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空中课堂放风筝心得体会总结 空中课堂放风筝心得体会总结作文(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7:37:46 页码:11
空中课堂放风筝心得体会总结 空中课堂放风筝心得体会总结作文(三篇)
2023-01-11 17:37:46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空中课堂放风筝心得体会总结一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教学器材:

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③ 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 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2)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

a 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 的知识。

(4)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5)有一个足够长的钢管(两端开口),一个人在钢管的一段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如果知道声速,再给计时器,能知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吗?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6、37页1,2、3题。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主题空中课堂放风筝心得体会总结二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今天观看了《天宫课堂》,学习了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跟着老师去探索太空中的奥秘。

首先,我看到了身穿深蓝色宇航服的航天员老师们——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我在屏幕前跟随王老师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这里有三个睡眠区和一个卫生区,又看到了先进的饮食区和工作区,不禁感叹:"中国的科技真发达呀!"

咦?叶老师穿的衣服和另外两名宇航员的衣服怎么不相同呢?原来这套衣服叫企鹅服,它可是航天员们的秘密武器,它内部有八个拉带能对抗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我情不自禁地说:"这服装外表看似简单,可背后凝结的是航天科技专家们的奇思妙想呢!"

接着,期待已久的太空科学实验开始了。叶老师向我们展示细胞在失重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神奇变化。我看到了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的画面,它们闪烁着朦胧的微光,有的在一点一点的欢快地跳动,有的成群成片的在做伸缩运动,它们就像星际一样,一眨一眨,仿佛在开心地和大家打招呼呢。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失重下的水球实验。只见王老师将一个类似放大镜的圆环伸进水里,圆环里面形成水膜,再慢慢地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我真担心膜会破裂开,可水膜却毫发无损,看得我目瞪口呆,随着越来越多的水涌入,水膜竟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真神奇啊!叶老师在水球中间注入一个气泡,水球里出现了老师倒立的画面,而中间气泡则出现的是正立的图像,同时看到相反的两个图像,让我惊叹不已。王老师将这个"太空欢乐球"注入了蓝色的颜料,宛如一颗被打磨成圆形的蓝宝石,再把半片泡腾片放入水球中,只见泡腾片在水中不停地释放小气泡,这些气泡像一位位淘气的小孩子在水球中横冲直撞,始终没有逃出表层,原来是因为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液体表面有张力,让水球始终保持漂亮完美的圆球状。

第一位登上去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今天,我要牢记王亚平老师说的:"地球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将来中国人的脚步一定会踏入火星、月球和更深远的太空中。"

虽然我现在只能在屏幕上观看远隔千里的太空授课,但是我很想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可以亲自登上太空,感受并探索太空中的乐趣与奥秘。 

主题空中课堂放风筝心得体会总结三

开始啦!天宫课堂第一课终于开始了,当稳定清晰的画面和清脆响亮的声音从九天之外传来,中国科技馆内直播授课地面课堂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刻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和家人也为祖国的伟大而欢呼着!

通过“天宫课堂”,我获取了许许多多的知识。首先“天宫之镜”慢直播信号真是太赞了,通过太空看地球,带我们一起感受星辰壮美,领略太空浩瀚,如身临其境,神奇美妙!

接着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和翟志刚、叶光富叔叔,给我们生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然后通过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给我们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他们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空快乐球这个小实验了。其实这个实验也叫泡腾片实验。在地面上,如果我们把泡腾片倒进水里,水里就会产生大量的泡泡。而在太空中,如果把泡腾片扔进水中,所产生的气泡不会上升,而是相互挤压,水球就会一点一点的膨胀啦!

电视机前的我也跟随着他们一起驰骋在航天知识的海洋,感知着宇宙奥妙,体验着探索乐趣,感谢航天员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空中课堂,向英雄的航天员致敬,向全体航天人致敬!

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下的时间是无限的。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观看“天宫课堂”的背后,是无数位科研人员日以继夜工作的结果。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才会快速发展。

1970年,我国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发射国产卫星的,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标识着中国已经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而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站,中国航天从不停歇,一直在努力。所有科研人员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他们完成了对星辰大海的征途。今天的“天宫课堂”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每一秒每一分的努力付出。

中国工程院钟山院士说:“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与航天精神密不可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样的航天精神从那个特殊年代开始形成,并且被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发扬光大,到了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亲爱的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让航天精神成为我们奉行一生的准则吧!

亚平老师曾说:“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当你跌倒的时候,要擦干眼泪,勇敢向前,你就会离梦想更近一步。”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今天的课程也在我的心底种下了航天梦,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我以后也像王亚平阿姨一样,登上太空,去看星辰大海。我一定要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我一定会为了这个目标而日复一日地努力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