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 城运中心工作体会(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3:24:49 页码:14
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 城运中心工作体会(七篇)
2023-01-11 13:24:4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对于小朋友们来说,立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他们根本就不了解立冬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我们有义务让幼儿们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让幼儿们知道立冬是一个怎么样的节日,立冬有着怎样的气候,有着怎样的风俗,要让幼儿们真真切切的理解立冬并且真正认识立冬。

1、认识了解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2、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力更生的意识。

3、感受集体劳动的快乐。

4、和父母一起包饺子增进父母亲情。

1、请家长准备:擀面杖 、锅拍、围裙(班主任合理安排),以校讯通、黑板报形式告知家长时间、地点、家长需要准备的物品(提前两天通知家长)。

2、幼儿园厨房准备:饺子馅、包饺子面。厨房以班级为单位分好,厨房11月7日上午9:40之前准备好饺子馅、包饺子面,等待班级生活老师来领取。

3、班级准备:洗手、带好围裙。

4、幼师们提前做好不织布手工饺子

1、准备立冬相关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

2、提问:看看图片上有什么

3、给幼儿讲解立冬的来历及习俗,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者11月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但是我国幅员辽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以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4、习俗: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源于过去的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下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以班级为单位亲子活动开始包饺子

分工:

1、家长孩子分别擀皮、包饺子;

2、班级生活老师:负责厨房领取包饺子面团、和指定家委会人员负责把包好的饺子送到厨房;

3、班主任和配班教师:负责维持班级秩序、指导家长孩子擀饺子皮、包饺子、活跃班级亲子包饺子气氛;

4、家委会指定专人:负责拍照、指导、维持秩序。

1、生活老师和指定家委会专人:集中包好的饺子送进厨房并负责把煮好的饺子送回班里;

2、班主任和配班教师协同家委会:组织孩子开展儿歌、唱歌、故事等活动(班主任设计好)(等待饺子煮熟);

3、家委会指定专人:负责维持家长秩序。

1、生活老师和指定家委会专人:负责把煮熟的饺子分发到小朋友的餐盘中,请小朋友们品尝自己包的饺子。

2、邀请家长品尝----家委会指定专人负责分发和维持秩序。

立冬的活动在品尝饺子中接近尾声啦,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亲手制作的小礼物—手工饺子。让这个活动在礼物分发中画上完美句号。

1、家长品尝完毕家委会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家长回到班级门口填写表格、顺序离开幼儿园。

2、班级整理、餐后散步、午休---活动结束。

3、活动总结、找补不足。

2022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xx市水利“十三五”规划项目包括防洪减灾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水资源及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水利综合管理项目等四个方面,工程规划投资31270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9160万元,省级配套37238万元,地方配套66305万元。根据省里的计划安排,防洪减灾中的汉江下游综合整治和杜家台分蓄洪区续建配套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均没有实施,杨林尾泵站更新改造、泽口泵站、东荆河水资源调配工程等其他项目也没有按计划实施。据统计,2011年至2019年,我市水利发展在“十三五”时期的前4年完成投资11049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8658万元;省级配套16224万元;地方配套15617万元。

根据2019年和2020年的计划安排,预计我市“十三五”后期水利投资规模将达18369万元,据此计算,我市“十三五”期间水利投资规模将达到128868万元。1.2“十三五”前四年完成情况

1.2.1防洪减灾工程

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包括xx市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和重点县综合治理与水系连通工程两个部分,主要建设内容是对河道进行疏挖衬砌、加固堤防、整修重建沿岸配套涵闸、泵站及桥梁,提高防洪减灾标准。其中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了通顺河一二期、洛江河、通州河治理工程,先后完成渠道疏挖长111.34km,堤防加固长76.59km,河岸衬砌长24.3km,涵闸重建及改造34处,加固维修倒虹管2处,重建泵站2座,维修3座,新建机耕桥1座,重建机耕桥12座;重点县综合治理与水系连通工程涉及胡场、毛嘴、三伏潭三个镇,完成河道清淤疏浚长60.78km,岸坡整治长13.15km,重建整修配套涵闸16座。共完成投资149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579万元,省投资204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318万元。

2、除涝工程西流河泵站新建工程,完成了输变电线路架设、土建建设、机电设备安装、金属结构设备安装、电气设备安装、场区建设等工程。共完成投资42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00万元,市配套资金1700万元。

1.2.2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调水工程完成了南水北调闸站改造工程和引江剂汉东荆河补水工程,南水北调闸站改造包括泽口闸、卢庙闸站和鄢湾闸站改造三处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8260万元;引江济汉东荆河补水工程包括马口、冯家口、黄家口三处橡胶坝,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1000万元。两调水工程共计完成投资29260万元,全部由中央投资。

2、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53.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共计投资2792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6712万元,省投资6441万元,市筹措资金4769万元。

3、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主要是泽口灌区的续建本套与节水改造。泽口灌区共完成渠道疏挖长84.0km,渠道衬砌长33.7km,完成泵站改造16座,涵闸建设39座,桥梁建设11座。共完成投资1479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8931万元,省投资2953万元,市筹措资金2953万元。

4、节水灌溉工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完成疏挖渠道长541.593km,衬砌渠道长238.142km,新建、改造渠系配套建筑物14272处,改造提水站164座,总装机2019kw。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有效灌溉面积增加6.3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新增9.0万亩。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

节水灌溉工程共完成投资137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700万元,省投资3200万元,xx市筹措资金2860万元。

1.2.3水资源及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

1、水土保持工程选取洛江河段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进行改造。完成投资21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6万元,市筹资67万元。

2、水利血防工程

1)四方河、西流河水利血防工程。完成渠道疏挖长15.71km,渠道衬砌长5.8km,整修涵闸5处,重建提灌站3座。完成投资475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378万元,省投资1427万元,市筹资950万元。

2)胡麻灌区水利血防工程。完成渠道疏挖衬砌长6.0km,整修涵闸2座,重建涵闸1座。完成投资6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90万元,省投资160万元。2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2.1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1.1水利设施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xx市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水利建设,不仅为防御洪水、排除涝渍、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以水利工程的巨大综合效益,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市域特殊的地理区位、地势地貌、气象特征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决定了水利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利设施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水问题。

1、防洪能力较差全市两大防洪圈堤防长257km,仅东荆河下游左堤长39.4km的堤防在1998年抗洪后进行了加固,达到二级堤防标准;全市尚有85%的堤段建设标准偏低,堤身矮小单薄、险工险段多,抵御洪水的能力还很差;穿堤建筑物建设标准低,建设年代长久,老化损坏严重,多系带病运用,采取临时措施度汛。杜家台分蓄洪工程,分洪运用频繁,但建设严重滞后。分洪道两侧堤防没有按设计标准完建;分蓄洪区西围堤,系老民垸堤连接而成,堤内塘渊多、堤外河泓多、堤上人户多,且堤基、堤质差,穿堤建筑物标准低、老化毁损严重,现由我市自建自管,投入不足,抗洪能力更低;分蓄洪区圩垸多,阻流严重;圩垸内居住人口多,没有安全转移设施,且没有建立分洪损失的补偿机制等,不能满足分洪运用要求,计划分洪运用困难。综此,我市防洪工程距保障人们安居乐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差距很大。

2、排涝标准不高在干堤内5大排水区中,排湖、沙湖、时合垸、洪北4个排水区,汛期靠泵站提排,经过“十三五”期间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和除险加固,取得了很大效果,但全市的排涝标准仍不到十年一遇,涝灾仍然频繁。尚有杨林尾泵站未能进行改造和续建配套,不能全部发挥效益;通北排区虽然进行了区内整治,但没有可靠的排水出路,排涝标准为二年一遇;市内的中小型一级泵站和二级泵站,建设年代久远,存在着机电设备老化、陈旧,水工设施破损严重、配套不全等问题,不能安全、高效运行;部分中小河流淤塞严重,水流不畅。

3、水资源供需矛盾较大全市供水水源来自汉江及东荆河的过境客水,南水北调以后,客水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供水体系与过境客水不匹配,供需很不平衡。加上灌区内工程配套不全,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供水的灌溉保证率仅75%,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0;城镇供水方面: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管网漏损严重,部分偏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东荆河上虽然建设了三道橡胶坝拦水灌溉,但由于配套的补水调水工程没有完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4、水工程设施老化损坏严重部分水利工程因工程设计标准低,建筑材料低劣,多为纯混凝土或浆块砌筑,采用本地细砂代替中粗砂、用砖代石、以石灰代水泥等十分普遍,加上建设年代久远,老化损坏严重,机电设备多已淘汰,全市排灌涵闸和泵站完好率小、沟渠淤塞阻流,效益衰减。

5、水环境建设滞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受水资源保护投入所限,未形成完整的水资源保护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城市污水的快速增长和污水收集系统及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河道水质严重下降;农村的沟渠淤积、污染严重,威胁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和人居环境。人为的水土流失严重,监测体系没有建立。血吸虫疫情还很严重。水利结合灭螺的任务还非常艰巨。2.1.2水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1、体制尚未理顺涉水事务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理顺。市水务局管理农业用水和农村饮水;市建委管理城区供水和污水处理;市环保局负责对污水检测。由于水资源还未进行统一管理,既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无序竞争,也使得水资源保护缺乏责任和利益上的主体,给水资源、特别是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2、制度还不够健全政府加强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3、措施还不够有力有的地区经济活动侵占河道和妨碍河道行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排污总量控制、排污口审批制度尚未落实。

4、机制不够活在应对重大水利突发事件方面,相应的预案和对策还需不断完善;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设施落后,队伍不稳,经费不足,严重影响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良性运行。2.1.3行业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

1、监测站网滞后我市水资源、水环境、水质、旱情、地下水等站网基本上没有设置,只是临时测试;水雨情观测站,除长江委设置的xx水文站和市气象站外,其他为代办站或自设的汛期观测站,观测时段为汛期,设备简陋,手段落后;水文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信息传输、处理等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没有灌溉、排水试验站,只是向邻近地区借用试验资料。

2、水利信息化建设落后除与上级有关部门单项联网外,其市内设施因缺少资金,发展缓慢。

3、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人才队伍总量偏小,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教育培训的力度、规模、水平不适应建设学习型行业的要求;吸引人才能力不强;水利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攻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待加强,科学治水的水平有待提高。2.2水利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1、特殊的地理区位,导致防汛除涝抗灾任务艰巨xx地势低洼,客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分配不均,水位、流量的变幅大,给治水带来了难度和抗灾的艰巨性。地势低洼,靠堤防御洪,洪水高出地面7m之多,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国道、省道、铁路等均受洪水威胁。防洪战线长,每年防汛时间亦长,加上杜家台分蓄洪工程处市境,分洪频繁,更加重了防汛任务。降雨年际变化大,汛期雨多,雨洪同期,量大集中,涝灾频繁;亦因久旱不雨而发生旱灾。因此,我市防汛抗灾的形势依然严峻,治水任务亦是复杂、艰巨和长期的。艰巨的水利建设任务和频繁的水旱灾害,加大了xx治水的难度,也牵扯了促进发展的工作精力。

2、治水理念还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套适应我市实际情况的科学治水思路还有一个过程,这将在一段时间内制约我市水利建设的发展。

3、资金投入不能满足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水利工程建设属公益性类,是惠及民生的工程,需要公共财政投入。由于财政投入有限,以致水利需要投资与财政投入的可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将是制约我市水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4、管理体制将会制约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涉水事务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的交叉。由于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复杂,使得水利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矛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市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

5、管理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建设与管理的需要水利行业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不足,现有队伍在管理、经济、法律、生态等知识方面还相对薄弱,难以适应我市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加上水利行业工作条件艰苦,行业比较贫困,在引进人才、挽留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水利的持续、健康发展。3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和布局3.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1.1指导思想

“十四五”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攻坚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市委有关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大胆创新,积极破解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确保水利发展与改革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推动xx市水利科学跨越式发展。3.1.2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安全、排涝保收、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血防、生态环境等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我市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和改革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2、坚持人水和谐的原则水利发展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给出路;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要求,要也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要;既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又要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利发展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促进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防洪排涝抗旱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全市水利协调发展。

4、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要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产权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5、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技术进步的原则要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3.2总体思路和布局3.2.1总体思路

坚持防汛排涝与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五个同时抓,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做到工程单一效益与工程体系整体效益、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四个结合,实现发展思路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防汛抗旱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和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建设管理由行政控制为主向市场机制为主转变、行政管理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四个转变,努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突出水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3.2.2总体布局

围绕湖北省“两圈两带”的宏观框架,探索发展途径,强化汉江下游综合治理,巩固已基本形成的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体系,确保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是xx市最大的“民生水利”工程。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补偿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防洪保安工程、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综合开发工程和汉江下游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在保障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拓展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洪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水系、水域治理与管理,努力实现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一体化,建设水生态环境和谐、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以防洪治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湖泊保护和治理、水域水环境治污与保护、水利血防、农村饮水安全、水利信息化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为重点,发展具有平原湖区特色的现代水利。4水利发展与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4.1主要目标4.1.1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防洪目标对汉江、东荆河进行综合整治,达到二级堤防标准,疏扩东荆河下游河道,确保安全行洪。汉江、东荆河杨林尾以上防御汉江1964年型洪水,杨林尾以下的东荆河堤防御长江1954年型洪水;启动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工程建设,确保其正常安全运用。

2、除涝目标继续加强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杨林尾泵站、泽口泵站及其他中小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新建余帮泵站和蔡滩闸站,进行中型涵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使农田除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的设计标准;城区除涝能力达到二十年一遇的设计标准。改造渍害中低产田20万亩。

3、灌溉目标继续完成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洪北、冯保、联合灌区的骨干工程配套及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四方河口泵站,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0万亩,争取灌溉保证率达到85%,灌溉供水正常年景能够满足农作物用水需求,一般干旱年景能够满足农业用水需求,特大干旱年景基本能够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用水需求、基本能够保证人们生活用水需求。

4、饮水安全目标对原有水厂提升增效,新增农村安全饮水受益人口29.63万人,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主要供水水源地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全部选取汉江水作为饮用水源,保证城市饮水安全。

5、节水目标新增田间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全市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降到110m3以下。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5%以下,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实行节水产品认证制度。

6、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目标河湖纳污总量控制率达到90%以上,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得到加强,通过水系连通、河湖疏浚、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工程措施,形成水系、河湖的有机联系,使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态系统得到逐步修复,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重点水域基本实现调水、引水、补水以及监控的现代化管理。

通过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工程措施,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实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力争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km2。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7、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基本建成主要骨干水利工程的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及水利信息网络和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共享,为水利科学管理提供支撑,为防汛抗旱、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管理及水土保持等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并实现与中国水利信息网的互通互联,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规章、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为全市水利系统、各级政府和社会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重点建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监测及水质监测评价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四大系统,并部署实施其它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4.1.2水利管理与改革目标

1、洪水管理目标探索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防洪保护区、杜家台分蓄洪区和东荆河分洪民垸的管理制度;完善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灾害防治的经济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协调机制、补偿机制;建成洪水管理预测预报信息体系;完成防御洪水预案,建立防洪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2、水资源管理目标强化水资源与河湖管理,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两型社会。基本完成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和转让制度,初步形成利用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机制;完善取水许可、排污口许可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水土保持社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预防监管体系,建立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水土流失监测信息制度;加强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率达到100%。

4、建立节水型社会目标节水社会建设全面展开,采取“水价调控、水权交易、水市场监管”等措施,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和合理的水价,建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机制,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

5、行业发展能力建设目标建立、完善与国家水法律法规相配套、与依法治水要求相适应的法规体系,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依法治水能力明显提高;水利管理机构逐步健全,水利管理基础设施得到显著完善,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利科技创新体系逐步提高,水利技术明显进步,科学治水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人才强水”战略,建设学习型行业,水利干部职工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完成水利行政审批制度项目清理,规范水行政审批办理流程,形成高效便民的服务机制。优化办公硬件设施,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积极加强机关建设,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办公有场所、工作有设备、制度有保障。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物的良性管理机制。

6、水利改革目标深化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公共财政政策相适应的相关体制,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征收体制,加强水利管理,推行水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保障水利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4.2主要任务4.2.1防洪减灾工程

1、汉江堤防除险加固

市境汉江右堤从与汉川市交界的李家湾(108k)起,至与潜江市接壤的大王庙(199+200)止,长91.2km;东荆河左堤从与潜江市交界的同兴垸(67+830)起,至杨林尾以上(125k)与东荆河下游的长江连江支堤相接,长57.17km。两堤共长148.37km,防御汉江洪水,为汉江下游堤防,是我市的南北御洪屏障,保护着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道、省道公路干线和铁路的营运安全。

市境内汉江下游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堤身矮小单薄,没有达到二级堤防的设计标准;堤身质量差,基础不好;迎流顶冲险段多;穿堤建筑物设计标准低,毁损严重;管护设施滞后等,堤防的整体抗洪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除险加固。

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于2003年3月编制了《湖北省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防御1935年型洪水(相当于百年一遇)的二级堤防设计,按照1964年型实测洪水位设计堤顶高程,对堤身高度、宽度及堤身边坡进行加高培厚;穿堤建筑物险情基本得以整治;对主要险工险段护岸进行整治,河岸崩塌和部分险段险情恶化的趋势得以初步遏制,堤防的整体抗洪能力有所增强,缓解防洪压力。

按照“可研报告”对汉江右堤进行了加培和迎流顶冲险段整治。尚有加培东荆河左堤和迎流顶险段未有整治,拟拆除重建涵闸7座(汉江右堤北坝闸、黄越低闸、八潭低闸3座;东荆河左堤姚嘴闸、潘坝闸、邵沈渡闸、马口闸4座)和加固加长涵闸7座(团结闸、鄢湾(高闸)、黄越(高闸)、八潭(高闸)、姚嘴泵站闸、联丰高低闸)未有实施;堤面防汛路未有铺筑,约需投资62317万元。

2、东荆河下游河道整治

中革岭以下46公里的东荆河河道,河势蜿蜒曲折,河道洲滩民垸多、卡口多,芦苇丛生、树木密集,致使行洪受阻,排水不畅,对东荆河下游堤防及民垸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根据长江委勘测规划设计院的总体规划报告,按照4000~5000立方米每秒的标准,对东荆河下游段进行全面综合整治,扩挖46公里长的河道,并对沿岸的病建筑物进行整修加固,确保东荆河下游行洪畅通,提高防洪标准,增加民垸保收面积12万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程约需投资50000万元。

3、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工程建设

市境内杜家台分蓄洪工程包括杜家台分洪闸、分洪道及两侧堤防、西围堤、北围堤和分蓄洪民垸。该工程于1956年4月建成分洪闸及分洪道左右堤后,于当年分洪运用,至今运用了21次,分泄洪水总量196.45亿m3,为确保汉江下游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工程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运用频繁,出现了很多防洪不能保安的问题:一是分洪道左右堤防长41.89km没有平台,不能满足渗径要求;二是在北围堤、西围堤及洪北堤37.4km长的堤防中有14.78km的堤防没有整治,有22.62km长的堤防没有达到设计标准;三是穿堤建筑物5座,带病运用,有4座涵闸没有新建;四是分蓄洪区民垸分洪没有转移的安全设施等,以致分洪运用难。

为保杜家台分蓄洪工程能安全运用,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xx市境内工程投资为83701万元。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拟在“十四五”期间,加培北围堤(桩号0+000-2+700)2.7km、西围堤(桩号0+000-17+900)17.9km,两段题防共长20.6km;新建周帮大桥,重建刘家垸闸和草八垸闸,加固华湾闸,约需投资28309万元。

4、排涝工程

1)泽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泽口泵站系xx市28处骨干泵站组成的群站,总装机192台套,容量19615kw,设计排水流量259.68m3/s,灌溉流量101.8m3/s,承担着16个镇办902.9km2的排水和81.4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此28处泵站兴建于20世纪70、80年代,为灌排区的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保障和支撑作用,抗灾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该群站工程由于兴建年代久远,运用频繁,损坏严重,设备陈旧等因,以致效益衰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据专家逐一检查鉴定,工程完好率不到50%,其主要问题是:设计标准低,建筑材料低劣,闸门及启闭设施坏损严重,泵房屋面漏水严重,水泵梁断裂多,拦污栅损坏、锈蚀严重,机电设备损坏严重,输变电工程老损等。为了提高粮食主产区的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拟对泽口泵站进行更新改造。

根据专家的检查鉴定,该28处泵站中,重建潘口站、渣角湖站、东风站、芦庙一站(红艳)、芦庙二站(曲湖)、塘湾站6处泵站;整险加固、更新改造联合垸站、姚嘴站、草八垸站、乐耕垸站、堤口站、珠玑站、江李湖站、五垸站、联丰站、大湖嘴站、黄越站、前进站、孙杜沟站、木头湖站、金鱼站、蔡胡站、五丰站、新闸沟站、杨步站、湖口弦站、东堤站和范城垸站共22处泵站;重建配套涵闸26座,拦污栅22处;整险加固涵闸26座,拦污栅6处,共需投资13799万元。

该工程项目已纳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下达的《2009年全国首批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的通知之中,其可行研究报告已经省评审通过。

2)杨林尾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杨林尾泵站装机3000kw×3台套,于1996年初步建成运用。为时合垸排水区的农田排涝保收发挥了巨大效益,也提高了通顺河流域的整体抗灾能力。

因建设时受投资所限,以致时合垸北干渠没有疏扩,州河倒虹管没有兴建,泵站不能达到设计效益。加上泵站运行10多年来,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没有自动化设备、输变电工程不安全、泵房漏水、液压启闭机老损等。

为了充分发挥杨林尾泵站的抗灾减灾作用,拟在“十三五”期间,将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设施等进行改造;增配自动化设备、更换启闭机、整修泵房、疏挖电排河、疏扩时北河、兴建州河倒虹管等,约需投资8350万元。

3)余帮泵站新建

为解决红旗垸的排水问题,拟在余帮闸沟上新建余帮泵站,排泄电排河以东20km2的涝水,在通顺河水位高时提排涝水。泵站装机为3*180kw,计划投资872万元。

4)蔡滩闸站

通北地区的涝水主要经北坝闸入汉江,当汉江水位高时,排涝便会受阻,排涝标准低,为彻底解决本地区的排涝问题,新增排水出路,提高排涝标准,拟在汉江边新建蔡滩闸站,直接排涝水入汉江。泵站装机为4*800kw,计划投资6000万元。

5)排涝河道

①排湖电排河

从郭兴口起至欧湾闸长15.1km,由于多年没有进行河道清淤,河道淤塞严重,部分地段边坡塌垮,严重影响了洪水的排泄,拟在“十四五”期间对排湖电排河进行全面治理,重建涵闸倒虹管等6座,约需投资2999万元。

②杨林尾电排河

从泵站起,南北向至大岭连时北河,长9045m,系1995年开挖。由于河道破鲤鱼湖,湖中淤泥深,用挖泥船施工,取湖中淤泥筑堤,以致边坡不稳,很多边坡塌垮,河道淤塞严重,严重影响了洪水的排泄,拟在“十四五”期间对杨林尾电排河进行全面治理,重建涵闸1座,约需投资2988万元。

③皇河治理工程

皇河从李家窑起至新里仁口排湖闸长43.8km,承担着排湖地区471.04km2的排水任务。该河道经过建国以来的不断治理,将昔日“水袋子”地区变成了我市的粮食主要产区和鱼业生产基地。但因在各个时期治理的侧重点不同和因投入有限,以致还存在防洪不能保安全和农田涝灾频繁而严重的问题,难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保障皇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拟在“十四五”期间对皇河进行治理。拟疏挖河道长36km,衬砌河坡长7km,加培堤防长25km,重建涵闸7座,约需投资5865万元。

④玉带河治理工程

玉带河全长10.13km,汇流面积54.63km2,至1973年以来未有疏浚,由于河道淤塞、边坡塌垮,排泄极为不畅。拟在“十四五”期间对玉带河进行治理。拟疏挖河道长10.13km,衬砌河坡长4km,加培堤防长10km,重建涵闸7座,约需投资2998万元。

⑤青南渠治理工程

青南渠从小朱垸起至新口,渠道全长15.46km,流域面积86.45km2由于多年没有疏浚,河道淤塞严重,部分河坡垮塌,排涝不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为了根治这一地区的水患,拟在“十四五”期间对青南渠进行全面治理,约需投资2950万元。

6)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

全市尚有中小型泵站288处,装机560台套,总容量43337kw,多以排水为主兼顾灌溉。因泵站兴建时间久远,加上设计标准不高和缺乏维护资金,大多数泵站设备陈旧、老化,水工建筑物破损严重,多系带病运用,以致效率不高,难保运行安全。拟在“十四五”期间安排投资8650万元进行整险加固更新改造。

7)中型涵闸除险加固

我市中型(设计流量100m3/s以上)涵闸,经过几十年的运用之后,出现了很多运用不安全的问题。主要是:闸室底板破裂;侧墙纵横向裂断;刺墙破损变形;消能设施毁损;伸缩缝止水失效;闸门锈蚀严重等。为保运用安全,拟对纯良岭闸、郭兴口闸、袁家口闸、东堤闸、王市口闸5座中型涵闸进行整险加固或拆除建。在“十四五”期间对郭5座涵闸进行建设,约需投资10891万元。4.2.2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现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进行了引江济汉补偿,但河道流量和流态与调水前也有很大的改变,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xx市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十分必要。

1、北坝泵站

国家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会对汉江中下游的灌溉、供水、航运和河道内生态用水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拟采取工程措施进行补偿。我市引取汉江水的泽口闸上游水位将会下降0.6~1.37m,达到或超过设计流量的机遇约为33%,拟兴建北坝泵站工程补偿。

拟兴建北坝泵站工程居汉江右堤130+270处,为堤后式泵站,设计流量30m3/s,提取汉江水源,用以补充泽口闸因南水北调后引进水量的不足;扩洗泵站至仙下河长1.2km的渠道,为泵站的输水干渠,并恢复因扩疏渠道而损坏的交通工程和水闸工程。整个工程约需投资5000万元。

2、东荆河水资源调配工程

南水北调之后,汉江水位下降,泽口闸可引流量减少,兴建徐鸳口泵站提水补充,这将给南干渠供水带来一定影响和增加用水开支。东荆河在引江济汉工程中兴建3座橡胶坝控制抬高水位,东荆河沿线引水条件有所改善,充分利用东荆河水源补充南干渠供水,用以满足南干渠下游用水需要和减少用水成本,将其纳入xx市“十四五”期间研究和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引江济汉干渠调水入东荆河,设计4-10月间补水流量100m3/s,相应东荆河田关闸水位29.97m,最大流量110m3/s,多年平均补水量6.1亿m3。设计橡胶坝上游水位:马口28m,冯家口26.5m,黄家口26.6m。据此,我市东荆河沿岸涵闸的上游水位均比原设计水位有较大抬高,可引进流量均有增加,水源、水位也较稳定,不仅可以满足东荆河沿线农田的灌水需要,而且可以调水到南干渠。

1)姚嘴闸调水工程姚嘴闸位于荆左堤69+000处,底高程26.0m,马口橡胶坝运用时,该闸上游水位约为28.88m,可引进流量8m3/s。拟将姚嘴闸扩宽至4m,闸底高程改为25.0m,可引进流量22m3/s,用以解决九合垸农场、陈场镇及通海口闸以上地区的需水问题。其输水渠道拟从姚嘴闸起,经姚横渠至王桥入小陈河,在陈场入杨陈渠,由杨陈闸入南干渠,计需扩疏渠道长15.2km,兴建王桥闸,加固小陈河节制闸及其渠道的恢复工程等。除姚嘴闸扩建纳入东荆河除险加固工程之外,还约需资金1320万元。

2)邵沈渡闸调水工程邵沈渡闸位于荆左堤95+750处,闸底高程24.5m,孔宽3m,设计排水流量10.1m3/s,为排灌两用闸。当马口橡控制运用时,该闸上游水位约为28.37m(自流排水失效),可引进流量16.4m3/s。初拟利用邵沈渡闸沟至铁泥新开渠道至向河坝连青南渠,由张堤倒虹管注入南干渠,渠道全长5.4km,其中:新开渠道长1.8km,疏扩渠道长3.6km,兴建2座建筑物,约需投资234万元。

3)联丰低闸调水工程联丰低闸位于荆左堤100+870处,闸孔宽4m,底高程23.5m,设计排水流量16m3/s,系以排水为主兼顾灌溉涵闸。当马口橡胶坝控制运用时,该闸上游水位约为28.27m(自流排水失效),约可引进流量27.1m3/s。初拟疏扩联丰闸沟至宋新场长2km的南灌渠,改扩建宋新场西干渠渠首节制闸,疏扩宋新场经杨桥抵玉带河长3.5km西干渠,兴建穿时北河的杨桥倒虹管,由玉带河经通玉闸注水入南干渠,约需投资820万元

4)马口闸调水工程马口闸位于荆左堤114+570处,在马口橡胶坝上游约300m,闸孔宽2m,闸底高程24m,马口橡坝控制运用时,可引进流量11.3m3/s,利用张杨灌渠往北经通玉闸注水入南干渠,往东输水抵杨林尾泵站电排河。张杨灌渠已进行分段整治,可满足过流要求,但存在的问题是xx至杨林尾公路在段湾过张杨渠时系运用直径1米的涵管过流,远远不能满足过水要求,因此需要在张杨灌渠上新建一座过水闸。约需投资250万元。

5)冯口闸调水工程冯家口闸位于荆左堤143+570处,在冯家口橡胶坝上游约900m,闸孔宽2.5m,闸底高程22.5m,冯家口橡坝控制运用时,可引进流量13.2m3/s,。计划在沙湖泵站出水河右堤的石山港兴建一座涵闸,将冯家口闸引进的水源输入出水河后,由出水河左侧的主灌闸引入下保丰垸,并可经沙湖泵站通顺河倒虹管引水灌溉红旗垸。约需投资250万元。

6)四方河口泵站调水工程

为解决红旗上垸6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拟在四方河入口处新建四方河口泵站,提取通顺河的水入汪州渠,弥补汪州渠水不足。泵站装机为3*155kw,计划投资600万元。

综此,利用上述6座闸站调水入南干渠,约需投资3474万元,用以弥补南干渠下游的用水需要。4.2.3饮水安全工程

近年来,xx市通过国家补贴、地方政府自筹和村级自筹自建等方式,共投资4.5亿元,解决了全市9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后期将通过新建镇中心水厂、水厂扩容的方式解决剩余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的中心城区两座水厂的供水量只供给城区居民,随着xx市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城市建设重心逐渐向乡镇转移,由于各乡镇现有水厂均以地下水为水源,供水水源单一,且存在地下水源污染的安全隐患,供水水质无法保证且能耗较大,造成供水成本上升。同时各镇水厂分布较为分散,难以统一管理,现有供水系统的规模及格局已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供水水量远远不能满足因供水范围扩大后的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更不能满足今后城镇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本着规模化、集约化供水的原则,拟在中心城区以外的仙西片区,新建一座水厂(主要包括毛嘴镇、郑场镇、三伏潭镇、剅河镇、陈场镇、通海口镇、九合垸),以汉江水为水源,水厂总规模为10万m3/d,2025年工程建设规模为5万m3/d;仙南片区新建一座水厂,以东荆河水为水源,远期规模为5万m3/d,2025年工程建设规模为2万m3/d。“十四五”期间拟投资22351.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646万元,省级投资2235万元,地方自筹6705万元老派。4.2.4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1、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泽口灌区为大(i)型灌区,于1958年冬开始兴建,经过不断配套完善,形成了现有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灌区建成五十多年来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使昔日“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地区逐渐变成了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之一,为灌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供用水环境的发展变化,水工程设施及供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要不相适应。

国家为了恢复和改善灌区的灌溉排水条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保障和支撑作用,自1998年起,至2019年止国家安排资金进行了17个年度的建设,改善了灌区的灌排条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由于灌区规模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建设年限较长且投入有限,现仍存在着设计施工标准不高、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排标准不高、水资源浪费较严重、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以致灌排保证率仍不高,旱涝灾害还很严重,制约了灌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加大投入,对泽口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需要的投资多,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故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选定“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项目,重点解决淤塞严重的干支渠输水“卡脖子”问题,整治渠坡垮塌现象。同时解决主要干支渠的建筑物带病、超设计标准运行问题,改造、整修主要干支渠的渠系建筑物中一批病险工程等,约需投资20000万元。

2、洪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洪北灌区位于杜家台分洪道以北,耕地15.59万亩,鱼池2.59万亩,属重点中型灌区。该灌区从1957年建成鄢湾闸开始,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为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工程兴建的时间久远,存在着设计标准不高,水工建筑物毁损严重;机电设备老化、陈旧;沟渠淤塞阻流;工程配套不全,灌排不分,以致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涝旱灾害频发,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发展。

为了使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能适应灌区经济发展的进程,2009年6月,xx市江汉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出《xx市洪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请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拟疏挖干、支渠10条,长49.41km,其中衬砌长度12.7km;疏浚干、支沟7条,长75.11km,其中衬砌长4km;重建泵站14处;整险加固更新改造泵站3处,总装机31台套,总容量2020kw;重建渠系配套涵闸31座,倒虹管2痤,整修涵闸1座,计需投资7150万元,在“十四五”期间安排投资2000万元对该灌区进行建设,请国家给予投资扶持,以保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冯保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冯保灌区位于市境东南部,地处东荆河以北,通顺河以南,耕地面积5.33万亩,鱼池3.46万亩,为重点中型灌区。灌区从1970年建成冯家口闸开始,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完善,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工程体系,为灌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障和支撑作用。但因建设年代久远,且受历史条件所限,以致工程设计建设标准不高,毁损严重;机电设备老化、陈旧;沟渠淤塞、水流不畅,加上沙湖泵站的兴建打乱灌区的灌排系统,下区引水困难等,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6月,xx市江汉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出《xx市冯保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请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拟疏挖干、支渠6条,长44.6km,其中衬砌长5.65km;疏导干支沟5条,长25.93km,其中衬砌长2km;新建泵站2处,装机6台套,容量330kw;重建泵站1处,改造泵站5处,总装机13台套,容量805kw;新建沙湖泵站出水河右堤的石山港西闸,将冯家口闸引进的东荆河水注入下保丰垸;重建涵闸22座等,需投资2999.42万元,在“十四五”期间安排投资600万元对灌区进行建设,请国家给予投资扶持,以保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民垸灌区

处在东荆河民垸灌区有重点中型灌区联合垸和一般中型灌区天星洲垸、天合垸及刘家垸,4个民垸灌区共有耕地10.9万亩,取东荆河水灌溉,排水入东荆河。因缺少资金来源,现有的防洪、排涝、灌溉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标准不高。

为了充分利用该4个民垸的土地资源,拟在“十四五”期间安排投资500万元,将骨干排灌沟渠进行疏导,主要涵闸进行整险加固。4.2.5、节水灌溉工程

自20世纪60年代起,xx市在兴建大中型骨干工程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农田排灌保收、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保障和支撑作用。但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不高,加上受资金所限和缺乏管护等因,以致效益锐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xx市农村水利综合规划,2008~2025年,全市进行小型水利建设106.9万亩,总投资79037.4万元,“十三五”期间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6万亩,预计完成投资5219万元。为了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拟在“十四五”期间对5万亩粮食生产基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约需投资5000万元。对1万亩粮食生产基地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约需投资1000万元。

同时,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十一五”和“十三五”进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14万亩,预计完成投资14636万元。拟在“十四五”期间对通海口项目区、陈场项目区、郭河项目区、杨林尾项目区进行集中建设。整治河道16条长144.3km,治理河段14处,计划投资13100万元。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

4.2.6水资源及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

1、河流、湖泊、湿地生态修复

1)汉江中下游生态修复治理与生态补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有一定的影响,对汉江下游的生态进行恢复与保护,通过河坡治理、植被修复等措施,使汉江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约需要投资20000万元。拟在“十四五”期间投资10000万元。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现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进行了引江济汉补偿,但河道流量和流态与调水前也有很大的改变,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xx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环境容量损失、生态功能价值损失、生产性损失和社会性损失等方面。为了使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原有功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实施南水北调生态补偿工程。拟在“十四五”期间对汉江沿岸的泵站涵闸和引江渠道进行改造,对农业供水设施运行成本进行补偿,预计补偿投资13750万元,其中泵站、涵闸改造投资5000万元,农业供水设施运行成本补偿费6750万元,引江渠道改造2000万元,

2)湖泊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拟在“十四五”期间对区域内的五湖、排湖、骑尾湖等10个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与治理,采用水网连通的措施治理,通过河湖疏浚、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工程措施,形成水系、河湖的有机联系,使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态系统得到逐步修复。共治理湖泊水面面积14.23km2,约需投资56000万元。

2、水源地建设、水资源保护

1)城区水源地保护对工业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搬迁2000人;兴建港口码头,保护地表水源地;增建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取水口、水处理设施。

2)水质监测网络组建水质3级站监测发报系统,设置通顺河、通州河、仙下河等河流的地表水、地下水监测点21个,沙湖、陈场、郑场、胡场、长埫口5处地下水监测站,配备人员、交通工具、监测仪器设备等。

以上水资源保护项目共需投资8000万元,拟在“十四五”期间投资5000万元,请国家投资2500万元,省投资500万元,xx市自筹2000万元。

3)水源地建设工程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同时也为了保护当地人民身体健康,拟定建设三个大型水厂,取用地表水,主要取水质较好的汉江及东荆河水。拟定在三伏潭、陈场、杨林尾三个镇兴建水厂,供应全市除市区及市区附近乡镇外的所有用水,计划“十四五”期间投资5000万元,请国家投资2500万元,省投资500万元,xx市自筹2000万元。

同时,为防止城区唯一水源地汉江被污染的紧急情况下出现供水问题,拟定在中心城区建一座备用水源水厂,规模为10万m3/d,供水范包括市区、长埫口镇、西流河镇、彭场镇、张沟镇、胡场镇。当汉江水源被污染的情况下,不取用汉江水仍能保障城区生活生产用水。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投资6000万元,请国家投资3000万元,省投资600万元,xx市自筹2400万元。

3、水系联通工程

采用水网连接的工程措施,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未用作排灌的古河进行清淤,整理河坡,兴建进出水涵闸,使其“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改善人居环境,构建人水和谐。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治理玉带河长57.4km,凤凰河长34km,西流河故道长15.2km,西河长12km和芦林湖长9.2km,共计长127.8km,约需投资3500万元。

大力加强城区内河流、湖泊的修复工作,通过水系联通、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工程措施,形成水系的联系,使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系统得到逐步修复,重点水域基本实现调水、引水、补水以及监控的现代化管理。同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城镇绿化美化、水利工程的绿化美化等工程项目,使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达到持续的协调统一,约需投资1000万元。

4、水土保持工程

据统计,我市目前共有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256km2,拟在“十四五”期间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城镇绿化美化、水利工程的绿化美化等工程项目,采取沟渠整治、道路建设、种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果木林、种草等综合措施,治理通顺河、通州河、洛江河及城区、镇驻地等面积46km2,约需投资500万元。

4.2.7水利综合管理

1、水利信息化建设

遵循“统筹规划、国家指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逐步建立起能使xx水利与xx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有效提升水利对社会发展贡献的水利信息化体系,更好地为水利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十四五”期间,拟建设采集系统、公用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和安全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

1)建设xx水环境监测分中心根据市级实验室配置标准监测仪器设备。初步开展水生态监测,逐步开展重点河段、重要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提高水质监测技术准备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2)建成较完善的防汛抗灾指挥系统包括市级防汛抗灾数据中心,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工情采集站、旱情采集站、移动旱情采集站、墒情站、扩展完善市镇二级水利防汛抗灾网络系统,开发完善雨情信息服务等13个应用系统。

3)建设水文水资源数据库建立监视、会商、预警系统,实时动态反应重点流域、区域、河流、湖泊的汛情、旱情、水生态变化情况,加强水文监测信息深加工,提供及时的水文信息成果服务。

以上项目约需投资3850万元。

2、其他专项工程

1)水利科研设施建设兴建水利科研基地及配置设备,包括土工试验室、结构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办公室、图书室、资料档案室等,购置仪器设备;在胡场镇洗脚湖地区兴建灌溉试验站和径流实验站,为科学治水、管水提供可靠数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约需资金1515万元。

2)人才培训及科研教育兴建人才培训中心,实施科教兴水、人才强水战略,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拟进行洪水风险管理、渍涝灾害治理对策、水资源管理、初始水权、分蓄洪区管理、抗旱应急预案等的研究,本项工作约需资金720万元。

3)水利改革与能力建设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和水利执法机构设施建设,配套相应的办公场所、办公硬件设备和办公软件;建设抗洪抢险和排涝抗旱服务中心;进行水价改革和管护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公益优先、分类指导、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推进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不断提高工程管护水平,加强终端水价改革,促进节水增效。制定行业用水定额等,约需资金530万元。。

据上述初拟规划,“十四五”期间需总投资310453万元,按目前的投资政策,请求国家投资189011万元,省配套资金40221万元,地方自筹81221万元,方能保证规划顺利实施。5规划保障措施5.1健全水法规体系

根据《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和省制定的配套法规或实施细则,依法治水,依法行政,保障水利建设和管理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加强水法规宣传教育,切实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履行水利部门的各项职能。健全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监督机制,规范水事行为;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加强边界水事纠纷调处力度,强化水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加快法治水利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5.2强化制度保障

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立流域、区域、城乡水资源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制度,强化城乡水务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从供水向需水管理的转变,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切实抓好水资源配置,加快制定流域、区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5.3增加水利投入

依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水利产业政策》,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事权,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对防洪工程、生态建设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建立政府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对以经营性为主的水利工程,要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批准特许经营权,放宽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限制条件和提高回报保障等措施,鼓励外商、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拓展新的资金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要坚持分级办水原则,保证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提高投资效益。5.4注重培养人才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重点抓好防洪、节水、水资源保护、抗旱排涝、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水利关键技术研究。健全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水利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开展水利计量认证和生产许可证管理。按照“数字水利”建设要求,积极开发工程规划、优化设计、建设管理、防洪决策抗灾减灾等应用软件系统,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完善水利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工作体系,积极推进水利干部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围绕水利发展目标,以高层次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水利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加强教育培训,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建立一支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水利人才队伍。

2022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十四五”是十九大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阶段建设起始之年,更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建设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县“十四五”基层党建工作要点,“十四五”期间,我局党建工作整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系列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抓实基础,改进作风,持续抓好“基层党建提升年”“支部建设规范年”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建设“赣北明珠”的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一)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省市县组织工作会议、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紧密衔接起来,进一步领会把握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好机关党员和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

(二)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认真抓好问题整改,确保取得实效,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推动领导干部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持续抓好党内教育培训。要通过依托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和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形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体验、异地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局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新党员的培训,开展党员对党绝对忠诚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的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做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表率,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

(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标准。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按照“为工作选干部、凭业绩用干部”选拔原则,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重用想为、敢为、勤为、善为的干部,强化选人用人的正导向、能者有位的正激励、公平公正的正能量。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培养选拔干部必须提高政治标准,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评选表彰优秀党员干部,统筹做好全局机关干部的日常调整配备工作。

(五)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要求,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积极向县组织部推荐优秀年轻干部,加强与干部经常性谈心谈话,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大力培育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提升干部的专业化能力水平。着眼新时期党员干部理论wz、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需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理论、强信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干部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司法服务经济建设相关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

(七)严格干部日常监管。严格落实抓党建的主体责任要求,强化监督责任,和纪检部门做好衔接,按照全员、全维的要求,建立干部监督台账,及时掌握干部情况,确保人人都在监管中。加强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加强对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日常监督和检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八)严把干部考核关。严格执行干部考察考核制度,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考核工作始终,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功夫下在平时,考核重在平时,看干部的长期表现,做到既知人之短、知人之长,也知人长中之短、知人短中之长。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散懒”现象,进一步严格绩效考核制度,通过量化考核指标、硬化考核标准、强化考核措施,加大奖惩力度,进一步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三、着眼标准化规范化,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九)全面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进一步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切实夯实基层工作,落实好“常规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求突破、考核工作争先进、特色工作出亮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党支部“五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开展全覆盖专题业务培训,力争年内机关党支部达到“五化”标准,注重党建实效化,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积极推动组织生活正常化。推动主题党日常态化制度化,机关支部主题党日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业务工作会议和需集体行动的工作,确保全局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十一)做好党员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和新党员的发展工作,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完善党籍管理,特别是律协党总支的党籍管理工作,我们将与律协党总支进行对接,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理清党员律师档案资料,理顺律协党总支的党员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党章及有关规定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进一步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党员需求,做好服务党员工作。从关爱党员干部入手,建立本局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明细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在重要的节假日从党费、行政经费中安排资金开展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走访慰问,“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十二)大力实施阳光党务。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求贯穿到党务公开全过程、各方面,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使广大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强化基层党建经费、队伍、责任保障,将组织运转经费按照2%的比例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拨付监督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确保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规范高效。

(十三)坚定不移走党指引的群团发展道路。把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体系,坚持以党建带工会、妇联、团委合建的工作思路,将群团组织有机集合、整合资源,把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求自觉贯彻到各项工出作中去,确保群团工作形成合力。

(十四)助推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发展。要进一步聚焦主业,加强党建倾作用。

一是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加强驻村帮扶工作,调优补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派出的第一书记,实行季度培训、季度点评、不合格“召回”制度,切实提升帮扶实效。提高帮扶质量,将不能按要求开展走访、提供服务的帮扶责任人进行替换,鼓励普通党员参与结对帮扶。

二是助推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创新方式,强化扫黑除恶工作宣传,鼓励广大党员群众主动检举揭发黑恶势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是助推司法服务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党员律师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这一品牌党建活动。计划每年选出一到两个律协党支部,到社区开展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群众急需的党建活动,并积极向上级部门和公共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打造县司法行政系统党建工作亮点。

2022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分篇简介

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

《朝花夕拾》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品,主要回忆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鲁迅的性格以及志趣的形成经过。下面是《朝花夕拾》读后感文章40篇!

2022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6.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7.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18.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9.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1.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2.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2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2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7.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28.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9.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0.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2.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34.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40.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41.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43.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4.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5.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4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4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4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49.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50.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2.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四、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53.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健全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快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加强军事力量联合训练、联合保障、联合运用。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54.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搞好战略层面筹划,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集中力量实施国防领域重大工程。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5.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57.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支持特别行政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实现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政策措施。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支持香港、澳门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58.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59.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6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2022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十四五”时期,是我校实现学校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紧紧围绕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制定好校团委“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全面落实“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促进学校“大德育”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贡献的行动纲要》,依据《**“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建带团建,突出共青团改革主线,深化实施“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网络转型、组织提升”五大行动,始终把握思想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育人大局,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

落实共青团改革工作,强化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共青团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团员先进性不突出、团组织运行不规范、团学组织协同不够力等问题,进一步破解制约学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和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强化思想引领,激发青年学生自我奋斗精神,遵循“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的原则,着力解决团员发展标准模糊、团员教育质量不高、团员作用发挥不充分、团教协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

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关于学校共青团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意见》,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做好学生权益维护和困难帮扶工作。持续巩固校团委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增强青年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纵深推进学校共青团改革。

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在工作内容上聚焦,牢牢把握共青团是政治组织的根本定位,着力做好为党争取青年人心的政治工作,避免事务化、简单化;在工作方式上聚焦,牢牢把握共青团是群团组织的定位,着力用群众工作方法来做青年工作,避免机关化、行政化;在工作注意力上聚焦,牢牢把握青年学生工作需要慢工出细活、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着力把已经部署的工作做深做实做持久,避免频繁“换频道”。系统制定改革任务分解方案,逐一对照细化落实举措,逐项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逐级压实工作任务。突出强化在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改进推进改革的方式方法,夯实基层基础,激发组织活力,抓好骨干培养。聚焦关键问题、明确改革重点项目,突出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进改革。不断增强共青团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基层落地。

(二)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引领。

1.深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活动。“进支部”,激活基层团支部的思想引领功能,提升活动的普遍性和覆盖面,每个基层团支部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团日活动,广泛开展五四集中主题团日活动;“进网络”,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线上宣传。“进团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团干部的必学课和团校培训的首要内容,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2.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支部、进团课、进网络,组织团员青年广泛参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探索“青年学习社”的建设,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泛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3.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活动”,开展好主题团课和主题团日活动。以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为抓手,通过演讲、书画、朗诵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平台,抓住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4.选树青年学生榜样典型,开展优秀青年事迹分享活动。持续抓榜样引领,广泛选树宣传勤奋学习、爱国奉献、道德践行等各类学生典型,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组织开展好各级各类评优评先工作,举办“我的青春故事”成长体验报告会,发挥各类青春榜样的作用,用优秀青年的故事激励教育学生,发挥朋辈引领的作用。

5.深入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骨干,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突出核心目标;引导培养对象在学习研究理论的同时,坚持实践导向;要从党性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工作锤炼、对外交流、朋辈教育等方面科学设计培养路径,从把好“选人关”、严格学员管理、做好跟踪培养等方面把握培养关键环节。

6.组建青年讲师团队。成立青年讲师团是深入推动“青年大学习”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共青团改革的必经之路。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深入基层、走进青年,围绕党的理论、党史国史、国情省情、形势政策、成就故事等,开展面对面、互动性的宣讲交流。扎实提升青年讲师团工作实效,着力把握好导向性、针对性、艺术性、安全性、实效性,引导青年讲师团成员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员”、青年民意的“传递员”和青年成才成长的“服务员”。

7.加强节能管理,推进卫生节约型校园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团员先进性,配合学校在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形成节约教育理念和良好节约型校园文化导向,提倡应用新型节能材料及新型能源。积极参加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积极参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专项行动,积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美丽的校园,创建全国、全省文明学校。

(三)以职业体验为依托,着力丰富劳动教育新内涵。

在现有的“食堂帮厨”、“校园巡逻”、“园艺养护”三项职业体验外,拟开发“校园快递驿站”、“实践基地教练”、“健康厨房”等职业体验项目。践行职业体验,能够有效地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引导中职生正确定位未来的职业,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立志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性择业,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四)以促进青年学生成才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素质拓展。

1.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继续参与组织校园“三星杯”、“冠军杯”冬季运动会等传统活动,依托校学生处组织开展“大课间”、“每周一练”等课外文体活动;加强体育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依托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通过分层设计,形成浓厚互动氛围,帮助同学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扩展内涵外延,挖掘承载意义。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深入探索校园文化和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结合空间,为校园文化活动赋能,在开展好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扩展内涵外延,将项目设计运行和践行职业精神相结合,将创新活动形式和教育引导学生相结合,将丰富校园生活和学生成长服务相结合,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需求,受到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生态圈。结合我校办学特色,依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拟开发“健康厨房”职业体验项目,小范围内为热爱健身和运动的师生提供有偿营养餐订制服务。计划牵头组织“我的青春故事”品牌演讲比赛,为青少年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加强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激发学校文艺体育类社团活力,开展层次多样、内涵丰富、以社团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各类文化产品展示平台,扩大优秀校园文化成果辐射面与影响力。

3.推动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日常化、便利化开展。进一步落实好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对接工会,确保每一位在校师生都已完成志愿者个人的实名注册工作。加强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作为班级团支部基本职能。鼓励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中亮出团员身份,充分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培训、总结工作,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为即将到来的第十六届省运会做好服务准备。

(五)当好桥梁纽带,落实权益服务。

1.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师生。继续实施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制度,完善校团委书记班子与基层团组织联系制度。实施“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实行“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模式”。建立完善学校共青团工作活动开展“众创众筹众评”制度。

2.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大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做好节假日送温暖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的作用,及时了解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融入社会。

3.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权益维护中心,完善维护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推动落实《关于学校共青团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意见》,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做好学生权益维护和困难帮扶工作。以权益维护、学生申诉、互助服务和交流互动等为工作内容,以全体学生为工作对象,通过校-部-班三级体系,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聚焦学生较为关心的教学教务、后勤保卫、交通安全、住宿饮食、校园消费、奖学金等问题。做好学生申诉委员会工作,加强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积极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功能,畅通沟通交流渠道,重视学生意见建议,促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以“团支书茶话会”、“青年面对面”为品牌,打造线下系列活动,倾听学生呼声,反映热点诉求,宣传工作成效,以创建学生成长满意度体系为目标,形成调查、评估、反馈等工作项目,解决实际困难,服务学生成长。

(六)用好网络平台,坚持推进战略转型。

1.用好用活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推动学校团委思想引领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继续着力探索在网上开展思想引领、文化引导等工作,运用好官方微信、微博、抖音、qq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着重网络思想引领、文化产品制作和周边文化设计。加大融合力度,探索线下工作和线上新媒体宣传联动机制,发挥好团属新媒体矩阵功能。加强团属新媒体统筹管理,把好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积极参与主旋律、正能量传播。

2.着力打造“**团委”微信公众号,力争达到常规推送制度化,主题推送精品化,原创推送多元化,热门话题深度化的内容生产标准。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发生校内外重要事件时,发掘青年之思考、传递青年之声音。充分认识当代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实践调研,了解当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生产青年喜欢、青年需要、青年认同的内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打造“ta说”系列人物专访,挖掘校园中具有闪光点的校园明星,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

3.不断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加强青年传媒中心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积极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关注时事热点、传递同学声音、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媒体队伍。开展学校共青团新媒体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学校团干部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大力建设一批数量充足、较具影响力的信息员、网评员队伍,培养校园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占领舆论阵地。聚合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青年教师和校园内拥有较大影响力自媒体的学生,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股力量,带领广大师生在网络空间传播青春正能量。

(七)从严治团,加强组织建设。

1.深化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严格发展团员标准,控制发展团员数量,规范发展团员程序。通过学习培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伴分享、选树典型等方式,注重运用网络手段,丰富和完善团员经常性教育载体,提升团员经常性教育成效,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落实“三会两制一课”,规范基础团务,开展团员教育评议工作。深化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做好不合格团员处置、完善团员激励表彰机制,健全团内关怀帮扶机制。探索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用好全校团支部书记qq工作群,微信工作群,实现对基层团支面对面的交流。持续推进“智慧团建”,对学校团员、团组织和团干部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加强教工团组织建设。

2.完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加强团组织团学会的指导,全面深化团学会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成长服务和维护学生权益、表达学生愿望等功能,进一步精简优化学生组织机构,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常任代表、提案常态化等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和培养,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参与学校民主治理。全体学生干部必须深入同学、了解同学,及时向学生处、校团委报告同学状况和重要舆情,当好桥梁和纽带。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团学会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团委的统筹和指导下,努力形成以团组织为枢纽核心,以团学会为主体组织,以学生社联、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为骨干力量的“一心双环”工作格局。加强对学生干部日常管理,学生组织换届程序规范,公平公正,主要学生干部以公开竞争方式产生。健全培训交流工作机制。

3.加快学生社团联合会建设,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管理。贯彻落实《**社团管理办法》,加快学生社团联合会建设,推动学生社团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细化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发挥社团管理在学校意识系统工作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思想引领,发挥社联、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学生社联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推动管理、评比工作规范化、网络化、轻纸化。设计好校级社团、星级社团、社团年检、社团立项等制度的内在逻辑关联,结合社团活动大数据,提升社团引导的科学性,社团活动的规范性和生命力。加强重点社团建设,使学生社团朝专业化、精品化、社会化发展。

1.政策保障: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共青团中央专门提交《关于将青年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提案》,这一举措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行动导向,不仅能推动促进青年发展的各项举措更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更好的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也能让更多青年切实感受党的关怀,不断增强政策获得感。

2.学校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开创学校党建工作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做好在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从严治党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统战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明校园。大力培育体育精神,倡导崇尚探究的科学文化、和谐进取的人文文化、科学民主的管理文化。实施德育领先、读训并重、体教结合、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践行文明精神、强健体魄、团结奋斗、争创一流的校训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监控,在强化规划实施年度检查的基础上,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把握规划的推进和执行情况。同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研究,并可根据形势需要对相关内容和实施举措做出必要的调整与修订。

2022十四运城市建设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提出了由25个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有9项指标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沿用的指标,有16项指标是新增指标。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情况,透过一组组数字,详解未来5年至15年天津发展蓝图。

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虎军介绍,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从2019年4月正式启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举全市之力推动规划编制各项工作。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共征集到有效建议1.4万余条,在《纲要》中采纳吸收了1100余条。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的设置遵循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提出了由25个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孙虎军说,“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的设置体现了延续和创新相结合,有9项指标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沿用的指标,有16项指标是新增指标。其中,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等6项指标为国际通用的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考虑到与全市新动能引育相衔接,新增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为体现统筹发展和安全,新增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油气勘探开发能力指标。

主要指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市特点,围绕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突出质量、结构和效益导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围绕补齐市场主体数量偏少的短板,设置全市市场主体数量指标;围绕产业升级,设置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设置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夯实未来发展的生态基础,设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围绕提升民生福祉,设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指标。

为了突出引导和约束,在25项指标中,有17项预期性指标、8项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领域,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共同实现的,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约束性指标是通过强化政府职能,确保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推动实现的,包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两类指标既体现引导市场主体和预期,也明确政府责任和对社会的承诺。此外,除了25项主要指标外,还有45项量化指标,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城际)铁路总里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等,在《纲要》文本相关内容中进行表述。

为推动规划《纲要》落地实施,我市将加快推动市级专项规划出台落地,做好专项规划与《纲要》的紧密衔接,工作同步、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将《纲要》中明确的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根据职责分工逐项落实到各区、各有关部门,逐年分解落实,分步推进实施。发挥好重大项目对《纲要》及各级各类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优化资金、土地、技术、数据、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借助新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各类数据资源,提升对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

研发经费支出占比3.3%

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600家。

朝亚集团首个中国数据中心在北辰区启用。中心汇聚一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项目。

在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戴永康表示,未来五年,我市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600家,为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和“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目标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戴永康说,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方面,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市需要,在信创、现代中医药等方向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基础软硬件、先进通信、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围绕信创、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布局“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的创新链,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未来五年,将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打造“雏鹰—瞪羚—领军”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领衔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培育“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天津智谷”等应用场景牵引的科技创新标志区和创新集聚区,在体制机制上发力,营造“谷”的优良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立与北京全国科创中心联动机制,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充分发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作用,吸引国内外先进成果来津落地产业化。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全面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其成为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技术转移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完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在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方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宏观统筹,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加快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完善“揭榜制+里程碑”“大平台大设施+项目”等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5%

坚持制造业立市大力引育新动能

到2025年,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智能科技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

我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能源乘用车扁线电机项目已累计申请专利148项。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持制造业立市,大力引育新动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着力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围绕这一目标,有三项重点任务。

尹继辉表示,一是夯实制造业根基。要强化制造业战略支撑。到2025年,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能。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工程、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制造业发展能级。同时,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选信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10条产业链,强化串链补链强链,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二是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增量转型,通过战新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底盘;一手抓存量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稳住工业基本盘。着力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1+3+4”产业体系。发展智能科技产业,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到2025年,智能科技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研发转化基地,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新材料产业努力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要推动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升级改造,同时推动冶金、轻纺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数字化;推动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加速数字产业化。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制造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双向深度融合。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推进军民产业、技术、智力融合,增强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向支撑和拉动作用。

尹继辉表示,目前,我市已经编制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实施七大行动,推出六项工程,策划总投资2万亿元左右的重大项目。要切实将规划转化成行动,把构建“1+3+4”产业体系落实到产业链、落实到主题园区、落实到龙头企业、落实到重点项目,确保有目标、有抓手、可操作、能实现。

年接待旅游人数超2.6亿人次

六方面发力打造“双中心”城市

到“十四五”末,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2.6亿人次,打造形成2—3个地标性商业街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200个,年举办展会数量达到200个。

津城夜景吸引海内外游客。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爱国介绍了我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围绕打响文旅品牌、促进商业繁荣、提升城市形象、做大产业规模、增强集散功能、畅达交通网络六个方面,逐步形成国际消费目的地、国际商品贸易港、国际化商业中心、辐射“三北”的商品集散中心、要素集聚的国际知名城市、交通畅达的流通枢纽城市。

张爱国表示,围绕上述发展目标,有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带,打响“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开发利用大运河和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国际知名邮轮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引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展演活动;打造体育赛事聚集地,吸引国内外观众来津。到“十四五”末,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2.6亿人次,4a级以上景区达到36个,国内外重大赛事活动达到20个,邮轮旅客出入境达到100万人次。

二是促进商业繁荣繁华。实施高品质步行街提升改造工程,形成一批商业地标;培育参与式、体验式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建设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打造魅力“夜津城”;高水平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打造会展经济功能区。到“十四五”末,打造形成2—3个地标性商业街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200个,年举办展会数量达到200个。

三是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高水平举办一批国际一流论坛、会展、赛事,全面展示城市良好形象;深化国际友城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世界和全国五百强企业落户。到“十四五”末,全市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超300家,实现友城结好100对。

四是打造“大商贸”产业载体。建设全球商品贸易港,打造北方最大全球商品贸易基地;支持流通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平台做大做强,建设区域型商品交易市场,引导批发市场向展贸中心转型;发挥汽车、冻品、粮油等大宗进口商品规模优势,提升区域流通市场黏性和产业链服务水平;加快连锁经营布局推广,推动天津逐步成为万商云集的商贸活动聚集地。到“十四五”末,进出口总额达7500亿元,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批发和零售企业。

五是提升海空两港国际集散功能,增强服务辐射“三北”地区能力。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立国际采购、分拨配送和物流运营中心;发展中转集拼和离岸贸易,打造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推动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强化天津港内陆物流网络,完善“一中心三节点”服务功能;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打造链接洲际的货运枢纽机场。到“十四五”末,货邮吞吐量达到40万吨,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0万标箱。

六是提升到达便利度。提升与京冀毗邻地区公路交通服务能力;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增加千万级吞吐量以上机场的航班密度,扩大机场通航数量。到“十四五”末,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100万人次,高速(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47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50公里,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

双城核心区20分钟直达

五方面规划保障落实双城发展格局

力争在“十四五”实现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十四五”期间,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森林绿化覆盖率超过25%。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候鸟天堂。

我市提出,“十四五”时期“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二〇三五年,“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全面形成。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规划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介绍,为实现这一目标,将重点从五个方面做好规划保障。

陈勇表示,一是,今年我市将完成市、区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报审工作,目前已初步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初步成果已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进一步落实细化双城发展格局,塑造“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体系,将“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市域生态格局,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保护。落实“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保障承接平台空间需求。

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实现双城功能互补。“津城”方面,重点打造津城中央活力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与城市活力,发挥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建设成为我市具有全球竞争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和最具标志性区域之一。“滨城”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滨城城市的载体功能,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城市综合配套能力,集聚创新资源;特别是突出滨城港口优势,科学划定港城边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成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和区域创新引擎。

三是,加快建设生态屏障,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我市将重点构建区域生态保护体系,加快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十四五”期间一级管控区内森林绿化覆盖率超过25%,重点实施园区升级治理和环境整治,特别是环保的治理改造,推动“十大重点生态片区”,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完善京津冀生态网络。加快“滨城”的蓝色海湾生态治理,推动建设亲海、滨海、可以看海的市民体验空间。加强升级保护“1+4”湿地,按照“1+4”湿地保护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四大湿地治理。加快蓟州北部山区废旧矿山的生态治理工作,打造北京、天津的生态后花园。

四是,聚焦重点片区,促进双城协同高效。规划加快推动外环城市公园及周边地区、海河柳林地区、北辰活力区、水西公园周边等重点地区规划建设;依托西青新城和华苑地区建设智慧科技城;依托东丽华明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城;依托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依托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科创会展城。将交通优势、政策优势向这些地区集聚。优化滨城资源布局集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五大重点载体平台创新发展。全面支撑“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实现,加快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冷链物流基地。

五是,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双城联通便捷度。在继续推进津兴高铁、京滨高铁建设的同时,完善城市快速路网骨架,“津城”“滨城”分别构建“两环十五射”“五横三纵”的快速路路网骨架。强化轨道交通在双城客运系统的骨架作用,推进“津城”地铁m4、m7、m8、m10、m11号线,“滨城”b1、z2、z4号线建设。构建“津城”“滨城”间快速轨道交通联系,科学规划并启动市域轨道津滨线(z1线)前期工作,力争在“十四五”实现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