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际沟通名词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 人际沟通的正确表述(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1:03:40 页码:7
人际沟通名词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 人际沟通的正确表述(4篇)
2023-01-11 21:03:40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人际沟通名词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小故事:误会了五十年

一对老夫妻,在她们结婚五十年后,准备举行金婚纪念。就在这天吃早饭的时候,老太太想:“五十年来,每天我都为丈夫着想,早餐吃面包圈时,我都把最好吃的面包圈的头让给他吃。今天,我该自己好好享受这个美味了。于是,她切下了带奶油的面包圈的头给自己,把剩下的给丈夫。不料,她丈夫很高兴,吻了吻她的手,说:“亲爱的,你今天给了我最大的享受。五十年来,我从没有吃过面包圈的底部,那是我最爱吃的,我一直想你也一定喜欢吃那个。”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有没有感觉到沟通的重要。

所以我们今天的的主题就是沟通。与人沟通是最重要的就是把双方的意见、想法和观点相统一,再达成一致,这就是成功的沟通。

这节课我将分成三个部分来讲,首先是沟通的概述,然后是沟通的方式,最后是人际交往的技巧。那么对于大家来说什么是沟通呢?我们之间的对话、提问、肢体语言等交流算不算沟通呢?简单来说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那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沟通?是为了获得赞扬?为了赢得信任?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为什么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而沟通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呢?是由信息的发出者将信息通过一定途径传递给信息的接受者,再由信息的接受者把信息反馈给信息的发出者。就像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考试把他们是否掌握知识这一信息反馈给老师。讲完沟通的概述,我们来说说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语言沟通,二是身体沟通。我们来通过两个小故事理解一下语言沟通, 二、沟通方式

通过这两个故事大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了吗?

这就告诉我们大家,说话有说话的技巧,假如出口不够谨慎,没有顾虑到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而产生一些不必要误会。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个道理。就像第二个小故事中唐伯虎用他巧妙的语言化解了老妇的怒气,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当我们在与别人沟通时,特别要注重说话的策略,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使别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下面我们将一下身体沟通,首先是目光,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对你是真诚还是欺骗,我们大致可以通过他的眼睛看出来。那么一个人的情绪也是可以通过眼睛表达出来的,我们来看几幅图。而个体的面部表情常常是与目光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高傲,唯诺和理智。个体的身体或肢体的姿态也能表达情感,通过姿势传递信息也是常见的身体语言沟通。当我们在进行沟通时,我们之间的距离应是多少呢?这就是人际交往的距离,分为四种,

一公众距离,比如一些正式场合,演讲或者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二社交距离,是彼此认识人之间的交往距离,比如老师和学生,商业交往。

三个人距离,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

四亲密距离,像我们和亲人之间的交往,还有夫妻之间的交往都属于亲密距离。

通过刚才的讲解,我们大致了解了沟通的概述和沟通的方式。

2022人际沟通名词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摘要:我是一名导游员,通过我对《传播与沟通》的学习,与我的工作相结合,我认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只有传播者与受传者相互尊重,才能使传播与沟通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字:传播者 受传者 相互尊重

“传播”与“沟通”这两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不少见,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可通过学习,我才认识到了这两个词的理念理论化、系统化和社会化。那么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传播与沟通的定义: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传播与沟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除了睡觉以外,我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进行传播与沟通的活动,这种活动也是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

以我的工作来举例:到过北京王府井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王府井大街上有几辆大型的游览观光车,每天都会有大量来北京旅游或者是北京本地的游客乘坐,我的工作就是就是为这些乘坐观光车的游客作讲解介绍。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有偿式的服务,游客付给我钱,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让他们感到物有所值的各项服务。在大多数的时候,我是作为传播者在向作为受传者的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也有的时候,我会作为受传者接受作为传播者的游客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我和游客都应该互相尊重。我认为,游客不应该因为自己付了钱,就把自己摆在很高位置上不尊重我们;而我们则更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导游,比客人知道的多,就瞧不起游客。只有互相尊重对方,才可以达到传播与沟通的最佳效果——游客了解到了知识,作为导游的我们也会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同时还可以为我们带来更丰厚的收入。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在商场里,作为传播者的售货员和作为受传者的顾客之间要相互尊重;在公交车上,作为传播者的司售人员和作为受传者的乘客之间要相互尊重;在餐馆里,作为传播者的服务员和作为受传者的食客之间要相互尊重……这样的举例还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见,相互之间尊重的关系在传播与沟通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关系,传播与沟通的作用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来。

通过对于《传播与沟通》这本书的学习,使我得到了提高,收效是很大的。我想通过我对“传播”和“沟通”这两个词的全新的理解,我会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我在进步。传播与沟通当中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可以让每件事情都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王德海主编.《传播与沟通》.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xx.

2022人际沟通名词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摘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寝室成员彼此之间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每天的情绪状态、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主要是综述了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各个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研究发现提出新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引导大学生建设良性发展的寝室人际关系。关键词:大学生 寝室关系 特点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寝室人际关系就是以寝室成员为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各自的生存和发展为需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竞争、合作在内的各种相互作用关系(申艳婷,2008)。而这所有的关系都发生在狭窄的寝室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一天,除了在寝室睡觉的时间外,还有长达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呆在寝室,他们在寝室学习、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等,寝室是大学生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对大学生来说,社会是影响其成长的宏观环境,学校是中观环境,而主要的微观环境不是家庭而是学校里的寝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寝室替代了班级而成为高校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寝室成员彼此之间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一天的情绪状态、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并且,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寝室人际关系是他们整个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学期间的寝室人际关系还可能会延续到毕业之后,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社会支持的一部分。可见,大学的寝室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据徐传新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状况是良好的,真正“独来独往”,处于孤立状态的只是极少数人,可见,总体而言,大学生宿舍关系呈良好的状态,但也有研究表明,其中隐藏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寝室冷暴力问题(赵红霞 郭倩楠,2013),若不能及时良好的处理,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近两年来,发生的诸如复旦投毒事件,更加证明了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其危害是重大的。人际关系问题既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更是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寝室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因而,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表现,大都集中在寝室(许莉娅,2007)。

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本文旨在综述这个研究领域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现有研究所发现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各个因素。

二、呈现特点

前人在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法来获取资料,然后运用spss软件,采用单变量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许莉娅,2007)。发现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寝室人际关系在总体上而言,是呈良性的发展状态,但也隐藏着许多的小问题,如果处理不善,将很容易愈演愈烈。这是因为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绝大部分人更懂得遵守公共的准则,善于运用人际交往技巧调节寝室关系,处理寝室矛盾。而总有极个别的同学会因为个人因素破坏寝室关系,其中缘由将在下文中具体分析。

2、寝室成员会因为兴趣爱好、个人追求、价值观等的相同或相异容易结成寝室小团体,小团体更有利于团体内部成员关系的促进,却不利于整个寝室的成员相互交流,寝室整体关系和谐发展。

3、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随着年级的变化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年级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有显著性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因远离家乡、亲人和昔日的朋友,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自己在大学生里的交往面又非常窄,这样在宿舍成员彼此间就会产生相互认同、情感沟通的强烈需求,再加上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对彼此的缺点和不足不十分了解,没有太多的利益竞争和冲突,因此,这个时期人际关系质量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的缺点开始慢慢地暴露出来,彼此间的利益竞争和冲突可能会越来越多,并且宿舍之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广泛,这样必然导致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下降。大二的时候宿舍人际关系质量降到最低点,而到了大四的时候,宿舍成员会感觉到“分手即在眼前”,“几年的兄弟或姐妹有可能即将永别,终身没有见面的机会”,这个时候自然会涌起阵阵惆怅和忧伤,因此,他们便会倍加珍惜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导致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回升(徐传新)。

4、女生寝室关系总体质量显著优于男生。分析认为,这可能与我国一直以来对男女性别角色要求的差别有关。女生温婉、体贴、善良宽容而冲突较小,男生刚烈、冲动,一旦有矛盾冲突就很容易爆发,形成较大的问题。

5、经济状况与寝室关系质量呈倒“u”型相关,自认为经济状况较宽裕的学生寝室关系质量相对最优,很宽裕的学生的寝室关系质量并不好,而从一般、窘迫、到很窘迫,寝室关系质量越来越差(李涔涔 张晨光,2013)。

三、影响因素分析

前面已经谈到研究者们通常都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类方法主要从性别、年龄、年级、地域(城乡、南北方)、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地位和背景等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了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一些基本的、表面的、描述性的影响因子。所以在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上,主要也是依据于统计得到的结果,研究者自己做出的一些推论。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心理特质:①嫉妒,过分嫉妒,不客观理性的分析别人成功的原因,就会渐渐产生愤恨和恼怒,出现不平衡的心理,从而导致寝室关系紧张。②自傲,自傲自负的人缺乏尊重谦和之心,不懂得容纳、宽待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言谈举止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在这种不平等的相处关系中,久而久之,寝室成员就会对这样的人产生厌恶和反感。(张松菁 於 典,2011)③自卑多疑敏感的个体难以与他人真诚相待,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江旭梅 何 林,2011)

(2)不良生活习惯,有些同学的不良生活习惯,例如抽烟、酗酒、赌博等,或者不爱卫生,在寝室经常吵闹等都会严重干扰其他同学的正常生活,这会极大的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如果处理不善,对寝室关系损害严重。

(3)归因偏差,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归因有失偏颇,人们受到潜意识中所具有的自我保护倾向,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常常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把过失归罪于他人,也可能导致宿舍关系的进一步僵化。

(4)经济状况,由于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身的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这样就扩大了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增加了可供交往的对象,因此,他们的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要相对高一些。而那些自认为经济状况处于下等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再加上自卑心理的困扰,使得自己的人际交往受阻,宿舍人际关系质量下降(徐传新)。

(5)沟通障碍,当寝室出现问题时,缺乏沟通就会助长宿舍冷暴力的产生,宿舍冷暴力会助长“宿舍小团体”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宿舍成员的沟通交流,影响宿舍情感交流,不利于宿舍和谐氛围的构建,这就使其陷入恶性循环,影响宿舍的管理以及和谐宿舍的构建。

四、解决措施:

根据研究结果中分析得到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特点和影响因素,笔者为促使大学生寝室关系良好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首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说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还可以开设人际关系专题系列讲座,向大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艺术、人际交往冲突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2)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如寝室文化大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3)大学生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别人,学会换位思考,同学们之间在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上存在的较大的差异彼此间应该相互理解,求同存异。

(4)掌握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技能和技巧,建立顺畅的宿舍成员间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刘晓娟,2012)

五、总结

前人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收集资料,受到了诸如抽样样本太小,受调查者的个人主观因素,社会期待效应的影响,使得问卷所获取的资料真实性、可靠程度不是很高。而一些研究结果中,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地(城乡)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状况无明显差别,与以往的相关研究和社会流行看法有出入(许莉娅,2007),诸多研究结果所存在的差异与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采用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或者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分析等手段,所分析出来的结果,无法揭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背后的具体影响机制。这使得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始终都处在一个表层现象探索的阶段,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所以,以后在寝室关系的研究上,应更着重于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发展、学业成就、心理素质和个人价值观等各种具体问题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廖咏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心理研究

【2】申艳婷。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 j ]。教育与职业,2008(2):184-185.【3】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

【4】赵红霞 郭倩楠。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现状调查[ 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3 年第 4 期 【5】许莉娅。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2

2007 【6】张松菁 於 典 李思思 李晓珊。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系的调查

研究[ j ]。社会心理科学 第26卷 总第122期2011年第4期 总第430页

【7】江旭梅 何 林。大学生如何构建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no.4.2011sum 106 【8】李涔涔 张晨光。高校大学生寝室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j ]。科教导刊 2013年8月(上)【9】刘晓娟。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研究及其教育与引导[ j ]。赤 峰 学 院 学 报(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第 33 卷 第 9 期2012 年 9 月

【10】张丹丹 李小溪 魏莎莎。学生宿舍关系与学习态度和学习效能的关系[ j ]。中国健康

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10期

2022人际沟通名词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摘要】 目的:本文着重于初探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交往的研究。方法:选取712名苏州大学本科生,分别接受情绪调节方式量表、人际交往能力量表的评定。结果:大学生对于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有很大差异,男生偏向重视调节,女生则无明显偏向。针对悲伤和害羞两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害羞进行维持调节的大学生比那些运用重视调节的大学生更易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概率是重视调节学生的1.74倍。结论:当下大学生对于害羞、悲伤等情绪的忽视调节欠妥,对于悲伤、害羞、愤怒等负面情绪,建议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宣泄以及积极的调节方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帮助个体获得良好的情绪和人际沟通技巧,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环境的需求。

【关键词】 情绪调节; 人际交往; 学生

情绪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了解,也未必人人都能调控。日常生活中,因情绪失控造成的悲剧和失误比比皆是,再加上生存压力产生的催化剂,好情绪、好心情着实难觅。情绪是个体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作出适应的生物反应倾向: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1]。lzard[2]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情绪调节最早出现于发展心理学领域,根据调节的努力程度,情绪调节可分为重视调节、忽视调节和维持调节[3-5]。重视调节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努力使某些情绪增强。这种调节在临床上常被采用,如对抑郁或情绪淡漠症的患者进行增强调节,使其调整到积极的情绪状态;忽视调节主要指对强度过高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躁患者的狂躁强度,使之恢复平静;维持调节主要指人们主动的维持和培养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兴趣、快乐等,使这些情绪维持在一定的程度或范围。能力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人的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6]。依据文献[7]所述,本文将人际交往能力定义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所具备的能力特质。大学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有影响,尤其对大学生个体健康化人才发展起较大作用[8-9]。本文将着重研究三种情绪调节方式,分别为情绪忽视(简称忽视)、情绪重视(简称重视)、情绪维持(简称维持)。从主动交往、广交朋友、冲突解决、情感支持、语言表达五个维度测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展开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为苏州大学各个校区本科生共712名,包括文史类207名、理工类100名、艺术类14名、医学类391名。其中男228名,女484名,年龄18~22岁,平均20岁。

1.2 方法

1.2.1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 这是一个自编问卷,用于测量生活中对10种基本情绪(内疚、害羞、快乐、厌恶、痛苦、兴趣、悲伤、愤怒、恐惧、羞愧)进行的减弱型调节、维持型调节、重视型调节。调节频率用“1-从不这样,2-极少这样,3-有时这样,4-经常这样,5-总是这样”表示。

1.2.2 数据转换 将每种情绪在三种调节方式的使用程度相加,得到10种基本情绪的调节量,根据调节调节量的大小,将各个情绪的调节分为忽视、维持、重视三种方式。

1.2.3 人际交往能力评价方法 人际交往能力量表采用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1988)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icq)[10],结合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文献综述、访谈即开放式问卷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由主动交往、广交朋友、冲突解决、情感支持、语言表达五个维度构成。数据转换:将各项目评分相加,得到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平均数,大于等于3分表示人际交往能力良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10种情绪的调节方式 由表1可见,对于不同的情绪,其调节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对快乐的维持调节明显高于忽视调节,对兴趣的重视调节最显著,而对厌恶情绪普遍采用的是忽视调节,对内疚的调节则三种方式差距不大。

2.2 三种情绪调节方式的性别差别比较 由表2可见,对于内疚、快乐、愤怒和痛苦四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在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偏向于重视型,女生则比较偏向于维持调节和忽视调节。

2.3 不同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以及交际能力良好(≥3分)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表3反映了人际交往能力好的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是否有差别,用 字2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在10种情绪中,害羞和悲伤两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影响,对害羞和悲伤采取不同调节方式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情绪调节方式的交际能力良好(≥3分)的logistic回归结果反应了对于害羞进行维持调节的大学生比那些运用重视调节的大学生更易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概率是重视调节学生的1.74倍,而对于悲伤和羞愧的忽视调节比重视调节更难获得良好的交际能力。

3 讨论

情绪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情绪联系着个人情境,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目标、信念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11]。本文初步探索了情绪调节方式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3.1 情绪与情绪调节方式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生理基础。lazarus[12]情绪状态标志着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生物性动力状态,每一种情绪都代表着某种适应动力。情绪调节发生与情绪感受过程之中,情绪调节就是在感受情绪时忽视、重视、宣泄的倾向。良好的调节能更好实现情绪的适应功能。 按照gross[13]的情绪同感模式,人们在感受和表达情绪时,总是要考虑情绪发生的原因、情绪表达的时间、地点及形式的适当性,所以,在情绪感受过程中调节也同时发生。从10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来看大学生对于快乐的维持调节明显高于忽视调节,对愤怒的忽视调节明显多于重视调节。另外,对恐惧、厌恶、羞愧等情绪,大部分人会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但是分重视忽视两种选择不一,对内疚的调节则三种方式差距不大。

3.2 性别差异 情绪调节方式与个体内部情绪相关模式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个体内部情绪相关模式涉及由生理、文化及学习决定的许多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包含着复杂的生理、文化及学习因素,就成为情绪研究的重要变量[14]。本研究表明,情绪调节方式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对于情绪的调节多采用重视的调节方式,女生则倾向于选择重视与忽视调节方式。

3.3 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调节方式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所具备的能力特质。在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调节方式的表格中显示了在10种情绪中悲伤、害羞两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影响,对于悲伤、羞愧进行重视调节的大学生更易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于害羞,则是采取维持调节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好。

综上所述,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处理自身发展、社会交往等问题。而当下大学生对于害羞、悲伤等情绪的忽视调节欠妥,对于悲伤、害羞、愤怒等负面情绪,建议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宣泄以及积极的调节方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帮助个体获得良好的情绪和人际沟通技巧,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gross j j,levenson r nal suppression:physiology,self-report,and expressive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1993,64(6):970.

[2] lzard c psychology of emotions[m].new york:plenum,1991:27-57.

[3]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j].心理学报,20xx,37(4):517-523.

[4]方平,李改,刘金秀.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xx,19(5):60-65.

[5]李璇,侯志瑾,黄敏儿.社交焦虑大学生元情绪评价,情绪调节方式的探索及指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xx,19(2):231-233.

[6]王翔南,程一波,周玲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xx,8(22):63-66.

[7]黄敏儿,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15(6):438-441.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xx,28(11):1031-1032.

[9]刘佰桥.人际交往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16(5):489-491.

[10]方翰青,缪宁陵.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7(5):69-73.

[11]展宁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困扰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xx,12(6):115-120.

[12] lazarus r the primacy of cogni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9(2):124-129.

[13] gross j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271.

[14]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xx(14):19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