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五个认同专项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 五个认同主题教育心得(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3:01:53 页码:12
五个认同专项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 五个认同主题教育心得(2篇)
2023-01-12 03:01:53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五个认同专项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落细落实党支部建设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昆明市西山区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围绕基本组织、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队伍、基本保障“五个基本”,落细落实党支部建设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

健全基本组织,完善组织体系。一是抓实组建工作,扩大组织覆盖面。创新组织设置方式,采取联合组建、行业统建、项目带建等多种方式,累计新建党支部620余个,做到了应建尽建。二是理顺关系,严格组织管理。全面理顺党支部隶属关系,按地域设置10个街道党工委,按领域设置14个党委,负责党支部的设立、调整、撤销、建设工作,党支部日常管理工作实现了统一规范、分级负责。三是配强班子,规范组织运行。全面建立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及其会议、党小组及其会议的党支部工作机制,党员人数7人以上的党支部全部建立支部委员会,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抓实基本制度,规范组织生活。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确保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健全完善以支部主题党日、党费日、党员政治生日、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6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支部组织生活形式,使学党章、交党费、上党课等成为支部每月组织生活的必选动作。二是规范制度落实,提升组织生活的规范性。每年对党支部书记开展一次基本制度落实培训,组织党组织制定“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计划,对“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的频次、内容、程序进行全面规范。三是强化制度约束,增强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将参加“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的情况作为党员积分制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强化基本制度对党员的约束。

抓好基本活动,提升支部功能。一是明确活动主题。以支部主题党日为依托,全面建立党支部日常活动“5+x”体系,统筹党支部教育监督管理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每月选定一天统筹开展党费缴纳、“三会一课”、积分评定、党性教育、业务培训、志愿活动、便民服务等活动。二是创新活动方式。注重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在统一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支持基层党支部创新活动方式。三是拓展活动成效。以“活力西山·党建领航”为主题,推出“党建+文明创建”“党建+社会治理”“党建+生态保护”“党建+乡村振兴”“党建+民生保障”等系列主题活动,实施100个“党建+”精品带动项目。

管好基本队伍,发挥党员作用。一是严格党员发展管理。在党员发展上,突出政治标准,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的5个阶段25个步骤,坚持成熟一名、发展一名,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在党员管理上,抓细抓实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党员积分制管理、不合格党员处置、党员违纪违法排查清理等工作。二是严抓党员思想教育。组织开展“百名典型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专项行动,实现90%的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不少于3天。三是注重发挥党员作用。采取设立党员先锋岗、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方式,引导党员履职尽责。

强化基本保障,压实工作责任。一是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建立上级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支部工作制度,结合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层层带动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学习讨论在支部、讲党课在支部、组织生活在支部、示范作用发挥在支部、工作检查指导在支部。二是压紧支部建设责任“链条”。围绕“五个基本”支部建设内容,建立周点评、月通报、季考核、年述评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工作压力。三是强化支部建设要素保障。在经费保障上,分领域出台文件,明确支部党建工作经费要求。在阵地保障上,确保每个党支部都有固定活动场所。在人员保障上,确保党支部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关于五个认同专项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

“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居于首位,热爱祖国、心系山河,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更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对祖国的认同表现为对国家的信任和忠诚。国家是祖国的现实表现形式,人们借由国家这一政权形式才能真真切切感知到祖国,并借此抒发对祖国的情感。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都要有主人翁意识,都要强化自身的国民意识,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祖国,把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退让,坚决同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敌对势力做斗争。对祖国高度认同其最核心的要求是爱国。祖国不仅指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个人对自身国家归属的情感,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主流政治观念。

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统称,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它是一个由多民族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各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大家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进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民族本身的理解和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基本史实的认同。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相处,经济上互助共生,文化上彼此尊重和学习,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血缘上相互吸纳,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紧密关系。要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利益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理想的共同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民族归属,认同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族群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各民族都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自身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首先,是对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具体民族所构成的,每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并非矛盾,而是一致的。承认各自民族文化认同的合理性,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只有具备了这种多姿多彩的文化,才能促进各民族互鉴互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其次,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这也是文化认同的应有之义,我们既要自我认同,也要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再次,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既要尊重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认同,更要强调中华文化共性层面的认同,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最大的优势也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力量的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最广大群众利益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合理价值体系和有目共睹的历史执政业绩,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坚强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时期取得重大胜利的坚强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通过顶层设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南,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巨轮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让各族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必须锻造信仰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信仰,才能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其次,要增强理论认同。我们要提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的认识,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再次,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切切实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政治责任,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斗争精神,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只有让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才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指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现实关照的实践指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面向世界的全球趋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向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丰富内涵,进而增强政治认同,树立拥护核心的政治自觉;第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认同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共同条件,是强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共同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共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历史,也是强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因此,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