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诗歌创作讲座心得体会教师和感想 关于诗歌讲座的感想(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7:03:40 页码:11
诗歌创作讲座心得体会教师和感想 关于诗歌讲座的感想(五篇)
2023-01-11 17:03:40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诗歌创作讲座心得体会教师和感想一

内容健康、向上、思想性强。

表现风格(10%)

能代表不同时代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

精神面貌(20%)

自然大方、出入有序有礼、精神饱满、衣着得体。 朗诵能力(30%)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节奏韵律明显。

艺术处理(30%)

感情充沛,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格调。

评分细则

1) 作品形式自由活泼、符合要求、主题鲜明突出 ,内容积极向上 1分;

(2) 参赛者衣着得体与诗歌内容相协调 0.5分;

(3) 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 1分;

(4) 参赛者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1.5分;

(5) 参赛者吐字清晰、声音宏亮,能正确把握诗歌节奏 2分;

(6) 参赛者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3分。

二、提高分

(7) 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1分。

评分要求:

1. 评委打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最后得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 比赛打分满分10分,评委打分以8.00分为基础分;

3. 评委根据评分表打出总分,将总分写入评分单。

主题诗歌创作讲座心得体会教师和感想二

trees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

a tree whose hungry mouth is prest

against the earths sweet flowing breast;

a tree that looks at god all day,

and lifts her leafy arms to pray;

a tree that may in summer wear

a nest of robins in her hair;

upon whose bosom snow has lain,

who intimately lives with rain

poems are made by fools l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看到

象一棵树那样优美的诗篇,

树那饥渴的嘴唇紧紧贴住

大地乳汁甘美的胸脯,

它整天仰望着上帝,

举起枝叶繁茂的手臂祈祷,

它那茂密如发的枝叶里

夏天会筑起知更鸟的安乐窝,

雪花飘落在它怀里,

它同雨水亲密无间

诗歌出自我等愚人之手,

而树却是造化的天工

主题诗歌创作讲座心得体会教师和感想三

评分标准 思想内容(10%)

内容健康、向上、思想性强

表现风格(10%)

能代表不同时代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

精神面貌(20%)

自然大方、出入有序有礼、精神饱满、衣着得体。 朗诵能力(30%)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节奏韵律明显。

艺术处理(30%)

感情充沛,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格调。

评分细则

1) 作品形式自由活泼、符合要求、主题鲜明突出 ,内容积极向上 1分;

(2) 参赛者衣着得体与诗歌内容相协调 0.5分;

(3) 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 1分;

(4) 参赛者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1.5分;

(5) 参赛者吐字清晰、声音宏亮,能正确把握诗歌节奏 2分;

诗歌朗诵评分标准 诗歌朗诵评分标准

(6) 参赛者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3分

二、提高分

(7) 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1分。

评分要求:

1. 评委打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最后得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 比赛打分满分10分,评委打分以8.00分为基础分;

3. 评委根据评分表打出总分,将总分写入评分单。

主题诗歌创作讲座心得体会教师和感想四

一、指导学生运用“涵咏”的读解方法。

强调学生要运用“熟读”“讽咏”等有声读解方法,以便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与“熟读”“讽咏”相辅相成的,还有一种无声读解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涵咏”。

所谓“涵咏”,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朱熹说:“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咏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答何叔京》)这就是说,诗歌是有血脉贯通流转的活的整体,不能引外来道理作硬性分解,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而要反复涵咏感受,如嚼橄榄,如品香茶,才能领悟到古诗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获得作品的深层意蕴。

“涵咏”,就要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人况周颐说:“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蕙风词话》)就是要求欣赏者沉浸于诗境中,去细细感受玩索。

在这个单元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不妨交替运用诵读与涵咏这两种读解方法,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矗

二、指导学生“入乎其内”,还要指导学生“出乎其外”。

欣赏古典诗歌,要“入乎其内”,置身诗境,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还要“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后之“出”。

所谓“入”中之“出”,就是欣赏者置身诗境,沉浸于诗中,一方面联系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即知人论世;一方面联系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试想,我们联系了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庄的身世及其所处时代,不是能更好地欣赏这个单元这四位诗人的作品吗?我们把自己游览山林的体验、登临名楼的经历、在江南生活的感受,融会到对这个单元四首诗词的欣赏中去,不是能对四首诗歌有更深的体会和见解吗?

所谓“入”后之“出”,就是欣赏者与古诗拉开一定的距离, 以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判断。 如果只“入” 不 “出”, 只沉迷于诗中, 就很难对作品作冷静的思考。 鲁迅先生曾批评说:“中国人看小说, 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 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 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国历史小说的变迁》)看小说是如此,读古诗也是如此。 所以, “入”后一定要“出”,“入”与“出”要统一起来。 “入乎其内”, 获得 “神与物游” 的审美感受, 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 “出乎其外”,能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 对作品产生冷静、 客观的高情至论。

三、这个单元的教学,不妨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蜀相》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精读。韦庄的《菩萨蛮》,通俗易懂,用“知人论世”法,让学生读读就可以了。《夜归鹿门歌》,应重在让学生领悟孟浩然诗歌的特色。

四、因为是选修课,可以引导学生搞一些探究活动。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不妨从这道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个人探究,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都无不可。作为探究成果,小论文、读后感或者书评,都可以。班上可以把这些成果拿出来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

五、组织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兴趣小组,在学习本门课之余,定期展开活动。力争课内外结合。

主题诗歌创作讲座心得体会教师和感想五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经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周来,我们小组先后开展了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活动。走进诗歌的殿堂、感受诗歌无限魅力的同时,我也充分感受到了合作的欢乐。

周一,我们开始分配工作,分别由刘鸿越、曾志伟和钟文鑫同学来搜集资料。而我和郑佳林同学是整理资料和编著诗歌。

在周四时,我们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我们的组员曾志伟同学在这次活动中表现进取,他朗诵了一首现代诗《太阳的话》,获得了1等奖。

周五,我们还开展了知识活动竞赛,同学上台跟别组的组员经过多次竞争后,我们的同学最终获得了等奖。

经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我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我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能够放飞自我的心灵,我们的思维能够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能够在诗歌里表达自我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比较。

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忙,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能够影响我们一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