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演讲稿职业道德方面 我是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6 07:28:21 页码:12
最新我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演讲稿职业道德方面 我是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10篇)
2023-10-16 07:28:21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洛阳理工学院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__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描写洛阳理工学院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龙潭峡简介:

龙潭峡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的北部,是一个集地质奇观、自然山水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景区山水宜人,潭瀑迷人,峭壁怪石惊人,堪称“黄河山水画廊”。

龙潭峡好像一条巨龙横卧于中原大地上,而且景区内处处以龙的传说为宗,所以得名为龙潭峡,20xx年更名为龙潭大峡谷。

龙潭峡全长12公里,是世界上罕见的u型峡谷,龙潭峡旅游可以划分为三大段:龙潭水峪景段、高峡瓮谷景段、山崩地裂景段。

龙潭峡主要旅游景观:

六大自然谜团:水往高处流、佛光罗汉崖、巨人指纹、石上天书、蝴蝶泉、仙人足迹。

七大幽潭瀑布:五龙潭、龙涎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阴阳潭、芦苇潭。

八大自然奇观:绝世天碑、石上春秋、阴阳潭瓮谷、五代波纹石、天崩地裂、通灵巷谷、喜鹊迎宾、银链挂天。

地质奇观

龙潭峡是紫红色石英砂岩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经过流水冲刷、风雨侵蚀而形成的。在龙潭峡随处可以看到地质历史的痕迹,地壳运动的雄伟过程都将在这里重现。

难得一见的瓮谷洞龛、变幻莫测的波纹石、神奇壮观的天书石、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等等地质景观,为我们描绘出了远古海洋的波澜壮阔。龙潭峡也因此拥有“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地学教科书”等美誉。

龙潭峡水景

龙潭峡的水景也是堪称一绝的,碧水流通于整个峡谷之中,潭瀑连接。五龙潭好似五龙聚会,一线瀑又似一条银练挂在半空中。幽潭碧瀑、红岩绿树形成一道奇丽的高峡山水图画。

龙潭峡植被

龙潭峡处在亚热带与北温带的过渡带,森林覆盖率90%以上,有奇花异草800余种,景区内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生态环境优美。是我国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好的峡谷之一。

龙潭峡以峡谷地貌、水体景观为主,以地质剖面和地质遗迹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依托,是国内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龙潭峡是地质特色旅游的绝佳去处。

描写洛阳理工学院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描写洛阳理工学院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中国洛阳关林北依随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关林因厚葬关羽首极而名闻天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180余亩,四进院落、150余间殿宇庙会,千余株翠柏的关庙。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为旧时“灯影钟鼓话兴亡”之所在;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经400余载风风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威扬六合”匾为慈禧太后传笔,端庄厚重,弥足贵;连仪门和拜殿的石狮通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通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变,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关林位于洛阳老城南7公里关林镇。相传这里是埋葬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方。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庙植柏,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今之规模。关林占地百亩、殿宇廊庑150余间。现存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石狮、铁狮110多尊,古柏800余棵,塑像10余躯,墓冢1座。隆冢丰碑,殿字堂皇,古柏苍郁,幽雅伟丽。

关林的布局,表现了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特点,其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整个园内建筑盖显高耸,雕梁画栋,飞檐流丹,气势峥嵘。丰碑高冢,香烟缭绕,古柏千章。殿堂中设有一尊身着龙袍,头戴十二冕旒王冠的关羽坐像,身旁还有捧大印的儿子关平和持刀的周仓立像。后边有张飞殿和五虎殿等。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听到许多有关关羽神奇的传说,还可以感受关公独具魅力的传统美德,幸运的话,还可以一睹一年一度的“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的盛况。

关羽是我国唯一为儒、释、道三教并尊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又名关云长(公元160─219年)。传说孙权杀害关羽之后,将其首级献给了曹操,曹操便将其首级葬于关林。关羽一生,以忠义和勇猛见称。从古到今,人们把他视为盖世英雄,作为神灵顶礼膜拜。千百年来,关林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关林是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舞楼、大门、仪门、石栏板甬道、月台、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碑亭、墓冢等。两侧对称耸立着钟楼、鼓楼、华表、焚香炉、配殿及长廊等。

主要建筑包括门外的高台建筑舞楼,三门道硬山式顶的大门、仪门,卷棚式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碑亭、石牌坊、钟楼鼓等;在仪门和大殿之间,修有石栏板甬道,栏板之间的望柱头皆雕作狮子头,计一百零四个,姿态各异,形象生动;三殿之后建石坊,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五字;长廊建置于庙院东西两侧,里边陈列洛阳历代出土的石刻、墓志精品,是研究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舞楼与关林大门相对,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一座平面作凸字形的高台建筑,其顶以歇山和硬山相结合,设计巧妙,宛如重檐楼阁,蔚为壮观,堪称我国舞台建筑的典型。

大门为5开间3门道硬山式建筑,门前的1对白色大理石雄狮是洛阳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者。仪门原为明代关庙的大门,清扩建时改为仪门,其前所立铁狮为洛阳少见。石栏板和月台是按帝王宫殿制度修建。望柱头上的小石狮共104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拜殿为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的匾联,西端竖立着高35米的关羽大刀。大殿与拜殿相连,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总面积700平方米,是关林最大建筑。庑殿顶,琉璃瓦,檐角饰以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檐下斗拱华丽,朱门雕窗。正门两侧木雕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13幅故事画。

大殿是关林最雄伟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约20米,总面积为760平方米。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殿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大殿正门上,有木刻浮雕关公故事图: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挑锦袍、斩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图案,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二殿是五开间庑殿顶建筑。殿内正面塑“关羽怒视东吴戎装像”,关羽长髯飘洒、端庄威严,关平按剑于左,周仓持刀于右。前檐下绘有斩颜良、诛孔秀、大战夏侯敦、古城会等故事图。后门上方绘有“华容道义释曹操”、“东吴赴宴”、“水战庞德”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关羽骁勇善战的历史画面。

三殿是五开间的硬山式建筑,规模较小,又叫“寝殿”。殿檐下有“三战吕布”、“威镇荆州”、“战长沙”三幅大型故事图。前枋上还有九幅小型故事图。斗拱的昂首都雕成龙头,彩饰绚丽异常。

关冢们于后部,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平面作八角形。向南有石墓门。相传关羽首级即埋于此冢内。冢前有林碑,高4.8米,碑额题“敕封碑记”,碑阴为董笃行所撰之《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其内容为关羽的生平、封号以及建庙的情况。

关林大门前有石狮一对,高2.7米,为明代作品。仪门前有铁狮一对,重三千余斤,乃铸于明代;拜殿东端悬有明代大铁钟,两端竖立有关羽的大刀;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匾额;拜殿前月台上,放置明代铁花瓶一对。

关帝冢平面为八角形,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外筑围墙。冢前石碑高4.8米,下有龟趺,上有雕龙碑首,额题九叠篆书《敕封碑记》,是康熙皇帝给关公追加封号所立碑。护碑亭作全木构八角形,为八面起坡歇山顶,斗拱枋椽交错勾连,构筑奇巧,别具一格,是清代亭式建筑之典范。碑亭前有明代所立的石供案及石牌坊,石牌坊高10米,宽6米,3道门,正额题“汉寿亭侯墓”5字。

关林已辟为洛阳古代艺术搏物馆。庙内两侧长达90米的长廊,分别为碑刻墓志陈列室、石刻艺术品陈列室。共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墓志、石刻艺术品近20__件,反映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风貌.尤其东汉石辟邪、北魏升仙画像石棺、隋代石狮等,更是稀世珍宝。碑刻、墓志近1000件,其中许多涉及到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均有补史、证史之价值,可谓一部“石史”,并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描写洛阳理工学院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中国洛阳关林北依随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关林因厚葬关羽首极而名闻天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180余亩,四进院落、150余间殿宇庙会,千余株翠柏的关庙。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为旧时“灯影钟鼓话兴亡”之所在;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经400余载风风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威扬六合”匾为慈禧太后传笔,端庄厚重,弥足贵;连仪门和拜殿的石狮通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通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变,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关林位于洛阳老城南7公里关林镇。相传这里是埋葬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方。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庙植柏,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今之规模。关林占地百亩、殿宇廊庑150余间。现存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石狮、铁狮110多尊,古柏800余棵,塑像10余躯,墓冢1座。隆冢丰碑,殿字堂皇,古柏苍郁,幽雅伟丽。

关林的布局,表现了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特点,其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整个园内建筑盖显高耸,雕梁画栋,飞檐流丹,气势峥嵘。丰碑高冢,香烟缭绕,古柏千章。殿堂中设有一尊身着龙袍,头戴十二冕旒王冠的关羽坐像,身旁还有捧大印的儿子关平和持刀的周仓立像。后边有张飞殿和五虎殿等。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听到许多有关关羽神奇的传说,还可以感受关公独具魅力的传统美德,幸运的话,还可以一睹一年一度的“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的盛况。

关羽是我国唯一为儒、释、道三教并尊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又名关云长(公元160─220xx年)。传说孙权杀害关羽之后,将其首级献给了曹操,曹操便将其首级葬于关林。关羽一生,以忠义和勇猛见称。从古到今,人们把他视为盖世英雄,作为神灵顶礼膜拜。千百年来,关林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关林是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舞楼、大门、仪门、石栏板甬道、月台、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碑亭、墓冢等。两侧对称耸立着钟楼、鼓楼、华表、焚香炉、配殿及长廊等。

主要建筑包括门外的高台建筑舞楼,三门道硬山式顶的大门、仪门,卷棚式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碑亭、石牌坊、钟楼鼓等;在仪门和大殿之间,修有石栏板甬道,栏板之间的望柱头皆雕作狮子头,计一百零四个,姿态各异,形象生动;三殿之后建石坊,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五字;长廊建置于庙院东西两侧,里边陈列洛阳历代出土的石刻、墓志精品,是研究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舞楼与关林大门相对,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一座平面作凸字形的高台建筑,其顶以歇山和硬山相结合,设计巧妙,宛如重檐楼阁,蔚为壮观,堪称我国舞台建筑的典型。

大门为5开间3门道硬山式建筑,门前的1对白色大理石雄狮是洛阳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者。仪门原为明代关庙的大门,清扩建时改为仪门,其前所立铁狮为洛阳少见。石栏板和月台是按帝王宫殿制度修建。望柱头上的小石狮共104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拜殿为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的匾联,西端竖立着高35米的关羽大刀。大殿与拜殿相连,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总面积700平方米,是关林最大建筑。庑殿顶,琉璃瓦,檐角饰以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檐下斗拱华丽,朱门雕窗。正门两侧木雕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13幅故事画。

大殿是关林最雄伟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约20米,总面积为760平方米。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殿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大殿正门上,有木刻浮雕关公故事图: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挑锦袍、斩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图案,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二殿是五开间庑殿顶建筑。殿内正面塑“关羽怒视东吴戎装像”,关羽长髯飘洒、端庄威严,关平按剑于左,周仓持刀于右。前檐下绘有斩颜良、诛孔秀、大战夏侯敦、古城会等故事图。后门上方绘有“华容道义释曹操”、“东吴赴宴”、“水战庞德”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关羽骁勇善战的历史画面。

三殿是五开间的硬山式建筑,规模较小,又叫“寝殿”。殿檐下有“三战吕布”、“威镇荆州”、“战长沙”三幅大型故事图。前枋上还有九幅小型故事图。斗拱的昂首都雕成龙头,彩饰绚丽异常。

关冢们于后部,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平面作八角形。向南有石墓门。相传关羽首级即埋于此冢内。冢前有林碑,高4.8米,碑额题“敕封碑记”,碑阴为董笃行所撰之《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其内容为关羽的生平、封号以及建庙的情况。

关林大门前有石狮一对,高2.7米,为明代作品。仪门前有铁狮一对,重三千余斤,乃铸于明代;拜殿东端悬有明代大铁钟,两端竖立有关羽的大刀;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匾额;拜殿前月台上,放置明代铁花瓶一对。

关帝冢平面为八角形,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外筑围墙。冢前石碑高4.8米,下有龟趺,上有雕龙碑首,额题九叠篆书《敕封碑记》,是康熙皇帝给关公追加封号所立碑。护碑亭作全木构八角形,为八面起坡歇山顶,斗拱枋椽交错勾连,构筑奇巧,别具一格,是清代亭式建筑之典范。碑亭前有明代所立的石供案及石牌坊,石牌坊高10米,宽6米,3道门,正额题“汉寿亭侯墓”5字。

关林已辟为洛阳古代艺术搏物馆。庙内两侧长达90米的长廊,分别为碑刻墓志陈列室、石刻艺术品陈列室。共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墓志、石刻艺术品近20xx件,反映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风貌.尤其东汉石辟邪、北魏升仙画像石棺、隋代石狮等,更是稀世珍宝。碑刻、墓志近1000件,其中许多涉及到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均有补史、证史之价值,可谓一部“石史”,并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