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8:06:45 页码:9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实用9篇)
2023-11-21 08:06:45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轨迹。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有针对性地总结自己在特定领域的经验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一

20xx年7、8月份,参加了市海关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海关相关的法律、法规,观看海关执法案例经典视频,触动很大,体会深刻。如何在世界贸易一体化的新时期,在执法过程中,不辱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把好国家的经济大门,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廉洁自律、预防腐败。

廉洁自律不但要管好自己,还要自觉地管好身边的人。一要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团结身边的同志,共同防御腐败。二要管好自己的亲戚朋友。警惕亲戚朋友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狐假虎威、谋取私利。

1、做到“四自”

一要自重。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做违背党和人民利益,有损海关形象的事。二要自省。经常反省,检查自己是否以权谋私,是否勤政廉政,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防微杜渐,完善自我。三要自警。经常给自己敲警钟,以反面教训为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四要自励。经常鞭策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处逆境而志不移,守清贫而心不贪”。

2、做到“五慎”

一要慎初。万事始为初,“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一旦事发又悔不当初,要抵住诱惑,决不犯初次的错误。二要慎微。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堤毁蚁穴,气泄针孔”。微小之处不警惕,必然失掉大节。三要慎独。不要以为人不知,鬼不觉,有利可图时就可伸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锻炼自控能力,不论有无监督都不出廉政问题。四要慎欲。要控制对权、钱、色的欲望,“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不能为所欲为。五要慎终。要“善始善终”,退休前捞一把,或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都是十分有害的,要保住晚节,站好最后一班岗。

二、把握时代精神,建设中国特色海关。

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的中国海关自觉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关是应有之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相协调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统一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管理能力与任务职责相适应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社会公正与执法严格相一致的海关;建设一个把关规范与服务促进相平衡的海关。

1、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相协调。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我国海关始终面临着一个稳定、改革、发展的问题。我国海关伴随着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海关工作方针经历从“促进为主”到“依法促进,为国把关”,再到“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演变过程,通关作业从手工操作方式到半自动再到现在的“无纸报关”、“电子口岸”。海关在改革大潮中顺势发展,不进则退。对海关而言,某种程度的稳定,就意味着“落后”,同样,不切实际的“激进”,也必然带来海关管理实践上的挫折。

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创新,谈不上超常发展。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关的基础。海关的稳定,是指全体海关关员的事业心稳定,积极追求发展的精神稳定,开拓进取的精神稳定,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敬业态度稳定;海关的稳定,是指干部队伍稳定,有一支能够吃苦、精干高效、作风过硬的队伍;海关的稳定,是指建设现代化海关的目标持之以恒的稳定;海关的稳定,是指海关执法的稳定,不是朝令夕改;海关的稳定,是实现海关管理过程中的稳定,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关的建设,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勇于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吸收先进经验,追求更高标准的开创式前进的过程。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海关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引导、规范、促进对外经济发展的秩序,创造一个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

我国已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要进一步降低关税,对汽车、家具、纺织品、造纸等部分行业的保护也已到期,批发零售、电信、金融、运输等重要服务部门的开放进度明显加快,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逐步取消。在实现贸易一体化的同时,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也将增多。海关的通关改革、保税监管改革等,都要适应现代经济快捷便利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新形势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以改革求效能,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求管理,以改革求突破,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推动海关事业的发展。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这次在惠州港海关的实习,使我在即将毕业前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课本上没有而工作以后又必须具备的东西。

明白海关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职责范围,海关机构的构成。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必备的办公室事物处理,了解了最近的海关政策法规,并逐渐熟悉了海关办公室的基础课程:互连网专报。并达到的十分熟练的程度,导师还说我做专报的水平比海关部分信息员还高呢,呵呵!

作为公务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同时应具备较好的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很好的适应并胜任这一重要的工作。无论是海关关长还是领导干部们,他们平时都很注重锻炼。有天,我担当羽毛球记分员,看到梅关长打比赛时的那种魄力,那种专注,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敬佩感!他们无论在工作上还是运动上都是健将!身体搞好了各方面成绩才可稳步前进。

在做互联网信息专报的时候,须有一种敏锐的视角,在网海中寻主题,然后查找各方新闻媒体论坛报刊杂志等的报道情况。这就必须关注每天的最新消息,在电视、网上看各种各样的新闻,例如是否有新政策出台或是新的政策动向、焦点新闻等。这让我养成了更加关注国家时事,关注每天所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也让我立志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上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做个爱国爱党爱民的知识分子。

在有效完成领导分配任务的同时,利用好业余时间提升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当海关开展讲座的时候,导师便会提前通知我。在大家入座后,我便坐到最后一排倾听教授的演讲。例如关于曹教授开的管理心理学讲座的就让我收益良多,让我了解日常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心理问题以及觉得的办法,实用性很强。实习期间,我利用当地提供的良好资源,每天坚持看书看报,看一些代表性的影片,如《卢旺达饭店》《尼克松》《安重根传》等。思想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看书的时候多一份政治的眼光。这,都是实习中每天观看新闻,多十多家网络报刊的评论观点进行综合,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民众的观点提炼出来成文以及其他方面综合得以提升的结果。同时,我的些许拖拉、贪睡的坏习惯也有所改变。因为在工作的时候,讲求质量的同时,也应讲求效率。上报到国务院的互连网信息专报讲求的就是精练度和时效性。

坐以待毙既是扼杀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做事都喜欢主动请缨。当导师没有分配任务给你的时候,就应发挥自身主动性。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向导师请教。当然,察颜观色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他很忙的时候则不可烦其,这段时间就要想想他会让你做些什么,然后做些准备。例如到各大门户新闻网站看下有没什么新颖可报道的信息。或者到办公网看下专业人士是怎么做专报的,例如不同的题材是如何布局等等。每当做完一篇专报我都会问问导师我今天做的专报有何不足之处。导师每次评价的时候都会先赞赞我的提高,然后再说出我的不足。我很认真的听导师的评价,然后把大概记下来,把每天所得进步与不足之处记录成本,并时刻想着如何提高。

纵观这短短的六周的海关实习,自身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确实还处在诸多不足:职业素质还有待更进一步台阶;对海关工作的了解还相当有限,工作能力亟待提高;工作的时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等等。针对这些缺点与不足,本人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会有针对性地改进,使自身更好的适应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发展自我的实际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尽心尽力投入本职工作,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改进学习工作能力,促进自身在学习工作中上的进一步成长。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是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培养。而中华人文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宝贵的人文价值。对于如何传承中华人文精神,我深有体会。首先,要注重于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其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第三,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最后,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国际传播与交流。通过这些途径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家庭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基地,通过家庭教育,我们能够接受到最真实、最质朴的人文精神熏陶。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修养,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处世之道。通过亲身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操,从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也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融合着丰富多样的道德伦理和人伦关系。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精髓。同时,在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更要通过诵读、演绎、实践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精神营养。

第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中华文明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帮助。我们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无论是捐款、救灾还是参与志愿活动,都能够锻炼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我价值观,同时也能够通过实际行动传递中华人文精神的力量。社会实践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中华人文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它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中,通过与各国的文化交流,让中华人文精神与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丰富互补,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华人文精神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总之,传承中华人文精神需要从家庭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国际传播与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四

从大学校园生活直接步入社会,需要你去接触的不再是那些熟悉的面孔,换之而来的是各行个业的人。对他们的了解要从头开始,如何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去和一个人沟通,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你去探索和解答。处理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同时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与同事,与客户,与海关,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实习的第一天我当然是先熟悉工作环境了。在办公室看同事如何的工作,跟他们一起办手续,就比如:去cosco船代,marsk盖申报,在国际货柜盖进场,去码头验货,货物放行后要去码头送配载等等。

在对环境基本上熟悉后就是实际的业务操作了首先是做进口了。有带我的同事的指点,我很快就掌握了。在随后的几天里我相继对有关的进口的单据,诸如提运单,发票,箱单等各类型的都做了学习,因为我们这里海运和陆运都做的。

对进口做的相对熟练后,我开始学做出口和转关了。有了进口的基础,出口和转关就相对简单了,我也很快就掌握了。

其实我觉得在工作的一开始,我是从复印资料开始做的,帮我的同事复印一些资料。其实看起来很简单的,但是里面有好多需要你去掌握的。至少你要记得哪些资料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还有需要的份数。随后在看了几次如何装订和盖章后我就开始尝试着自己来装订了,以后就和同事一起做单递单了,在递单环节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这个时候你是和海关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海关最新的政策和*的要求;同时,接单的时候也是报关员云集的时候,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交流经验或倾听他们讨论工作中的问题,对以后的工作也是十分有用的。

在实习当中通过对业务的操作,从中也发现很多的不足。以前在学校里学的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和实际的操作有很大的差别的。就报关单的填制就可以知道的。海关总署只是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而具体到每个海关,就有不同的规范了。进出口商品如何规范申报,是我们在办理*事务时经常遇到的难题,虽然报关单填制规范对报关单中各项的内容的填报作了具体的规定。但对于不同的商品来讲,海关在归类,审价和监管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相应的商品申报规范也是不同的,而某项商品的名称,规格型号具体应该如何申报,海关总署并无相应的规定,各地海关目前也无统一做法。因此,我们如何对海关提供具体的商品的申报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要把这些已经掌握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在工作中的办法就是多学多问。在实习中我总结了一点小小的经验,这一点对我的作用很大。那就是在实习期间一定要记得实习期间辛苦一点,多做些琐碎的小事,多和同事帮忙,去掌握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掌握了,那么以后你就会轻松一点。把最基本的都掌握了,该做的都会做了,那你就算是真正学到手了。

综上报告,对我院我系物流与报关专业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

(一)从工作的内容上,有重点地完善对毕业在校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在各个环节上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注意哪些事项,有何具体的操作技巧。如模拟报关的实际业务流程:从接受客户的报关资料到填写预录入凭单,从预录入到复核发送,从订单到递单,从查验到海关放行。

(二)从工作的技术支持上,加强对新的应用软件如edi报关系统及中国电子口岸的学习和掌握,以适应现代化的大*。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五

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肇端,中国经过连续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自秦统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十分缓慢,被称为“超稳定结构”。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什么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只有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华人文精神以及中国社会运行的规律,才能解释其原因。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经济现象,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中华文化厚积薄发的结晶。

中国奇迹是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历史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坚韧、智慧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十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20xx年超过10万亿元,20xx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xx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精细化时代,数字最有说服力。但在数字之上,人们的亲身感受更为重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没有几年,农民不但吃饭不发愁,而且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不但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从精神上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农村真正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孩子上学不但不用交学费,有的还免了课本费和住宿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小病不发愁,大病也看得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使农村一步跨过了一个时代。实行“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脱贫政策,真正解除了后顾之忧。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事实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主要就是增进了亿万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衣、食、住、行”最能反映出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一是衣着类消费实现成衣化、时尚化,农村居民人均购买各种服装支出增长43倍,城镇居民增长了11倍。二是食物结构逐步优化,更加重视食品的营养搭配和绿色环保要求。20xx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9.3%。三是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6.6平方米,增长了近4.5倍;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45.8平方米,增长了4.6倍。四是出行更加便捷,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已经进入普通家庭。20xx年,我国汽车销售超过2880万辆,居世界首位。

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断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闲暇生活更加丰富,过去只在电视上见过的现代娱乐方式现在也成为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内容。旅游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重要文化生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推崇。随着运动场所的不断增加,随处可见的社区健身一角、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成了人们的锻炼场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奠定了创造中国奇迹的制度保证。

社会制度是维护和保障一个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规范体系。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稳定,这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国奇迹的“奥秘”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和比较的方法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这是一个与时俱进,顺应人民意愿,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改革、自我完善的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侧重于维护公共利益,也保护合理的个人利益,能够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平衡;既能维护国家大局,又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形成了支撑国家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产生巨大经济发展动力,其背后是人性的力量、人的思想的解放,激发和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由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领导集体来管理和运转的制度。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但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而且与领导者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怀着坚定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和忠诚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理念,如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经过几十年耳濡目染的熏陶,已经融入灵魂深处。这些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忠诚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是一个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整合国家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在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有利于保持政令畅通,能够把中国现有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等方面的表现,在兴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作为,充分展现了这种制度的效能和作用。

这是一个有利于形成经验丰富、务实有为的领导集体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选贤任能”,能够使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务实有为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这种选拔加选举的干部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也包含对其他国家经验的借鉴。中国还实行干部交流制度,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干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计划、按步骤地定期安排干部到各级党校培训,读原著、悟原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对于领导干部及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制度优势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制度,保证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连续性。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先进分子,有了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形成和谐的政党关系,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国每五年制定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路径,然后,举全国之力而为之努力。既敢于突破传统理论的框框大胆创新、谨慎试验,又兼收包容、海纳百川。这是中国奇迹的又一重要原因。

长期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人文素养。

解释中国奇迹,有一个根本性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中国一切成就的总根脉。因此,要解释中国奇迹的奥秘,还应该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出文化上的基因之所在。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忍耐力。中华文化的忍耐力是保持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品质和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性。数千年积淀起来的宏大而丰厚的价值底蕴所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智慧,始终为中华文明摆脱困境并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在连绵不断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充实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天然的包容性,从而也是中华文化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因之所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加强,使对外的抵抗力强化,还能融合外来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必然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中国的哲学重人生实践,强调人际关系的调整。中华文化的这一精神,即所谓人文道德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也成为对待其他民族的基本政策。诸如宽容好客、朴实无诈、艰苦强韧、守望相助等等,使我们不但可以接受外来民族,而且可以与之友善相处,在融合发展中逐步凝为一体。

中华文化具有博采众长的品格。中华文化善于研究吸收改造借鉴外来文化。儒学不是封闭的文化学说,儒学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思想学说都是与时俱进的。它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儒学重视教育,相信人们经过教育和自身努力都可以成才,这使得中华文化在博采众长中更加丰富和坚韧。

中国文化的以上特点构成其特有的品格。这一品格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文精神。人文就是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文明社会。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和物的支配,这使得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并进而尊重人生存的环境,尊重万物。中华文化的忍耐力、包容性,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品格,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锻造了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坚定信心。

信心就是人类精神的升华,是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屡挫屡奋,国家没有灭,民族没有散,文脉没有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与其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是不可分的。

我们的信心来自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的信心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发展的保证,也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我们的信心来自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一个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它能够激发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这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和不断丰富的伟大民族精神,曾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在一次次灾难和挫折中奋起,传承着中华文明的薪火。只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就一定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的信心来自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抵御各种外部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增强。过去在物质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靠着自力更生克服艰难险阻走了过来。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更不会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和屈服。中国现代化的航船一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博大精深的中华人文精神,赋予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无穷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所凝结的仁爱、和谐、务实、整体、重史、责任、勤奋的民族性格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发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致力于现代化事业,创造了中国奇迹。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实力首先体现在民族精神上。民族精神主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包括责任感、凝聚力和自信心;民族精神还包括每个国民的素质,体现在个人的修养、行为和能力上,即人格的力量。中华文化高度重视个人修为与教化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人们在家庭和社群中承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起到启迪与培养德性的作用。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民族精神,其内涵就是一个民族的整体道德理性,即共有的道德。我们民族道德高尚,作为民族精神支柱的道德理念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提炼积淀了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治国理念,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值得挖掘和弘扬。一是和而不同的理念。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二是勇于担当的责任,强调个人对于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三是经世致用的胸怀,把国家和民族与个人联系在一起,表现为民族气节和操守。四是改革创新的意识,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五是尊师重教的传统,宁肯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上学。六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强调大家相爱,守望相助,共同事务由大家来办理。

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高超的施政良策。中华传统文化是实践的文化,其起源于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中国,国和家是不能分离的,在治家的经验中蕴含着宝贵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一是“以人为本”的仁政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始终坚持智慧与德性、智慧与善的一致,强调理论必须转化为实践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三是“内圣外王”的贤能政治,强调内强修养,外重教化,将完美的人格理解为内在德性与外在能力的统一。四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强调人对自然的担当,强调人参赞化育的责任。中华文明提出的“协和万邦”这一主张,就意味着以和平共处、和谐交往为协调天下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关系的原则。

我们深信,一个具有如此博大精深、厚重深沉的内心世界的民族,其潜质和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从而能创造出当代中国发展这样的人间奇迹,也就不足为怪了。改革开放改变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也必将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xx大以来,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立了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和贯彻好外交思想是外交外事战线最主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牢牢把握理解外交思想的几个维度,自觉以外交思想武装头脑、推进工作,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继承与创新。

外交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波澜壮阔,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外交思想就是在系统总结党的xx大以来对外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其中既有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关于对外工作思想精髓的继承,更有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理论创新。就继承性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从来没改变过;改革开放以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就创新性而言,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以及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文明观、新全球治理观,等等,既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超越,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既蕴含着中国智慧,也针对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到新高度、新境界。

2.中国与世界。

外交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要与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的重大问题。自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以来,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命题就摆在每个民族国家面前。近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也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因素空前增加,中国在国际上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履行什么作用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外交思想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理论创新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问题上,从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从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到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服务民族复兴到促进人类进步,从向世界承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到呼吁其他国家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等,这一系列思想都是着眼于把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共同发展结合起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把实现中国梦与实现世界梦联系起来,努力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身发展,推动形成一种新型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党的xx大以来,一再强调:“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中国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真诚意愿,深刻体现了外交思想融通中外、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

3.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

要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中国与世界关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重要判断,强调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作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转型过渡期的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认识。与此同时,外交思想的中国特色也更加突出,如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把对外工作与民族复兴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使对外工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对外工作中注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既将其融入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又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定位,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等。总之,外交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展现出深刻的时代洞察力和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外交思想的生机和活力及真理价值即在于此。

4.世界观与方法论。

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所谓正确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所谓正确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这清晰地表明,外交思想之所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关键在于它既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也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聚焦当前,也回顾过去,更展望未来,深刻分析和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轨迹背后的大逻辑、大动力和大趋势;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为一种具有高度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创造活动,超越西方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兴衰循环论和大国对抗宿命论,强调在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与良性互动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国际政治格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安全局势和人类文明交流碰撞等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强调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发挥综合积极效应,从而更好地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把外交思想提高到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才能发挥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不断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也才能完成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神圣使命。

5.党的领导与立体外交。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做好新时代的对外工作,关键也在党。强调,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的领导。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越是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的一面突出,就越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越需要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越需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令行禁止、步调统一。与此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随着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全方位外交的不断开展,更加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能动性,使对外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在其中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并不断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对外工作队伍建设。这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代华章的根本政治保证。

深刻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鲜明的时代标识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掌握和提升“看家本领”,既要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认真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从如下十个方面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论。

承认无限多样的世界是统一的,而且统一于物质,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存在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客观存在着的社会实践和实际情况等;任何意识或认识、理论或思想,都是对物质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客观规律、客观存在的反映。基于这种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

要掌握和提升我们的“看家本领”,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如所言,“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特别要总结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以解放思想开道,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境界。

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不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也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又是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要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指出,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特别要在掌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及其相辅相成上狠下功夫,并争取在认识或理论上实现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和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善于通过实践,去探索日趋广泛的世界的奥秘,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新鲜经验,以不断及时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积极投身实践、特别是各类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并勇于在实践中建设新时代的中国;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作用的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也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类社会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艰苦奋斗史。在新时代,这部历史还在延续,中国共产党也正在领导着人们继续谱写这一伟大的历史。作为“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坚守人民的立场,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彻底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尊重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去追求中国梦,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明确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这不但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而且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当前,特别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杜绝对其任何形式的诋毁和损害;要注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注意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或生产方式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社会生产”与“生产方式”是一致的概念,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表示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范畴。恩格斯曾经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也曾明确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生产或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或生产方式的理论,实质上就是所强调的“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特别要注意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认真把握和运用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和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它们是我们国家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二是要科学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深刻认识在新时代依然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次,要有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而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次,要把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高度统一起来,不断增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进入新时代,我们仍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诸如此类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创造条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全体人民在摆脱贫困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有着非常多的论述或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他们看来,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外在于人的自然界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虽然可以“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自然力”,但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会遭到自然力对人的报复。所以恩格斯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要改善人同自然的关系,建立“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国更加美丽。其中特别要注意端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建设关系的认识,一方面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并坚决摒弃那种“只要金山银山而罔顾绿水青山”的思想或行为;另一方面要努力在“两山”中构建由此达彼的“通道”或“桥梁”,促进“两山”建设相辅相成。有些人往往把它们截然割裂甚至绝对对立起来,也有人容易把它们等同起来,这是片面、错误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

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这就是共产党。如马克思所言,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在新时代,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继续保持党执政为民的初心,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

这是一种充满科学预见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不但物质生产如此,而且精神生产也是如此。生产力迅速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文明进步,随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这些预见后来都转化为现实。

特别是在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世界文化也在各国、各民族的相互接触、相互交流或相互碰撞中,以共同价值为基础而形成了许多共识。正如所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为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功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临新矛盾新挑战。党中央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希望在改革开放上做一篇大文章,发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重大作用,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海南建设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也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彰显出我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

还要看到,海南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可以利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契机,推动泛南海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以及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在优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指出,“新时代,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这为海南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以开放为先,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指出,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此,应研究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总体制度框架。借鉴国际成功自由贸易港经验,构建适应自由贸易港要求的法律法规制度。应以自由贸易港为总体目标,高质量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应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进行全岛布局,明确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功能区划和产业重点。当前,发展服务贸易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重要举措,又是我国推进开放转型的新要求。海南可以以服务贸易创新为主导,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我国补上服务贸易这块短板发挥特殊作用。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提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为此,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先行先试,在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的重点难点改革上啃“硬骨头”,为海南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实现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例如,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破区域、城乡体制壁垒,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出发,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等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风雨历程,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在我们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时代,我们党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进一步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

强大的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

截至20xx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比上年增加11.7万名;党的基层组织457.2万个,比上年增加5.3万个。这样一个成立97年、执政69年的大党,带领亿万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领亿万人民走过40年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我们党强大的领导力。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在“大的样子”中,党的强大领导力无疑是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说到底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定了我们党必然具有强大的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说到底是践行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一种大“道”,而非小“术”。这个大“道”植根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则植根于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就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来观察和研究领导力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建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的领导理念、领导价值观、领导方略和方式、领导制度和艺术,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

强调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是由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个重大课题提到全党面前。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就要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实,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形成更加强大的领导力。

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以提升政治领导力为灵魂。

毫无疑问,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核心范畴。中国共产党是有政治信仰、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纪律的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从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看,党的政治领导力集中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体现在正确制定并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推动党的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体现在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体现在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等等。因此,党的政治领导力理所当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中居于首要的、核心的位置。

党的政治领导力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挥作用,必须同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寓于党的政治领导力之中,受党的政治原则、政治规矩的指引和约束,并为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提供实现途径和有力保障。只有自觉把政治领导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灵魂和统领,才能真正形成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正因为党的政治领导力如此重要,党的xx大以来,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更是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实践中,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示了高超的政治领导力,形成强大的政治导向、政治定力和政治引领,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要深入总结和研究其中的经验和规律,在新时代不断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

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以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为基础。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没有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提升,就没有党的整体领导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是党的全部领导力的基础。因此,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是提升党的领导力必须下功夫完成的重要任务。

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过硬,二是本领高强。所谓政治过硬,主要是指对党政治上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理想信念坚定,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注重政治担当,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做到政治自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此外,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提升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领导干部做到政治过硬,就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xx大以来,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领导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坚决拥护,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所谓本领高强,要求领导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并从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八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这些要求最终都要落实到领导干部身上。比如,领导干部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就要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就要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就要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以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支持和追随状况为标尺。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领导力体现为党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追随,领导力必然落空。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可贵的政治勇气全面从严治党,以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重大举措开辟管党治党新境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力不断彰显,党的威信日益提高。

中国共产党能够由一个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迅速发展壮大,不仅夺取了全国政权,而且领导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就是因为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获得了永无穷尽的力量源泉。一个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拥护、支持和追随的政党,必然是一个具有强大领导力的政党。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六

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古典韵味,遣词造句方面是如此,思想内涵上更是如此,故而,其作品对孟子“仁”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沿袭。故而汪曾祺的作品首当其冲体现出来的就是人性的和谐,他的作品表达了其对人性自由以及万物和谐的追求以及向往。例如在《受戒》中,大多数和尚都将戒律清规当做耳旁风,仁山在荸荠庵里也从不忌讳,连袈裟都懒得穿,每年夏天,酷暑难耐时,仁海的妻子还要例行公事一般来寺庙里消遣一段时间,仁渡虽然没有正妻,却也有一个相好。他们虽是出家人,但也吃酒赌博,毫不遮掩。他们甚至将寺庙“转了形状”,将其发展为商贾们的聚会游乐,厮混的地方。让人惊叹的是,连声名远播,德高望重的积因寺方丈都有个妙龄小妾。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就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和谐,认为七情六欲是人的正常欲求和本能,既要“仁”,就要“平等”,即要平等,和尚也不能被排除在外,出家人也是人,虽然生活的地点和方式不同,却没有什么很大的特殊,与其他俗人应当“殊途同归”才好。虽然作者认为爱情是无可厚非的,即使是和尚。然而,其作品的背景往往是禁欲的年代。这样更能体现反叛意识,对比鲜明,则更显得了不得。尽管爱情并不是一个浪漫的纯物,其中充满物质和交换(那个年代大多如此),然而,他的精神仍旧是执着的。例如在《大淖记事》一作中,保安队的刘号抢占了巧云,然而,十一子并不因其不是完璧之身而戴着有色眼镜看她,相反,他们两情相悦,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在一起。他们的朋友也在很大程度上救济了他们,在十一子遭到毒打之后,巧云以一个贤良并且坚忍不拔的女性形象当起了家里的顶梁柱,对其照顾有加。在《受戒》中,明海虽然是以和尚的身份出现,然而,他与小英子的如胶似漆大家都有目共睹,小英子也毫不忌讳地问他道“我当你老婆,你要是不要?”结果不用费疑猜,他当然是接受的。

2.2中华人文精神之――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除人性方面的`和谐,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读者和笔者,本人不禁推想,在作者之前经历过的故乡生活中,他一定也经过不少各种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丑恶现象,甚至惯看社会中的“不公平”。然而,他坚信匆匆流逝的岁月能将人性的丑恶慢慢过滤洗刷干净,留下一些积极向上的“精华”,除此之外,作者还乐观地认为“小说者,莫过于回忆也”。他的文学主张和乐观的心态让其作品中多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在其作品中,他认为人的言论、行为以及心智思想无一不是自由的,这与如今宪法中规定的“凡是国民,皆享有言论、集会、出版”等自由权利等等“条款”步调一致,故而,汪曾祺的作品非常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总之,汪曾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群居动物,不可能单独存在,故而,人与人之间是无关功利和物质等等的。虽然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极端和片面,然而,瑕不掩瑜,总归是利大于弊的。例如在其《鉴赏家》一文中,叶三与季淘民二人毋庸置疑不在一个“档次”,身份悬殊较大,一个是市井小民,而另一个是颇有名气的画家。季看到叶三穷得无米下锅,将其墨宝慷慨相赠,望以此解却叶三的生计之难,然而叶三却备受感动,即使家徒四壁也不舍将友人的心意变卖掉。甚至再三叮嘱儿子,一旦自己死了,要将画与自己一并埋葬。从中我们可看到他们二人之间是何等亲厚,无关功利,互敬互尊,令人动容。从中我们可看到人性美好的一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3中华人文精神之――人和自然的和谐。

从汪曾祺作品中,读者不难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汪曾祺的家乡高邮是一个秀丽恬静的水乡,这便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中即使没有写到水,总荡漾着如水一般的诗意和柔情。可看出他提倡在写作时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认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大自然中的景色无疑能为故事情节添上一抹亮色,并且有助于情节的发展,使其看上去更加顺理成章,并且,自然中的景物无疑是美好爱情的温床。这一点在刚刚提到的《大淖记事》中颇有体现。自然景色的融入将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看上去更加必然而流畅,毫不牵强唐突。

3结论。

汪曾祺坦言,自己的作品颇受两千多千年老庄的影响,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莫过于“和谐二字”。本文分析了三个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性本身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段:引言-介绍中华人文精神的定义和重要性(约200字)。

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积淀下来的智慧和经验,蕴含着中国人的才情和情感。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对于塑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个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与传统文化的接触-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约300字)。

作为中国人,我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我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通过学习中华经典文献如《论语》、《孟子》等来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深入体会到孔孟之道所弘扬的仁义道德和君子风范。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了解和传播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下去。

第三段:实践中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和践行中华人文精神(约300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发扬和践行中华人文精神。例如,尊敬长辈、关爱他人、以诚待人、守信用等都是体现中华文化的品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并且真诚待人,用行动传递出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价值。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弘扬中华传统艺术、传统医学等方式来恢复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华人文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动力。

第四段:面临挑战中的坚守-强调团结合作和人文关怀(约200字)。

在当今社会,中华人文精神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文关怀的不足。传承中华人文精神需要我们坚守传统价值观念,弘扬人类的情感和关怀。我们应该强调团结合作,以集体利益为重,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弱势群体,传递温暖和爱心,将中华人文精神融入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这需要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和珍惜中华人文精神的瑰宝。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推动中华人文精神的国际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欣赏中华文化。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真正传承并广泛发扬中华人文精神,让中华文明的辉煌继续在世界舞台上闪耀。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肇端,中国经过连续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自秦统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十分缓慢,被称为“超稳定结构”。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什么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只有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华人文精神以及中国社会运行的规律,才能解释其原因。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经济现象,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中华文化厚积薄发的结晶。

中国奇迹是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历史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坚韧、智慧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十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20xx年超过10万亿元,20xx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xx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精细化时代,数字最有说服力。但在数字之上,人们的亲身感受更为重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没有几年,农民不但吃饭不发愁,而且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不但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从精神上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农村真正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孩子上学不但不用交学费,有的还免了课本费和住宿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小病不发愁,大病也看得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使农村一步跨过了一个时代。实行“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脱贫政策,真正解除了后顾之忧。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事实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主要就是增进了亿万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衣、食、住、行”最能反映出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一是衣着类消费实现成衣化、时尚化,农村居民人均购买各种服装支出增长43倍,城镇居民增长了11倍。二是食物结构逐步优化,更加重视食品的营养搭配和绿色环保要求。20xx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9.3%。三是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6.6平方米,增长了近4.5倍;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45.8平方米,增长了4.6倍。四是出行更加便捷,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已经进入普通家庭。20xx年,我国汽车销售超过2880万辆,居世界首位。

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断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闲暇生活更加丰富,过去只在电视上见过的现代娱乐方式现在也成为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内容。旅游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重要文化生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推崇。随着运动场所的不断增加,随处可见的社区健身一角、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成了人们的锻炼场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奠定了创造中国奇迹的制度保证。

社会制度是维护和保障一个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规范体系。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稳定,这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国奇迹的“奥秘”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和比较的方法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这是一个与时俱进,顺应人民意愿,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改革、自我完善的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侧重于维护公共利益,也保护合理的个人利益,能够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平衡;既能维护国家大局,又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形成了支撑国家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产生巨大经济发展动力,其背后是人性的力量、人的思想的解放,激发和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由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领导集体来管理和运转的制度。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但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而且与领导者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怀着坚定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和忠诚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理念,如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经过几十年耳濡目染的熏陶,已经融入灵魂深处。这些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忠诚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是一个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整合国家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在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有利于保持政令畅通,能够把中国现有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等方面的表现,在兴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作为,充分展现了这种制度的效能和作用。

这是一个有利于形成经验丰富、务实有为的领导集体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选贤任能”,能够使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务实有为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这种选拔加选举的干部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也包含对其他国家经验的借鉴。中国还实行干部交流制度,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干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计划、按步骤地定期安排干部到各级党校培训,读原著、悟原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对于领导干部及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制度优势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制度,保证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连续性。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先进分子,有了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形成和谐的政党关系,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国每五年制定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路径,然后,举全国之力而为之努力。既敢于突破传统理论的框框大胆创新、谨慎试验,又兼收包容、海纳百川。这是中国奇迹的又一重要原因。

长期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人文素养。

解释中国奇迹,有一个根本性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中国一切成就的总根脉。因此,要解释中国奇迹的奥秘,还应该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出文化上的基因之所在。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忍耐力。中华文化的忍耐力是保持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品质和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性。数千年积淀起来的宏大而丰厚的价值底蕴所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智慧,始终为中华文明摆脱困境并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在连绵不断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充实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天然的包容性,从而也是中华文化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因之所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加强,使对外的抵抗力强化,还能融合外来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必然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中国的哲学重人生实践,强调人际关系的调整。中华文化的这一精神,即所谓人文道德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也成为对待其他民族的基本政策。诸如宽容好客、朴实无诈、艰苦强韧、守望相助等等,使我们不但可以接受外来民族,而且可以与之友善相处,在融合发展中逐步凝为一体。

中华文化具有博采众长的品格。中华文化善于研究吸收改造借鉴外来文化。儒学不是封闭的文化学说,儒学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思想学说都是与时俱进的。它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儒学重视教育,相信人们经过教育和自身努力都可以成才,这使得中华文化在博采众长中更加丰富和坚韧。

中国文化的以上特点构成其特有的品格。这一品格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文精神。人文就是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文明社会。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和物的支配,这使得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并进而尊重人生存的环境,尊重万物。中华文化的忍耐力、包容性,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品格,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锻造了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坚定信心。

信心就是人类精神的升华,是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屡挫屡奋,国家没有灭,民族没有散,文脉没有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与其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是不可分的。

我们的信心来自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的信心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发展的保证,也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我们的信心来自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一个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它能够激发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这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和不断丰富的伟大民族精神,曾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在一次次灾难和挫折中奋起,传承着中华文明的薪火。只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就一定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的信心来自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抵御各种外部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增强。过去在物质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靠着自力更生克服艰难险阻走了过来。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更不会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和屈服。中国现代化的航船一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博大精深的中华人文精神,赋予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无穷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所凝结的仁爱、和谐、务实、整体、重史、责任、勤奋的民族性格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发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致力于现代化事业,创造了中国奇迹。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实力首先体现在民族精神上。民族精神主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包括责任感、凝聚力和自信心;民族精神还包括每个国民的素质,体现在个人的修养、行为和能力上,即人格的力量。中华文化高度重视个人修为与教化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人们在家庭和社群中承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起到启迪与培养德性的作用。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民族精神,其内涵就是一个民族的整体道德理性,即共有的道德。我们民族道德高尚,作为民族精神支柱的道德理念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提炼积淀了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治国理念,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值得挖掘和弘扬。一是和而不同的理念。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二是勇于担当的责任,强调个人对于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三是经世致用的胸怀,把国家和民族与个人联系在一起,表现为民族气节和操守。四是改革创新的意识,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五是尊师重教的传统,宁肯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上学。六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强调大家相爱,守望相助,共同事务由大家来办理。

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高超的施政良策。中华传统文化是实践的文化,其起源于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中国,国和家是不能分离的,在治家的经验中蕴含着宝贵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一是“以人为本”的仁政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始终坚持智慧与德性、智慧与善的一致,强调理论必须转化为实践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三是“内圣外王”的贤能政治,强调内强修养,外重教化,将完美的人格理解为内在德性与外在能力的统一。四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强调人对自然的担当,强调人参赞化育的责任。中华文明提出的“协和万邦”这一主张,就意味着以和平共处、和谐交往为协调天下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关系的原则。

我们深信,一个具有如此博大精深、厚重深沉的内心世界的民族,其潜质和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从而能创造出当代中国发展这样的人间奇迹,也就不足为怪了。改革开放改变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也必将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xx大以来,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立了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和贯彻好外交思想是外交外事战线最主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牢牢把握理解外交思想的几个维度,自觉以外交思想武装头脑、推进工作,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继承与创新。

外交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波澜壮阔,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外交思想就是在系统总结党的xx大以来对外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其中既有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关于对外工作思想精髓的继承,更有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理论创新。就继承性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从来没改变过;改革开放以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就创新性而言,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以及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文明观、新全球治理观,等等,既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超越,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既蕴含着中国智慧,也针对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到新高度、新境界。

2.中国与世界。

外交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要与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的重大问题。自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以来,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命题就摆在每个民族国家面前。近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也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因素空前增加,中国在国际上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履行什么作用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外交思想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理论创新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问题上,从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从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到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服务民族复兴到促进人类进步,从向世界承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到呼吁其他国家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等,这一系列思想都是着眼于把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共同发展结合起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把实现中国梦与实现世界梦联系起来,努力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身发展,推动形成一种新型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党的xx大以来,一再强调:“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中国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真诚意愿,深刻体现了外交思想融通中外、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

3.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

要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中国与世界关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重要判断,强调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作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转型过渡期的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认识。与此同时,外交思想的中国特色也更加突出,如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把对外工作与民族复兴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使对外工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对外工作中注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既将其融入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又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定位,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等。总之,外交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展现出深刻的时代洞察力和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外交思想的生机和活力及真理价值即在于此。

4.世界观与方法论。

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所谓正确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所谓正确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这清晰地表明,外交思想之所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关键在于它既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也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聚焦当前,也回顾过去,更展望未来,深刻分析和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轨迹背后的大逻辑、大动力和大趋势;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为一种具有高度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创造活动,超越西方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兴衰循环论和大国对抗宿命论,强调在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与良性互动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国际政治格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安全局势和人类文明交流碰撞等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强调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发挥综合积极效应,从而更好地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把外交思想提高到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才能发挥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不断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也才能完成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神圣使命。

5.党的领导与立体外交。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做好新时代的对外工作,关键也在党。强调,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的领导。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越是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的一面突出,就越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越需要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越需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令行禁止、步调统一。与此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随着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全方位外交的不断开展,更加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能动性,使对外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在其中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并不断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对外工作队伍建设。这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代华章的根本政治保证。

深刻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鲜明的时代标识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掌握和提升“看家本领”,既要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认真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从如下十个方面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论。

承认无限多样的世界是统一的,而且统一于物质,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存在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客观存在着的社会实践和实际情况等;任何意识或认识、理论或思想,都是对物质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客观规律、客观存在的反映。基于这种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

要掌握和提升我们的“看家本领”,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如所言,“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特别要总结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以解放思想开道,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境界。

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不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也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又是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要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指出,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特别要在掌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及其相辅相成上狠下功夫,并争取在认识或理论上实现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和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善于通过实践,去探索日趋广泛的世界的奥秘,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新鲜经验,以不断及时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积极投身实践、特别是各类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并勇于在实践中建设新时代的中国;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作用的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也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类社会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艰苦奋斗史。在新时代,这部历史还在延续,中国共产党也正在领导着人们继续谱写这一伟大的历史。作为“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坚守人民的立场,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彻底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尊重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去追求中国梦,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明确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这不但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而且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当前,特别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杜绝对其任何形式的诋毁和损害;要注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注意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或生产方式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社会生产”与“生产方式”是一致的概念,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表示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范畴。恩格斯曾经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也曾明确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生产或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或生产方式的理论,实质上就是所强调的“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特别要注意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认真把握和运用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和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它们是我们国家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二是要科学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深刻认识在新时代依然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次,要有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而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次,要把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高度统一起来,不断增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进入新时代,我们仍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诸如此类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创造条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全体人民在摆脱贫困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有着非常多的论述或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他们看来,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外在于人的自然界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虽然可以“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自然力”,但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会遭到自然力对人的报复。所以恩格斯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要改善人同自然的关系,建立“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国更加美丽。其中特别要注意端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建设关系的认识,一方面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并坚决摒弃那种“只要金山银山而罔顾绿水青山”的思想或行为;另一方面要努力在“两山”中构建由此达彼的“通道”或“桥梁”,促进“两山”建设相辅相成。有些人往往把它们截然割裂甚至绝对对立起来,也有人容易把它们等同起来,这是片面、错误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

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这就是共产党。如马克思所言,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在新时代,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继续保持党执政为民的初心,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

这是一种充满科学预见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不但物质生产如此,而且精神生产也是如此。生产力迅速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文明进步,随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这些预见后来都转化为现实。

特别是在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世界文化也在各国、各民族的相互接触、相互交流或相互碰撞中,以共同价值为基础而形成了许多共识。正如所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为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功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临新矛盾新挑战。党中央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希望在改革开放上做一篇大文章,发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重大作用,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海南建设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也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彰显出我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

还要看到,海南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可以利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契机,推动泛南海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以及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在优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指出,“新时代,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这为海南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以开放为先,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指出,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此,应研究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总体制度框架。借鉴国际成功自由贸易港经验,构建适应自由贸易港要求的法律法规制度。应以自由贸易港为总体目标,高质量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应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进行全岛布局,明确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功能区划和产业重点。当前,发展服务贸易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重要举措,又是我国推进开放转型的新要求。海南可以以服务贸易创新为主导,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我国补上服务贸易这块短板发挥特殊作用。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提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为此,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先行先试,在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的重点难点改革上啃“硬骨头”,为海南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实现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例如,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破区域、城乡体制壁垒,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出发,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等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97年风雨历程,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在我们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时代,我们党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进一步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

强大的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

截至20xx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比上年增加11.7万名;党的基层组织457.2万个,比上年增加5.3万个。这样一个成立97年、执政69年的大党,带领亿万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领亿万人民走过40年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我们党强大的领导力。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在“大的样子”中,党的强大领导力无疑是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说到底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定了我们党必然具有强大的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说到底是践行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一种大“道”,而非小“术”。这个大“道”植根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则植根于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就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来观察和研究领导力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建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的领导理念、领导价值观、领导方略和方式、领导制度和艺术,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

强调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是由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个重大课题提到全党面前。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就要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实,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形成更加强大的领导力。

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以提升政治领导力为灵魂。

毫无疑问,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核心范畴。中国共产党是有政治信仰、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纪律的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从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看,党的政治领导力集中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体现在正确制定并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推动党的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体现在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体现在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等等。因此,党的政治领导力理所当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中居于首要的、核心的位置。

党的政治领导力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挥作用,必须同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寓于党的政治领导力之中,受党的政治原则、政治规矩的指引和约束,并为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提供实现途径和有力保障。只有自觉把政治领导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灵魂和统领,才能真正形成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正因为党的政治领导力如此重要,党的xx大以来,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更是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实践中,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示了高超的政治领导力,形成强大的政治导向、政治定力和政治引领,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要深入总结和研究其中的经验和规律,在新时代不断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

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以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为基础。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没有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提升,就没有党的整体领导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是党的全部领导力的基础。因此,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是提升党的领导力必须下功夫完成的重要任务。

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过硬,二是本领高强。所谓政治过硬,主要是指对党政治上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理想信念坚定,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注重政治担当,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做到政治自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此外,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提升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领导干部做到政治过硬,就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xx大以来,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领导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坚决拥护,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所谓本领高强,要求领导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并从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八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这些要求最终都要落实到领导干部身上。比如,领导干部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就要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就要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就要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以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支持和追随状况为标尺。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领导力体现为党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追随,领导力必然落空。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可贵的政治勇气全面从严治党,以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重大举措开辟管党治党新境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力不断彰显,党的威信日益提高。

中国共产党能够由一个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迅速发展壮大,不仅夺取了全国政权,而且领导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就是因为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获得了永无穷尽的力量源泉。一个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拥护、支持和追随的政党,必然是一个具有强大领导力的政党。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篇九

中华人文精神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中华民族传承和发扬优秀文明的精神实质。这一精神孕育于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在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切领悟了中华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价值,下面我将从孝、礼、敬、廉、谦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标识,在中华文化中被尊为头等大事。作为中华人民的基本情感,孝既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又包含了对长辈、师长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对我的关怀和付出。他们为了我能够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不辞辛劳地工作,不求回报地付出。所以,我相信只有通过孝心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才能体现中华民族孝道的真正内涵。

其次是礼。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是中华人民的精神象征。礼仪之于中华民族,就像内涵之于外表一样,是文明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到了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发现了一些问题。有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发生争执甚至冲突,缺乏平等和尊重。因此,我认为中华人文精神中的礼是弥补这些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缺点,通过礼节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再次是敬。尊敬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美德,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在我所处的环境中,我常常能看到一些友善和尊重的行为。例如,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是基于相互尊敬和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关系的表现使我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古人说:“礼敬相生,礼敬相重。”只有学会敬重他人,才能收获他人的尊重。在今天的社会,敬重他人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另外是廉。廉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品质之一,体现了中华人民坚守道义和崇尚正直的立场。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廉洁是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权力问题的基础。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时刻警醒自己要保持廉洁的品德,不私心从事贪污和不正当活动。廉洁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奋斗和事业的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是谦。谦虚是中华人民的重要品质,也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学习和交往中,我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问和经验,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导。我相信谦虚是知识进步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石,只有保持谦虚,才能真正成长,发挥自己的潜力。

总之,传承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文明继续繁荣的根基。通过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深入理解和体会,我认识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和珍贵之处。只有以这种传统的精神为指导,我们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