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3:10:39 页码:7
2023年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大全17篇)
2023-11-21 13:10:39    小编:ZTFB

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我明白了成功的秘诀。在写心得体会时,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通过阅读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相信您会对写作心得体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x月x日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发挥国土资源支撑保障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xx]8号)明确提出,“深度调研诸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打造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启动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已将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上报自然资源部争取作为全国试点。

一、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内容。

围绕服务“三农”和“五个振兴”,以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路径,发挥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作用,通过“一个库、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建设,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助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诸城模式”升级版。主要内容是:

一是更新我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我市涉及乡村振兴的专题数据,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数据库。

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聚焦生态振兴,开发自然资源与生态景区信息服务系统;

聚焦文化振兴,开发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一点通”;

聚焦人才振兴,开发乡村人才信息服务“一点通”;

聚焦组织振兴,开发生活社区信息服务“一点通”和提升对接我市党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专家先后来我市进行了五次调研,广泛征求镇街(园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及社区群众意见,不断丰富完善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使其更加切合诸城市实际,突出诸城特点。

x月x日下午省厅测绘处xx处长带队,来我市进行了建设内容深度对接,会议梳理核实了各部门单位数据清单83项,增加了社区、景区、园区“三区共建”和“诸城模式”内容,增加了208个社区全景影像制作。第二天又分三组展开调研,一组召集社区办、农业局、经管局等单位详细调研数据提供、内容采集和系统建设等问题。另两组深入南湖区、龙都、枳沟三镇街(园区),走进社区,同社区干部、群众及田园综合体企业等面对面交流,补充完善了总体设计方案。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桑书记、刘市长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了指导意见。成立了刘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近日,市政府又专门组建了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班子,承担部门单位工作协调,参与“一张图”建设。所有参与的部门单位及镇街(园区)都落实了一名科长或分管领导作为工作联系人,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其中智慧办、农业、畜牧、人社、文广新、旅游、国土七个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全程参与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办公地点在国土局。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尽快完成项目立项、招标。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需市政府批准项目实施,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技术服务,项目总预算1750万元,建议尽快落实立项招标,批复拨付项目配套资金。

二是每周与省国土厅对接一次,汇报工作进展,接受省厅指导,加强协调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列出推进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近期主要加快完成数据梳理表提报,对接省国土厅推进7个示范应用系统技术设计。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二

为做好xxx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对xxx前沿攻坚队和村民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xxx现状,剖析困难,汇集群众意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与前沿攻坚队、群众共商,一起谋划产业,一起制定措施,一起探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xxx现状。

xxx隶属普安县茶源街道,距县城23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8.1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149户5025人,其中非贫困户715户300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33户2020人。全村劳动力总户数为1040户、劳动力为2605人,已就业2605人(贫困户415户、贫困劳动力1063人),其中外出务工1006人(返岗710人、外出务工296人)。“十三五”期间完成搬迁191户9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632人。农户收入主要以茶叶、外出务工、养殖猪、牛、家禽等为主,现有茶叶面积1.23万亩、人均2.4亩茶。现有村集体经济累计54.7万元。xxx党支部现有党员46名,其中女性党员6名、60岁以上党员26名、外出流动党员6名、支委成员4名。

二、xxx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驻村干部多数为行政干部,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产业发展、效能提升等方面知识一片空白,村支两委大多年级偏大,不熟悉电脑操作,在乡村振兴中专业人才匮乏。

(二)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大多数群众特别是上年纪的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卫生意识有待提高,村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强。

(三)内生动力有待激发。脱贫攻坚期间,贫困户长期接受输血式扶贫,部分群众缺乏自强独立、艰苦创业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产业基础较为薄弱。xxx除茶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力普遍较弱,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能力不强,农村致富能人较少、带动能力弱。

(五)劳动力就业比较分散。xxx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用工需求。

(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部分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将来的快速发展需求,缺乏长效管护措施。且各村民小组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统,垃圾收运成本大,部分村组信号差,农村用电线路错综复杂。

三、xxx推进乡村振兴的想法和探索。

(一)围绕推进产业振兴,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街道坚持“茶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大力唱响生态茶、绿色茶、品牌茶,推动茶产业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种好管好五万亩茶园,做好做强“黔茶第一春”和“普安红”品牌,加快发展茶旅融合新业态,抓实产业就业,让农民人人能就业、户户有钱进,真正让农民增产增收,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二)围绕推进人才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全方位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一方面就地培养,全面创造职业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茶专家”“田秀才”。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大展身手。

(三)围绕推进文化振兴,全面推进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关键是铸魂,我们积极倡导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乡村振兴的灵魂。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文化,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真善美的幸福家园。

(四)围绕推进生态振兴,建设干净美丽乡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以农村电网改造、串户路、通讯、房屋量化、庭院硬化、污水治理、垃圾收运、公共照明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成功经验,深入推进“三改”等工作,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

(五)围绕推进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有机结合。抓实村支“两委”换届,建好建强“两委”班子,将能人志士选入“两委”班子,把能人志士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志士,夯实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对探索出的“红黑榜”“文明超市”等进行提炼固化,在各村(社区)进行推广使用,形成长效的治理机制,不断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方法和办法,将乡村治理融入组织振兴中,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组织振兴共同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在村组干部的协助下,我通过对串组入户走访,结合**村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就**村形成报告如下。

一、村级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武冈市县城东北方向30公里、**乡政府西南方向9公里处。东邻赧水,南界荆竹镇荆江村,西连洞口县双峰村,北隔双江村。全村总面积4095亩,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耕地面积1854.5亩。全村总人口702户2528人,其中党员68名(女性党员9名)。本村由原**村、大水村两个自然村2016年合并而成,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二)脱贫攻坚成果。

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83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无贫困户、边缘户返贫现象。

1.完善基础设施。通过政府以及帮扶单位的相关扶持资金2017-2020年共投资200余万元帮助**村发展基础建设项目,具体有:三房头、大院子、牛叶塘、大水芒塘等院落的道路硬化;三房头的大塘、牛叶塘和北家山塘等水塘水库的清淤硬化加固;百家山到黄泥塘沿线的水渠修建以及水田改造;全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等。促使**村致富通道更加畅通,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2.补足公共服务短板。新建了村卫生室、村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篮球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水、电、路、房和环境改善工程。推进"一门式"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定期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光荣称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的良好氛围。

3.实施精准扶贫。贫困家庭住有所居。全面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和异地搬迁政策,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6户,异地搬迁7户。贫困家庭学有所教。把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通过教育帮扶适龄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面达100%,确保了全村无一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贫困家庭病有所医。大力实施健康扶贫,**村因病致贫贫困户63户,家庭医生慢性病签约76户贫困人员,通过健康扶贫追补医疗报销费用达90%。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村在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2020年的全面脱贫,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群众素质提升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村民主动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在发展产业上,群众传统种植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群众认识还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一些农户心存顾虑,缺乏参与市场、股份合作的积极性,对通过村集体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不足。

(二)是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从实际情况来看,**村“家底”不厚,除村级活动场所外,能用于经营获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来的集体土地,集体“存款”基本没有,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

(三)发展集体经济人才紧缺。

目前整村面临的问题就是,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村里的村民普遍年龄偏大、思想保守、不够大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懂,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对村级发展的现有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长远规划,抓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后劲不足。

三、剖析其主要原因。

一是群众思想落后。由于村地处边远,群众与外界接触不多,加上全村群众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老龄化严重,剩余劳动能力不足。发展传统产业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产业积极性不高。

二是产业发展滞后。以山地为主,土地少连片不多,水利设施有待完善,发展产业受限,规模化发展不具备优势。群众思想落后,土地流转特别困难,没有任何规模化产业项目。

三是合作社发展不规范。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起步晚,集体经济累积不足,资金来源困难,利益衔接贫困户不广泛,专业合作社组织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导致运转不正常。

四是基层组织保障不力。新村级班子的平均年龄偏小,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基层堡垒战斗力不强。

四、对策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一是村级班子队伍。由于**村现行村级班子较为年轻,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心中的威望还有待养成,其他村干部的农村工作水平也有待提高,下一步,加大力度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服务意识较优、带头作用较好,懂产业、善发展的年轻党员。二是合作社队伍的管理。壮大合作社成员队伍,积极吸纳村里在外务年轻人入股合作社,积极寻求机会组织合作社成员到外参加学习、培训,提升合作社成员的产业发展、产业管护能力。

(二)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做好政策衔接。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协调项目支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项目投入为主体,财政、信贷、社会和群众自筹资金等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的投融资体系,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建设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村产业发展。优化整合各项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将监督、管理和控制贯穿于财政资金支持**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并建立与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扶持效果、产生效益进行科学评价,确保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绩效。

(四)加强群众素质提升,激发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思想转变和辛勤劳动来实现。一是加强思想扶贫力度,加快转变观念。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重点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分析致贫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树立“勤劳致富光荣,坐等靠要可耻”的正确理念。二是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增强个体发展能力。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工农实用技术的培训,通过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吸纳群众到合作社务工,增加群众收入,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谣,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把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并结合市情乡情村情,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乡村振兴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时间更久、任务更重、要求更全面,空间维度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关联,全方位对接,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整体全面振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不仅要对脱贫成果进行巩固,更要将成果巩固内置于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中,避免“返贫恶性循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合乡村振兴要建成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科学适用、搭配合理的实践课程,着力于村主职干部胜任能力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要确立导向性,优化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和激励,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亲情思维、乡土气息、扎根基层的“三农”新一代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队伍中,探索具有吸引力、竞争性的待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基层执政体制。

以规划布局坚守地域文化多样性。贫困地区的另一特征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与方案实施中,要为文化传承留出适当的物理空间。要注重文化样式保护,区分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科学制度、创新理念,将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维度中,促成中观和微观保护全方位落地。要建立依法保护条例,构筑起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为贫困地区留住特色景观与文化样式提供保障。

训成为致富的助手,支持村民“能”起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

以资源搭配彰显产业层次多元。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仅要兴更要旺,更要以兴促旺、以旺带兴。而大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检验振兴成效的核心要件仍是村民增收渠道拓展和空间扩容。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上,要对接城市有效需求促进市场补位,立足乡村资源本底、地理环境区位及在对其他产业村历史经验的借鉴中精准把脉、特色施策。贫困地区较大的优势是绿色资源相对富集,乡村振兴中要引导各地突出“绿色”产业龙头作用。在产业布局与优化上,要甄别区域供需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借助大数据平台、新营销模式等,在区域内实行统一谋划,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促零为整。在产业融合与转型上,要结合产业发展现实,协调一、二、三产业间的主融合方向,做到“精于业、特为王、专立市”,以区域性品牌带动整个市场转型升级,避免“多村一品”。

失,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乡村文化机理在城乡融合中得以留存与承续。要将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村庄建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成目标为准绳,探索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经验,做到振兴一批、示范一批、引领一批。

以运行协调达到体制机制适宜。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先期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接、资源调配、财力保障、人力动员等会延续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耦合性与适宜度尤为重要。一是明确衔接主体,县级政府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奖惩机制,整体上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同节奏、共频度,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拓展乡贤空间,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机制与平台,促使形成全程参与、有所作为的制度;对精准扶贫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才给予重用,同时建好规划、融资、管理、信息化等人才服务平台,将行业协会、学校智库、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与产业发展绩效的考核权重。三是形成上下互动,结合贫困地区地势、血缘、文脉,总结精准脱贫中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好做法,完善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的,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可以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根据党委、政府关于印发《2021年峡门镇干部下乡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活动实施方案》,村驻村工作队紧紧依靠峡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县委政法委的全力支持,采取集中讲解、入户调研、行走在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进行宣讲,主要围绕为什么把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加快乡村发展建设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全面深刻解读,详细阐释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把握的政策要点和抓好新时期“三农”工作重点,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按照扶贫工作的各项要求及任务,全面开展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村距离民和县城35公里,距离峡门镇政府约5公里,其周边为村、**村等,**村民为藏汉两个民族构成,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党员20人,有3个自然社,全村户数为171户,总人口约784人,劳动力为476人,劳动力主要以建筑、采挖春草为主,2015年以来,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7人,无新增、剔除或自然退出户数。通过精准扶贫,以实现脱贫退出10户37人(2016年5户19人,2017年5户18人),2019年脱贫6户20人,如期实现全村脱贫。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干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切实搞好两个1号文件的宣传工作,确保宣讲工作取得实效,我村精心组织,及时召开宣讲安排部署会议,并成立了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宣讲小组,要求各社社长配合宣讲小组开展工作。向宣讲成员发放了《2021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宣传材料。

(二)宣讲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这次宣讲工作,除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以外,还采取了深入村社与群众身贴近、心相连,确保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内容入脑入心,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群众开展备耕春播生产,与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宣传全国暨省市县“两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精神,详细阐释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把握的政策要点和抓好新时期“三农”工作重点,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

(三)明确任务,力求实效。利用干部下乡驻村宣讲两个1号文件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村指导员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积极寻找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持续抓好农业稳产和农民增收,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疫情防控全面胜利,切实为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

(四)进村入户,摸清底数。工作队在全面熟悉帮扶贫困户基础上,与村干部、党员、困难群众进行了深入座谈,并深入16户建卡贫困户,不间断开展走访,对每户的家庭人口、生产生活、耕地种植、住房情况、经济收入、儿童上学、看病就业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认真核实、登记,并详细询问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打算,为下一步展开工作奠定基础。

(五)狠抓党建,助推扶贫。每月定期开展固定党日活动,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新党章等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和纪律规定,切实引导农村党员在村级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同时,对目前在村的11名党员逐个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按照党组织“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进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始终抓住培养质量这一关,对新入党的党员林海寿的认真进行了谈心谈话和走访了解。

(七)积极协调,加大帮扶。切实加强与派出单位的联系沟通,主动将在驻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派出单位及时汇报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因2021年新村委会搬迁欠缺资金,给帮扶单位汇报后,单位领导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帮扶资金20000元购买办公桌椅等设施,同时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3月25日到深巴村帮扶资金3000元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困难党员和群众进行慰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本村实际,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确保我村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一)争取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加大生产耕作便道的硬化工程建设,在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的同时会节省更多时间用于搞好生产。加强引水灌溉工程建设,改善生产耕作条件,同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计划将广场墙面以扫黑除恶、精准扶贫、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板块进行美化制作宣传展板,提高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帮助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三)强化政策宣传力度。驻村工作队要加强对各帮扶责任人的督促,使他们对各自的帮扶贫困户定时定量的予以政策宣讲、规划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或经济支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的,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可以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共享生态宜居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既能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让脱贫人口更好地安居乐业,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积蓄新力量,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创造新条件。

乡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风情、人文地理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形成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铸好文化魂,守住文化根,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塑造文化村镇,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真正完成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做好“统筹”“衔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强调的是对乡村建设的全面把握,以科学、环保的理念去推进城镇化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均衡发展。“衔接”更注重推动“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衔接,巩固和发展好生态这一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及农村改厕,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振兴秩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治理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随着乡村治理涵盖对象更广、治理目标更高、应对挑战更大,要求我们总结现有的经验,锚定乡村振兴的战略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自治”来看,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并发挥了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在巩固的基础上加快完善“自治”体制机制。从“法治”来看,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供给,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大乡村社会治理法律法规贯彻力度;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在乡村得到有效执行;完善涉农司法审判工作和乡村司法便民机制,强化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从“德治”角度讲,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呼应。在统筹衔接“德治”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德治”的推进和深化,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德治”与“自治”“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作用。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衔接,要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政治建设,以党组织功能是否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是否提高、党的建设各项部署是否落实、党的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作用是否明显、人民是否满意为尺度,全面检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完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三零”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发挥乡村德治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时间更久、任务更重、要求更全面,空间维度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关联,全方位对接,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整体全面振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不仅要对脱贫成果进行巩固,更要将成果巩固内置于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中,避免“返贫恶性循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合乡村振兴要建成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科学适用、搭配合理的实践课程,着力于村主职干部胜任能力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要确立导向性,优化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和激励,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亲情思维、乡土气息、扎根基层的“三农”新一代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队伍中,探索具有吸引力、竞争性的待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基层执政体制。

以规划布局坚守地域文化多样性。贫困地区的另一特征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与方案实施中,要为文化传承留出适当的物理空间。要注重文化样式保护,区分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科学制度、创新理念,将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维度中,促成中观和微观保护全方位落地。要建立依法保护条例,构筑起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为贫困地区留住特色景观与文化样式提供保障。

训成为致富的助手,支持村民“能”起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

以资源搭配彰显产业层次多元。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仅要兴更要旺,更要以兴促旺、以旺带兴。而大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检验振兴成效的核心要件仍是村民增收渠道拓展和空间扩容。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上,要对接城市有效需求促进市场补位,立足乡村资源本底、地理环境区位及在对其他产业村历史经验的借鉴中精准把脉、特色施策。贫困地区较大的优势是绿色资源相对富集,乡村振兴中要引导各地突出“绿色”产业龙头作用。在产业布局与优化上,要甄别区域供需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借助大数据平台、新营销模式等,在区域内实行统一谋划,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促零为整。在产业融合与转型上,要结合产业发展现实,协调一、二、三产业间的主融合方向,做到“精于业、特为王、专立市”,以区域性品牌带动整个市场转型升级,避免“多村一品”。

失,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乡村文化机理在城乡融合中得以留存与承续。要将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村庄建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成目标为准绳,探索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经验,做到振兴一批、示范一批、引领一批。

以运行协调达到体制机制适宜。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先期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接、资源调配、财力保障、人力动员等会延续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耦合性与适宜度尤为重要。一是明确衔接主体,县级政府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奖惩机制,整体上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同节奏、共频度,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拓展乡贤空间,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机制与平台,促使形成全程参与、有所作为的制度;对精准扶贫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才给予重用,同时建好规划、融资、管理、信息化等人才服务平台,将行业协会、学校智库、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与产业发展绩效的考核权重。三是形成上下互动,结合贫困地区地势、血缘、文脉,总结精准脱贫中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好做法,完善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四

2021年初,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229户2601人,已销号贫困村12个,经过动态调整、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排查,截止目前,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191户2503人,边缘易致贫户20户39人(因病),突发严重困难户10户27人(因房)。我县严格按照“三落实”和“四不摘”工作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印发了《铁岭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方面。制定了《铁岭县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在做好已脱贫人口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加大对年人均纯收入6600元以下,以及因病、因灾、因疫情或因其他重大变故引发的边缘贫困人口监测管理,乡镇每季、村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入户排查,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基础上,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各行业部门筛查预警联动机制,每月开展部门风险信息筛查预警推送工作,截至目前,共接到检察院、医保局、卫健局、民政局等部门预警信息94条,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推送给各乡镇,要求规定时间内入户核实,上报情况,建立预警信息办结台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产业帮扶方面。2016年以来,全县共形成扶贫资产43项,资金总量3640.34万元,累计收益546.15万元,覆盖了全部贫困人口。2021年全县各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共计1587.3万元,推动已有产业项目提档升级,对经济效益好、长期稳定的项目,延伸产业链,扩大规模。其中,使用2021年中央资金和市资金共计315.5万元投入“东北丰”产业项目;使用2021年省级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共计1271.8万元投入“中德农业创新示范”产业项目,约定利率均为7%。2021年当年产业收益资金及往年产业收益资金总额261万元,带动全县脱贫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我县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6600元,平均收入达到12000余元。

(三)危房改造方面。继续对农村现有住房进行全面排查,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危房进行改造,今年全县共鉴定房屋97户,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危房存量共3户,其中c级1户、d级2户,已全部竣工入住,按照c级危房1万元/户、d级危房4万元/户的补助标准,乡村振兴部分投入改造资金12.5万元,目前资金全部补助到位。

(四)饮水安全方面。扎实开展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大排查,对238处饮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农户情况实行清单化管理,实施巩固拓展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行动,建立了脱贫人口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以月报形式定期报送巩固拓展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检测情况,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

(五)教育帮扶方面。深入落实“两免一补”及免校服费伙食费政策。2021年全县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699人次,共发放资助金266.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353人次,已全面免除了校服费和伙食费,投入资金19.8万元。继续实施对脱贫家庭及监测对象家庭子女考入大学定额补助政策,补助标准大学本科2000元/人,专科1000元/人,今年共9人,补助1.2万元。

(六)稳岗就业方面。充分发挥扶贫车间作用,累计认定扶贫载体4个,带动脱贫人口53人。密切关注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情况,人社部门定期对已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跟踪统计。持续推动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脱贫群众,帮助弱半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县共有217名脱贫人口通过公益岗实现就业。认真抓好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就业,2021年共有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13人,除2名继续读研外,其余已实现100%就业。

(七)低保兜底方面。对脱贫户及监测户开展动态兜底保障工作,今年以来已经将25名符合标准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纳入低保保障中,截至目前,全县享受民政兜底保障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共1392人,其中低保1297人、五保90人、孤儿5人,社会救助兜底率达到54%。

(八)医疗帮扶方面。认真开展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额补助工作,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定额补助。在实现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投入资金91.59万元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缴纳“医疗补充保险”和“防贫保险”,年底前赔付完成,确保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医疗有保障。同时,稳定做好“三个一批”工作,实现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救治率100%,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

(九)小额信贷工作方面。2021年我县与铁岭县农村信用联社、中国银行签署了小额贷款协议,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享受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资金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优惠政策的纯信用贷款。按照市局安排部署,我局与农村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县脱贫户及监测对象的小额贷款需求进行排查,分别于4月和8月上报了我县脱贫户小额贷款需求统计表。截止2021年12月,我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5笔,金额合计29.6万元,其中2021年新增小额贷款3笔,金额合计11.5万元。

二、典型经验和亮点工作。

(一)县直领导干部带头帮扶。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定由铁岭县613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全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切实压实领导干部帮扶责任,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形成“领导干部+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志愿者”的帮扶体系,有效提升帮扶成色。

(二)开展农业创新示范项目。

铁岭县积极调研农业创新项目企业,2020年4月经辽宁寰宇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权威论证,投入扶贫资金385.38万元开发辽宁中德农业创新示范项目,由于该企业效益好,运行稳定,2021年,继续投入衔接资金1271万元带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增收。该项目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同农业种养殖相结合,建设了40亩综合种养农场,建设鸡棚、鹅棚20栋、养殖芯片溜达鸡10000只、溜达鹅2000只,种植寒富苹果树100棵、野生猕猴桃500棵,通过养鸡养鹅改良土壤,综合发展光伏板下经济,在分红带动脱贫户增收的同时,带动了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务工就业。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五

“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彻底解决全国目前尚未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必须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的作用,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要沉得下心,负起责任,不断学习,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为贫困户发现致贫原因,找到脱贫之路,坚决带动贫困户实现“十三五”期间的脱贫目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动贫困群众脱贫主体作用,贫困群众终究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要坚决改变贫困群众‘坐、等、要’的思想,带动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让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的心热起来,要发扬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内生动力,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

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不畏艰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打赢脱贫攻坚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脱贫攻坚能够有力地缓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缓解农村贫困,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解决收入和机会不平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关系到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脱贫开发对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六

20xx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是全面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扶贫的道路上,无数扶贫干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他们一年四季朝夕奔波在各个山村,为村民的吃穿住行倾尽全力出谋划策,为祖国走向繁荣富强鞠躬尽瘁奉献青春,用他们最热诚的心为贫困人民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他们是脱贫攻坚战场上“最美的风景”。

你奔向河流小溪,浸湿了肺腑,却架起了幸福的桥梁。要致富,先修路,要变好,先建桥,人民要富起来,需通过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促进增收,如此一来,修路建桥变得格外重要,它不仅是大山村通往繁荣富强的成功大门,更是老百姓通往幸福安康的温暖之门。此时,我们扶贫干部站出来了,他们组建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协同我们的村干部以及无数帮扶责任人共同构建起强大的扶贫队伍。清澈的河流倒映着山清水秀,沉鳞在灿烂的朝霞下自由竞跃,这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映衬在安静的小沙滩上,用他们的辛勤奋斗为村民建起一条条宽广的大道,搭起一座座幸福的桥梁。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走出大山了!你穿越山野丛地,洒满了汗水,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路通了,然而村民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得继续奋斗。这时,我们的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协调村民旧房改造、搞拆迁、引水源、拉电线,落实国家房屋改建政策补贴,为村民成功地搭建起了漂亮的新房子。放眼望去,满山村矗立着一栋栋明亮的小楼房,充满生机的夜晚,村文化广场响起了动听的歌声,村民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看着温馨的家园,村民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整个小山村沉浸在一片幸福温暖的氛围中。这道道“最美的风景”在山野丛地认真绘制着画卷,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为一个个善良淳朴的乡村农民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焕然一新了!你陷入田间泥坑,污浊了脚步,却迈向了胜利的港湾。房子建好了,就该认真思考如何解决生计,发展产业促进村民经济增收了。我们的扶贫工作队难题又来了,要如何让我们这群憨厚淳朴但无专项技能的村民改变陈旧的思想去实现劳动致富呢?要如何让我们的山野田地发挥的作用带来劳动丰收呢?于是他们召集村民搞创业培训,做思想工作,拉投资赞助,成立农村合作社,联系本地企业工厂,帮助村民稳岗就业。山上的茶花开起来了,地里的果实红起来了,家里的猪牛壮起来了,就业的人多起来了,口袋的钞票满起来了,文明礼貌的习惯、干事创业的作风好起来了。朝霞倒映在田间,这道道“最美的风景”在脱贫胜利的港湾中不断发光闪亮。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富起来了!闪烁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这一道道“最美的风景”,是支撑群众脱贫致富的脊梁,他们的默默付出与奉献,带着满腔热忱与激情来到这片热土,希望能留下坚实的脚印,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一份喜悦与自豪,成功托起贫困人民阔步奔向小康的希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篇三当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已到了攻坚拔寨的阶段。剩下的脱贫工作可以说是贫中贫、困中困,还有些贫困户极易在贫困和脱贫之间反复。在这个时候,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有“亮剑”精神。

要有“亮剑出鞘更待何时”的大勇,以化作“一心一意拔穷根”的坚定决心。“大勇收全胜。”在历次战斗中,攻占最难的阵地时,都要有冲锋的劲头,这就需要大勇。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比“只要敢冲锋就能胜”的战斗都难。因为脱贫工作既要能拔穷根,又要做好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也是最难的。此时,需要把握好时间节点,还要能出细活,更需要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平常时刻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这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党员干部要能冲得出、豁得出,“亮剑出鞘”。冲得出、豁得出不是冲动,也不是急躁。“亮剑出鞘”更不是比划两下就行的。要把“亮剑出鞘”的大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心全意、久久为功“拔穷根”的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

要有“一剑能当百万师”的大智,以练就“纾难解困”的独门绝技。“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善用智慧。要把握好“天时”。全国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各项政策的集中效应凸显,各项互动合力效应不断辐射,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天时”,一定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上。要用好“地利”。立足地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把产业发展和生态有机融合,在修复生态保护中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形成与生态和谐发展。关键要形成“人和”。扶贫先扶志。“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要进一步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的内在动力,形成内外合力挖掉穷根。对于因病因残等致贫的群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一户一册、一人一档的脱贫举措,在精准施策中“纾难解困”。

要有“直为去贫困”的大爱,以励志为民“润如酥”的点滴深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民的大爱,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具体体现。大爱在心中,更在行中。要把对民的大爱转化到为民的点滴小事之中。群众无小事,把小事做好就是大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是凝聚民心民意的过程,体现着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深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要与群众同甘共苦、同进共退,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员干部引领脱贫致富的强大力量,让党员干部深刻体悟到在攻坚关键时刻群众坚实的依靠。患难见真情,患难更能凝聚真情,更能筑牢干群关系信任的“基石”。要“春风化雨”,在脱贫攻坚克难中如“小雨”般为民“润如酥”,用心用情为贫困群众送来“贵如油”的致富“及时雨”,实现让贫困群众在不知不觉的坚定追随中实现脱贫致富。

“亮剑”精神是一种不畏难、不怕难的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要用好“亮剑”精神,力争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如期赢得脱贫攻坚的胜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篇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身行事、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过瓜分豆剖、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才更能理解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深刻道理。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感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感受中国人民从任人欺侮到自立自强的命运转折,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深懂得: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人睦千秋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倡导孝老爱亲、尊老爱幼。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20_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把家国情怀扎根基层,让每一个贫困户感受到自己的家庭充满爱与温暖,更感受着一个大国国家的关怀,让真情大义像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心中将始终洒满阳光,前行的步伐将始终充满力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篇五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凝心聚力,狠抓“落实”。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冲刺收官的关键节点,中央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既是重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也是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的总号令。冲锋号已经吹响,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凝聚起脱贫攻坚不放松的强大合力,从而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只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就能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确保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持,突出“实干”;“非干,无以为进,无以为胜。”落实是成事之基,实干是落实之行,只有扎扎实实动起来、干起来,才能扬起得胜之旗、结出必胜之果。目前脱贫攻坚依然面临不少尖锐的任务,全国还有贫困县未摘帽、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脱贫,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列出问题清单,逐项整改清零,逐户对账销号,切实补齐短板,打牢基础,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严从实,织密“督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脱贫攻坚容不得半点虚假,要严格考核开展普查,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对存在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开展督查巡查,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贫困地区群众真实脱贫、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七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许多人认为,只有通过对教育成果的不断巩固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在这个背景下,我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掌握一些巩固提升教育成果的心得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寻求自我认知和改变。

要想提升教育成果,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寻求自我认知和改变。我曾经在工作中曾因为缺少自信和优化自己的方法,导致事情没有做好。但我并没有灰心,而是不断地反思自己,通过向上级领导寻求建议和参加相关培训,逐步摆脱了这个困境,并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

第三段: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除了自我认知和改变之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包括参加培训、读书、交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与不同领域的人互动交流最能启发我。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往往有所不同,会给我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此外,通过阅读和聆听优秀的讲师的讲座,我也愈发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可以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

第四段: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说,这是提升教育成果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当然,实践中也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调整。在我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但我总是先对问题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制定计划,并一步步地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学习和调整,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第五段:持续努力。

最后,提升教育成果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在不断巩固和提升教育成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在我的工作中,我也会遇到许多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持续努力,坚持自我的目标,一定能为自己和公司带来更多的成果。

结尾:

在巩固提升教育成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寻求自我认知和改变,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持续努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八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共享生态宜居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既能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让脱贫人口更好地安居乐业,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积蓄新力量,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创造新条件。

乡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风情、人文地理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形成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铸好文化魂,守住文化根,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塑造文化村镇,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真正完成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做好“统筹”“衔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强调的是对乡村建设的全面把握,以科学、环保的理念去推进城镇化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均衡发展。“衔接”更注重推动“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衔接,巩固和发展好生态这一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及农村改厕,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振兴秩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治理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随着乡村治理涵盖对象更广、治理目标更高、应对挑战更大,要求我们总结现有的经验,锚定乡村振兴的战略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自治”来看,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并发挥了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在巩固的基础上加快完善“自治”体制机制。从“法治”来看,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供给,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大乡村社会治理法律法规贯彻力度;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在乡村得到有效执行;完善涉农司法审判工作和乡村司法便民机制,强化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从“德治”角度讲,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呼应。在统筹衔接“德治”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德治”的推进和深化,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德治”与“自治”“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作用。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衔接,要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政治建设,以党组织功能是否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是否提高、党的建设各项部署是否落实、党的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作用是否明显、人民是否满意为尺度,全面检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完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三零”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发挥乡村德治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的,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可以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时间更久、任务更重、要求更全面,空间维度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关联,全方位对接,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整体全面振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不仅要对脱贫成果进行巩固,更要将成果巩固内置于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中,避免“返贫恶性循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合乡村振兴要建成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科学适用、搭配合理的实践课程,着力于村主职干部胜任能力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要确立导向性,优化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和激励,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亲情思维、乡土气息、扎根基层的“三农”新一代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队伍中,探索具有吸引力、竞争性的待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基层执政体制。

以规划布局坚守地域文化多样性。贫困地区的另一特征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与方案实施中,要为文化传承留出适当的物理空间。要注重文化样式保护,区分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科学制度、创新理念,将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维度中,促成中观和微观保护全方位落地。要建立依法保护条例,构筑起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为贫困地区留住特色景观与文化样式提供保障。

训成为致富的助手,支持村民“能”起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

以资源搭配彰显产业层次多元。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仅要兴更要旺,更要以兴促旺、以旺带兴。而大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检验振兴成效的核心要件仍是村民增收渠道拓展和空间扩容。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上,要对接城市有效需求促进市场补位,立足乡村资源本底、地理环境区位及在对其他产业村历史经验的借鉴中精准把脉、特色施策。贫困地区较大的优势是绿色资源相对富集,乡村振兴中要引导各地突出“绿色”产业龙头作用。在产业布局与优化上,要甄别区域供需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借助大数据平台、新营销模式等,在区域内实行统一谋划,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促零为整。在产业融合与转型上,要结合产业发展现实,协调一、二、三产业间的主融合方向,做到“精于业、特为王、专立市”,以区域性品牌带动整个市场转型升级,避免“多村一品”。

失,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乡村文化机理在城乡融合中得以留存与承续。要将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村庄建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成目标为准绳,探索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经验,做到振兴一批、示范一批、引领一批。

以运行协调达到体制机制适宜。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先期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接、资源调配、财力保障、人力动员等会延续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耦合性与适宜度尤为重要。一是明确衔接主体,县级政府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奖惩机制,整体上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同节奏、共频度,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拓展乡贤空间,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机制与平台,促使形成全程参与、有所作为的制度;对精准扶贫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才给予重用,同时建好规划、融资、管理、信息化等人才服务平台,将行业协会、学校智库、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与产业发展绩效的考核权重。三是形成上下互动,结合贫困地区地势、血缘、文脉,总结精准脱贫中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好做法,完善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xx发【20xx】1号“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努力推动我镇乡村振兴工作。

一、强化领导,成立组织,建立统一协调办事机构。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分管,镇农业、农经、水利、农机、财政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联合办公。

二、着眼产业兴旺,努力建设经济强镇工作。今年以来,全镇新成立农村经营主体11家;

产业扶贫持续发力,产业带动1105户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271万元;

农技部门积极宣传农技知识,提升农民秋种积极性。

三、强化人才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新型农民、返乡农民的职业培训,努力培养照就一批致富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今年返乡创业农民39人,到x月底全镇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达63人次。

900户;

与扶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高度融合,打照精品公庄中心村。

五、着眼乡风文明,振兴农村文化。近年来,随着堰东村、周岗村、公庄村等省级文化广场的建成,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在我镇蓬勃兴起,共有腰鼓队、锣鼓队4支,龙狮队1支,广场健身舞队10余支,群众业余生活极为丰富,篮球队、乒乓球队相继组成,锣鼓队、篮球队还参加县级组织的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移风易俗落到实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制定村规民约;

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8个村已经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台账,搭建集体资产管理平台,适时开展股权设置、成员身份界定工作。

xx镇人民政府。

20xx年x月x日。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十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20xx年30%、20xx年40%、20xx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20xx年惠阳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三)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土地利用工作中,存在村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期限不一致,且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远远超过村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建设用地规模,无法发挥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底盘”作用,导致实际编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难以落地实施.此外,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用地审批时限过长,程序复杂造成部分重大建设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对此,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

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继续拓展乡村振兴范围,积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惠阳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为全市乃至全省走在前列主动担当、多做贡献.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一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提出“三步走”目标,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提升教育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巩固提升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教育成果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它不仅能够反映出人民的素质,也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中国已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有才干、懂技术的先进人才。然而,这些人才是需要通过长期、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育才能达到的。因此,提升教育成果成了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

高质量的、公平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教育工作健康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中心城市到边远山区,从北至南、从东到西,教育工作在各地都是唯一的共性。为了达到巩固提升教育成果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环境是构建优质教育的基础。我们应该全面加强教育规划和管理,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同时,优化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既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新教育生态系统,也能为学生培养各种能力提供体验和场地。

2、调整课程设置。

教育课程的设置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从新的社会需求出发,制订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设置。此外,我们还要发扬学以致用、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3、加强师资培训。

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水平的基础条件。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思想和品德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更新和提升。通过培训和实践、创新师资,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

四、面对目标的具体执行。

实现目标不仅仅是如果我们所预期的结果,更是每一步行动的兑现。在巩固提升教育成果工作中,关键是灵活配置资源,形成有系统、有策略、有力度的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我们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和优势,着力发展教育的差异化,充分照顾每个地区的需求和特点。又如,建立产业和教育产业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等。

五、结论。

巩固提升教育成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赖于多方的努力和支持。优质教育是提升教育成果的唯一途径。我们深刻认识到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个问题作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处于阶段性的转型期,我们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必将呈现出更加优秀、创新、应用性极强的教育成果。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不断寻求将教育成果巩固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服务。那么,如何巩固提升教育成果呢?以下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性思考。

教育成果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够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有一定的自我反思,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再去对症下药地进行针对性措施。

二、师生互动。

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这对于教育成果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做到口头上的教育,更要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将学生的进步融入教育成果中,真正实现提升。

三、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教育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内容,没有良好的学科基础,教育成果的提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师生之间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中,都要做到耐心细致,格外注重细节,才可以推进教育成果的提升。

四、创新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以更高的效率来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果。例如,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探究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教育过程,如体育锻炼器材、科技设备等,这些对教育成果的提升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培养教育意识。

教育成果的提升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做到深入地理解教育工作和它的重要性,并用心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才能够让教育成果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培养教育意识是提升教育成果的重要前提,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更可以让教育成果得到更好的提升。

总之,巩固提升教育成果,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在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科知识、教育方法和教育意识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和实际需求中去,更好地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每天都用心于教育,从而推动教育成果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三

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脱贫教育活动,大量贫困人口逐步摆脱了贫困状态。然而,脱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需要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过程中,我深感到教育对于脱贫攻坚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脱贫攻坚的目标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因此,教育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教育,他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具备在当地发展的能力,并有更多机会融入社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不仅见证了许多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事例,也看到了贫困地区教育不发达的问题。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巩固脱贫教育成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段: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是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质量。因此,要想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就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同时,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也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贫困地区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继续保持脱贫成果。

第三段: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巩固脱贫教育成果,除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也必不可少。贫困地区往往存在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等问题,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一门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在支持贫困家庭子女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方面,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让更多贫困人口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以此巩固脱贫成果。

第四段:加强农村教育发展。

农村是我国贫困地区的主要集中地,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成果来说至关重要。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孩子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必然选择。

第五段: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除了提高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让贫困人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将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契机,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起未来发展的信心。

总结: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等措施,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脱贫致富能力。同时,也需要从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鼓励和支持贫困人口积极追求教育,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四

自__年4月初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下敖村两委严格把握文件精神,依照我村实际情况,从我村的长远利益出发,以构建“清洁下敖”为目标,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要抓手,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力求把该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和谐村庄。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

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将该项工作作为__年度重点工作,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和包村单位动员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成立了由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清洁乡村理事会,选取村支两委成员、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和威望较高的群众为理事会成员。同时,领导小组成员深入村民家中,进村入户宣传“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相关内容,使群众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认识逐渐达成了一致,激发了广大村民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工作热情。

二、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和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居住环境不讲究、生活卫生不注意等陋习根深蒂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不仅是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更是对农村落后陋习改变。为此,我村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先导工程来抓,充分利用村民代表、党员会议,村级网页,宣传栏等有效载体,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三、加大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下敖村积极拓宽思路,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建成一个垃圾池,拟增建垃圾池8个;购置垃圾桶、垃圾车等清洁设备;聘请专人负责清倒垃圾,不定期对路面进行保洁;清理沟渠、塘坝的淤泥,消灭卫生死角等。

四、完善机制,形成长效管理。

下敖村着眼于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巩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并努力向常效管理迈进。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多次民主讨论和修改,制定《下敖村村规民约》、《下敖村门前三包责任书》、《下敖村在外工作和经商人员捐款倡议》和《清洁乡村理事会》等管理考核机制,从制度、措施、工作方法等方面加强管理。建立督查机制,一方面是村民督查,一方面是村里老党员、老干部的督查,如有群众反映环卫工作不到位的,调查核实后要追求相关人员责任,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监督活动,督促整改,确保“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取得实效。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五

今年以来,县商信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消费帮扶、国企合力团帮扶、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把消费帮扶、国企合力团帮扶、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我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举措,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我局消费帮扶、国企合力团帮扶、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对全县扩大群众就业、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成立消费帮扶专班,助力乡村振兴。县商信局高度重视消费帮扶工作,把消费帮扶作为全局一项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及时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为成员的消费帮扶领导专班,制订了全县消费帮扶领域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消费帮扶领导专班具体负责帮扶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服务、督导等工作。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设立商超消费帮扶专柜和专区。针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造成的卖难问题,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积极开辟消费帮扶产品“绿色通道”,广泛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在多美汇连锁超市、县城扶风老实人超市、陕西多美汇连锁配送有限公司惠鲜生超市、陕西新贸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百合生活馆等超市设立了2个消费帮扶专区,并进行了升级提升。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积极联系消费帮扶产品供应商,组织消费帮扶产品入驻超市消费帮扶专柜,通过消费专柜直销,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是实施龙头企业带销,拓宽消费帮扶新渠道。发挥陕果集团扶风公司、民香果业、华泰果蔬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局积极帮助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其产销的辣椒、花椒、木耳、香菇及特色设施蔬菜进行收集、分级、包装、检测、品牌设计、商标注册,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实现农产品、畜产品与市场需求方的精准对接,达到统销统售。

我县共实施国企合力团帮扶项目2个,分别是由省国资委系统脱贫攻坚宝鸡合力团团长单位陕汽集团牵线搭桥,山东雷帕得汽车悬架板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1.2万吨商用车悬架板簧生产线产业化项目;江苏海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签订了计划总投资3.5亿元的汽车零部件项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县高度重视国企合力团产业帮扶工作,将国企合力团产业帮扶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全县乡村振兴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长等为成员的扶风县省国企合力团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国企合力团帮扶规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国企合力团帮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导国企合力团帮扶工作的落实。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为确保雷帕得商用车轻量化悬架板簧产业化等国企合力团帮扶项目顺利实施,我县及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我局包抓领导和责任股室积极配合企业不断扩大产能,从技术力量、科技研发、物流配送、电力保障、天然气供应等方面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帮助指导企业采用“师带徒”方式,为农民工传授自动化操作技能,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提升职工的业务水平,使农民工快速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三是创新工作模式,壮大汽车产业集群。依托陕汽集团在产业布局、技术嫁接、就业带动等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优势,持续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一批成长型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大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围绕陕汽控股集团结对帮扶扶风县的机遇,依托雷帕得、海鹰汽车等现有汽车零部件项目,继续引进汽车电子电器、汽车新材料、模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形成集研发、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打造西部一流的汽车配套产业基地。

四是拓展工作领域,实现产业帮扶双赢。支持现有的上通泊车、沃克动力、金泰昊等从事汽车配套产业研发生产企业改造升级,发挥全县劳动力密集等优势,继续加大汽车配套产业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力度和频率,积极为陕汽集团等汽车上下游企业输送一批技术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产业工人,促进产业帮扶和稳定就业“双赢”。

扶风电商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实施为载体,以持续推进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题,充分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广泛动员电商企业,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1-10月累计实现电商交易额11.34亿元,同比增长97.9%,其中网络零售额达9.7亿元,同比增长125.6%。农副产品线上销售额2.69亿元。

一是项目带动,全面覆盖。依托项目建立了覆盖县、镇、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快递网络。一是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38家电商企业和创业工作室,免费为全县企业提供网店运营、美工设计及人才孵化等电商业务指导,被认定为“宝鸡市电子商务直播基地”。二是升级改造了7个镇级、5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配套电商设备并开展培训和多种增值服务,打造首个“电商助农示范村”,凤鸣村获评“中国淘宝村”。三是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建成1200平方米的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配置分拣机等基础设备,整合圆通、韵达、申通等物流快递业务,实现了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最后一公里”的贯通。

二是“三专”建设,筑牢基础。设立了5个消费扶贫产品展柜,共展示了30多种扶贫产品,其中1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产品实现了原产地可追溯管理。扶风强峰贸易等相继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扶风消费扶贫线上体验馆及“扶贫832”销售平台,销售苹果、猕猴桃、桃子、黄桃、甜柿子、红薯等产地应季农副产品水果10多万元。

三是广泛发动,助农兴农。引导电商企业、农户联通合作,通过就业用工扶贫、帮销产品、电商认养的方式开展电商扶贫和乡村振兴,吸纳3100多名贫困户就业,可实现户均年增收2.6万余元;与5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电商帮销、认领协议,平均每年帮销贫困户红薯、李子、土鸡等农产品逾千万元。先后举办樱桃采摘节、柿子节、电商消费扶“苹”销售季、双十一网络直播等60多场电商助农活动,20-年电商平台和微商销售农副产品累计达2.69亿元。

四是培训帮扶,直播“催化”。成立县级电子商务标准化创业中心,免费面向全县群众提供网店运营、直播、美工设计以及人才孵化等电商业务指导。成功打造宝鸡市电子商务直播基地,举办多场大型直播带货培训和大型直播带货活动,带货逾700万元。挖掘、培育县域电商达人、电商致富带头人达50余人,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销售扶贫产品,传授扶贫技能。培育了一支30多人的直播带货团队,一支本地化电商服务团队以及一支20人规模的讲师团队。

虽然我局已设立了消费帮扶专柜,但扶贫产品入驻率低;国企合力团扶贫前期设备流动资金投入较大,存在一定的资金短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电商培训转化率低。

下一步,我局将开展高质量消费帮扶活动促进增收,加大“志智”双扶力度深挖消费帮扶潜力,发动“爱心帮扶”践行“e”心助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口帮扶,助力我县农产品“走出扶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继续加快国企合力团帮扶步伐,巩固建成项目产业帮扶成果,通过项目赋能,最大限度的释放产能;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将以20-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大县电商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六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七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提出如下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增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挂帅、亲自督战,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归功于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数百万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亿万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摆脱贫困;归功于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覆盖面广、含金量高,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完备、上下贯通,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八)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机场、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脱贫地区电网建设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

(九)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加大中央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十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低保标准制定省级统筹力度。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十二)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十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十四)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十五)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按照应减尽减原则,在西部地区处于边远或高海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支持各地在脱贫县中自主选择一部分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十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在保持现有结对关系基本稳定和加强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关系,将现行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办法,调整为原则上一个东部地区省份帮扶一个西部地区省份的长期固定结对帮扶关系。省际间要做好帮扶关系的衔接,防止出现工作断档、力量弱化。中部地区不再实施省际间结对帮扶。优化协作帮扶方式,在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援建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鼓励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原则上纳入新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继续坚持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安排有能力的部门、单位和企业承担更多责任。军队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定期对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十七)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各地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此后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其他地区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十八)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十九)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地区计划指标不足的,由所在省份协调解决。过渡期内,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继续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二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

(二十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十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二十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二十四)做好考核机制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