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18:47:44 页码:11
最新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实用12篇)
2023-11-14 18:47:44    小编:ZTFB

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规划。那么如何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呢?首先,要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梳理。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同时注重展示个人的思考和感受。最后,可以结合实例或引用相关材料来加强论述的可信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一

北京时间8月24日,东京残奥会的开幕式成功举行,作为每次奥运会之后又一项大型赛事,残奥会的举办让更多人对于“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有了新的认识。而与奥运会开幕式相比,残奥会的开幕式也有很多亮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此次开幕式是以一段节奏十分明快的短片作为开场,其中的羽毛元素恰恰对应了本次残奥会的主题“我们拥有翅膀”,随后100位身穿蓝色服装的舞者欢快地起舞,随后出现的声光电效果十足的现场倒数画面相当震撼。

本次开幕式的主题地点设定在“帕拉机场”,每一段表演都是以这座象征着残奥会主题的机场来延伸的。随着一声令下,身穿蓝色制服的员工开始工作,复杂的启动模式之后,身着“机关人偶”服饰的演员翩翩起舞。一名身穿义肢的运动员在场地中央奔跑,而他的奔跑形成的光圈推动着各个“机关”的运行。

在介绍比赛项目的短片中同样显示了明快的特点,电子音乐作为背景导致的迅速切换和快节奏的镜头感十分具有日本代表性。而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中,也是由dj现场打出的电子音乐作为背景,让现场的气氛非常轻松活跃。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中,每个国家的运动员入场式,现场场地大型led屏幕都会显示该国家国旗颜色的特效,科技感十足。

在运动员入场结束后,帕拉机场再度出现,各种不同形状的飞机代表着各类运动员面临着各种挫折,以一架独翼小飞机的视角来阐释如何面对逆境鼓足勇气展翅飞翔。这段表演十分励志,就像一幕舞台剧一般,而肢体残障的演员贡献的演出让这一幕更为动人。

这一幕演出分上下两个部分,小飞机虽然面对很多鼓励,但始终未能迈出关键的一步。在宣誓环节结束后,下半部分表演开始,小飞机依旧未能飞行,此后一辆大卡车入场并与小飞机进行对话。各种不同境遇的舞者纷纷鼓励小飞机,最后小飞机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中一飞冲天!“我们拥有翅膀”,正是这场演出的主题!

最后的圣火点燃仪式相对更为简单,也沿用了奥运会的花瓣模式,不过这更加凸显了圣火点燃的神圣感。开幕式在圣火点燃之后随即结束,这也意味着东京残奥会正式拉开帷幕,未来的12天里,我们将见证残奥会运动员一次次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击的精彩时刻。东京残奥会,我们共同期待吧!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二

伴随着8月24日晚中国残奥健儿周佳敏和王浩高举五星红旗入场,中国残奥健儿的东京奥运之行便揭开了序幕。今年的东京残奥会我国共派出251名运动健儿参赛,是我国在境外举行的残奥会中,参赛大项最多的一届。残奥会不仅仅是运动竞技的赛场,更是彰显自强底色的精神象征。在这个赛场上,我们往往能看到不凡的感动、不屈的拼搏、向阳而生的绽放……在象征着“平等、参与、共享”残奥精神奥运火焰的映照下,中国残奥健儿将保持乐观向上、奋力拼搏的姿态以自强之名做赛场上的“追光者”。

以自强之名,追逐“使命之光”。自强的光芒来源于“使命在肩、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流淌在奥运赛场上最朴素的情感。所有奥运健儿们的.赛场表现是“小我”与“大我”紧密相连的生动诠释。他们的风采展示承载了祖国和人民的深切期望,每一个“小我”的夺金瞬间都让整个中华大地为之沸腾与欢畅。而祖国同时也是奥运健儿们永远坚强的后盾。中国倡导全民健身计划,也不断推动残疾人运动健康事业的发展。岁月更迭,今日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残奥健儿身在如此强大的祖国,更有底气、更有自信。正如残联主席张海迪提到的,“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更多残疾人创造了参与的机会。残疾人参加体育训练的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先进”。炽热的爱国心凝聚而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定会汇聚起磅礴之力,激励着残奥健儿们拼搏到底。我们期待残奥会上运动健儿们的优秀表现,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让同胞看到奋斗光芒中闪烁着的爱国主义精神。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三

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中央,几名视力障碍的孩子拿着画笔,泼洒出热烈鲜艳的颜色和可爱的笑脸。他们稚拙的作品被叠印到鸟巢现场巨大的“画布”中,90名舞者翩翩起舞,把颜色尽情挥洒到天地间,最后,呈现出2022冬残奥会圣火雪花的图案,伴随《冬奥之花多美丽》的音乐,圣火缓缓升起在鸟巢上空....

据记者了解,这个环节拥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冬残奥圆舞曲》,它的创意来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的建议。

而这些演员中,约有一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舞者。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四

来了来了,距离上一次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一众网友之后没多久,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又双叒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式浪漫”!特别是主火炬点燃的那一刻!几乎所有网友都被整破防了!一阵阵掌声和一声声“加油”,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绽放”。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一开场,洁白的冰面渐渐幻化成闪烁的星海。浮现过往12届冬残奥会的光辉历史。

最终,画面定格在“2022中国北京”。冬残奥会六大项的残奥运动员从现场雪道的最高点疾驰而下。这一次的倒计时也别出心裁。

所有人都盯着冰壶,屏息凝神。上一秒,两位运动员坐在轮椅上。

这一次相反,最后几秒钟,大家都等着冰壶安静地进入营垒。开幕式这样的“大场面”,当然少不了“新晋顶流”——雪容融。

随着雪容融前进的脚步,一条冰雪赛道在脚下延展。赛道展开,“欢迎”的字样越发醒目!运动员们也陆续进场。中国冬残奥代表团入场,现场出现巨幅五星红旗,鸟巢再次响起歌唱祖国,全场沸腾!开幕式中,还藏着无声的震撼!手语“唱”国歌,邰丽华带着手语舞者(其实都是听障人士),把国歌通过手语演唱出来。而在开幕式节目中,有一位表演者很是挺特别!一袭红裙,在场地中英姿飒爽,超级大气~她用优美的小提琴声,陪伴残障演员们呈现了精彩的演出。她就是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谷丽莎!

现为爱乐汇轻音乐团团长的谷丽莎,经常活跃在各大舞台。能够参加这一次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出,姑娘很兴奋!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五

残奥精神包含着一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与冬奥会不同的是,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需要以更强的意志去克服自己身体上的困难,挑战和超越自身生命的极限,去完成那些甚至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他们令我心生敬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我领略到了冬残奥会的独特魅力!同时冬残奥会也在教育我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用积极进取的精神点燃生命的激情。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六

大学生冬残奥会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舞台,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向世人展示了残障者的力量和价值。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有幸参与其中并亲身感受了这次盛会给我带来的种种触动和启发。下面将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我对大学生冬残奥会的心得体会。

段落2: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冬残奥会的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志愿者支持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专业,但我们团结协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我从中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我们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种团队合作的力量让我更加相信,只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段落3:残疾者的坚持与勇气。

大学生冬残奥会上,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残疾运动员。他们不仅在赛场上展现了出色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困难从不言败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无视残疾、追求梦想的坚定信念。他们应对着残疾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的困难,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展示了坚持和勇气的力量。他们的精神让我明白,只要有梦想和坚持,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心中的价值。

段落4: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包容。

大学生冬残奥会不仅给运动员和志愿者带来很多收获,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包容。通过这次活动,更多的人了解了残疾人群的生活和困境。在比赛场地和训练基地,我们积极倡导并实施无障碍设施,使残疾人士能够更加便利地进入这些场所。这种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尊重,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社会对于包容的重视和努力。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平等与包容的社会。

段落5:带给我个人的成长。

参与大学生冬残奥会,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和残障运动员的交流,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们的乐观、坚韧、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在他们的陪伴下,我变得更加勇敢、乐观和自信。同时,在担任志愿者的经历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实践的技能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我未来的宝贵财富,对我人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通过参与大学生冬残奥会,我深刻领悟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残疾者的勇气与坚持、社会的包容与进步以及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这次经历让我对自己和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和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勇敢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七

冬残奥会作为全球最高水平的残疾人冬季综合体育盛会,不仅展示了残疾人运动员们的毅力和勇气,也为世界各国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残疾人体育、促进残疾人运动事业发展的机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给予我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这次冬残奥会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残疾人群体的不易,体验到了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了运动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下面,就让我来具体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与冬残奥会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残疾人群体的不易。在比赛现场,看到各国的残疾人运动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拼搏,不畏艰辛,我深感他们的毅力和坚持。尤其是由于残疾的身体状况,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正常人的表现水平,这要求他们具有超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在比赛过程中,他们面对各种挑战,尽管有时会受伤或落后于他人,但他们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挑战。这种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对残疾人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团队协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有幸参与了比赛组织和服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各位志愿者不畏寒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无论是在寒冷的室外场地还是拥挤的室内场馆,就连在夜晚,志愿者们依然全力投入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为运动员们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真挚的笑容和耐心的服务关照着每一位运动员和观众。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团队协作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发了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热情。

此外,这次冬残奥会的举办也让我感受到了运动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体育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比赛现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每个人都被比赛的激情和竞技的氛围所感染,所有人都尽情地为运动员们加油喝彩,为他们的勇气和坚持点赞。运动不仅能激发人们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也能让人们感受到团结和友爱的力量。在比赛现场,我看到各国的运动员们无论输赢,都能互相给予鼓励和祝福,无论残疾与否,他们都是平等竞争、共同进步的伙伴。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人性的美好和运动所具有的凝聚力。

最后,参与冬残奥会给予了我一个机会去关注和支持残疾人运动事业的发展。在这次冬残奥会中,我看到了许多残疾人运动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所取得的优秀成绩,也看到了残疾人运动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成长和进步。我深信,只要我们给予残疾人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他们同样可以在体育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能力。因此,我将把我在冬残奥会中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对残疾人运动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为残疾人打造更加公平、多元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参与冬残奥会是我大学生活中难忘的经历之一,这次体验也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收获和感悟。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认识到了残疾人群体的不易,也深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体悟到了运动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大学生来参与这样的活动,促进残疾人运动事业的发展,并为建设一个更为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八

为了这朵绽放的雪花,舞者们已经排练了三个多月。

11月30日至1月2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驻地进行前期训练;1月3日至1月22日,前往大兴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进行封闭集中排练;1月23日转场到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下称“体管中心”),进入模拟场地排练阶段,这也意味着,进入了高强度的训练阶段。

这期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30位聋人演员还承担了央视春晚和北京春晚的演出任务。

时间拉回到2月13日凌晨1点,距离冬残奥开幕还有19天,位于顺义体管中心的场地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十米高台上,编导裴云用麦克不断喊着指令,演员们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

面对这样高强度的排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一队的聋人演员魏菁阳习以为常,她打着手语告诉记者:“我们通常是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排练得晚些。然后,每天工作人员会在群里发各个节目第二天的排练时间和场地。”

记者注意到,提及《冬残奥圆舞曲》的结束时间,她们的言谈中总是会出现“拉晚”两个字。

“拉晚就是没有点儿,直到完成当天的排练任务,最晚一次是到两点。”一天的排练,魏菁阳已经很疲惫,匆匆喝口水,又回到了排练场上。

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一个,演员都穿着厚厚的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需要演员躺在地上去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已被擦的干干净净。更让人心疼的是,长时间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

“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自己的脚趾头调皮地说,舞蹈三队演员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

据记者了解,其实,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但没有人去换新鞋,不是不喜欢,而是磨损得太快,这样可以节省一些。

“这是我们的战绩,我们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演员们纷纷秀出了自己的战绩,而同样被她们视为战绩的还有腿上、胳膊上、腰上的淤青。

魏菁阳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的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

记者了解获悉,《冬残奥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如何协调一致,如何控制好旋转,就成了舞蹈的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需要长时间不断地练习和磨合,才能形成人椅一体。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也有演员为此流泪,但最后大家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一个人退出。

“为了祖国、为了冬残奥的信念,大家互相打气,让大家都坚持了下来。”魏菁阳坚定地说。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九

大学生冬残奥会是国际上重要的残疾学生体育赛事之一,旨在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残疾人健康、高效、全面发展。该赛事不仅是残疾人运动员的荣誉之战,也是大学生团队实力的展示场所,对于激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有幸参与了大学生冬残奥会的组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残疾运动员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他们克服身体上的障碍,展现出了强大的运动竞技能力,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任何困难和阻碍都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我们拥有坚强的内心和不屈的毅力,就能战胜一切。

通过参与大学生冬残奥会,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看到残疾运动员面对困境的乐观自信,我深感自己的懈怠和不足。我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是短暂的,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努力并从中吸取教训。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大学生冬残奥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残疾人群体的榜样和标杆。通过这个平台,残疾人的价值被更多人认同和尊重,他们的特长和能力也被世人所洞察。这无疑将对全社会残疾人的融入以及社会的包容性产生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得到保障和提高。

从大学生冬残奥会中,我深刻体验到了志愿者的力量和意义。作为志愿者,我们不仅能够为残疾运动员提供帮助和支持,还能够从中收获友情、快乐和人生的成长。我决定将志愿者服务作为人生的一部分,将奉献和关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我也要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生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参与大学生冬残奥会,我收获了无尽的感动和启示,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对待困难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这样的体育盛事中,亲身感受到残疾运动员的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仰,共同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十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时隔几天,至今还有许多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主火炬点燃的过程让所有人动容:

最后一棒火炬手——田径运动员、两枚残奥金牌获得者、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上“雪花”,多次尝试将火炬摆放到正确位置,均未能成功。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加油”声带动全场观众自发为他呐喊鼓劲。开幕式临近结尾的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也成为当晚最温情的一幕。最终,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下,李端将火炬稳稳放在“雪花”中心。

最大胆的方式最精彩的一幕。

在开幕式导演沈晨心中,这也是当晚最精彩的一幕,真正体现了主创团队创意——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突破,冲破阻碍,最后到达彼岸。“那一瞬间就是开幕式的名称——生命的绽放瞬间。”

同时,这一幕也体现了主创团队一直想呼吁的残健共融、团结友爱。“那一瞬间,我们也很紧张。我想,运动员也是听到这声加油和大家对他的鼓励,激励他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壮举。”

沈晨坦言,邀请一位盲人点火,是“最大胆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他说,“用盲人来完成点火风险会比较大,但是在经过场地训练以后,还是有一定把握。所以开幕式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很激动,也很紧张,特别为这一棒运动员骄傲,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壮举。”

朋友带来触动努力收获荣光。

除了台前的感动,沈晨的感动更多来自幕后。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员中,残疾人比例占到约30%。比起“残疾人演员”这个称呼,沈晨更愿意叫他们“残疾人朋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这些朋友给他带来了太多触动,把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了舞台。

让沈晨记忆犹新的画面有很多:比如2月22日那天,因为时间紧张,排练持续到深夜。演出人员中有老人和孩子,考虑到身体原因,沈晨请他们到旁边休息,但每当听到“再排一次”的指令时,每当灯光大亮一瞬间,老人和小朋友还是迅速到位,坚持训练。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沈晨潸然泪下。

沈晨说:“我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都在为冬残奥会而努力,他们不想因为身体原因而对排演造成阻碍。这也是一种突破自我,一种自强不息。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收获了开幕式的胜利荣光。”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十一

3月4日晚,五彩斑斓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鸟巢盛大上演。而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开幕式直播中,来自北京市健翔学校的教师刘丹用流畅的手势和温暖的笑容,为电视机前的听障人士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解说”。在接下来的冬残奥会比赛中,她将和学校手语翻译团队的其他4名老师继续投入到体育新闻的“无声播报”中。

“留给我的准备时间其实不多。”刘丹回忆,在接到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手语翻译重任时,距离开幕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虽然曾多次参与过大型活动、重要会议,也在2021年承担了东京残奥会开幕式的手语翻译工作,刘丹还是有点儿紧张。此外,各个代表团名称的翻译也有不小的难度。为此,她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出场的各代表团为模板,对照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将每个国家的译法反复练习。

真正拿到开幕式解说词已经是开幕当天的傍晚了。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刘丹迅速熟悉着解说词,梳理着流程,并重点翻看了中国代表团的信息,紧张的心情安定了不少。晚上8时,她精神饱满地坐在了演播室中,以双手言心声,将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一一“讲”给听障人士。她还不时用余光瞥一下屏幕,调整着自己的坐姿和状态。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在视障运动员李端摸索着点燃主火炬时,刘丹本有些安定的心情又紧张了起来。那漫长的一分钟里,刘丹内心也在做着挣扎。“对于手语翻译来说,我们的原则是如实传达说话者的语意,是不能表达自己个人想法的。”刘丹说,那段空白里,解说员虽然一直没有说话,但现场确实是有声音的,观众都在为李端加油。这个声音要不要翻译出来?没有绝对的原则。刘丹几经考虑,还是缓缓伸出手,握拳,比出了“加油”的手语。“现场的氛围让我觉得,我应该把‘加油’的动作打出来。”

“在这一刻,从这一刻,我们一起守护这心中的一团微火,一起守护这触手可及的一片光明。”伴随着最后一句解说词,刘丹的开幕式翻译工作也告一段落。不是业内人士可能注意不到,在翻译“守护”这个词时,刘丹特意将手向胸口紧紧贴了贴。“没有技巧上的思考,完全是情感上的本能反应。”刘丹说,手语通常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做一些微调,这也让手上的动作有了更多的温度。接下来,刘丹还将和同事继续投入到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中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听障人士和健听人之间的隔阂打破,为听障人士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也能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接受对等的信息,同享运动盛会。”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大学生篇十二

相对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虽是一样的气势恢宏,一样的精彩绝伦,一样的和谐融合,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还多了些感动,多了些关爱,多了些坚韧。

太阳鸟遨游天空,虽然有些人无法看见光亮,但却能与所有人一起感受到温暖。无论你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着同一个梦想。有梦就有希望,于是,我们和梦一起飞翔。

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无数残疾人的事迹让我们感动和敬佩。他们虽然没有了一只手,但也能独臂擎天,即使双手皆无,但也能用智慧开启美好的生活。他们虽然没有了一只脚,但也能稳站如金鸡独立,即使双脚皆无,但也能逍遥于人生的征程。他们虽然没有了一只眼睛,但也能一目了然,即使双眼失明,但也能心装大千世界。

身残不可怕,拼搏最重要。伴着数届残奥会一路走来,我们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残疾人健全乐观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当我们的眼光追逐着他们在竞技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当他们于赛场上每一次举手投足的精彩带给我们由衷的赞叹,此刻,他们就是勇气和梦想的化身。

北京2008年残奥会,他们来了,带着微笑,带着信心。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勇气和信念鼓励着所有的残疾人。4000多名参赛健儿相聚一堂,这不仅是包括中国8000多万残疾人在内的世界6亿多残疾人最开心难忘的时刻,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民最开心难忘的时刻。激情点燃,梦想放飞,关爱升华。通过残奥会这个大舞台,让我们看到了残疾人的若干不易,同时也提醒我们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帮助。

开幕式后,参赛残疾健儿们给我们带来精彩纷呈的比赛,所以,别忘了给他们加油喝彩。但由于他们身体的特殊缘故,我们的加油喝彩等语言和行为表达方式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我们按照残奥会对观众的特殊要求而行。做好这些,也是对他们关心关爱的体现。

北京残奥会圣火一路走来。中华文明路线,让残疾人和我们看到了祖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时代风采路线,让残疾人和我们看到了自己双手创造的财富和进步。当采自太阳的残奥圣火,在开幕式上点燃“鸟巢”主火炬的那一刻,残疾人朋友的心里更亮敞了,我们的心里更亮敞了,北京更亮敞了,世界也更亮敞了。

“精神寓于运动”,这是残奥运动的精神。“超越·融合·共享”,这是北京残奥会的理念。开幕式将这些精神和理念,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各国各地区的参赛体育健儿能有好的成绩和收获。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