物叶子为何与鸟一般的名字,本人无法考究。

儿时,我们常提着竹篮,赤脚穿行在山林中,像摘桑叶一般,大面积地采摘斑鸠叶,弄回家让大人制作。先放入清水中洗去尘土,再把叶揉烂,也可放进很小的石磨中磨碎,制成叶浆;用细纱布滤叶浆,瓷钵中就会盛满翠绿绿的一钵浆液,倒入锅中烧开,再舀出来装进瓷钵里,加上少量石膏粉(也可加入草木灰制成的碱水),待冷却后,清水之下便见翠绿绿的斑鸠叶豆腐了。至于吃法,以凉拌为最佳。在那个时候,我们一般只舀一点酸泡菜水、盐巴之类即可吃,鬼豆腐吃在嘴里滑溜溜,凉爽爽的,且细嫩、可口。

“自然灾害”时期,鬼豆腐在利川曾盛行,没有粮食吃,有人拿它当主粮,我们家老房子后面住有一个年轻女人,专做鬼豆腐营生,她身材高挑细瘦,欧眉凹眼,近似洋人,一口四川腔,人喊她“鬼豆腐西施”。鬼豆腐西施一个人艰难的扯拉着两个细娃,靠卖鬼豆腐为生。太阳露脸时,鬼豆腐西施已背着湮没了头的满背篓斑鸠叶回家了。

一个人在一口大瓦缸里洗、推、煮、滤,忙不停地制作鬼豆腐。他们家无论是大人细娃,一日三餐都吃鬼豆腐。望着邻家碗里的包谷或洋芋,两个细娃娃馋得流口水,小的一个吵着“妈妈我不吃鬼豆腐我想吃饭!”,“吃你龟儿个球!”被妈妈粗暴地拖回屋,屋里仍传出杀人般的哭喊声。一天,鬼豆腐西施竟然没有出门做生意,家里传出两个娃娃的哭喊声,邻居诧异地发现鬼豆腐西施已死在床上。死因是腹泻不止,脱水身亡。自那以后,对于鬼豆腐能否吃,产生了疑虑。

现在,随着物质文化的繁荣,人们生活富裕了的今天,讲究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人别出心才地又把鬼豆腐搜索挖掘出来,绿油油的色彩,怪怪的味道,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对鬼豆腐的好奇。斑鸠叶这种野生植物,凭直观它无疑是绿色食品,具有清热败火,补充叶绿素等等作用,味道清新略苦,苦后回甘,还有种怪怪的味道 ,这种口味不一定人人喜欢。

笔者幼年常吃,由于亲见那一幕后再不敢吃过。如今回忆,鬼豆腐发掘于饥荒年代,那时连草根树皮皆能充饥。当然,鬼豆腐即使是健康食品,也不能一日三餐的吃,必定不能当主粮供给人体所需的营养。现在吃这种东西意义有所不同了,人们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不断寻求新的口味以及新的营养。

斑鸠叶做成的食品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挖掘,甚至发展,它的营养成份恐怕不仅仅这些,或许有更大的研究价值。让鬼豆腐这种稀有的野生植物成为巴蜀饮食文化种的精彩。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三

下午,我和爸爸出去买豆腐。

真的很冷。虽然快过年了,但是街上行人很少。在一个只有几辆三轮车的大排档上,有人在吃着喝着“豆芽——豆腐——羊头”。

我和父亲站在一个豆腐摊前,那是一辆三四桶的三轮车。每个桶口冒着白色的蒸汽。我俯下身,看着水桶。水桶底部有三四块豆腐,上面有冰碴。他们静静地等着,但我不知道谁的手会伸进冰冷的桶里。

一个和父亲差不多大的中年男人说:“做一个就要多少钱?”"

爸爸向前看了看,说:“五磅。”

这时,中年人叫了几声,于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跑了过来。中年人说:“小子,你跑哪去了?还不赶紧去拿豆腐?”语气不是很激烈,但也不温和。

男孩把手从袖子里拿出来,先试了试水温,然后从嘴里吸了口气,然后闭上眼睛,咬紧牙关,把手伸进桶里,拿起两块白豆腐,手立刻就红了。

当他把水擦在胸口的时候,衣服上多了些冰花。

刺骨的寒风吹来,让我戴鸭绒手套的手发麻,但男孩的手又从袖子里被拉了出来,我也不知道我在钓谁的豆腐

我不会让我的眼泪在打鱼吃豆腐的男生面前流。回到家,眼泪终于下来了。

下午,我和爸爸出去买豆腐。

真的很冷。虽然快过年了,但是街上行人很少。在一个只有几辆三轮车的大排档上,有人在吃着喝着“豆芽——豆腐——羊头”。

我和父亲站在一个豆腐摊前,那是一辆三四桶的三轮车。每个桶口冒着白色的蒸汽。我俯下身,看着水桶。水桶底部有三四块豆腐,上面有冰碴。他们静静地等着,但我不知道谁的手会伸进冰冷的桶里。

一个和父亲差不多大的中年男人说:“做一个就要多少钱?”"

爸爸向前看了看,说:“五磅。”

这时,中年人叫了几声,于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跑了过来。中年人说:“小子,你跑哪去了?还不赶紧去拿豆腐?”语气不是很激烈,但也不温和。

男孩把手从袖子里拿出来,先试了试水温,然后从嘴里吸了口气,然后闭上眼睛,咬紧牙关,把手伸进桶里,拿起两块白豆腐,手立刻就红了。

当他把水擦在胸口的时候,衣服上多了些冰花。

刺骨的寒风吹来,让我戴鸭绒手套的手发麻,但男孩的手又从袖子里被拉了出来,我也不知道我在钓谁的豆腐

我不会让我的眼泪在打鱼吃豆腐的男生面前流。回到家,眼泪终于下来了。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四

豆腐这个小家伙真是可爱,连卖它的人也得了个“雅号”——“豆腐西施”。

可这豆腐吃它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绿色环保豆腐更不易做。今天就看我大显身手,diy豆腐。

中午就泡好的黄豆看起来鼓鼓的,发出诱人的光泽。也许它们正开心地和伙伴讲着自己的故事,也许在想着自己变成豆腐的样子,也许还会有豆子正提心吊胆的看着他们即将要去的豆浆机……

好了,万事俱备,赶紧将黄豆倒进豆浆机,爸爸使劲摁住盖子,我满心欢喜地按下了开关。“轰隆轰隆”豆浆机里的刀片快速旋转,可爱的豆子们随着刀片到处翻滚,真是翻江倒海啊。

“你瞧,这样就是豆浆了,等会要……”爸爸给我说,只听“呲”的一声,爸爸因为给我说话,一不留神,豆浆洒了出来。我们身上就有了豆子的“签名”。

过了一会儿,黄豆经过翻江倒海变得白嫩嫩的,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豆浆刚打出来有很多的豆渣,我们做豆腐必须精挑细选,所以要过滤一遍。

我和爸爸将纱布按在一个小盆上,妈妈把豆浆倒在上面,不一会儿,就只剩下豆渣了。

剩下经过“层层选拔”的豆浆上了“战场”——锅。爸爸说要时时刻刻看着,防止豆浆溢出来。

“去,助手,把操作说明拿过来。”哼,爸爸竟然把我当助手了!不过还要他教我做豆腐,我递给他操作说明时还说了一句:“给你,大厨师!”爸爸正得意,“嘶——”豆浆溢出来了,我俩顿时手忙脚乱,又是关火,又是搅汤,豆浆流了一灶台。

关键的步骤到了,我刚要动手,爸爸把我拦住了,说:“这是独家秘方,不可外传!”我和妈妈笑了起来。

爸爸说这一个步骤叫“点化”,我急忙对着调好的酸浆开始“阿弥陀佛”、“叽里咕噜”地念起咒语,希望能将豆腐点化好。

爸爸刚将酸浆倒进锅里,我就开始一会儿“跳大神”,一会儿“烧香”,嘴里还不停的念着“啊,豆腐快点好吧!”。

就在我一转身的功夫,豆腐脑出现了,刚刚还是白嫩的豆浆,现在却变成了清亮的汤。“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o(∩_∩)o

豆腐脑出锅以后,我给它盖上了洁白的“被子”,躺在蒸馒头的笼格上。然后接过爸爸递给我的“专用工具”——盆,朝它使劲压去,豆腐脑发出“吱吱”的声音。好像豆腐脑刚刚正舒舒服服的在被窝里睡觉,却一下被惊醒,发出了惨叫。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说着掀开了“被子”,一个圆圆的“豆腐饼”出现了。

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味道好极了!哈,豆腐也能diy!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五

麻辣豆腐脑是黔江著名的特色小吃,它能让人们以最便宜的价格吃到最复杂,最典型的川味,更让人津津乐道。

在黔江街头,随处可见买豆腐脑的小贩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一桶热乎乎的豆腐脑,另一头是各种各样的调料。小贩们用他们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叫卖着:“卖――豆――腐――脑――哟――”那腔调高亢圆润,声音飘飘荡荡,像歌一样动听。此时你听到那叫卖声,定会觉得腹内空空,饥肠漉漉,特别想吃豆腐脑。

你跑到小贩那,买上一碗,看着小贩做。你就会发现,豆腐脑的做法其实也很讲究。小贩揭开桶盖,清香弥漫,只见满满一桶的豆腐脑又白又嫩。那是事先用滤好的豆浆加入适量的石膏或卤水后,凝聚入缸,焖数小时,再铲入用芡粉勾兑好的沸水,制作而成的。接着,小贩又为你盛豆腐脑。盛豆腐脑也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用扁平的勺子一片片地铲,看着颤颤的水灵灵的豆腐脑溜到了勺子里,再滑到了碗中。豆腐脑是容易碎的,铲的时候要慢慢来,否则就不好看了。盛入碗中的豆腐脑,中间像小馒头似的突出,摇摇欲滴。最后,小贩开始放调料了。这豆腐脑放的调料也讲究,有嫩嫩的榨菜丁、绿油油的香葱、虾皮、香菜……喔,还有香油、芝麻、碎花生什么的。放的时候也要均匀地撒在豆腐脑上面,这样又好看又好吃。

豆腐脑做好了,看相特别好。只见白白嫩嫩的豆腐脑浸在微黄的汤水里,稍微有些晃动就颤颤巍巍的,看起来就赏心悦目。上面撒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绿的葱

花,红的辣椒,紫的花椒。红红绿绿的散落其间,特别好看。看起来就让人垂延三尺。

我吃豆腐脑也是挺有趣的。我喜欢蹲在卖豆腐脑的担子旁边吃。端起碗的时候,嘴里已经有了好些口水,拿起那种特制的小勺子。第一口会舀很少,迫不及待地将白嫩嫩油亮亮的豆腐脑送进嘴里。豆腐脑软绵多汁,热辣柔滑,吃到嘴里稍不留神就会“吸溜”一下顺着喉咙滑进肚子里。那种滑腻香辣的味道妙不可言。不知不觉一碗就下肚了。剩下的汤我会用小勺子舀起来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品尝。这种吃法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尽管繁华的大都市有着形形色色的美食,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我却始终最爱家乡普通的麻辣豆腐脑。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六

我的家乡不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而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这里的食物没有城市的丰富,但我喜欢家乡的风味食物——做豆腐。

做豆腐的材料很简单,就是炒豆腐皮,蔬菜,炒肉,一些调料。做填充豆腐的第一步是做馅料。先把洗好的青菜和炒好的肉一起放在一个大锅里,剁成七块,然后撒上适量的玉米粉,加水,把三块揉成一团,再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调料,馅就做好了!

第二步,把馅料放进豆腐皮里,做成形状。我们通常用小刀在豆腐皮的一边割一个洞,让它看起来像个口袋,然后把馅料放进“口袋”,这样就诞生了一个大肚子、绿脑袋的“胖将军”。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如果馅太多,口袋破了或者切了会影响豆腐皮的外观。

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蒸。蒸豆腐的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开始用大火,然后用中火,最后用小火,直到出锅。出锅做豆腐的时候,把豆腐里面的馅料和汁液咬一口,就热了,从喉咙流到肚子里。那叫暖暖的!我告诉你一个蒸的小秘密。蒸的时候,削几个苹果,放在豆腐里,放在水里。蒸出来的豆腐还有淡淡的苹果香,甜甜的味道!

吃豆腐有几种方法,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用辣椒酱吃。第二是吃酱油,第三是和大蒜一起吃,假期还会有番茄酱和酸黄瓜一起吃,很合人口味。更何况我们吃豆腐的时候还能听听做豆腐的来历!

清朝的时候,客家人还住在北京和华北。后来成吉思汗入侵中原,把客家人赶出北京,客家人只好南下。因为客家人还有吃饺子的习惯,而且当时南方不产小麦,客家人得不到小麦粉。因此,根据包饺子的方法,一些人用豆腐做面团,把馅料塞进豆腐皮,制成饺子形状的豆腐,后来在民间传播。像北方的饺子一样,在家乡做豆腐是节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着桌子吃豆腐,谈笑风生,这在南方已经成了团圆的象征。

我爱在家乡做豆腐!

推荐豆腐西施再木再姑心得体会七

1、小葱拌豆腐 - 一青二白

2、小偷进衙门 - 没理

3、小偷进牧区 - 顺手牵羊(比喻顺便拿走人家的东西或顺势做某件事情)

4、小脚女人追兔子 - 越撵越没影儿(比喻怎么撵也跟不上)

5、小鸡吃碗碴儿 - 肚里有词(瓷)(比喻很有说的)

6、小鸡站在门坎上 - 里外叼食(比喻里外倒腾)

7、小孩儿爬楼梯 - 步步都是坎儿

8、小米充黄豆 - 个头就不中

9、小寡妇看花轿 - 干着急

10、小子玩泥巴 - 就撤就散

11、小孩儿耍菜刀 - 不是玩艺儿(比喻危险,不能当儿戏)

12、小牛架大辕 - 光蹦得欢拉不上套(比喻只能指手划脚,来真的就不行了)

13、小鬼拜张天师 - 自投罗网

14、小米充黄豆 - 个头就不中(比喻不标准)

15、小秃脱帽子 - 头名(明)

16、小乏麻脸儿 - 好大的面

17、小炉匠拉抽屉 - 找他个错(栓)

18、小姑娘梳头 - 自便(辫)

19、小河上没桥 - 将就过吧(比喻勉强维持生活)

20、小河里撑船 - 一竿子到底(比喻一次完成,彻底完成)

21、小猫打呼噜 - 与众不同(比喻跟别人不一样)

22、小猫的胡子 - 摆设(比喻超过、压倒一般)

23、小碗儿吃饭 - 靠天(添)

24、小喇叭 - 吹了(比喻夸口。或指事情、交情破裂)

25、小媳妇突爹妈 - 没完没了(比喻没个头)

26、小婆子上吊 - 吓唬大的哩(比喻想办法去制服别人,使别人害怕)

27、小河里行船 - 平平安安

28、小朋友堆雪人 - 就地取材

29、失魂的鱼 - 乱闯乱碰

30、小秃跟着月亮走 - 谁也不沾谁的光

31、小公鸡害嗓子 - 不能再提(啼)了

32、小肚子搁暖壶 - 热心肠

33、沙罐里炒胡豆 - 扒拉不开

34、沙漠里播种 - 一无所获

35、沙漠里盼水喝 - 干着急

36、沙滩里栽花 - 扎不下根;难生根、

37、沙滩上的石子 - 俯首皆是

38、沙滩上浇油 - 白搭

39、沙窝里种荞麦 - 不成

40、鲨鱼学黄鳝 - 尽想滑

41、杀鸡给猴看 - 惩一儆百

42、杀人不见血 - 凶狠手辣;阴毒

43、杀人不用刀枪 - 软收拾

44、杀人的和尚念佛经 - 假慈悲;假慈善

45、杀猪刀子刮胡子 - 太悬乎

46、杀猪的改行 - 放下屠刀

47、傻二哥算帐 - 糊糊涂涂;糊里糊涂

48、傻瓜伸脑壳 - 呆头呆脑

49、傻小子不识货 - 拣大的摸

50、傻小子爬墙头 - 四下无门;四路无门

51、傻小子睡凉炕 - 全凭人力旺

52、傻子赶庙会 - 东张西望;光图热闹

53、傻子活了九十八 - 虚度年华

54、筛子盛水 - 一场空

55、筛子里的米粒 - 无孔不入

56、筛子做锅盖 - 心眼多;心眼不少;气不打一处来;到处泄气

57、晒干的蛤蟆 - 干瞪眼;白瞪眼

58、晒干的黑枣 - 缩成一团

59、扇着扇子拉风箱 - 两头受气

60、扇着扇子聊天 - 说风凉话

61、山顶乘凉 - 占上风

62、山顶上的蘑菇 - 根子硬

63、山东的骡子学马叫 - 南腔北调

64、山洞里迷了路 - 摸不清方向

65、山沟里的人家 - 零零散散

66、山沟里叫喊 - 有回音

67、山谷的回声 - 不平则鸣

68、山尖上摘月亮 - 办不到;没法办

69、山里的五步蛇 - 毒极了;最毒

70、山坡上烧火 - 就地取材(柴)

71、山雀子相会 - 唧唧喳喳

72、山上的石头,田里的莠草 - 不足为奇

73、山上开梯田 - 步步高

74、山上找鱼虾 - 没影的事

75、山头上看飞机 - 高瞻远瞩

76、山羊打架 - 勾心斗角

77、山羊拉屎 - 稀稀拉拉

78、山腰的枯树 - 七枝八杈

79、山鹰的眼睛 - 尖锐

80、山中的瘦虎 - 雄心在

81、山中的野猪 - 嘴巴好厉害

82、陕西驴子不拽车 - 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83、善男信女拜观音 - 心诚

84、扇车口挂堂鼓 - 吹牛皮

85、伤风鼻塞 - 似通非通;半通不通

86、商店里的样品 - 摆设

87、上岸的鱼虾 - 干蹦干跳

88、上朝不带奏折 - 忘本

89、上等轮胎 - 有气难出

90、失灵的汽车 - 横冲直撞

91、上鸡窝摔跟头 - 笨(奔)蛋

92、上炕不点灯 - 瞎摸

93、上了套的牲口 - 听喝的

94、上了弦的箭 - 一触即发

95、上满发条的钟表 - 分秒不息

96、上山采竹笋 - 拔尖

97、上树逮麻雀 - 连窝端

98、上套的猴子 - 任人耍;山人帆少

99、上梯子摘星星 - 够不着

100、上天摘月亮 - 痴心妄想;妄想

101、上午栽树,下午取材 - 性太急

102、烧干的锅炉 - 气炸了;气崩了

103、烧黄青菜煮焦饭 - 过火

104、烧火剥葱 - 各管一工

105、烧香赶和尚 - 喧宾夺主

106、烧香碰倒菩萨 - 冒失鬼

107、少时衣裳老来穿 - 守时货

108、蛇吞扁但 - 直脖啦

109、蛇吞蝎子 - 以毒攻毒

110、蛇钻窟窿 - 顾前不顾后

111、舌头打滚 - 含糊其辞;含含糊糊

112、舌头绕到牛桩上 - 胡缠;胡搅蛮缠

113、射箭没靶子 - 无的放矢

114、申公豹的脑袋 - 人前一面,人后一面

115、申公豹的眼睛 - 朝后看

116、深山的石头 - 有的是;多的是

117、失群的大雁 - 孤孤单单

118、湿水的大鼓 - 不想(响)

119、身上背筛子 - 浑身是窟窿

120、神龛(kan〕上戳窟窿 - 妙(庙)透了

121、神仙的茅坑 - 没有份(粪)

122、神像拍胸口 - 没心肝;没心没肝

123、神主头上使剪刀 - 羞(修)先人

124、生成的骨头长就的肉 - 定了

125、生成的相,做成的酱 - 变不了;没法变

126、生虫的拐杖 - 靠不住;不可靠

127、生姜脱不了辣气 - 本性难移

128、生就的驼子 - 直不了

129、生就尾巴长就相 - 变不了;没法变

130、生了娃娃休妻 - 忘了旧情;不念旧情

131、生铁换豆腐 - 吃软不吃硬

132、生铁进了铁匠炉 - 挨锤的货

133、生铁犁头 - 宁折不弯

134、生吞蜈蚣 - 百爪挠心

135、生锈的剪刀 - 掰不开

136、牲口不上膘 - 料不到

137、绳子拴石头 - 穷得叮当响

138、剩下九十九个 - 百里挑一

139、圣人肚,杂货铺 - 难不住

140、圣人面前卖文章 - 自不量力;不自量

141、圣人遭雷击 - 好心不得好报

142、师字去了横 - 真帅

143、狮子尾巴摇铜铃 - 热闹在后头

144、虱子躲在皮袄里 - 有住的,没吃的

145、失舵的轮船 - 把握不住方向

146、失魂的鱼 - 乱闯乱碰

147、失火唱山歌 - 幸灾乐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